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告白读后感(阅读|告白)

发布时间: 2024-05-23 22:03: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初读这本书真的会被文章中的情节感动的一塌糊涂,这是一本可以牵动人思绪情感的一本书,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无声的告...

小说 告白读后感(阅读|告白)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

  初读这本书真的会被文章中的情节感动的一塌糊涂,这是一本可以牵动人思绪情感的一本书,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一)

  无声告白,读了很长时间。一开始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英语写出来的没有汉语写出来那么优美,句子表达比较直接,修饰语较少,直接描写的话语较多,读的时候不能像汉语有那么大的魅力。但的,随着阅读的进行,我的想法改变了。任何一种文字,一种语言,它都是独一无二的。

  阅读是一种态度!

  这本书营造了一个压抑、悲伤的氛围。无论是周围的环境,还是身边的家人都对自身有着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交流的不畅、不够,导致人物内心有太多不可言说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就是人物身上的枷锁、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沉。

  文章一开始就说lydia死了,这句话像颗炸弹,轰的一声,炸的所有人全都懵了。lydia是谁?她怎么就死了?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问题出现我在脑海中。慢慢的,原因、真相被一点一点的揭开。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看侦探破案一样。从案件的发生开始,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最终找到事实的真相。

  文中James是一个自卑、不够成熟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这里,他感觉不能用光明正大的身份来生存,他极力的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从不出头,他想像一棵树一样活在森林中,无人注意,安安静静。他热切的想融入这种环境中,像别人一样,自由的呼吸,自由的享受阳光。但是,事与愿违,他没能够。不管是当时的环境,还是自身的性格,他没能成功。所以他将目光转到Lydia身上,她乖巧听话,她那么漂亮,她学习那么好,总之James相信,自己没有做到的事,她也许可以,她一定行的。所以James送Lydia各种关于人际交往的书,关注他与同学及朋友的关系,希望Lydia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

  文中Marilyn是一个骄傲、聪明、有毅力、有追求的人。她可以为了她喜欢的学业忍受别人的嘲讽和轻视,她也会尽最大努力,将实验做的完美,考试成绩全得A,她为当个医生在努力着。但是,当她一言不发,一言未留,扔下家人前往学校读书,甚至直到她住院,家人才从医院知道她的消息,我又不得不说她很自私。特别是Lydia因为她的离家而在性格或行为上做出的改变,可以说为Lydia今后压抑的生活学习状态埋下了伏笔。Marilyn在回归家庭之后,依然对成为医生而心心念念,但她心里明白,她没机会了。此时的Lydia就是她黑暗中的一点光,Lydia是有机会成为一位医生的,而且她可以培养Lydia。但她给Lydia买的各种书都不是Lydia现在所能看明白的,所能接受的,她买那些书回来只是她自己想看,只是为了她心中的一点执念。

  文中的Nath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想成为宇航员,他想飞出地球。他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包括他将各种相关书籍全部看了个遍。同时,我认为他的这个梦想有一部分是基于他想逃离这个家,他想飞出这个家,离这个家远远的。也许他当时离家的想法还不成熟,但是这个想法已经出现在他的潜意识中,这个想法已经播种在他的头脑中。当他收到通知书,收到邀请信,收拾行李准备离家,以及他在电话里所说的话,这些都说明他对这个家不喜欢,甚至很厌烦。在他小时候,他羡慕父母对Lydia的宠爱,他讨厌父母对他的忽视。但等他明白了Lydia的无奈时,他对Lydia也是非常同情,他也经常安慰Lydia,虽然是吐槽自己的不被重视。可是,安慰的次数多了、过于频繁了,他也会感到厌烦,但这种安慰,更像是一种习惯,更甚于是一种例行公事,虽然他在安慰Lydia的过程中,也能向Lydia倾诉自己不被重视的烦恼。总之他在这个家里完全没有感觉到一点温暖。

  文中Lydia由于小时候妈妈离家给她心里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她怕母亲会再一次的不告而别。她听妈妈的话,妈妈让她往东她绝不往西,她尽自己所能,满足妈妈对她的一切要求。虽然她是家里的焦点,发光体,但与之伴随这的是父母所给予的沉沉的希望。对,她所遭受的就是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愿。而这会把她压垮。Nath对她来说就是一缕微光,是她想抓住的一点温暖。Nath虽然将她推进水中,但当Nath将她从水中救起来的时候,Nath手掌的温度是她那时所感觉的的唯一温暖,并且他们有了共同的秘密,Nath就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将他紧紧的抓住。在Lydia去博物馆看动物骨骼、化石时,她看到一颗琥珀。当时文中对这颗琥珀的描写,就是Lydia一生的写照。

  文中的Hannah是一个一直奢望着家人的关心的小女孩,她偷拿家人的各种小东西就是为了引起家人对她的注意,对她的关心。特别是文中有描写她想靠近母亲,安慰母亲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翼翼。她总是显得特别的胆小,她不想收到各种批评的话语,所以她努力的缩小自己的存在感。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以一个相对来说有点像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这个家里所发生的一切。

  总得来说这本书描述的就是外界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沟通的缺乏是导致问题进一步积累的又一层次的原因。文章在最后有给读者以希望,让读者看到James一家人会和乐的生活。但我觉得现实是骨感的。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二)

  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期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但是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但是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取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样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能够依靠、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悲哀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向关注妹妹的心理变化,毕竟他不是她,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痛苦。

  一切的错,迪莉娅想,来自恐惧。恐惧母亲再次离开,恐惧自己不能让他们满意。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从哪里开始呢她一脚踏入了湖中心的水面。那个夜里,迪莉娅死了。作者描述的很美,读到那里,有种relieve的感觉,她最后解脱了。

  关于文中杰克对内斯的暗恋、父母最初的相遇结合、父亲的出轨,不再赘述。迪莉娅这个从头就死的人物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她的死亡让所有人陷入悲伤,甚至歇斯底里,但文章最后,结束的很“暖”。母亲原谅父亲的出轨,二人拥吻,内斯揍了杰克,但和妹妹为他上药疗伤,随着迪莉娅完全地消失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似乎都渐渐地从悲伤中苏醒,让生活步入正轨,去理解事实。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她给每个人都上了一课。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需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不就能够避免杯具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取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透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会走不下去的。也不要祈祷会有人拉你一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能在你入水后会有人拉你一次、两次,但无法救你于水深火热,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学会游泳,让自己变得刚强。总去袒露自己的伤疤,展示一副可怜的样貌,时间久了,只会招来人的嘲笑和瞧不起。但必须要有1-2个个性体己的朋友,让你的心事有个outlet,这样,不至于抑郁。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三)

  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每一个看完了《无声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对这部小说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她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迪莉娅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主角。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盼,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杯具。

  我以为在开放民主的美国很少有这种事情,之后才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家长习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爸爸觉得就应学珠算,妈妈觉得就应学舞蹈,没有人问孩子喜欢什么。看到书中有一处这样描述“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女儿的是的之后,呼吸才会恢复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没有任何一处的落笔是粗疏的,用词精准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这一家,其实并没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隐忍和退让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家的平衡。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状况事与愿违。”这是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之后自己又撕碎了,能够说所有轨迹的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期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能够过得和自己不一样,能够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盼。而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一向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所以莉迪亚就担任了这个平衡家庭里面各种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剩余。所有的爱和温柔的注视,亲吻都是属于莉迪亚的。他们的心里肯定都这样想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跑去和父母说期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明白我是谁,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惧。”对于局外人杰克,我一向很佩服。我觉得他是整本书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个人。或许有人会反击因为他从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载父母的梦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家庭以及个人道路,而且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太过压抑了。最后用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四)

  《无声告白》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会比《岛上书店》多很多,为什么要拿这两本书比较因为看的时间很接近,也因为有人说这两本书类型相似。

  像亚马逊修改推荐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关系,而是玛丽琳的梦想与家庭羁绊的矛盾。她一向都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也付出了许多,个性是处在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时,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要做到“与众不同”。

  但是,她遇到了他,一个与她不同国籍的教授,在她看来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之后因为怀孕结婚了,婚后她或许暂时忘了她的梦想,之后她意识到自己没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之后她母亲去世了,想起了母亲过的生活,她对自己发誓,决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

  她想去实验室当助手,那个人却笑着回复她说,不明白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看到那里,我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恐惧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缚,自己的追求怎样办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去做吗因为就算在现代,多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

  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向追求的事情,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实施她原计划的时候,我为她感到高兴,觉得她做的个性棒。可惜最后,她却因为怀孕等束缚放下了她的计划,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儿身上。我想,这很悲哀,却很现实。

  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你以前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空荡荡的房间,我也要过的快乐、愉悦。可能因为这个跟我生活比较相关,所以印象最深刻。

  对于家庭关系,我想的比较多的是以后对于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为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没有这么多的危机,我一向觉得很温暖,只是我们比较缺乏交流吧。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不满过,因为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和他们的传统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读大学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读,还是由于他们想让我读。其实我想过放下的,可此刻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下,可能这也有利有弊吧。

  还有好多好多感触写不完,就再续吧。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五)

  书的前几章其实看得有点乱,晕晕乎乎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关系后,才明白,这本书其实和我当初所想的并不太一样,但感觉并不赖。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个人发展与家庭归属、父母期望与自我压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冲突,每一个都似乎有千斤重,将这个混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压迫得无法呼吸。这个结合了时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将以前的美国展此刻我的眼前,用细枝末节的小事将人物的内心摊开,让人感受他/她的挣扎、无奈、悲恸。那样纠结的情感,以及命运的不可违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伤。

  "我用尽所有力气,尽我所能,却终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辙。"对于玛丽琳的经历,我所能想到的,大约便是这句话了。她不愿如母亲一般困在厨房里,不愿整日和烹饪书打交道,医生这个职业对她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好处。为此,她抛夫弃子,拼命攻读医学院的课程,期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听诊器,受人尊敬。只是汉娜的到来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终只能回归,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困于家庭之中、厨房之内。

  而她的丈夫,华人詹姆斯,则一生都活在异样的眼光中。不敢让人明白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虽然这种个性让他获得了玛丽琳的爱,却也是他一生的负累。冲动地投入路易莎的怀抱,与她发生关系,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同为华人,不会彼此觉得特殊、异怪,仿佛游离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组织。但是对于他这样的做法,我感到很不耻,无论什么原因,出轨总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玛丽琳的原谅是他这辈子的幸运。

  因为拥有这样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亚的杯具显而易见。母亲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她的殷切期盼;父亲将自己无法合群的遗憾变成对她的谆谆教导。成为医生、交很多朋友,这两件事成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这并非她所愿。压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渐渐喘但是气,于是去接触杰克,以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谐地相处,却不知她从来都不懂得他。杰克至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她,从来都不明白。

  相比之下,内斯似乎要幸运得多。虽然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他面临着被忽略、被无视,但至少,他有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人会管他在做什么,即便是拿到哈佛的offer,莉迪亚只要一句话就能够将停留在他身上的关注全部夺走。他和莉迪亚,同是混血儿,同是李姓家族的一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明白妹妹的压力,明白她的痛苦,却并没有帮忙她,反而竭尽全力逃离这个对他们而言都可怕的家庭。甚至于,应对妹妹的死,应对父亲的出轨,他纠结于是否该说出他所了解的真相,买醉成了他发泄的途径,最终却无济于事。

  而存在感最低的汉娜,似乎成了这个家庭中最为幸运的人。玛丽琳失踪时她尚未出生,不清楚那些是是非非,亦不会被压力所累,她静静地看着父母、哥哥、姐姐,仿佛一个局外人。然而,真相却只有她知晓,只是,没有人注意到她,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坚持是错的。生在这样有点扭曲的家庭里,她似乎成了最正常的那一个,又或者,她仿佛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

阅读|告白

最近重温了凑佳苗的成名作《告白》,每次读完都能有新的收获。这个只有短短六章的小说讲述的是女教师森口悠子因为不满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而对杀死自己女儿的两个学生采取独特的复仇方式报复的故事。虽然篇章简短,却涉及到了教育,伦理,法律与人性等方面,引人深思。
第一章“神职者”是以森口老师的视角来描述的,通篇自白的方式可轻易走进她的内心,随着讲述的深入,故事逐渐明晰。森口四岁的孩子爱美被班内的两名学生杀害,而她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对两位学生施以报复,称自己把HIV病毒的血液注入了两位的牛奶中。之后的五章都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展开来写的。第二章“殉教者”是班长美月的自白,描述了此事件发生后班级内的变化。第三章“慈爱者”是凶手之一的直树的姐姐的自白。第四章“求道者”是以直树的角度,描写了胆怯绝望的直树在家中由闭塞到接近疯狂的变化。第五章“信奉者"是站在另一位天才凶手修哉的视角,揭示了他心理的扭曲。最后一章又回到森口悠子的自白,揭开了她真正的报复计划。
《告白》将暴力美学趋于极致,极其清新的表达了一个极端压抑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单纯的叙述出来,或许会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但它给每个冲突、每个动机予以合理的环境和理由,这让它变得与社会、每个人切实相关。或许现实中你还没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发生也是必然。把里面的每个人都单独拎出来或许会觉得极端到不合理,但是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却又是自然而符合逻辑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痛苦、喜悦、愤怒,每个人都要独自一人面对真实的并非人前的那个自己,冷暖自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扮演好两个自己。最终,整个社会都在和表面的那个人维系着密切的关系,却和真正的那个人愈加背离。
《告白》采用个人独白式的叙事手法,把一个事情描画成了多面体,代入感很强,这不是主角一个人的故事,它很细致地刻画了每一个和事实有关的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叙事惨烈而不留情面。同一件事,牵涉其中的人或旁观者分别以各自的视角来表达看法,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黑泽明的《罗生门》。那种用多视角的结构方式表达出人性弱点或丑恶的一面,充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信任性和不可知性。每个人都怀着利己的目的,提供着美化自己、使得所述真相不尽相同的证词。和《罗生门》不同的是,《告白》的每个部分没有任何刻意修饰的成分,每个人的内心告白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许会对别人或事件产生片面或不完整的解读,但都是从他们的视野中得到的真实印象。因为真实,所以我往往能从某个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某句自白中读出自己的内心。
我很喜欢美月,穿着那件有铁链装饰的黑色裙子的女孩,她走过去跟那个男孩见面的画面,很动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黑暗信仰,而这个女孩子也是,勇敢善良聪明又盲目崇拜,而她敢于站在众人反对的那一边,却莫名其妙地牺牲了自己。他们恋爱的明媚桥段,一下子化为泡影,这从另一个层面,深入解读了男孩变态的心理。
还有直树,那个成绩比较差的男孩,幻想艾滋病得了精神分裂,杀了自己的母亲。
班级学生被教师暗中挑拨利用,群起欺负那两个男孩,沉抑的校园氛围,暗含着人性的黑暗和疯狂。善良被换上了另外的服装躲在角落里细细低语,复仇和变态的狂妄在乌云里慢慢压近教学楼的天台。
而这些,只因为那个教师的不幸经历和男孩的缺失母爱的病态心理。
在人们的常识里,孩子是懵懂而纯洁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全部是免检产品。然而,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认为孩子比成人更纯洁的说法,有些一厢情愿。
 如果读过乙一的小说,你会发现,人的欲望并不是随着成长逐渐增加,而是在年幼时就深深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并且由于小孩子社会属性的缺失,他们对于欲望的追逐并不存在满足上的延宕,因而他们恶得更纯粹,也更彻底。诗人北岛曾说:“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风暴,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成年人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年轻的一代并未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因而他们是幸福的,也是无知的。理所当然他们并不具备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贾樟柯曾言,这种对待“苦难”强烈的不平等精神是一种“苦难”霸权。
在本书中,暴力的滥用者以及无辜的受害者都是年轻的中学生。
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涉世未深。但是,他们对于人性深渊的罪恶意识却比成年人有着更为深刻和敏锐的洞悉。年长的人们肯定会质疑,他们认为苦难的岁月只会在自己的身上烙下印记,而年轻一代享有的则是由自己开创出来的美好明天。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发现,纵使你吃尽苦头,终于迎来人人拍手称好的时代,最后仍会无可奈何地明白这个所谓的“美好”不过只是一个通向地狱的路标。
在青春期里跋涉的盲目狂热反叛迷失自我的少年们,需要正确地被理解和包容,才能健康成长。为了得到好的东西产生的变态不正当的行为;为了报复自己遗失或被抢走了心爱的事物,而变得冷漠无情。而这些,根本性还是因为:爱和美好的事物的缺失。
在《告白》中,女教师对少年犯A说:“如果你生性邪恶,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还只是个孩子。”大多数孩子的立场观点,是由教师来引导的。所以,这部电影是无比冷酷的,那位老师的形象与普遍的教师形象出现了巨大背离,女教师是幕后的指纵者。她意识到惩罚恶人,必须首先不把他当作孩子,要必要用极端的方式使之觉醒,或者付出代价。
 “身为人母我恨不得把A和B都杀了,但我也为人师表。告诉警方真相,让凶手得到应有的处罚虽然是成人的义务,但教师也有义务保护学生。”难以想象森口是怎样悲痛又冷静的说出这句话。联系现行过度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确,法律天生难保公平,所谓民主自由的社会和教育是否造成了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畸变?青少年犯罪的外表下,抽丝剥茧后的犯罪动机竟如此简单,这在造成强大冲击力之余,也促使我们产生更多思考。在这部电影里,谁都没有得到救赎。无边界的极端自我下,人们做着冷酷伤害他人的事情,却又不以为然。时时刻刻都践行着平庸而无知的罪恶。
就像《告白》中围绕着森口悠子的缜密计划所进行的报复之路上被剖析的每个人物的内心,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立体的,既担负着道义,良知与责任,又都有着阴暗的一面。在直树坦言看到爱美睁眼才把她扔进游泳池带来的震惊之余,修哉埋下的炸弹就像是高涨的青少年犯罪势头,带着犯罪心理及动机的不确定性在故事的结尾轰然爆裂。在直树和修哉先后杀害了自己最亲爱的人之后,痛失爱女的森口悠子用自己的完美复仇计划向学生们诠释了:最好的报复是感同身受,最好的教育是将心比心。
在日本推理小说最纯粹的流派——本格派已经无法依靠其自己的力量支撑推理小说的发展之时,各种变革应运而生,包括对本格推理产生严重动摇的东野圭吾,写着温暖又不失推理风格的伊坂幸太郎,以及文笔细腻清冷的凑佳苗在内,都在传统本格精神下试图寻求突破。然而不管变革方向如何,都有一种东西会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曾经的正统作家所忽略,至少说不那么看重的,隐秘、幽微而又扭曲的人性。
看日本电影和小说,常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压抑之中。那种被放大后的人性的丑恶让人不寒而栗。是日本如此还是人性如此?有种说法,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使大多数日本人与生俱来产生一种危机感。平静浮于表面,疯狂压抑深处,危机贯穿血液。你怎能忽视了它?
因此会不自觉陷入一种迷惘的反思状态。思考它的理性与疯狂,对待人性软弱面的严肃,对人性丑恶面夸张的渲染,对人性残忍面无原则的包容。似乎将人性所有复杂之处一并摊开,却又不负责对你感官的冲击你是否能够承受。但是,艺术源自生活,若把艺术当做生活,又不免有些愚蠢。
凡事不必庸人自扰,世界不完美,人性很自私,但还没有那么糟糕。
一点同名电影观后感:

导演非常成功的以各种电影技法成功的最大程度地影像化了凑佳苗的原著小说,给观众以莫大的视觉冲击力与深远的心理冲击力,显示出非常了不起的导演功力与熟练技法。中岛哲是个很会用镜头说话的人,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点,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利用反光镜拍摄的模拟回忆的影像,暗示心灵与环境的扭曲,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或者影像美学。此外还有37名平均13岁的学生,在知道同学杀了人后,依然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告白》算不得是一部具有极高摄影艺术的电影。对于一个观众来说,由于大多数只有一次观赏某部电影的机会,所以,将技巧和艺术高度结合的摄影艺术,往往不太可能被观众所首先感知到。电影的故事,人物,最后是情怀,这些基本信息被观众所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出电影院,在回家的路上了。那么,所谓的“摄影”好,对于大多数来说,只不过是“漂亮”而已。稍微专业一点叫形成了相对深刻的映像记忆,仅此而已。
《告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慢速剪辑,唯美音乐,画面构图,每一句话、甚至每一滴血都轻柔、安详。在看的时候,仅仅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就能够完全吸引住你,一切的想法在精彩的故事结束之后,才会浮上心头。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告白小说应橙结局好吗

告白小说应橙结局非常美好,告白小说应橙结局是两个人在一起了。

两个人经过了一些误会之后还是走到了一起,因为有情人会终成眷属的。

《告白》作者应橙讲述乖乖女许随暗恋天之骄子的海王周京泽,一个关于海王从良乖乖女,遇上真爱结果追妻火葬场的故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有时候你想回头了,可能时间和那个人并没有等你。

许随用所有青春来暗恋从不爱她的周京泽,所幸的是一个在原地等一个在半路回头,终将走在了同一条道路上,许随说不祝他前程似锦祝他平安落地。

《告白》这一本是之前我在推的时候,一位小可爱在评论区安利我的,说也是暗恋成真校园言情,小虐结局圆满。

这也是一个女主暗恋男主爱而不得,兜兜转转却两人却在一起,之后分开又复合的故事,从校园线到职场。

男主周京泽从前是个海王,后来是个痞帅飞行员,收心后对女主一心一意,而女主许随是那种看似乖乖女,实则很有自己原则和底线,外柔内刚的类型,虽然很爱对方,但有些事情是无法妥协的,尤其是感情。

告白讲的什么故事

《告白》讲述的是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复仇的故事。

剧情简介:

在一年级B班的班会上,班主任森口悠子的一番话让所有的同学目瞪口呆。数月前,森口老师的独生女被发现死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最后警方认定是意外事故,而她却清楚真凶其实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森口向受到少年法保护犯人A和犯人B宣告:“这件事不会就这么了结,我会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对你们进行惩罚。”

森口随即辞去了工作。犯人A和往常一样来学校,犯人B却不再上学了。

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叫寺田良辉的热血青年。他发现班上有着欺凌同学的现象,而大家欺负的对象正是学习成绩拔尖的犯人A。寺田严厉地谴责了这种行为,认为有人出于嫉妒,挑起了事端。对于犯人B,寺田决定进行家访,劝说他回到学校。

自从被森口老师的宣告吓住后,犯人B一直窝在房间里,不仅不出门,甚至不理发、不洗澡。溺爱儿子的母亲看到他变成这样非常伤心。她对老师很不满,坚信在班主任女儿死亡事件中,儿子毫无责任,他只是被坏朋友骗了,帮了点忙而已。

谁也没料到,寺田的家访竟引发出意外的事态。 

本文标题: 小说 告白读后感(阅读|告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63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黄山云海读后感(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李镇西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