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与新潮的读后感(壮丁的当代影响)

发布时间: 2024-07-05 04:13: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求1篇3000字的读后感本人才疏学浅,想要1篇3000余字的读后感,最好是您自己写的,文采无所谓,谢啦读后感3000字您正浏览的文章《读后感30...

西潮与新潮的读后感(壮丁的当代影响)

求1篇3000字的读后感

本人才疏学浅 想要1篇3000余字的读后感 最好是您自己写的 文采无所谓 谢啦
读后感3000字
您正浏览的文章《读后感3000字》由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访问地址为:http://www.diyifanwen.com/打开书,就随着她轻盈流畅的叙述,走近只有她们这代人才有的成长足迹,仿佛走进另外一个世界。从幼儿园到学校,从小伙伴到同学,从友谊到爱情,在我们这代人眼里,她们这代人似乎就只有这么简单的经历,简单的人际关系,简单的故事。但在张悦然笔下,在这简单中展开的却是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铺排的是看似偏执简单、实则同样艰难的心路历程。正如小说主人公杜宛宛的作画风格:“线条总是粗而壮硕,它们带着颤抖的病态,毁坏了画面的纯净”,所以“只能画水彩画或者油画,用厚厚的颜色盖住那些心虚而彷徨的线条”,因此“画总是大块大块淤积的颜色,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
小说讲述了两个息息相关的女孩——杜宛宛和段小沐从小到大,由敌为友,面对友谊、爱情、生存和死亡的心路历程。通过她们和纪言、小杰子、唐晓、管道工等人的爱恨情仇,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故事告诉我们,由苦难到平静、由恶到善的桥梁是皈依宗教。虽然宗教不能阻止人生悲剧的发生,但却可帮助悲剧的生命平静生存,不会因过度恐惧而心智迷狂,不会因过度憎恨而施暴于人,在逆境中同样可以去寻找幸福。这样的思想尽管是有所本依,但我认为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张悦然个人的印记。这是一代新人对困扰人类灵魂的基本问题艰难思索后得出的答案,这里已经基本上散尽神学的光环,闪烁着的是一种人性的光芒,是一种悲悯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成为了在这个原本是虚空和扑风的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撑。这种情怀,在当今这个怨怨相报、永无止息的世界,更显得宽宏大量,犹如大教堂管风琴发出的质朴浑厚的回音。
张悦然不同于那些少年作家,她所讲述的显然不仅仅是青春放纵、反叛传统,而是在成长的迷惘中,小心翼翼地梦想和求证,思索和感悟。她的小说中,没有了大多数少年作家作品中那种已经变成了时髦套路的愤世嫉俗,没有了那种贫嘴饶舌和不着边际的喧嚣浮躁,没有了那种仅仅在字面的意义上玩弄文字的小技巧——那其实还是一种学生腔调,而这一切,是与她思想的深度分不开的。她的思考,总使我感到超出了她的年龄,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许多基本问题,而这些问题,尽管先贤圣哲也不可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思想的触角,只要伸展到这个层次,文学,也就贴近了本质。
张悦然耽于幻想的禀赋与忧伤的气质,使她的小说浪漫而神秘,婉约而典雅。她感官敏锐,多才多艺,在诸多领域尝试探索,并因之使自己的青春斑驳绚烂。她轻灵精巧地捕捉这个时代赋予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符号,而后完美细致地将之整合在自己的小说中。在故事的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童话等的影响。在小说形象和场景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动漫的清峻脱俗,简约纯粹;可以看到西方油画浓烈的色彩与雅静的光晕;时尚服饰的新潮的朴素与自由的品位;芭蕾舞优雅的造型和哥特式建筑惊悚的矗立。在小说语言上,她有流行歌曲的贴近和煽情,诗歌的意境和简洁,电影经典对白悠长的意蕴和广阔的心灵空间。这代青少年所接触的所有有关的文化形式,基本被她照单全收,成为她的庞杂的资源,然后在这共享性的资源上,经过个性禀赋的熔炉,熔铸出闪烁着个性光彩的艺术特征。
应该说,张悦然是幸运的,是勤奋的,她有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写作才华:超凡的感觉,卓然的思维,对结构和文字的驾驭能力,而这正随着她的成长而日益枝繁叶茂。她对文学创作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成就了这些点点滴滴的收获。读完《樱桃之远》,我就有这种感觉,而且同作者一样,不时也在品味这种收获带来的愉悦。
作者对于事物的感觉是纤细的,敏锐的,带有她那个年龄段的一种深入和执着。生活中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引发她产生感觉产生联想的触点。不用说书中的秋千、教堂、樱桃——这是一种特有的情结,成为书中人物固有的一部分。看见的,听到的,想起的,她都可以对其进行感觉刻画和心理剖析,这也许同大多数人喜欢从阅读中进行品味思考的接受习惯并不一样。
但的确是这样,对事物的感觉,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笔墨。在这方面,她细致描绘,悉心经营,有的甚至达到了铺张的程度。爱情和友情是需要心与心的互相感知的,穿插其间的各种猜忌和误会,纠缠与逃避,背叛与反抗,以及因爱而使人物性格发生的转变,个性的张扬凸显等都被作者一笔一笔地如雕刻刀一般削开,剥启,显示出其真实透彻的一面,无需再掩卷长思,虽然作者也事先埋下一点伏笔,设置些悬念,但在这快速阅读的时代,这一切都不足以形成阅读的障碍。而在手段上,不断变换叙述角度是最直接的方法,作品多是以杜宛宛第一人称倾诉,间或以段小沐的角度把段的心理感知表白出来,加上作者巧妙地把两位女主人公精心设置成心存感应互有你我的关系,为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叙述空间。另外,利用看纪言的日记,阅读管道工的写作也都可以更快捷地了解其心理行踪。这是张悦然敏锐的感觉,她善于利用感觉,描述和玩味感觉,在《葵花走失在1890》里是这样,在《樱桃之远》中她依然发挥着这种非同一般的感觉,收获着描绘感觉所带来的愉悦。象她这样的年轻人是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的。
成长中有收获,也有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对于张悦然小说中的人物而言是这样,作者在《樱桃之远》中就为这种代价做出了很好的注脚。所以书中人物都无一例外地咀嚼着生活带来的苦涩,怀着一种无奈的忧伤,都在为成长中的无知和浅薄付出代价。忧伤是张悦然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旋律,或许这是她对生活的思考,并在小说中给予了合情合理的安排和解释,每个人的忧伤都有它的来源,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例如爱情。
爱情在本书中,都是无可奈何的,仅有爱是不够的,有一种力量,如天河一般阻隔着所谓的爱情。杜宛宛和纪言的爱情是真挚的,刻骨铭心的,她与小杰子的交易是为拯救段小沐,同时也是在拯救自己。正如她策划摔断了段小沐的右腿并因此造成自己右腿的疼痛一样。是毁灭,还是拯救,谁也说不清楚。但她却因此而失去爱情。段小沐的爱情因为八岁时小杰子那个轻浮的举动而萌发,但她的爱情却是无力的,虚幻的,正如她只能冲着小杰子的背影轻微地叫一声他的名字一样,不打算让任何人听见。但她最终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却是虚假和丑恶的爱情。爱情让唐晓从乖巧变得乖张,让纪言在误解和猜忌中做出选择,让管道工对段小沐的爱慕走向了虚无,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不幸的,是被人操纵的,好象是月下老人的恶作剧,但却也是生活的真实。
纪言在书中毋宁说是作为一条衔接人物而出现的,他以两个不同的名字出现在杜宛宛和段小沐的两个年龄阶段,即童年和青年,而且作为整个“谋杀现场”的目击者,成为赶走杜宛宛心魔和疗治段小沐创伤的一位斗士或卫士。他的出现,并因之而产生的爱情和友情,使两位女主人公都相信人与人之间需要包容,需要理解,这是张悦然的巧妙,是她张扬语言下的细致构思。
无论童年时期,还是青年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片樱桃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这种梦想和期待,它们在梦中很近,但在现实中却遥不可及,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或者说是有阻隔的。把握现在,驱走心魔,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或许樱桃树并不遥远。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取舍和扬弃的过程。在《樱桃之远》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张悦然在其以往作品,如《残食》、《毁》等表现出的那种个性张扬,只是这种张扬逐渐回归到一种平和,一种比较成熟冷静的理性思考,对生命和爱情的思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杜宛宛和段小沐是一对被命运捉弄的双生花,但在二人之间,冥冥之中有种宿命在遥不可及的天堂操纵着她们的生活,遥控着她们的命运。段小沐被李婆婆收养,并受基督的感染,使她有着强烈的向善心理渴求。杜宛宛受心魔的压抑和驱使,她的生活中时刻都有魔鬼,但最终她相信了爱情,也相信了上帝。是爱情和上帝的力量使两位女主人公最终走出了心魔的捆缚,走到了一起。或许把这一切都归因于宗教并不恰当,但书中的确迷漫着浓浓的宗教意识和深深的宿命观念。
读罢小说,和作者先前的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相比,我惊叹于张悦然的成长,惊叹于她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仅在于她的才华,她的结构设置和语言驾驭,还有她对生命和生活的解读,对于人性的思索。或许这正是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点收获,一丝品味。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张悦然的写作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让读者和她一同去品味
您正浏览的文章《读后感3000字》由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整理,访问地址为:http://www.diyifanwen.com/qitafanwen/duhougan/20090302195326471_3.htm

《西潮与新潮》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西潮与新潮》(蒋梦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YYr1jtJQYdcU9oOqKVHHA

提取码: 8vi8

书名:西潮与新潮

作者:蒋梦麟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

页数:426

内容简介:

本书含《西潮》、《新潮》两书及“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著名学者罗家伦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说:“经过了七十华年,正是他智慧结晶的时候,到此时而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真所反映的绝不是他一生,而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这部名为《西潮》的“自传”,是讲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他还计划写一部《新潮》,讲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在蒋氏的计划中,《新潮》比《西潮》更重要。可惜仅仅开了个头,作者就病逝了。已完成的几章,也不能算是最后定稿。遗稿中尚存许多写有人生经验与智慧的不完整纸片,系写作时灵感之记录,可惜无人将其整理或续写。《新潮》引言指明这本书的目标:“这本书里要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经验是宝贵的,可是宝贵的经验是付重大的代价买来的。”……

《西潮》先以英文在美国出版,受到美国学术界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12年之后,他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作者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的身份,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7年,又曾做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抗战后期出任红十字会会长。

作者简介:

蒋梦麟,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886年(光绪十二年)生,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后在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次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学教育,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岁3月,蒋梦麟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1964年病逝于台北。

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他长期担任总务长,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冬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在那黑暗而动荡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壮丁的当代影响

2008年为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川人流沙河在成都草堂读书会“纪念抗战胜利一甲子”讨论会上有一个演讲,当时广为传布。演讲的内容主要有二,一个是讲“百分之九十九的壮丁都是自愿去的”,一个是讲“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两者都用演讲者的亲身经历带出,很有感染力。
近读北大前校长蒋梦麟的自传《西潮与新潮》 ,其中也谈及抗日时的壮丁问题。蒋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于1941年7月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有关兵役状况的视察报告》,报告中历数壮丁体系的效率低下、腐败和无人道。蒋氏记录其在贵阳一个壮丁收容所里同广州来的壮丁谈话,得知从曲江来的七百人只剩下十七个人,乃感叹道:“日寇不杀,己先杀之,日寇不废,己先废之,何其荒唐。” 书中,蒋梦麟本人对壮丁的具体死亡数目也有估计——“在八年抗战期内,未入军队而死亡的壮丁,其数不下一千四百万人”,并说曾将估计的数字向军事高级长官们证实,他们的都说只多不少。
蒋氏书中还记录了一景,我怀疑孟广美最近的言论是受了这段描述的启发(宣传中说《西潮与新潮》台湾青年人手一册):
“有一天我看见几百个人,手与手用绳子穿成一串。他们在山上,我们的车子在山下驰过。他们正在集体小便,好像天下雨,从屋榴流下来的水一样;他们连大便也是集体行动。到时候如果大便不出,也非大便不可。若错过这个机会,再要大便,是不许可的。”

本文标题: 西潮与新潮的读后感(壮丁的当代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37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300(《苦才是人生》的读后感)怀抱猫骨的女人读后感(高分 150字摘抄 加简短(不超过30字)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