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转型读后感,导语:这一本《学校转型》是十一学校转型探索这个研究课题的报告,学术性和系统性很强,对于全面把握其转型很有帮助。下面是我为您准...
学校转型读后感
导语:这一本《学校转型》是十一学校转型探索这个研究课题的报告,学术性和系统性很强,对于全面把握其转型很有帮助。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1通过读《学校转型》一书,对李校长诠释的教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应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应注重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要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二,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所以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由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面临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第三,教育的价值趋向是发现和唤醒。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潜能,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尊重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关注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让育人目标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力量。
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2开学前的中层会议上,学校为我们赠送了两本书,《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未来简史》。如果是在暑假,我肯定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一开学,从九月到十月,一直处于异常忙碌的状态。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还是在前段时间,学校要进行三年规划论证,为了查找一些有关的内容,我进行了粗略的翻阅。
北京十一学校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和活力,特别是其中的选课走班、600多种课程、4174名学生1430个教学班、每人一张课表……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让人向往。甚至于痴痴地想:要是我的孩子也去上这样的一所学校,会有怎样的不同?
但对于中国大多学校来说,这还只能是一个教育梦。
首先小班化教学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就拿小学来说,国家有明确规定,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5人。但实际上呢?一些中心城区的学校,班容量远远超标,老师上课时大多时间都用来维持课堂秩序、管理学生行为,对学生关注的深度、广度不够,根本就不能够做到与一个一个学生展开对话,课堂基本上被几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占领”,大多学生被边缘化,仅仅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最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说说容易,做起来是何其困难。如果课程改革只是从改变课堂,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不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样课程变革的空间就很有限,它可能会推出一些所谓的优质课,搭建一个教师成长的平台,促进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但没有触及学校的常态课堂和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所以很难带动学校育人模式的重新建构。如果只是改变学校管理机制,那这种改革只能是在怎么管上做文章,触及不到育人模式的核心。如果只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尝试构建支持改革的文化环境,着眼于规则和制度的完善,没有找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落地的载体,那学校文化只能成为挂在墙上的符号……
真正的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课程顶层设计、教学评价、组织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一系列内容。没有先进的理念、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专家的引领,许多学校是无法做到的。
再次,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无法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要以每一个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要具体地感受每个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尽力以自己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他们每个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悦。而我们现有的教育大多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的,也就是一部分更适应教育制度和教师个人价值取向的学生,他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服务。而另外一部分或许是小部分人,他们被置于视野之外。同时,教育要以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为本,学生作为公民、未成年人、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富有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而我们现有的教育,更多地以学生的分数为本,学生都沦为了考试的工具。
十一学校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弄清教育本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和谐的校园生态。虽然目前这样的场景对于大多学校来说,还只能是理想,但我们可以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积极投身于育人模式的变革中,不断增强我们的主动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也在这样的变革中找到了自己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银行转型未来式读后感
虚实整合新体验
对一位年轻世代,很难想象没有移动电话、社群媒体、与触控式平板计算机的世界是甚么模样,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些东西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所以当网络银行推出时,因可以随时使用银行的服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感与多元选择,客户就很自然且热情的接纳此虚拟通路,此风潮也很快的从年轻世代蔓延至青壮年族群,网络银行没几年就超越实体分行,成为客户与银行间最主要的通路。而当智慧手机出现时,迅速催生出行动银行,真正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皆能操作现金以外的银行业务的情境,这种便利性催化行动银行的爆炸性成长,据估计,行动银行将于 2021年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首要通路。
当客户可以在虚拟通路上,不受营业时间限制,不因交通阻碍,便捷的完成银行业务时,客户几乎可以不用再『上银行』,此导致分行使用率在已开发国家中皆呈现下滑的现象。这让以分行布点为基础,平稳营运了五百多年的银行业面临莫大的冲击。此以客户为中心的通路替代,虚拟凌驾实体的情境,Brett King 定义为 Bank 2.0 时代。此时因客户与银行互动关系的改变,迫使实体通路必需转型才能保有其存在价值。
实体通路的转型对银行业而言是个现在进行式,尚无固定模式,但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已有多个成功创造效益的新模式出现,其共同特征是减少高柜而专注在低柜,即高柜作业交给虚拟通路,实体通路转向以服务与销售为主。主要的模式有『品牌旗舰店』与『迷你店铺』两个截然不同类型。旗舰店是透过大型分行来展现品牌实力,并提升品牌能见度,有看得见且宏伟的分行才能让客户信赖,安心的将财富交与银行管理。迷你店是将分行转型为购物的地方,将原来的高柜交易功能转由自动化机器来做,分行仅配置低柜的销售与咨询人员,营业面积因此得以大幅缩小。同时在低柜上增添诸如触控式多媒体或 iPad 等科技装置,来介绍金融商品协助销售,并提供咖啡吧等软性设施,让客户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实体分行藉由高附加价值的产品销售与对品牌的加值,在可见的未来可继续保有其价值。
以新加坡发展银行 (DBS) 为例,其位于商业精华区的 Marina Bay 分行也因应趋势,转型为品牌旗舰店,并定位为未来银行。在银行外部即设置大型多媒体墙,使用体感式互动吸引客户目光,激发兴趣以介绍产品与品牌形象。入口处设置迎宾区引导客户,行内分设自助服务区,高柜交易区与低柜顾问区。所有交易均为无纸化,客户使用触控平板填写表格,并设置多部 iPad 供客户查询金融讯息,同时使用多部触控多媒体介绍产品与服务。分行内装颇具时尚,且能兼顾效率,极具现代感,能在客户心中构画出未来银行形象,大大的为银行品牌加分。
在重新定位虚拟通路与实体通路的价值后,银行的未来图像是金融交易由虚拟通路来主导,产品销售与咨询则以实体通路为主的分工模式,而对客户的服务则是虚实整合,客户可以在虚拟通路对所要办理的事项做预处理,到了实体通路仅需做认证与交付实物,即可完成多种业务申请或异动等服务,虚拟与实体在分行做了整合。但对实体通路而言,在失去金融交易的利基后,即使分行转型成旗舰店或迷你店,也不需这么多的销售点。因而分行数量在未来会因经济效益的原因,面临数量上的缩减。银行宜未雨绸缪,及早规划如何将分行转型与整并。
跨业竞合新关系
移动电话正横扫全球,用户数在 2021年超过 60亿大关,覆盖率远远凌架任何通路之上。当移动电话以前所未见的速度链接世界各地人们时,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普惠,即移动电话所带出来的行动银行、行动支付或行动钱包等移动服务,能让过去因离银行太远,难以取得基本金融服务的『非银族』,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优质金融服务,成为『有银族』。而基于连结性而产生的新种金融服务,也让拥有广大通路的企业,包括电信业、零售业、电子商务、甚或卖咖啡的都有机会提供提款、缴费与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银行服务因行动网络的链接,不再是银行业的专利了。Brett King 称此百花齐放的现象为 Bank 3.0 时代。
在 Bank 3.0 时代,客户可使用手机 APP、芯片卡、NFC、RFID、二维条形码等多种工具进行支付,每种行动支付工具皆有其存在利基,客户也是基于某特定需求而使用一到数个行动支付工具,行动支付市场会比现在的卡片业务更为分歧。虽说市场是如此的混乱,但因移动支付载具成本相对低廉,在小额支付市场广受消费者欢迎,逐渐侵蚀现金支付。在英美等已开发国家,因行动支付的盛行,在过去五年内,零售交易使用现金支付比例下降近两成,预计最迟在 2021年前,全球零售交易将由行动支付来主导。
当电子储值卡、转账卡与电子货币包等行动支付逐渐取代现金交易时,实体的现金、支票,甚至塑料信用卡皆会没落。这对银行而言,供应现金的 ATM 与分行将会变成银行的负担。此『实体性』的衰微势必改变银行游戏规则,银行继分行之后,也需调整 ATM 的角色。例如让 ATM 往行动支付靠拢,为ATM 添加非接触式感应功能,让客户使用 NFC手机或感应式金融卡来提款,或是为其电子货币包储值,甚至是反向从电子货币包提领现金。ATM 的另一个选项是外包,例如在日本,多家银行将行外 ATM 网络外包给7-Bank,银行客户使用 7-Bank ATM 时会显示发卡银行的 ATM 画面,且 ATM 的手续费是由原发卡银行来决定,要收足额手续费或补贴皆可。这个合则两利的合作,让银行省下行外 ATM 布建与维运费用,而 7-Bank 则享有规模经济,其 ATM 数量从 2008年的一万三千余台增至 2021年的一万八千余台。在 Bank 3.0 时代,可以确定的是银行不用再为ATM 数量是否足够而烦恼。
《学校转型》的读后感
1、点亮心灯,理念先转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说“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李希贵校长在此书中也说“教育的另一种诠释是发现和唤醒”,无怪乎他在书中的第一章就谈了“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的话题。
育人理念陈旧模糊,学校就不可能真正转型。从书中随处可见的“育人目标”、“学生提案”、“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校园机会榜”、“校长奖学金”、“咖啡厅董事长”等可知,学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大舞台。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北京十一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
有了适切的育人理念,才能制定出准确的育人目标,由此才会选择最优的育人策略,最终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那么学校转型,应从理念转型起始,吸收、沉淀、论证、归纳,扎扎实实走好第一步。
2、成为自己,关键在课程
十一中学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课程的构建,又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中之重,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也更契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崔永元曾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人之所以喜欢一件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源自于自我的认同和选择。
十一学校努力让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仅数学就有九个层面的课程可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志远意诚、行圆思方”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充满自主性和选择性,真正能够启动学生发展的内动力。正如李希贵所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
3、目标一致,资源来补充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致力于统一目标,而不必奢望统一思想。”我们应该清楚并坚守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把气力用在最要劲的地方。
十一中学对资源的配置、优化、运用令人艳羡,这也是学校能够成功转型的有效助力。首先,要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课程核心必须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其次,要挖掘育人资源。整合区域特色,将学生参与的学科活动、劳动技能、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统一规划,协调安排。三是应挖掘优势资源。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社会所有的层面,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草根英雄。
学校可以邀请部分代表,就某些内容开设讲座、组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社会上藏有很多长项的能人,学校可聘为专项辅导员;另外,高校、专家也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寻求专业支撑,邀请更多的资深专家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校均衡持续发展转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