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饭》读后感读过这篇文章的,都有何感受?(越长越好,写到点子上越好)不要说让我自己想的话,我已经想半天了读了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
《榆钱饭》读后感
读过这篇文章的,都有何感受?(越长越好,写到点子上越好)不要说让我自己想的话,我已经想半天了读了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仿佛把人生的视线一下子扩展和延伸了。作者从亲身经历中截取几次吃榆钱饭的生活片断,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巧用对比,鲜明而深刻地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生活日益提高,以及人的心理观念明显转变的新风貌,热情讴歌了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作者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榆钱儿在丫姑和“我”生活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对比。文章开篇就写道:“我自幼常吃榆钱饭”,“那时候,我六七岁”,“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捋榆钱儿,“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九成榆钱儿一成玉米面”,蒸熟盛进碗里,“泡上隔年的老腌汤”,吃着“顺口”,也能“哄饱肚皮”。“哄饱”,实则未饱,但毕竟聊胜于无,可以暂时救命。寥寥数语,点明了榆钱儿是“我”小时候和丫姑等劳动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食”。没有它,就没有什么可填肚子。好在“村前村后,河滩坟圈”,“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这是属于穷人的谁也夺不走的救命粮。对穷人,其作用不言而喻,它形象地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因此,小时候的丫姑和“我”对榆钱儿有着特殊感情。
十年内乱中,“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仓库里“饿得死老鼠”。人们又只有“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了。丫姑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几句话,勾勒出这个时期,丫姑母女和“我”与榆钱儿又结了缘,榆钱儿在生活中又是不可缺少的了。不多几笔,又形象地揭露了极左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三个时期,1980年回乡,“不知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打一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顿榆钱饭”,“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却不能打动二妹子”。1981、1982年亦是如此。原因
何在?因为“不见亏粮了”,有的是“大米白面”,“更有鱼肉了”。谁还瞧得起榆钱儿!在“我”,也是鱼肉吃腻了,才要吃一顿换换口味而已。可见,吃榆钱饭的意义与以前截然不同。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二妹子的女儿长大,不会再像姥姥和母亲,大好春光中要采榆钱儿充饥”。
对比中,三个时期榆钱儿的不同作用历历在目,从而对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路线、农村大变样,进行了热情歌颂。
从不同时期,榆钱儿在丫姑、“我”和二妹子心目中的不同分量、地位进行对比。文章第二段道:小时候,“榆钱儿是穷苦人的·救·命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社会榆钱儿在穷苦人生存中极重的分量和重要地位;第十四段又有:“左”的那个年代,“老榆树又来·救·命了”。两个“救命”,形似而义不同。旧社会,是因为封建剥削制度造成的;而十年内乱中,是人为的饥荒。一个“又”字,掷地有声,道破了“左”的政策的危害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切都变了样。1981年回乡,“正是榆钱儿成熟的时候”,正巧丫姑“双喜临门”,怎么能吵着要吃榆钱饭,给人家“煞风景”!1982年春,“又见老榆树挂满粉个囊囊的榆钱儿”,“我”因为“一连几天鸡鸭鱼肉烧肚膛”,“不禁又口馋起来”。可刚一提出,二妹子就“脸上挂霜”,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一顿劈哩啪啦,抢白得“我”瞠目结舌。“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为荣,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钱饭待客,被街坊邻居看见,不骂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抠儿。”无怪乎二妹子要“寒”着脸了。可见,这时期的榆钱饭,被富裕起来的农民视为“穷”和“贱”的标志了。而此时“我”想吃榆钱饭,不是“命”,而是“口馋”,是因“鸡鸭鱼肉烧肚膛”,要换换口味。
从这些对比中,鲜明地反映出丫姑、“我”和二妹子在不同时期对榆钱儿的不同心态。
从小时候的丫姑和“我”、小时候的二妹子和现今的小顽童们对榆钱儿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小时候的丫姑和“我”认为“榆钱儿好吃”,“生吃很甜,越嚼越香”;只要一见霜凌冰挂的榆钱儿挂满枝头,就馋得“淌口水”
。
吃粮靠集体那些年,“二妹子做了丫姑的接班人”,“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沾她的光,“混个树饱”。“混个树饱”的弦外之音,是无可奈何的事。
现今的小顽童们,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只是“爬到老榆树上掏鸟儿”。只是被二妹子装作拉着脸,变戏法般,才被罚得“每人捋一兜”榆钱儿。
这些对比,以榆钱儿为“试剂”,把三代人孩提时代的不同命运生动地展示出来,令人叫绝。
四、以吃榆钱饭为线索,在对比中行文,展开情节,突出中心。文章开头,作者就以“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作总括对比,统领全文。一个“难”字,突出榆钱饭已成了历史,为文章主题定了基调。
进入正文,又以小时“常吃”,十年动乱中“又”吃,与三中全会后“难得”进行对比,展开情节,以控诉过去,批判极“左”,讴歌今天,展望未来,昭示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强国富民之本。
结尾,作者用浪漫的手法、诙谐的笔调,趣写榆钱饭将成为北京大饭店的“珍馐佳肴”,与开篇的“常吃”,继而的“又”吃、“难得”相辉映,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另外,还有杨芽儿、柳叶儿和榆钱儿的对比,人物性格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无不各具其妙。
鲁迅先生说,对比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榆钱饭》一文正是以其匠心独运的对比艺术见功夫,才得以以小见大,寓理于事,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者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榆钱儿在丫姑和“我”生活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对比。文章开篇就写道:“我自幼常吃榆钱饭”,“那时候,我六七岁”,“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捋榆钱儿,“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九成榆钱儿一成玉米面”,蒸熟盛进碗里,“泡上隔年的老腌汤”,吃着“顺口”,也能“哄饱肚皮”。“哄饱”,实则未饱,但毕竟聊胜于无,可以暂时救命。寥寥数语,点明了榆钱儿是“我”小时候和丫姑等劳动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食”。没有它,就没有什么可填肚子。好在“村前村后,河滩坟圈”,“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这是属于穷人的谁也夺不走的救命粮。对穷人,其作用不言而喻,它形象地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因此,小时候的丫姑和“我”对榆钱儿有着特殊感情。
十年内乱中,“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仓库里“饿得死老鼠”。人们又只有“盼老榆树多结榆钱儿”了。丫姑家的“饭桌上有我一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钱饭”。几句话,勾勒出这个时期,丫姑母女和“我”与榆钱儿又结了缘,榆钱儿在生活中又是不可缺少的了。不多几笔,又形象地揭露了极左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三个时期,1980年回乡,“不知是想忆苦思甜,还是打一打油腻,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着吃一顿榆钱饭”,“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却不能打动二妹子”。1981、1982年亦是如此。原因
何在?因为“不见亏粮了”,有的是“大米白面”,“更有鱼肉了”。谁还瞧得起榆钱儿!在“我”,也是鱼肉吃腻了,才要吃一顿换换口味而已。可见,吃榆钱饭的意义与以前截然不同。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二妹子的女儿长大,不会再像姥姥和母亲,大好春光中要采榆钱儿充饥”。
对比中,三个时期榆钱儿的不同作用历历在目,从而对旧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路线、农村大变样,进行了热情歌颂。
从不同时期,榆钱儿在丫姑、“我”和二妹子心目中的不同分量、地位进行对比。文章第二段道:小时候,“榆钱儿是穷苦人的·救·命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旧社会榆钱儿在穷苦人生存中极重的分量和重要地位;第十四段又有:“左”的那个年代,“老榆树又来·救·命了”。两个“救命”,形似而义不同。旧社会,是因为封建剥削制度造成的;而十年内乱中,是人为的饥荒。一个“又”字,掷地有声,道破了“左”的政策的危害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切都变了样。1981年回乡,“正是榆钱儿成熟的时候”,正巧丫姑“双喜临门”,怎么能吵着要吃榆钱饭,给人家“煞风景”!1982年春,“又见老榆树挂满粉个囊囊的榆钱儿”,“我”因为“一连几天鸡鸭鱼肉烧肚膛”,“不禁又口馋起来”。可刚一提出,二妹子就“脸上挂霜”,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你这个人是天生的穷命!”一顿劈哩啪啦,抢白得“我”瞠目结舌。“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为荣,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钱饭待客,被街坊邻居看见,不骂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抠儿。”无怪乎二妹子要“寒”着脸了。可见,这时期的榆钱饭,被富裕起来的农民视为“穷”和“贱”的标志了。而此时“我”想吃榆钱饭,不是“命”,而是“口馋”,是因“鸡鸭鱼肉烧肚膛”,要换换口味。
从这些对比中,鲜明地反映出丫姑、“我”和二妹子在不同时期对榆钱儿的不同心态。
从小时候的丫姑和“我”、小时候的二妹子和现今的小顽童们对榆钱儿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小时候的丫姑和“我”认为“榆钱儿好吃”,“生吃很甜,越嚼越香”;只要一见霜凌冰挂的榆钱儿挂满枝头,就馋得“淌口水”
。
吃粮靠集体那些年,“二妹子做了丫姑的接班人”,“身背大筐捋榆钱儿”;“我”沾她的光,“混个树饱”。“混个树饱”的弦外之音,是无可奈何的事。
现今的小顽童们,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只是“爬到老榆树上掏鸟儿”。只是被二妹子装作拉着脸,变戏法般,才被罚得“每人捋一兜”榆钱儿。
这些对比,以榆钱儿为“试剂”,把三代人孩提时代的不同命运生动地展示出来,令人叫绝。
四、以吃榆钱饭为线索,在对比中行文,展开情节,突出中心。文章开头,作者就以“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作总括对比,统领全文。一个“难”字,突出榆钱饭已成了历史,为文章主题定了基调。
进入正文,又以小时“常吃”,十年动乱中“又”吃,与三中全会后“难得”进行对比,展开情节,以控诉过去,批判极“左”,讴歌今天,展望未来,昭示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强国富民之本。
结尾,作者用浪漫的手法、诙谐的笔调,趣写榆钱饭将成为北京大饭店的“珍馐佳肴”,与开篇的“常吃”,继而的“又”吃、“难得”相辉映,起了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另外,还有杨芽儿、柳叶儿和榆钱儿的对比,人物性格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无不各具其妙。
鲁迅先生说,对比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榆钱饭》一文正是以其匠心独运的对比艺术见功夫,才得以以小见大,寓理于事,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榆钱饭200字读后感拜托了各位 谢谢
如题200字就好 9点以前给答案的加分20,突然想起最近电视上热播的《老大的幸福》,正如电视中提出的,什么是幸福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金钱和地位或者荣誉和权力?每个人在自己的生长历程中都要回答这个问题,都要亲自去体验这个问题,一直到老了,去世了,这个问题才算是有了一个句号,无论这个句号是圆满的或者不圆满的。 于是很多人喜欢怀旧,去农村或者更偏远的地方去体味辛苦来让自己知道到目前为止其实还算幸福,在灯光璀璨着的车水马龙着的地方怀旧其实让我看来不但已经失去了怀旧的意味,还带着些许的讽刺。 算了,理解不了那么多,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那么多了,于是在读完这榆钱饭之后,其实大可不必非要去亲身体会饭是什么味道,只需要记得,活着就要一直坚强,一直体验,无论是什么饭什么辛苦,在若干年后,都将会是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起来,酸甜苦辣,别有滋味。
读后感 |《人间草木》--从容而安
读汪老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而《人间草木》则是将你的视觉,味觉和心灵完全打开的佳作。
很难有一本书,让人读的垂涎三尺,每翻一页便有饥肠辘辘的感觉,哪怕是附有菜肴美图的菜谱,也不曾让人如此痴迷。
合上书,戏谑到,读完此书哈喇子流尽了也不为过。
作者用质朴的文笔描述花草果蔬,祖国的山河大地及西南联大学可爱的人儿,也只有内心纯真的人才能苦中作乐。
行文淡如水,情却染人心。
没有极致的渲染,过分的强调,花的美,果的香,还有那可口的饭菜扑面而来,深入人心。
这让我想起刘绍棠的《榆钱饭》,明明是穷苦人救命的粮食,并不是可口的佳肴,读来却让人直流口水,因为作者的文字饱含深情,及对过往深深的回忆。
在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生活尚未小康,但也不会食不果腹,也有很多让自己难以忘怀的食物。
有炒面粉,将面粉蒸了,晾干再放入锅里倒点炒黄即可。有时还倒点猪油,加些核桃芝麻,吃起来味道更可口。上中学寄宿在外,妈妈经常做炒面,每次返校时总能装一大袋,当是我们生长时的补品,可它却远远胜过奶粉,豆奶还有其他的味道。
煮苹果。舅舅家里苹果园和邻居的一个个挨着,每棵树头结满果子,有些果子已经发红了,只等金秋摘果子。可树下也躺了不少,有的如樱桃大小,有的如大点的杏儿。这些不是被雨打落的就是长相不佳被剪了下来。
傍晚,我们挎着篮子,拔草的时候顺便将它们捡回去,洗净,放茶壶里煮。不一会就闻到甜味,每人分得两三个,嘟嘴猛吹咬一口,好甜!幸运的人儿拿个糊了点的,那个果浆都被炼出来了,更甜。
老家的苹果,甜儿脆,红星,红元帅,黄元帅……各有各的味,物美价廉。而今,在深圳,小个长相不佳的也几乎七八元一个。偶尔也去煮两个,却早已没有原来的味道。
妈妈自制的辣椒酱。我一直没有弄清妈妈是怎么做这个辣椒酱的,是用的朝天椒还是太空椒,炒了的花生还是煮了的花生。只知道,她的辣椒酱是可以直接吃的,不像外面卖的需要拌饭或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表姐直接吃了半瓶辣椒酱,美滋滋的。
老爸的凉拌苜蓿菜。老爸在部队练得一手好厨艺,他炒的菜做的面总是那么好吃。记得小时候他做了个盘凉菜,与以往不一样,满盘皆绿,以往都是红白萝卜配香菜,或是胡萝卜丝伴葱丝。试着夹一筷子吃起,好吃。
当我们美洋洋的享受时,老爸不经意的说,有些地方苜蓿是给猪吃的。当然那是老了的,嫩芽还是一道美味。多少年过去了,要是我还能当一回猪就好了。
再回看学生时代,让人欲求而不能的便是酸菜盒子和荷叶饼了。
酸菜饼是姐姐同学的母亲在做。每天六点钟,这位老母亲就架起油锅,放个小桌子用来擀面,旁边是两个大盆子,里面装的馅,有土豆,酸菜,一般都叫这种饼为韭菜饼,可偏偏馅里没有韭菜。
土豆馅的是平边,酸菜馅的是花边,做以区分。我最爱吃的是酸菜馅的,这也是很多人的最爱,每次去买,还得排队,若是要酸菜的还需多等几分钟。酸菜是用做浆水的菜,我不怎么爱吃浆水面,却对酸菜盒子情有独钟。
荷叶饼是在读大学时经常的,其实也是菜夹馍的一种。菜夹馍有用馒头夹菜的,也有用白饼夹菜的,当然荷叶饼既不是馒头,也不是饼,它蒸出来的却是可以打开的饼状。
加的菜往往有海带丝,胡萝卜丝,土豆丝,当然还有鸡蛋,火腿,肉丁,不过这些需另加钱。
除了菜,我觉得其最重要的味道是酱,有辣椒酱,花生酱。没有菜只有酱,好像人掏空了灵魂,只有菜没有酱吃的没有感觉。我爱的还是花生酱的味道。在大学,荷叶饼一般都当做早餐,如果伙食费不够,也可买来当正餐充饥。
读着读着就想写,写着写着就想吃,一下子勾起太多吃的记忆。小镇上的臊子面,圈圈饼,千层饼,宿舍里偷偷做过的腊肉饭……
可有些吃的竟也吃不到了,想想不免十分失落。
岁月是有情的,你无意感慨过的,却深深的刻在你心头;它又是那般无情,带走了你想要拼命保留的,你又能怎样?
任它去留随意,吾只需从容面对,随遇而安好啦。
很难有一本书,让人读的垂涎三尺,每翻一页便有饥肠辘辘的感觉,哪怕是附有菜肴美图的菜谱,也不曾让人如此痴迷。
合上书,戏谑到,读完此书哈喇子流尽了也不为过。
作者用质朴的文笔描述花草果蔬,祖国的山河大地及西南联大学可爱的人儿,也只有内心纯真的人才能苦中作乐。
行文淡如水,情却染人心。
没有极致的渲染,过分的强调,花的美,果的香,还有那可口的饭菜扑面而来,深入人心。
这让我想起刘绍棠的《榆钱饭》,明明是穷苦人救命的粮食,并不是可口的佳肴,读来却让人直流口水,因为作者的文字饱含深情,及对过往深深的回忆。
在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生活尚未小康,但也不会食不果腹,也有很多让自己难以忘怀的食物。
有炒面粉,将面粉蒸了,晾干再放入锅里倒点炒黄即可。有时还倒点猪油,加些核桃芝麻,吃起来味道更可口。上中学寄宿在外,妈妈经常做炒面,每次返校时总能装一大袋,当是我们生长时的补品,可它却远远胜过奶粉,豆奶还有其他的味道。
煮苹果。舅舅家里苹果园和邻居的一个个挨着,每棵树头结满果子,有些果子已经发红了,只等金秋摘果子。可树下也躺了不少,有的如樱桃大小,有的如大点的杏儿。这些不是被雨打落的就是长相不佳被剪了下来。
傍晚,我们挎着篮子,拔草的时候顺便将它们捡回去,洗净,放茶壶里煮。不一会就闻到甜味,每人分得两三个,嘟嘴猛吹咬一口,好甜!幸运的人儿拿个糊了点的,那个果浆都被炼出来了,更甜。
老家的苹果,甜儿脆,红星,红元帅,黄元帅……各有各的味,物美价廉。而今,在深圳,小个长相不佳的也几乎七八元一个。偶尔也去煮两个,却早已没有原来的味道。
妈妈自制的辣椒酱。我一直没有弄清妈妈是怎么做这个辣椒酱的,是用的朝天椒还是太空椒,炒了的花生还是煮了的花生。只知道,她的辣椒酱是可以直接吃的,不像外面卖的需要拌饭或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表姐直接吃了半瓶辣椒酱,美滋滋的。
老爸的凉拌苜蓿菜。老爸在部队练得一手好厨艺,他炒的菜做的面总是那么好吃。记得小时候他做了个盘凉菜,与以往不一样,满盘皆绿,以往都是红白萝卜配香菜,或是胡萝卜丝伴葱丝。试着夹一筷子吃起,好吃。
当我们美洋洋的享受时,老爸不经意的说,有些地方苜蓿是给猪吃的。当然那是老了的,嫩芽还是一道美味。多少年过去了,要是我还能当一回猪就好了。
再回看学生时代,让人欲求而不能的便是酸菜盒子和荷叶饼了。
酸菜饼是姐姐同学的母亲在做。每天六点钟,这位老母亲就架起油锅,放个小桌子用来擀面,旁边是两个大盆子,里面装的馅,有土豆,酸菜,一般都叫这种饼为韭菜饼,可偏偏馅里没有韭菜。
土豆馅的是平边,酸菜馅的是花边,做以区分。我最爱吃的是酸菜馅的,这也是很多人的最爱,每次去买,还得排队,若是要酸菜的还需多等几分钟。酸菜是用做浆水的菜,我不怎么爱吃浆水面,却对酸菜盒子情有独钟。
荷叶饼是在读大学时经常的,其实也是菜夹馍的一种。菜夹馍有用馒头夹菜的,也有用白饼夹菜的,当然荷叶饼既不是馒头,也不是饼,它蒸出来的却是可以打开的饼状。
加的菜往往有海带丝,胡萝卜丝,土豆丝,当然还有鸡蛋,火腿,肉丁,不过这些需另加钱。
除了菜,我觉得其最重要的味道是酱,有辣椒酱,花生酱。没有菜只有酱,好像人掏空了灵魂,只有菜没有酱吃的没有感觉。我爱的还是花生酱的味道。在大学,荷叶饼一般都当做早餐,如果伙食费不够,也可买来当正餐充饥。
读着读着就想写,写着写着就想吃,一下子勾起太多吃的记忆。小镇上的臊子面,圈圈饼,千层饼,宿舍里偷偷做过的腊肉饭……
可有些吃的竟也吃不到了,想想不免十分失落。
岁月是有情的,你无意感慨过的,却深深的刻在你心头;它又是那般无情,带走了你想要拼命保留的,你又能怎样?
任它去留随意,吾只需从容面对,随遇而安好啦。
本文标题: 榆钱饭读后感(榆钱饭200字读后感拜托了各位 谢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41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