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的 读后感 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 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 经验 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 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 规章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二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 教育 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 思维方式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 社会实践 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 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 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看了“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 著名哲学书籍读后感
2. 成功哲学书读后感
3. 哲学文章读后感
4. 古文哲学读后感
5. 十本励志书读后感 励志书籍的读后感
6.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后感
7. 关于哲学的名著书籍推荐 哲学经典著作书籍
8.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3篇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 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 经验 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 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 规章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二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 教育 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 思维方式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 社会实践 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 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 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看了“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 著名哲学书籍读后感
2. 成功哲学书读后感
3. 哲学文章读后感
4. 古文哲学读后感
5. 十本励志书读后感 励志书籍的读后感
6.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后感
7. 关于哲学的名著书籍推荐 哲学经典著作书籍
8.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3篇
冯友兰《论风流》读书笔记
范文如下: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好好看的第一本书。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提起过冯友兰,说他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很想找点他的书看看,奈何高中学业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前几天,在图书馆偶然遇见了他的一些书,最近又对读书与做人方面有许多困惑的地方,所以就挑了这本书看了。
且不论他是不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此书主要是他对以往一些文章的整理,里头除了阐述他对于美学、佛教、道教、儒家、墨家、法家以及西方哲学的辩证观点,还在做人方面的人格、人性、人生境界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冯友兰在书中论述时几乎没有用哲学术语或艰涩难懂的词汇,一些逻辑的辨析都是以十分通俗的语言巧妙的说与读者细听,文字质朴,语调平和,除了了解一些知识,还可感受到大师人格魅力的熏陶,虚怀若谷,平和亲切,雅俗共赏。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好好看的第一本书。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提起过冯友兰,说他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很想找点他的书看看,奈何高中学业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前几天,在图书馆偶然遇见了他的一些书,最近又对读书与做人方面有许多困惑的地方,所以就挑了这本书看了。
且不论他是不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此书主要是他对以往一些文章的整理,里头除了阐述他对于美学、佛教、道教、儒家、墨家、法家以及西方哲学的辩证观点,还在做人方面的人格、人性、人生境界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冯友兰在书中论述时几乎没有用哲学术语或艰涩难懂的词汇,一些逻辑的辨析都是以十分通俗的语言巧妙的说与读者细听,文字质朴,语调平和,除了了解一些知识,还可感受到大师人格魅力的熏陶,虚怀若谷,平和亲切,雅俗共赏。
跪求冯友兰《论命运》的读后感600字,初一水平,谢谢
答案示例:
《论命运》读后感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命运就早已注定了。就像启动发条的机器,一切都会按既定的方程运行。我们的际遇,我们的痛苦与快乐,早就有了一条路线。一如舞台的表演,早就是作家(导演)安排好的。时间的作用,就是将一切演艺出来。而我们本身,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是的,人生中充满了偶然,表面看起来,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一个偶然促成的。这些偶然可以是让我们飞黄腾达的,也可以是让我们一蹶不振的。但当我们的人生走到一定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光怪陆离的、纷乱复杂的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这些偶然,其实早就注定。一件事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某个特定的地点发生了,一定有着前因,这些原因,有的推理得到,有些却回溯到很远很远,以至超出了我们的智力范围。当然这是一个理由:事情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太近,所以我们才无法认清。就像我们看东西,眼睛离被观察物太近,我们反而无法认清事物原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那些偶然离我们有段时光时,我们就会更加深刻意识到,那些并不是偶然。在生命的长河中,偶然是没有地位的,必然和秩序才占有统治地位。必然是根本,偶然只是必然的手段和表象。就像我的思想才是我最根本的,至于我用哪种语言表达,完全是个方式问题。我们的人生就是一种必然。
命运是凌驾于我们的认知力之上的,不管我们感觉的到,还是感觉不到,命运必定发生作用。就像鸽子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的构造,但它们就是能飞到自己的目的地。命运是我们生命内在的罗盘,它引导着顺从它的人,拖曳着不情愿的人。有时我们做一件事情,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们最终这样做了,这就是命运冥冥之中的作用。有时我执行一个符合我们一时利益的计划时,我们发现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应该放弃这一计划,如果强制执行,我们将损失惨重,鲜血淋漓,这就是我们背离命运的下场。总之命运会用各种方法带我们踏上它既定的轨迹。而更为讽刺的是,我们的认知力根本没有办法认识命运。所以我们的生命会出现短暂的盲目性。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为我们的无知,会表现出忧虑、茫然、欣喜等各种情绪。然而命运其实早就注定,等我们明白过来,会发现当初的种种是多么的可笑与可悲。
我们都只是命运的傀儡,直到我们生命结束的那天,我们都摆脱不了它的控制。生命根本不值得讴歌或是评注,因为一切都早已注定,那么理所当然,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论命运》读后感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命运就早已注定了。就像启动发条的机器,一切都会按既定的方程运行。我们的际遇,我们的痛苦与快乐,早就有了一条路线。一如舞台的表演,早就是作家(导演)安排好的。时间的作用,就是将一切演艺出来。而我们本身,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是的,人生中充满了偶然,表面看起来,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一个偶然促成的。这些偶然可以是让我们飞黄腾达的,也可以是让我们一蹶不振的。但当我们的人生走到一定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光怪陆离的、纷乱复杂的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这些偶然,其实早就注定。一件事情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某个特定的地点发生了,一定有着前因,这些原因,有的推理得到,有些却回溯到很远很远,以至超出了我们的智力范围。当然这是一个理由:事情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太近,所以我们才无法认清。就像我们看东西,眼睛离被观察物太近,我们反而无法认清事物原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那些偶然离我们有段时光时,我们就会更加深刻意识到,那些并不是偶然。在生命的长河中,偶然是没有地位的,必然和秩序才占有统治地位。必然是根本,偶然只是必然的手段和表象。就像我的思想才是我最根本的,至于我用哪种语言表达,完全是个方式问题。我们的人生就是一种必然。
命运是凌驾于我们的认知力之上的,不管我们感觉的到,还是感觉不到,命运必定发生作用。就像鸽子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的构造,但它们就是能飞到自己的目的地。命运是我们生命内在的罗盘,它引导着顺从它的人,拖曳着不情愿的人。有时我们做一件事情,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们最终这样做了,这就是命运冥冥之中的作用。有时我执行一个符合我们一时利益的计划时,我们发现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应该放弃这一计划,如果强制执行,我们将损失惨重,鲜血淋漓,这就是我们背离命运的下场。总之命运会用各种方法带我们踏上它既定的轨迹。而更为讽刺的是,我们的认知力根本没有办法认识命运。所以我们的生命会出现短暂的盲目性。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为我们的无知,会表现出忧虑、茫然、欣喜等各种情绪。然而命运其实早就注定,等我们明白过来,会发现当初的种种是多么的可笑与可悲。
我们都只是命运的傀儡,直到我们生命结束的那天,我们都摆脱不了它的控制。生命根本不值得讴歌或是评注,因为一切都早已注定,那么理所当然,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境界”【原文欣赏】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简评 :爱护地球从一定程度讲就是天地境界吧!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简评 :爱护地球从一定程度讲就是天地境界吧!
急求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继续教育用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这本书是冯友兰写的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上下两篇。子学时代共16章,主要讲先秦诸子。冯友兰认为,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解放、大变动、大过渡的时期,所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从此消失了。到此,子学时代终结,而经学时代开始。冯友兰把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国社会各方面又起根本的变化,经学时代也就结束了。这种划分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时的冯友兰还没有接受社会发展史观点,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来观察社会,但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实践,感觉到这两大时代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子学时代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兴的阶级及集团各有自己的社会力量,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言人。秦汉以后,政权统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来越完备,很多哲学家“以述为作”,借古代经典为招牌,装进新的内容,冯友兰称之为“旧瓶装新酒”,从而形成经学时代的特点。这两大段落的划分,今天看来,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
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
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本文标题: 冯友兰论人生读后感(求 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或《人是什么》(赵鑫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90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