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飞鸟小妓女读后感(《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09 22:55: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这本书的名字出自《圣经》:Flee,as,a,bird,to,your,mountain.这句话意思有两种解...

你当像飞鸟小妓女读后感(《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出自《圣经》: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意思有两种解释:一个是“逃离”,另一个是“找到新的信仰”。书的副标题——“educated”,直译为“受教育的”。初看书名,以为是一本散文随笔类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一本满是鸡汤的成功学宝典。但当翻开书,细细看来,却深深的被塔拉的不幸和坚强所震撼。
        这本书是塔拉的自传,这个生活在美国山区的姑娘有一个信教的父亲,一个没有医疗执照的助产士母亲,家里有七个孩子,塔拉是最小的女儿。塔拉的父亲坚信世界末日一定会来临,他带着妻子儿女将大部分挣到的钱投入建设防空洞、储备粮食、枪支等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地方,即便最后她的父母成了那个山区有名的“百万富翁”,他们拥有的却仅仅是几百平米大的防空洞和几十年的粮食储备。

        塔拉的父亲不相信政府,称那是异教徒洗脑的政策;他也不相信医院,他认为生病是上帝的惩罚、上帝才能治好一切,只要信念够坚定癌症都可以治愈;他认为女性就应该待在厨房、穿短裙的女人都是“妓女”。塔拉的童年,直至16岁没有上过一天学,一直在她父亲的废料场里工作,她每天弄得一身污脏,她的哥哥肖恩叫她“黑鬼”。

        塔拉家里一直灾祸不断:出车祸、哥哥烧伤腿、爸爸被爆炸炸成重伤……他们却从没有去过医院!塔拉十岁的时候,看见被烧伤的哥哥出现在院子里,惊恐中差一点将哥哥烧伤的腿放进垃圾桶,要知道比烧伤跟可怕的是感染啊!后来塔拉的妈妈来了,用刀剔除腐肉,用自制的药膏治疗!而且每一次的灾祸都是自己在家治疗的,从未进过医院,就连塔拉爸爸被爆炸炸的面目全非,他仍坚持着“宁愿死也不去看医生”,她的妈妈竟然妥协了,奇迹是她的爸爸活了下来,于是她妈妈的自制精油大卖,她家的经济情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可那些钱全部换成了食物、枪支。

        塔拉的命运改变要感谢她三哥泰勒——有一天,泰勒对她说:“外面有一个世界,塔拉,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塔拉通过自考进入了杨百翰大学,然后去了剑桥读到了博士。说来很简单,但对塔拉来说,逃离原生家庭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她不能融入新的世界,她认识“大屠杀”、甚至以为大屠杀的范围也就几个人,她上完厕所不用香皂洗手、她将快腐烂的食物放进橱柜,她的室友都觉得她是个怪人,皆慢慢疏远她。她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没有上过高中、不敢告诉同学她的爸爸有个废料场,她自卑惊慌。

        有一次大学考试,看一副的画,然后写感想,塔拉想:女孩脸上的淡定与我杀鸡的经历不符。砍鸡脑袋时,你不应该微笑,因为嘴里可能会溅上鲜血和羽毛。——她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
        可塔拉没有放弃,她坚持了下来,其中的痛苦我隔着书本都能感受到。她与原生家庭割裂,慢慢融入了新的世界。通过学习,她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患有“躁郁症”、她生病了会去看医生、她开始跟同学们将山里的故事、发生在她身上的种种传奇。再一次看到《朱迪思砍下霍洛芬斯的头颅》那副画,她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她成功超越了原生家庭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她将之称为——教育。

        后来,塔拉回到山区参加她奶奶的葬礼,在教堂里她的家人从中间一分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

        塔拉在一次采访中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我想,比起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成为社会精英以外,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应该如塔拉所说的:是获得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他人原谅自己。

        最后,你觉得塔拉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五十年前还是一百年前?不,塔拉生于1986年,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21年去哈佛大学访学。2021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

我们要背叛多少曾经,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看了她的故事,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离奇,边缘,十七岁前她从未上学

在美国的山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们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一对父母、七个孩子,生病、受伤从不就医。但令这个家最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事实:孩子们不去上学。

这就是塔拉的家庭。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从小她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帮忙干活,或是跟随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他们与世隔绝,相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每天都在囤积物资,做生存准备。

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是我们多数人遵循的成长轨迹。但塔拉的成长经历颇为离奇,童年只有废铜烂铁、桃子罐头。没有读书声,更没有大学的影子。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她的人生曾经不由她选择,一切仅因父亲的奇怪信念:学校是洗脑,送子女上学便是将他们交给恶魔。父亲偏执狂热,母亲顺从隐忍,这个家庭渐渐偏离主流太远,灾难如影随形。一家人伤痕累累,瘀青、擦伤、车祸、坠落、脑震荡、腿着火、头开花,但他们仅靠母亲收效甚微的草药治疗,将体会苦难视为一种赐福。令人难以想象,这一切戏剧性事件就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真实地上演。

觉醒,逃离,教育打开新世界

随着塔拉步入青春期,父辈主张的不容置疑的声音开始在她心中动摇。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的几乎要将人脑袋咬下来的轧钢剪刀;一个哥哥屡屡出现暴力倾向,把她的头按进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母亲无视她所受的委屈而选择沉默。家的形象变了。家庭所谓的忠诚信条,成了围困她的牢笼。

她的另一个哥哥通过自学离家上了大学,为她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废料场沉闷而危险,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她的不同的世界?当她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将第五百块钢扔进分类箱时,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

那时她只有十六岁,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收获了一个奇迹:大学入学通知书。十七岁,她才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大学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论文为何物,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错认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认识“大屠杀”这个词,以为犹太人被杀害不过五六个人的规模:

“我不认识这个单词,”我说,“请问它是什么意思?”教授抿紧了嘴唇。“谢谢你提了那样一个问题。”说完,他接着讲课。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几乎一动不敢动。我盯着鞋子,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当我抬起头,总会有人盯着我,好像我是个怪胎。我当然是个怪胎,我清楚这一点,但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她生活中处处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起初没有朋友,与室友相处艰难。她不明白同居一个屋檐下需要承担家务、如厕后要洗手这样简单的道理,因为她就是被那样教育长大的: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尽管她身在大学,部分的她仍未走出大山,仍未找到摆脱父母教诲的所谓真理、开始全新生活的勇气。

她被自己从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两个人:一个被家庭紧紧捆绑,不舍离去;另一个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塔拉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她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愈见光明,她一步一步重塑自己的人生,然而代价是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与父母决裂。分离之痛让她一度发疯,整夜梦魇尖叫,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梦游狂奔。

获得,失去,努力找寻回家的路

尽管塔拉的经历具有独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问题却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孩该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要怎样平衡?

通过写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种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这个故事会让你改变对“教育”的传统看法,重新感激接受教育的每一次尝试。但这绝不是“风雨剑桥路”,也不是一个女孩的成功修炼手册。

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出难以修复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塔拉在奥普拉的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塔拉真实的人生故事被写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Educated)中,这也是她的处女作。

2021年,这本书创下出版界奇迹,上市第一周便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85周仍然持续高居榜单前列。全球37种语言译本,读者口口相传,甚至中文版尚未出版,英文原版就已在豆瓣拥有9.0的高分。

塔拉生于1986年,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人物,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她只有一个头衔:剑桥大学博士。因出版此书,2021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她将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汇成这一部独一无二的回忆录。

为何一个无名女孩的回忆录,可以博得如此之多的关注,成为年度之书?

因为那些荒诞的轶事,那些闪耀的标签,从来不能真正打动我们。触动我们的恰恰是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作者这样非凡的勇气,不妥协、不放弃爱,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执着坚定地做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被作者的经历震惊,17岁之前没有上过学,通过自考上了大学,2009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0年哈弗大学访学,2021年剑桥博士学位。没翻来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我可以从这本书里读到的是一个女孩如何自我努力获得教育,以为是如何自学,而读过这本书以后,感受的是无法言语表达的疼痛。中途多次都返回目录,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可读到最后是一次灵魂的救赎。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不会相信西方和我厌弃的文化中竟然有类似甚至更恶劣的情况。因为没有宗教文化信仰(非宗教信仰偏见),我甚至不能理解塔拉的家庭为何着魔般相信上帝,以至于面临严重烧伤或者生命垂危,依然不肯使用抗生素,不去医院。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里面,塔拉的突破自我,不仅是一种追求,而且自杀般的重生!我佩服她追求的勇气!本书开始,四个字叫"献给泰勒",读完以后,回望四字是一种温暖!

我想说,什么是教育?教育不只是获得什么学位,有什么成绩,教育是打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如塔拉说,教育是思维的拓展,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书中有几个片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外婆叫塔拉去厕所后要用粉色的香皂洗手,当塔拉不明白为何要这样的时候,外婆说,我没有这样教过你母亲!一个是泰勒鼓励塔拉去读书,去自学,去看世界!一个是母亲开始和塔拉说,以为能走出去的是塔拉不是泰勒,和后来塔拉看过世界后,母亲说要和父亲站在一起,母亲的鲜明对比!果真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远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环境会慢慢腐蚀一个人的思想,远离伤害,坚定自我,突破式寻找,这种抵抗带来的分裂式痛苦,在我上大学时候价值观重塑时,有过类似的痛!我很庆幸自己选择的正确,更佩服塔拉超越凡人的抵抗能力,心疼塔拉的孤独与对家庭关爱的渴望!

感触颇多,难以表达。安利这本书,推荐给那些自我抗争和寻找的人,这本书对让我们重新认知什么是教育!

很多事情我们称呼很多,比如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但我称之为: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

原生家庭的羁绊到底有多大?以前我总是对自己是留守儿童耿耿于怀,父母从未让我感觉到关爱,即便是后来同他们在一起,也是被不停的嘲讽,“你真笨,脑子有问题,是个傻子”这是小时候大人们给我贴的标签,尽管现在我明白自己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但每次与他们对峙时,他们说那只不过是个玩笑,是我自己太认真想得太多,我还是会心灰意冷,难以自制。

我读了很多有关修复童年创伤的书,从最初将所责任归咎到他人,到与自己内在小孩对话,告诉他我会给他无条件的爱,我不用再苦苦弥补童年的情感空洞,我将自己从受害者模式中挣脱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自己,接纳那些让我心痛的瞬间,我会告诉自己允许痛苦的存在,并带着痛苦好好地生活,但是还是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刻,这一生我也无法弥补他们给我带来的'伤害,但我可以选择更加爱自己。

亲密关系很好的揭示了缺爱、被否定的童年给我带来的问题,在感情里我是没有安全感的人,不管伴侣做得再多,我都怀疑他是否爱我,并且我不相信他会真的爱我,我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亲密关系里我都不停的寻求确定性,试图让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当某一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简直无法相信,同时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我从未以如此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周遭的一切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多么可怕!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多么振奋人心有醍醐灌顶的标题,原生家庭对塔拉的羁绊比我们大多数人要大得多,父亲的极端和偏执,哥哥对她的虐待,即使是博览群书,快要获得剑桥博士学位的塔拉也无法做到完全释怀,在父亲反对教育,反对政府的一切,生病不准去医院的环境下,7个孩子中能有3个获得博士学位,堪称奇迹。

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容易,阅读还不一半时,已经不下10次想要放弃,这让我痛苦了整整一个星期,今天终于完成阅读,说不上高兴还是难过。塔拉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可追求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讲,决定自己未来的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4

Educated是一个简洁有力的词,谁都可以读懂。但如果将它直译过来,是否还能保留这种力量?

它的被动语态,既传递一种结果,又表达一种状态。

“受过教育”和“教养”是这个词的两个层面,选择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整地表达原意。

“受教”更像一个抱拳的动作,生硬而有年代感。

似乎中文里,再也找不到同样恰当有力的表达。

在中文版之前,英文原版的《Educated》有一定知名度,已有很多译名:《教育改变人生》《教育的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这些译名直白、约定俗成,将故事引向一个方向——成功。

但若读过此书,你会知道,这不是一部励志成功学,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的光环是她书中极力轻描淡写的部分,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因为那毫无意义。

有关书名的困惑,编辑部通过版权代理与作者本人反复沟通商讨,大半年的时间里,双方都纠结在中文版的译名上。作者塔拉理解中文语境很难找到与原书名相匹配的名字,甚至为中文版提供了另一个名字: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只可惜这个书名,同样属于中译过来会丧失味道的语句。我们没有采用,但由此书名更加了解了,作者的用意与我们阅读此书的感受一样:她想强调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得与失之间两难的境地。

为了想出作者满意的书名,我们甚至翻阅她的Twitter寻找灵感。内容大多是一些她的读书心得,但其中有一条跳脱出来:

纽约时报书评发问,如果把一本书纳入高中课程,作家们会推荐哪本书?塔拉的回答是:

《圣经》拥有文学作品所有的一切。

就像突然打开一扇窗,新的思路涌进来。我们联系书中的内容,也找到了种种迹象:作者从小没有上学,仅凭借阅读《圣经》和《摩门经》学会了阅读和写作,书中十几次提到《圣经》,有多个小标题典出其中。

那时我们早已确定采用英文原版封面:一支铅笔勾勒出大山的轮廓,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林飞去。

一句话浮现了,似乎用在这里正合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作者不正是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了吗?这种情境与封面不谋而合,也更加贴近作者提供的另一个书名: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4月,台版面世,名为《在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塔拉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最佳译名。这也过滤掉了“教育改变人生”等同样励志向的译名,以及其他添加“佐料”的译名。所以一开始,塔拉没有同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她想保留自己的原词。

我们尊重作者的选择,决定采用直译。又查询了多个版本的译名,发现一些版本其实也牺牲了被动语态,只单纯保留了“教育”这个核心词(如西语版:Una educación)。有些版本则发散开去,如葡萄牙语版《大山女孩》,瑞典语版《我所学到的一切》,德语版《释放:教育如何向我打开世界》,俄语版《学生:背叛,为了找到自我》。这些改变原词的译法,确实少了一种东西,也可能是各国语言译来译去的理解偏差,让词语丧失了原本的力量。

一时间,《教育》似乎也是可行的。设计师开始尝试用《教育》这个书名进行排版,可当“教育”这两个方块字出现在主图上,总觉得有点儿不对劲。词语太短,缺乏英文字体的流动性,就像一种沉闷的说教,重重压在铅笔勾勒的大山上。

《Educated》成了文案会的常客,围绕着“直译”这个原则,我们想出过《我的教育》《春风化雨》《教育的奇迹》等等书名,几乎每周文案会暂定的书名都会在下一周被自己组内推翻,然后新的点子出现,又被否定。无数次讨论后,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直译——《教育之名》,简洁,保留了一些原文的力量。

与此同时,塔拉正在一个几乎没有wifi的小岛上度假,处于“失联”状态。就在我们内部决定提报《教育之名》这个译名时,度假归来的塔拉有了新回复:她决定使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为中文版书名。

数月来的反复推敲在这一刻化作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我们再次联络塔拉,请她再考虑一下直译的书名“教育之名”。但塔拉仍坚持说自己更喜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她的想法有了转变,也许她重读了《圣经》,发现了隐秘的联系,也许有别的理由,但在那一刻,她决定放弃“Educated”,采用一个全新的名字。

她期待简体中文版尽快出版。这是她的最终决定。没有更改的余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句话排到封面上,没有“教育”两字的生硬,与英文名的轮廓完美契合,与插画主图交相呼应。塔拉的故事始于描写故乡的山峰,全书的最后一个字,也落在“山”上。似乎是一个绝妙的巧合。

书中,塔拉的回忆按照时间的顺序流畅地展开,只有这样一段往事插叙其中:塔拉一家曾救助过一只野生的大角猫头鹰。这个受伤的野性生灵发现自己被囚禁,险些将自己拍打致死,于是他们只好将它放生。塔拉的父亲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这支小插曲似乎就是对这个书名的诠释,也是作者对自身处境的诠释。她身在剑桥,与周遭所有人都不同,童年的独特经历让一部分的她永远属于那座大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她无法剥离的原生家庭痕迹;另一部分的她不能被家人所束缚,她注定是飞鸟,要飞往自己的山去。这山是她为自己找寻的山峰,不是家人给她定义的山峰。她就是那只猫头鹰,有着自由飞翔的意志,不能教她属于那里。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正如塔拉所说,“学位和证书”只是“一种体面的虚空”,她想要表达的是Educated带来的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

对于引进版的书,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通常情况下倾向于尊重和保留原书名的直译, 会竭尽全力去寻找一个最佳直译。极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才考虑换思路采用一个非直译的书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原书名所要传递的意涵和力量。Educated就属于这类特殊情况。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似乎是一个“不常见”的组合。对于部分读者来说,初读有一些拗口,不解其中的典故,可能会有点儿迷茫。或许,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正像作者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塔拉在最后一刻对于书名的抉择,或许正代表了她的教育观点:她接受了一种差异,接受了不确定,满怀激情地拥抱了一种全新的想法。

希望读者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特别的中文版书名。

希望你们喜欢塔拉的故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这是美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回忆录,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越走进作者的故事,越能体会到这本书的名字和书封面的设计。书本原名是<Educated:A memoir>.我一开始很不解为什么这本书的中文名会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因为这两者在翻译上完全没有任何关系。Educated为什么不译受教呢?但当我了解了塔拉的故事,我愈发感觉,直译的话根本不能传达这本书深刻的含义。这只鸟比喻的就是塔拉本人,背离了自己的家乡去寻求教育,见证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而书的封面设计亦是非常有深意,铅笔意味着教育,在铅笔内部做了图画效果,就如一座山一样。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摘自书中的原话,之所以称这个故事为惊人,一部分原因是塔拉在十七岁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的教育,她是通过自学进入了大学,在新知识和自己被家里教授的知识进行碰撞后不停的反思,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她的论文得到教授的欣赏,获取奖学金,一步一步的走进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更让人惊讶的原因在于,她出生于一个极端虔诚的摩门教徒之家,她的人生一直被灌输各种教条,对各种东西有他们家独有的定义:穿不过膝盖的短裤短裙的女孩子就是妓女,打疫苗是联邦政府的阴谋,生病受伤不能去医院等等。

进入大学所了解的一切,让她认为自己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她一直在寻求真相,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家人。从大学里接触了心理学,认识到父亲得了狂躁症,她的父亲总是生活在恐慌中,总是为世界末日准备各种必备品。而母亲在父亲的影响下,逐步与父亲形成一致的战线;而塔拉对自己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因为接受新事物而产生动摇后,她内心饱受折磨,因为这意味着背叛家庭。而后她选择了除大山(这座大山更深一层含义是指她家人的思想观念)以外的世界后,她的家人把她看作为魔鬼,与她断了联系。后来塔拉找到了自己,平静的接受这一现实,也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这段关系。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我并不想在我的文章中剧透太多,因为这本书真的值得每一个人去品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我所坚持的想法,相信的价值是否正确的?怎么确定呢?我是从什么途径获取的呢?我认为教育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也不能粗暴的用对与错来评价。我们人类的进展,就是通过各种碰碰撞撞,探索发现去形成我们的知识体系。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broad minded,去聆听不同的声音,去看不一样的事物,去感受在自己记忆范围缺乏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而不至于轻易的被一篇看似精彩的公众文带着节奏弄得情绪高涨,不至于被一个病毒而否定了一个种族,不因为一句话而对一个民族而充满愤恨。对待每个人也能够更加慈悲,因为每个人的故事是如此不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值得尊敬的,每一种感受都是应该被正视的,也能感受到自己在这个浩瀚的宇宙是如此的渺小。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韦斯特弗,《 福布斯杂志 》访谈
除了反思自己之外,我也对这个故事心怀感激。因为我原本正处于一个质疑自己,慌乱的状态。我们的成长,面临的各种选择,都有可能让我们无可奈何的对过去的关系挥手再见。亦或是对原本的关系产生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塔拉的经历让我学会感谢过去,学会坦然接受自己和所失去的,笃定的去成长与探索。

这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塔拉的蜕变,除了她拥有极大的勇气去突破一些封建枷锁,她还有一颗好奇心,以及一颗谦卑的心,所以她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我们许多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找到了自己,进入了新的世界。我们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山,愿我们也能找到属于我们生命中的一座大山,成就我们自己。
本文标题: 你当像飞鸟小妓女读后感(《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95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普通人 照亮普通人读后感(《普通人》 读后感50字)一路上有你读后感30字(听张学友的一路上有你这首歌大家有什么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