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读后感,流浪地球的读后感(通用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通用12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的读后感(通用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1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2说实话,我是学渣。评论里面各种物理学霸的科普其实我都不是很懂,虽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
小说很精彩,但我更喜欢电影的版本。
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这些感想:
1.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孙痛苦之上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觉得高兴。本书的男主提到,当他听到那首赞颂太阳的歌时,想到将来他的第一百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感动到流眼泪,即便第一百代子孙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孙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电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宣告失败时,里面有的人用枪自杀;有的人则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拥,度过最后的时光。我则握着我的爱人,试图记住他脸庞上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虽然这只是电影,虽然还没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结束时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爱人的手,而且大家都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为我是又感性,又矫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戏的内核就是在表达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问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应该就是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3得知电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说看了一遍,气势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这是我的初次感觉。
今天,看了电影,前面的铺垫很长,故事也完全改变了,其实一开始我是失望的,但后面慢慢渐入佳境,到了韩朵朵通过广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情节老套,但画面唯美深邃,苍凉悲壮,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动容。
回来后,又看了一遍小说,觉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说中的原故事确实不适合搬上大银幕,用上这个故事,虽然是老酒,也算用了个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刘对于这个改编是否满意?
再说句题外话,得知这篇小说是《三体》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里面寻找它的影子。当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刘的名字时,我甚至为他感到骄傲,那么多年的坚守,最后的成名,是多么的不易!可是,一个心中有着整个宇宙的人,应该不觉得写小说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应该不只有赚钱和买房吧!但是,他肯定是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书的。
硬科幻,我无法企及的领域。我甚至已深深觉得能将自己写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这小说,不是小情小爱,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4在未来,太阳最终将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星际移民,目标星系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但是对于移民方式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飞船派计划人类乘坐飞船逃离地球,但是依照当时人类的技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于飞船设计的太小,内部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地球派则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使地球飞向比邻星。最终执行了地球派的计划。
依照地球派的设想,人类的逃亡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到达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本文为处于流浪时代I的我回忆逃亡过程的前三步。逃离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地球逃离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和飞船派进行抗争,使得地球逃离计划能够成功执行。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地球成功逃离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I,加速飞向比邻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长达两千四百年的的漫长飞行。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5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6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电影即将上映了,于是一边期待书的情节一边期待电影的情节。
一直很喜欢科幻的关于世界末日的美剧,因为会警示我们珍惜当下爱护当下的资源,警示我们千万要可持续发展,但人类啊,总是到了悬崖无退路才知道来补救,或者说,总是有一部分人类已经察觉到这警钟已经敲醒,于是他们开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终敲不醒他们的警觉。
是说他过于乐观吗,如同他们觉得我们过于杞人忧天,感觉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乐观的人和过于乐观的人之间的较量,是聪明的人和假聪明的人之间的较量。
或者我们都需要一个英雄或者一群英雄们,不顾一切地带领着大家义无反顾地前进,带着信念,带着正确的预知,带着无所畏惧。我们也需要正确的认识,我们选择站在真理还是假像的队伍呢?当然是真理,但我们究竟如何得知哪个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学习,探索,求知。
如果到达了那一天,没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发动机,我们的信念是否依然坚定?
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
还是更多地去想,怎么避免这么噩梦吧,希望这个流浪时代只是一个遥远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识保护地球吧。
#全文有几处高潮,人物刻画轻描但深刻,
这短篇小说跟三体对比,我觉得对于故事的情节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较深刻,可能这也是短篇小说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72021上映了一部高票房高质量的《流浪地球》,令人震撼的不仅是国产科幻片的进步,更是那个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小说原著——刘慈欣。
莫言曾说:刘慈欣的小说有非常深厚的修养和准备。这句话在流浪地球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故事始于刹车时代:因为太阳即将发生的氦闪将波及整个太阳系,人类倾尽资源,帮助地球逃逸到四点三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
书中,男主人公在比赛中越过冰封的太平洋,因为自转的停止,地球的北半球处于永恒的黑暗中:浓得像墨一般……放眼望去,连耀眼的星光都不复存在……像一块暗黑的,永无边界的布上的尘埃,被紧紧的束缚,无法动弹,无法离开……孤寂与恐惧浓到稠到凝成冰,强撑的希望在这黑暗里泯灭。背井离乡,未来一片迷惘,家,在何方?
本以为会以悲剧结尾:太阳爆炸了,人类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到达新家园。
但是没有,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恐惧,孤寂,绝望,迷茫,面对不可测的未来,人们鼓起勇气去面对,代价是高昂的,艺术,伦理,常识,一件又一件曾经无比熟悉的特色从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对生存的强烈渴望。
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斗争。很奇怪吧,明明内心的怯意早已泛滥成灾,却仍要拼死抵抗,明明孤寂缠绕束缚手脚,却仍要寻觅家在何方!
仙人掌孤寂的在茫茫荒漠中绽放娇艳;忍冬孤寂的在残垣断壁中蓬勃生长;幼狮孤寂的在无边草原历练成王;人类,像地球上的千万种生命一样,虽然渺小,拥有脆弱的情绪,但也因情感而强大,有着放手一搏的力量,我们用孤独凝聚力量,寻觅家在何方。
我们终将流浪于宇宙,拥抱孤独。你若是可以凝聚孤独的力量,化其为动力,那么,我相信你会找到家的。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8《流浪地球》这本小说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这本科幻小说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类经过50亿年的进化,绝大多数人在关乎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阳的演化规律这种的不是特别复杂的自然规律,又关系到50亿年后人类(正是故事中的人类)命运,那时候的人类应该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坚信才对其正确性才对,毕竟这是一个人类(故事中的人类)已发现了50亿年的规律啊,如果有错的话,应该早就被发现了吧,所以怎么可能仅仅凭借一时发现太阳的某些参数和400年前一样,就将其推翻?存在了50亿年的理论,居然是错的,人类有多么弱智啊!我想问一下,科学家呢?他们都死光了吗?既然最后他们所坚持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当时就找不到可靠的证据来反驳那荒谬的、突然产生的想法吗?
接下来,弱智的人类推论这是小部分人的骗局,然后就把领导地球逃出太阳系的五千人处死。刚处死完,太阳发生氦闪,真的变成了红巨星,吞没它周围的行星。我想问一下,好如果是骗局,那些设置这个骗局的人们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太阳不会膨胀毁灭地球,他们费那么大劲把地球推离太阳系,推向一个不确定的、很可能走向灭亡的世界,他们自己不也得灭亡吗?这个骗局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什么好处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处死的人不能为自己辩护吗?就这样轻易的被处死了。处死他们的那些人,一点逻辑思维都没有吗?
假设人类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话,50亿年,人类繁殖了2亿代,竟会进化得如此弱智,这符合自然规律吗?我怀疑猩猩进化2亿代也不会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觉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电影我还没看,不知道电影中如何弥补这种弱智。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9《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10对于自己来说,一直排斥科幻小说,也许是自己脑洞不够大开,也许是因为自己物理一直没有学好,亦或是因为自己胆小,不敢去看地球如何而来,地球将如何不复存在,想想都害怕,小时候,村里死个人,我都能吓得得去“收魂”。要不是因为拍成电影,也不会去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三体》早就在书架上两年了,但是迟迟没有去打开,因为脑海里无法构想,让自己会看的很痛苦。
在这本书里人性的东西我没有看出多少,或许是自己才疏学浅,看不懂不能怪,比较赞同选择希望,任何时候都应该选择希望的,有了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勇气。个人比较好奇的是,经历那几个时代,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不知道电影里有木有解决。
但是这不妨碍好评如潮,最起码电影给国人争脸了,虽然我也没去看电影。懵懂的我,对外太空的知识知之甚少,也就不去探索了,了解一些皮毛而已。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11希望,比钻石还珍贵
地球上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天上刮着大风,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人们寸步难行。建筑倒的倒,塌的塌,荒凉的世界里,没有一个让你遮风挡雨的地方………
这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景。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获奖科幻小说,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太阳内部能量耗尽,即将巨大化并会吞噬整个地球。由于太阳已没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联合国召开会议,会议中决定制造一万台超级发动机,以驱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但是,远离过程中,地球即将撞击木星,逃脱只有最后一线希望。许多无所畏惧的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壮烈牺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不相信地球还有存活的希望。他们只想和木星作文同归于尽。可是,中国救援队不这么认为。他们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过喷火,点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希望。就如电影中所说:“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地球远离了木星,人类得以存活下来。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困难和绝望,放弃希望。比如,一名运动员离终点还差几步,他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或许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体力问题放弃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们不管学习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抓住机会,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抓住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线希望。因为,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的读后感12身为一个不称职的刘慈欣的粉丝,电影的热度让我在看完《流浪地球》电影后翻开了原著。可能是之前《三体》和《时间移民》的关系吧,总觉得大刘的作品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很长时间的过程,几代人的变迁,又如何会拘泥于一个时间点写一部英雄向的小说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达和电影毕竟是不一样的。
电影《流浪地球》:美国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哟,我对科幻电影的爱日月可鉴(虽然如今穷到买不起电影票),当看到这样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动的,看电影的第一眼便知道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场景里冰冻着的著名建筑,刘培强刘启父子间的情感连接,王磊上尉对于职责的坚持和生命的责任无不令人动容。作为一部2h的电影,带着一份东方特有的对故土的眷恋流浪,何其浪漫。可是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令我遗憾的,从韩朵朵那偶像剧般的呼吁到洛希极限计算的错误,我期待着更加成熟的国产科幻片。
小说《流浪地球》:小说的情节那自然是比电影丰富的,以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时间跨度,以一个人的经历反映时代,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看电影时其实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要带着地球流浪?为什么希望那么珍贵?而文字是给了答案的,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实验,一段绝望的滑雪比赛中邂逅的婚姻,一声“我的流浪地球”的呐喊。这般看似脆弱的人性和不灭的智慧,太阳氦闪,变轨加速,弹弓效应,让这部画面感极强的硬科幻小说耐人寻味。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坐在井底的青蛙虽然看到的蓝天很小,可是它抬头了,它想看,不是吗?
真的很喜欢大刘耿直的硬科幻小说,也很看好中国的科技和电影业,《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流浪地球读后感1“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读后感2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3寒假进入倒计时模式,我的作业还没完成,妈妈已经开启了河东狮吼”模式,而爸爸却竟然决定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什么?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是破天荒了。
走进影院,映入眼帘的到处是风靡一时的电影《流浪地球》的宣传海报,连售票处都排起了长龙,这是火到要冲吉尼斯记录吗?
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脱离轨道将要被木星俘获撞击的危难时刻,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带着地球一起逃离木星,寻找太空新家园的故事。
整部电影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情节紧张,意义深远,看完以后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分。我为人类发展强大的科技感到震惊,未来高科技的运用让我瞠目结舌。人类建造的地下城市竟然有15千米那么深,相当于地球向下1。5倍的飞机飞行高度;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每个有十几个火山那么大,简直可以秒杀珠穆朗玛峰;坦克状的救援车,方向盘是一个又大又圆的指南球体人类的科技进步可谓斗转星移,真不愧是敢叫日月换新天”啊!
但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最让我感动的,是人类在巨大灾难面前那种团结作文奋进、永不放弃的精神。面对地球家园的空前危机,人们没有选择逃离地球,而是团结起来带着地球风雨同舟一起跑。救援车即将掉下万丈深渊,为了保存宝贵的燃料火石”,人们保住了货车牺牲了自己。在濒临绝望之际,多国救援部队都选择了放弃,做好了与地球同归于尽的打算,但以刘启为代表的团队,坚持不放弃最后的希望,他们在最快时间内设计出了运用行星发动机的火焰点燃木星、再利用木星燃烧反推力推动地球逃离的方案,并由中学生多多通过宇宙广播向全体救援队发出呼吁,人们的希望被再次点燃并空前团结起来,克服千险万难奋力做最后的拼搏,却因为5000千米的差距而功亏一篑。在地球生死存亡的最危机关头,我们的英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中校孤掷一注,大义凛然地驾驶宇宙空间站携带30万吨燃料冲向木星,壮烈地牺牲了自己,成功地保住了地球
绝望之际,我们选择希望!影片在警示人类要善待地球的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伟大的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相信在遥远的将来,太阳一定会毁灭,那时人们也一定会设计出更好的逃生方案,让人类文明在宇宙永存!
流浪地球读后感4我们就退一万步说:人类将自豪地死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被这句话感动,一直相信这是人类面对浩劫时最大的骄傲。就像那5000名科学家一样,即使真的死去,依然像雕像一样站立!
想起电影《绝世天劫》里的一段台词,我想这不是大刘笔下人类的傲慢,而是文明层面上,生而为人的尊严。
“我今晚不是以美国总统的身份向各位发言,我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而是人类的一员,人类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圣经上说这是世界末日,万物毁灭。不过这是地球历上人类首次有能力避免遭到毁灭,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尽一切努力避免这场浩劫,人类追求的知识结晶,对科学的苦心钻研,冒险飞向太空的努力,现代科技的成果和想象力,甚至来自战争的经验,都为这场生死战提供利器,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人类曾经犯过多少错,人类曾经受过多少苦难,经过这么多年。只有一种情操,能让人类继续存在下去,那就是勇气,全世界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十四名勇士身上,他们将飞向太空。让全球的人类目睹你们的英雄事迹,愿上帝保佑,祝你们好运。”
流浪地球读后感5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电影即将上映了,于是一边期待书的情节一边期待电影的情节。
一直很喜欢科幻的'关于世界末日的美剧,因为会警示我们珍惜当下爱护当下的资源,警示我们千万要可持续发展,但人类啊,总是到了悬崖无退路才知道来补救,或者说,总是有一部分人类已经察觉到这警钟已经敲醒,于是他们开始去警示其他世人,但始终敲不醒他们的警觉。
是说他过于乐观吗,如同他们觉得我们过于杞人忧天,感觉这世界的分化是理性乐观的人和过于乐观的人之间的较量,是聪明的人和假聪明的人之间的较量。
或者我们都需要一个英雄或者一群英雄们,不顾一切地带领着大家义无反顾地前进,带着信念,带着正确的预知,带着无所畏惧。我们也需要正确的认识,我们选择站在真理还是假像的队伍呢?当然是真理,但我们究竟如何得知哪个是真理呢?不言而喻,学习,探索,求知。
如果到达了那一天,没有了春夏秋冬,世界只是灰色,不停息的发动机,我们的信念是否依然坚定?
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
还是更多地去想,怎么避免这么噩梦吧,希望这个流浪时代只是一个遥远的警示,希望更多的人提高意识保护地球吧。
#全文有几处高潮,人物刻画轻描但深刻,
这短篇小说跟三体对比,我觉得对于故事的情节性描述得更加到位,比较深刻,可能这也是短篇小说的魅力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6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7“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起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们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这是本小书,才2万多字,讲的是太阳即将毁灭前,地球在人类控制下经历的几个时代中发生的故事,人们绝望着,希望着,淡漠着,理性着,无奈着,孤寂着,怀念着,流浪着,不舍着,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前太阳时代(黄金时代),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是科幻小说,跟小说《活着》某些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无穷回味:
“亲爱的,痛苦、恐惧这些东西,也只有在活着时才能感觉到,死了,死了什么也没有了,那边只有黑暗。还是活着好,你说呢?”
以下是作者描述的几个时代。
[右太极]刹车时代: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右太极]逃逸时代:
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
[右太极]流浪时代:
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广漠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航程。
流浪地球读后感8老师的话:屹洋通过一部电影《流浪地球》,对作者刘慈欣产生了好奇,于是找到一本他写的《十亿分之一的文明》来看,获得了很大的启示,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不服输、善战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就来一起分享他的这篇读后感吧……
在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之后,我就对作者刘慈欣产生了好奇,于是我又找到一本他写的书来看,就是《十亿分之一的文明》。
小说讲的是:人类从波江星人那儿得知世代飞船“吞食者”来了,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实,“吞食者”上的居民就是当时地球上的恐龙,因怕生态不平衡而移民到“吞食者”上。后来使者大牙访问地球,劝人类投降,但人类不肯。之后经过最后一场史无前例的星战后,人类输了。但是恐龙都赞叹人类的勇敢。之后,地球被“吞食者”吃了,人类也被恐龙饲养。地球吐出来后就像它刚形成时的那样。等地球冷却后,幸存者回到了家园,他们牺牲自己救了地球。之后,被饲养的人类回到了地球上。他们证实太阳要闪烁一次,地球将再次毁灭。人类便想方设法通过科技,把一些人变成了微人。微人只有一个普通人的十亿分之一大。最终,微人生存了下来,人类文明保存了下来。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不服输、善战、舍己为人。人类的这些行为令别人都赞叹不已,这本书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者给出了恐龙灭绝的新想法,以及有外星人的想法。
流浪地球读后感9得知电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说看了一遍,气势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这是我的初次感觉。
今天,看了电影,前面的铺垫很长,故事也完全改变了,其实一开始我是失望的,但后面慢慢渐入佳境,到了韩朵朵通过广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情节老套,但画面唯美深邃,苍凉悲壮,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动容。
回来后,又看了一遍小说,觉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说中的原故事确实不适合搬上大银幕,用上这个故事,虽然是老酒,也算用了个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刘对于这个改编是否满意?
再说句题外话,得知这篇小说是《三体》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里面寻找它的影子。当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刘的名字时,我甚至为他感到骄傲,那么多年的坚守,最后的成名,是多么的不易!可是,一个心中有着整个宇宙的人,应该不觉得写小说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应该不只有赚钱和买房吧!但是,他肯定是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书的。
硬科幻,我无法企及的领域。我甚至已深深觉得能将自己写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这小说,不是小情小爱,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读后感10在未来,太阳最终将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星际移民,目标星系是半人马座比邻星。但是对于移民方式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之争。飞船派计划人类乘坐飞船逃离地球,但是依照当时人类的技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由于飞船设计的太小,内部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地球派则计划在地球上安装发动机,使地球飞向比邻星。最终执行了地球派的计划。
依照地球派的设想,人类的逃亡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第二步,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到达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本文为处于流浪时代I的我回忆逃亡过程的前三步。逃离过程中一方面要应对地球逃离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和飞船派进行抗争,使得地球逃离计划能够成功执行。经过重重困难,最终地球成功逃离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I,加速飞向比邻星,等待着地球的仍然是长达两千四百年的的漫长飞行。
流浪地球读后感11今天刚刚看完电影《流浪地球》,现在看到原著,居然觉得是两个故事。
我还是更喜欢电影版,因为电影版把人刻画的太好了。除了吴京这个角色太过于完美(当然,他为了户口活下去也是做了很多疯狂的事),但是这类灾难片,人难道不应该这样刻画吗?
之前刚出来的时候,豆瓣上有人说给特效满分,给对白零分,也有人说是烂片。等了好久,发现片子的票房越来越高,这至少证明了是值得一看的。
我喜欢里面的剧情,而且这特效也已经是不输于外国大片了。虽然有些台词太过于官腔和伟岸。
但是里面有好几个场景让我热泪盈眶:
刘启姥爷死的时候脱下头盔看向外面,那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虽然上海已经面目全非;
刘启找到运输机,找到救援队长两人联合;
所有的救援部队听到广播调转回头;
最后吴京驾驶着飞船冲向木星和刘启的聊天。
总得来说逻辑上面没有什么问题(地球运行过程中,大气层真的能够继续保有吗?我不清楚)
虽然说,人因理性而高贵,可是让人永远保持理性是不可能的。
这个物种,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哪怕面对一个百分之零成功的方案,依旧会去尝试。
哪怕是死,也义无反顾。
电影比原著好看,虽然我不是科幻迷,但是这个故事满足了我对他的期望。
真的很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12说实话,我是学渣。评论里面各种物理学霸的科普其实我都不是很懂,虽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
小说很精彩,但我更喜欢电影的版本。
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这些感想:
1.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孙痛苦之上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觉得高兴。本书的男主提到,当他听到那首赞颂太阳的歌时,想到将来他的第一百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感动到流眼泪,即便第一百代子孙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孙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电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宣告失败时,里面有的人用枪自杀;有的人则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拥,度过最后的时光。我则握着我的爱人,试图记住他脸庞上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虽然这只是电影,虽然还没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结束时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爱人的手,而且大家都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为我是又感性,又矫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戏的内核就是在表达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问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应该就是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读后感13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平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14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初中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初中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初中的读后感1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二天我便去书店买下了刘慈欣的这本原著——《朝闻道》。
《流量地球》是书中九篇独立科幻小说的第五篇。刘慈欣以宏大瑰丽的想象作翅膀,飞跃千年的漫长时光,向我们展开了以生命与人性为基调的史诗级画卷。作为科幻文学爱好者,我的心在翻开书页的那一时起便被牵绊住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经典。其中“道”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文中角色物理学家丁仪在面对“在知识密封准则下宇宙是不可知的,那么余生已无意义”的情况时,脱口而出“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义无反顾地走上真理祭坛,用生命交换了宇宙大统一模型的奥秘,最终化为璀璨的火球升上天空。也许所有为科学之美着迷的人,都是愿意用生命去交换真谛的人,他们的双眼在望向银河时,一定会映着晶莹的星光,也映着余生的梦想。正如文中的排险者所言:“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也许文中频繁出现的理科词汇会让作为文科生的我有如堕五里雾中的感受,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我放飞绮丽的想象力,我可以用想象来弥补许多奥义。粒子加速器,宇宙坍缩,真空衰变,中微子通讯系统……科学的美有时候并非一定要通过工整机械化的文字说明来了解,闭上双眼,在意识勾画的世界里,科学的美依然可以如烟花般绽放开来。
这样一本科幻小说集,尽管充满了刘慈欣的非凡想象与各式各样的于普通人而言的晦涩知识,但又不乏真情与感触。读到文中的人们对于人马星系那新的生存家园的渴望时,那就像期待着某一肆虐已久的癌症的解药的研制成功一般,不禁感同身受;读到“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时,我的心仿佛瞬间被灌了铅,重重地沉入无边深渊,滞后的真相如海潮般席卷而来,我不禁屏息,慨叹有些东西真的只有失去了才会知道珍惜;读到“像往常一样,上帝低头站在那里,那扫把似的雪白长胡须一直拖到膝盖以下,脸上堆着胆怯的笑,像一个做错了事儿的孩子”时,又不禁被这幽默笔调给逗地噗嗤一声笑出来。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地方难以触及,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念想,甚至是一个梦罢了。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追寻它的权力。正如即使在地大外语系,对科学怀有爱的人也不能让心中对于科学的渴望被磨灭。无论身处何处,仍需奋力追寻。正如“梦想越远越好,因为它一直在前方的某个地方”。
但愿我们都可以找到内心的“道”,一朝闻道,便可言夕死而矣,无悔。
流浪地球初中的读后感2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
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
“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
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初中的读后感3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宇宙。
出发前必须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资源、人生经验、做人道理之类的上路还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在社会上自己闯荡?但是即使你选择了后者,父辈对我们的影响却早已深入骨髓,难以磨灭,我们只有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像人类逃离太阳系也必须带上祖祖辈辈生活的地球。
当我们终于踏上社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可能会在某个深深地夜晚,在遭受社会的打击之后,回想起父母,回想起家,想到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于是,回家便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入我们的思想当中,经历的磨难越多,受的委屈越大,这颗种子越是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就像逃离太阳系之后的人类遥望仍然安静祥和的太阳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鼓起勇气想要放下社会上的一切回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回不去了。我们终将一个人孤独的流浪在这大千世界,就像地球流浪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一样,出发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当然,纵使宇宙无边,还是要抱有希望,万一就碰到新的太阳(另一半)了呢?
唉,扯完这一大段,真的觉得刘慈欣都要打人了,感觉就像那些红学家,简直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红楼梦,红楼梦生万物一样,啥事都能扯到红楼梦,所以我也就是给大家安利下这本书,据说同名电影都在拍了,大家就是看个乐呵就好。
流浪地球初中的读后感4《流浪地球》是刘欣慈即《三体》后的又一科幻题材小说集中的一本,我是通过有声阅读的方式读完这本书的(过春节了,其实最后还剩余少小几页没看完,等几天后把他看完,但不影响对整书的一些感想与感悟),感受着中国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构建的世界里遨游,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剥开无比奇妙下的幻想,对未来世界发展的设想、期盼、向往与担忧,或许你刚开始会认为是一篇篇独立分体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实早已在各段内容中埋下了伏笔,以点创面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读完一整个篇幅后才能明白故事的脉络,我认为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着前太阳时代人类对地球过度的窥探和资源的消耗,而使得后太阳时代的人类去渐变、适应、承受前者所带来的灾难环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虽说科技技术在人类看来非常的牛B,但为探究跟弄明白自己无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学鸿沟,愿意为未来科学献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学家。
2、当最后一个人类开着宇宙飞船回来地球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最后一个人类的时候,地球已经由宏纪元进入了袖珍的细菌微纪元。
3、一位从西北农村出来的奋斗青年史,他并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会登上中国太阳,还能与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来,应现在的一句流行话语,“人生达到了高潮”,也不过如此吧。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并不知道前行和远航的路已经有意无意的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我们去开展与探索。与流浪地球光年时间的宽度和纬度相比较,缩短到现今的时间点人类的想法与认知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游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开对想象的颠覆前行中的一个有力支点,让人有这个幸运和机会对科技科幻小说的一次畅享。本小说电影版已上线,特别期待通过电影的编排和视野呈现出小说中的中国科幻场景会是怎样一番电影下的现实场景。文中最贴近电影气息的是本书的最后一段很有画面的代入感。
通过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着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呵护和珍惜身边拥有的东西。比如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绿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当这些宝贵资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尽时,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会不经意间让其溜走而不自知,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着心灵的触摸,抚慰着脚下的热土,时代的步伐在大刀阔斧,科技的创新在时空里颠覆,未来的世界在想象里奋勇前进,留下纯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
流浪地球初中的读后感5我打开这本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流浪地球》,准备重温一遍故事里的情节,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了。因为内容太精彩了,读了一遍又想读一遍。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作家第一人”。他的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相当于科幻界的诺贝尔奖。
这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讲述了未来几千年后,太阳即将发生氪闪,人类不得不把地球推出太阳系,在宇宙中流浪的故事。联合政府在亚、美大陆上安装了地球发动机,并将人类的逃亡分为四步: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的末尾。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与加代子结婚了。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出现了叛乱,“我”得知加代子已经在一场战役中身亡,被判有史以来最冷酷的刑法——将密封服上的制热电池拆掉,然后暴露在外面,静静的等着血液冻结。而就在这时,氪闪爆发了,“我们”被取消了死刑。“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流浪时代,地球即将泊入比临星的轨道,成为它的卫星。
地球的流浪生涯终于结束了。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比邻星的三个“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2000多年前的空气、泥土,滋养着2000多年前泥土里留下的种子。草原上的草,小河里的水草、鱼,森林里的树、花、藤蔓、蘑菇,都在阳光下拼命地显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地球,复苏了。
我推荐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语言丰富,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没有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更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在看似不可战胜的危机面前,希望就是闪闪发光的启明星,只要永远满怀希望,努力向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我们就能克服所有困难,战胜任何危机。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精选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1
我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大概理由有三:消遣,寻找共鸣,了解异域文化。消遣可以说是最大的诉求,或许说很遗憾就算已经是成年人,阅读小说还是停留在读情节,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理由的支撑,寻找共鸣。这本小说的人物,哪个我最喜欢?哪个更像我?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格缺陷,我要怎么变更好?当然对于读异域文学,了解他们的文化也是一个大的出发点。大致相当于行万里路,这对于一个囿于繁琐生活,房贷,工作压力的人,是一个很好的解脱。
那读科幻小说是为了什么呢?我不太确定。之前看过刘老师的三体,看得太快有一些趋于表面,看这本流浪地球虽然跟最近的口碑有关,但也是让我沉浸其中。恢宏,想象力,学术词汇,人类的未来,最重要的希望。我觉得这本书传递的最大的价值观是人要有希望,或者理想。全本书「希望」这个字眼闪现了人性的光辉。但对于书中主人公的人格,形象,我还是无法体会到一个丰满的形象。或许这不是关键吧,对于科幻小说。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2对于自己来说,一直排斥科幻小说,也许是自己脑洞不够大开,也许是因为自己物理一直没有学好,亦或是因为自己胆小,不敢去看地球如何而来,地球将如何不复存在,想想都害怕,小时候,村里死个人,我都能吓得得去“收魂”。要不是因为拍成电影,也不会去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三体》早就在书架上两年了,但是迟迟没有去打开,因为脑海里无法构想,让自己会看的很痛苦。
在这本书里人性的东西我没有看出多少,或许是自己才疏学浅,看不懂不能怪,比较赞同选择希望,任何时候都应该选择希望的,有了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勇气。个人比较好奇的是,经历那几个时代,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不知道电影里有木有解决。
但是这不妨碍好评如潮,最起码电影给国人争脸了,虽然我也没去看电影。懵懂的我,对外太空的知识知之甚少,也就不去探索了,了解一些皮毛而已。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3在国内的科幻小说界中,我想刘慈欣应该算是很有名的的。特别是他的作品——《流浪地球》还被改编成电影。《科幻世界》对他的评语是:宇宙送给我们一个刘慈欣,刘慈欣送给我们无数宇宙。他的其中一部短篇作品《带上她的眼睛》也被选入中学课本,但要说我最喜爱的一篇却绝不是以上两篇,尽管以上两篇也很优秀,但最能触动我心的还是《朝闻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篇文章完美的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令我最为震撼的时刻就是他们义无反顾走上真理祭坛的那一刻,那样壮观的场面甚至超越了之后他们变成无数火球升上天空的时刻。还有那无尽的宇宙的一隅,连排险者都无法知晓的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连方琳尽力也无法扭转的,文文对于宇宙的渴求和早已被决定的命运。全文的最后,作为母亲的方林只能又重复了一遍那话:“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呢?”。对啊,我们无法了解的的确太多了,但人类的未来还有着无限长的路呢。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4看完《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后,真的是震撼人心,不管是剧情上还是特效上,都展现了中国的强大。
从2050年,太阳即将爆炸,于是人类开始了长达17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帮助地球逃出太阳系。但由于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将会与木星发生碰撞,众人团结一心,经过不断的努力,将木星引爆,并借助爆炸的冲击波逃离了木星的引力之外。
在地球撞向木星的最后15分钟,人们仍在不停尝试着寻找着解决的方法。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全人类!
希望与坚持是共存的。就像走在漆黑的巷道里,只有坚持下来,走到最后,才能看到光明。同样,如果在困难面前退缩了,那又怎能看到希望呢?只有奋不顾身的走下去,希望才会给你带来喜悦,带来光明。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5大刘的这篇短篇小说真的是挺短的,没用多长时间就看完了,因为是改编成了最近热门的电影,才有兴来读。说实话,看大刘的短篇小说并不会引起太多的趣味与深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完了三体这部既趣味十足又引人深思的长篇小说后,再去看他的短篇小说,衬托得就会具有明显的差异,似乎带着对读三体时的感知只会带来失望吧。
尽管是一篇很短篇的小说,大刘也加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这一部分元素,最让人映像深刻的应该就是:因为人类天性对于别人的不信任,那种歇斯底里的报复欲,而将拯救地球的那五千多人无情的冻死在冰面上,讽刺的是痛恨并处死这五千人的其他所有人,确因为他们而都活了下来。这也应该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一部分吧,重要的转折点。也许其他所有都是次要的,都是为了突出人性而做出的必要叙述,这才是一部小说的正真价值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6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7从《三体》知道大刘,看了一点点,篇幅过长还在阅读过程中,同是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看到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今世界的解读。只有简单涉猎科幻的经验看完了《流浪地球》。
大刘的想象力很是值得称赞,虽没三体精妙,但却能有人之不能想,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厉害。只是在这流浪途中,似乎没有了人情味。宏大叙事和全局观念虽在其中,但大刘因为这更大的灾难而放弃了生活中的最基本感情:夫妻之情。当妻子面对丈夫的出轨没有丝毫波澜时,让人不解。在我的理解下,地球流浪是个常年累月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长久的生活中,即便是大灾难情感这样的东西还是不会消失,不会不珍惜。也或许是大刘的短篇,没有空间去展开这样的情节。不,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描述中,他不抱有这样的家庭观念,心中因为有了所谓的全局观念就舍弃了小情怀(但却是不朽的情感)。但他也描述了其中主人公的爱情、后代……
对于瞬间美好的描述(泡沫的绚烂),以及对地球的渴想,都是很能引起情感共鸣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8说实话,我是学渣。评论里面各种物理学霸的科普其实我都不是很懂,虽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
小说很精彩,但我更喜欢电影的版本。
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这些感想:
1.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孙痛苦之上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觉得高兴。本书的男主提到,当他听到那首赞颂太阳的歌时,想到将来他的第一百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感动到流眼泪,即便第一百代子孙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孙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电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宣告失败时,里面有的人用枪自杀;有的人则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拥,度过最后的时光。我则握着我的爱人,试图记住他脸庞上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虽然这只是电影,虽然还没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结束时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爱人的手,而且大家都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为我是又感性,又矫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戏的内核就是在表达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问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应该就是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9得知电影要上映,搜索到小说看了一遍,气势很恢宏,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这是我的初次感觉。
今天,看了电影,前面的铺垫很长,故事也完全改变了,其实一开始我是失望的,但后面慢慢渐入佳境,到了韩朵朵通过广播,要求增援那一段,我居然哭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情节老套,但画面唯美深邃,苍凉悲壮,在3D的效果下,也令人动容。
回来后,又看了一遍小说,觉得修改故事也很正常,小说中的原故事确实不适合搬上大银幕,用上这个故事,虽然是老酒,也算用了个新瓶。只是不知道大刘对于这个改编是否满意?
再说句题外话,得知这篇小说是《三体》之前的作品,我不禁在里面寻找它的影子。当我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刘的名字时,我甚至为他感到骄傲,那么多年的坚守,最后的成名,是多么的不易!可是,一个心中有着整个宇宙的人,应该不觉得写小说和成名是最重要的吧?他的世界应该不只有赚钱和买房吧!但是,他肯定是愿意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书的。
硬科幻,我无法企及的领域。我甚至已深深觉得能将自己写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而这小说,不是小情小爱,而是———硬科幻。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10看过电影后再看小说,感觉不完全一样,还是说说电影《流浪地球》观影体验:越来越喜欢吴京塑造的每个角色!整部电影看完哭了三次,朵朵发自内心的求援,对希望做出了最好的理解,唤醒了那些为了与家人最后短暂相聚而撤离的救援队伍,诠释了希望的意义;在一切都是程序控制、测算精准的分析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感叹在危急时刻只有中国人勇敢的站出来拯救世界、拯救地球。在最怕死的人身上看到了对生的渴望和对全人类的贡献;在经历了17年领航出征任务,已经办完交接手续的最后一天,刘户口的爸爸选择了牺牲自己冲向木星、点燃木星、带全人类回家的时刻泪流满面……我们的地球是需要每个人去爱护和保护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养,在灾难面前只有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的保护我们!看了流浪地球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电影有了这么大的突破而开心,更为了那些让我们可以在这和平发展的时代里实现梦想的人而自豪,为我们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庆幸,中国雄起,中国威武,中国最棒!!!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11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12《流浪地球》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作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航行的路上危机四伏,人类为了能在2500年后抵达新家园,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战斗。
整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男主爸爸说的一段话:我们必须怀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怀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今年我们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寒假,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破了往日热闹的过年氛围。疫情之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我们全家虽然呆在家里,仍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变化,尽管有些不安,但是每天看到电视里的新闻报道,让我知道很多人默默的支持着武汉。人们捐款捐物,三万多名医护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武汉救助病患,科学家们奋战在科研一线,研制抗病毒疫苗。我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怀有希望,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让武汉不再“流浪”,大家一起加油!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13我们就退一万步说:人类将自豪地死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被这句话感动,一直相信这是人类面对浩劫时最大的骄傲。就像那5000名科学家一样,即使真的死去,依然像雕像一样站立!
想起电影《绝世天劫》里的一段台词,我想这不是大刘笔下人类的傲慢,而是文明层面上,生而为人的尊严。
“我今晚不是以美国总统的身份向各位发言,我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而是人类的一员,人类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圣经上说这是世界末日,万物毁灭。不过这是地球历上人类首次有能力避免遭到毁灭,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尽一切努力避免这场浩劫,人类追求的知识结晶,对科学的苦心钻研,冒险飞向太空的努力,现代科技的成果和想象力,甚至来自战争的经验,都为这场生死战提供利器,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人类曾经犯过多少错,人类曾经受过多少苦难,经过这么多年。只有一种情操,能让人类继续存在下去,那就是勇气,全世界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十四名勇士身上,他们将飞向太空。让全球的人类目睹你们的英雄事迹,愿上帝保佑,祝你们好运。”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14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名为《流浪地球》。它讲述了一个从太空技术的视角探讨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讲述的未来,是生存环境非常严酷的未来;在种种有关与地球未来的设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设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对未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和科学家们来提供答案。
对于《流浪的地球》这本书,我比较推荐“超新星际元”和“流浪地球”两段。因为“超新星纪元”写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流浪地球”写出了地球人民面对危难时众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精神。
“超新星纪元”讲的是一颗直径为太阳的23倍、质量为太阳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离太阳系很远的宇宙中,但因为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过大,那庞大的能量进入到太阳系,并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令整个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在它到来的几天后会死亡,届时,整个世界就只有13岁的和13岁以下的人了。
这本书给了我面对挫折时那源源不断地勇气,也告诉了我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300字 篇15今天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前阵子大火的同名电影。电影我没看过,但刘老师的《三体》之前有看过,确实是脑洞大开。这次正好出差时再机场看到这本书,于是买来看看。
《流浪地球》里有几个短篇故事组成,流浪地球是其中的一篇。故事依然超现实主义,读完了让人有种“哇,还可以这样操作!”的感叹!
比如地球两极之间的通道,完全依靠地心引力来做动力,实现两地之间的通行。简直不要太方便。可是,这个“南极庭院工程”充满了危险,于是,一艘“落日六号”的飞船就被困在了地壳中,形成了另一个故事。
书中人们对宇宙、外太空的探索特别热情。当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前往地心、宇宙遨游、冷冻睡眠、电磁战争...像是一个个未来大片的感觉。不过,总觉得有莫名的熟悉感,不知道是不是在哪个电影里曾经看到过类似的情节。
有的小故事之间有关联性,看一遍可能还理不清,多读几次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