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茶圣陆羽的读后感《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
读了茶圣陆羽的读后感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茶的清香世界
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等,茶艺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数,也可以说茶艺是茶人在一定环境中选茶、备器、选水、取火、煮茶、品饮的艺术活动。中华茶艺的精神特点分为四个方面:态度、健康、性情、交流。
茶的清香世界
阅读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后,对茶道、茶艺、茶的起源、采摘茶的产地、茶的分类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饮茶品茗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茶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精湛的采制技术,形成了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中国名茶。中国所以能形成四千余年的茶文化历史,是因为茶具有自然的、诱人的、独特的色香味形和茶对人体特有的功效。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规。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茶艺始于唐代,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等,茶艺包括了茶、水、器、火、人、境六大要数,也可以说茶艺是茶人在一定环境中选茶、备器、选水、取火、煮茶、品饮的艺术活动。中华茶艺的精神特点分为四个方面:态度、健康、性情、交流。
说绿茶的读后感200字
说绿茶的读后感200字今天,我读了《浮生若茶》一文,我觉得这篇文章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主要讲了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去普济寺找释圆.释圆用温水和沸水沏的茶教育他:那些不经风雨的人,生活平平静静,弥漫不出人生与智慧的清香.而那些饱经沧桑的人却能溢出人生与智慧的一脉脉幽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茶叶因沸水才释放他们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这令我想到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小仲马”.他面对一张张冷酷而无情的退稿笺,没有沮丧,没有放弃,仍不露声色地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使小仲马一举成名.除此以外,我还想到我们生活中某些人不经风雨,生活虽过得平平静静,但就好似温水沏的茶,毫无茶香.还有一些人饱经沧桑,一生虽被坎坷和挫折袭击过无数次,但就像沸水沏的茶,茶香沁人.
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给一个杂志社寄了一篇我费尽心思写的稿子.可过了许久也没有回应,我很失望.可自从读了《浮生若茶》一文,我重新振奋了起来.
这篇文章对我的教育特别深.我的感受是:一只雏鹰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成为一只自由翱翔在天空的雄鹰.而一个人也只有经过风雨的考验,才有可能释放人生的一脉脉清香.
【数学之美】团队为您答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茶叶因沸水才释放他们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这令我想到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小仲马”.他面对一张张冷酷而无情的退稿笺,没有沮丧,没有放弃,仍不露声色地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使小仲马一举成名.除此以外,我还想到我们生活中某些人不经风雨,生活虽过得平平静静,但就好似温水沏的茶,毫无茶香.还有一些人饱经沧桑,一生虽被坎坷和挫折袭击过无数次,但就像沸水沏的茶,茶香沁人.
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给一个杂志社寄了一篇我费尽心思写的稿子.可过了许久也没有回应,我很失望.可自从读了《浮生若茶》一文,我重新振奋了起来.
这篇文章对我的教育特别深.我的感受是:一只雏鹰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成为一只自由翱翔在天空的雄鹰.而一个人也只有经过风雨的考验,才有可能释放人生的一脉脉清香.
【数学之美】团队为您答题.
大观茶论茶事的理解读后感
《茶录》读后感
蔡襄的《茶录》分为上下俩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论述了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半部分则主要论述了制茶工具和品茶器具。蔡襄认为陆羽的《茶经》中没有记载建州的茶,丁谓的《茶图》中独记载了茶的采制,至于有关于茶的烹试却没有见到过。所以写了有关于建州茶的《茶录》。
论述茶色的时候,蔡襄说饼茶的膏油在其表面所以有青黄紫黑这些颜色的差异。饼茶的纹理华润的是好的,黄白的受水不好,青白的比较好,青白比之黄白更佳。而在茶香的时候,蔡襄认为茶有自己本身的香气,进贡的茶有其他香料体香,但是建安的人弄茶的时候都不用香料,怕把茶的本身香气夺去。在茶味的时候,认为茶的品质和产地和用水有关。在论述茶叶的贮藏的时候,要讲究茶器和方法,应该藏在温暖干燥的地方不能放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在下篇介绍的了各种茶具,主要讲解各种茶具的评价标准。说明要弄好茶是要各个方面具备的。
较之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介绍了产地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及要采取的措施,认为要阴阳相济。把天时和茶叶的优劣的影响相结合,认为在制茶的时候要在一日之内造茶完毕,如果过夜则茶的色香味就有了改变。《大观茶论》的吸取前人的经验的同时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全面介绍了茶的有关知识。《大观茶论》对于茶叶的采摘有着严格的限制,采茶要在黎明太阳出来就停止采茶。采茶不能用手指揉,避免汗渍等对于茶叶的品质影响。《大观茶录》的出众在于“点茶”,描写了点茶的手法和力道的大小与工具的应用,以及点茶的时候的茶汤的变化。为后人研究宋代的点茶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蔡襄的《茶录》分为上下俩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论述了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半部分则主要论述了制茶工具和品茶器具。蔡襄认为陆羽的《茶经》中没有记载建州的茶,丁谓的《茶图》中独记载了茶的采制,至于有关于茶的烹试却没有见到过。所以写了有关于建州茶的《茶录》。
论述茶色的时候,蔡襄说饼茶的膏油在其表面所以有青黄紫黑这些颜色的差异。饼茶的纹理华润的是好的,黄白的受水不好,青白的比较好,青白比之黄白更佳。而在茶香的时候,蔡襄认为茶有自己本身的香气,进贡的茶有其他香料体香,但是建安的人弄茶的时候都不用香料,怕把茶的本身香气夺去。在茶味的时候,认为茶的品质和产地和用水有关。在论述茶叶的贮藏的时候,要讲究茶器和方法,应该藏在温暖干燥的地方不能放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在下篇介绍的了各种茶具,主要讲解各种茶具的评价标准。说明要弄好茶是要各个方面具备的。
较之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介绍了产地对茶叶生长的影响及要采取的措施,认为要阴阳相济。把天时和茶叶的优劣的影响相结合,认为在制茶的时候要在一日之内造茶完毕,如果过夜则茶的色香味就有了改变。《大观茶论》的吸取前人的经验的同时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全面介绍了茶的有关知识。《大观茶论》对于茶叶的采摘有着严格的限制,采茶要在黎明太阳出来就停止采茶。采茶不能用手指揉,避免汗渍等对于茶叶的品质影响。《大观茶录》的出众在于“点茶”,描写了点茶的手法和力道的大小与工具的应用,以及点茶的时候的茶汤的变化。为后人研究宋代的点茶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茶之书》读后感
冬日煦暖的午后,麻鹰在海畔悠悠盘旋,我坐在窗边捧读这本《茶之书》,但觉心怡神荡,通体轻盈,乘着阳光的金丝,飘然远举,缓缓脱离这海隅小岛,像麻鹰般飞到天际,鸟瞰山海,纵览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琐碎芜杂的世界,忽而变得平滑完整,轮廓脉理鲜明,你俯仰其间,游目四顾,于是看得更加开阔清楚。好书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冈仓天心以英文写出《茶之书》,向西方介绍东方的茶道文化,这本小书仅只百来页,轻巧纤薄不盈一握,分量却如泰山磐石,历久弥坚。一百多年来,《茶之书》不断新刊重印,流传世界,除了各种英文版,还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译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种译本,可见其经典地位。至于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来,《茶之书》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繁简体译本,加上这本新译的版本,意义尤其特殊。
然而,茶叶不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吗?为什么要看一个日本人用英文写,而且还是一百年前出的茶书?
答案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因为中文世界里,没有出现这样的一本书。中国虽有连篇累牍的茶经茶典、茶谱茶话茶录,却没有一本像《茶之书》这样,能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入浅出,宏观远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阐发个中的美学意境之外,还能评比欧亚,论衡东西,具有强烈的文化观点。
南方有嘉木,茶叶发源于中国,华人是最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阶层地域,上者细品佳茗,下者抱着玻璃茶罐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固是居家必备之物,在儒家传统中,却也被视为口腹琐事,顶多是文士的闲情雅兴,风花雪月无关志业,饮馔小道不登堂奥。
但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却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茶与茶道,反映出迥异的文化态度。茶叶虽然原产中国,唐代才传入日本,八百年后,却从饮料脱胎换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晋升为一门生命美学,试图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
《茶之书》以“一碗见人情”破题,生动描述茶道的本质特性,开宗明义就指出: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道表面是美学仪式,内里则渊远流深,奠基于道家和禅宗思想,冈仓天心不惜用两章篇幅,深入阐释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奥义。他把中国茶史分为三个时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则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茶叶、道家和禅宗,都发源于中国,中国也有过讲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时代断层造成文化裂变。冈仓天心认为,元代以后,中国因异族入侵,经历兵燹战乱,颠沛动荡,致使礼俗隳坏流失。日本反而承传唐宋古礼,并把禅学融入茶事,在15世纪形成茶道。
冈仓天心形容: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他说,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Hehasbecome modern)。
这里的modern,需要解释一下。不管翻译成现代、摩登或者时髦,这个字眼大半是正面的,意味着新颖进步。然而早前并非如此,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指出,此字在19世纪之前的用法,大部分具有负面意涵。冈仓天心此书虽写于20世纪初,却沿用modern的旧有语义,含有功利实际、市侩伧俗的贬意。
然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冈仓天心的析论与批评,并非针对中国,进行褊狭的民族文化论战,反而是同盟连手,把中国、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齐观,以亚洲抗衡现代西方,展开文化的反击批判。
面对西方的无知与误解,他几乎是气急败坏: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么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
冈仓天心的“现代”,是日本的明治时期,欧美列强横霸世界,西风压倒东风,东亚传统饱受蹂躏摧折,引发各种维新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主张“文明开化”,全面学习欧西文明。冈仓天心却主张“兴亚论”,提出“亚洲一体”(Asiaasone)的宏观概念,以“爱与和平”的东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质与机械性。
《茶之书》除了是茶道的入门手册,更是亚洲文化的答辩书。好在冈仓天心到底是美术家,不以滔滔理论高谈雄辩,而以优美的文笔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入胜,藉由介绍茶道的建筑、艺术鉴赏、花艺以及茶人风范,具体演绎东方的精神文明。
茶室是简朴素雅的“不全之所”,艺术是性灵的交流呼应,花草需要珍惜礼敬,而茶人不只在生活中贯彻茶道的唯美精神,更不惜生死与之,以身殉美。冈仓天心以“千利休的最后茶会”收尾作结,把美感推向决绝悲壮的最高点: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它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这种近乎宗教的心态,早已和茶无关了,茶就像庭园、插花、陶器等事物,只是通往“道”的工具,到岸舍筏,最终要完成的是生命境界。《茶之书》的迷人之处,就是写出了茶道的美感境界。
一百年后的21世纪,现代文明和东西冲突,早已历经几番风雨,当“后现代”都不再摩登时,这本书反而别有新意。在这个高度专业的时代,学科分类日趋繁细,像《茶之书》这种博物学式的著作,早成广陵绝响。冈仓天心学贯东西,深谙汉文和英语,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纵横穿梭,笔走龙蛇,来去自如,气势如长江大河。
冈仓天心文笔优美,《茶之书》的英文原作有如散文诗,清简隽雅,流丽可诵,然而译起来并不容易,这一中译本除了力求典雅,注释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嚼饭哺人又添养分,更是难得。
1906年,冈仓天心以英文写出《茶之书》,向西方介绍东方的茶道文化,这本小书仅只百来页,轻巧纤薄不盈一握,分量却如泰山磐石,历久弥坚。一百多年来,《茶之书》不断新刊重印,流传世界,除了各种英文版,还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译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种译本,可见其经典地位。至于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来,《茶之书》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繁简体译本,加上这本新译的版本,意义尤其特殊。
然而,茶叶不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吗?为什么要看一个日本人用英文写,而且还是一百年前出的茶书?
答案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因为中文世界里,没有出现这样的一本书。中国虽有连篇累牍的茶经茶典、茶谱茶话茶录,却没有一本像《茶之书》这样,能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入浅出,宏观远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阐发个中的美学意境之外,还能评比欧亚,论衡东西,具有强烈的文化观点。
南方有嘉木,茶叶发源于中国,华人是最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阶层地域,上者细品佳茗,下者抱着玻璃茶罐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固是居家必备之物,在儒家传统中,却也被视为口腹琐事,顶多是文士的闲情雅兴,风花雪月无关志业,饮馔小道不登堂奥。
但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却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茶与茶道,反映出迥异的文化态度。茶叶虽然原产中国,唐代才传入日本,八百年后,却从饮料脱胎换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晋升为一门生命美学,试图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
《茶之书》以“一碗见人情”破题,生动描述茶道的本质特性,开宗明义就指出: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道表面是美学仪式,内里则渊远流深,奠基于道家和禅宗思想,冈仓天心不惜用两章篇幅,深入阐释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奥义。他把中国茶史分为三个时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则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茶叶、道家和禅宗,都发源于中国,中国也有过讲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时代断层造成文化裂变。冈仓天心认为,元代以后,中国因异族入侵,经历兵燹战乱,颠沛动荡,致使礼俗隳坏流失。日本反而承传唐宋古礼,并把禅学融入茶事,在15世纪形成茶道。
冈仓天心形容: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他说,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Hehasbecome modern)。
这里的modern,需要解释一下。不管翻译成现代、摩登或者时髦,这个字眼大半是正面的,意味着新颖进步。然而早前并非如此,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指出,此字在19世纪之前的用法,大部分具有负面意涵。冈仓天心此书虽写于20世纪初,却沿用modern的旧有语义,含有功利实际、市侩伧俗的贬意。
然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冈仓天心的析论与批评,并非针对中国,进行褊狭的民族文化论战,反而是同盟连手,把中国、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齐观,以亚洲抗衡现代西方,展开文化的反击批判。
面对西方的无知与误解,他几乎是气急败坏: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么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
冈仓天心的“现代”,是日本的明治时期,欧美列强横霸世界,西风压倒东风,东亚传统饱受蹂躏摧折,引发各种维新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主张“文明开化”,全面学习欧西文明。冈仓天心却主张“兴亚论”,提出“亚洲一体”(Asiaasone)的宏观概念,以“爱与和平”的东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质与机械性。
《茶之书》除了是茶道的入门手册,更是亚洲文化的答辩书。好在冈仓天心到底是美术家,不以滔滔理论高谈雄辩,而以优美的文笔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入胜,藉由介绍茶道的建筑、艺术鉴赏、花艺以及茶人风范,具体演绎东方的精神文明。
茶室是简朴素雅的“不全之所”,艺术是性灵的交流呼应,花草需要珍惜礼敬,而茶人不只在生活中贯彻茶道的唯美精神,更不惜生死与之,以身殉美。冈仓天心以“千利休的最后茶会”收尾作结,把美感推向决绝悲壮的最高点: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它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这种近乎宗教的心态,早已和茶无关了,茶就像庭园、插花、陶器等事物,只是通往“道”的工具,到岸舍筏,最终要完成的是生命境界。《茶之书》的迷人之处,就是写出了茶道的美感境界。
一百年后的21世纪,现代文明和东西冲突,早已历经几番风雨,当“后现代”都不再摩登时,这本书反而别有新意。在这个高度专业的时代,学科分类日趋繁细,像《茶之书》这种博物学式的著作,早成广陵绝响。冈仓天心学贯东西,深谙汉文和英语,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纵横穿梭,笔走龙蛇,来去自如,气势如长江大河。
冈仓天心文笔优美,《茶之书》的英文原作有如散文诗,清简隽雅,流丽可诵,然而译起来并不容易,这一中译本除了力求典雅,注释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嚼饭哺人又添养分,更是难得。
本文标题: 茶叶的读后感(看纪录片《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9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