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读后感600字三家分晋的读后感600字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后,灭了吴国,当上了霸主。晋国其实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有实力的有四家:智...
三家分晋的读后感600字
三家分晋的读后感600字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后,灭了吴国,当上了霸主。晋国其实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有实力的有四家:智、魏、赵、韩,这四家的大夫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他一直想独吞晋国。可是另外三家心也不齐,没法儿去跟智伯瑶闹翻。智伯瑶就派使者向另外三家要土地和人口,魏和韩都交了,可是赵襄子坚决不交。智伯瑶就逼韩家和魏家一起攻打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退守到赵家最坚固的一座城--晋阳城。智伯瑶在查看地形的时候,发现晋水正好在晋阳城的上游,如果在晋水上造一条水坝,就可以水淹晋阳城。智伯瑶淹了晋阳城,得意地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如果晋水能淹了晋阳城,汾水就能淹安邑,绛水就能淹平阳。”话音一落,就觉得说漏了嘴,可是已经晚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已经决定要跟着赵襄子了。赵襄子联合韩和魏弄坏了水坝,水淹进了智家大营,智伯瑶马上叫人去抢修,可是魏韩赵带着大军堵住了他们的去路,把智家杀得一干二净。三家灭了智家,把晋国平分了,成为了三晋。公元425年,赵襄子他们都死了,新君继位,准备把自己成立为诸侯国。
我觉得智伯瑶真是不要脸,名义上天天说你们三家都要给公家进贡,那样晋国才能再当上霸主,他说的公家其实就是他们智家。也就是说,他把自己都当成晋国的国君了。智伯瑶太贪心了,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韩和魏本来就是因为有点怕智家才被迫服从的,一看智家要灭掉他们,肯定他们要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智家了。智家要想成功,一定要先安抚好他们三家,即使有一家不同意,另外两家也会替他卖命,那一家也支持不了多久。
我觉得智伯瑶真是不要脸,名义上天天说你们三家都要给公家进贡,那样晋国才能再当上霸主,他说的公家其实就是他们智家。也就是说,他把自己都当成晋国的国君了。智伯瑶太贪心了,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韩和魏本来就是因为有点怕智家才被迫服从的,一看智家要灭掉他们,肯定他们要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智家了。智家要想成功,一定要先安抚好他们三家,即使有一家不同意,另外两家也会替他卖命,那一家也支持不了多久。
韩赵魏三家分晋读后感1000字
三家分晋的偶然性
三家分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第一次打破了我国历史上曾经非常森严的诸侯与大夫的界限(田氏代齐尚在其后),而这甚至可以看作是后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先声.所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把它作为记事的开始.对于这么强大一个国家一分为三,最后在战国时代内耗不止,最后分别为强秦所灭,我一直很不甘心,经常在想历史有没有给过晋国不分裂的机会呢?现在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解释一下,这里说的偶然性指的是晋国最后有可能像齐国那样被一家贵族所独占,而不是像历史事实那样由三家瓜分.晋国公室为异姓贵族所取代那是必然的.
在赵氏说服韩、魏两家反戈,灭掉智氏之后,三家分晋的局面就基本已经形成了.在此之前,根据晋国形势的发展,当时各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出了晋国最后落入异姓贵族之手的结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出访晋国,对赵文子(赵武)、韩宣子(韩起)、魏献子(魏舒)说:“晋国其萃于三族乎!”同时又劝晋国的公室支庶,谨守礼仪的叔向“必思自免于难”.不过《左传》中的预言多是根据后来的事实附会的,因此,当时的人时候真的就认为晋国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还不能肯定.正好,除了《左传》的记载,考古工作者还从地下发现了关于晋国的结局的预言,而预言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孙武.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吴问》的竹简,其中就有吴王阖庐与孙武关于晋国形势的对话.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
行是先亡.’‘孰为之次?’‘知是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
省略号所省掉的,是孙武对六卿所实行的田赋制度的分析.他认为赵氏所实行的制度是最宽松的,最能争取民心,所以他预言赵氏如果不改变其制度的话,最后可以独吞晋国.此预言不见于传世文献,是从地下出土的文献上得到的.其来源是西汉墓埋藏的竹简,文中记载的预言又与后来的事实不完全相符,看来可能没有经过后人的修改.这么说,当时人就有认为晋国最后像齐国一样被一家异姓贵族所代替的看法.按照诸侯国内卿大夫纷争的一般规律,赵、韩、魏三家中有一家逐渐强大而吃掉另外两家是非常可能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赵、韩、魏联合灭智氏以后和平共处,最后大家一起瓜分了晋国做了诸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据我分析,赵氏之所以没有像孙武预言的那样独霸晋国,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部原因是赵氏在六卿的相互争斗中始终处于旋涡的中心,先是和范氏、中行氏失和而大战一场,差点连赵简子(赵鞅)的正卿都丢掉了.然后又是赵襄子(赵无恤)与智氏对着干,被智氏联合韩、魏一顿暴打,要不是张孟谈看出智氏与韩、魏之间的矛盾,说反了韩、魏,反灭了智氏,赵氏怕是就要被灭族了.经过这几次折腾,赵氏的力量被削弱了很多,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元气.这个时候,韩、魏两家又没有主动找赵氏的麻烦,所以,三家就没有相互攻击.当然这也应该和三家历来比较和睦有关系.韩氏一向都是与赵氏交好的,魏氏与赵氏也没什么矛盾,或许三家有默契也不是不可能的.从内部因素看,三家灭智的时候,赵氏是赵襄子当家.赵襄子是赵简子的庶子,其母是狄女,他在赵简子诸子中地位最低,以其有才,故被赵简子立为继承人.在宗法制盛行的当时,加上华夷之别,赵襄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肯定是很不稳定的,他最后不能把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而立其长兄伯鲁之子,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支配地位,赵襄子肯定要花一番工夫,他当然没有精力再去同时与韩、魏两家争斗,那两家没来找赵氏的麻烦他就应该很满足了.另外,赵氏在大战之后为了迅速恢复,可能改变了以前比较宽松的税赋制度,已经不具备孙武所说的“毋失其故法”的前提条件,所以孙武的预言也就无从实现了.以上就是我对晋国没有归于一家而被三家瓜分的原因的一点看法.
最后谈谈三家分晋对后来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晋国在春秋中后期一直是第一号的强国,可以说是“一极独大”,非但在中原诸国没有国家可以挑战晋国的这个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国也落在了下风.如果晋国不分裂,作为一个强国堵在秦国东进的道路上,恐怕秦国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而且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向看,中原小国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被晋国兼并,其他二流强国基本没有插手的机会,这也算是符合“马太效应”吧.也许大家要说,战国时国家发展的前景在于变法,而不在于国家原来的强弱.那么我们又来看看当时变法的情况.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变法,最早的是魏国的李悝主持的变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魏惠王在战国初期称霸的局面.可以说,三晋的变法是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的.而变法的著名人物,特别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是出自三晋的.而且晋国在春秋时期就以能变法而闻名,这也是晋国在春秋时能称霸的原因.晋国的异姓贵族为了加强自身的力量也有变法的传统,因此,如果不是三晋经常相互攻伐而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晋国在战国时期应该发展成一个超级强国,并可能成为统一中国事业的完成者.而最有可能成为统一的晋国的继承者的赵国在战国时期也一直很强,虽然没有像秦、齐、楚那样成为统一全国的时代开创者的有力人选,但是也有“胡服骑射”那样的创举,而且是战国后期可以与秦国对抗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但是赵国的领土过于偏北,中原的先进思想不能及时传入,终于在政治经济上落后了.晋国的分裂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秦国,只可惜中国文化传承由此而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三家分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第一次打破了我国历史上曾经非常森严的诸侯与大夫的界限(田氏代齐尚在其后),而这甚至可以看作是后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先声.所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把它作为记事的开始.对于这么强大一个国家一分为三,最后在战国时代内耗不止,最后分别为强秦所灭,我一直很不甘心,经常在想历史有没有给过晋国不分裂的机会呢?现在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解释一下,这里说的偶然性指的是晋国最后有可能像齐国那样被一家贵族所独占,而不是像历史事实那样由三家瓜分.晋国公室为异姓贵族所取代那是必然的.
在赵氏说服韩、魏两家反戈,灭掉智氏之后,三家分晋的局面就基本已经形成了.在此之前,根据晋国形势的发展,当时各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出了晋国最后落入异姓贵族之手的结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出访晋国,对赵文子(赵武)、韩宣子(韩起)、魏献子(魏舒)说:“晋国其萃于三族乎!”同时又劝晋国的公室支庶,谨守礼仪的叔向“必思自免于难”.不过《左传》中的预言多是根据后来的事实附会的,因此,当时的人时候真的就认为晋国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还不能肯定.正好,除了《左传》的记载,考古工作者还从地下发现了关于晋国的结局的预言,而预言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孙武.1972年4月,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吴问》的竹简,其中就有吴王阖庐与孙武关于晋国形势的对话.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
行是先亡.’‘孰为之次?’‘知是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
省略号所省掉的,是孙武对六卿所实行的田赋制度的分析.他认为赵氏所实行的制度是最宽松的,最能争取民心,所以他预言赵氏如果不改变其制度的话,最后可以独吞晋国.此预言不见于传世文献,是从地下出土的文献上得到的.其来源是西汉墓埋藏的竹简,文中记载的预言又与后来的事实不完全相符,看来可能没有经过后人的修改.这么说,当时人就有认为晋国最后像齐国一样被一家异姓贵族所代替的看法.按照诸侯国内卿大夫纷争的一般规律,赵、韩、魏三家中有一家逐渐强大而吃掉另外两家是非常可能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赵、韩、魏联合灭智氏以后和平共处,最后大家一起瓜分了晋国做了诸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据我分析,赵氏之所以没有像孙武预言的那样独霸晋国,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部原因是赵氏在六卿的相互争斗中始终处于旋涡的中心,先是和范氏、中行氏失和而大战一场,差点连赵简子(赵鞅)的正卿都丢掉了.然后又是赵襄子(赵无恤)与智氏对着干,被智氏联合韩、魏一顿暴打,要不是张孟谈看出智氏与韩、魏之间的矛盾,说反了韩、魏,反灭了智氏,赵氏怕是就要被灭族了.经过这几次折腾,赵氏的力量被削弱了很多,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元气.这个时候,韩、魏两家又没有主动找赵氏的麻烦,所以,三家就没有相互攻击.当然这也应该和三家历来比较和睦有关系.韩氏一向都是与赵氏交好的,魏氏与赵氏也没什么矛盾,或许三家有默契也不是不可能的.从内部因素看,三家灭智的时候,赵氏是赵襄子当家.赵襄子是赵简子的庶子,其母是狄女,他在赵简子诸子中地位最低,以其有才,故被赵简子立为继承人.在宗法制盛行的当时,加上华夷之别,赵襄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肯定是很不稳定的,他最后不能把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而立其长兄伯鲁之子,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支配地位,赵襄子肯定要花一番工夫,他当然没有精力再去同时与韩、魏两家争斗,那两家没来找赵氏的麻烦他就应该很满足了.另外,赵氏在大战之后为了迅速恢复,可能改变了以前比较宽松的税赋制度,已经不具备孙武所说的“毋失其故法”的前提条件,所以孙武的预言也就无从实现了.以上就是我对晋国没有归于一家而被三家瓜分的原因的一点看法.
最后谈谈三家分晋对后来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晋国在春秋中后期一直是第一号的强国,可以说是“一极独大”,非但在中原诸国没有国家可以挑战晋国的这个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国也落在了下风.如果晋国不分裂,作为一个强国堵在秦国东进的道路上,恐怕秦国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而且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向看,中原小国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被晋国兼并,其他二流强国基本没有插手的机会,这也算是符合“马太效应”吧.也许大家要说,战国时国家发展的前景在于变法,而不在于国家原来的强弱.那么我们又来看看当时变法的情况.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变法,最早的是魏国的李悝主持的变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魏惠王在战国初期称霸的局面.可以说,三晋的变法是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的.而变法的著名人物,特别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是出自三晋的.而且晋国在春秋时期就以能变法而闻名,这也是晋国在春秋时能称霸的原因.晋国的异姓贵族为了加强自身的力量也有变法的传统,因此,如果不是三晋经常相互攻伐而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晋国在战国时期应该发展成一个超级强国,并可能成为统一中国事业的完成者.而最有可能成为统一的晋国的继承者的赵国在战国时期也一直很强,虽然没有像秦、齐、楚那样成为统一全国的时代开创者的有力人选,但是也有“胡服骑射”那样的创举,而且是战国后期可以与秦国对抗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但是赵国的领土过于偏北,中原的先进思想不能及时传入,终于在政治经济上落后了.晋国的分裂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秦国,只可惜中国文化传承由此而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韩赵魏三家分晋读后感1000字
详细内容 【时间】:春秋末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76年左右 【地点】:春秋晋国 【人物】: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 【背景】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六卿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过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意义】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本文标题: 三家分晋的读后感(韩赵魏三家分晋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22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