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慢读后感(阅读分享:《慢》 [捷克]米兰 昆德拉)

发布时间: 2024-07-05 03:21: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米兰昆德拉的《慢》,这本书怎么样?米兰昆德拉的《慢》,这本书怎么样?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比,那个更好一点。我想看看,但是时间又不是很充足,...

米兰昆德拉的慢读后感(阅读分享:《慢》 [捷克]米兰 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的《慢》,这本书怎么样?

米兰昆德拉的《慢》,这本书怎么样?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比,那个更好一点。我想看看,但是时间又不是很充足,所以请教一下,如果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差不多就不看了。
  《慢》,挺好的,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比,后者更好一点。
  不过每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不会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差不多。建议阅读一下。
  米兰·昆德拉的《慢》
  2003-6-23 11:37:06 来源:易文网 作者:徐多
  这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昆德拉作品系列,装帧干净,纸张、版式舒服,译者可靠,定价也低,即使以前买过其他的版本,也还是可以照单全收。
  虽然书名叫《慢》,但是我用两个小时就一口气读完了它。
  全书中,读来最具快感的部分,还是昆德拉最擅长、最喜欢的题材:对一心要出风头的政客和知识分子,进行竭尽能事的刻薄。
  政客支持正义事业,是出于虚荣;而刚刚大肆嘲笑政客的聪明绝顶的学者,一转眼,也变成了一路货色:为了博取咖啡桌上陌生美女的一笑,他调动着全部智慧,拿捏着谈话的火候,以充满魅力的嗓音,抛出一句句妙语,为此,甚至不惜阴损地糟践自己的朋友。
  这也是昆德拉最常用的手法,借知识分子之口,嘲讽政客;然后,卸完磨立即杀驴,以旁观者恶毒的冷静,在知识分子的小动作下面,看出同样的可笑。
  刻薄的昆德拉,让我联想到恶毒的王朔。只不过被王朔恶毒攻击过的文化人,可怜到连稍稍象样一点的观念也没有,只有彻头彻尾的委琐、做作、愚蠢、假正经。
  非典时期,一切都“慢”了下来,“慢”得让人怀疑起原来的“快”来。
  “我看着后视镜……那个男人为什么不对她说些有趣的事呢?为什么不把掌心按在她的膝盖上?这些都不做,却咒骂前面的驾车人开得不够快,那个女人也没想到用手去碰碰驾驶员,她在心里跟他一起开车,也在咒骂我。”
  大多数的城中男女,和这后视镜的一对都非常相似,一心想着超车(以最快的速度,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爬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业),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全力以赴、全然无趣的生活。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逛的人到哪儿去啦?……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缺少的行动。”
  非典过后,慢下来的,还是会渐渐快起来,甚至会变得更快,这样,才能把失去的、浪费的时间夺回来。这样也好。斗志全无、妄念全消地“慢”下来,然后呢?又能干什么呢?对于那些已经失去“慢的乐趣”的人来说,无所事事的闲逛,也实在难以想象、太过无聊。
  “快”的痛苦、乏味,人人都知道,但是要想“慢”,谈何容易。堵车的时候调调情,人人都会,但是也得有那个心情才行。一切都无可挽回地,太快了。
  所以,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心敏感的、受过高等教育、过着低质量生活的“城市主流人群”来说,《慢》并不是一本适宜的小说。
  徒然增加自我否定的烦恼。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一】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

  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

  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爱情”总是玄而又玄。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

  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二】

  “非如此不可”是这本书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坚定的信念,还有信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我一直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再华丽的外表,再美丽的容颜,都没有这种力量更令人感动。好的作品也是一次灵魂的倾诉,是心灵之作,它只向懂得它的人们敞开着心门。

  书中很多文字对我来说就象一扇我无法打开的门,门的里面装满了宝藏,只是我摸不到它,形而上的思想深厚、广葇,无限。从这一角度上看,我是被拒之门外了。但我还是被故事中的情节所感染了。本书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层面,真实的,却很难被勇敢地坦白出来的。它不是所有人的,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它是一朵悬崖之花,它是属于艺术的,却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接近疯癫。

  托马斯,书中的男主人公,一个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很多女人为之疯狂,而他却只像是在玩一种激情游戏一样,周旋于不同的女人之间,如鱼得水般地洒脱欢快。他对待女人,就如对待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会从不同的女人身体上发现各自的美妙之处。在他的眼里女人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只有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呵护怀中的每一位女人,又以极冷酷的态度阻止任何一个女人靠近他所设定的界线。他柔情似水,他冷漠如寒冰。这样一个男人,特丽莎深爱着他,无法自拔。

  特丽莎爱上了托马斯,拥有了无上的爱情幸福,同时也为痛苦所拥抱。她太爱这个男人了,爱是唯一的,又怎能允许别人的介入。可她根本就不可能改变托马斯,又离不开他。托马斯自从十年前离婚以后,就一直自由自在的生活着,有很多情人,同时又时刻准备着拥有新的情人,他不会为谁改变。以往的女人都被托马斯改造成了适合他的样子,他也希望特丽莎能成为她们其中之一。

  当特丽莎感觉到托马斯与萨宾娜的情人关系时,她所承受的痛苦,什么样的文字、语言能够代替呢?她极盼望着能用肉体之苦来取代爱人的背叛给她带来的心灵之苦。梦中,她用针刺入自己的片片指甲。自己深爱着的人与别人有染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呢?离开!!!又一步也走不出。特丽莎沦陷在痛苦的旋涡里,没有力量自拔,只有托马斯才能把她推上岸,所以她对托马斯说:“把我赶走吧!”

  托马斯也没想到自己会对特丽莎的感情越来越深,与别的情妇不同。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同时又抗拒着自己的改变。为了转变特丽莎的思想,他不断地向她灌输着自己的观点,希望把他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最终,无法承受痛苦的特丽莎自杀,未遂,又两次选择出逃。托马斯一而再地为她放弃着一切外在的东西,但却不能改变感情生活方式。托马斯是无法改变的,特丽莎也是无法改变的,也许她真得希望自己能改变,为托马斯,但又无能为力。特丽莎后来的思想奔向了一个极端,生活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在这里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本来,个人情感就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特丽莎学会了摄影,并热爱上了它。在国家危难之机,她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敢,并以超凡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战斗。这些力量是托马斯给予她的,也只有托马斯能够给予她。当她把对托马斯的热爱转移到事业中去时,她的内心平静了,托马斯也得以解脱了。

  在国家形势的左右下,他们几经周转,由城市转向了农村。曾几时,特丽莎还是那么地渴望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里生活,而今却带着欢喜回到了农村,托马斯如特丽莎网中的鱼,随着特丽莎收线,慢慢地投入到她的怀中。

  特丽莎盼望着:托马斯能老点,再老点,就好了。渐渐地,托马斯真的老了,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穿着破旧的衣服。托马斯放弃了自己激情四射的生活,终于枯萎在特丽莎的怀中。特丽莎无限伤感。仅仅因为自己的爱,仅仅因为自己的欲望,也许是她毁了托马斯的一生。

  特丽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托马斯终于只属于她一个人了。爱,是爱其本来的样子,还是爱其自己希望的样子?也许好的作品,就是向我们真实地表达一个立体的思维,不同的人收获着不同的果实。结局是悲惨的,在一个雨夜,托马斯和特丽莎双双因车祸死亡。这个结局又是何其完美!

  非如此不可么?生命如此短暂又如此的脆弱着,非如此不可。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我精心推荐

阅读分享:《慢》——[捷克]米兰.昆德拉

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起初读得一头雾水。《慢》被归类为小说,一部没一句正经话的小说。情景的突然跳转,角色的突然切换,语言的突兀、莫名。于是,赶紧上网查了下关于米兰.昆德拉和这本书的资料。然后过头来再度,感觉好多了,但还是不太适应……

《慢》这部作品实际是三线并行的结构,虽然描写的是一座城堡,但为了更好地说明快与慢两个概念,所以选取了三个时间点。分别是十八世纪、二十世纪和作者自己的三个夜晚。十八世纪讲述了慢的精髓,二十世纪则讲述关于快的故事。
作者总结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关于快和慢的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
这一在慢与记忆,快与遗忘之间的神秘联系可以用一个极其平常的实例说明:当你走在路上时,突然想回忆某件事,可一时又想不起来,那时你会不自地放慢脚步;与之相反,你如果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你想尽快忘掉他时,你恐怕会不自觉地加快步伐,仿佛能把这件事甩在身后。
第一次阅读这样的作品,而且是相对粗线条地读,必定会遗漏太多太多的东西。所以也只能分享到这里。欢迎读过这本书,有更深刻理解和体会的书友交流。
本文标题: 米兰昆德拉的慢读后感(阅读分享:《慢》 [捷克]米兰 昆德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37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朝花夕拾6百字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6篇))让子弹飞人物读后感(《让子弹飞》观后感范文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