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劫后读后感(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8-08 07:36: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你知道一篇好...

张晓风劫后读后感(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1

  生活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美。

  老师让我们读张晓风的散文,她的文章叙述她的酸甜苦辣,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一篇是——《我喜欢》。

  作者从身边的小事述说她喜欢的事物。如:喜欢冬天的阳光,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喜欢夏日的永昼……身边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美好的。张晓风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对生活充满乐趣。

  于丹老师曾说过:“在三锅开水里,扔一个生鸡蛋,一根生胡萝卜和一把干茶叶,你会发现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梆梆的,我们生活里有些只固守着自己的内心,不肯融合的人,他们最后会变得里里外外铁石心肠,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锅里的胡萝卜呢,经过煎熬煮的软塌塌的,成一团胡萝卜泥,这就是被生活煮软的人,可是第三锅里的茶叶呢,他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丰美,滋润,他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一锅香茶,它在煎熬里,放全自己,它也把它的美,爱和力量,传递出去,改变社会和别人。”

  生活就似一根苦瓜,只要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就品尝得出苦瓜中的“甜”。但一些觉得苦,而不敢于尝试的人,他们就品尝不到苦瓜中的“甜”。我们满怀热血面对生活,生活也同样会给予你其中的乐趣。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就在我们生边!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2

  我喜欢多雨的日子。我喜欢对着一盏昏灯听檐雨的奏鸣。细雨如丝,如一天轻柔的叮咛。这时候我喜欢和他共撑一柄旧伞去散步。伞际垂下晶莹成串的水珠――一幅美丽的珍珠帘子。于是伞下开始有我们宁静隔绝的世界,伞下缭绕着我们成串的往事。 我也喜欢独自想象老去的日子,那时候必是很美的。就好像夕晖满天的景象一样。那时再没有什么可争夺的,可留连的。一切都淡了,都远了,都漠然无介于心了。那时候智慧深邃明彻,爱情渐渐醇化,生命也开始慢慢蜕变,好进入另一个安静美丽的世界。啊,那时候,那时候,当我抬头看到精金的大道,碧玉的城门,以及千万只迎我的号角,我必定是很激励而又很满足的。 赏析:《我喜欢》,读张晓风的文字的确是一种享受,感受着文章那头的笔尖之舞动,细腻的描写着雨声之灵韵。当漫天的雨丝飘起时,独自驻足聆听雨的缠绵缱绻,或是悠悠然与爱慕的他在雨中共舞,共同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浪漫。当爱慕的他已不再时,独自老去的日子也别有一番静美,那时的爱情,那是的生命状态,都已开始沉淀,就像珍藏久远的醇酒之香,会永远弥漫于整个人生。而张晓风的喜欢不再是她一个人独特视角的喜欢,人们也会跟随她淡然闲适的步履喜欢生活,享受生活。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3

  “我不知道,天为什么无端落起雨来了。薄薄的水雾把山和树隔到更远的地方去,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辽阔的空茫了。”

  《张晓风散文》这细腻文雅且充满朦胧意境的文笔给了我多少愉悦与感动,从那温柔的字里行间贯彻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作者的博大胸怀,使我喜欢上了这本美丽的书。正如《雨天的书》这篇散文一样。

  《雨天的书》讲述的是作者寄出的两封信,一封是给已逝的友人另芳,而第二封是给曾经的自己。全文笼罩着一层悲伤的意境,将对友人的怀念随着凋零的雨珠一起沉浸在这雨中,阅完之后能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没能及时回信的自责与后悔,将记忆中另芳纤柔多愁的形象勾勒得淋漓尽致,使人不禁就陷入身临其境般的伤感,并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对时光的尊重与赞美。在感悟上,它教会我的比起它出神入化的描写出来,显得更加浓郁,更加醇厚。《雨天的书》教会我要珍惜当下,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追悔莫及。如作者写给自己的信,她对曾经幼稚轻狂,为自己偶然而发的奇思妙想而无限激动,却遗忘了自己最应该珍惜事物的她:“你真是傻的可笑,你。”与其相比,稚嫩的我们是否也曾失去过什么?儿时学校散落的童真和友谊,对待父母的亲热与依偎,甚至失去过亲人的哀伤与痛苦,在我们拥有时,并没有认为那实际如珍珠般易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的,直到那珍珠断了线,坠到地上,才发现那是多么美好。正如作者没有发现友人在病榻上写出给自己的信时的那种后悔。也正是这种悔才教会了阅读它的人珍惜自己还能拥有并珍惜的。

  另芳,雨仍在下着,淡淡的哀愁在雨里飘零。想象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开在你的坟头。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4

  张晓风的散文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却带给了我许多与众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就让我带着你,一起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吧。

  读张晓风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惬意、轻松。她的景物描写虽然精致,却并不繁杂,只是几笔简单的描写,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园诗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写景,也能让读者明白她的心思,带给我们发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吗?当流苏那纤细的香气伴随着纤细的风拂过脸颊,当栀子花香的河川从身边流过,此刻的心境,无可比拟。但,花落瞬间虽然美丽,过后便不见踪迹。这告诉我,美,就像一则爱情故事,也许结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过程是美的,就已足够。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长短来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我们不求它像爱情故事那样幽美、惆怅,但是过程的精彩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试着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向着梦想努力过,等到年老时再回忆曾经走过的路,就会觉得这是人生中一大珍宝。

  《画晴》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达成某个目的,沿途的风景其实更加美好。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刻驻足凝思,体味人生的另一重意义。

  《念你的名字》告诉我,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对别人怀有绝对的诚意和爱心,才能修炼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总能带给我许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独自走进她所创造的唯美世界呢?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5

  我不禁被这深厚的书香味吸引了。

  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文章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还要属《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为大家叙述的,写了一个人正在开车,收音机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静讨好的小提琴。在她马上要进入隧道时,广播里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两件。话还没说完,声音就断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过完了四十秒,车出隧道时,这已经讲完了。她想去追问那一段来,可以觉得并没有必要,自己都四十岁了,还不知道“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吗?这篇文章最后并没有告诉读者们答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十分耐人寻味,觉得仅在我的思考能力范围内,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坎坷和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个人哇哇落地时,就注定了坎坷的来临。坎坷虽然十分令人畏惧,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堕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绝……但是,你千万不能就这样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败的大门,所以,你务必要勇敢地去战胜它,因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气馁,应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坎坷必定会成为我们走目人生之路的“绊脚石”,但我们不能退缩,只能前进,走向成功。然而一个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与困难并走向成功大门的过程吧,所以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细细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这书香吸引。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6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和她的喜怒哀乐。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画》中,她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描写。从写作题材而言,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她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这个南部的小城描绘的有声有色。之后,她逐渐深入主题写道尽管儿时家境贫寒,她依然苦中作乐,将上铺空间取名为“桃源居”,并在墙上挂上画。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内心都应充满阳光,因为精神食粮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了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长场面十分温馨感人,接下来甜蜜中有了伤感。最后就变成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描写的活灵活现,仿佛知晓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听着她的名字总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读了她的文章却发现不是这样的。比如在《酿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字里行间留露出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这一篇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变得精彩无比,我们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是灰色的,但当你打败困难时,就会变得五彩缤纷了。

  张晓风独到的眼光令人钦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7

  张晓风这个名字从来就没有听过,于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写的文章,没有想到,会给我这么大的感触,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我在》了。

  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在。”本来就是一个简单但蕴含了深层含义的话语,能够读到的有万万千千,而作者表达的就是“我在”那坚定的灵魂。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被作者透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直达我们内心。比如点名,一个小小的、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做的事就能够有震撼人心的哲理。仅仅是回答一句“我在”也能为内心增添一阵狂风暴雨。不得不感叹着作者的思绪了。而在群山环绕间,山水交错处,如果你有满腔的热情想倾诉,那何不大喊一声“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一游’不一样,后者张狂,而说‘我在’的仍是个清晨去上学的孩子,高高兴兴的回答长者的问题。”作者想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感情吧,清清脆脆的声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为我在那里开心,如果要问为什么开心的话,也许作者也答不出来吧。还有哪怕是犯了什么滔天的大错,在人们寻找你时,还是要说声“我在”。如当上帝寻找堕落的亚当时,作者仍会坚定的站出来。“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那里。”更是透露出无比的真诚。“我在”,如果在对手面前说出这句话,想必也是无比自信而坚强的。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那里,不论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那里。和那里的人、情感在一齐,我也许很渺小、也许很强大、也许很重要、也许

  我只是万千沙粒中的最小的一粒,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就在那里。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也在。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8

  我喜欢张晓风,喜欢她的散文—把我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有无穷的幻想。

  张晓风的大多数散文是先讲一个故事,有的甚至是几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有趣——先是引人发笑,然后又让人深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咏物篇》里的《木棉花》。文章开头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木棉花的美,还运用外貌描写,把木棉花的样子写的生动有趣,让读者脑海里想象出画面。接着又写木棉树的树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树枝比作手,把木棉花比作火焰,生动形象的写出树枝的枝干。最后又写作者小时候的观点——是世界上最高的树,尽管只有几丈高,写出木棉树在作者眼中高大的形象,也体现作者小时候的天真可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木棉花比作天空上折翼的云朵,展现木棉花的纯洁,洁白。张晓风的散文总是娓娓道来,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后才隐约而神秘的把道理叙述出来。另一个另我印象很深的是《木林篇》里的《白千层》。开头先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白千层的成熟稳重,又通过外貌的细致描写,写出他对白千层的看法。

  读她的散文,总是把我带进各种各样的意境,我的心仿佛也融化在其中。此刻,那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总是牵动着我的心,留给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无尽地想去续写这个故事。

  合上《张晓风散文》,慢慢闭上眼睛,回想着每一篇优美的散文,每一个生动的故事,用心灵感受着。喜欢,我喜欢张晓风和她的散文。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9

  读了一个月的《张晓风散文》我发现她的文章很有韵味,可以让人思考许久。她写的散文还让人读了后会感到十分的温柔,让人明白的事很多,它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描述,却在娓娓到来中让人感到温暖,还在温暖中有一种韵味。

  有一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张晓文写的散文,这篇文章她没有用太多的语言来表示这一片孩子们可怜,而是用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来表示出对山区孩子们的同情心。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离奇的故事,而写的故事有一种勾人魂的魅力。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悲剧的故事,她写了几个山区的孩子长大了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可是他们还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讨厌他们这些‘乡巴佬’。后来他们到了他们发过誓的高山上面,他们本想把钱赚够了来报答他们的家园,可他们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工作还是没有找到,他们到了大山上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呀!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故事不像大多数的故事一样有一个圆满而又美好的结局。

  啊!为什么山区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环境吗?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这么想,而这篇文章的‘嚼劲’也十分的足,总让人对这个文章爱不释手,这就是张晓风写的文章的特点,总是可以让作者回味无穷。

  张晓风这个作家写的作品中还绝对隐藏了一个对人生的哲理。可是总是藏的很深,找出来不容易,耐人寻味,这也是她的作品的一个特点。

  张晓风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一样勾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去不断思考,去发掘!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篇10

  我曾经认为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读了张晓风散文集后,我发现我错了。因为,我发现,张晓风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同样也是能感人肺腑的真切言语。

  生活就像一条鱼,是经不起挑剔的。真正会品的人,会生活的人,才能从鱼那嫩白的肉质中品出香甜,品到幸福。但一些在鱼身上挑刺的人,因为怕鱼刺咔住喉咙,就不愿意去品尝鱼肉的人,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无法品到生活的甜美与多姿。

  我永远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只有对生活心存热爱,用自己澎湃的热血去浇灌生活的人,生活才会给予他们幸福与快乐!

  生活,总是需要多种多样的喜欢,若你的心中永远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与不满,那岂不无趣?它就像是一个杯子,若你用中药将它盛满,那它必定是苦涩的。真正甜的水,是需要你在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中,品到自己的喜欢与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热爱生活!

  春天的山径,夏日的永昼,秋风的芒草,冬天的阳光。生活,总能在细小之中,得到幸福与快乐。生活的完美是需要你的充实想象,才会更加充满韵味!

  于无声中听大音!

  于无形中见功底!

  于点滴中现情趣!

  于细微处见真情!

  有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生活才会更有韵味。山不在呆板,水不再空洞,张晓风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使《张晓风散文集》这篇文章体现出了其中的韵味。

张晓风作品1000字读后感

论张晓风散文中的人文精神 张晓风是二十世纪台湾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创作在小说、剧本、散文三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其中尤以散文成就最为文坛瞩目。出版的散文集有《地毯的那一端》、《给你,莹莹》、《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玉想》、《从你美丽的流域》等等。张晓风的著作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她同时是台湾获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作家之一,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和“吴三连文学奖”得主。早在1997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对张晓风的散文颇为赏识,认为她的散文“亦秀亦豪”,称赞张晓风有一支“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⑴大陆著名散文评论家楼肇明认为张晓风的散文独辟蹊径,开创了“散文创作的诗性解释学道路”⑵张晓风的散文突破了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诗性化的文笔涉及到了人生、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思维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延伸。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倡导人的自由本性和人的解放,是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一种终极关注,体现着自省意识,批判意识和超越意识。“以人类文化为基础,我认为人文精神从内涵上讲是指专属于人的关于人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尊重、关怀和弘扬,是人及人类体现自身尺度,洋溢人生理想和信念,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从外延上讲至少包括以人为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关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精神。”⑶本文仅从亲缘情思、爱国情结、自然情怀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晓风散文中的人文精神。
一、亲缘情思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除了辽阔土地和广大民众的结集,和亲缘也不乏关联。“亲缘”这一母题一直是中国散文的重要内容,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祭河南张员外文》及朱自清的《悼亡妇》是分别抒写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佳作。张晓风是一位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作家,这使得她在“亲缘”这一领域大显身手。在这里她用宽厚仁慈的心去拥抱亲缘与人生。张晓风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借以抒发了她对美好感情的眷恋和热望。她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家人儿女的亲情,对朋友的友情,对丈夫的爱情,从而使读者领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亲情
在《初绽的诗篇》、《初雪》、《娇女篇》、《黑沙》等作品中到处洋溢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在《初绽的诗篇》中,张晓风骄傲的向世人宣布“我最大的荣誉将是做一个好母亲”。她退避和拒绝“国君之荣”及“学者之尊”的封号,只因在“母亲”这一封号面前,“国君之荣”及“学者之尊”都黯然失色。在这里作者既写了孩子诞生过程的艰辛,也写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做母亲的喜悦和欣慰。在一片平静淡然中娓娓道来,却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相较于男性作家,女性作家会不自觉地关爱周围的一切事物,这是女性的一种本能。在《初雪》中,身为人母的张晓风更是将这种本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因着你,我爱了全人类,甚至那些金黄色的雏鸡,甚至那些走起路来摇摆不定的小狗,它们全都让我爱的心疼”。⑷张晓风被日本人坐在庭院凝望初雪的情景感动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在张晓风眼中,孩子就是那初雪“那时侯我就想到你,诗诗,你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初雪。纯洁而高贵,深深地撼动着我。那些对生命的惊服和热爱,常使我在静穆中有哭泣的冲动”。⑸
在《娇女篇》这一作品中,作者信手拈来了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片段,虽然都是小事,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女儿的拳拳之爱。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女儿成长的欢欣与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她认为人生最大的得意莫过于小女儿的成长,女儿的成长就如同小雏鸡张开翅膀与父母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在《许士林的独白》、《本来,我想先跌》、《妈妈,我爱你的脚》等作品中,张晓风用细腻的笔墨,真挚的感情向读者展示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在《许士林的独白》这篇散文中,作者凭借古代故事《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和许仙的儿子许士林高中状元后叩拜母亲这一情节,尽情地发挥想象,详尽地表现了“那种利剑斩不断,法钵罩不住的人间牵拌”,细细表出了许士林叩拜囚在塔中的母亲的心情。写出了人间的聚散无常,写出了母子情感的惊天撼地,读之让人荡气回肠,情不能已!“有母亲的孩子可聆母亲的音容,没母亲的孩子可依母亲的坟头,而我呢,娘,我向何处破解恶狠的符咒呢?”⑹没有母亲的孩子至少有母亲的坟头可依,而对于许士林来说,甚至连依偎在母亲的坟头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相信人间最悲情的事莫过于此吧!“人间永远有秦火焚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娘,唯将今日的一凝目,抵十八年数不尽的骨中的酸楚,血中的辣辛,娘!”⑺这是何等的撕心裂肺呵!在《本来,我想先跌》这篇文章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则动人的故事,一个不怎么精明的母亲带着儿子去散步,不知怎么的跌了一跤,结果,5岁的儿子“笨拙地喃喃道:‘妈妈,我看你要跌了,我真的着急,本来我想先跌在你前面,这样,你再跌的时候就可以跌在我身上,就不痛了,可是我来不及跌……’”⑻天下所以的孩子对母亲的爱都是美好而平等的,无论是作者在《母亲�6�1姓氏�6�1里贯�6�1作家》中所提及的伟大作家周树人用“鲁迅”这个笔名来表达“皈依母亲之枕”的鲁迅,还是这则故事中愿用小小的身躯代母亲痛的小男孩,我们都从中读出了感动。子女对母亲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他们的爱触及到母亲自己都不及的角落。在《妈妈妈,我爱你的脚》中,两岁半的小女儿晴晴捏着作者的脚趾快乐地叫嚷“妈妈,我爱你的脚。”“妈妈,我爱你的脚”让读者再次震撼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是何等的细致与深入。
2、友情
在张晓风的散文中,有不少篇什是用来写友情的。《戈壁行脚》、《不能被增加的人》、《归去》、《到山中去》、《光环》等抒写了与友人结伴畅游的欢乐。。作者满怀深情地列举可一些事例写俞氏的个性特点:“孤意”和“深情”。“他的孤意是一个中国读书人对传统的悲痛拥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因而更其波澜壮阔,浩瀚渺渺。”⑼而在《半局》中则是悼念早逝的同事——杜公。整篇文章读下来,一个才华横溢、刚正不阿的杜公形象就跃然纸上了。正如杜公在病榻上自拟的挽联:“天道还好,国族必有前途,惟劫难方殷,先死亦佳,勉无深恶大罪,可笑谢兹世;人间多苦,事功早摒奢望,已庸碌一生,等存何益,忍抛孤嫠弱,未免愧对私心”⑽作者笔下流露出那种淡淡的,却又绵绵不尽的哀思不禁拨动了读者心中那根悲伤的弦。
在《甘醴》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晓风的朋友观“《庄子》上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我想我却愿意自己既是小人又是君子。我甚至希望我的朋友也如此”正是有这样的朋友观,张晓风总是感激着那些帮助过她的朋友和师长,她珍视着这人间最真挚的感情。
3、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永远是文学中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虽然张晓风的笔下没有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有的只是身边的点滴小事,但就是从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中,我们看到两颗诚挚的心是如何紧靠在一起共同奋斗的;也是从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中,我们读出了其中的感动,读出了两颗心之间浓浓的爱意。
《地毯的那一端》是作者的成名作,她用书信体式抒写了她和林治平教授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的历程和每一件值得纪念的小事。点滴的琐事中流淌着脉脉温情和款款深情。“我喜欢一间小小 的陋室。到天黑时分我便去拉上长长的窗帘,捻亮柔和的灯光,一同享受简单的晚餐”这是许多人都向往的古典浪漫。与在《地毯的那一端》中爱情观一脉相承的是在《情冢》中所体现的爱情观。与其说《情冢》是一篇描写印度泰姬陵的游记散文,不如说它是一曲爱的赞歌,泰姬陵的每一处都是丈夫对妻子的细心呵护。泰姬陵的祈祷塔为何采用外斜式设计?那是因为“即使有一日,地老天荒,石崩塔坏,也不致相内压倒,惊动陵寝中那美丽女子的睡睫”,国王的墓为何稍稍偏离中线的位置?人文精神,人间真情的一种呼唤,为此张晓风赢得了一个“爱心马拉松长跑者”的雅号。
二 、爱国情结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人之所以为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回答,是对人这个族类的精神追求的探讨、提升,是对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的‘终极关怀’和自觉奉献。”⒁与西方人勇于离家流浪不同,中国人更注重于安土重迁。中国人对自己的出生地和自己的民族总是怀着一种天生的眷恋之情。文人更是借助写作来纾解自己的眷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学家把自己一生的创作都视为寻找故土,寻找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张晓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她的散文中也融注着爱国情结,并在爱国情结浸透着人文精神。
张晓风的童年是在大陆度过的,8岁时即随父母赴台。应该说她对故国的记忆是朦胧的,但只要打开张晓风的散文集,我们就会发现纸上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任谁都会为她笔下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和灵肉交融的故园情结而震惊,而感叹!虽然张晓风对故园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张晓风,从唐诗宋词秦月汉关中获得了对故园的认识和印象。
就像她的丈夫林治平教授对她的了解,她身上流淌的是中国的血液,爱国热情与情操早已化在她热烈的生命里了。《愁乡石》、《矛盾篇之二》《血沥骨》等作品,表现出她对故国的怀念,对海峡两岸隔绝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在《愁乡石》一文中,作者写到在日本冲绳岛的北海滩“鹅库玛”度假,站在中国海的沙滩上遥望中国的乡愁之情,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感知了那撕心裂肺的痛。她说:“他们叫这一片海为中国海,世上再也没有另一个海有这样美丽沉郁的名字了。小时候多么神往于爱琴海,多么迷醉于想象中的那抹灿烂的晚霞,而现在,在这个多风的下午,我只剩下一个爱情,爱我自己国家的名字,爱这个蓝的近乎哀愁的中国海。”“望着那一带山峦,望着那块使东方人骄傲了几千年的故土,心灵便脆薄得不堪一声海涛。那时候忍不住想到自己为什么不是一只候鸟,犹记得在每个江南草长的春天回到旧日的粱前,又恨自己不是鱼,可以绕着故国的沙滩岩岸而流泪。”⒂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贬官文化与流放诗情占一席之地,张晓风对故土的依恋,其实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中人文情怀的一种继承与发扬。
张晓风是那批四十年代末赴台的“外省人”中的一份子,她的根不在台湾,而在大陆。她生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战争年代,经历过逃难、别离和迁徙的痛苦,但时代的苦难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对童年印象的心灵变得迟钝,相反变得格外敏感。《血沥骨》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寻根故事,唐代有个叫王元的孤儿,父亲为乱兵所杀,弃骨荒冢,长成少年的王元立志找回父亲的枯骨,重新安葬。他听人说有这样一种验证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如果是亲子关系血就会渗到骨头中。反之,则渗不进去。于是“从破晓到黄昏,他匍匐在荒冢之间”“他的全身刺满了小小的破口,他成了一座血泉”⒄他的血染红了荒野的白骨,在第十天他终于找到了接受血液的白骨。他把白骨虔诚地抱回家,重新营葬。这则故事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叫王元的少年“寻根”——父亲白骨的故事,但从深层意义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张晓风在“寻根”、寻求灵魂的栖止,是她在抒发那无从排解的故国情结。
思国怀旧历来是中国文学中不衰的话题,久别故国,深居台湾的张晓风比大陆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认同。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虽然张晓风也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和熏陶,但她字里行间充溢的却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和人文精神”。⒅
三、自然情怀
席慕容在《相见不恨晚》中对张晓风如是说:“羡慕的是你的国学根底,嫉妒的是你的才情,而是更深触动我的,是你的悲怜之心”。对宇宙自然对大地山川、张晓风有着宗教般的敬畏和感恩情怀。张晓风是以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宇宙万物的。她始终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一份子,用至纯至美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去聆听花朵的绽放,和草叶的舒展。在她的心目中,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微尘蚁瘙都是美的化身,灵的显现,都有自己存在的生命价值,独具一份属于自己的美丽。
《画晴》写在久雨天晴之后,作者在野外度过了快乐愉悦的一天,在愉悦下,“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在愉悦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婉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为明灿的阳光。”⒆在野外,天上白云似锦,地下绿草如茵,树影、轻风、鲜花、鸣禽构成了一幅美丽多彩的“晴郊图”,在从容、轻柔的画晴中,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感恩之情。与《画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归去》,它描写了在两日内游览、沉醉于重叠峻峭的深山中,宛如“归返了自己的家园”,描写青山绿水,吟咏阳光名月,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乌鸦历来被人们视为凶兆,但在张晓风心中物物平等,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一文中,她这样赞美乌鸦“羽翅纯黑硕大,华贵耀眼。它们好象要说的太多,怆惶到极点反而只剩一声长噫:‘嘎——’”⒇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在《地篇》中,作者认为“地龙子(蚯蚓),比天龙可爱塌实多了”“蚯蚓又叫‘地蝉’,这家伙居然又善鸣,不太能想象,一只像植物一样活在泥土里的动物怎么开口唱歌?可是每次在乡下空而静的黄昏,大地便是一棵无所不载的巨树,响亮的鸣声单纯地传来,乍然一听只觉土地也在悠悠然唱起开天辟地的老话头来。”﹙21﹚张晓风独具慧眼,用她的兰心惠质赋予了平凡生命以不平凡的使命和灵性。
“人文精神不是平面上的几个点,就像人们津津乐道的理想、价值、终极关怀、道德责任之类;它有着动态、立体的发展轨迹”﹙22﹚,“在我国现代化时期,则包括批判传统,反思现实,创造未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等诸方面的内容。”﹙23﹚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风、花、雨、雪本是极平常的事物,但在张晓风的笔下却处处透着灵气,这应当归功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作者以她那颗虔诚、敏感的心去感受自然和生命。在张晓风的散文世界里,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认识了人类,也认识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
总之,在张晓风的散文中充溢着人文精神。当然,本文只是从张晓风对亲人、朋友、自然及故国的关爱这几个方面来论述了其散文中充溢的人文精神,其实无论是在《初绽的诗篇》张晓风教导儿子要勇于承担责任,还是在《劫后》中阐述人生哲理,无不散发着人文主义光辉。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今天,现代人的人文精神日益缺失,张晓风的散文无疑给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本文标题: 张晓风劫后读后感(读张晓风散文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82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吵闹的书包绘本读后感(吵闹的书包绘本 从故事中我知道了什么)夜半冥婚 鬼夫大人萌萌哒读后感(鬼夫大人萌萌哒好看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