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博客(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20 20:21: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作为历史的研究者,作者在《天朝的崩溃》中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博客(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作者在《天朝的崩溃》中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1

  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 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 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许多多的人认为鸦*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证明当时的清军无论如何抵挡不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文中关于中英双方使用武器、舰船、军队的编制以及作战方法,都有很细致的描述。例如对英国军舰的载炮门数,更是不厌其繁一一例举;对英军采用的战术,即战舰攻击正面陆军抄袭背后的近代军事学术,也是做了具体的分析。

  首先清朝的兵力虽在人数上占优势,但当时的清军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战斗力相当差劲。而英军在鸦*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其次从武器上说,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也类似,式样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铸造技术也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更有很多士兵还使用大刀弓箭,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最后制海权的丧失,我觉得是清军战败的另一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的海军力量一直称雄世界,而在近代的战争中,谁取得了制海权,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在5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首先要歼灭北洋舰队的根本原因。从这几点来看,清军实力实在无法和英国相抗衡,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大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

  在作者看来,中国应该向日本一样,不必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而应当尽快签订和约,再走自强之路。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签订合约后的安逸并不适合中国,抵抗、牺牲是一个必然付出的代价,直接投降的作法从中国人民的感情上是说不过去的,虽然这样一定充满了鲜血,但也只有鲜血,才能激励国人的觉醒;只有鲜血,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发展到这个样子,应该说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是一个必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似乎也是无可挽回,真正可悲的是战败后的中国没有能够及时走上自强的道路。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正确的看待历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我们要吸取教训,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在重复那些错误,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2

  天朝的崩溃,光看其题目,就大致揣测出这是一本讲述清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书,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是如何终结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其中的"天朝","崩溃"用得恰到好处而别有深意。"天朝"直接指出了清政府的自大,"崩溃"却正表现出清政府无法避免的灭亡,暗含对于清政府腐败的讽刺。

  书首先对鸦*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

  我曾经思考过:就是因为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军签署了《南京条约》,才使中国现在人对于耆英的印象变成懦弱。可是如果耆英不投降,带来的只会是更惨重的损失,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于清政府而言,只是面子上的过不去,可是对老百姓而言,却是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但现在看来,作者的想法更符合当时的国情,他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理性地分析比较,避免这场血的战役。我们可以直接投降,像日本一样走上自强之路。虽然如今想来,这不失为正确的策略,但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无法倒退与逆转,而清政府自认为的"天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自己在世界之峰,又怎肯做个缩头乌龟主动屈服呢?但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打这场战役,中国走向的是像日本一样的道路,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当然作者的观点虽然只是假设,但仍是相当成熟的.。从文中的这一段话便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两个需要分清的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该抵抗?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答案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读后感《《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

  其次,它围绕一些晚清时期我们所认为的汉奸及英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最大的亮点就是它阐述了真相,将教科书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还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对于林则徐的了解仅限于虎门硝烟这一事件,认为像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如果不走极端,给英军提供了鸦*战争的导火索。自大腐败的清政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难道林则徐也不知道吗?明明知道自己敌不过强大的英军,还要用这样的行径去惹怒对方,不光清政府不会赞颂你,老百姓之后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难道你可以补偿吗?

  书中却进一步写出了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他只不过又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发配出去后仍然败在"官场"二字上,复出无力,阻挡不了英军的入侵,这"天朝"连最后的精良指挥都敌不过英军,大局又如何稳得住?

  第二次鸦*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将不堪一击的清政府逼向了绝路。辛亥革命的一发动,"天朝"就此崩溃瓦解。

  真相与记录总有一点偏差。其实到了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似当年嚣张跋扈,倒是想改变这千年世袭的帝制。可惜孙中山等人没有给清朝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是在改革几天后直接将其推翻。不然今天的中国可能和日本走的就是同一条道路:仍然保留皇帝这样的称号,但皇帝不掌握实权,只是类似于国家的象征。

  世事难料,中国曾经有那么多条路可走,一步之差,也许今天的中国就完全不同。之所以这么多年的帝制时代终结在清朝,细想也可以发现:是因为清政府的"天朝"之感,是因为井底之蛙的愚昧,还是因为外国的侵略?其实都不是,是历史的潮流在前进,而鸦*战争,《南京条约》…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清政府一夜间崩溃的铺垫。

  我们不会再回到帝制时代,还有那些愚昧的时代。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范文3

  《天朝的崩溃》,作者是茅海建。主要讲述了与鸦*战争相关的史实。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读完了《天朝的崩溃》,我感触很深,又重新了解了清王朝在那个时期的腐败与黑暗。历史学家茅海建对“鸦*战争的再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在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后期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导火索。 在《天朝的崩溃》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天朝”是怎样崩溃的,但书中对多个问题的解释与论述,我终结出了“天朝”崩溃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武器。在中国晚清时期,军事武器还是鸟枪等落后的武器,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而侵略中国的英军的武器炮弹、长枪等,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从兵器上来说,中国就已经输了。

  第二个原因是士兵与军官的问题。晚清时期,军队人数很多,在人数上占据很大优势,但清军驻防懒散,难以集中,调度非常困难,并且,大部分的军队都是用来维护治安,保护皇城的,没有较强的作战能力。晚清士兵与军官腐败,没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同时,军队也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了军队懒散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个原因是“天朝”在对待鸦*腐蚀民族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楚,

  开始一直认为禁烟不成功是地方官僚腐败无能,没有把这个问题与英国商人联系起来。并且,在初期,没有禁烟的打算,直到皇室内部出现烟火,清政府才同意禁烟,这就反映出清政府没有一点危机意思,依据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还未清醒。

  晚清时期的中国还是封建王朝,专制,黑暗,而此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无论是在军事,经济上,都远远的超过中国,正在走向巅峰,这就决定了,在鸦*战争中中国必败。

  天朝的崩溃是必然的,无论有没有鸦*,有没有英军侵略,这种传统的落后腐朽的制度,如果不改变,中国永远都是挨打的,不可能强大。从这一角度来说,天朝崩溃帮助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现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的对待每一段历史,从那些错误的,荒谬的事件中获得信息,以便更好的发展。 从书籍可以看出作者治学严谨——每一章后面都有长长的引用书单。通俗易懂——连我这样不喜欢思考的人都能读得不忍放下。观点新颖——以当代的思想去解读历史。书中还有许多的句子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此先列两句:1、以纪传体为正宗的中国传统史学,过多地注重了人物的褒贬,历史著作中登场的历史人物,身上都带有明显的标签。2、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最后抄录书中的一段:

  “道光帝老了。战争结束那年他已60岁。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希望天下平静,耳边安静,不再像从前那样细究静静水面下的湍湍暗流了。”

  “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而战后中国面临西方威逼的险恶环境中,无所作为是一种最坏的政治。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专制社会,皇帝的意识决定一切。以前都是在课本上读的近现代史,故事总是围绕着除了忠臣的不幸和奸臣的当道,缺乏言路和拥有圣裁的皇帝老在那里犹豫和游移,多么令观者揪心难忍,国家土地和利益不幸地被国外的强盗入侵和侵占,小时候还幻想过如果有时间穿梭机,派哪怕一个排的解放军不就把敌人挡出了大门之外了吗?但大门紧闭的天朝迟早一天还不是一样会再次被更强的敌人打开,脱离了世界和时代的“天朝上国”为何总那么难以从梦中惊醒,鸦*战争只是天朝上国不幸命运的开始。好书才能如此详尽地还原历史真相和全貌,将那些神话和政治谎言都击破,让我们更能体验到当时落后的中国面对强敌入侵,更合乎情理地理解当时人们的行为和举措,历史的环境限制了他们,体制上的崩溃并不能因为某个奸臣或替罪羊来承担,秦桧与岳飞总是让后人纠缠不清,却忽视了真正的问题。 要我对这书做个评价,我想说,有创见,颠覆传统史学对鸦*战争的观念。对林则徐的角色重新审视,对当时该“战”该“和”,作者联系日本维新黑船事件提出了大胆的观点。从政治而不从道德角度出发,“清朝迎战必败,应当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对鸦片战争的所有认识都来自高中历史,但高中历史是对这段历史做了修饰的。它的重点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三元里抗英这样的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当看完这本书,我只能是个震撼来形容我的感受。

中国军队和英国军队的实际差距。我原本认识中,双方的差距更像是宋朝军队和蒙古大军。本书第一章双方武器装备、兵制、军官的对比,后后面描述战争的具体发展让我意识到了当时双方的差距是印加帝国的军队对上了西班牙军队。面对英军这样的现代化军队,中国军队完全是以血肉之躯对抗现代化火器。

高中历史书上描述,总让我有这样的遐想:如果道光一直重用林则徐这样的忠臣,能够清除他身边琦善这样的奸臣,结局会不一样。本书可以可以说直接嘲笑了我的幼稚想法,在鸦片战争涉及的省份就不存在坚持主战的大臣,一个个信心十足的清朝大臣们在与英军交战后要么变成坚定的求和派,要么绝望之极直接求死。

道光和大臣们的无知和愚昧让人感觉可怕。他们沉浸在天朝的梦幻中,认为他们眼中的“夷”只是船坚炮利,一到陆战就无能为力,面对前方的清朝的不断失利,还是认为是认为有逆民协助英军,英军一到陆上可不能敌过熟习弓马的大清士卒。他们甚至完全不清楚英国的动机,一开始还想像用以前抚周边属国一样的方式抚英。

在战败后,清朝还是用陈旧的观念解释失败。所有人对鸦片战争非常麻木,鸦片战争后的割地赔款对他们来说只是跟宋朝向金朝交纳和金一样,完全没意识虎视眈眈的殖民者们。林则徐们仍旧提出来的良方也只是良吏和勇士,魏源的《海图志书》提出了“师以夷技以制夷”,但全书仍然是充斥着从古代兵法书借鉴来的制夷之策。而这句话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展的洋务运动才开始实际使用,而对制度的改革要等到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戊戌变法。通过甲午战争加入中国殖民者行列的日本,在鸦片战争结束11年后因为黑船事件才被迫结束闭关锁国,而通过明治维新,他们打赢日俄战争,然后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与英国们一起开始蚕食着中国。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谢谢

在老师的引荐下,我读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当然,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完!我只是选读了其中一部分!对《天朝的崩溃》有一定的了解!这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中的历史性研究方法、二手资料的分析、典型事例的深入研究、提出假设的方法。

由于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等。

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力图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在读《天朝的崩溃》的时候,对鸦片战争体会最深的是:鸦片战争前和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也是令人最揪心的一段历史!在高中学习历史,每当读到鸦片战争时,总有一股说不清的心绪纠结在心头,总会为那段不堪的历史感到惋惜、心痛!不过读《天朝的崩溃》的时候,更多的是带上了一副名叫“客观”的眼睛!

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从古代到近代,直至今天都没有完全在一个体系中。

这是我品读中最大的感叹,书中也提到了蒋先生的名言:“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国家力量的悬殊。

经济力量的悬殊便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总所周知,在鸦片贸易以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重点在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差距甚大,出口往往是进口的几百倍;在鸦片贸易以后,这种进出口的差距掉转过来了!通过鸦片贸易,帝国主义者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多,这样以来,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差距便越拉越大!

这是造成经济差距的外因,而内因是清朝的外交政策——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并不见诸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 *** 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

闭关锁国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它并不能抑制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最终被动挨打的局面。

对于这样的史实,有种惋惜,如果清 *** 能及时改变一系列对外政策的话,或许以后的局面便不会是那样的悲惨。

带着惋惜的同时,让我想起了另一件历史史实,便是汉武帝的改革!在汉初的时候,实行着“无为而治”的一种政治策略,这种政策对当时汉朝力量的复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走上了轨道后,这种“无为而治”的政策便不适用了,曾一度的给汉朝带来不必要的战争。

而当时的汉武帝果断的实行了改革,不在无为而治,改而实行“退恩令”、“刺史”等政策。

这样的新政策,给汉朝带来了一个新的繁华昌盛。

如果当时汉武帝没有果断的改革,之后的汉朝会怎样呢?对于时代变迁,必须推陈出新的这种规则,汉朝的 *** 很是敏感,他们意识到了,实行了改革;然而清朝的皇帝和官员却没有这样的意识,一直生活在他们为自己建造的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一种注定的结果。

虽然当时的清军在人数上占尽优势,但是驻防分散,难以集中,调动也很困难,除了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

而且当时的清军不论是八旗还是绿营,战斗力都已经相当差劲。

除了战斗力差劲外,武器装备上也是十分落后的,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近二百年间几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比对手差,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

这便是,当时军事力量的悬殊!

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没有明确指出“天朝”失败的原因。

历史学家茅海建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让我看到了一个愚昧、狂妄又顽固的世界,在西方殖民侵略下,虽然已是遍体鳞伤,但仍在绝望中挣扎,这冷酷无情的史实令我深思……

《天朝的崩溃》 读后感怎么写?

思路:写出在作者眼中的鸦片战争,还有自己的看法。

范文:

一直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很想知道在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中国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慢慢地走出来。

在作者的眼中,鸦片战争是必败无疑的。我们常常笼统的说清末的天朝已然腐朽,但通过作者的分析,才知道这种腐朽已经是何其不堪一击。

与“夷人”相比,清朝在武器装备、军事思想、军事制度上处于全面的、鸿沟般的差距中,社会思潮、决策制度、官僚体制上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战败不可避免,得以苟安对统治者而言都算是幸运。

最要命的是对于名理的执迷。华夏大地数千年的荣光,以及儒家文化数千年的浸染,滋生出“天朝”的自我迷思。夷夏之分导致了闭关锁国,不仅致使国家逐渐落伍,甚至都无法以正常的姿态来应对战争。在战争中的交涉,事关国体的事情才是要务,那些涉及切实利益的反而退居次席。

战败后的“反思”也都是名理以及道德层面,而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务实分析、总结,以至于战后几十年依然裹足不前,与经历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表现出天壤之别。

然而,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长久保持着自给自足、不断繁荣的状态,滋生出天朝的自我认知似乎是必然,长久沉迷于骄傲中,又怎能不循环向下。面对突然而至的凶猛外力,顽固的思想体系甚至仍能在巨大的惯性下继续运转,导致中华民族真正的反思与觉醒迟到了许多年。整个民族的苦难,也因此而更加沉重。

《天朝的崩溃》第一章读后感

20历本 吴兰妹

        清朝统治的结束至今已有一百零九年了,提到清朝相信很多人都对清朝的末期印象最为深刻,觉得晚年清朝时期是一个败落的时期,虽然清朝的统治者及朝廷官员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看似充满生机,实则已经是一丘即将枯死的稻田,田里的泥巴已经快干裂。本书第一章仔细阅读以外,虽然其它章节未仔细阅览。第一章颇为感兴趣,就当时清朝的军事武器来说本书有个词用得恰到好处“老式的洋枪洋炮”。就“枪”而言,清朝用的是几经改良的鸟枪,英国用的已经是世界上用的较为先进的军用枪;清朝当时使用的火炮也只是如西方十七到十八世纪初的加农炮,名字虽然多样,威力却形同虚设,英军火炮虽然并无很大的优势,虽然两者在样式及原理上大体相同,但在制造工艺的质量问题上两者仔细相比清朝的火炮也就暴露了种种缺点:清朝的冶炼技术存在技术问题也就导致了清军火炮铁质差;泥膜工艺落后导致了筑炮工艺落后;清军不重视炮车炮架,使之瞄准器具不全与不完善;即使炮弹种类多但名不副实,总体质量相对于英国来说简直差太多。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鲜明的对比。就按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说,在兵力上清军人数虽然占有优势,但由于驻防分散,难以集中,因而调动起来难度很大,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战斗能力很是差劲。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而英军在鸦*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而且清军中的很多人是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其战斗力显然不如整体编制的对手,因而两军在实力上差距很大。武器上,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由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很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的式样也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由于铸造技术也十分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很多士兵还在使用大刀弓箭,自然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提及到清朝的军事力量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清朝的外交政策与态度,当时清朝官员妄自尊大以天朝大国自居,以自大的眼光看待外国贡使,持有封建落后的外交观念,和有“纸老虎”独立自主的成分,总觉得自己的国家无比强大不需要与外国有更多深入的交流。即使是鸦片战争爆发后签订的条约,被派去的谈条件的朝廷重臣任然没有意识到外国的军事强大,以一种高傲自大的姿态认为是赐予英国与他们谈判的权力,依旧没认清自己国家的处境,也足够说明当时的清朝是没有足够明确的外交观念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爱国人士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即使按现在的观点来看以前前人的选择也是对他们不公平的,毕竟我们所处的处境不同,对于当时他们所做出的选择不理解,但是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子,只能从以前发生过的事件中吸取教训,以便在未来面对大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出一个足以公正而全面的选择。关于书所写内容的一.些感触。作者将题目起作“天朝的崩溃”,显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极具讽刺意味。茅海建太无情了,他无情到不给我们对鸦片战争进行假设幻想的空间;茅海建太冷酷了,他用手术刀-般的 目光和文字一 点点地剖析着“天朝”那臃肿笨拙的躯体;茅海建对祖国的爱也太深厚了,以至于他的心在为历史流泪乃至流血的时候,仍然不肯放弃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国历史的诚实。
本文标题: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博客(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99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冰心诗歌读后感200字(冰心诗读后感5篇)有关战争读后感提纲(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