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养育读后感(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1 11:51: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在毛概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完了《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原本认为这种书都是枯燥无味一堆名词解释的书,但初读之后,我就深深沉入其中,...

超越原生家庭养育读后感(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

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

在毛概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完了《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原本认为这种书都是枯燥无味一堆名词解释的书,但初读之后,我就深深沉入其中,两天就把它看完了,并不是这本书有超于其他书的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它其中的故事都很普通,让我感同身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无论你承不承认,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你成人以后,那些在小时候原生家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性格、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做出巨大影响,“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如是说。看完这本书,我也陷入深深地思考,我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我又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哪些影响?
我的父母关系在我影响中不是很好,他们经常会出现吵架这样的事情,甚至爸爸还会动手打人,爸爸在家的时候,我和我姐姐弟弟都不敢说话,整个家庭氛围非常的压抑,我们姐弟三个都无法和爸爸在一个房间里呆十分钟,我的妈妈是书中说的那种传统母亲影响,对待我们和蔼可亲,时常照顾我们的感受,在我们这里受气之后也只会叹息,有点忍辱负重的感觉,她很能吃苦,什么活都能干,不喊累也不说苦,每次跟她在一起干活的时候我也不能歇歇,她又十分谨慎,任何有风险的事情她都不会去做,她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她身上也有着几乎所有人都有的特点,会带面具,人前人后说话不一样,还有点自私。我时常在想,我身上有没有父母身上的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来说,对于我人格的培养是有利还是有弊。
每个人成年后,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主动权,可是长期被原生家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就继承了父母的脾气、秉性,养成了与原生家庭相适应的脾气秉性,继而做出相应的行为,但是从小在训诫与教化过程中成长的我们,推翻这些认知本就无比艰难,斩断这些关系,对于我们而言,是十分难以做到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埋怨我们的父母,埋怨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虽然他们的影响对于我们很大,但是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克制能力,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并且在周围人的提醒下,做出自己的判断。
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一辈子都在努力治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幸福,恭喜你,它会成为你一生的治愈;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很糟糕,你遭受的伤害,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原生家庭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自己是否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然后就是你有没有为这种意愿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需要明白的不仅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摆脱原生家庭对于我们不好的影响,培养我们自己独立的人格,消除自卑,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去深入了解原生家庭,把原生家庭的危害降到最小,不要让后来者继续收到这些坏的影响。
这本书中提到,你身上本就具备改变子女命运的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我们往往希求去改变别人,同时也认为自己有改变他人的能力,但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妄,一个人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是我们可以为之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平复自己的情绪,接受他人不能改变的事实,真心爱你的人,权衡利弊后会思考着如何改变自己。不管他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很重要,清晰的定位,不会因为他人否定而否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想要去做的事,哪怕阻碍你的那个人是你的父母,父母想法并不能够完全代替自己的想法。不让将我和别人比,他或许很优秀,我可能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但是他和我始终是独立的个体,我也只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为自己而活,不是被用来比较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其实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的原生家庭并没有书中所说的那么糟糕,甚至比大多数要好,我的父母身上存在着太多让我无法接受的问题,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着那些让我也想追及一生的伟大光辉人格。我要做的就是尽量摆脱那些坏的影响,多去认识那些好的地方,同时,通过父母对于我的经验,不要让这些坏影响传递到下一代。

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最近我偶遇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作者是法国的塞西尔-大卫-威尔。

看到它的目录,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口气把它读完,因为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作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在我第一眼看到它的简介时,就意识到我需要这本书。

这本书和传统的教育类的书籍不同,不是一本简单的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的行为指南。而是通过剖析我们成年人自身的童年遭遇,以及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从而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

我们常常会讲自己童年经历的,再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经历,但是在生活和教育的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去过多的去思考,想当然的靠直觉就去做了。当我们累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便会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像母亲那样说话,但她的话依然从我们的舌尖奔涌而出;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如果我们用直觉去教育,那么这样的情况就会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下去。所以这本书首先告诉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童年受到的伤害,承认父母有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安抚曾经受伤的我们自己,然后修正我们的行为,寻找更好的养育之道,成为更好的父母。它是一本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书籍,这就是我把它推荐给大家的理由。父母的言行塑造孩子,教师的言行也影响着孩子,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不论是有孩子,还是在等待孩子到来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养料。因此,超越原生家庭的教育,我推荐给您。
在这个假期中除了读了这本《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我还拜读了李政涛博士的《教育与永恒》一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觉得这本书精装本非常的精美。晚睡的时候拿出来读了读这本书。本以为是一本有关于教育故事的书籍,在翻看第一页后才知道,其实这本书更像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一本心灵鸡汤,说出了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和一直要执着于做教育的保持平淡的一颗心。说一说我对这本书里一书部分的认识吧。由于自己的艺术老师的缘故,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跟能够吸引我的眼球。艺术其实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一直都属于边缘学科,也一直若即若离的在学校教育中生存这,不能说是被排挤,只能说相比语数外来说,它的重要性并没有体现出来。你可以不会唱歌,但是不能不学习数学,至少你不会唱歌不会影响你日后的生活。其实类似这样的说法和想法,从小到大甚至是目前这种社会情况也都是被家长和老师所认同的。但是我们换一种方式而言,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艺术家,他们从小怀揣梦想,刻苦努力的练习也才做成就了今天很多的世界名画和音乐。

艺术,艺术素养,艺术教育,使我们时代,以及未来时代的教育大势。

艺术,通往未来、通往理想人生、通往理想教育。

谁把我了这个大势,就把握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未来。

艺术是生活本身,也是人本身。

生活与人的链接,在造就艺术的同时,也产生了教育的可能性。艺术教育不是说一个人执行好没听要听一首歌,要读一首诗,或者看一幅画,再或者是每天写出你对艺术的美好感悟。艺术教育是一种日常的渗透教育,歌声和故事,音乐和舞蹈,言语和观念,一旦进入到儿童的生命中,他就不能永远没有他而活着。这样的教育,漫入、散入、渗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可能就是我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原生家庭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原生家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生家庭读后感1

  学习完李哲老师解读的《原生家庭》,里面播放的电视剧《都好》中的片断,苏明玉指着她父亲苏大强,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而她的父亲默默的听着,痛苦的忍受着,直到那句“你就是一个窝囊废,不配结婚,不配有儿女”,让父亲想起了母亲往日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语言暴力,瞬间被彻底击垮了,他用手指着苏明玉说: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随后倒下。

  这个镜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是电视剧情,但活脱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没想到,人在失去理智时那副愤怒的嘴脸是这么的丑陋,这么的可怕!苏明玉从小受了许多的委屈,所以讨厌自己的母亲,并在自己18岁逃离家庭,一辈子都不想回到那个让自己伤心家庭。可,她虽然人远离了家,远离了母亲,但她的思想、观念、语言,甚至行事风格都与母亲极像,因为,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苏明玉,并且深深印在她心里,刻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才导致苏明玉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这部电影里及李哲老师的剖析,例举的那几种问题家长:如,不称职的、控制的、打击型的等家长,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态家庭。

  我的父亲1951出生,如今已经69岁了。他在他们那个年代上了初中,算的上是比较有文化的人。这里也提一提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我太爷爷曾当过大官,可惜英年早逝;我爷爷当过医生,因为我太爷爷的原因,连医生也没做成,还被划成富农成分,挨了斗批。

  我父亲学习成绩好,写作特别的棒。但,却因为他是家里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四个,加上当时我爷爷医生也没当成了,家里条件不好,故,他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湖南怀化修铁路,承担起了供我姑姑、叔叔们读书的责任,我大姑姑能上大学,就是我父亲赚钱供的。

  我父亲他乐善助人,喜欢结交朋友。每次朋友来家里,父亲介绍我妈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我的内人“。那时我还小,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内人“这个词让我记忆犹深。

  我妈妈却只读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她很善良,但她与我父亲在文化上,社交上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没办法有心灵上的共鸣。故,我父亲在家时,每当遇到事情,常能听到他的唠叨,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小时候不太理解,因为父亲还经常把情绪发泄在我们身上,我是经常挨父亲骂。导致我从小自卑、内向、没有安全感。后来我才理解,父亲因为心里堵塞,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农活又多,他是没办法平衡,也是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需要通过这样子的宣泄,才能达到情志通畅。所以,我就从这些阴影里跳了出来。

  父母好比是原件,家庭就如复印机,孩子就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我女儿企轩小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复制着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女儿吼过、骂过、打过。后来通过学习成长后,我跳出了这可怕的传递模式,没有再困在里面,这是万幸。我肯定,鼓励自己的女儿,挖掘她的内动力与潜能,让她自信、阳光的成长。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可见“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家”又是以夫妻感情融洽为代表的团体组合,只有夫妻关系好,涵养好,家庭和谐,家才能幸福美满,兴旺发达。在《都挺好》影片的苏明玉的父母是不幸福的,他的父亲苏大强被她母亲瞧不起,而且一辈子被她母亲打压着。

  “母亲”是个神圣又伟大的称呼!因为,要想使家庭长盛不衰,完全取决于母亲这个角色。所以,才有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以及一个女人旺三代的说法。

  那么,母亲的角色如何定位?《易经》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男为父为乾,女为母为坤。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幸福美满。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一百多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开始,女性为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而发起的运动,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能扛起半边天,到至今,女强人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女人在外面那怕再强,回到家中依然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所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千万不要越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女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即能刚柔并济,又能厚德载物,还能处下不争,这才是女子的本色。

  当然,父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怎么会说,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因此,父母共同重视孩子的教育,才能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尾声:

  在此,我奉劝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影响而报怨父母如何如何对待自己的男女,别再陷在过去的回忆里,要想过得幸福,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向前看,懂得与时俱进!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可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们自己的人生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与它人无关!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好好学习,努力成长,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陈小玲)

原生家庭读后感2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成年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作者苏珊·福沃德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性格缺陷都来童年时的家庭经历。具体来说,父母有意或是无意的嘲笑、挖苦、羞辱、批评以及虐待,会和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即使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在书中,作者激进地将这种父母成为“有毒的父母”(toxicparents)。

  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病人,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年人虽然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都有一个共性——不愉快的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往往都来自于和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比如对孩子人格的贬低、习惯性的否定、批评、殴打甚至虐待。

  相信每个经历过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读者,看到这些案例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不由让我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

  有人说,父母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正是因为爱,我们更有必要反思教育,不要让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把爱变成伤害。

   批评式教育

  中国父母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批评。我相信一部分父母可能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贬低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事实上,批评从来都不比赞美更有效。《人性的弱点》里这样写道:“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想象一下,你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批评你的时候,给你更多的是鼓舞还是沮丧?

  批评不但起不了激励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一个小孩还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价值标准时,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家长。法官在判刑时慎之又慎,因为他知道这会改变犯人的一生。同样,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他们的法官,你的一句批评,可能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懂事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育儿理想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确,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懂事还包括责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担责任、考虑他人感受,这样势必将压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视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况是个孩童。因为被灌输了听话懂事的观念,当孩子产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内心。“不懂事的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久而久之,他们会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毒性羞耻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于会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并最终导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质。

  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处夸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隐忍、自卑、委曲求全,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逃避责任,卸下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担。

   都是为你好

  传统的教育是家长式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批评贬低孩子,让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替孩子做选择,并时常伴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作为解释。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说出“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表达出的真实心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任何经验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其次,自主选择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也没有喜欢被说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那请注意技巧。

  电影《快乐飞行》里有这样一幕。在飞机供餐时,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如何让乘客选择鱼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广播中表达了超高的沟通技巧,她说道:“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

  在上面的故事里,空姐并没有说“牛肉分完了,你们只能吃鱼”,而是通过言语的技巧,既让乘客觉得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又达到了目的。不要觉得使用这些技巧小题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认真对待。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观念和基因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只不过前者的载体是家庭,后者是DNA。如果仅凭借自己的直觉(所谓的直觉通常来自上一代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些看似真理的教育箴言(例如:孩子是打出来的)教育下一代,有毒的观念就无法被清除,毒性将借由你传递给下一代,陈陈相因,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构建平等的家庭环境。而学会平等的关键是,作为家长,要勇于认错。当你为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而道歉的时候,你是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他的感觉是对的,他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时你也向他们表明,身为父母的你也会犯错误,而你也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其中的信息是,你的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为此承担责任。通过道歉,你便真正将关爱他人的行为塑造为供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原生家庭》读后感

作者:[美] 苏珊·福沃德/[美]克雷格·巴克

原生家庭这几年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词”,似乎大家也越来越发现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樊登老师解读的很多书籍当中也都有提及。

和《母爱的羁绊》是姊妹篇,讲的都是关于问题父母的一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最后孩子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疗愈!

因为从小我们家的家庭教育一直都还挺好,自己也一直在父母身边带大,老爸性格开朗,爱结交朋友,平时很温和也很好说话,就是脾气一上来,就不管不顾了,但还是很讲道理的!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只要谁犯了错,我老爸就会问:你是想要文还是要武?文就是:讲道理。武当然就是动武力(俗称松筋骨)了!

老妈属于大嗓门级别,心直口快,但心地善良。都说妈妈对女儿的影响最大,所以即便快奔三的我,也有着一颗18岁的心,愿意去相信时间的美好!

记得小时候晚上睡觉常常喜欢钻到爸妈被窝里去睡,即使睡脚边(闻脚臭味)也乐此不疲!小学时候最喜欢就是去领成绩单了,因为分数超过90分就可以买新衣服了呢!也喜欢老爸起床后亲昵的用他的胡须扎我的小脸蛋!记得高三那年有一次晚自习,老爸老妈第一次两个人一起去接我下晚自习,当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和骄傲了!

美美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烦扰的时候,就会想回家。所以对于我父母我一直都是非常感恩的!感谢他们把我抚养长大,感谢他们对我的爱和关怀,所以现在家里老爸老妈过生日,基本属于只要在南昌,在忙也都会回家!而且老爸烧的菜也是绝杀(此时已在咽口水了),还有很多回忆特别的美好就不一一阐述了,下个周天老爸过生日,提前预祝老爸身体健康,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最爱你的女儿奉上最真挚的祝福!

《原生家庭》读后感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美国心理学家/作家苏珊.沃福德和影视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巴克所合著的。全书以苏珊心理诊所治疗的实例来解释各种有毒家庭模式对孩子的影响,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苏珊的帮助下痊愈的。18年的从业生涯,让苏珊接触过大量的咨询者,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但是,她不是在控诉这些父母,而是告诉大家对策,让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这个概念,最早是1960年由美国精神科医生Murray Bowen提出的,原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主要养育人(不一定是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个体最初所在的社会单位,通常是亲生或养父母家庭。家庭中的氛围,生活习惯,父母的行为示范以及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事例让我心惊,人都有回避不美好事物的本能。试想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这种的感觉,那么这些真实事例中的人又是怎么生活和面对的呢?他们的心理阴影会有多大,负担会有多重。庆幸的是作者针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很好的可实施的建议,帮助他们走出了阴影。

《弟子规》教导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正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从古至今,“孝”字为大,父母就是我们所尊敬的人。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我们未曾想过,我们的一些感受其实和父母紧密相关,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说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语言暴力有多可怕,它就像一把扎进人心里的刀。可是有些父母并不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相反的,家庭的语言暴力好像都那么理直气壮,理名当然。当父母批评孩子时,你说的话可能是抱怨、不满或贬低,可听在孩子耳中,却像刀片割在心里。

家原本是给人温暖和美好的地方,却也是能扼杀幸福的地方。上帝把孩子带到你的面前,是送给你最最美好的礼物,要好好珍惜。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 ,更是一种行为方式。许多父母嘴上说着爱孩子,却一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爱应该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是健康的情感。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关怀、珍惜和尊重,感受到温暖、快乐和稳定,这真的很重要。别做那只飞不起来的鸟,而是为了下一代你永远别放弃努力去飞!
本文标题: 超越原生家庭养育读后感(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59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乖狐狸读后感(杨红樱童话之乖狐狸读后感)生活系读后感200字(读后感(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2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