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绘本《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是吉竹伸介正式进军绘本圈的首部作品,描绘了由一颗普通苹果所引发的联想,呈现出一颗苹果的无限可能其实几...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绘本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是吉竹伸介正式进军绘本圈的首部作品,描绘了由一颗普通苹果所引发的联想,呈现出一颗苹果的无限可能
其实几年前,我和一个做绘本图书编辑的朋友聊过这本书,我那个朋友特别喜欢这本《苹果》,并且千方百计希望说服领导把这本书引进到国内来,但是后来没成功。
现在这本书终于有中文版了。虽然不是我的那位朋友的出版社,不过作为读者来说,还是为这本书能进入国内读者的视野叫一声好!
怎么说呢?很多时候人们总喜欢给事物分类、下定义。而作者吉竹这个家伙就刚好相反,退回到下定义分类以前的阶段,重新推测一番。让人脑洞大开的开心一下下。
而今天这本书,应该说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最适合大人开心的。不是说小朋友不开心哈,而是因为小孩的所谓“常识”这个体系还没建立起来。看这本书未必那么有趣。
而大人满脑子常识以后,就被固定在框框里了。在看到常识框框建立以前的重新推论,会开心的不得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书|《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自从记住了这个名字——吉竹伸介。然后,魔怔般的,他无孔不入地出现在你听课、刷圈、阅读的各个角落。它们让你和它们一起达成了一个共识——吉竹伸介的书?买就对了。
他的《好无聊啊好无聊》《那么,那么》魅力无穷;《有呀有呀书店》预售前订的,等了多长时间都不记得了,才终于到了。
这本《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我很喜欢的一本,竟然是最近才下手。虽然之前多方渠道看过书里的插图,对吉竹伸介强大的脑洞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翻开这本书,它还是狠狠地震撼了我。网络上大概能搜到各绘本大牛对它的专业解读,以及用它延伸到各个领域的文章。这里我就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谈点粗浅的理解和感受。
Ⅰ 想象力
在众多介绍这本书的文章中,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想象力,作者的想象力,以及通过这本书如何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的起源非常简单,就是你家我家很生活的一幕——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苹果。但这真的是一个苹果吗?也许——
它是里面装着葡萄果冻的苹果形罐子?
也可能是卷成一团的红色的鱼?
也许没看到的那一面是一个橘子?
或者是某种东西生了一个苹果形状的蛋?
还可以有其它很多很多种可能……
每看到这一页一次,我就会震惊一次。
苹果的里面全是零件,俨然一个苹果机器,但是,如果仔细阅读这些零件的名称,谁说一个真正的苹果不能是这样的呢?
苹果为什么会散发香味,也许它自带一个香味扩散器;苹果为什么颜色深浅不一,也许它的颜色调节器要让它变成唯一;光滑度调节键、苹果汁储存器……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小小的苹果也那么努力地让自己活下来,并且要活得精彩。还有,加上马达、电池、感应器……哇哦,把这些给孩子讲明白可是一堂科学课呀!
Ⅱ 思维导图
再仔细观察上面那张图,你会发现它其实也是一个思维导图,看到这个导图,孩子可以轻松介绍一个苹果机器是由哪些零件构成的,把这些零件的样子作用讲清楚,就是一篇科普文章了。
这样的思维导图还有这张也特别厉害:
一个有灵魂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苹果也有感觉和情绪,它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也许伤心的时候,它会变成白色;也许一想起过去的失败,它就会变扁;也许听到表扬时,它会变得亮晶晶;也许你一碰它,它还会痒痒……
那么,一只拖鞋有灵魂又会怎么样的变化呢?一个本来就有灵魂的人,在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下有什么表现呢?围绕任何一个主角展开讨论,都可以完成一篇有趣的作文。
其实书里的每一页,都是一张思维导图,带着你把作文写细。
如果把苹果种起来,也许它会长成一座大房子。有多大?房子是什么样?这是小学生写作时容易忽略的点,但如果孩子看过这样的图,想不把细节写出来都难。因为他心里有一幅画面,他懂得他要表达大房子的趣味点在哪里,也许是那个空中摇椅,也许是那架高处的望远镜,也许是好玩的滑梯……爱上吉竹伸介的书,和空空的作文say goodbye~
再比如这页——“它想尝试各种发型和帽子”,“各种”是要写哪些,吉竹伸介也做了示范。不仅仅是你常常看到的寸头、平头、大波浪,还有大佬头、猫王头、相扑头、土著头、鸡窝头、老干部头……这里的发型,包含了身份、职业、民族、性格、年龄等的不同,从这样的角度看发型,眼界又宽了几千里!
Ⅲ 探索逻辑
从全局看,整本书的框架就是由几个问题撑起的——
它还可能是什么?
它想要干什么?
它有什么不一样?
它从哪里来的?
接下来它会干什么?
吃掉它味道什么样呢?
这个结构编排非常符合孩子对事物的探索过程,同时,这当然也是写作的思考逻辑。看到一个事物我们会描述: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会想象:它过去经历了什么?未来的它会怎样?
从框架内部,我们还能读到作者安排这些内容的节奏感。整本书细节非常多,但读起来思路清晰,还不累,这就是节奏安排得很有分寸。
想象唱一首歌,音乐不断,我们如何听得舒服?就在于整首歌内部的变化,开头部分,进入副歌部分,高潮,尾声(原谅音乐的门外汉不懂专业术语),时而舒缓,时而热烈,现在还流行在歌曲中插入rap不是?留意一下改编者加在什么位置,让歌曲听起来更舒服。感受一下这一页——
像不像一首缓缓推进的歌,在唱嗨的部分加入rap,让节奏燃起来?
接下来的一页,则是前文的延续,也是另一个开始。
其实写作也该是这样的,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文章读起来更清晰,更顺畅,更有味。吉竹伸介的书每一本都那么有趣,每一页都那么惊喜,孩子在享受这些乐趣和惊喜的过程中,情绪随之起伏,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语言节奏感也被带得高级了。
Ⅳ 故事中的故事
我们常常在课上讨论,许多绘本或是小说会在文本或插图中安排一些线索,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可以畅想以此延申的其它故事,比如——开放式结尾就很常见。
这本书也有开方式的结尾,在包住封面封底的那张套子上,小男孩吃完苹果扔苹果核时,一串香蕉在橱柜里熠熠闪光,仿佛男孩从它身上又得到了什么灵感。那真的是香蕉吗?也许是吧!对,“香蕉”就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
这本书故事中的故事厉害之处就在于,处处都有这样的故事可以展开:
“苹果来到我家之前,去过很多地方,碰到过很多事情。”
苹果在这些地方都经历过什么呢?这里每一张图都是一个“原来如此”的故事,这一页就可以玩一天,表达力,想象力就是这样玩出来了!
呀,控制住,不能剧透太多了,更多的精彩更多的玩法要等你去发掘,我只能说:相信我,书里每一页都是宝藏,都会带给你惊喜!
他的《好无聊啊好无聊》《那么,那么》魅力无穷;《有呀有呀书店》预售前订的,等了多长时间都不记得了,才终于到了。
这本《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我很喜欢的一本,竟然是最近才下手。虽然之前多方渠道看过书里的插图,对吉竹伸介强大的脑洞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翻开这本书,它还是狠狠地震撼了我。网络上大概能搜到各绘本大牛对它的专业解读,以及用它延伸到各个领域的文章。这里我就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谈点粗浅的理解和感受。
Ⅰ 想象力
在众多介绍这本书的文章中,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想象力,作者的想象力,以及通过这本书如何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的起源非常简单,就是你家我家很生活的一幕——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苹果。但这真的是一个苹果吗?也许——
它是里面装着葡萄果冻的苹果形罐子?
也可能是卷成一团的红色的鱼?
也许没看到的那一面是一个橘子?
或者是某种东西生了一个苹果形状的蛋?
还可以有其它很多很多种可能……
每看到这一页一次,我就会震惊一次。
苹果的里面全是零件,俨然一个苹果机器,但是,如果仔细阅读这些零件的名称,谁说一个真正的苹果不能是这样的呢?
苹果为什么会散发香味,也许它自带一个香味扩散器;苹果为什么颜色深浅不一,也许它的颜色调节器要让它变成唯一;光滑度调节键、苹果汁储存器……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小小的苹果也那么努力地让自己活下来,并且要活得精彩。还有,加上马达、电池、感应器……哇哦,把这些给孩子讲明白可是一堂科学课呀!
Ⅱ 思维导图
再仔细观察上面那张图,你会发现它其实也是一个思维导图,看到这个导图,孩子可以轻松介绍一个苹果机器是由哪些零件构成的,把这些零件的样子作用讲清楚,就是一篇科普文章了。
这样的思维导图还有这张也特别厉害:
一个有灵魂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苹果也有感觉和情绪,它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也许伤心的时候,它会变成白色;也许一想起过去的失败,它就会变扁;也许听到表扬时,它会变得亮晶晶;也许你一碰它,它还会痒痒……
那么,一只拖鞋有灵魂又会怎么样的变化呢?一个本来就有灵魂的人,在不同的感觉和情绪下有什么表现呢?围绕任何一个主角展开讨论,都可以完成一篇有趣的作文。
其实书里的每一页,都是一张思维导图,带着你把作文写细。
如果把苹果种起来,也许它会长成一座大房子。有多大?房子是什么样?这是小学生写作时容易忽略的点,但如果孩子看过这样的图,想不把细节写出来都难。因为他心里有一幅画面,他懂得他要表达大房子的趣味点在哪里,也许是那个空中摇椅,也许是那架高处的望远镜,也许是好玩的滑梯……爱上吉竹伸介的书,和空空的作文say goodbye~
再比如这页——“它想尝试各种发型和帽子”,“各种”是要写哪些,吉竹伸介也做了示范。不仅仅是你常常看到的寸头、平头、大波浪,还有大佬头、猫王头、相扑头、土著头、鸡窝头、老干部头……这里的发型,包含了身份、职业、民族、性格、年龄等的不同,从这样的角度看发型,眼界又宽了几千里!
Ⅲ 探索逻辑
从全局看,整本书的框架就是由几个问题撑起的——
它还可能是什么?
它想要干什么?
它有什么不一样?
它从哪里来的?
接下来它会干什么?
吃掉它味道什么样呢?
这个结构编排非常符合孩子对事物的探索过程,同时,这当然也是写作的思考逻辑。看到一个事物我们会描述: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会想象:它过去经历了什么?未来的它会怎样?
从框架内部,我们还能读到作者安排这些内容的节奏感。整本书细节非常多,但读起来思路清晰,还不累,这就是节奏安排得很有分寸。
想象唱一首歌,音乐不断,我们如何听得舒服?就在于整首歌内部的变化,开头部分,进入副歌部分,高潮,尾声(原谅音乐的门外汉不懂专业术语),时而舒缓,时而热烈,现在还流行在歌曲中插入rap不是?留意一下改编者加在什么位置,让歌曲听起来更舒服。感受一下这一页——
像不像一首缓缓推进的歌,在唱嗨的部分加入rap,让节奏燃起来?
接下来的一页,则是前文的延续,也是另一个开始。
其实写作也该是这样的,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文章读起来更清晰,更顺畅,更有味。吉竹伸介的书每一本都那么有趣,每一页都那么惊喜,孩子在享受这些乐趣和惊喜的过程中,情绪随之起伏,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语言节奏感也被带得高级了。
Ⅳ 故事中的故事
我们常常在课上讨论,许多绘本或是小说会在文本或插图中安排一些线索,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可以畅想以此延申的其它故事,比如——开放式结尾就很常见。
这本书也有开方式的结尾,在包住封面封底的那张套子上,小男孩吃完苹果扔苹果核时,一串香蕉在橱柜里熠熠闪光,仿佛男孩从它身上又得到了什么灵感。那真的是香蕉吗?也许是吧!对,“香蕉”就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
这本书故事中的故事厉害之处就在于,处处都有这样的故事可以展开:
“苹果来到我家之前,去过很多地方,碰到过很多事情。”
苹果在这些地方都经历过什么呢?这里每一张图都是一个“原来如此”的故事,这一页就可以玩一天,表达力,想象力就是这样玩出来了!
呀,控制住,不能剧透太多了,更多的精彩更多的玩法要等你去发掘,我只能说:相信我,书里每一页都是宝藏,都会带给你惊喜!
我是苹果读后感?
我是苹果读后感。你好,这一个读后感就是我们需要坚强,生活是美好的这些之类的都可以。
一个苹果读后感三百字?
一个苹果的读后感
《一个苹果》这篇文章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在物资匮乏的当时,一个负责运输弹药的运输员给防炮洞里的八个战士带来了一个苹果。大家都很干渴,都想吃掉这个苹果,但是大家都很关心彼此,也都想让别人多吃一点。苹果转了一圈,最终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最后,连长决定洞里的八个人来一起分吃这个苹果。
我从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样一个接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体会到了他们深深的战友情。那个苹果也不大,一个人吃这个苹果都不够,八个人吃,怎么可能还吃不完呢?那么,绝对有谁并没有吃,或者吃得非常非常少。他们都想把那些好东西留给自己亲如兄弟的战友。
如果把那个连长换成我的话,在那种极度干渴的情况下,我肯定会一口气把苹果给吃掉。
幸福的生活是如此来之不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粮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一个苹果》这篇文章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在物资匮乏的当时,一个负责运输弹药的运输员给防炮洞里的八个战士带来了一个苹果。大家都很干渴,都想吃掉这个苹果,但是大家都很关心彼此,也都想让别人多吃一点。苹果转了一圈,最终又回到了连长的手里。最后,连长决定洞里的八个人来一起分吃这个苹果。
我从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样一个接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体会到了他们深深的战友情。那个苹果也不大,一个人吃这个苹果都不够,八个人吃,怎么可能还吃不完呢?那么,绝对有谁并没有吃,或者吃得非常非常少。他们都想把那些好东西留给自己亲如兄弟的战友。
如果把那个连长换成我的话,在那种极度干渴的情况下,我肯定会一口气把苹果给吃掉。
幸福的生活是如此来之不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粮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本文标题: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绘本读后感(读书|《这是苹果吗 也许是吧 》)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79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