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知识观 课程观 教学观)

发布时间: 2024-08-17 22:04: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后现代课程观,①序言,1.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具有伟大的文化感应,重视自己伟大的精神传统,尤其是儒家与道家,你们对精神或态度具...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知识观 课程观 教学观)

后现代课程观 ①

序言 

1.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具有伟大的文化感应,重视自己伟大的精神传统,尤其是儒家与道家,你们对精神或态度具有强烈的内在感觉,这正是充溢课程所需要的。

2.而在这一新的后时代,我坚信,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这正是我依据杜威的思想所构建的教育信条所要表达的,如德里达所言,重要的是认可与尊重他人的他人性,为此,倡导一个以会话对话性会话为核心的课程。

3.不必是线性的,统一的,可测量的以及可确定的。有机变化的模式是通过相互作用,交互作用,不平衡和平衡化而达成演变和发展的模式。系统是自组织的,在湍流,耗散甚至混沌的环境之中,具有转变的能力。消失的是定律和统一关系的确定。于是转变,多重解释和可供选择的模式化成为理解和构建意义的基础。开放性是后现代框架的根本特点。

4.教育的核心概念心灵。取代了心灵的其他领域,例如白板,黑箱,非物质的事物以及先进的信息加工器。心灵自身成为后现代主义关于人类意识,目的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力,以及认知游戏的隐喻。心灵不是对自然的被动反映,而是人类采取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和用处的方式,积极解释和转变概念的能力。

5.这种开放的系统,允许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在会谈和对话之中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结构所可能提供的更为复杂的学科秩序与结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而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

6 多尔提出他自己的乌托邦课程: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教师是领导者,但也是一个平等的成员。教育目标规划和评价的新观念,是开放灵活侧重过程,而非成果的。

7 多尔四R课程是:丰富的回归性的关联的严密的。

8  一种丰富的课程产生于对自身予以反思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之中,而且从杜威的观点来看,他为经验的反思性,再组重构和转变提供了机会。关联性,指的是对关联和意义之间联系的不断寻求,并考虑历史文化背景,与关系感知方式之间的联系。最后,严密性成为对可供选择的关联和联系的有目的的寻求。

9 多尔所提出的后现代的过程导向的教学与课程观,建立在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之上,我们有共同的历史为背景,参与到彼此之间的对话之中,通过多重解释转变而寻求意义。

10  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得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处于过程之中的网络是一种转变性的网络,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潜能。这种转变的网络中,作为现代主义课程模式中关键要素的预测与控制变的较少有序而更为模糊了。它不再是那一种对称的,简单的,序列性的秩序,而是非对称性的,混沌的,分形的秩序。这是一种全新的特性,将其从封闭性系统中科学方法论占主导的首要地位,移向开放性系统中,与其他多种方法论更为平等的位置。

11 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尽管跑步者和跑道不能一分为二。组织和转变产生于活动之中,并非预设于活动之前。

12.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如今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尚未发现如何以是什么来界定自身。目前,仅仅能以不再是什么来界定。

13.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性:表示解构或消除上帝、自我、目的,真实世界和真理一致性。第二个特点是折中性。多元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义,我们必须对传统予以选择和组合。将那些过去与现在之中,对当前工作最有关的要素折中起来。

14.  后现代世界对教育的挑战之一,便是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程,这种课程通过不平衡与平衡之间的基本矛盾,已促成新的具有综合性,其转变性的再平衡化的出现。

15. 开放与封闭系统的区别:第一点,普利高金界定热力学封闭系统为交流能量但不交流物质。开放系统既交流能量也交流物质。第二,封闭系统的本质通常是机械性的,其中只有交流发生,但没有转换。交流,一直是课程强有力的隐喻。在封闭系统里,稳定性,均衡中心以及平衡是关键成分,这些系统具有中心。相反,开放系统所具有的运动的漩涡或者螺旋式旋转,其本质为转变性。变化而非稳定是他们的实质。它们是运动的,而非禁止的。通常是由有机的而非物理的模式来代表。成长而非停滞是他们界定性的特点。方向性而非中心性是他们的焦点。开放系统本质上需要挑战,干扰与分裂,这是转变性过程的必备条件。缺少他们过程便无法运作。在皮亚杰的模式中,不平衡,干扰平衡,以便促成再平衡化。在更高的水平上组织新的平衡。无论不平衡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发展的驱动力,没有不平衡,便不存在增长的再平衡化。

16. 开放系统需要分裂错误和干扰,他们是即将转变的混沌体。系统通过耗散,重复和扩展的积极反馈来运作。在此课程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从而鼓励创造性的,互动的转化。

17.评价模式也不在于偏离规范和标准的程度--------一种欠缺的概念,而是以生产的质量-----一种启发性的,不易于测量的概念来衡量。

18. 开放系统的主要挑战不是将过程引向终止,而是指导转化以维持过程的形成性。在这一框架中,每一个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个新起点都历史性的与其过去相联系。与杜威的话来说,在不断组织活动,从而创造意义的过程中,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转折点。显然,这样的课程是依靠教师,但但不是免受教师影响的,其界定性特征为运动性和过程性。

19  教师的规划与教学艺术必须以反思的互动的方式来进行。预设的计划,只是一般的指导,其意图模糊,并不是用来贯彻或遵从的特定程序。

20. 包罗万象的后现代模式并不存在。实际上,这种概念本身就违反了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如果课程真正成为协作活动和转变的过程,那么,创造者和开发者和开发者更适合于讨论后现代教师的作用。

后现代知识观 课程观 教学观

(一)知识观方面

        现代知识观建构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之上,体现出理性精神和客观主义的特征,使人们从形而上学与宗教神学中解脱出来。现代主义知识观视知识来自外部,是不动的、不变的,属于旁观者的知识。从教育上看,旁观者知识观要求作为“知者”的教师要将先验的知识清晰而准确的传递给“无知”的学生,学生是先验知识的旁观者。多尔认为,我们正从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后者的知识观视知识为对动态的、变化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研究者内在于系统之中,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知识是面对正在形成中的、演变的世界的诠释,不存在绝对客观和普遍适用的纯粹知识,学习的真谛是对知识的探索、反思、转变,而不是灌输、强迫、接受。

(二)课程观方面

        后现代强调课程是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封闭式系统是被严格控制的系统,向往的是稳定而不是变化,而开放式系统不断变化,流量、错误和干扰被认为是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应该向课程中的专门化、分离化观念提出挑战,在建构课程上鼓励内在的、自组织的变化,使课程从简单、分离转变成复杂、联系,这种转换性变化体现了内在性、自发性、模糊性。内在性是转换性变化的关键,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内部重构,后现代课程承认并强调学生的组织、建构能力,把他们看成是课程的关键点。转换过程也有很高的自发性,内部的重新建构是一个交互式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时间组织自己的思想。模糊性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目标以综合的形式从教学过程中涌出,怀疑和创造渗透于课程的全过程。课程不再是一个确定的需要学完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观方面

        后现代教学要求创造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能接纳多重观点、问题和解释。教师的作用则是给课程提供刚好足够的、有争议的、混乱的管理,以鼓励自组织的进行。教学过程应是动态、变化和不能预知的,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通过师生互动、心灵对话、机智的较量与激发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博弈过程,挑战、干扰、对话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观的改变必然形成新的师生观。现代主义对科学的迷恋,使科学极端发展为对自然的控制,到工业革命最终造成对人的控制。就教育而言,课程是预定的而不是协商的,教学是灌输而不是交流,教师是知者,学生是无知者,教师是权威而不是合作者,学生是容器而不是反应堆。多尔认为教师的权威不是外在于情境,而是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此框架中,学生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该情境的形成需要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展开带有批判性的对话。

      不言而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是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深刻反思和解剖后的重新建构,它对于我们认识课程研究的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由于其建立的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后现代课程观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灵活的运用,避免其缺陷和偏见。

05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导言)

一、科学之重

虽然在序言里,多尔说不要光看科学,但在导言里,却是在大说特说科学。

斯宾塞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惟一的答案是——科学。这是对科学最有力的回答。

科学是时代的要旨,也是构建现代主义范式的基础。

科学带给美国的优势有三:一是在生产上,它使美国成为全世界工业国家的领导;二是在社会方面,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由机器替代人工完成日常繁杂事务的更为闲暇的生活梦想;三是在思想上,它的方法已经主导自身之外的领域——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领域。

再来看当时人们的对科学的崇拜程度:

1)人们普遍相信专业、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在宇宙看空间与苏联竞争,能够打败越南共产主义者,能够在国内消除贫穷,提高健康水平,扩展年轻一代的知识基础。——到今天,这种对科学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并不起着全部的作用。

2)教学机器、程序学习以及不受教师影响的课程被认为是未来的潮流,是通向社会拯救的道路。——今天看来,教学机器还形成潮流,我们大都还是粉笔+口授的方式,程序学习呢?有一小部分是这样的学习。但是“不受教师影响”的课程,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所有的教育和发展,都需要考虑人的因素,而不能只考虑科学的因素。

结合今天授课的互动来思考:故事里有科学性吗?

故事里有科学性,但不全是科学性,还有文化和精神。有我们的意义在里面,有我们的阐释在里面。所以,我们的课程也要讲故事。

小龙老师说:课程就是人,课程就是英雄的旅程,是在讲述怎样的故事,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反思。带有科学意义的反思,就是叙事。叙事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反思上,聚焦于我们的经验,收集这些经验结晶出来的重要事件,人重新理解所学到的一切。

科学仍然是课程所要追求的第一要素。

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观的两个要点

第一,给予后现代主义一个无所不包的定义是不可能的:这一运动过新,尚无法界定自身,而且过于多样,任何一种分支都无法予以代表。

第二,科学最终将成为发展后现代范式所围绕的核心学科。指充满创造力和不确定性的当代科学。科学为开放的、转变性的,而不是封闭的、可预测性的。

【思考】其实,任何定义都不能无所不包,任何一个词汇也不能无所不包。现代课程最终都要讲的是科学,也唯有科学精神才能主导一切。虽然作者在序言里说视科学为惟一的途径,会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没有科学,所有的都会乱套。当然,这种科学是开放的,是转变的,是可以发展的,是可以生长的。

2)具有创造性和转变性的课程的特点

具有创造性和转变性的课程必须将科学与美学相结合。

【思考】科学与美学领域同时存在,任何一方都没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我认为至今为止,将科学与美学结合,仍然是课程的必备要素。有理性的支撑,有美学的渗透,这样的课程实施时,学习者才会受到很好的滋养。但是至今为止,我却几乎没有见过这样的课程,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出来呢?哈,只是想一下,因为这其实很难。

3)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

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会话是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

【思考】用这三条来衡量现在的课程设计,是很好的标准。开放的,需要理念开放,设计开放,环节开放,活动开放,评级开放。同时,要充满互动,不是一言堂,不是迷信权威,是可以体验的,可以补充的,可以完善的。最后,要有共同会话空间和平台,才能让前面的开放和互动落地。
本文标题: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读后感(后现代知识观 课程观 教学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93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乌鸦人阿凡思读后感(读了乌鸦人阿凡思明白了什么道理)《公冶长篇译注》这篇读后感(论语公冶长读后感参考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