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拐点读后感(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7 02:31: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读后感哪位英雄能办我写一篇《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读后感何木风,著,九州出版社,必有重...

历史拐点读后感(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读后感)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读后感

哪位英雄能办我写一篇《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读后感何木风 著 九州出版社 必有重谢
我刚刚在图书馆翻阅了下这本书,个人感觉写得太“商业化”了,以下是某个高人写的读后感: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就一个感觉“粗制滥造”。本书的书目编排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预计写出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看似中国历史上的默默无闻的人或不起眼的小事,实则是改写历史的一个拐点。但是它实际的内容却并不如此。
部分内容就是从历史的小处着眼,将之无限放大,有生搬硬套之嫌。比如《几块石头-北宋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几块石头”指的是宋徽宗爱收集奇石,于是各地农民全都被强迫去挖掘收集石头,各地怨声载道,于是发动起义,方腊起义再加上外族的入侵,北宋就灭亡了。然后就说历史上北宋灭亡的拐点是这“几块石头”吗
正史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先杯酒释了兵权,然后又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地方行政、财政、军权分属不同官员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是避免地方权利过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这也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军费开支达,战斗力不强。各地农民穷啊怎么都是死,不如起义,于是国内起义不断。即便是后来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也无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内环境差,再加上和外族的战争,造成了北宋的灭亡。
“石头”只是宋徽宗昏庸无能的一个体现,是北宋灭亡内因中的具体一点,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北宋灭亡的导火索。我认为这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主题来写,看看现在写出来的内容既牵强也不知所云。文章后篇讲了宋金战争,本应一笔带过,却……先提出实力相对强大的北宋为什么会在和金的战争中失败呢,作者摘录了一大堆北宋的兵器、密码使用等古内容以显示北宋的强大,最后说如此这般却还是输给了金,关键在宋徽宗!……这是一个人能解说的嘛?!说了一堆废话,完全就是充字数嘛~~~
书中有些内容则是从野史或不明作者的历史记录中找出,然后放大为一个所谓的“拐点”,这也使得这本书的历史内容可信度大大降低。比如《悍妇捉奸-促使明朝灭亡的偶然事件》。这把从野史里面找到的一个故事无限放大,放大到促使明朝灭亡。个人因素促使一个朝代灭亡是有的,但不可能是随便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原因!一个官员因为原配捉到自己和私自纳的小妾的事情而受到泼辣夫人的责罚,于是就想通过改国家制度来解气泄愤,国家制度随后也就被改了,然后就引领大明王朝一路走向灭亡……真就是明明白白的生拉硬拽!不知道《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没有记录这件事,我可以在之后的阅读中验证一下。
更有《洪仁辉事件-中国落后挨打的导火索》这样完全不知所云,不着边际的文章。最可气的要算文字的错误了。古文中本来就有很多不熟悉或不认识的字,再加上错别字,完全就可能扭曲历史了!唉,写书人的不认真加上校对不负责可真是害人啊~~~
当然,什么都不能一棒子打死,这本书也一样。虽然在刚刚看了一个章节后就发觉了书的晦涩,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这毕竟只是作者从一个侧面评说的历史,大众性的非正规读物一般也不会让我们去深究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看个乐和吧。
书只是一个思想的媒介、载体,你可以看到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内容和他传达的思想,同时它更可以给你很多线索,引导&启发你去思考,想象,这就是书延续性的作用。本书中有一句话“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我想朝代的更迭归纳原因多可引此作为总结吧,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对于我们个人的启示我想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吧。
究竟这本书怎么样,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这些纯属个人观点,不可能代表大家的意见。我可不是做推销哦,如果想知道书的具体内容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呵呵。另外,大家平时要多看书多写字,否则待你看历史类读物的时候就可能会遇到主人公的姓和名你都不认识的情况!最方便有效的建议:看历史还是备本字典的好!

求全球通史读后感1200字

在合适的时间读到一本合适的书,是人生一大幸事。茫茫书海,读到一本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书怎能说不需要缘分?
当我开始读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读一本能够引导我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史书。我记得当时和好友鼎谈到一个问题,未来会有什么新的行业?鼎在IBM,接触和思考的是现在顶尖的技术开发,他的目光是直接投射到前方的。我想换一个角度,了解了解历史,因为历史中往往有未来。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每周大概总能读五六天,每天二三十页,这么着细水长流,居然在上周读完了。
《全球通史》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记住了1500年这个重要的年份。公元1500年之前,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虽然有贸易,有战争,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对1500年后的世界来说,交流和联系既不够丰富,也缺乏内在的动力。大洋洲尚不为人所知,玛雅、阿兹科特和印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还在欧亚大陆的视线之外,即使在欧亚大陆上,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汉王朝的治乱也是影响甚微。
一方面,交通工具的匮乏使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陆地成为隔绝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体系以及封闭性的文化传统(主要指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窒息了东方创造新的历史的欲望。
随着西方在武器、船舶制造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西方扩张的历史开始了。全球开始产生经济联系,经济上的关联日益把各个地区紧紧拉到一起,不是生拉硬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今。
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
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
注意到没有,这种划分法和我们一贯学习的上古—中古—近现代的划分法截然不同,那种划分法就不一定适合欧洲以外的地区。就好像好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的一样:各个地区的历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在全书以一贯之,起码,作者已经是努力地以一贯之。
我相信,这也是今天处于全球化中的我们所必须具备的历史观。
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另一个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每个时代都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他自己的问题。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的历史。”
对现代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
是科技。
我们的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呢?
高速的技术变革和滞后的社会变革之间的矛盾。
人类将如何应对这种矛盾呢?
我渴望参与到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感谢斯塔夫利阿诺斯,也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好友——Zhang Qian。没有她的介绍,我将错过这本影响我一生的书。

共和国成长的故事读后感

求一篇《共和国成长的故事》读后感。好的在加分啊~
  一五腾飞,两个第一,三藏三鞍,四鹰铁路,五汉大桥,六百项目……”这是山西文水中学侯老师为便于学生记忆“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编的口诀。“一五腾飞”是说“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制造了第一批喷气式飞机;“两个第一”是指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三藏”是指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此后,我国在较短时间里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无疑,新中国迈出的第一步相当漂亮。然而,1958年“大跃进”逐巨变 1 经济 1 从一穷二白到举世震惊经济腾飞60年渐代替正常发展,随后,国际围堵、国内封闭,国计民生进展缓慢。
  1978年,新中国迎来了关键性的历史拐点。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广大农村最先感受到这股“春暖”,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冒着危险搞起了“大包干”。城市的改革从深圳的荒滩蛇口起步……
  1991年前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992 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出山”。他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反复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城市化】夜晚,中国越来越亮
  60年前,当深圳还是小渔村时,周立雄老人就在那里生活了。老人说,当地人称小河或比较深的水沟叫“圳”,村民们经常在“深圳河”里捕鱼捉虾,后来的深圳市因此得名。
  如今,深圳河仍蜿蜒流淌,但在它的两岸已然崛起一座人口1400多万的特大型城市。深圳的成长,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地标,也是我国城市化的范本。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长高的中国》一文中说,几十年来,中国创造了3 经济许多世界第一,如GDP增长率连续30年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电话用户世界第一……但或许很少有人想到,中国城市建设速度也是世界第一,全世界有70%的塔吊在中国忙碌。
  欧洲宇航局说,中国“变亮”了。他们拍摄的地球夜景照片,发现夜晚的中国越来越美——不少地方从原本漆黑的荒原变成灯火通明的城市(镇)。1949年,我国城市只有58个,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比例 10.6%,而这些数字到2008年,分别变成了655个、19249个和44.9%。我国城市群也从1949年的3个(京津、辽中、长三角),发展到了20多个:珠三角、成渝、武汉、闽东南、长株潭、西咸……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说,计算机、互联网和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三大关键因素。未来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5.9亿增长到近10亿,这将超过欧洲的人口数量。这意味着未来20年,中国城市总数将达到1000个,为此将新建2~5万座摩天大楼,这一规模相当于10个纽约市的总和。中国城市化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
  【交通】美国作家的惊叹
  “1959年,我从西藏出发到北京学习,先走路,后骑马,再换汽车、火车,最终花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那时向拉萨运物资,靠畜力需要七八个月时间。我在北京学习,家里托人捎封信,我6个月后才收到,而现在从北京飞拉萨,只要4个多小时,坐火车只要3天。”青藏铁路开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经常向人们描述西藏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巨变不仅发生在西藏。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所有铁路、公路、航空里程加在一起不到10万公里,每年客运量只有1.4亿人次,且通车的是大城市,坐车的是少数人。2008年我国仅陆地通车里程就近373万公里,年客运量高达268亿人次。如今,我国99.2%的乡镇通了公路,交通运输早已进入交通大众化时代。
  近10年来,我国交通建设成就更是令世界瞩目。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总投资超过过去50年的总和。1988年第一条全长18公里的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到2008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新中国以短短几十年的交通建设就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8年来北京看奥运的美国著名作家弗里德曼回国后深有感慨,他在《纽约时报》撰文说,从时髦的上海机场乘坐时速 4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到上海市区,再经沪宁高速到南京,你会情不自禁地问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从60年前的驴驮马拉到今天的豪华大巴,从咣咣响的“闷罐火车” 到空调沙发的“和谐号”,从最高时速60公里的“特快”到时速400公里的“磁悬浮”,还有举世赞誉的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陆路、水路、航空的现代化大发展,既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最好注脚,也是中国速度的强劲助力。

狄更斯双城记的读后感

狄更斯: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为了爱而自我牺牲。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可参考文献

双城记解读——乔治 纽林
狄更斯三部小说《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的浪漫主义色彩研究
《双城记》:历史拐点处的记忆——再论狄更斯笔下的大革命描写
查尔斯·狄更斯的革命观——解读《双城记》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双城记》
论文—解读狄更斯《双城记》
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华盛顿的读后感5篇600字

转变过程中,很符合“若欲无私,必先有私”的歪理。对于权力及其诱惑的完全免疫,是他对世俗说法的一个完胜挑战,也是对人性本身的完胜挑战,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华盛顿的 读后感 ,希望你们喜欢。

华盛顿的读后感1

《华盛顿传》读后感 《华盛顿转》一书是由美国约瑟夫·J·埃利斯编著的,由中国学者陈继静翻译的。该书于2006年11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是一本很好的著作。 通过阅读《华盛顿传》,让我对华盛顿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本书作者跨越了一切荣耀和尊崇,只是华盛顿的灵魂深处。伟大不排斥野心,荣耀不拒绝利益,年轻时代的华盛顿性情暴烈,对土地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然而他勇敢却不鲁莽,真挚却不狂热,他对名声的珍视和一丝不苟的行事风格,使他最终走向成功。本书从华盛顿的年轻时代开始写起,对华盛顿做了最大胆、最贴切人性的揣测,坦言这个人在成为英雄之前,形象并不完美。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尊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作者的深意在于揭示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尤其是在革命成功之后身处权力巅峰时,如何获得对权力的免疫力

从而出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华盛顿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声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第一,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军事领袖。诚然,他决非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然也决不能亚历山大和凯撒一类的将军相提并论。他的成功看起来似乎是由于同他对垒的英军将领的出人意料的无能,另一半才是由于他自己的才能。尽管如此,人们也许记得,当美军将领遭遇惨败时,华盛顿虽然也小有失利,但他坚持作战,终于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第二,立宪会议主席。虽然他的思想对于美国宪法本身影响不大,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却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反对新宪法,如果没有华盛顿的支持,新宪法就不可能被采纳。第三,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有一位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盛顿在美国革命中的英勇善战。美国革命是华盛顿一生的中心事件,也在他成为一名成熟男子、一名杰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的过程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华盛顿的读后感2

华盛顿领导的运动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正是经历了这一次严峻的考验,美国的政治性格才最终形成。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华盛顿的个人性格和国家的性格一直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他并没有能力洞察历史的下一步走向。但从一开始,他就意识到,不管历史怎样发展,他和北美都将同呼吸、共命运。在整个战争期间,华盛顿战败的次数比打胜仗的次数还要多,他失败的次数超过近代史上任何一个战胜国的将军。而且,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他过于自信、太渴望进攻,尤其是在战争的早期阶段,敌方以为没有了军队支持,华盛顿就会束手就擒,但结果他却逃了出来,又发动下一轮进攻。但除了在逆境中十分走运以外,他还具有十分适合持久战的个人品格。

他沉着冷静、不知疲倦,善于从困难中学习。他确信自己有命运之神的护佑——在某些傲慢的时刻,他甚至认为命运之神就再自己身边。他在几场战斗中表现英勇,尽管犯过许多错误,事态似乎总按照他的直觉发展下去。他的首次大战时夺取波士顿,给了英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他的最后一战是夺取约克镇,宣告独立战争的胜利。 与当时的其他美国领袖如托马斯·杰弗逊、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相比,乔治·华盛顿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期间,他在行政领导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任何都不会达到目的。对美国的形成,麦迪逊的贡献是重大的,而华盛顿的贡献几乎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 华盛顿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虽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不会重演那时残酷的战争局面,但是我们要勇于挑战,勇于创新,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在逆境中磨练成长。我们出生于和平的时代,要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好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华盛顿的读后感3

作为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任何国家的成功都离不开第一步:独立。没有独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成,所以说无论是杰斐逊、富兰克林、麦迪逊、亚当斯在他们自己方面的成功和华盛顿都是不可以比的。

华盛顿有着过人的 领导力 ,他提拔的第一个人才,詹姆斯麦迪逊,后来成为他最信任的司法和行政方面的顾问,并在他和国会之间担任非正式的联络人。他是《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之一。他起草了欢迎华盛顿就任总统的祝词,接着又替华盛顿草拟了答谢词,麦迪逊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集渊博的政治学者和非凡的政治策略家于一身。

华盛顿提拔的第二个人才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可以说他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罗恩彻诺说:他的影响力甚至比美国总统还重要。他和杰斐逊分别是如今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创始人。从美国的后来走向看,如果美国按照托马斯杰斐逊的设想走那么美国肯定不是今天的美国,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金融立国。不得不说美国到现在依然是金融强国。也许是因为汉密尔顿出身贫寒,这养成了他闯劲十足、我行我素的作风。在战争期间他是华盛顿的副官,他对华盛顿内心的想法的洞察也是无人能比的。汉密尔顿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一套明确的国家经济政策,确立了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毫无疑问,这就保证了国家对财政政策的控制,而没有必要去迎合各州。当杰斐逊和麦迪逊一边反对汉密尔顿的财政计划时,另外一边又在新首都的选址上喋喋不休。而华盛顿则考虑得更为长远,他将首都视为国家活力的聚焦点,能够扫除地区间的猜疑,实际上这是一个在地理和象征意义上都能起到统一作用的地方。

在外交上,华盛顿也是一副事必躬亲的态度,在第二次和英国将要发生战争期间,他召集了所有内阁成员讨论意见。当危机消除时,决策期间,有2个清晰的事实确立了下来:首先,为了避免战争,华盛顿几乎不惜一切代价,他相信这个脆弱的国家这时3既没有军事力量,也没有经济实力来抗击英国巨人;其次,更加符合华盛顿本人想法的是汉密尔顿而不是杰斐逊的战略观点。

华盛顿的读后感4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的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

华盛顿早年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中曾担任支持大英帝国一方的殖民军军官。之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大陆军团赢得美国独立,他拒绝了一些同僚怂恿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而回到了他在维农山(Mount Vernon)的庄园恢复平民生活。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 华盛顿并在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也自愿地放弃权力不再续任。之后他便再次恢复平民生活,隐退在弗农山庄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华盛顿揭竿而起的那一天起,他的一生就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华盛顿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2006年,华盛顿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2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华盛顿名列第27位(新版第26位),是该榜排位最靠前的美国人。

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他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联邦党人的主张,但力求在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之间保持平衡。他支持A.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T.杰斐逊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1793年,再度当选总统。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次年,回到维农山庄园,于1799年逝世。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美国之父)。在今天,华盛顿的脸庞和肖像通常被作为美国的国际象征标志之一,并也成为了旗帜和国玺的图像。或许最普遍的就是1美元的钞票和25美分硬币上他的肖像了。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则以华盛顿为名。华盛顿对于联邦政府哥伦比亚特区的建立有极大关联,也是他挑选了白宫的位置。因此后来建立了华盛顿纪念碑以纪念他,纪念碑也成了华盛顿特区最著名而显目的地标之一。

华盛顿的读后感5

在学院派正统观念一度将华盛顿看作一个充满禁忌的、不合适的研究课题时,约瑟夫·J·埃利斯将目光投向他,其目的“是研究一个人,而不是一座雕像,必须跨越一切荣耀和尊崇,直视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并避免将华盛顿逼入意识形态的深渊”。遵循这两个总纲原则,其所著《华盛顿传》让我们不但可以观到其外貌在历史中的流转,更是直指其心,给我们透视了处于历史拐点处,一幅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华盛顿心理画像。

作者没有因循守旧,沿用首位华盛顿的传记作者约翰·马歇尔及其他研究者的套路,把华盛顿神化。而是对以往传记中的一些“ 故事 ”“史实”进行了大胆质疑,深入分析。比如,“华盛顿砍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流传广、影响大,而作者在考察后,得出结论,是编排的。

其实与我们一样,华盛顿也有着柔软的心、意气用事的心、出世的心,甚至脆弱的心。不同的是,他拥有平衡自己与外界的能力:控制自己!并把声誉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捍卫荣誉,他可以去死,尽管那“死”有时是不理智的。当然这不是让我们死死盯住伟人的软肋以满足我们的某种低劣心理,而正是要从这一层面上去矫正我们自己的心理。不强求、不刻意、不回避。

无论是本书的写作,还是其他传记中的展现,毋庸置疑,华盛顿不是军事天才,甚至,他的抗英的成功,绝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对手的失误与愚蠢。“他支持北美独立的动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他将这场冲突看作一块权力的争夺……他有一种决斗式的想法,将每一次战役都看作对自己荣誉和名声的挑战”。之所以被拣选,无疑是他坚韧的性格,天赋人权,自然正义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石,在战争中升华。勇敢、沉着冷静,困难中不断学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并最终取得战略转折,奠定了他后来成为总统的基础。这阶段其性格是激进的,甚至是鲁莽的。

华盛顿的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 文章 :

★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5篇600字优秀作文

★ 关于《小妇人》5篇读后感600字作文

★ 初中作文《小妇人》读后感5篇600字范文

★ 爱国故事读后感范文5篇

★ 华盛顿的故事读后感

★ 小学作文《小妇人》600字三年级读后感

★ 读后感《小妇人》初一600字文章

★ 《当代小学生》读后感范文5篇

★ 最后一片叶子小说读后感九年级作文

★ 读《小妇人》有感初三读后感600字作文

本文标题: 历史拐点读后感(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79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读后感好名字(《西游记》读后感)名著阅读读后感2000字(名著读后感2000字左右3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