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读后感(读人物志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5-11 16:57: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人物志》读后感,2000字,《人物志》,魏,刘郡,著,凉,刘昞,注,如果说《论语》为处世之书,《孙子兵法》为战伐之书,《韩非子》...

人物志读后感(读人物志有感)

《人物志》读后感 2000字

  《人物志》 魏 刘郡 著
  凉 刘昞 注
  如果说《论语》为处世之书,《孙子兵法》为战伐之书,《韩非子》为统治之书,那么,《人物志》即可当之而无愧为识人之书。
  修已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心理原则是:谦让,不争。
  对于领导人来说,是否了解以合理地使用各种人才,是其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了解各种人才特点,按才使用,量才授官居,才能使“众才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平淡是人格性情的最高境界。所谓“平淡”即谈泊处世,没有偏好,不伐不争,不出风头。不仅是道德操守最为高尚的人,也是多才之人,所谓“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将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平谈”结合一起,为人物才性鉴定的最高准则。
  如何识人?
  观察他安于什么,从事什么,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知人”是圣贤聪明智慧的显著标志和最为可贵的品质。人的素质以中和为贵,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察人观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聪明。圣人之可贵,就是能兼平淡与聪明。精明强干的人通晓进趋应变的关键,而缺乏深思远虑;深思远虑的人,识别静默安处的道理,而不知迅捷机变。
  弘大刚毅是“仁”的本质。礼文伩节是“礼”的根本,坚贞不移是“信”的基础。勇敢果断是“文”的决断。通策知著是“智”的本源。
  正直而不柔和就失于呆滞,强劲而不精细就失于鲁莽,固执而不端正就失于愚阊。气充而不清朗就会偏激无成;通物而不平正就会放纵失度,而具有中庸品质的人就能色溶一切。
  为人质性平静淡泊,内心敏慧,处表清朗,筋腱强劲,骨骼坚挺,声音清润,神色悦怿,仪表庄重,容貌端正,九种类型的表征都具备,就是才德精美的人才。诚实的人推想别人也诚实,诡诈的人猜测别人也诡诈。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望之俨然,即之而浊,既能辨说无碍,也能缄默不语,变化无穷,唯以通达为关节。所以,高亢进趋的,过之;拘谨退守主,不及。
  正直刚坚毅的人人,才能在于矫正邪曲,正直不阿,不足在于激烈攻击对方;柔和恭顺安详宽厚的人,长处在于宽忍能容,不足在于缺少决断;勇武强悍劲健豪迈的人,堪称胆力刚烈,不足在于无所忌惮;精细温良慎重畏缩的人,好处在于谦恭谨慎,不行距在于多仰疑虑;强硬刚正坚定劲直的人,所用在于支撑稳固,不足在于专横固执;善于论辩推究事理的人,能力在于能释疑难,不足在于飘浮不定;普济博绝周给广泛的人,所长在于胸襟宏大,覆盖宽广,不足在于交游混杂;清高耿介廉正无私之人,节操俭素坚笃,不足在于拘谨局促;行动果断光明磊落之人,成功在于攀登向上勇于进取,不足在于空疏迂阔;深沉冷静机警缜密的人,精于摆玄入微,不足在于迟滞缓慢;质朴率直性格外身的人,可贵在于心忠厚,为人诚恳,不足在于浅露不藏;足智多谋厚貌深情的人,长于权术计谋,谲诈韬略,不足在于模棱两可,犹疑不决。

读人物志有感

  人物志是一部教人辨别人才的书。

   人物志读后感篇1

  读人物志,我知道第一篇叫九征第一,所谓征就是征知,了解,九征就是九个特征,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从九个方面去观察,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内在情况,这个特征都是表面可以看得出来的。作者认为,内在的东西,总是有外在的东西可以表现出来,人的品性能力也是可以从外部观察出来。所谓九征是指:一个人的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作者认为真正的人才是中庸人才,即中正平和的人才是最可贵的,其他某方面突出的人都只能算是偏爱人才,比如:这里的“神”是指这个人的本质,一般主要通过眼睛观察出来,比如我们觉得这个人眼睛有仁爱,平静之光,我们就说这人品德正直,如果过分仁爱,这人就没有原则,这需要一定的阅历与经验。“精”指精神,精气,某人精力很好,也是可以从眼睛看出来,眼睛精光四射,足以证明此人聪明,但是眼睛特别明亮且有闪烁,这人就可能聪明过头,要做坏事。筋骨强健,说明此人勇敢强胜,如果过于强健,可能就是残暴的特质。“气”与“色”有时可以结合来看,气色易变化的人性格急躁,情绪不稳定,气色没有任何变化的人就有点无血性,所人看一个人以什么原因发火可以知道他的性格及情绪,该发火不发火,就是怯懦,不该发火却发火就是莾夫,终究要失败。“仪”指人的仪态,坐立行走,观察一个人的仪,可以知道其素质好坏,修养高低,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坐立行走就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好象当过兵,那个人好象做领导的,为什么从其仪态上可以看得出来。“容”就是人的长相,虽然人不可貌相,但是不同品性的人所展现的容不一样,我们说那个人长得贼眉鼠眼,那个人一脸横肉,就是指容。言就是说话,言语,言为心声,一个人思维如何,关键看其语言是否有条理,是否合乎道理。一般从以上九个方面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情况。

  一般我们以为人才就是要有专长,某方面特别突出,其实做为一个管理者,一个大管理者,要有平和的素质,才能容得下属下不同的人才,中和是万物的至理,是真正的大道,平淡无味,我们在选拔一个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最主要的是要看这个人的性情是否平和中淡,然后才是其才智。我们经常说心有多大,发展就有多大,也就是告诉我们作为管理者要有包容的心态,要有平淡的气质,这也提醒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也要修炼自己的胸怀。

   人物志读后感篇2

  《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作者刘劭,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物志》以人君为核心,以各类人才为主导,将不同人才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巧妙地统一起来。

  其中《冰鉴》一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1811-1872)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一部传世奇书,曾国藩以一介儒生举兵湘乡,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知人善任,善于“以相取人”。

  此书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曾国藩是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均有所作为的晚清“第一名臣”。他给家人写的大量家书情文并茂且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既对今人颇有启示,又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本书需要仔细咀嚼,除了是古色古香的文字外,它还含着很多需要我们思考的想法。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知人者智。我们每天生活都要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他们也许来自不同的'城市,也许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可以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商人,有点是学者,有的是求学者,有的是厨师等等。我们要同他们交流接触,所以我们也是在识人。

   人物志读后感篇3

  如果说《论语》为处世之书,《孙子兵法》为战伐之书,《韩非子》为统治之书,那么,《人物志》即可当之而无愧为识人之书。

  修已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者读之,可以明清浊,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心理原则是:谦让,不争。

  对于领导人来说,是否了解以合理地使用各种人才,是其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了解各种人才特点,按才使用,量才授官居,才能使“众才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平淡是人格性情的最高境界。所谓“平淡”即谈泊处世,没有偏好,不伐不争,不出风头。不仅是道德操守最为高尚的人,也是多才之人,所谓“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将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平谈”结合一起,为人物才性鉴定的最高准则。

  如何识人?

  观察他安于什么,从事什么,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知人”是圣贤聪明智慧的显著标志和最为可贵的品质。人的素质以中和为贵,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察人观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聪明。圣人之可贵,就是能兼平淡与聪明。精明强干的人通晓进趋应变的关键,而缺乏深思远虑;深思远虑的人,识别静默安处的道理,而不知迅捷机变。

  弘大刚毅是“仁”的本质。礼文伩节是“礼”的根本,坚贞不移是“信”的基础。勇敢果断是“文”的决断。通策知著是“智”的本源。

  正直而不柔和就失于呆滞,强劲而不精细就失于鲁莽,固执而不端正就失于愚阊。气充而不清朗就会偏激无成;通物而不平正就会放纵失度,而具有中庸品质的人就能色溶一切。

  为人质性平静淡泊,内心敏慧,处表清朗,筋腱强劲,骨骼坚挺,声音清润,神色悦怿,仪表庄重,容貌端正,九种类型的表征都具备,就是才德精美的人才。诚实的人推想别人也诚实,诡诈的人猜测别人也诡诈。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望之俨然,即之而浊,既能辨说无碍,也能缄默不语,变化无穷,唯以通达为关节。所以,高亢进趋的,过之;拘谨退守主,不及。

  正直刚坚毅的人人,才能在于矫正邪曲,正直不阿,不足在于激烈攻击对方;柔和恭顺安详宽厚的人,长处在于宽忍能容,不足在于缺少决断;勇武强悍劲健豪迈的人,堪称胆力刚烈,不足在于无所忌惮;精细温良慎重畏缩的人,好处在于谦恭谨慎,不行距在于多仰疑虑;强硬刚正坚定劲直的人,所用在于支撑稳固,不足在于专横固执;善于论辩推究事理的人,能力在于能释疑难,不足在于飘浮不定;普济博绝周给广泛的人,所长在于胸襟宏大,覆盖宽广,不足在于交游混杂;清高耿介廉正无私之人,节操俭素坚笃,不足在于拘谨局促;行动果断光明磊落之人,成功在于攀登向上勇于进取,不足在于空疏迂阔;深沉冷静机警缜密的人,精于摆玄入微,不足在于迟滞缓慢;质朴率直性格外身的人,可贵在于心忠厚,为人诚恳,不足在于浅露不藏;足智多谋厚貌深情的人,长于权术计谋,谲诈韬略,不足在于模棱两可,犹疑不决。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伟大的博弈》是2005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约翰·戈登。该书讲述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以华尔街为主线展示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过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一)

  上半年看过的两本书,当时没写完书评,现在完成烂尾工程后推出!

  连着读了两本金融方面的书籍,华尔街经典《伟大的博弈》和全球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前者讲述了华尔街从最初名称的诞生,到二十一世纪初之间的三百年跌宕起伏的辉煌历史,后者讲述了作者认为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原因——对财务知识的重视程度。

  《伟大的博弈》自从出书以来,一直是众人了解华尔街历史的首推书籍,其经典之处在于,作者以小说的笔法书写金融史,并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讲故事的能力,将长达三百年且纷繁复杂的华尔街历史娓娓道来,读起来令人丝毫不觉枯燥,反而欲罢不能。整个记叙方式和写作手法很像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但不管本文所记叙历史的长度还是复杂度,都远远超过吴书所记叙的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所以本书的知名度和经典程度也要远远大于后者!

  《伟大的博弈》完美地描绘了华尔街乃至整个美国金融史三百年来的发展图景。而从这三百年的发展来看,金融这一门学问,哪怕是到了今天,仍然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因为,一方面从历史来看,和众多动辄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学问来比,哪怕是经济学,现代金融学实在是太年轻了。另外一方面,标志着证券投资走向成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事件——格雷厄姆《证券分析》的出版至今也才80年而已!

  在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交易法》,1934年又通过了《斯蒂尔格拉斯法》,这两部法律的通过,标志着证券交易开始有了法律的监管,现代金融才开始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并在后来七十年代的计算机革命中,为很多新生高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长足的支持!而在这之前,金融要么受千夫所指,要是就和赌博相差无几!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二)

  在读完前两本书之后,我拿起了《伟大的博弈》这本备受推崇的名著。《伟大的博弈》是一本有关华尔街金融发展史的书籍,在我的印象里史学书籍都很枯燥,但这本书却异常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本书有着确凿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还穿插着有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得我的阅读兴趣大增,让我几乎是不间断的迅速读完。对于从事多年银行财务工作,现在又从事银行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弥足珍贵,向我呈现了曲折动人的金融发展史。

  本书虽然是讲的是华尔街金融史,但同时也是一篇篇生动的人物志。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作者对华尔街传奇人物的生动描摹。作者对人物及事件的描述客观公正,但同时又能保证阅读时的趣味性,并且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价值取向。

  读完此书,我收获很多,既有伟大的金融工作者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也有华尔街金融发展史带给我工作的启发和引导。我想致敬本书中那些有责任感的金融英雄。虽然在华尔街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青史留名的人为数不少,但大多只是凭借精明的头脑,甚至是以不正当的手段积累了让人羡慕的财富而已,而称得上伟大的。范德比尔特不同于典型的唯利是图的华尔街人物形象不同,他给人最强烈的感受首先是:正直。而对利益的追求似乎只是他在捍卫正义过程中所得到的附加报酬。

  这一点,在哈莱姆股票逼空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踏上明日的征程。这本书可以给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匆匆前行的我国银行业提供一个历史的明镜,反射过去,照亮前程。该书中讲述了许多经典的金融英雄人物,他们充满睿智和责任心、正义感,非常值得我们银行工作中学习和借鉴。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获得了巨大的震撼,除了感慨金融英雄的伟大,感叹金融市场的精彩纷呈,更想向心目中的英雄致敬,通过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来致敬心中的英雄。我们应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每个员工一起努力,踏实工作、恪守责任,共同做好内控制度、注重案件防范、规避金融风险,从而推动我行的快速发展。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三)

  这是一本讲述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讲述金融发展和金融人成长的书,引人深思!

  (1)是什么让华尔街历经各种危机由弱变强,成为霸王?

  思考这一问题需要两个层面,一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式如何超越的?二是即使在美国国内,为什么偏偏是华尔街?华尔街的兴起,伴随的是美国的发展强大,这应当是根本。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危机中汉密尔顿式有力的调控(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促成华尔街崛起!

  (2)历史规律背后的不变性质是什么,以及发展的历史又是如何改变了这些性质的表现?

  繁荣和萧条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以繁荣狂热带来的想象力创新飞跃,以萧条痛苦引起的反思进步成长。这来源于贪婪与恐惧两种最基本力量,历史规律不断上演的教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们对两种力量的掌控和表现水平提高,客观机制对主观意志的合理引导,使危机不再可怕,破坏力不断减小。

  周期的性质和思维正是发展的常态。我们曾将其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弊端,是导致其灭亡的必然力量。错矣。其实是人性的表现,制度也许会加强或抑制,但不是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曾十分欢喜直线型的思维,其实那往往导致水平线式的发展。

  每一次崩溃和危机,恰恰都是其新生,突破,创新,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是单纯的,单纯的钱。单纯了,就更容易创新、突破、自我修复和进步。

  如果人类市场游戏,市场法则是公平的游戏规则,但正如游戏所体现的,那些赢的人会自我加强,此时公平的规则就是再强化不公平的结果。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地清场,让我们再世代后拥有接近到平衡起跑线的机会,由此改变天生命运的无奈安排。社会主义必将反强权,以国家共有的形式做游戏的庄家,重新改变游戏者输赢的角色。

《独立的人们》读后感500字

《独立的人们》读后感500字
  《寻找家园》是高尔泰先生一本带自传性的文集,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记录了祖国最动荡年代的生活片段。从孩提时代的美好家乡,到流放西北,最后远走他乡,高老带着沉重的口吻一一道来。
高老人生大起大落,几易住地,认识了、观察了不少人,他冒死将他们一一记录,只为还大家一段真实的历史,不让后代将他们遗忘。书中如同“人物志”般的描述虽零散,却不减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在夹边沟、敦煌、兰大、川师大、监狱,这些农民 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的后代无一例外都逃不出时代的枷锁。太多的人,匆匆看过一遍后,已经在我的记忆里模糊了。笔记上跳动的几个名字,瞥一眼,却还是让我感触颇多。
郭永怀,工作卖力却还是招人恨。在例行会议上,一同劳改的人即使挑不出他的错,也绝不会说他一句好话。人情的淡漠,心胸的狭隘,早已不是被指责的对象了。在那个小环境中,大家相互监视,相互指责,相互揭底,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度如同大自然动物一般灵敏,温情、真诚等品质为了一己活路,早已被死封在内心深处,绝不容许有半分的缝隙让它们逃匿。
还记得那件蓝棉袄,出自一位老母亲之手,穿在夹边沟孩子的身上,成了农地上的一抹亮色,作者眼中的一丝暖意。儿子离世,蓝棉袄几经人手,依然在田野上晃动,高老每每看到,内心唏嘘不已。远方的那位母亲,在孩儿离世后,该如何地面对这个世界。
就在身体快熬不住时,高老因画画的本领死里逃生,来到了敦煌。他也是后来才知道,那些依然留在夹边沟的人们,无一不留在了那里,与黄土蓝天为伴。就地掩埋的尸体白骨累累,无法辨认身份!
在敦煌、兰大、川师大的时光里,高老也并非一帆风顺,知识分子之间的明争暗斗虽不粗鲁却是恶毒万分,让这位无法将“中庸”之道融入血脉的学者吃足了苦头。即使如此,高老依旧不肯学乖,文章也未见丝毫妥协,唯一让步的就是他也学会了怀疑,怀疑身边的一切,原本的性情中人已经麻木到无法对对方浮光掠影般流露出的一丝“真性情”再有任何的信任了。
这段时间,也不全然那般灰色,些许人还是送来了温暖。
韩学本,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反右派”运动的蹂躏忠厚,还有如此学者依旧坚信孔子之教的团结作用,还有学者敢于有自己的思考,不可谓幸哉。
忘了哪边看到某人看《布拉格之春》的感慨,说译者是五七干校某学者,功底深厚,见解独特,佩服。韩学本、高老就都曾在五七干校中呆过,这个当年大人们接受思想改造的地方,能出一个高老、韩老,也必然会存在其他有智慧、有能力的学者,不奇怪了。
苏恒先生,一个在那个时代“痛苦地”“顺畅游走”的人。
他的诗稿和论文,迥然不同。
“那些在理性框架内禁锢了一辈子,年复一年地积累起来的无名痛感和无名苦感,
互相推挤、涌动,形成一种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写,他无心撞上了诗。”
人那,若是微观地看,真真是了不得,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各人有各人的救法,高老书写记忆,苏先生吐露出诗。无法,如不这样,怎么活得下去。
通读全文,没人不佩服高老追求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毅力,这股子劲仿佛天生,近似本能,即使到死亦不肯有半分放弃。面对昏暗世界,这近似赤裸的直白却是一张现世的催命符。母亲曾为其算过命,说他写文章便会大难临头,一画画方能化险为夷,真准。高老几度劳改、几度入狱皆因忍不住将体悟放诸纸上,见之大众。即使出国逃离之前,还在坚持做“出格”的事:在大学讲堂讲人的异化问题,在家中“伙同”夫人收留被政府追捕的朋友。
如此不肯妥协,近乎木讷地坚持自己的人,不可思议啊!
高老的三次婚姻,品质参差不齐,不免让人感慨,清醒如高老者也会在婚姻大事上栽跟头。
第一段与茨林的结合,平淡却温馨。可惜好景不长,茨林怀二胎时,不幸身亡。
第二段婚姻俨然一场噩梦,当初结合一是考略到女儿高林的抚养问题;二是听人提及那女子面对高官时不卑不亢的一幕,甚合心意。哪知人是如此复杂的生物,婚后显露出的另一面直接将婚姻推进了坟墓。两人价值观严重不合,高老保持尊严,却不耽名利,活脱脱一个追求真理、精神纯性的知识分子;而那女子虽自尊极高,终究是个世俗之人,难脱物质束缚,其实自尊也是出于自己的野心和嫉妒而已。两人从要离到离成,拖了七八年时光,离婚那刻,高老痛快坏了,想想也还算幸运,身边同事有因体制问题终身离不了婚的,那可真比死还难受啊。
第三段婚姻简直是上天的恩赐。夫人小雨因父亲所托,帮高老保存记录的纸片,在阅读完所有的纸片后,小雨爱上了这位已经上了年纪的男子。哪怕后来父亲与高老决裂,小雨亦不悔与之携手。高林(高老长女)见父亲晚年有小雨阿姨陪伴,内心甚是宽慰。夫人小雨陪高老度过监狱生活,又陪他远渡重洋逃离到美国,在异国他乡,高老一心伏案写作,是夫人小雨在邮局上夜班养活两口子。这位夫人坦然地接收着如此清贫的日子,俨然杨绛先生在世。
上天还是公平的,赐予了这位历尽沧桑的男人一个至死不渝的灵魂伴侣。
高老的三段婚姻值得细细品味。本人虽没什么婚姻经验,但看看周围那么多对夫妻,感触还是有些的。究竟该把婚姻放在多高的位子,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诸多家长将孩子的婚姻大事当做了他们人生的“终点",以为结一门看似门当户对、两情相悦的亲事便代表了自己孩子将来的幸福生活。现实却是,两人结合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在重新开启的路途上,也得好好经营,不能懈怠。所以归根到底,婚姻也只是人生的一个旅程,有时可以看淡点,毕竟路不是只有一条的。像高老,该离则离,看淡了。
哪知淡泊婚姻后,反而收获了人生的至爱。
所以”迟“不是个问题,怕迟是因为战胜不了对于婚姻的执着,战胜不了内心的不安全感。
说穿了,症结还在于人自身,人总是制造很多的制度,习俗,把自己套牢,最后还对制度、习俗顶礼膜拜。

看完传记,高老的独立人格毋庸置疑,他追求独立思考的信念如同宗教信仰般坚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年代,他能做到身体力行,时时散发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相比较,高老身边的人,却在这股红色浪潮中迷失了自己,或者说从来未曾清醒的人们再一次地随波逐流了。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五篇

《少有人走的路》朋友推荐给我看的书,非常好,收获不小!自己表达能力差,这是另外一位读者的 读后感 ,分享!心智成熟的旅程……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周末参加了花生妈妈的读书会,和大家一起悦读。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在育儿方面也看了不少书,基本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看什么。有些 教育 经典也看了几遍,结果呢,我不知道别人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何育儿圣经所说的从大的道理,比如爱、放手、信任,到小的细节,比如不要陪孩子写作业等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屡战屡败,挫败感倍增,从而怀疑自己的情商和能力。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育儿书,是从原生家庭到夫妻关系最后深入到哲学宗教信仰层面的探讨自我成长的书。

多年三代同居的温馨和纠葛,过渡到夫妻二人独立养育,从全职后初期的忧郁、彷徨到现在的坦然和积极的面对,回首过往,虽然前路漫漫,却已经看到了自我个性的多面,那些被光彩掩盖多时的疤痕。而这些疤痕正是我从孩子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现在重又慢慢开始关爱,就如我要不断地学会呵护那些弱小的性情。这个过程可能是披荆斩棘、困难重重,也许是我从此书中收获最大,也是走此道路的意义所在。

和各位妈妈交流,一个话题一句话就能找到共鸣。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育儿的 方法 也都不是放之四海的经典,不要迷信什么虎妈羊爸的道理,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只有找到你们一起协调的频率,自会奏出属于你们的旋律。这旋律中除了悠扬的曲调也会有如暴风骤雨般的强音,时而的忧郁时而的欢快,唯有这般,才是丰富的变奏曲。

别人驭儿之“术”可以借鉴,但不要偏离了自己的主旋律——不能失“道”。缺少爱的“术”是功利主义的操纵和控制,而盲目的爱又会导向束手无策的迷茫和放纵。所以虎妈和羊爸也都是别人家的爸妈,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都会有看到“别人家孩子”时的自责,转手就把压力放在孩子头上,殊不知孩子和自己身上都背负着大大的包袱。我们一直在前行,拉着孩子的手,直到放手目送让他去远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我被一种力量和精神感动。这是一部心灵读物,它可以带领你走进内心,了解自己,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这部书是能轻松阅读的通俗版,但请不要因此而轻视它,它可以健全您的心智、改善您的生活,让您更快地走出困境、渡过危机。

这部书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20年。前三本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在美国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南战士兵提供治疗,其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的一系列伟大著作。第四本作者托马斯.摩尔,也是美国人,是一个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并拥有哲学学士、音乐硕士及神学博士学位。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问题,坚定地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部书英文一本,翻译后中文版是有四本:

第一本主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用沟通与理解的语气,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本质,引导我们去享受生活,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派克告诉世人: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第二本书的主题是勇敢的面对谎言。派克大胆地揭露人性深处的谎言,也直指自己国家的弊病。由于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懒惰和恐惧,所以面对问题和痛苦,人们常常会选择逃避,用谎言来麻痹自己的意识。被压抑进潜意识的痛苦,则会以心理疾病的方式纠缠我们。所以,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谎言,依靠爱的力量对抗一切谎言和邪恶。

第三本书的主题是与心灵对话。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欣喜,而不要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每个人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没有自助手册,没有公式。某个人的正确之路,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错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处在不同层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小心而灵活的对待它们。

第四本书的主题是心灵地图。正像书的副标题一样,它补全了我失落的一角。作者告诫要让心灵得到关怀,尊重它表达的讯息,给它时间和机会来展现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内涵和质量让它茁壮成长,最终会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相信通过努力的心灵迟早会凝聚成那块神秘的“哲人之石”,成为人格的坚实核心。

这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表达的方式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读了这部书让我明白心理健康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心理的治疗更不是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就象作者所说:“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书中能作为勉励、自省的言语很多。每个人看后的收获都会有所不同,我毫无保留的推荐,希望更多人走上心灵成熟之旅。

这部书从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考虑尽量原味的问题,所以有些语句读起来会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优美,但我觉得不影响阅读的效果。

受此书的影响,引起我关注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发展。早在两千年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见孔子对心理学的注重。三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刘劭著有《人物志》一书中,将人分为圣贤、豪杰、傲荡、拘懦,并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观其感变,以审常度”,美国学者施罗克曾将它翻译成英文,于1937年以《人类能力研究》在美国出版,向西方介绍了刘劭的思想。南北朝时期学问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颜之推十分关注 儿童 的心智发展,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做有详细记载,这种以实物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测验方法可以说是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婴儿发展量表的先导。

我国咨询心理学由于抗日战争和“”的影响,发展几次受到摧残,改革开放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目前大部分心理学的教材和心理咨询和治疗用的测量表都来源于西方。近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心理测验的本土化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将更有自己中国特色。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

(一)谈判的勇气 每年 春节 后,都会迎来辞职的高峰。

大多数人辞职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见的有两条:

(1)待遇问题;

(2)发展空间问题。 现代社会,换个工作,无可厚非。但是,经常有人辞职的时候一边感谢公司的栽培,一边私下对人说出自己的抱怨:原来是如此,如此! 如果是换了我。在我确认离开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头儿,谈一谈。 一般的人,觉得谈待遇很难,其实,如果头儿有决定的权力,这个反而是最简单的。直接说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来解释或搪塞的。

发展空间的问题,略微不同。可能有这么几种状况:

(1)信息不对称,你不了解公司的运作,这时候,需要认真评估自己的短期收益和长远受益;

(2)公司发展很好,但现在的定位有问题,希望调整;

(3)不喜欢公司的人文环境。 无论怎么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然后再做决定。离开有时是一种方法,但或许不是最好的结果和时机。 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为了工资上增加几百块钱跳槽,放弃了大好的发展前途,不值得。说实话,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实在令人遗憾。

(二)学历依赖症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发展,突然觉得想读研考博,读了几年书出来,不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这样的机会成本太高。 学的多,以后就一定赚钱多,发展就一定好吗? 错! 当你还沿着传统的思路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有你哭的时候!有些人非常擅长考试,以为考试就是今后的一生的保障。书读的越多,你今后的生活之路就越难开始。 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不过是希望高学历给自己带来工作的保障,一种看上去很稳定的依赖性! 但是,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鬼才知道! 无论你怎么推迟走向社会的那个时刻,那个时刻最终都会到来。该来得都会来得!社会的 经验 只能在社会中获得。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准备“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实,要抛弃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诚实和少许的勇气。 如果今天不能面对就业的事情,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以后一定有更多的麻烦需要面对。

(三)宠物病 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老人养,然后年轻人也养。然后,开始在街上,看见被抛弃的流浪狗。 养宠物的目的,是出于排解孤独,出于爱的渴望,或好玩什么的,但很少是出于爱。 人可以安排宠物的生活,训练宠物,带他们锻炼、洗澡和散步。宠物付出的代价是顺从。一旦宠物生病无用或咬他们一口,立马被抛弃。 人在宠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对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们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骄傲和激动。 人对动物如此,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爱的名义 有一次,去儿子的学校听心理健康的公开课,家长们都去了。 有个孩子在 日记 中写到:他的父亲,因为他考试没有达到要求,而用皮带抽他。他一直都记忆犹新。 孩子的家长按耐不住,跑上讲台,说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为了他好啊! 中国有句古话:黄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 我想,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我们的孙子这一代,还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爱的名义进行! 孩子就是家长的宠物,家长的面子,或是未来。 以未来的名义,以爱的名义,家长们怎么样的行为都可以得到解释,可以得到谅解。 但是,这时候,爱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爱是一种权力,一种单方面的要求; 意味着:爱是强制的,暴虐的,严格地近乎苛求,让人感到没有人性! 意味着:在压力下,对权威的盲从。 意味着:不关心对方的独立存在,只关心自己内心的结果。 明白了这些,就会理解现在社会中的年轻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或不幸: 他们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前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五)心智成熟的旅程 未来生活的所有不幸,都来源于我们糟糕的 家庭教育 ,跟学校收钱多少没有多大关系,跟高校扩招也没有多大关系。 上学完成的只是知识的学习,而心灵的成长,只在家长的手中。 只要我们不关心人的心灵,读再多的书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长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业也算小有所成。可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的心智和他的智慧好像不成比例。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有这样的一些课程,去教会孩子们: 如何去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一切,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变故,说出不,和老师讨论教材的错误和立场? 如何去倾听朋友的谈话和倾诉,和家长探讨和交流? 如何没有限制地想象和赋予自己神圣的使命? 回首人生,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力量和支持,我们到底要学习怎么样的一种本领去面对:恐惧、懒惰、威胁和爱的压力。在我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中,除了马斯洛的书外,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给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释和行动的指南。在这本伟大的通俗心理学作品中,处处充满了沟通和理解的气息,它跨越了20年的时间限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加称职,更有耐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告诉我们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带领我们去如何面对艰难甚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必须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必须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无罪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我们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也并非要变成高高在上,远远超越日常生活,自以为所向无敌,对凡俗生活的弱点和缺陷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少年;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承担痛苦和责任,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伟大的哲人也会让自己时而像小孩一样的放松和玩耍,“事实上孩童的‘无知’才蕴涵着无数可能,我们必须时而设法忘记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空”的境界。我们追求理想,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面对现实,我们有时要追求超脱,但是也必须控制自己的虐待倾向。

“ 我们不应该把人体视为机器,把思想视为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合,把人类世界视为人类智力与科技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我们应该体会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内心中的意象与大自然和 文化 意象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聆听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音调、和声与不和谐的音符,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这种聆听,我们应该将身体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心灵融为一体。”看到这种观点,其实让我感觉很焦虑,现在的医生都已经演变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状输入电脑,从数据库中搜寻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终得出可能的结论。如果让病人花钱买药更加有赚头,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励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获得更自然的康复,这种状态与“关怀心灵”差得太远了。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 探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他们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因此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 其它 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本身也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分清科学的领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一个无意识反应则是,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按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划分,正是这个划分,在确定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是,这项不成为的社会契约在今天已经毫无意义了,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可怕的分裂工具,将我们的社会拆得七零八落。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非常杰出的能力,他们能够把相互关联的事物分割在各个密闭的空间里,使它们彼此无法接近,结果导致巨大的麻烦。而联合,就是要求我们勇敢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压力。所以,当我们综合考虑问题,并愿意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时,我们就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忽视了什么?或早或晚,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最后这句话,我到一直都很赞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 反思 、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范文 五篇相关文章: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五篇

★ 关于《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五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00字五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500字五篇

★ 《少有人走的路-心灵成长之路》读后感五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作文五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精选小学

★ 《少有人走的路》初中生读后感五篇

★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五篇

★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

本文标题: 人物志读后感(读人物志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39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学二年级读甲壳虫的读后感(昆虫记读后感)盗铃掩耳的读后感(掩耳盗铃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