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将陈赓读后感(陈庚事迹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16 19:31: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陈庚事迹读后感600字左右陈庚事迹读后感,陈庚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

传奇大将陈赓读后感(陈庚事迹读后感)

陈庚事迹读后感

600字左右
陈庚事迹读后感
陈庚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参加了长征。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赓是一员驰骋沙场的猛将,也是一位爱妻爱子的好丈夫、好父亲。战争年代,他和妻子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妻儿,每当接到妻子的来信,他都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解放后,他经常因公外出,于是他与妻子约定一地一信或半月一信。陈赓信守“协议”,从没有让妻子失望过。他虽然对妻子十分痴心,但有一次他却“拒绝”与妻子见面。那是在1948年夏,部队在进行休整,后方留守处想送干部家属到部队探亲。由于部队将有大的行动,决定所有干部家属一律不要来队。有人说司令员可以例外,但陈赓坚决不搞特殊,硬是派人把快要到达部队的妻子动员回去了。 在孩子的眼里,陈赓是一位慈祥而严格的父亲。他工作繁忙,但经常抽时间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表现。他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争取全五分”。他关心的是“你们的工作和学习是不是在力争上游?”、“你们是不是在各方面都很严格地锻炼和严格地要求自己”。 陈赓为新中国的诞生出生入死,多次负伤。解放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对待工作毫不松懈。因为他认为自己有幸活下来,如果“不振作”,“有些疲倦感”,那么太对不起牺牲的烈士们。在他健康状况恶化,躺在病榻上的时候,他还在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思考未来卫国战争的设想。 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因病逝世。陈赓大将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儒雅大将陈赓的一生是怎样的?

陈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陈赓,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小时曾入东山学堂,高小未读完便到旧军队中当兵,四年后升为上士,对军阀部队的黑暗和相互混战深感厌恶。
他18岁时离队到铁路当办事员,业余时间进过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在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末,陈赓受党组织派遣,赴广东入讲武学堂。讲武学堂教学方式沿袭了旧军阀的一套,学员们都非常不满。当时黄埔军校正在招生,陈赓知道后,就偷偷报名参加了考试。非常幸运,陈赓被录取进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陈赓当过兵,打过仗,对军伍生活一点也不陌生。操枪、列队都是一上来就有模有样,训练时省了不少力气。教官经常点名叫他到队列前头给大家示范。后来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关麟征和陈赓一个班,对陈赓不太服气,时常为难陈赓,陈赓决定要教训他一次。有次操练,陈赓趁教官转过身去时,朝关麟征做了个鬼脸。舌头向右,鼻子朝左,一眼睁一眼闭,鬼脸扮得特别卖力。关麟征忍不住扑哧一笑。教官闻声转过身来,陈赓已笔挺地站好,关赓征还在嘻嘻傻乐。“关麟征出列!”教官大怒,一脚踢在关麟征屁股上,“你好好看看陈赓,这才是革命军人的样子呢!”关麟征又羞又怒,有苦难言。陈赓为人爽快热情,好开玩笑,人缘极好,能力又强,人们将他和同学蒋先云、贺衷寞并称为“黄埔三杰”。
1924年11月毕业后,陈赓留校任第二期入伍生连长、第三期本科副队长。1925年2月,陈赓随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任宣传队长。10月,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在第一师第四团任连长,后调任蒋介石护卫连连长。华阳战役中,蒋介石兵败被围,绝望地拔出佩带的短剑,欲“杀身成仁”。陈赓夺下蒋的短剑,冒着枪林弹雨把他背出了险境。东征胜利后,他被蒋介石特调到身边任侍从参谋。
一天,陈赓在蒋介石的桌上看到一本黄埔军校学生和各级负责人的花名册,其中自己的名字下有一行批注:“此人是共产党员,不可让他带兵。”陈赓感到问题严重,于是向蒋介石辞行。1926年9月,陈赓被派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1927年2月回国,加入武汉国民政府旗下的唐生智部,任特务营营长,并指挥武汉工人纠察队,负责中共中央的保卫工作。7月,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与共产党决裂,陈赓随周恩来前往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初,陈赓被周恩来调到中共中央特科,任情报科长。在这期间,他化名“王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采取“打进去,拉出来”的办法,派遣情报人员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内部,并从敌特机关内部发展为特科工作的特殊的“情报员”,多次粉碎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破坏中共中央机关的图谋。他还指挥特科红队,惩处了叛徒何家兴、白鑫等人,为保卫中共中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31年9月,陈赓离开上海,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在张国涛的红四方面军任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11月,升为第十二师师长,率部攻克黄安。此后,陈赓挥师一路打到演光,四战四捷,歼敌六万多,显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1933年3月,陈赓在看电影时被叛徒发现并被捕。蒋介石念陈赓昔日的救命之恩,没有杀他。陈赓脱险后,被派往江西瑞金,任红军步兵学校校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任红军干部团团长,负责中央机关的警卫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陈赓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随师长刘伯承开赴太行山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0月,陈赓亲自率领属下的七七二团,在娘子关以南的七亘村设伏,仅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日军400余人。1938年3月,陈赓指挥三八六旅在神头岭伏击日军粕谷第16师团,消灭1500余人。接着,又率部在响堂铺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击毙日军300多人,击毁汽车180辆。其战斗场面之精彩,令不少前来观战的国军将领赞叹不已。这段时间,用陈赓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一天没有战斗,我那时简直打得起劲了!”有时一个月就要进行几十次战斗,作战频率之高令人惊叹。三八六旅进入太行后,屡屡重创日军,致使日军把他们当作死对头,专找他们作战,甚至专门打出“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
1943年秋,陈赓在指挥太岳山区反“扫荡”中,一举歼灭日本“皇军观战团”,击毙服部直臣少将和六名大佐。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陈赓当选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陈谢兵团,从晋西南一路凯歌,直下云南。
1950年,他作为中央代表赴越南,受胡志明委托指挥边界战役,打败法国侵略军。第二年,他又赴朝鲜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在彭德怀离职时还代理司令员。志愿军能一再挫败有最先进技术装备的美军,但欲扩展胜利时却受到限制,这使他深受刺激。陈赓认为,应尽快在中国建立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1952年夏,他回到哈尔滨,主持组建军事工程学院并任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50年代中期以后,陈赓任副总参谋长,主管国防科技,仍兼“哈军工”院长。在他主持下,“哈军工”只经过四五年就成为远东最大的军事院校。钱学森称:“这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陈赓虽身兼数职,公事繁忙,但古道热肠,不摆架子。许多黄埔出身的国民党军起义将领,被俘获释的黄埔系军官,以及流落在社会上的黄埔学生,都常来找他,或叙旧,或求助,陈赓从不推辞。陈毅元帅曾称赞说:“他像一个玻璃杯,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陈赓同志就是我们党的一门炮。”
1961年3月,陈赓在上海病逝,年仅58岁。

军事家名人故事:开国大将陈赓的传奇故事

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陈赓大将是传奇色彩的一位。生性幽默诙谐的陈赓曾这样说自己“显赫的经历”:“我和毛主席是老乡兼校友,和彭德怀元帅在一个团当过兵,救过蒋介石的命,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指挥*打过仗。”“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2位上将和一位大将。”(陈赓在红四方面军任红12师师长时,下辖3个团:红34团、35团和36团,其中红34团团长为许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红35团团长为高绍先,1932年在红安作战中牺牲;红36团团长为徐海东,1955年与陈赓一起被授予大将军衔。另外,在陈赓的战友中还有一位小班长,叫陈锡联,1955年也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这些“显赫的经历”中,鲜为人知是关于陈赓曾指挥*打仗的历史。1927年8月,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后,担任起义军20军3师6团1营营长,跟随部队一起向广东进发,部队在会昌时,遭到国民党钱大钧部围击,被迫向潮汕撤退,陈赓奉命率所部掩护,此时钱大钧的部队已近在眼前。穷途末路,惟有决死一战,全营跃出掩体发起反冲锋。突然陈赓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朝旁边闪,他挥枪招呼:“林排长!”
  林排长就是*,他时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3营7连1排排长。他立即跑了过来,刚喊一声:“陈营长!”一颗手榴弹在附近爆炸。他扯着嗓子喊:“我们连长牺牲了!”
  陈赓命令:“我叫你代理连长往上冲!”谁知*却回答:“陈营长,不行,我们人太少!”
  “再说我枪毙你!”
  这声音惊了*一跳,转身嘶喊着:“冲啊!”
  此战,由于敌众我寡,他们最后打得弹尽粮绝,被迫后撤,陈赓则在后撤中左腿3处负伤。后来,陈赓谈起“指挥*打仗”之事,说:“*会打仗,但就是怕死,需要你去敲打。”
  其实,陈赓的传奇经历远不止他自己说的这些。他还是和日、美、法等多国侵略军交过手并都将之打败的我国杰出军事家。无论在情报保卫工作的隐蔽战线,还是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他都是英勇无畏又功勋显赫的英雄。当年中共中央在悼词中称他是"卓越的军事天才",如此高度的评价十分之少见。
  1924年5月,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众不同的是,他是从第一期600多名学员中为数不多的打过仗的学员。他与蒋先云、贺衷寒被称为是“黄埔三杰”,当时黄埔军校流传:“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不及陈赓的腿!”陈赓不仅在校学习时现场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而且还被孙中山找去谈过话。陈赓在黄埔东征时救过蒋介石的命,又独自连夜穿过敌占区,跑了160公里联系主力部队,挽救了黄埔东征的局面。蒋介石当时面对疲惫不堪的陈赓,曾向黄埔士官们宣布:“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
  1927年,陈赓参加了南昌起义。在向广东潮汕进军的途中,他在会昌战斗中负了重伤,左腿的胫骨和腓骨都被打断。他拖着伤腿,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辗转,终于在上海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并住进了牛惠霖骨科医院。陈赓进入医院后,牛惠霖大夫看他的穿着打扮和伤情,怀疑他是歹人,不愿为他治疗。
  陈赓观察这位医生比较正直,有进步思想,就索性把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了他。牛大夫是宋庆龄的表兄弟,他把陈赓的伤情告诉了宋庆龄。宋庆龄听说是陈赓,便亲自到医院看望陈赓。她嘱咐牛氏兄弟,一定要想方设法治好陈赓的腿伤。按陈赓的伤势,通常只有截肢了事,而陈赓坚决反对截肢。在宋庆龄的关照下,牛氏兄弟尽了的努力,把陈赓已经被接歪的伤腿重新接好,保住了双腿。后来在1933年,陈赓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蒋介石亲自劝降,他能嬉笑嘲讽之间,置蒋介石于无限尴尬。又是宋庆龄四处奔走,营救了陈赓。宋庆龄两救陈赓,被传为了佳话。
  上海特科时期,陈赓协助周恩来保卫党的中央机关,铲除叛徒,营救同志,大智大勇,惊天地而涕鬼神。他一会儿以全副戎装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面貌出场,一会儿又是西装革履的商贾,一会儿又是着工人装的苦力---而且每种角色都很逼真,有“多面人”之称。他还选派中共党员潜入国民党中央机要部门和警宪、特务机关,多次获取重要情报,为中共中央及时研讨对策、保卫中共组织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秋冬间,时任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因治腿伤,从鄂豫皖根据地来到上海。他与上海的同志谈到红军战斗的激烈、艰苦和英勇,听的人都认为要超过《铁流》所写的,要是有个作家写下来多好,大家就想到了鲁迅。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的朱镜我,将陈赓所说的红军战斗情况油印成材料,交冯雪峰送一份给鲁迅,并由冯与鲁迅谈能否由他写成小说或报告文学。据冯雪峰回忆:“几天后,鲁迅先生还请许广平先生预备了许多菜,由我约了陈赓和朱镜我同志到北四川路底的他家里去,请陈赓同志和他谈了一个下午。我们吃了晚饭才走的。”此后,鲁迅酝酿过一个时期,说“写一个中篇,可以”,他还一直保存着那些油印材料,但终于没有写成。
  红军时期,在红四方面军任师长的陈赓就以能打仗着称。黄安战役,他带领部队打得守敌赵冠英不敢出战,一万多人片甲不还;商潢战役,豆腐店一仗,陈赓的3个团顶住了敌人十几个团的轮番进攻,蒋介石嫡系第二师碰了个头破血流,部队失去战斗力,师长汤恩伯被撤职。潢光战役的双柳树一仗,陈赓“围三阙一”,虚留北面,诱敌突围,红军大获全胜。很少服人的许世友对此也称赞有加,说:“双柳树一仗,表现了陈赓同志机智灵活的指挥艺术。”长征时,陈赓率中央军委干部团打了很多恶仗、硬仗。长征途中,周恩来患了严重的肝病,在草地上命悬一线,是机智多谋的陈赓将周恩来救出病魔之口的。陈赓带领30名战士专门照顾周恩来,用担架把他抬出渺无人烟的草地。躺在担架上的周恩来风趣地对陈赓说:“当年你救过蒋介石的命。如今你又救我的命了。”
  抗日战争时期,陈赓率领的三八六旅更是所向披靡,享誉全国。七亘村两次伏击战,神头岭之战,我军都大获全胜。日本统帅部痛定思痛,把神头岭战役作为经典战例进行分析,企图找出对付八路军的办法。响堂铺伏击战,400多日本侵略军再成异域之鬼,被日军随军记者称为“更为典型的游击战术”。被邀请观看此战的国民党军一些高级将领赞叹不已,连称大开眼界。长乐村战斗,陈赓的现场指挥更是炉火纯青,沉着果断,取得了歼灭日军2200余人的大胜利。
  香城固伏击战,打得日本鬼子闻风丧胆,进犯的日军全军覆没。香城固伏击战的第二天,日军出动2000余人,在5架飞机和大炮、坦克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向三八六旅扑来,其最先头的装甲车上,还贴着歪歪扭扭的“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但三八六旅早没了踪影。三八六旅在陈赓的指挥下,连战连捷。1943年秋,陈赓指挥所部又消灭了日本“皇军观战团”,击毙一名少将和五名大佐,气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暴跳如雷:“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消灭这股共军。”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在晋东南考察时评价说:“三八六旅是中国的一个旅。”
本文标题: 传奇大将陈赓读后感(陈庚事迹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9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做人做人与做事的读后感(《做人与做事》读后感)写读后感要怎样写呢(读后感如何写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