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读后感(楚辞 渔父 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 2024-01-20 17:48: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渔歌子读后感,渔歌子读后感【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天里的喜...

渔歌子读后感(楚辞 渔父 读后感300字)

渔歌子读后感

   渔歌子读后感【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天里的喜悦

  提起杜甫,不得不提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一家老小,颠沛流离,从荒凉贫瘠的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他的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中提到的便是这里。

  杜甫在草堂一住就是四年。期间,他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诸多经典诗篇。“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面对生气勃勃的春日景象,情难自禁,又写下一组即景小诗――《绝句四首》,其中以第三首最为著名。

  前两句意思是: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白鹭”显出春天活泼的气氛,“翠柳”“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后两句意思是:从窗口望出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称“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因为多年战乱,水路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万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这份舒畅与喜悦之情,难以自禁,便以轻盈明媚之势从笔端奔腾而下,气势恢宏。原来,诗人描写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更是心中的春天。

  了解了杜甫的创作背景,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那份喜悦是否更浓?

   渔歌子读后感【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梦里的水乡

  梦里的水乡,一定是住在雨中的。雨不必大,刚刚润湿青石板的路面即可。梦里的水乡,一定是住在词中的。词中有潮湿的风,潮湿的桥,潮湿的白墙青瓦,潮湿的心绪随着河道两岸的依依杨柳,轻轻摇曳。梦里的水乡,一定是住在歌中的。你会在清丽明亮的歌声中,看到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以及安然闲适、半钓半隐的渔者。

  “渔歌子”,是个词牌名,又名《渔父》。张志和是唐代词人,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据说他生活一贯简朴,不修边幅,常效仿姜太公无饵垂钓。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闲散的生活。

  词的`一、二两句,描写的是西塞山前的美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美丽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上下翻飞,轻盈地划过春水、青山,悠闲自在。桃花盛开,含春带露,占尽风光。春江水涨,烟雨蒙蒙,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

  词人用雨中的青山、空中的白鹭、岸边的桃花、水中的鳜鱼,营造出一个高远泊淡、悠然脱俗的美妙意境,令人神往。

  词的三、四两句,写的是渔夫雨中垂钓时的情态。“箬笠”,即用箬竹的篾、叶编成的雨帽。因竹子多青色,故称“青箬笠”。“蓑衣”,用蓑草或棕丝编成的雨衣。因蓑草泛绿,故称“绿蓑衣”。渔者戴上青箬笠,穿上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钓着鱼,哪里还用得着回家呢!

  我分明从渔者的身上看到了词人的影子。张志和年少有才,擅长音乐绘画,曾在朝廷为官,后弃官归隐,出家做了和尚。《渔歌子》这首词,寄寓着词人亲近自然,高尚其志,逍遥自放的人生境界,以及在和自然山水对话中对审美化人生的自觉追求。一首清丽脱俗的词,一位心无鱼的渔者,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

  喜欢这些诗句,静静地读着时,我感觉这些诗句化成了一条条铺着青草、开着野花的小路,不知不觉间把我的目光引领进了那些遥远的时光;这些诗句化成了一根根春天的枝条,摇曳着、美丽着我的目光。喜欢默默地咀嚼、体味着这些诗句,这些永不枯萎的文字,犹如一株株鲜嫩多汁的草,在我心里荡起一层层绿。

屈原《渔父》读后感

800字左右,可以分别写屈原和渔父。随便怎么写,可以把别人的赏析都凑到一起,能扯到800多字就给分
最近,读屈原《渔父》,颇有些感想。
此文以对话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屈原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观,充分展现了世俗之人与伟人之间难以调和的人生观之冲突,集中体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碰撞,使我对屈原与恶的不屈抗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无限景仰,对世俗之人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心态充满无奈与叹惜。
对于世事的认知,屈原与渔父是相同的,但如何应对那个污浊的社会,所采取的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不公的、污浊的,那么如何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生存、发展,如何应对那个黑暗的社会,双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屈原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以死抗争、拒不合作的方式,渔父却是“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欼其酾”的随波逐流甚或是同流合污方式。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冲突。处世的方式体现了人生的态度,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屈原的人生观,最终导致其抱恨投江、为万世所景仰,世俗的随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的人生观,则汇聚成世俗的洪流滚滚向前,增加了无尽的悲剧与罪恶,保持着人类社会的繁演。
如何应对不公的、污浊的、黑暗的社会,是亘古的话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采取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如屈原,投江以死。当一个人经过不懈斗争而无力改变黑暗的社会但又不想同流合污、还要保持皓皓之身时,随着人生理想的幻灭,那么,他的选择往往如屈原一样“投江以死”,以消灭自己肉体的决绝方式作最后的、无力的、无奈地抗争。虽然屈原深思高举的精神让万世景仰,这种极端的方式虽然也是一种抗争,但却并不可取,他缺少了顽强拼搏的生命张力与强度,缺乏坚忍卓绝的生命韧性与抗力,更加暗淡了斗争不息、至死方休的血性与执着。
二、抗争到底。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大同的社会,不会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知道“天堂不是一日建成的”,它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孜孜探索、不断改进、时时提炼,这期间有曲折、有反复、有失败,更会充满诱惑、陷阱、迷茫、流血与牺牲,但它最需要的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抗争到底的无畏精神与勇气。从中国的孔子到林则徐到孙中山,从美国的华盛顿到林肯到富兰克林,他们都采用了这种抗争到底方式来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对于他们的理想孜孜以求、拼搏不息,可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三、避世隐居。这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很多知识份子采取的方式,如许由、巢父、陶渊明、林逋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无法面对那黑暗的社会,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选择了避世隐居的方式,寄情山水、销磨诗书,展现出潇洒之姿、出尘之态,荦荦大端。虽然他们的行为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反抗,但也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更可以说是种消极的妥协,一种置身事外、坐壁上观的无奈与无能,他们缺少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缺乏生命应有的强力与韧度、更加没有积极改变社会的信心勇气与能力,这种消极的妥协助长了黑暗社会的凶焰,使他们本来的光芒四射的光环变得暗淡。
四、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这是从古到今,大多数人所采取的方式。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个社会是黑暗,我也非常痛恨这个黑暗的社会,但因为我是弱者,我没能力改变这个社会,即然没有能力改变,那么为了我及我的家人能生活得好,所以我必须要接受、适应并认同这个社会。多么充分的理由啊!在此种充分的理由下,他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淈其泥而扬其波”、“ 哺其糟而欼其酾”了。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世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在黑暗的浊浪中奋勇扬波,使黑暗的浊浪更加壮大、更显狰狞、更加丑陋、更加势不可挡、更加积重难返。当他们在黑暗的浊浪中弄潮时,会不时的向反抗者发出几声不屑的讥笑“不识时务者,看我们过得多好,你们这一帮傻帽,羡慕吧!”。不讥笑不足以展示他们庸俗的聪明、不讥笑不足以表现他们无能的能力、不讥笑不足以表达他们那无尽的心虚。
社会是众人的社会,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社会,一个或者一小群人对社会的改变是很小的,只有大众都参与进来,对那不合理、不公正、不公平、甚至黑暗的社会作出其应有的反抗、斗争,社会才会根本发生改变,否则,那改变、改造的进程将是相当的漫长与遥远。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书中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成。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两千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当时的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难道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时事。

  兵荒马乱,前方抗战,云南联大的'学子们却是清净活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泡茶馆》中的茶馆林林总总、规模各异、名目繁多,为学生们提供了休闲读书的好去处。有同学从早到晚泡在茶馆,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馆,深夜才回宿舍。绍兴的老板惜才爱士,会资助学生奢侈的去南屏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跑警报》中,虽然警报声声刺耳,而学子们更多地在警报声中寻出了乐趣。一位姓马的同学在每次跑警报时,不忘带上一壶水,一点吃的,还要夹上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哲学系的研究生在跑警报时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学。“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会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报时,他都会细心查看路面,还真有两次捡到了金子,由此实践了自己哲学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罗同学,在别人都去后山躲警报时,自己一人逍遥自在地在宿舍楼里洗头洗衣,因为此时,没有人和她争抢。形形色色的学子,诙谐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记》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县,去看一眼现实版的桃花源,虽然世人都说不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慰藉一下多年的畅想也是可以的。还有岳阳楼,“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那么多岳阳楼的诗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响最深远的还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范仲淹恰恰从没有去过岳阳楼,从没有看见洞庭水,却写的如此千回百转、荡气回肠,难得,难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写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铜人雕塑,游客们为了借染好运,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复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铜漆凋落,格外显眼。作者似乎不太认同这样旅游习俗,而回顾我们周围,不是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吗?我倒觉得摸摸也无妨,游客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总得亲手碰触一下历史,这样才不留遗憾吧。

  我是喜欢吃葡萄的,正应了一句广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阅,倘若喜欢,细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浏览。开卷有益,更何况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

  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西南联大时“一年四季拥絮而眠”,卖字典吃饭,姓李的同学卖掉家里邮寄来的新棉袍“伙同几个同学吃喝一顿”……都是这样的表现。但我们也知道先生经历过大的历史变动,童年的安逸,青年的颠沛,中年的被迫害,老年的辉煌,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作为一个作家他选择了“用一种对人生的愉悦之情来抚平人类的精神伤痛”,选择了告诉人们怎样快乐的生活。 读先生的文字由衷感受到生活的真切和温暖,《萝卜》写不同地方不同风味的萝卜,北京的杨花萝卜、拍水萝卜、烧小萝卜,高邮的穿心红萝卜、紫萝卜,淮安的青萝卜,天津的吃萝卜喝茶,张家口的心里美萝卜、白萝卜,江南的白萝卜炖汤,扬州的萝卜丝饼,四川湖南的泡萝卜,还写到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的萝卜,真真的一个萝卜大宴,“群英荟萃”。有人以为先生好美食,追求口腹之欲,是个“吃家”,我不以为然,我看到的是先生生活的热情与情趣,是一种从容的、游刃有余的生活态度。苏东坡的最大魅力也在于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达观与洒脱。 文字风格的简淡雅致也是他从容生活态度的表现,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小说被成为文化小说,这得益于其深厚的学养,但先生不掉书袋不浮夸。《鳜鱼》一文信用到《徐文长佚草》、王安石《字说》、《汉书高帝纪下》、张志和《渔歌子》、李时珍《本草纲目》、林斤澜《矮凳桥风情》,都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简单的吃食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切举重若轻,表现出一种自信和优雅。 先生其人其文一如他家长的水,柔软而有韧性,自有一种生命的力度。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我想苏东坡、罗兰、汪曾祺都能称得上这样的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有一点这样的英雄主义,能活出一点自信和优雅。

本文标题: 渔歌子读后感(楚辞 渔父 读后感3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63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读书心得六年级(六年级学生读书心得5篇)用理想来写读后感(关于理想的读后感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