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怀念屈原读后感五月五是我国农历的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要包粽子,不同种类、不味道的粽子充满了诱人的香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不...
端午节怀念屈原读后感
五月五是我国农历的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要包粽子,不同种类、不味道的粽子充满了诱人的香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传说,其中关于屈原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最广。
屈原传说的概要是这样的,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争夺霸权。楚国有一位伟大的有名诗人屈原。屈原满腹才华,而且为人正直,开始很受楚怀王的器重,朝廷从大到小的公文都由他来起草,各种政策的制定也有他参与。后来因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既疏远了屈原也亡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的屈原以悲痛之心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杀于汩罗江。百姓为保护屈原尸体免受水中动物的损坏就向江中投粽子。
屈原既有才又爱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自己的国家,要保护家园的完整
屈原传说的概要是这样的,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争夺霸权。楚国有一位伟大的有名诗人屈原。屈原满腹才华,而且为人正直,开始很受楚怀王的器重,朝廷从大到小的公文都由他来起草,各种政策的制定也有他参与。后来因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既疏远了屈原也亡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的屈原以悲痛之心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杀于汩罗江。百姓为保护屈原尸体免受水中动物的损坏就向江中投粽子。
屈原既有才又爱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自己的国家,要保护家园的完整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读后感100字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读后感100字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怀念屈原读后感200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歌谣,眼前浮现的,是香喷喷的粽子,碧绿的艾叶,还有一只只喜气洋洋的龙舟。
又到端午节了,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日子。我早早的起了床,捧起了一支艾叶,轻轻的放到了门前。据说,这样可以辟邪。但我觉得,它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托付罢了。
坐在桌前,剥开碧绿的棕叶,一股清香迎面扑来,是糯米的清香,是豆沙的香甜。趁热咬上一口,一种无法比喻的香糯在嘴里蔓延开来。吃到嘴里,才发现,原来,在糯米里,早就融进了棕叶的清香,可谓画龙点睛之笔。闻着艾叶的清香,让糯米在嘴里慢慢融化,这种情调,只有在端午才能体会到吧。
接着,上网,搜索关于划龙舟的视频,竟搜到了几万个,看着龙舟在水上竞赛,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感慨:“倘若屈原看到了这个情景,是否会感到十分欣慰呢?他会知道,因为他的壮举,在几千年后,他的子孙会这样怀念他吗?不,不会的。人死如灯灭,百年之后,试问有哪个人可以永存世上,不死不灭呢?”答案是:没有。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生老病死。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悲哀,百年时间,只是瞬间。百年之后,我也要步入坟墓了。端午啊,你竟勾起了我的无限悲哀!
但不管怎样,这是上天的安排,每个人都是这样,在岁月中慢慢衰老。与其在哀愁中等待死亡还不如坦然面对,在有生之年做出让后辈敬仰的事,即使身死, 也死而无憾了。
又到端午节了,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日子。我早早的起了床,捧起了一支艾叶,轻轻的放到了门前。据说,这样可以辟邪。但我觉得,它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托付罢了。
坐在桌前,剥开碧绿的棕叶,一股清香迎面扑来,是糯米的清香,是豆沙的香甜。趁热咬上一口,一种无法比喻的香糯在嘴里蔓延开来。吃到嘴里,才发现,原来,在糯米里,早就融进了棕叶的清香,可谓画龙点睛之笔。闻着艾叶的清香,让糯米在嘴里慢慢融化,这种情调,只有在端午才能体会到吧。
接着,上网,搜索关于划龙舟的视频,竟搜到了几万个,看着龙舟在水上竞赛,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感慨:“倘若屈原看到了这个情景,是否会感到十分欣慰呢?他会知道,因为他的壮举,在几千年后,他的子孙会这样怀念他吗?不,不会的。人死如灯灭,百年之后,试问有哪个人可以永存世上,不死不灭呢?”答案是:没有。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生老病死。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悲哀,百年时间,只是瞬间。百年之后,我也要步入坟墓了。端午啊,你竟勾起了我的无限悲哀!
但不管怎样,这是上天的安排,每个人都是这样,在岁月中慢慢衰老。与其在哀愁中等待死亡还不如坦然面对,在有生之年做出让后辈敬仰的事,即使身死, 也死而无憾了。
端午节怀念屈原读后感400字左右
你好
汨罗江边,披头散发,一代贤臣,置身潮水.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满载豪情欲报国,却郁郁不得志,君主无能,奸臣当道,如此的世风,怎能不让他痛心,为了区区楚地,他付出了所有,结果却不是他所预料的.
他的忠心,他的正直却将他推向了死亡.长叹息,止不住心中种种哀愁,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紧紧的牵动着他的心弦,或许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楚地千千万万黎民.
他无法想通,为何楚王不相信他,为什么上天会这样对待楚人.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不理解.作为臣子,他明白自己的职责.他尊重自己的君王,从一开始的与楚王举杯论政,到最后纵身填汨罗江.
这期间,他经历的太多,曾经某个时候,楚王懂他,信任他,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了飘渺的回忆,他不在是楚王的宠臣,不在是三闾大夫,为了他的国人,他终于遭到了放逐.
也许他说的对,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身上的灰尘.为了不让自己洁白的身体不受到尘世的的染及,他选择了逃避.
当他抱着那块石头,他犹豫了,他真的就能放弃楚地千万黎民吗?反复间,那千古忠臣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汨罗江面.江水依旧那样的流,而他去了哪里?可能成了江鱼的食物,可能置身于污泥.
满意请采纳
汨罗江边,披头散发,一代贤臣,置身潮水.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满载豪情欲报国,却郁郁不得志,君主无能,奸臣当道,如此的世风,怎能不让他痛心,为了区区楚地,他付出了所有,结果却不是他所预料的.
他的忠心,他的正直却将他推向了死亡.长叹息,止不住心中种种哀愁,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紧紧的牵动着他的心弦,或许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楚地千千万万黎民.
他无法想通,为何楚王不相信他,为什么上天会这样对待楚人.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不理解.作为臣子,他明白自己的职责.他尊重自己的君王,从一开始的与楚王举杯论政,到最后纵身填汨罗江.
这期间,他经历的太多,曾经某个时候,楚王懂他,信任他,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了飘渺的回忆,他不在是楚王的宠臣,不在是三闾大夫,为了他的国人,他终于遭到了放逐.
也许他说的对,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身上的灰尘.为了不让自己洁白的身体不受到尘世的的染及,他选择了逃避.
当他抱着那块石头,他犹豫了,他真的就能放弃楚地千万黎民吗?反复间,那千古忠臣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汨罗江面.江水依旧那样的流,而他去了哪里?可能成了江鱼的食物,可能置身于污泥.
满意请采纳
读端午节有感_端午节读后感(2)
读端午节有感篇三
早些年,读鲁迅的小说《端午节》,不知是因为不以为然,还是看不懂或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小说里“方玄绰”这类人物并没有多加理解与思考。
前几天闲来无事把小说《端午节》翻出来,不料封面落满了灰尘且已有些泛黄。想想挺对不住鲁迅的,这么大一位思想家与文学家,竟被我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忘了,后来再一想,忘记鲁迅的未必自己一人,心里也就不那么自责了……
在灯下,重读了《端午节》,合上书,闭目听着《二泉映月》,不知怎的,“方玄绰”就在眼前晃来晃去,怎么也挥之不去。渐而,“方玄绰”穿长衫留小辫的形象变幻成当今穿西装、留“现代头”的人,一个一个,僵尸一样在眼前跳跃,我出了一身冷汗!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和现代的“方玄绰”交织在一起,朝我面前走来。疑似鬼,却又真真切切不是鬼!他们都是人。他们都是方玄绰又都不是。我恍然了——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却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 广告 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鲁迅刻画得惟妙惟肖。鲁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得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
参照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再看看现实中方玄绰式的人物,我只好把“方玄绰”这个人物分解开来,睁眼说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闭眼说现代的“方玄绰”。先说方玄绰式的现代文人,他们有这样几类——
开着车,车里坐着美女,走村串乡,美其名曰:采风,体验生活,回归大自然!林林总总(到底是采风还是采花不得而知),反正一派大家风范的气势;
几个人凑在一起,对“文学”高谈阔论。写了一些文章,也发表了一些;出了一两本小册子,在小地方有了点小“香气”,便自以为是作家了,夸夸其谈,唯我独尊,在哪种场合都摆出一副作家的架式,殊不知,作家不是自封的,得有力作佐证、社会认可才是。
其次,再 说说 何谓文人。对文人这两个字的界定,不是自己说是文人就是文人了。从字面上解释,文人就是有 文化 的人,现在的民工多少都有点文化了,难道他也可以说自己是“文人”吗?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是潜心做学问的人,并且在做学问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骨子里浅薄、市侩,没有什么作为,但却披着文人的外衣招摇过市,活得也很惬意。而当今,方玄绰式的文人也一样活得很惬意。
再说说方玄绰式的官。
过去把官分为七品,七品芝麻官就是“县太爷”。在西部落后地区,县太爷可就不得了了:我是上级派来的县级领导。好像他不这样介绍,别人便不知他是县级干部似的。或许这种人拿着公款游过深圳,玩过北京,但他是否知道没游过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没玩过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人缺乏的就是自知自明。
一官场笑话曰:某单位局长姓付,副局长姓郑,偏偏局长大人对正副称谓又很在意,这就难为了下属。一日,从某大学分配来的小张到该局报到。恰巧,付局长与郑副局长正在商量工作,小张径直走到郑副局长面前毕恭毕敬地将报到函递给郑副局长:郑局长,张来顺前来向您报到!坐在一边的付姓局长脸拉得老长。
次日,办公室主任找来小张一顿训斥:我给你咋交代的,付局长是正局长,郑局长是副局长!小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这样,原本简单的事变复杂了。
也难怪,在官场,正与副就仿佛水与山的关系——副的,是水,你就得依着山流。百姓没有正副之分,必然就没有“正、副”的烦恼。有时候想想这种官活得挺可怜,本来没什么,却偏要把自己搞得跟“什么”似的——“喜欢发发奇谈怪论”,并以此当作讨好上一级领导的“高见”,以此博得“偏爱”,得到偏爱后在下属面前如方玄绰般“扭扭捏捏,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使他不尴不尬,颜面尽失……”
文,方玄绰也罢,官,方玄绰也罢,这种人终究是不会长久受人尊重的,就像杂技里的小丑,拙劣的表演只能使人发笑,沉思……
读端午节有感篇四
端午节到了,我们享受到了国家规定的假期,这种假期也满足了很多笃信 传统文化 者的心理需求。
就节说节而言,我倾向此节纪念屈原而生的说法。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不平凡,他的逝去也充满着迷团….,目前存在学术争论,例如:有些人人说他死于政治谋杀,有人说是投江自杀;甚至还有说是情杀的(“情杀说”是一种对伟人的污蔑式的臆断,笔者对此坚决反对),想到他,我常常会想到一句《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当下“屈原”已是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不仅局限于端午节的关联上,屈原忠贞爱国,赤子之心;他对中国人审美情趣及文人气质的影响;他对中国文学的价值等都将会永彪史册,万古长青!
特别值得与好友分享的是一篇文章,也就是在前几日,我从书架上偶然又翻出《鲁迅小说全集》,随手翻阅间,看到了名为《端午节》的小说,也许是临近端午节的原由,我特意拜读了周先生的大作。阅毕颇有感慨。
《端午节》这篇小说的 故事 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北京,主人翁是方玄绰,其他人物还有方太太、方的同事,以及官僚等;从方玄绰的名字当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一点都不算“宽裕”,小说的详细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大概的主要情节是方玄绰即使一个官员又在一所学校教书,方与所在学校的教员的工资一直被拖欠着,方的官俸甚至也被拖欠….同事每次都需要到当时的官府索要欠薪,而方从不去“讨要”,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本分的工作,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报酬,正如文中所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来没有向人去讨过债”,为什么“低头”向当时的官府“讨要”呢?端午节到了,他又没有领到薪水……又要面对家中主管柴米油盐的太太的唠叨与讽刺……他只能疲于应付,还是惯用他的口头禅“差不多”含含糊糊地应付窘迫的生存状态。其中有这么几句:“现在社会时髦的都通行的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其厉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他们今天单捏着支票,就变了阎王脸了,我实在怕看见……我钱也不要了,官也不做了,这样无限量的卑屈……”。
我读完此文后,久久未能睡去……。按习惯,就在文后注写了以下内容:“在民国初年懂得的社会里,人们求生的本能是差不多的;然而,求生的方式还是差的很多,难以区分当时的高尚与庸俗;差不多可以用执着与否来衡量。谁能坚守内心的一点信仰,差不多就算伟大了”。
后来,我又翻读了此文,感到还不能释怀,于是又在《鲁迅小说全集》的扉页上写了以下内容:“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周先生之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以及此状态之根源何在”。
猜你喜欢:
1. 端午节感想作文
2. 高中关于端午节感想的作文
3. 端午节有感作文
4. 关于端午节感想作文
5. 传统节日读后感
早些年,读鲁迅的小说《端午节》,不知是因为不以为然,还是看不懂或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小说里“方玄绰”这类人物并没有多加理解与思考。
前几天闲来无事把小说《端午节》翻出来,不料封面落满了灰尘且已有些泛黄。想想挺对不住鲁迅的,这么大一位思想家与文学家,竟被我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忘了,后来再一想,忘记鲁迅的未必自己一人,心里也就不那么自责了……
在灯下,重读了《端午节》,合上书,闭目听着《二泉映月》,不知怎的,“方玄绰”就在眼前晃来晃去,怎么也挥之不去。渐而,“方玄绰”穿长衫留小辫的形象变幻成当今穿西装、留“现代头”的人,一个一个,僵尸一样在眼前跳跃,我出了一身冷汗!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和现代的“方玄绰”交织在一起,朝我面前走来。疑似鬼,却又真真切切不是鬼!他们都是人。他们都是方玄绰又都不是。我恍然了——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却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 广告 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鲁迅刻画得惟妙惟肖。鲁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得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
参照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再看看现实中方玄绰式的人物,我只好把“方玄绰”这个人物分解开来,睁眼说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闭眼说现代的“方玄绰”。先说方玄绰式的现代文人,他们有这样几类——
开着车,车里坐着美女,走村串乡,美其名曰:采风,体验生活,回归大自然!林林总总(到底是采风还是采花不得而知),反正一派大家风范的气势;
几个人凑在一起,对“文学”高谈阔论。写了一些文章,也发表了一些;出了一两本小册子,在小地方有了点小“香气”,便自以为是作家了,夸夸其谈,唯我独尊,在哪种场合都摆出一副作家的架式,殊不知,作家不是自封的,得有力作佐证、社会认可才是。
其次,再 说说 何谓文人。对文人这两个字的界定,不是自己说是文人就是文人了。从字面上解释,文人就是有 文化 的人,现在的民工多少都有点文化了,难道他也可以说自己是“文人”吗?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是潜心做学问的人,并且在做学问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骨子里浅薄、市侩,没有什么作为,但却披着文人的外衣招摇过市,活得也很惬意。而当今,方玄绰式的文人也一样活得很惬意。
再说说方玄绰式的官。
过去把官分为七品,七品芝麻官就是“县太爷”。在西部落后地区,县太爷可就不得了了:我是上级派来的县级领导。好像他不这样介绍,别人便不知他是县级干部似的。或许这种人拿着公款游过深圳,玩过北京,但他是否知道没游过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没玩过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人缺乏的就是自知自明。
一官场笑话曰:某单位局长姓付,副局长姓郑,偏偏局长大人对正副称谓又很在意,这就难为了下属。一日,从某大学分配来的小张到该局报到。恰巧,付局长与郑副局长正在商量工作,小张径直走到郑副局长面前毕恭毕敬地将报到函递给郑副局长:郑局长,张来顺前来向您报到!坐在一边的付姓局长脸拉得老长。
次日,办公室主任找来小张一顿训斥:我给你咋交代的,付局长是正局长,郑局长是副局长!小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这样,原本简单的事变复杂了。
也难怪,在官场,正与副就仿佛水与山的关系——副的,是水,你就得依着山流。百姓没有正副之分,必然就没有“正、副”的烦恼。有时候想想这种官活得挺可怜,本来没什么,却偏要把自己搞得跟“什么”似的——“喜欢发发奇谈怪论”,并以此当作讨好上一级领导的“高见”,以此博得“偏爱”,得到偏爱后在下属面前如方玄绰般“扭扭捏捏,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使他不尴不尬,颜面尽失……”
文,方玄绰也罢,官,方玄绰也罢,这种人终究是不会长久受人尊重的,就像杂技里的小丑,拙劣的表演只能使人发笑,沉思……
读端午节有感篇四
端午节到了,我们享受到了国家规定的假期,这种假期也满足了很多笃信 传统文化 者的心理需求。
就节说节而言,我倾向此节纪念屈原而生的说法。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不平凡,他的逝去也充满着迷团….,目前存在学术争论,例如:有些人人说他死于政治谋杀,有人说是投江自杀;甚至还有说是情杀的(“情杀说”是一种对伟人的污蔑式的臆断,笔者对此坚决反对),想到他,我常常会想到一句《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当下“屈原”已是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不仅局限于端午节的关联上,屈原忠贞爱国,赤子之心;他对中国人审美情趣及文人气质的影响;他对中国文学的价值等都将会永彪史册,万古长青!
特别值得与好友分享的是一篇文章,也就是在前几日,我从书架上偶然又翻出《鲁迅小说全集》,随手翻阅间,看到了名为《端午节》的小说,也许是临近端午节的原由,我特意拜读了周先生的大作。阅毕颇有感慨。
《端午节》这篇小说的 故事 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北京,主人翁是方玄绰,其他人物还有方太太、方的同事,以及官僚等;从方玄绰的名字当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一点都不算“宽裕”,小说的详细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大概的主要情节是方玄绰即使一个官员又在一所学校教书,方与所在学校的教员的工资一直被拖欠着,方的官俸甚至也被拖欠….同事每次都需要到当时的官府索要欠薪,而方从不去“讨要”,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本分的工作,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报酬,正如文中所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来没有向人去讨过债”,为什么“低头”向当时的官府“讨要”呢?端午节到了,他又没有领到薪水……又要面对家中主管柴米油盐的太太的唠叨与讽刺……他只能疲于应付,还是惯用他的口头禅“差不多”含含糊糊地应付窘迫的生存状态。其中有这么几句:“现在社会时髦的都通行的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其厉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他们今天单捏着支票,就变了阎王脸了,我实在怕看见……我钱也不要了,官也不做了,这样无限量的卑屈……”。
我读完此文后,久久未能睡去……。按习惯,就在文后注写了以下内容:“在民国初年懂得的社会里,人们求生的本能是差不多的;然而,求生的方式还是差的很多,难以区分当时的高尚与庸俗;差不多可以用执着与否来衡量。谁能坚守内心的一点信仰,差不多就算伟大了”。
后来,我又翻读了此文,感到还不能释怀,于是又在《鲁迅小说全集》的扉页上写了以下内容:“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周先生之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以及此状态之根源何在”。
猜你喜欢:
1. 端午节感想作文
2. 高中关于端午节感想的作文
3. 端午节有感作文
4. 关于端午节感想作文
5. 传统节日读后感
本文标题: 端午致屈原诗歌的读后感(端午节怀念屈原读后感2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5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