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的达娃读后感500字!就500字!雪山上的达娃读后感500字今天,我读了军旅作家裘山山的儿童小说新作《雪山上的达娃》这本书,感受颇深。故事...
雪山上的达娃读后感500字!就500字!
今天,我读了军旅作家裘山山的儿童小说新作《雪山上的达娃》这本书,感受颇深。
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西藏边境小镇亚东,一只走失的幼犬“达娃”与年轻的边防战士黄月亮不期而遇。由此,一只幼犬开始了从懵懂小狗到勇猛军犬的成长之路。在雪域高原人迹罕至的果东拉军营哨所里,初来乍到的“达娃”先后遭遇了雷暴、雪崩、酷寒、大雪封山等严峻考验。与年轻边防战士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日子里,“达娃”不仅增长了本领、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西藏军人以顽强、坚韧、信念、勇气所缔造的生命奇迹、精神丰碑。
同以往那些单一视角书写军营生活的作品不同,《雪山上的达娃》采取了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写实层面,新兵黄月亮第三人称视角的人物叙事,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果东拉哨所艰苦、单调的军营生活;虚拟层面,懵懂小狗“达娃”第一人称视角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则传达了雪域高原恶劣环境下,黄月亮、宋老兵等军营卫士情感和心灵的鲜活、丰富。这种“虚实叠合”“双轨并行”的叙事方式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不仅让雪山哨所单调、孤寂的生活节律显示出双重视野下的勃勃生机,而且还经由“达娃”陌生、新奇的“他者”立场,彰显了守疆卫士艰危环境里傲然不屈的强劲意志与精忠报国的奉献精神。
“爱”在故事里,不是抽象玄虚的说教、缥缈无形的概念,而是具体而微、催人泪下的行动。黄月亮追寻父亲足迹的拳拳之心、宋老兵风暴夜的牺牲精神、老排长鸿雁传书的绵绵思恋、卢作家哨所采访的情不自禁,以及黄爸爸七封信里的遗憾和赤诚。当这些源自于对亲人、战友、祖国的爱以小狗“达娃”视角感知、体味、表达出来的时候,个中意味就愈显深厚与宽广。正如黄月亮信中所写:“有一种情感,不是友情却赛过友情;有一种情义,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这是一种小到怜惜遗失小狗,大至恪守军人职责的情义,它以爱的丰富和赤诚,诠释了熠熠闪光的当代军魂。
书中借助一只普通军犬,昭示了西藏军人的精神世界:越是贫瘠的环境,越彰显责任的重大;越是艰危的条件,越体示精神的伟岸;越是孤独的心灵,越迸射爱的赤诚。雪域高原的险峻,边疆哨所的苍凉不仅孕育出了满山杜鹃的鲜艳、壮美,更映照出一代一代西藏军人心灵的宽广与坚韧。
读《云南之旅》读后感
我们第一天来到了云南四大景观之一的石林。它是一座由岩石组成的“森林”,进了石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的是一座石山,上面刻着“石林”两个大字。石林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大石林和小石林,我们先来到了大石林,这里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奇形怪状,有像动物的,还有像人的,它们连成了一片石海,甚为壮观。看完了大石林,我们随着导游叔叔来到了小石林,这里的石头没有大石林大,因此而得名。小石林的石山凸凹不平,姿态万千,穿行其间,只见怪石林立。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丽江古城,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古朴的元素与现代的美相结合,景色宜人。在这儿,你可以买到云南的特产—普洱茶,又可以感受到云南人的热情。到了古城门口,首先可以看到两座大水车,它们好像诉说着古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听导游叔叔给我们介绍说,丽江古城没有围墙,四通八达。古城中间有一条宽敞的道路,道路两旁都是商店,有卖玩具的,还有卖吃的,还有卖衣服的。。。大约有四千多家商铺,物美价廉,应有尽有。每家门前都有河水流过,真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图啊!在古城之中,中国的文化精髓如画卷般一一展现,让你不得不陶醉在其中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玉龙雪山。当我们的车子驶入雪山景区时,只见雪山上环绕着一圈白雾,山峰轮廓分明,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仿佛一条玉龙盘旋在云雾之上。在山脚下仰望,发现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像太阳照射在玻璃上一样熠熠生辉,它不仅气势磅礴,胸怀坦荡,而且秀丽挺拔,造型玲珑,是皎洁而又晶莹的玉石。我们乘着缆车在陡峭的索道上缓慢上升着,起初,我们往下看,还能看到茂密的树林,越往上,树木越少,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时,我们再也见不到一棵草了,到处都是灰色的石头和陡峭的石壁。站在雪山上,脚下踩着皑皑白雪,就像踩在云朵上一样。这里的千年积雪是那么的洁白,像棉花糖一样,让人忍不住想捧起一把咬一口。这时,我感觉天空格外的近,似乎一伸手就能采摘到柔软如棉的云朵。这里是如此幽静,如此美妙,如此动人,仿佛人间仙境一般。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的云南之旅结束了。这次云南之行,让我流连忘返,云南的美丽让我回味无穷,让我终生难忘。我爱你,彩云之南;我爱你,七彩云南!
《雪国》读后感范文三篇
《雪国》读后感1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读了《雪国》全文,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读出有种淡淡的哀的感觉,《雪国》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历史长河,以“真实”为基础,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物哀文学观念发展过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贡献,她在《源氏物语》中,从简单的感叹到复杂的感动,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文学素材,使物哀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含义,而且感动的对象超出人和物,扩大为社会世相,感动具有观照性。在紫式部看来,物哀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第三层则属观照性的,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心。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源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尤其是男女恋情的哀感。这在《雪国》的创作动机中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从男女间的恋情出发来表现悲哀思想,这是日本古典文学传统。
《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荡着,他的内心为苦涩所浸泡。他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这种虚无感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的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雪国》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乡村发生的,似乎与现实联系不大。但联系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时,日本军国主义正进行疯狂的侵略战争,川端康成没有下面反映这场战争,而是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川端康成把现实抽象化,把虚无世界把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劳。物哀的第三层观照性,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以自然为友,以回时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存在,进而创造文学的美。雪国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还有白花、杉树。在雪国,月色也是别有特色,“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惟一的景色,月色虽以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观而是靠情绪,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爱情的哀愁情绪留有诗韵,包含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
《雪国》读后感2《雪国》这部书,是川端康成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倚仗之一。有人说,这本书是历史上最唯美的获奖作品。
作者这样的写作风格与他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在幼年时,父母均因结核病死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的一生四处旅行,性格感伤又孤独,这也许是书中主角岛村略颓废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雪国是一个很纯净的地方,终年积雪,看不到任何掩埋在雪下或别的地方的肮脏,即使这样的白净被谁踩了几下,添了几个脚印,也无关痛痒,左右不过一时的凌乱罢了,睡一晚的好觉,这些杂乱又会被落下的雪花重新掩埋,并且看不出任何一丝痕迹。
主人公岛村是一位舞蹈研究者,全书也正是围绕着他与艺伎驹子、少女叶子的感情展开,这两个女孩儿是真真正正的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着想要生存,一切却只能如那些簌簌落下的雪花一样,消融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
驹子早年被卖到风尘之地陪酒,后来一位三弦琴师傅收留了她,令她脱离烟花之地,以卖艺为生。可后来三弦琴师傅的儿子得了重病,她不得已再次沦落风尘,以卖身来赚钱治病。尽管这样,她面对生活依然是热情的,学琴、记日记、收集烟,她几乎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极致,却依然摆脱不了艺妓的束缚。
而叶子,她努力地学护理、认真地照顾一个病人,那个病人却依旧去了。她爱她的弟弟,竭尽全力却也未能找到经常与他见面的办法。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最后的下场却是葬身火海,“她的小腿抽搐,苍白的脸燃烧着……”这样的描写,读来便让人痛得窒息。
而岛村,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有妻室儿女,每天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他可以为了当年和驹子的一场邂逅,就三次跑到雪国,把雪国当成了一个逃离现实的地方。家境富裕的他,却对生活抱着这样彻底的悲观态度。
我极少读这种诉说民间疾苦的书,读来略显平淡,也没有过多的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但川端康成的这一本书,读来看似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情节,但又能够给读者的内心留下一层淡淡的忧伤,经久不散。
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雪国吧,白得无瑕、美得惊心动魄,却又寒冷彻骨。雪下埋藏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雪国》读后感3第一次拿到《雪国》这本书大概是在一年前吧,写过了全书的书评并且对全书剧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当然,最让我不解的也是小说中的那种似有似无的如同飘雪般既美丽又不太真实的幻——一种感觉,只能用一个字来代表它——类似于虚幻,幻觉的感觉,却又不同于虚幻,幻觉的实际意义,当然我认为illusion这个单词从某种意义上与其有相同的感觉。开学时同学们说因为看不太懂这本书而没有选择用它写书评,而我恰好是因为看不太懂这本书中各种幻的叠加而选择阅读它。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幻刚好是其最大魅力点所在,也将书中人物最好地呈现了出来。
首先,主角男子岛村,是一位将虚无与真实融为一体的人。他本身作为一位虚无主义者,却又追求真实,在这同时却又情不自禁地被各种虚无所吸引。他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包括生命,都是无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体现,但是辩证地去理解分析,又何不是一种境界上的完美。资料表明,他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阶层的消极的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生活中大部分人其实都有这种假象中的美好的经历,而他们大多又享受于其,尽管他们知道这种美好不能持续下去,或者说只是一种假象。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在午夜之时站在雪山悬崖处,向下俯视可以看到一座安静祥和,灯火并非十分通明的欧式小镇,抬头则是震撼人心华美炫烂缓缓闪烁着迷离光影的北极光,身后是落满了白色雪花的植被,耳机里是迷幻而又充满了意境的纯音乐。在这样一种白色童话般的意境中,任何一个人都愿意让时间停下,进入这个仙境并且永远留在其中。而他们却了解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生活在现实中,尽管流连忘返,也只能在观赏美景后离开他们所想象出的意境。这与岛村有一点点相似,唯一差别在人们倾向于回到现实尽管他们十分留念那种意境,而岛村似乎倾向于留在意境中尽管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驹子是位真实的人,她既是纯洁的,也是风尘的,她的孤独也直接从行文中体现出来。她是位艺伎,这种为了生存而做的职业,恰恰也映衬了她的真实,而此时她已经丧失了她纯粹的美。在变得越来越真实的同时,那种幻觉的美也在渐渐消逝。驹子也在追求这种幻美,无论是她在尝试追求岛村这种没有可能成功的事情,还是与叶子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的感觉连接,都可以体现出来。
“驹子和叶子不应该以时间为节点割裂地看,她们本身就是一体的,叶子自始至终作为驹子精神的内核,或者说驹子的心而存在,叶子是她纯粹美的自留地。叶子的行为反映了驹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叶子做的事是驹子真心想做的事,叶子说的话是驹子真心想说的话,叶子为行男守墓是驹子真心想为行男守墓,叶子求岛村带她去北京,是驹子想要把她的真心带去北京。甚至叶子与驹子之间的嫉妒,也是驹子自己心里的纠结与矛盾。”
那么叶子这个形象,是虚无的,是完美的,因此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最后她也离开了这个现实世界。她与岛村幻想中的完美是完全重合的,从出场的迷离,到退场的奇幻(意思是她离世的原因过于蹊跷,一看就是虚构的),她整个人都是虚无的。她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在整个小说中可以算是陪衬作用,又或者说,是个隐藏线索。我认为将叶子道如一个人其实不太准确,现实中的她,倒不如说是一条完美的灵魂。
因此也不难推测出来,驹子和叶子更像是共处于两个互相平行的时空中的同一灵魂。雪国的一切,终究也只是岛村的梦境。小说在一种凄美的梦境中渐渐地消散,悄悄地结束。
《雪人奇缘》观后感
《雪人奇缘》讲述了十几岁少女小艺在自家公寓楼顶和雪人相遇,与两个小伙伴踏上千里迢迢的征途,帮助雪人回家的搞笑又温馨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雪人奇缘》观后感(一)《雪人奇缘》让我觉得,所有的电影都是一部公路片,而我们的人生也是公路片,我们总会在路上,经历一些人一些事,然后有所成长,有所感悟,而后懂得。
对跟着小艺一起上路的阿俊来说,这也是属于他的公路电影,他从一个自恋,做什么事都要拍照,一个沉迷于手机微信中虚假社交里的男孩,长成一个敢于把关心把爱表达出来的人,它开始抛下手机,关注自己的弟弟,关注邻家小妹小艺。
当然,《雪人奇缘》也是波老板的公路电影。起初,波老板出场,仿佛一个大反派,后来发现,他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善良的中年男人。他热爱探险,热爱动物,对大自然的力量充满敬畏……他从开始要抓住雪人,到见识雪人的力量,见识雪人想要保护同行的男孩女孩,他知道,雪人和自己一样,都是心怀着爱的人。那也是属于他的成长。
成长的主题,太适合家人和小孩一起看。
《雪人奇缘》观后感(二)《雪人奇缘》被称作“一封写给中国的情书”,因为无论在场景设置上,还是在角色塑造上,都充满了浓重的中国元素。
故事的主线是小艺、阿俊、鹏鹏三个中国小伙伴从上海出发,途径千岛湖、黄山、油菜花田、乐山大佛等绝色美景,千里迢迢护送雪人大毛返回位于珠穆朗玛峰的家。而在圆雪人归家梦的同时,和睦团圆的中国传统家庭观也贯穿在他们这段成长史中。
如果电影也有气质,我觉得《雪人奇缘》应该是非常温暖的一类人。简单的、直接的、温暖的、深情的,这是电影《雪人奇缘》给我的感觉。这个国庆节,在一片飘红的献礼片里,它算是唯一的清流了。
这部电影适合家人带着小孩子去看,亲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小艺是电影的女主角,她生在单亲家庭,爸爸去世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虽然电影一点也没演她和爸爸之间的故事,可是那把她一直珍视的爸爸的小提琴,她转述自己失眠时爸爸拉琴陪她入眠,以及她收藏着爸爸曾经想去的.地方的照片,她努力打工,去给人照顾小狗,照顾孩子,到餐馆后厨帮忙,她这么拼命,只是为了存钱,为了去爸爸曾经想去的地方。可以想见,她和爸爸之间是多么有爱。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它能让你能看到90分钟、120分钟的剧情之外的故事。那些没有演,但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情节。
爸爸的去世,在小艺心目中形成无法逾越的障碍。
其实,中国一直都缺乏离别教育,别说小孩子,哪怕是青年人、中年人,在面对死亡和离别的时候,都是不堪重负的,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影片讲述了爸爸离世之后,母亲和奶奶对小艺的关心,以及小艺如何走出心理阴影,重拾勇气向家人、朋友张开怀抱。
《雪人奇缘》观后感(三)这部剧在10月1号就上映的,一直没有时间陪孩子看了,今天终于抽出时间,陪孩子到影院观看这部片。整个过程孩子很开心,我感触蛮多。
这是一部拯救与被拯救的感人故事,被拯救的是来自珠穆朗玛峰即将被捕的小雪人,也是走不出爸爸去世阴影,远离家人的小艺。剧中那只来自珠穆朗玛峰的超级可爱的小雪人“大毛”,全身都是毛茸茸的,黑溜溜的大眼睛萌翻全场,还具有神奇魔法,拥有自然之力,在音乐上面的天赋也很高。在整个护送路程过程,各种奇幻情节把人的童心瞬间召唤出来,仿佛一切和大毛一样具有了魔力,让人停住脚步,思索人生,回归最原始最无私的爱中。
故事主人小艺处于青春叛逆期,走不出爸爸去世的阴影,逃避着家人及朋友的关爱。此时的小艺感情上自我封闭,性格很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也不愿意和妈妈奶奶交流,一门心思的想挣钱,完成和爸爸生前约好的地方旅游,小雪人的出现打破他的计划,看到天台上受伤的小雪人,还在躲避坏人的追捕,善良的小艺不仅帮助受伤的小雪人包扎伤口,还决定送小雪人回家。他的朋友鹏鹏和阿俊也加入护送队,一路上互帮互助。
护送小雪人回家的路上,路经了山清水秀的千岛湖,在大家都饥肠辘辘的时候,小雪人施展魔力让蓝莓树提前结果,可是力量失控变成,用来饱腹的蓝莓,变成足球那么向孩子们碾压而来,不得不“蓝莓大逃亡”,惊险刺激,又充满欢乐,影院的小朋友都捧腹大笑。到达黄山时,追捕大毛坏科学家也追踪到这里,为躲避无人飞机的360°无死角围堵,大毛把蒲公英变成巨大降落伞,冲出重围,观看电影的大人孩子都惊呆啦,张大嘴巴!
大大的蒲公英载着孩子逃开追击。没有跟上队伍的阿俊,进入敌人队伍,道出了小雪人一行的去向,同时也撞破敌人机密,突破自己弱点,冲破重重困难在云南小镇和朋友汇合。此时阿俊最宝贝的战鞋,成为真正的“战鞋”。在那条小河里,大毛为躲避追击,带孩子冲进油菜花海,把油菜花幻化成真正的花的海浪,一路到达小竹林。逃亡的仓促没有顾及的小提琴,难以幸免的坏了,一直逃避的,失去爸爸的痛,被再次撕开,小艺时空的跑进小竹林,在小竹林与阿俊谈心,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事到这里,小艺终于明白,这一路不仅仅是自己护送大毛回家,也是大毛在帮她完成愿望,自己和爸爸想去的地方都已经去过了,而现在正在蔚为壮观的乐山大佛山下,是最后一个也是自己和爸爸最想去的地方。小艺终于解开了爸爸去世的心结,拿起小雪人用毛发修补的小提琴,给大家拉了起来,琴声中天空下起雨,接着雨过天晴,石刻青苔上开满了小白花,象征着生命的回春,护送大毛回家的旅程再次启程。
在到达高耸入云珠穆拉玛峰最后的大桥上,正反两派展开最后的交战,再神圣的雪山下,“为反叛”波老板的心灵也得到洗涤,认识到自己的错了及时加入护送大毛回家的队伍中。正义是最终战胜邪恶的,坏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完成了护送大毛回家的路程,小艺的流浪的心也回到了家,完成旅程回到家的小艺,深深的拥抱妈妈和奶奶。
这部影片是具有治愈效果的,小艺和大毛都孤单失落,亟待指导和帮助——小艺因为爸爸的突然离世而难以释怀,大毛则刚从人类的实验室里逃出来,惊惶无措。他们两个不仅引领着整部电影的情节发展,也推动着其他角色的性格变化。在这场拯救与被拯救,治愈与被治愈的旅程,可以让繁忙的人们停下来感受下亲情和友情。
剧中阿俊是小艺一起长大的朋友,交友广泛,爱臭美,爱鞋如命,看似不关心发小小艺,其实一直默默关注保护着自己的朋友。不直接,很含蓄,总是在关键时刻温暖着大家。还有奶奶的唠叨,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让人感动的同时产生共鸣。小大人的鹏鹏,总在关键时刻道被逃避的真相,道明相爱的一群人,真可谓童言无忌啊,这是一部超有爱的电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