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
爱国主义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爱国主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国主义读后感1一提到爱国主义,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强烈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再让我们看一看周围,无数清洁工人用自己的汗水清洗着环境卫生;无数的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每一位病人;无数甘为人梯的教师用生命哺育着祖国的未来……
我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有一团纸屑就沃在了那垃圾桶旁边,过往的人群们纷纷从它身上跨过,……就这样,它在那里呆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个乡下的少年来到了这条街,看到了着团纸,第一眼就把它捡了起来……那只是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一个动作,却饱含了深刻无比的爱国之情,难道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就不如一个乡下少年吗?
这么多人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榜样。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我们作为在校学生又应该怎样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呢?我认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做大事是爱国,做小事同样也是爱国,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做小事,事情虽小,但只要有意义那就是爱国的一种体现。故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一件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好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近,我读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书,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爱国主义读后感2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爱国主义读后感3假如你会完整地唱国歌,你是爱国的;假如你沉醉于祖国山山水水,你也是爱国的;假如在“非典”、“台风‘桑美’袭击苍南地区”等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你更是爱国的……爱国的表现有许多种,也许就发生在你的周围,也许你本人就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寒假里,我一边读着《找准人生的北斗星》,一边更深深地感叹:我们的周围有那么多爱国者!无论是英勇擒贼的张叶良,还是背母上学的刘霆,亦或是村民的好支书郑九万……其事迹都十分感人。其中,爱国篇里的《最稚嫩、最纯真的爱国心》更是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欣月的爱国心无疑是强烈的。
“天安门”,让稚嫩的她日思夜想,而此时,年仅8岁的她被医院的诊断判了“死刑”:“髓母细胞瘤,绝症!”病床上的小欣月脑部积水,头部变大,双目失明!多么巨大的痛苦,多么强烈的愿望啊!欣月的期待深深牵动了我的心。“一定要让她完成自己的心愿啊!”我在心中呼喊着。世上毕竟好人多。一路上,在119名志愿者的精心安排下,小欣月终于在长春圆了自己一直期待的北京之梦,来到了令她魂牵梦绕的“天安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读到这儿,我早已心潮澎湃。此时此刻,我只想说一句话:欣月有着一颗最稚嫩的爱国心,她的心像北斗星一样纯洁!我感到,她用自己强烈的爱国心在感染我们。让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在效仿她。假期中,我和假日小队的伙伴们凑在一起,认认真真重读了好几遍这个感人的故事。冥冥之中,有一股莫名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去和欣月共鸣那颗爱国心。我们上网查询了北京的许多资料,和欣月“一起”瞻仰了庄严的天安门,用心体会着欣月那时心中的激动;我们又画了天安门,认真唱了国歌,给小区的小弟弟、小妹妹们讲了许多爱国的故事……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个个心中激动不已。以后,每次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小欣月,想起她那稚嫩的爱国心。那时,我就会把腰板挺得更直,把五指并得更拢,把国歌唱得更响亮。我要向欣月学习,要拥有一颗爱国心!当我看见电视里的叛徒为了保命而说出机密时,我会为他们感到羞耻;当学校提议给贫困山区献爱心时,我会拿出自己的零用钱积极响应;当中国运动员获得冠军时,我也会为他们感到骄傲……点点滴滴,我都一直告诉自己,应该拥有一颗爱国心!07年“嫦娥奔月”、08年“神七”升空、09年中俄联合探测火星……科技决定了国家未来,我开始更多地关注祖国的科技动态;“08”奥运就在不远的将来,了解奥运,大力宣传奥运,我和假日小队的同学们开始制定一项项计划……我想,爱国就要这样做。
作为小学生的我也要出一份力。让我们都能拥有一颗爱国心,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
《我们为什么自信》读后感
《我们为什么自信》一书是浦东干部管理学院的刘哲昕教授写的。我与刘教授之间曾有过共事,亲眼目睹了他如何知行合一地忘我投身于汶川地震灾后救援和贫困地区助学公益中。出于一份浓浓的尊敬与感动,我捧起了这本书。
乍一看,我以为这是一本高大上的理论宣传书。可没想到的是,当我翻开了第1页的时候,就被书中生动鲜活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再也放不下了。尤其是前两章,从新颖的地理政治角度分析了欧洲为什么长期分裂,而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在我看的理论宣传书中,这本书是最浅显易懂、最令人信服,也最直截了当的。说它是一本政治理论书,倒不如说是它是一本地理历史书,因为书中的观点均是基于不容辩驳的地理和历史事实。正是基于这些事实,因此得到的结论才更加令人信服。
比如在第一章说到,北半球的强热带气旋形成了中国的台风和美国的飓风,而台风是越不过欧亚大陆的,欧洲沿海可谓风平浪静。因此,欧洲自古以来可以凭借天时地利靠海而居,率先打开海洋交通、发展生产。如果把靠海而居和沿岸半岛岛屿众多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欧洲人基本上都居住在半岛和岛屿上,欧洲的中心被空心化了,它的力量主要都在边缘,离心力大于向心力,从而形成了欧洲独特的离心力的结构,其结果就是将中心撕碎,而这个被撕碎的中心国就是我一直十分向往的德国。再来看看德国的历史与人文也都得到了一一印证。
纵观德国历史,它始终摆脱不了两种命运,一个是战场,一个是战略的缓冲期,德国也是宗教、哲学与音乐的发祥地。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因为哲学上的深刻与宗教的寄托一样,往往都是苦难的伴生物。也正因为如此,一旦德国人有机会抬头,自然就会想到要统一欧洲。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理性的德国会产生出一个疯狂的希特勒。诸如此类的分析真的让我拍案叫绝!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观点给了我很强的冲击力,也给了我今后思考问题的一个全新思路,让我有理由相信,地理位置以及由它形成的气候、人文等方面的客观因素,能够决定或潜移默化地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与走向。
与之相对比的就是中国。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大陆国家,即便有海岸线也很饱满,岛屿不多,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向心力而大于离心力。黄土高原上的肥沃土壤为中国农业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业发达了,能够供养的人口多了,社会的分工才逐渐细化,思想才逐渐丰富,从而慢慢就孕育出了中国5000年灿烂的文化。还有一个我没有想到的因素,就是中国的象形文字,它是以形状来表示意思的,而对于具有“十里不同音”和辽阔版图的中国来讲,象形文字所表达意思的稳定明了也便决定了文字传播的公平性。它就像一根魔线一样,把中国人的心灵都串在一起。也强化了中华文化的这种向心力。
刘教授在进行中国与欧洲对比时,还用了拼图式结构与同心圆结构来形象地说明其中的差异。欧洲的拼图式结构是说,在整体产生之前,部分已经存在;在整体消失后,部分依然存在。这就不难理解欧洲的价值取向了——可以没有欧洲,但一定要有英国,可以没有英国,但一定要有苏格兰。而中国社会是个同心圆结构,几个圆的大小不同,但是圆心都是同一个,而且任何两个圆都是相互重叠的——小圆是大圆的一部分,大圆的一部分是小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说拼图式结构是欧洲长期离心力运动的必然产物,那么同心圆结构就是中国长期向心力运动的必然产物。
再比如,针对社会上关于由地沟油、毒奶粉引出“中国人没有信仰”一说,刘教授也在书中给予了有力的回应。他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糖有6种掺假方法……面包有20种,烧酒有23种,面粉有24种,巧克力有28种,葡萄酒有30种,咖啡有32种。”“熟读圣经的英国人,不知道,他每天吃的面包中含有一定量的人汗,并且混杂着脓血、蜘蛛网、死蟑螂和发霉的德国酵母,更不用提明矾、砂粒以及其他可口的矿物质了”。而当西方人在干这些事情的时候,教堂的门不是一直开着吗?由此可见,地沟油、毒奶粉这类事情与信仰没有必然因素关系。那么,与什么有关系呢?刘教授深刻地指出了,与资本有关系!任何民族在穿越资本的时代,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的异化,差别就在于,谁能够更快地穿越这个时代,谁就能够更好地驾驭资本。
关于对中国人信仰的解释,刘教授在书中也给出了自己理解,我觉得非常精彩也十分认同。那就是,虽然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把“家庭”作为生命纵向的限度,把“国家”的互助作为生命横向的限度。合起来,“家国情怀”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也是中国人超越生命限度的方法,它不是宗教,却是如假包换的信仰。
诸如此类的观点与论述还有许多。在此书中,刘教授沿着这个思路,还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为什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什么说不能仅仅从暂时的道德滑坡就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等社会上曾经流行的尖锐问题,语言平和却又确凿有声,充分显示出一位法律专家、大学教授、知行合一践行者、公益活动带头人的深厚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心怀天下的崇高情怀,确实值得一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读后感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读后感如下:
读鲁迅的文章,大概也有些日子了。从《朝花夕拾》,到《呐喊》《彷徨》,再到《野草》,若自大些,也要说自己对鲁迅论略知一二了。前些日子,新闻要讲鲁迅的文章,便又拿出了《朝花夕拾》,细细品味了一遍,他的文章,每一次用心品读,都能品出不一样的韵味来,但无论是怀念过往的鲁迅,还是愤世嫉俗的鲁迅,都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完这篇文章,心中不免起了些波澜,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非也,若非这样说,那毕竟是小部分人,那些彻夜守卫边疆的战士,冒着大雪指挥交通的交警,甚至是每天认真工作的市民,都是中国人自信力的体现,在我看来,每日过的充实而非碌碌无为便是自信力了,毕竟,你如何叫每天辛勤工作的人为失掉自信力了呢?
但至于开头引的一句话,放在今天也是不为过的,所有事物都是双面性的,人也是这样,有好的,也定有差的,但如果评论一件事物是好是坏,若非中心便是看占的比重大的那一面,这社会也是这样,大多数人的自信力和和少数人的自欺力决定了这个社会终究还是以好为主的,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种片面的说法,未免显得荒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