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河流》读后感(罗萨《第三条河流》)

发布时间: 2024-07-03 07:37: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罗萨《第三条河流》如有那位可否贴一下原文,第三条河流,父亲是个正派人,诚实、可靠的人都这么说。他从小拥有这些品质。在我的记忆中,他既不比别人...

《第三条河流》读后感(罗萨《第三条河流》)

罗萨《第三条河流》

如有那位可否贴一下原文
  第三条河流
  父亲是个正派人,诚实、可靠的人都这么说。他从小拥有这些品质。在我的记忆中,他既不比别人快乐,也不比别人忧伤。他一直沉默寡言,家里的事全由母亲做主。抚养我们姐弟三个(我姐、我哥和我)长大成人的,也是母亲。但是有一天,父亲居然张口订购了一艘木船。
  他从未像这时那么认真:船必须用相思木制造,必须小巧玲珑、正好供一人乘坐,必须经久耐用——至少有二三十年寿命。对此,母亲百思不得其解:莫非丈夫突发奇想要去当渔夫?莫非丈夫心血来潮要去当猎人?父亲保持了神圣的沉默。
  当时我们家住河边,离那条望不到对岸的大河不到一里。
  我永远不会忘记送船交货的那一天。父亲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同往常一样,父亲戴上草帽,挥挥手和我们再见,既没有带衣服,也没有带食品。我以为母亲准得大发雷霆,可她没有。她脸色苍白,咬着嘴唇,只说了句:“你要走,就走得远远的,别回来。”
  父亲没有理会,只是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陪他走一阵。我生怕母亲不许,但还是跟着父亲出了家门。我们朝河边走去,一路上我为自己的大胆感到自豪并试探地问父亲:
  “爸,带我上船吗?”
  他望着我,默默地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个手势,叫我回家。
  我假装顺从,待他转过身去,闪身躲进了树林,目送着父亲解开缆绳,跳上船,划着桨渐渐远去。
  小船在水面上游动,长长的影子像一条鳄鱼。
  父亲一直没有回来,但也没有远走高飞。他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泊。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因为这种事情不但此地从未有过,而且简直闻所未闻。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无不惊惶失措。
  母亲觉得抬不起头来,成天郁郁寡欢的样子。结果,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父亲疯了(尽管嘴里不这么说),只有少数人猜测父亲可能负有某种神圣的使命,或者患了某种见不得人的顽疾如麻风病。总之,他离开家人但又不愿远走高飞的事实,成了这一带居民的热门话题。
  河边的居民及沿河旅行的人们可以作证,父亲从未离开水面,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孑然一人,漂浮在茫茫无际的河中,一如随风荡漾的落叶。
  起先,大伙儿以为父亲虽然把食品藏在船上,但很快就会吃完,到那时,他不得不离船上岸、羞愧地打道回家。
  这实在是太离谱了!殊不知父亲有个秘密交通员——我。我每天都送食品给他。他离家出走的那天夜里,全家人在岸边燃起篝火,一边大呼小叫,一边对天祈祷。我很难过,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一块面包、一串香蕉和几个糖块去找父亲。我沿着河岸,找了足足一个小时,才远远地看到父亲的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游动。父亲端坐船尾,煞似一尊塑像。见父亲不理不睬,我只好将食品高高举起,并提醒他别忘了取走,便随即将包袱藏进了河边的岩洞。岩洞就在水边,既干燥,又保险。此后,我每天都去送饭,从未间断。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对我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晓得我要去送饭,这才把好吃的预备了放在我能够轻易得手的地方。原来母亲也是深爱着父亲的,只是不善表现罢了。
  母亲差人叫来舅舅,请他帮助料理牧场和生意。为使我们的学业不至荒废,她又请来学校的教师给我们补课。她还恳求牧师,请他穿上长袍,到河边作法,以驱父亲体内的邪念恶魔。失败以后,她居然异想天开地雇了两名荷枪实弹的士兵来吓唬父亲。但一切都徒劳无功。就连那些神出鬼没的记者也拿他没法子,因为我父亲不愿与人接触,所以总是躲得远远的,甚至藏身于人迹罕至的沼泽,头上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林树冠,身旁是迷宫般的水草。这是属于他的一方天地,只属于他一个人。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但我们又无法忘掉父亲。我隐隐约约地感到,父亲之所以这么做,也许是为了达到某种神秘的目的。但是我始终无法理解他是怎么活下来的。他吃得很少,或者可以说是一直处在斋戒、绝食状态。我送去的食物常常原封不动地被留了下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管刮风下雨、烈日严寒,他总是头戴草帽,衣衫单薄,一动不动地坐在船尾。
  作者: 像鹰一样飞翔 2006-5-29 15:18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三条河流
  也许,他会悄悄爬上岸来休息一番;也许,他有秘密的小岛供自己歇脚……我们常常这么幻想。可事实上他从未上岸,也没有小岛供他歇脚生火(何况他根本没有火柴,甚至连手电筒也没有一支)。他漫无边际地划船、漂泊,不知意欲何往。难道只是为了不断地消耗体力?我担心他的身体状况,更担心河水暴涨(他将如何应付滚滚而来的朽木杂物)。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再提他,只是想在心里。我们永远不会将他忘记。假使我们有一刻把他忘记,也会自责、不安,仿佛噩梦初醒后要立即找回现实。
  姐姐出嫁,母亲仍无心宴客;因为没有父亲,任何聚会都黯淡无光。再说只要有好吃的,我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思念父亲,担心他饥肠辘辘,就像风雨交加的晚上躺在温暖的床上担心他衣不遮体、一碗一碗地舀那船上的积水。
  常有人说我长得越来越像父亲了,但是我知道,父亲早已像个野人,头发蓬乱,衣衫褴褛(尽管我时常送去衣物),而且我猜他从不修指甲,花白的头发遮盖着的也一定是张满布皱纹,被风雨、太阳染黑的脏脸。
  他似乎早已把我们遗忘得一干二净。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要受到他如此严厉的惩罚。父亲的影子一直萦绕着我。我对他的思念、对他的尊敬一如既往。每当我因为做了好事而受人褒扬,我就会对人说:“是父亲教我这么做的。”
  我知道这不是真的,但同时它又是肺腑之言。我说过,父亲好像已经把我们忘了。但他干吗非得待在河里?干吗不远走高飞?难道只是为了看见我们或者被我们看见?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
  姐姐生了一个小外甥,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孩子。我们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到河边寻找父亲。姐姐穿着结婚时的白纱,将小宝贝高高托起。姐夫撑着一把阳伞在一旁替母子遮阳。我们拼命叫喊父亲,期待他的答应。然而,他却没有出现。姐姐哭了,全家人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姐姐一家搬走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不久,哥哥也离开我们去城里谋生了。时代车轮以惯常的速度滚滚向前。母亲已然年迈体弱,被姐姐接到她家去住了。只剩下我一人留在此地了。我不知道什么叫成家立业。我之所以留在这里,完全是为了父亲。我知道,孤独甚至绝望的父亲需要我,尽管他什么也没有对我说。而且事到如今,仍无人知道他的神秘使命。我向人们打听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得到的回答是:只有那个造船人知道。据说父亲向他提到过购船的目的。但是造船人早已去世。因此除了父亲,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每逢雨季,就有人推测父亲是诺亚转世,或许还知道复活的奥秘。
  不管父亲是何用意,我都不责怪他半句。
  河水不断地流淌,清新,永恒。我开始感到了衰老的痛苦:生命竟是那么短暂、无望。我得了风湿病,情绪越来越糟。而他呢?他又怎样?我开始重新思考他的所作所为。我想他一定也是个饱尝生活艰辛和煎熬的人。可他为什么非得下水了却一生呢?一旦体力耗尽,河水就会毫不留情地带他坠入万丈深渊:自天而降的沸腾瀑布,会把他和他的木船撕个粉碎。一想到这里,我就惶惶不可终日,仿佛有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在心里隐隐作痛。我知道,父亲一日不回来,我就一日不得安宁。我甚至觉得一定是自己罪孽深重,才会有父亲的现在。我究竟错在哪里?
  我是不是疯了?不,许多年来,我们已经忘了这个词。不许说疯!然而,事已至此,要么大家都疯了,要么大家都没有疯。
  我决定到河边去寻找父亲。我一边喊,一边挥舞着手帕,然后静静地坐在岸边等候父亲的出现。我终于看见他划着小船在远处出现了。我兴奋地大声喊叫起来,可是父亲没有理睬,而且模糊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不清。就在他行将消失之际,我以最大的音量对他说:“父亲,您够了吧。回家吧,让我来继承您的事业。您瞧,您老了,只要您愿意,我马上就来接替您……”
  他听到了。他划着小船,向岸边缓缓漂来。突然,他站立起来,张开双臂,仿佛接受了我的请求。然而,我被他的姿势所震栗(多年来他还是头一回答应我的请求)。我顿时慌了手脚,一边跑,一边请求他和上苍的原谅。因为我觉得他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
  由于极端的恐惧,我大病一场。从此以后,就没人再看到父亲,或者听到关于父亲的消息。我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成了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我的前途一片空虚,我的命运就是在孤独、绝望中等待死神。我盼望死神早些来临,我要尽快离开这片沙滩,把自己装入一艘小船,任河水把我带到天涯海角。这河水……这河水清新、永恒……
  是这个吧

卡夫卡的作品评论怎么写

老师要我们写一篇论文是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评论的
谈论现代主义小说家,卡夫卡是第一个绕不过去的,就像谈论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是第一个绕不过去的一样。英国大诗人奥登评价说:“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的关系”,“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不管从哪方面说,卡夫卡荣登现代主义小说家第一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谈论卡夫卡是件下力不讨好的事。因为,研究卡夫卡作品的著作实在太多了,结集起来,可达卡夫卡所有作品总数的十几倍。从作品背景、叙述角度、语言风格等各方面都已经有了极其精辟的经典论述,想有个人的突破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说难其实也不难,在中国有这样的说法,画鬼要比画鸡容易得多。鸡的样子是孺妇皆知的,如果你画得不像,小孩子也能给你指出来。鬼就不一样了,鬼没有固定的形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画,即使和别人画得不一样也没人说你错。谈论卡夫卡也是一样的。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1782年,政府当局要求犹太人放弃犹太姓氏改用德语的名姓,许多人迫于压力就用了动物和鸟类的名字。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1883年生于布拉格。他从小酷爱文学创作,上大学时,遵其父命改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1922年因患肺结核辞职。1924年于维也纳病逝。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了三部未写完的长篇《美国》(1914)、《审判》(1918)、《城堡》(1922)和《变形记》(1912)、《地洞》(1924)等几十篇中短篇小说。我们今天能读到卡夫卡的作品,要感谢他的大学同学布洛德,卡夫卡在遗嘱中强烈要求将其作品销毁,是布洛德违背了他的遗嘱,将其作品结集出版。
  许多研究者和读者都认为卡夫卡是忧郁、敏感的,他们的根据是卡夫卡的作品,这是很片面的。作者和其小说主人公是不能等同的。实际上现实中的卡夫卡是热爱生活的,他的工作一帆风顺,他的作品在文学圈里很受欢迎,他也很善于交际,有很多朋友,也很受女孩的欢迎。卡夫卡受他周围的每个人的喜欢。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家。表现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透过现象表现本质,以人的外在行为来揭示内在灵魂,善于直抒人的心灵体验。
  《美国》讲的是一个德国少年,被女仆引诱并致其怀孕,后被父母赶出家门在美国流浪的故事。
  《审判》叙述的是约瑟夫K在一天早上突然莫名其妙地被捕,在审判中被判有罪,他的活动却不受限制,他还是自由的,可以正常上班。K为了给自己洗清罪名,到处托关系找熟人,结果没人能帮得了他,最后,他被莫名其妙地处死了。到死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
  《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我想重点谈谈。《城堡》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个土地测量员K受聘来到一个城堡管辖下的村子里,发现这里并不需要土地测量员,后经村长证实,几年前村长曾接到过城堡下发的关于招聘土地测量员的通知,村长当时认为村里不需要土地测量员,于是写信给城堡,可信送错了地方。这件事就慢慢地被城堡搁置、淡忘了。算是补偿,只好让K去村里的学校当看门人,但学校并不需要看门人,他成了一个城堡不需要的局外人。于是K想尽一切办法试图进入城堡,接近城堡的政府官员,以便获得城堡的认可。但他屡次遭到拒绝,始终没有成功。小说没有写完,据布洛德在《城堡》第一版附注中说,他在卡夫卡生前曾问过他K的结局怎样,卡夫卡说当K奋斗到最后,奄奄一息的时候接到了城堡允许他在城堡居住的通知。对《城堡》的解读可谓众说纷谈,有人认为它揭露了政府官员的腐败,抨击了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有人说城堡象征人生,追求一生毫无所获;也有人说城堡是作者心中的神,他是想证明神的不存在等等。我个人认为,K试图进入城堡,终其一生而不可得是隐喻了人生的荒诞,也就是存在主义的观点:城堡是荒诞世界的缩影,是现代人的危机的体现。K的劳而无果的行为代表了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人生的荒谬和痛苦。
  卡夫卡的小说可以当成世界的大背景来读,就像一个乐章的基调,像一幅画的底色。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说“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因此,人物与他的世界都应该作为可能来理解。在卡夫卡那里,所有这些都是明确的: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或许,只有这位卡夫卡的同乡解读地得最准确,最能符合卡夫卡创作时的初衷吧!
本文标题: 《第三条河流》读后感(罗萨《第三条河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33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傲慢与偏见小说读后感(关于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牛虻》读后感(关于《牛虻》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