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读后感200字莫扎特,是一位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
魔笛读后感200字
从网上,我了解到了该作所创造的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且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一些。《魔笛》是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这部歌剧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是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
虽然说在课堂上看了《魔笛》的视频,但是还是不是很能理解,作为一个比较闭塞的人,我一般不会去听一些交响乐和去看些歌剧,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咱自己国家的古典乐,我觉得那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美。不过在课上,我还是被剧中的二重唱所吸引。虽然说我并不懂得他们的语言,但是我一下子就迷上了那种感觉,他的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因此当老师说要交期末论文时,我第一时刻就想到了它,而看了完整版的《魔笛》之后,我就深陷其中,不光光是那夸张的表达,那如痴如醉的声音让我明白了音乐无国界。
演出中,降E大调的序曲由强有力的庄重和弦开始,暗示“夜女王”的威严。在小提琴优雅的序奏后,进入莫扎特最拿手的、精巧的赋格曲段落,由各种乐器反覆展开后,呈现出一幅绮丽的音画,那清澄晶亮的色彩,如同由阳光与花香、幸福与欢笑所交织而成的。序曲的尾声充满了柔美、宁静的气氛。
音乐上,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而其中,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使《魔笛》在音乐上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歌剧《魔笛》的序曲采用奏鸣曲式写成。前面有个庄严肃穆的引子,三个强有力的和弦代表萨拉斯特罗的形象,这段旋律在剧中描写“光明之国”的场面时曾多次出现。在这首序曲里,也只有这一简短的部分是和剧情有着密切联系的。接下去是快板部分,其活泼、明快的第一主题,先由小提琴演奏,然后,再转到其它声部上,向听众提示了该剧所描写的是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其中巴巴吉诺与芭芭吉娜的二重唱,这部分应该是在人间出现的音乐,它只能出现在天堂,只有天堂才有可以诠释生命的歌曲。我感觉两个人的和声部分实在是完美,帕 帕 帕 帕帕帕帕 俩个人的配合实在是天衣无缝。
观看《魔笛》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听觉的享受。
《土地与歌》—读后感
标题虽相近,所唱内容词体却不相同,这也会联想到这是否存在着“亲缘”关系,是否属于“同宗”关系。这会受到到文化传播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会使这些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传至另外一个地方,融合各地所具有的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民歌体裁,因为它在传播或传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流动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一首民歌却有着不尽相同的体裁与特征。
书中不仅将民歌与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文化等多层面紧紧扣牢,还对具体谱例展开具体分析,也就是音乐本体的分析与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合。运用民族调式去解刨,曲式划分结构,音乐美学的角度去深析,情感审美价值体验统筹为“大杂烩”,样样齐全,具体又精细,我想,这是对一首作品所要做到全面彻底的分析,这也是音乐学家所体现出来的严谨缜密的学术精神与风范,同样也是对于研究民歌的学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读《渔舟唱晚》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渔舟唱晚》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舟唱晚》是小学五年级的一首古筝独奏曲,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诗句。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它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蒙蒙,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一片寂静。以上这些都是我听过陈红梅老师的《渔舟唱晚》一课我所了解到的,陈老师创设的情境,让我不自觉的被音乐所感染,陈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深,我就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为了能使学生在欣赏中主动地体验音乐,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陈老师选择了这首五年级的欣赏课《渔舟唱晚》,这首《渔舟唱晚》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但是,这个画面是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之中的,如何让学生想像并表述这个画面呢?陈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柔和、温暖、宁静”等表述第一部分的音乐,想像“夕阳映万顷碧波”的情景,第二部分音乐“激动、快乐、热闹”,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通过两部分音乐的对比感受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体会音乐要素给我们展现的丰富性。乐曲的第三部分音乐时回归宁静,深入感受渔民捕鱼归来的画面的变化,体会中国渔村渔民的幸福生活。
个人认为,本节课如对于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该让学生多表现,多实践,多体会实际的演奏效果。当然,老师则应该为学生多准备一些音像资料,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体验,从而理解音乐的形象和内涵,启发其音乐潜能和音乐灵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听,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但教师的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不能成为讲解员,更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精讲多听,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听觉想象,让他们在欣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这才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
拓展:渔舟唱晚教学反思
以往传统的古筝教学,往往是按照“范奏、讲解、练习、指导”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曲子的处理也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强弱快慢来完成,依样画葫芦地弹奏好一首曲子。长此以往,学生自学一个曲子时就不会自己去处理,不懂得怎样表现出乐曲的韵味。
筝弹出韵味来,这是习筝者时刻追求的。筝这件乐器所以能够传留至今并能发扬光大,就是它的鲜明民族风格和醇厚的音韵特色,如单是音的堆砌,毫无声色,毫无修饰,那能算作音乐吗?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让音流动起来,表达出意境、情趣及各种丰富的感情变化,让人感动,引起共鸣,这是音乐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囿于单纯的技术演练,会使筝的'演奏误入歧途。单纯技术观点的形成也是由于不理解音乐内容,缺少音乐修养所致。
让音乐感人,必须弹奏的细腻,做到细腻,必先对音乐内容的有好的理解。
一、认真研究分析作品、了解作品。
首先要反复读谱,认真研究分析作品,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也要让他们了解该作品的风格、艺术特点特色、技法特点、调式、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乐段、句法的划分、力度层次和高潮处理等。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音乐内容。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得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案例中录像所描绘的景色与乐曲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浓郁的氛围,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渔舟唱晚》的艺术形象变得鲜明生动,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学生充分理解了乐曲的内容,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的意境,他们看到了“夕阳西下,湖面上静静的,非常美丽”;“看到了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他们“感觉到“好像微风在轻轻吹过来”;“曲子里的滑音好像是桨在水里面划动的声音,我觉得渔翁们很开心”;感觉“船开得越来越快,船头的波浪在哗哗地拍着船,还溅到了船上面”。
通过情境的创设,他们感受和理解了音乐的内容、所含的感情,并用熟练的技巧表现出来,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是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三、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感受和理解乐曲内容的同时,要趁热打铁,及时加以巩固。案例中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乐曲的情绪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筝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学生感受和理解乐曲的同时,要趁热打铁,及时加以巩固。案例中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乐曲的情绪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筝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练习,最拿手的片段展示。只有对乐曲长期演奏并不断推敲、琢磨、加工使其更臻完美,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古筝演奏要领。一个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实践,对他的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我们在古筝教学中,只要教者有心,学者有意,定可从那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