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读后感(鲁迅散文集好的故事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16 06:46: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齐物论读后感,人心变异邪僻的显著表现之一即是言论争辩,在庄子所处的时代,百家鹊起,互相争鸣,彼此辩驳,甚至互相攻击诋毁,以争是非短长和社会名...

立论读后感(鲁迅散文集好的故事的读后感)

齐物论读后感

  人心变异邪僻的显著表现之一即是言论争辩,在庄子所处的时代,百家鹊起,互相争鸣,彼此辩驳,甚至互相攻击诋毁,以争是非短长和社会名利。以下内容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齐物论读后感,欢迎参考!

  齐物论读后感一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与死,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与结束的两极。一般来说,人们是乐生恶死。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事。但读了《庄子》上述文字却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庄子说的意思,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没有必要忧伤。他给我们讲了丽姬的故事:她开始被晋国掠去,因而哭泣(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来成为王妃,享尽荣华富贵(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就为曾经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庄子借此告诫我们:有可能到了那个世界后,我们会像她一样,后悔当初哭泣。而且还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生与死所在的两个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些,恐怕无人说得清。

  婴儿出生时,都是哭来到人世间的。有人说,一落生就啼哭,是说婴儿知道苦难的人生开始了。此话虽不科学(科学的说法是:环境骤然变化的生理反应),但确有一定道理。确实,极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顺,处处有圣人帮扶。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为生存奔波劳碌的一生。有过不完的坎儿,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与婴儿本人相对应,人们大都以欢笑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既然人生多苦难,旁人为何还笑,是笑又多了一个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没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个世界,外国人称之为“天堂”,佛法称为“极乐世界”,按说是应不错的。但一个人故去时,本人哭者有之,平静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极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绝不能笑,笑则一定招骂。

  由此说来,以往我们认为正常的表现好像没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生,就让我们快快乐乐地生(生活)。死,也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死。还是那话,快乐每一天!每天快乐,一生快乐。

   齐物论读后感二

  “齐物论”,即“齐、物论”和“齐物、论”,意即平等一切言论、平等一切事物。在前篇《逍遥游》中庄子已经指出了万物一体、涵融于道的观念,在此篇当中以此种观念为根基和始源,庄子又提出了对于事物言论观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平等一如。

  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人均有“心”作为身体的主宰,这个心通往自然天道,乃与生俱来、顺应自然、体道契天的精神主体,它可以控制人的言行举止,支配整个身心即身体与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若欲顺应自然,与道合一,首先便需要让这个主宰之心即“真君”彻底与道相通相融,摆脱一切世俗知识、文化习俗、心理状态、价值体系的影响和制约。

  庄子首先用人籁、地籁、天籁作喻,指出存心与丧心、有心和无心的区别及其作用。庄子指出,自然万窍之所以能够发出不同的声响,乃是因为自身本然如是,只有根源于自身的形状、特征、性质、地理因素等,才能遇见不同的风而发出不同的节奏和声音。“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万孔发音皆是自己的自然状态所为,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发动者来使它们发声。而人籁则是人为的竹管丝弦类的乐器,吹响这些乐器则是由于人主动发动的结果。人可以依据自身的喜怒哀乐、是非评判、好恶取舍进行各式各样的鸣奏和弹,人心在此便起到了主宰支配的作用。庄子以人籁刻意为之的方式喻示人心的机巧伪诈、机密做作。人们在互相争斗比赛的过程中,就好似精心弹吹管竹丝弦一般,巧妙地机警地周密地设置经营每一个音符、节律,在每一个曲子音调里都设下了自身内在的精谋虑和身形的劳役,到头来也不过是为了最后的输赢胜败,身心已经苦劳不堪矣。不过,人籁更丧失无为之心,然而却依然是顺应了各种乐器曲孔的自然规律和本质特性而作的,并非任意妄为,随心所欲,故而在对待外在事物的方式和途径方面亦是可取的。只要不在认识事物、利用事物的过程中放失掉自然原始的本心,便能够臻至与自然事物相通、与万世大道吻合、内心明亮逍遥的自由境界。

  人心变异邪僻的显著表现之一即是言论争辩,在庄子所处的时代,百家鹊起,互相争鸣,彼此辩驳,甚至互相攻击诋毁,以争是非短长和社会名利。庄子针对此种现象大加挞伐,《齐物论》篇可谓集中评判谴责各家各派之辞。“夫言非吹也”,在庄子看来,是非言论乃是丧失“真宰”、“真君”(即“本心”)的“成心”所为,并非如同自然万窍自然发声一般。“成心”可指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形成的知识和见解;一是世俗成见即偏见。它们皆妨碍对于事物全面正确的认识取舍。由于“成心”,人们之间互相争论辩驳无休止,就像风已经停止而树枝树叶仍然摇摆晃动一样。如此”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与搆,日以心斗”(睡觉时精神交错,醒来时形体不宁,与外界接触,产生种种是非取舍,精神疲劳困顿。),终身劳苦忙碌而乏累不已,丧失掉自然本性的生意。心被外界牵制,随时与他人竞相斗辩,不仅会使自己时刻处于紧张劳累的境地,而且也会严重妨害精神的安宁和身体的舒展,产生种种不良的情绪和心识,如喜怒哀乐、忧虑、恐惧、虚伪、兴奋、自满、浮躁、放纵、张狂、作态等等,它们均是严重滞碍扰乱人们内心平和慈爱和安定的狂乱和邪僻。同时,争斗攻击亦会妨害人们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和获得,以己为是,以他为非,永远沉溺于彼此长短的争夺上,而放失掉了对于真理真相的探求、把握与体识。

  以道观之,万物均平等一如,无有分别。“道未始有封”,道原本没有界限和区分,“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通为一”。一切事物均源于道生,复归于道,顺应本然而生,在自然大道的光照下皆是本性自显、完满自足、平等一体的。只有人的“成心”、人的“爱”(私爱、私情),才使万物有了分别和界限,社会上才有了上下尊卑优劣等级。世界上本来具有“天倪”,即自然的分际,物与物间自有形体、性质、特点、作用的区别与不同,然而在价值、地位、意义、起源、归宿等方面却是相同无分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每个事物均有属于它自身的本来面貌和作用,在自然世界的化育流行里均是自然而然必然生成的,无论大小寿夭、美丑多少,都是顺应道生平等相通的当然合理之存在。我们对事物人为的分类和划界乃是因为知识的限制及情感价值观念的左右,此即为“成心”,即一己之成见。如偏于“小成”,不思融通和进步,便会蒙弊我们对于事物全面客观的体会和辨认,亦会把自身的价值理念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以己为是、以他为非的善恶美丑大小寿夭、对与不对的辩论和区分。庄子认为,这其实属于“朝三而慕四”之举,同猴子们自以为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和早上给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栗子不相同的思想和作为同途无异。偏弊于狭隘的心胸和眼界则不能体认道赋予万物的平等无分、平均一如的实质和本然。

  因此,在庄子看来,要想顺应自己的本性生活,顺应事物的本性去认识辨别,就应当“以明”和“照之于天”、“和之以天倪”。“以明”意即内心虚静清明,如同明镜照物,纤毫毕现,去除人为的私心杂念。“天”即道,按照自然之道即事物的本来面貌、自然本性认识体会并加以利用,如此方能善用万物,无有偏见和随欲。“以明”和“天倪”皆能去除“成心”,回复“真宰”、“真君”,“天倪”是思虑行事的最高标准和依据,“以明”乃是达道的根本途径和要求,二者相为结合,即可通达万物自然如此的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可与不可。

  庄子批判人间是非争执的现象,可归约如下:

  一是双方所谓是非的标准、概念、依据等并不相同,“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对方看不到的`现象或者对方有差异的方面,此方则认为是对的、正确的,彼此双方便依此争论不休、无有定准。

  二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知见和成就并非完全正确、全面无漏的。任何一种知识、看法和言论均是对于事物一隅的体认和把握,知识永无穷尽、广博无限,道的体会和契合也只是在生活中逐渐随时地领会实践,而非能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贯通和掌握。与道一体、认识万物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前进过程,不会出现止步于此、静止无动的生命终点。如同吹奏乐器,有生成的音符,便一定会有遗漏和未吹的音符和节律。因此,知识见解的条件性和局限性见证了人们之间的是非之辩是多么得荒谬无知,任何一个前进发展的认识和知见便能打破甚至推翻掉之前固以为是、执之不变的见解和结论。

  三是知识与价值观是相对的、成条件的,即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下才能成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这是知识的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唐朝喜胖女,楚王好细腰,这是价值观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桔成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根据地区、条件、范围、因素的不同,事物的性状、作用、特质、价值、意义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不可能定于一准、偏于一见,一视同仁地把事物划为完全相同的一方,或者一刀切地固定划分彼此的疆界和分际。

  四是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此方会犯彼方的错误,彼方也会犯此方的错误,彼此所攻诘的对象与焦点可能转瞬间便成为了自己误入的迷路和方向。

  五是对立双方均执持于自己的标准和观点,攻击批判他人,然而此方所执着的评判观点、价值依据、态度方法,彼方也可以用此而攻之。双方各自为用,各自运用相同的理念判准议论诘难对方,如此则循环无已、永无止境矣。如同庄子和惠施议论是否知道鱼快乐,惠施说庄子不知道鱼快乐,庄子说惠施不知道他的内心,彼此运用相同的辩论方法和句式结构循环攻难,无有成论。

  在庄子看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意即一切言辩都是此消彼长、互相为难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方可成立,可与不可、是与非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彼此双方亦会互相转化、互相利用。因此,人为地刻意划分事物界限,并一意执着于是非彼此之辩,以一己之是非作为评定和认识事物的依据和准则,实乃是丧失天心、迷乱狂妄、枉费心机的徒劳举动。

  庄子说:“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只有通达于道的人才能视万物为一体,而不再拘泥于一己之成见,能够因任万物自然本身的性质和作用加以体认与利用。在庄子看来,我们不应当从价值和地位的角度认识运用事物,而应该从事物本身的作用和性质加以辨别和体知。尽管万物在形体和特质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以道的视角看来,它们皆是具备各自为足的性能与用途的必然和合理之存在。比如,泥鳅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猴类喜欢攀援高树山石,而人则喜欢干净、平坦、舒适的地面,那么这三者谁知道真正正确的住处呢?又如,人喜爱吃牛羊犬豕,糜鹿喜欢吃草,蜈蚣喜爱吃小蛇,那么这三者又谁知道正确的食物和味道呢?显然,大到每类事物,小到每个事物,均具有不同于其它种类和事物的性能、喜好与特点,我们自然不可以运用人类的价值观念,更不能凭借一己之偏见去认识和评判,而应当在道的体认和观照下,按照事物自然本身的样式、特点和作用加以认识、判别和利用。

  庄子认为我们可以从事物存在和作用的方面认识掌握万物,如同无与有、空与实,它们在存在的意义和各自的作用方面都是必不可少、合理正当性的存在。如一栋房屋、一个杯子,如果没有有和实,便没有房屋和杯子的存在和显露,有是事物存在外在的表现和彰显;如果没有无与空,便没有房屋和杯子的功用与价值,房子不能住人,杯子不能喝水,无乃事物存在发用的依据和根本。因之,万事万物均具有它们自然本身充分完满的存在作用和宇宙之意义。

  最后,庄子用梦蝴蝶的故事喻示了“物化”的现象和道理,“物化”一词可谓对全篇的思想主旨和立论目的做了一个高度概括和总结。“物化”可以说包涵了三层含义:一庄子用蝴蝶与我原本无别指出我与它、事物与事物之间皆是合为一体、无有分界的合理之存在,万物在道的光照涵容里具有各自顺遂为用的特点与功用,它们不分先后上下优劣尊卑,在自然中乃是平等一体、互相涵摄的必然应然之物。因之,人们在自然本性的流露和含藏中能够与万物交感通合,体认生命运化生生不息的变通流行,深契本然之性的尽情舒展和畅达快意;二是庄子运用不知是我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我来譬喻人的认识和知见永无穷尽、广博无涯,人们只能认识当下一瞬周遭现实的事物情态,而不能体认所有的真相和道理,未知的领域和现象层出不穷、殊相曲尽,人们的认知之途只是一条永往直前、永无止境的通阔之路;三是如果执迷于它物,沉浸在恍然一梦的境遇中不能自拔,则会蒙蔽双目和心识,不能清醒地体认和辨识自己的处境和真心,一味追逐外在虚无的刹那和影像,便会无法达到与自然大道的圆融协一。因此,在庄子看来,人应当打破“成心”和“我”,消除彼此、是非的分别与界限,抛弃固执己见的价值观和评判准则,把“以明”和“天钧”(道)二者相结合,运用虚静开放的心胸和情态,在自然大道的视域和境界中,不断地考察体认万物,按照事物本然的特点和样式加以辨别体知和合理运用。

书本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书本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本读后感1

读了《剥豆》一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剥豆》讲述了一位母亲与儿子的剥豆比赛。母亲盆里有底子,儿子却没有底子。比赛开始,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剥豆的速度随着心理的变化时快时慢。不一会儿,一大袋豆很快被剥完了。母亲赢了,儿子却没有沮丧。

记得有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啊,没有一次次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哪儿来的成功?《剥豆》中的母亲也说,“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即使是失败,去体验一下,去承受一下,去经历一下,又何妨?一棵小树只有经历过日晒雨淋,风吹雨打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如果我们的成长没有经受一点儿困难、挫折、失败,那么我们只能像温室里的花朵,稍受打击就会一蹶不振,垂头丧气,失去生活的勇气。

开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我总是跌倒。不仅是身体跌倒,自行车跌倒,更是信心跌倒。每当我跌倒之时,就一屁股赖在地上号啕大哭。可父母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一次又一次地帮我分析失败原因,我就一次又一次坚强地站起来继续练。最后,经过无数次的跌倒和失败,我终于征服了不听话的自行车。

暑假里,爸爸教我下中国象棋,刚开始,没下几步我就输了,我急得常常掉眼泪,有时还赌气摔棋子。但渐渐地,随着爸爸教我的招式越来越多,只要他饶我几颗,我还能和他抗衡。偶尔他大意,还能摆出杀招,让他悔之晚矣。这就是一次次失败和痛苦给我来的成绩。读过《剥豆》以后,我觉得以后无论学什么,无论多么艰难,我都要像那儿子一样,“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因为赌气和沮丧并不能助我成长,助我成熟。

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但我知道,磨练,自有它的价值。

书本读后感2

学了培根的《谈读书》后,我又反复看了几遍,觉得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也是我受益匪浅。

文章大致写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和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三个方面。培根在文中写出了很多读书的好处和读书的方法。比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张才;读书能补天然之不足;读书时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书有的须全读。而只有的只需大体涉猎……

培根的这些观点与想法都深深的启发了我,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去读书。

看了培根的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读书的好处数不胜数。自己也要多去读书。读书时应该用心去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应该看表面的意思,只要领会了作者写作的意图,才能理解这篇文章。读书时要把自己幻想成书中的人物,深临其境,体会书中的妙处,这样才会使人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书中的精彩与魅力;读书还要有探索精神,不能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对有所怀疑的地方要去探求他的真伪,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手中的资料去验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书中不正确的观点引向歧途。在培根的话语中我也明白了读什么书就会有什么好处,不过也要有选择性的去读,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小说最好不要去读,因为读这种书不仅不会有好处,或许还会给人带来伤害,使人走向歧途。要学会去读书,还要学会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书本读后感3

在读完《海底两万里》后,我觉得它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更有美国在冷战期间制造出的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以鹦鹉螺号命名,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在漫长的旅行中,作者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书本读后感4

说起令我感触最深的一本书,就非《爱的教育》莫属了。这本书主要是以日记的格式向大家叙述着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在生活中受到爱的教育的故事。比如,在卡勒失去母亲时,他却依偎在母亲身旁。虽然这种行为被慈爱的.母亲阻止了,但是仍然卡勒在心中留下了一处阴影。看到这些后,安利柯才明白了为什么,并改正。就这样,他把一个个错误的行为都以下了,做了一个懂得“爱”的男孩。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某些人身患残疾,一些健康的人会去嘲笑他;为什么一些子女讨厌父母,抛弃了他们;为什么……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惜得爱呀!

如果问我什么是世界上最难懂的字,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爱’!”

总而言之,我喜欢《爱的教育》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去爱一个人,温暖一个人的心。

书本读后感5

追寻恐龙,到人体内部游览,探险地球内部,这些事情是不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可这些事情就发生在《神奇的校车》这套书里呢!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里面藏着魔力,让我爱不释手。漂亮的卷毛老师,她开的车很疯狂,她的校外课堂很神奇。这部神奇的校车,它能变成宇宙飞船,带领我们去探索宇宙,它能变成潜水艇,到达海洋的深处,它能变小,飞进人们的眼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变不了的,这样的校车,你想坐吗?

你瞧,神奇的校车缩小了,它在去春游的路上,变得像一颗沙子一样小,飞进了警察先生的眼睛里,我们进入了一片清洁的海洋——晶状体,接着跟随光线来到了视网膜,又认识了“光语言”的翻译件——杆状细胞和椎状细胞。终于校车从警察先生的眼睛里出来了,却又不小心进入了一个孩子的耳朵里,跟着神奇的校车让我知道了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和内耳。然后校车又在狗的鼻子里面开始了嗅觉的体验……

当校车从卷毛老师的耳朵里被甩出来,我们神奇的旅程也就结束了,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啊,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很多美丽的画面,同时还让我学到不少知识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完整套书籍呢!如果我们学校也有这么一辆神奇的校车,该有多好啊,那我就可以跟着老师上宇宙下海洋,学会很多很多的知识了!

书本读后感6

在故事中,作者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止被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儒勒.凡尔纳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面对这早在两百年前的先知者的呼吁,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此书只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吗?不,它是在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对自然科学有更大的收获。

儒勒.凡尔纳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书本读后感7

《小王子》,一个充满着寓意的成人童话,在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细节,却埋藏着引人深思的内涵。只能用心去贴近和体会,用自己已经慢慢的在变成大人的思维方式来辨别体味,一点点的找回那种纯净的感受,还有对单纯的思念和眷恋。

“大人热爱数字。如果你跟他们说你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从来不会问你重要的事情。他们从来不会说:‘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吗?’他们只会问:‘他多少岁?有多少个兄弟?他有多重?他父亲赚多少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他们了解了他。如果你对大人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屋顶有许多鸽子……’那他们想象不出这房子是什么样的。你必须说:‘我看到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叫:‘哇,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这其实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病态。我们已经将自身的快乐、价值全都寄托在金钱及金钱等价物上,仿佛任何事物都必须折现之后才能做同等的比较。从而,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因为用金钱的衡量而变得淡而无味,变得悲凉悲催。可不是吗,成为比尔盖茨似乎是人们最大的梦想,拥有N多的房子才是跻身富翁行列的最好象征。现今,不少人的人生价值观几乎到了必须通过物质和金钱才能来体现的境地。

其实,我们不需要讲什么太多的大道理,只要看看现实社会你就会明白,那些坐拥百套房的房姐、房哥们,他们真的狠快乐吗?那些千万、亿万富翁的快乐和幸福感真的是平民窟生活的难民的千万、亿万倍吗?我想答案无疑是不言自明的。

事实上,快乐、幸福与金钱、权力几乎无关。我们的前辈、那些早就立业的成年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后往往学会了客套话、学会了圆滑。我们已经习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证明我们的成功与价值,譬如学历多高、年薪多少、家产几乎……反而我们这些“大人”变得很像“孩子”。没有这些“成功标签”仿佛人生变得很失败,很没面子。他们不会去关注朋友、家人、同事以及自我的心灵层面的需求。孩子考大学选专业也不是由着性子来的,要选热门的,易就业的,而兴趣永远只能是口头上说说的兴趣。

《小王子》书中的小王子,其实就是一位让你与自己心灵对话的小男孩,他能让你在浮躁的社会里能静下心来,真切地看见自己的需求,用纯真的心灵去对待复杂的问题。也许我们再也回不到童年,但我们多学学小王子,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颗童心。

书本读后感8

《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就被它吸引了。也许是觉得自己把妈妈当成佣人了。回到家,我一口气读完了它。

故事分为三个篇章。故事的主人公阿章,是一个一直被妈妈侍候着的小皇帝,在城里学习非常优秀,还是班上的班长;可是暂时转学到乡下,离开了妈妈后,阿章总是丢三落四的。这天竟把自然科学作业也落到了家里,被老师罚着打扫厕所,阿章心里很委屈,因为他的自然作业是经过经心准备的,为了得高分,他还特地上网找图并打印,然后把打印出的图片贴在作业本上。可是很不幸,忘了带。上美术课,又忘了带水彩笔,他找晓金去借,可晓金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

当阿章回到家里,看到作业本摆放在桌上,房间干干净净时,很是高兴,可是这时晓金说话了,她说:你给我听好!我不知道你的妈妈是不是你们家的佣人,但我的妈妈不是!我妈妈不但要做家事,还要忙关种田,你知道她有多忙吗?你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清理才对,为什么老是要我妈妈邦你打扫呢?”说完,晓金离开了房间。阿章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并且决定以后自己清理房间,带齐东西,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一切。

看到这里,我的内心非常的震惊,是啊,我的妈妈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的妈妈难道是我的佣人吗?虽然我比阿章好很多,但为什么每天晚上妈妈都要不辞幸劳的扫地拖地?为什么每次我看完课外书,扔的满床都是,当再次要看时,书都摆在书架上整整齐齐。这都是为什么?晓金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好多,我的妈妈每天既要上班,还是照顾我们一家的衣食住行,她很忙很忙,她也很累很累,为什么我要把妈妈当佣人呢?想着想着,眼泪流了出来,前几天,我们一家去浙江,每次吃饭时,桌子上放着可口的饭菜,可我大多不能吃,于是我就在那生闷气,不管妈妈怎么说,我就是什么也不吃,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吃海鲜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可已说是火冒三丈,很生气的离开饭桌,钻进我的房间里看书去了,根本不体会妈妈的感觉,也不知道妈妈今天有多疲惫,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生气,生妈妈的气,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才感觉到一丝丝的心痛,一来妈妈那天晚上就去附近买了点点心给我,二来那天妈妈很累,冒着大雨给我去买的,否则我真的要饿死了。想到这里,我的羞涩涌上心头,发自内心的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是我太无理了,是我太自私了,太不懂的爱自己的妈妈了。妈妈您不是我的佣人!

妈妈吃苦耐劳,而我们却当上了“小公主”“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妈妈真的快成我们的佣人了。妈妈生育我们,把我们一口一口地喂大,但我们不知道报答母亲,为她们做些事,让妈妈放心。

妈妈,从现在开始,我会好好地待你,尽量做到自已的事情自己做,我会自己准备上课用品,也会亲自己收拾房间,尽量做到不用你帮我整理理房间,书本。

妈妈,从现在开始,我要高声地对你说,你是我的妈妈,是我最亲最爱的妈妈,你不是我的佣人。

书本读后感9

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我的学生时代就曾经风靡全国,并成为国人追捧一时,炙手可热的成功学著作,接下来几年里,国内围绕成功学的著作就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非常有幸,我是曾经听过汪中求先生的一次讲座的,依稀记那是一次有关成功学方面的讲座,印象最深刻就是当讲座结束时,在场每位同学都信心倍增、踌躇满志,当时我就惊叹于汪先生强大的感染力和特别的亲和力,且不说他演讲的内容,光是他独具眼光的例证分析,充满激情的互动交流,总是能让人精神振奋不已。《细节决定成败ⅱ》仍是汪中求先生继续探究成功学的一部力作。

通读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该书行文笔墨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饶有兴致。我一直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必定是该书的最本质、最核心的观点,作者尽量穷尽所有的佐证,意在证明立论观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我没有像那些持反对观点的读者那样去逐字逐句推敲书中某些说法是否站得住脚,我更是在意此书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意图。其实本书开篇就把立意表达得很清楚,“渴望成功者多,而结缘成功者少”,该书就是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既然谈到成功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成功?目前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成功的概念如是:成功是达到预期的目标。目标是重要的,但过程更精彩,成功学是专门研究成功过程的学问,成功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再进一步,成功学在国外最早来源于英国培养绅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等人,中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的说法,现代的很多成功学理论其实在孔子的《论语》中都有阐述,并不是很新的东西。成功学原理基础乃是弗洛伊德的三我,巴弗洛夫的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马斯洛的需要学说,该学说的基本范畴是:观念(理想、信念)目标、行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财商。我理解,“成功学”实际上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学问,或者说是理想信念与目标行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学者曾经指出:“虽然‘情商热’和‘财商热’都有组织策划的成分,但作为一个持续10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成功学现象’却不是某一个机构力所能及,它既有天时地利的社会环境因素,又有人们心理需要的配合,既有成功学本身的魅力,又有成功学培训和图书等丰富的载体的配合。可以说,成功学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我想,成功学的背后有一样东西比如何成功来得更重要,那就是追求成功,对待成功的态度,也曾有人这样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个说法从字面上看似乎有些武断,但是我是非常赞同的。

书本读后感10

我有整整一柜子的书,柜子里大部分的书我都看过或者爸爸妈妈给我读过,其中我最喜欢的书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讲的是有农场旁边住着的一群狐狸的故事。每天晚上狐狸爸爸都会去农场找吃的,它们最喜欢吃鸡了。可是农场主却讨厌狐狸,他们一直想抓住它们。一会拿枪打狐狸,一会拿铲子挖狐狸洞,甚至开着挖掘机挖,最后还想了很多办法去围困狐狸一家,想把它们都饿死。狐狸一家几天几夜都没东西吃,也没地方跑,大家都要饿死了,小狐狸们也都放弃等死。可是狐狸爸爸很坚强也很聪明,不但没有放弃,还积极想办法。它带着小狐狸们用最后的力气从反方向挖地道,不但挖到了农场主家的鸡舍里,里面全是肥美的老母鸡,还挖到了农场主存放熏火腿的仓库里,更挖到了农场主家储存苹果酒的酒窖。这下狐狸一家再也不愁饿肚子了,他们美美的吃了一顿大餐,安安静静的在洞里休息。狐狸爸爸用自己的勇气和机智救了全家。

这本书让我们懂得,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要积极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读后感写法

读后感写法分为读是基础、感是核心、联系实际。

1、读是基础。

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

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

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2、感是核心。

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

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例如第四册课本中的练习,对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写读后感,就只要引原作要旨并加以阐发。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新的观点。例如《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一文反映的是实际生活中哲理性的现象。从本文体现的普遍原理出发,可以获得关于人才问题的新的认识。

即优越的条件能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成才机会,良好的环境也必将对一个人的成才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努力,对良好的环境不加以利用,客观条件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不论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进一步阐释,还是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都必须体现作者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力求新颖别致,切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这样才算真有所感,感到了实处。

3、联系实际。

读后感既要从原文出发,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文就事论事,而要联系自己、他人、社会的实际,有的放矢,展开联想,深入挖掘,写出“感受”的普遍意义来。

因为读后感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有感而发”。所谓联系实际,一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以此来作比较、对照。二是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中一些有代表意义并所供材料联系紧密的生动事例。

通过丰富的联想,引用古今中外能证明论点的事例或富有哲理的理论论据,既可充实文章内容,也可深化中心论点,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所以从本质上讲,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就是作者以原作的主题为指导,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后,将获得的新的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维过程。

政治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政治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学读后感1

本学期突然有冲动想阅读亚氏的《政治学》,本来想作为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即是苦涩地阐述严谨理论又是抽象的逻辑表达美好的制度,但是读着读着觉得蛮有意思,在那么遥远的世纪,在那么古老的年代、在那么物质贫乏的岁月中,人类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欲望不是通过暴力途径获取的,而是试图在一个民主,公平和平的法治社会中寻求解决之道。历经千年的发展,到近代才将理性以及民主,法治,自由等当才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观念,尽管与现当代的内涵有所不同却在古代希腊人那里在早就不但广为人知,而且在多数城邦里实践过和其公民早就享受它,到此想想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只是物质世界不断更新和历史年轮的自然走过而已,其实人类内心的世界还是和当初的人类差不多。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化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本人在此主要谈谈这个书的内容和自己读完它后的感想,本人浅薄的认为可以把整本书的内容大概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第一卷即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亚是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

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的关键,而这三种的“善”的实现只有城邦能做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是“人是政治的动物”而这个人类共同体的城邦就是为了达到“至善”的目的“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权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世间有着必须存在的结合体,他们一旦分离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与女人,是为着繁衍、类的延续而必须结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是为了保存而建立了联合体(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天生就适于作统治者和主人,那些能够用身体去劳作的人是被统治者,而且是天生的奴隶,所以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这样两种结合体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接着,一个家庭通过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国王治理。

而高级的村落就是由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形成的最后,多个村落为了美好生活联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体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就是它们的目的。事物的本性(自然)就是目的“得出了城邦就是一个自然地形成的!还有论述证城邦作为整体必然优先于家庭和个人。当个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等,还大篇章的讨论“致富术”认为政治家需要熟悉这些知识(如何致富的知识),“因为一个国家常常比家庭更需要金钱,更需要获得金钱的妙方,所以有些政治家致全力于理财。卷三至卷六主要讨论的是各种政体,包括现实的政体和过去未来的政体等,亚氏对政体的定义:“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此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同时订立城邦即全体个分子所祈求的目的。”划分也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的政体,一种是政体是只顾及统治者目的还是全城公民的目的地化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另一种是按照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的多寡划分:一人同志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划分:君主制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个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为执政的目标的正宗政体另外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这三个把执政者的利益作为执政的主要的变态政体。

尽管亚氏讨论和论述各种政体,但是他自己没有认为那个一定就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觉得都是有问题的,最主要的是你怎么在都是有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坚持“中庸”的原则选择问题最少最适合你城邦的政体才是最好的!卷二和卷七卷八主要讨论的是理想城邦如何建设。从批判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柏拉图的”整体幸福”提出不同的认识认为幸福应该是全体人或大多数的幸福而不应该排斥一些人如工匠庶民卫士等的世俗幸福。再他到理想城邦的建设离不开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首先关于体育,他认为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体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在三个方面的教育中,体育应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参加战争和过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

他主张对儿童的体育训练应该适度,因为过度的训练和不足的训练都会损坏儿童的健康。因此他反对斯巴达式的操练,主张“在体育训练中应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什么野性的东西,放在第一位”。他还认为,为了儿童的健康,不仅要进行体育训练,还要注意适当的饮食。关于德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就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

例如在莽撞与怯懦之间有勇敢,在吝啬与浪费之间有慷慨,在怕羞与无耻之间有谦虚,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谦虚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他认为,为了培养美德,不仅要认识美德的意义,而且要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是说要通过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音乐和绘画在培养美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亚里士多德把美育和德育联系起来了。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要学习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为了使人善于利用闲暇。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文雅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个与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颇像,就是一种不为功力实用的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的追求。

写到这里,任然对他的一些话还是有感想“凡是属于最大多数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这句话怎么写的那么准确而深刻,人类从那时到现在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年轮也深深打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了,但是这样一个思想的现象在当代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广泛存在的,人类的一个观念的转变的真实渐进是转变,但一定不是到最后完全的没有以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想象一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类思想观念的一个习惯,就被一个智者不仅发现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产生影响都给准备的把握到了。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从内心佩服、更是从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政治学读后感2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政治研究第一应考虑何者是最优良的政体。如果没有外因的妨碍,则最切合于理想的政体要具备并发展哪些要素。第二,政治学术应该考虑到不同公民团体的各种不同政体。第三,政治学术还应该考虑,在某种假设的情况下,应以哪种政体为相宜。第四,政治学术还应懂得最相宜于一般城邦政体的通用形式。”可见,政治学以寻找一种理想的政体为根本要务,而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则在于现存政治生活的不理想状态。按萨拜因的说法,“政治哲学著作的大量问世,是社会本身正在经历艰难困苦时期的确实征兆。”另一方面,我们对现存政治问题的解决只是相对的,我们无法也不可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政治学规范研究正是在对人类政治生活困境最深层反思的基础上,对现存的政治实践与制度做出批判性的评价,给未来政治生活提供导向性知识,以批判现实、改造社会。而且,只要政治生活是不完美的,这种反思性活动就会持续下去。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活,面对充满难题的政治现实,规范性理论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社会政治的发展。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没有规范理论的指引,政治学研究就会失去方向,人类的政治生活也必然混乱无序。

任何一门学科,不仅要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也不能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应该说,理论建设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政治学也不例外,它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对民主、国家、人权、公共权力、制度等抽象概念的探讨和界定,离不开对具体政治生活的理性思考和分析,离不开对中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理解、阐述和评价,离不开对政治事务、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的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揭示。从我国政治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政治学理论落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对当前的政治生活缺乏解释力,特别是缺乏本土化的政治理论。因而,我国当前急需构建一套能够科学解释现实政治生活、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规律、预测政治发展前景的政治理论。这一套理论体系的构建当然是实证方法无法企及的,需要依赖政治学规范方法的运用。

大多学者都是从论证政治哲学存在的必要性角度,来说明规范方法的重要性。彼得文奇从社会科学的特点出发论证了社会科学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论证政治哲学存在的必要性。他声称社会科学内在地就是一种哲学事业,需要一种在逻辑上不同于自然科学提供的那种解释的概念体系。伊赛亚伯林基于价值多元主义来阐述政治哲学的功能和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中,人们赞成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不可简化的差异,没有任何一种价值体系可以容纳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任何这些体系将优先考虑某些价值,并放弃或重新阐释其他价值。哲学的任务就是阐明并评估这些不同的模式。既然承认价值多元化、承认不可调和的道德分歧,就要承认政治哲学的存在。有的学者从政治哲学功用的角度提出了政治哲学合理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政治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正当生活的范式。二是政治哲学为人们提供了辨别的指引。三是政治哲学为人们提供了认知政治的知识体系。”

首先,一些现代政治学的方法很早就在政治学研究中得到运用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开始运用类似今天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如柏拉图致力于寻求社会与政治的统一,其代表作《理想国》就是通过揭示自然的永恒法则,来探讨理想的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规则。而随后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100多个雅典城邦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典型的政治社会学的结论,即各个城邦在组织形式、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方面的不同,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尽管亚里士多德本人是无意识的,但这一方法对后世政治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政治学研究中作为科学方法重要代表之一的结构功能分析,事实上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萌芽了。如柏拉图为了回答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等一系列问题,他提出了分工理论和劳动专业化理论。他认为,“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种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真实的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他主张人的需要是多面性的,而每个人天生的才能却是单一的。因此,他主张人们之间必须有合理的分工。而分工的必然结果就是结成人群或者社会。这样一种社会,要保证它的稳定和发展,必须满足三种功能:一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二是要有人保卫,三是要进行管理。这样的一种社会团体就是国家。可见,柏拉图已经开始从结构与功能两个维度来研究理想的国家状态。

其次,政治学研究很早就开始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结合在古希腊,政治学的'研究就开始与数学等自然科学相结合。如柏拉图,他的理论与当时希腊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的理想国的概念就是建立在几何学的基础上,即在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时,不是去论述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去发现最理想的国家,去发现所有理想的国家所具有的实质性的和典型性的东西,即普遍的社会原则。应该说,这是数学方法与政治学的最早结合,这种结合使得柏拉图成为了“坚信可以将数学———几何学方法用于政治分析的斯宾诺莎和霍布斯的古代先驱”。到了近代,政治学研究一直致力于科学化努力,思想家们纷纷将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的研究,其间,最杰出的代表是霍布斯。整个17世纪,“所有学科都让几何学给迷住了,霍布斯的哲学也不例外”。从哲学观上讲,霍布斯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只承认物质的机械运动,并且试图用普遍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在政治学研究中,他特别强调数学和力学方法,尤其是几何学的应用,并主张将这些方法套用到政治现象分析中来。

这些方法的运用典型就是霍布斯的代表作《利维坦》。从总体上说,这部著作是”建立在心理学上的,而其方法则是演绎法”他认为,人的运动有两类,一是与生俱来的终生不止的生命运动,即生物的本能运动;另一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物的自觉运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天生是自我保存的,这种自我保存,反映在人的运动方面,就是人天生要求促进生命运动,嫌恶阻碍生命运动。因此,他认为,人们欲望和嫌恶的根源就在于促进和阻碍生命运动。而人性中能够促进生命运动的东西,就是善;人性中会阻碍生命运动的东西,就是恶;其中,在所有的恶中,“首先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人类第一个共同的本性就是争夺权力,而且永无止境。而要避免这种状态,他在政治上开出的药方就是,建立至高无上的主权国家,即他的“利维坦”。

而与霍布斯同同时代的配第,则独创性地应用算术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在《政治算术》这部著作中,他力图通过对大量统计材料的分析,从经济现象的表面深入到经济现象的内部。其根本宗旨就是重实证,反对主观想象。如配第自己所说“,和只使用比较级或最高级的词汇以及单纯作思维的论证相反,我却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作为我很久以来就想建立的政治算术的一个范例,)即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说的问题,只进行能诉诸人们的感官的论证和考察在性质上有可见的根据的原因”他认为,不能诉诸人们感官、在性质上没有可见的根据的东西是不能触摸的,当然无法加以论证,而在经济现象中,能够加以论证的东西,就是那些能够用数字、重量和尺度加以计算和衡量的客观的经济事实。在他看来,凡是能够用重量和尺度加以衡量的东西,也就是实在的东西;因此,经过数字、重量和尺度计算及衡量的经济现象,也就是经过了实验论证。他指出“,用数字、重量和尺度(它们构成我下面立论的基础)来表示的展望和论旨,都是真实的,即使不真实,也不会有明显的错误”因此,在该书中,他运用了很多数字来比较英、荷、法三个国家的国力。如他根据一定年数乘年租额来推论出地价,从房租推论出房屋价值,由工资推算人口价值,再根据人口数和盈余收益来推论国家的财富,总之,他的理论就是要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说话,正因如此,马克思称之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再次,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其方法逐渐走向经验化和科学化随着政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其具体研究方法也不断发生变革,其基本趋势就是逐渐走向经验化和科学化。我们知道,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和归纳来研究现实的政治制度的方法,这种方法成为后来经验分析的先导。在经过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后,马基雅维利继承了经验分析的方法,并更加注重对历史材料的研究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追求科学研究方法的努力,到近代形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实证主义,出现了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建立,在深刻批判形而上学的内在本质的同时,也为我们开创了科学的实证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应该说,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科学主张,与政治学研究中自古有之的对自然科学方法的崇拜密切相关。一方面,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每一次进步或者发展,都带来了人类对政治本质的新认识和对政治规律的新的把握;同时,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情结,发展到近代,随着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激发了人们更加强烈的对自然科学的崇拜热情,这种热情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相结合,形成了惟科学至尊的科学主义。正如哈贝马斯所言“,科学的方法论蓝本尽管使哲学发展成为一门没有认识特权的专业学科,但另一方面,它也培植起一种科学主义,从而不仅把对哲学思想的表述提高到一个更加严格的分析高度,而且也树立起许多惊人的科学理想不管是像物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这样的学科,还是像行为主义这样的方法论”。

鲁迅散文集好的故事的读后感

鲁迅散文集好的故事的读后感
混乱的思绪终于用活跃的文字表达出来,虽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灵写照,但却是让我心境平浮的东西,在此,我对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坛的金斗士, 这本书收辑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鲁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诗作。
读整片我读了整整一天,也许我阅读的速度着实太慢了,也许鲁迅先生写的东西总让我陷入思想的旋涡,但总算获益匪浅。而最有印象的散文有《立论》《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歌则是《自嘲》《自题小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散文,那时总认为鲁迅先生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还有“美女蛇的故事,行如人体的何首乌吃后长生不老的传所写的无过于我们现在所看的神话童话书故事,什么“人面的兽,九头现在却不那么认为了!鲁迅先生写了那么多有趣的事,也许并不是因为要给我们知道他的童年过得有多精彩,而是为了回忆和缅怀已逝去的人和事.这是一种生命的进化,思想的升华.长妈妈和百草园,<<山海经>>和三味书屋都陪伴了鲁迅先生的整个童年,都是构成她美好回忆的轴心载体.因此他才会情不自禁的述说了那么多.而<<立论>>这篇散文却让我认为它所说的是那时中国流行的"惯病"-----虚荣泛滥,是非不分.而这恰恰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独特----爱憎分明,明辨是非.对于那两首诗歌<<自嘲>>和<<自题小像>>呢?虽没学过,但却让我喜爱.特别是<<自嘲>>里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却是千古名句.<<自题小像>>中的那句"寄寒予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更是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这让我想到平时的自己,自当羞
本文标题: 立论读后感(鲁迅散文集好的故事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8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核心经验健康 读后感(经典养生书籍读后感)小王子第28至30章的读后感(小王子每一章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