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蔡文姬剧本读后感(蔡文姬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01 03:22: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蔡文姬的读后感蔡文姬的读后感郭沫若同志继续对史料进行思索、提炼、开掘,使之深化,这表现在剧作《蔡文姬》戏剧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的艺术处理上。剧...

话剧蔡文姬剧本读后感(蔡文姬的读后感)

蔡文姬的读后感

蔡文姬的读后感
郭沫若同志继续对史料进行思索、提炼、开掘,使之深化,这表现在剧作《蔡文姬》戏剧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的艺术处理上。剧作中,无论对曹操的正面描绘,还是其他人物活动的映衬,无论情节的发展,还是场景的考虑,都没偏离这个主题。在作者来看,蔡文姬是“一个典型”,从她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业绩”,加之她正好是“才女”,着意描绘这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正便于表现曹操“文治武功”特别是“专修文治”的业绩。这样“文姬归汉”就成了剧作的主要线索。蔡文姬的多才多艺,她的饱受颠沛流离的痛苦,她的归心似箭,同曹操爱惜人才、“力修文治”的性格特征相辅相成。例如,文姬归汉后,与董祀八年没有见面。而见面时,又安排在左贤王死去三年之后。这种颇费心思的安排作者是为了不糟踏文姬的形象,使之“免受非难”,又可表现曹操赎回文姬不是专为“拆散一家”,而是为了爱惜人才。再如结尾处,文姬儿子回汉,却让她女儿和赵四娘死掉了,这是考虑回来人多,说话重复。总之,没有哪个细节是着意表现“民族分裂”的。
《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的主题是明确的,曹操也迥异于往常的艺术形象而立起来了。基本上说,《蔡文姬》这部历史剧作的创作是成功的。它拨正了《三国演义》及旧戏舞台对曹操的丑化、歪曲,改变了人们心目中曹操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历史上曹操的本来面目。

蔡文姬学琴读后感

蔡文姬学琴读后感
  《蔡文姬学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蔡文姬学琴》这篇文章。
蔡文姬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女诗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蔡文姬也很喜欢音乐。每次蔡邕弹琴的时候,她就认真地听,并且跟着学了起来。她看到父亲有一把很漂亮的好琴,就想用好琴,可是父亲告诉她只有用普通琴练好了,才能用好琴。后来,蔡文姬刻苦的练琴,连琴的声音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终于,如愿以偿的用上了那把好琴。
蔡文姬学琴蔡时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蔡文姬的相关评论

1959年郭沫若创作《蔡文姬》 ,在历史唯物主义创作观念的指导下,作者重新思考、认识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从而赋予了“文姬归汉”故事以全新的诠释。全剧的舞台面貌大磅礴、生动感人。
作者在《蔡文姬》序中声明:“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着重歌颂曹操的爱惜人才。”同时,作者在蔡文姬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剧作中,曾说:蔡文姬“抛儿别女,一心以国事为重”,与他1937年回国时的“别妇抛雏断藕丝”的感情是相通的。1959年5月2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蔡文姬》,导演焦菊隐,朱琳饰蔡文姬,刁光覃饰曹操,蓝天野饰董祀,朱旭饰左贤王。
话剧《蔡文姬》不论从舞台演出的流畅、和谐、完整所体现出来的诗意化和人物的鲜明个性,还是从舞台美术设计的恢弘场面以及精致漂亮的服装制作中,都可以看到导演焦菊隐先生的“创新”精神,即他为实现话剧民族化而吸收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话剧创作中去的艺术美学追求。
上世纪50、60年代掀起的学习戏曲的热潮,它所面对的仍是“中国话剧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课题。戏剧家从理论上认识到话剧学习戏曲不是让话剧像戏曲,而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话剧的观念和手法以使其更具民族色彩;认识到话剧学习戏曲不能照搬其外在形式,而应着重把握其美学精神和创造原则;认识到话剧学习戏曲要从表现生活和话剧的特点出发,使戏曲“化”为话剧的东西以加强话剧的艺术表现力。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和《茶馆》、金山导演的《红色风暴》、蔡松龄导演的《红旗谱》等话剧都是成功的创造。焦菊隐在进行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中,主张“一戏一格”,每出戏各具特色。在《蔡文姬》中,他将戏曲的程式用来塑造话剧人物,避免了生搬硬套,对戏曲美学的运用,也显得得心应手,使这出戏荡气回肠,诗意盎然。
然而这次探索中也出现了“戏曲化”等偏差,尤其是因为受左倾思潮影响而缺乏对现实表现的现代化意识,因为闭关锁国而缺少对世界戏剧的广泛借鉴,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又造成这时期话剧艺术创造力的萎缩。

本文标题: 话剧蔡文姬剧本读后感(蔡文姬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79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学四年级课文母鸡读后感(母鸡读后感)蟋蟀和蚂蚁读后感(伊索寓言蚂蚁和蟋蟀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