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出生菩提心经的读后感(诵读佛经)

发布时间: 2024-05-13 09:18: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如何确立空性正见以及生起菩提心舍利子,内空内空性空故,内空于内空无所有不可得,内空于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的读后感(诵读佛经)

如何确立空性正见以及生起菩提心

舍利子,内空内空性空故,内空于内空无所有不可得,内空于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无所有不可得,内空中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无所有不可得;如是乃至无性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性空故,无性自性空于无性自性空无所有不可得,无性自性空于内空乃至自性空无所有不可得,无性自性空中内空乃至自性空亦无所有不可得。
——世尊 释迦牟尼
——大藏经《大般若波罗蜜经》
菩萨修菩提心者非于众生。菩提心者不可得。此心非色非见。法亦无有得者。何以故。众生空故。
——世尊 释迦牟尼
——大藏经《佛说庄严菩提心经》

关于菩提心的困惑,求高人解答。

1 众生未对我发菩提心,为何我要对众生发菩提心?若说众生是我父母我应报恩,那我还是众生之父母,为什么不等它们先报我的恩?2 空性之中无我无众生,“我对众生发菩提心”,这里面既是我见,又是众生见,如同金刚经说“即非菩萨”。菩提心怎么会与空性相反?3 许多众生根性顽恶,大多有欺软怕硬的习气。你对他好,他反而欺负你,你对他硬,他就怕你、不作恶了。对于此等众生,似乎慈悲只能增加他们的放纵,不如以强硬态度对待,反而能帮他们改掉坏毛病。因此看来,这些众生是否不适合菩提心?
你是发菩提心的直接受益者
    [了义]
  
一、发菩提心,是你自己在心中种下了菩提种子,未来你能够修行成佛,就是因为你这时有种下菩提种子。如果没有种下菩提种子,你成不了佛,只能永远是众生。
  二、你只见“未对你发菩提心的众生”,不见早已成就菩提的无量诸佛么?无量诸佛未成佛之前,就是对你及无量众生而先发菩提心,无量诸佛如果没有对你发菩提心,他们也成不了佛啊。
  三、谁先发菩提心,先精进修行,就先成佛。后发菩提心,又不精进修行的,就比你迟成佛。如如,你先读书、先升学,先毕业,先赚钱、先做事业,先娶老婆,先当老爸。而那些还在计较“人家怎么不比我先”的人,他们可以一辈子不先读书...乃至于一辈子都不先娶老婆(只要这个世上还有人没有娶老婆)。你不当“先到先得”之人,反而想当“后到后得”、很有可能得不到之人吗?一切好事之前,你都让别人先得是吗?
  四、众生无量,总有先觉悟,后觉悟。不可能全部同时接触佛法、全部同时成佛。那你先有机缘接触佛法,就先觉悟发心修行,而后来接触佛法,则后来再发心学佛。总有个先来后到,这是必然之理。岂有当哥哥的30岁了,父母急着要给他娶媳妇,他反而慢悠悠地说:弟弟都10岁了,他为什么不先娶媳妇?为什么要我先?听到这个话,父母会不会当场晕倒?有这个道理吗?
  五、众生因为迷惑不觉悟,所以才要发菩提心学佛修行。你也是因为迷惑不觉,才要发菩提心成佛度众生。而你能够圆满成佛,是因为你有修行度众生积累无量功德智慧至于圆满的境界。如果你不度众生积功累德,哪有功德资格给你成佛?因为有众生给你度,你才修得功德资本,有功德资本,你才能成佛。所以,你以后能成佛,得要感恩报答众生才行。怎么反而说:“为什么不等它们先报我的恩”?你若不发菩提心度众生,你对众生何恩之有?
  六、你说“空性之中无我无众生”,如果你能够活在“空性之中”不用吃喝拉撒睡,那你就可以不用发菩提心。如果有人打你,你知道痛,有人骂你,你知道生气,三天不吃饭,你知道饿,你不能不活在“有之中”,你还不是圣人,那你还是做一个凡夫之人应该做的事、应该说的话,该吃饭就吃饭、该工作就工作、该生活就生活、该学佛修行就学佛修行、该发菩提心就发菩提心,一切都老老实实地来吧,所谓“无我无众生”这些高调的话不适合你讲,多讲多造口业。
  七、你说:“众生未对我发菩提心,为何我要对众生发菩提心?若说众生是我父母我应报恩,那我还是众生之父母,为什么不等它们先报我的恩?”这句话已经足以说明你的“我见、我执”极端地严重,还敢引用“无我无众生”这句话,佩服!
  八、般若空理——真空,万象森罗——妙有;理上真空,事上妙有;理和事的概念,你不能正确理解,则乱引用般若经典的话,也是错误的。药本无过,不懂阴阳寒热虚实缓急,乱开药是很危险的。
  九、众生根性顽恶,大多有欺软怕硬的习气。是有这种人。但是佛法不是只告诉你有慈悲心就能够度众生。有慈悲心而没有智慧,往往在害众生都自己不知道哪。就像学医不精的人,光有救死扶伤的心,而没有高明医术,心想救人,却把人治死,只能算庸医一个。
  十、记得听过一则故事:有两个人张三和李四,死后见到阎罗王。阎罗王说:“你们各自可以许一个愿,选择一辈子出生后,手心向上还是向下,手心向上的,有很多人拿钱给他;手心向下...”李四很精明,还没有等阎罗王说完,就说:“我要手心向上,什么人都要拿钱给我。”张三想:上一辈很穷,到处手心向上跟别人借钱,老是看人脸色,这种日子不想再过了,一定要改变一下。于是他说:“我愿意做手心向下的人。”阎罗王说好,满足你们的要求。转世后,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张三手心向下,家里有很多钱财,成为一个慈善家,总是去布施给穷苦人,忙得不亦乐乎;而李四呢,手心向上,整天坐在街头向别人要钱--变成了一个乞丐!张三布施给李四时手心向下,李四接受施舍时手心向上,都是过去发心,愿力所成。
  发什么心做什么人。仁者想要做“报答、给予所有众生”的人,还是想要做“所有人都报答、给予你”的人呢?
  愿仁者发菩提心,早日觉悟,广度众生,成就佛道。南无阿弥陀佛!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

关于佛陀证悟,他本人也曾有过多次的讲述,如《八十华严》就说:
“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其它的经书当然也有类似的记载,那么,佛陀所证悟的这些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大多人都把佛陀的这段话总结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并认为佛陀所证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但是如果你对于佛陀的生平有过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佛陀当年出家修行的目的跟宇宙人生的真相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更关注的是“认识苦”和“解脱苦”,即寻找一条让众生解脱生死苦海的大道。

我们回顾他出家修行的历程,一开始,他带了五个随从,希望通过修“苦行”的方式来认识苦,并寻求其解脱的方法,但是六年过去了,他们非但没有认识苦,而且还由于缺乏营养的原因,其身体也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于是,悉达多才坐在菩提树下,再一次进入了禅定,这时有一位牧羊女送给了他羊乳与食物,他吃了这些食物之后,跟他共修行的五个人都认为他已经丧失了斗志,就不再跟他继续修行。
佛讲法图

在菩提树下,悉达多进入了冥想,有人说经过三天三夜,也有说是49天,大这段时间里,他不吃不喝,精神高度集中,最后终于觉悟了。

而这个觉悟对于他来说,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觉悟,即自已说服自已,也就是说,在他证悟的这段时间里,至少有四个内容,而这四个内容就是他在后来创立佛教的基础,即:

一、苦是什么?

众生之所以有苦, 其实是因为众生有所执,有所执的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天地万物的真相,一旦众生具有认识万物真相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执于这些虚幻的所在,而佛陀所证悟的第一 个内容,其实就是苦的真相。
二、什么是业力,即过往和众生

一切众生的业力从何而来?他找到的答案是众生在过往的一切世之中,所有的经历,都会转换成一个叫做阿赖耶识的种子,世世流转,这就是众生有苦的根源。

如果想真正的解脱一切苦,那就必须把累世以来所积累的“业”完全消掉,才有可能彻底的解脱一切苦。

三、众生有轮回的本质

在佛教之中,所谓的轮回,其实是针对于众生来说,因为觉悟者是不存在轮回的,所以,众生要解脱轮回,那就必须像佛陀那样证悟,所谓的证悟,分有两个内容,即认识苦和解脱苦。
佛讲法图

四、佛性

一切众生都具有跟佛一样的佛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众生和佛的区别是,佛证悟了自性本心,即佛性,而众生则被各种幻象所迷惑,不能证至,用禅宗的话说,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曾觉悟的佛。

因此,据说佛陀在证悟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被恶魔侵袭了,因为如果佛陀真的证悟了这些内容,也就意味着得到了这个世间运行的真谛,而这些内容,众生不不可能知道。于是恶魔来诱惑他,最终,恶魔被他战胜,于是他左手手掌直立,右手莲花,在晨空中冉冉升起,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触摸到了世间的苦的真相,甚至世间的一切奥秘。
而这些奥秘超出了所有人类对世间的理解,他如果就这样告诉众生的话,众生不可能理解得了,最后,他决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传道,一步步介绍自己顿悟的“四圣人谛”和“八正道”。

所以,在后来的49年,他不断地将自己悟道的内容融会贯通,逐一说服别人,赢得了第一批弟子,随后这些弟子开枝散叶,将他所证悟的内容带到了世界各地。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无量寿经》《金刚经》《楞严经》《心经》《大悲心陀罗尼经》《阿弥陀经》《阿含经》《长阿含经》《大念处经》《大藏经》《现观庄严论》《宗镜录》

读心经的作用和好处有哪些?

好处:悟“空”性。学习《心经》的第一大好处,是悟空性。作用:放松身心。

《心经》的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讲“五蕴皆空”的道理,五蕴皆空拆分解开来,就是十二处皆空、十八界皆空。这是理解整部《心经》、或者说是理解整个大乘佛教基本思想的一个关键点。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空”了,可以让我们证悟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种种,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所聚合而成的,一切事物总是处在无常变化之中的,它们的本质是“空”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得破,放得下,这样心态才会从容。

简介:

《心经》所讲乃是般若智慧,是空性的智慧。当我们证悟到了五蕴皆空,证悟到蕴处界、十二因缘、苦集灭道皆空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般若智慧,而这个般若智慧,就能够让我们波罗蜜多,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

凡夫打开了般若智慧,就能超凡入圣,点铁成金,完成生命的净化和提升;菩萨都有般若智慧,他们就会“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诸佛有了般若智慧,就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最高最上圆满的大觉悟。

本文标题: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的读后感(诵读佛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2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成为游戏健将的渡河少年读后感(100字渡河少年读后感)新闻阅读读书笔记好词好句读后感(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