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读《于永正:我如何教语文》有感这本书,给了我满满的感动,只有对教育事业无比热忱、深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写出这样一...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这本书,给了我满满的感动,只有对教育事业无比热忱、深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充满智慧和爱的书籍,于老师是在告诉我怎样教语文,更是在告诉我,如何去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
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应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爱优秀的孩子,更爱那些别人眼中的差生;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不只是让孩子记住知识,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能力和兴趣。
书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是认识几千个生字?是背过的几篇课文?还是......于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豁然开朗。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生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课文内容他终有一天会忘掉绝大部分,可能连课文题目都不记得,但是我们得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养。
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对孩子的写字特别重视,读了于老师的《写字·育人·做人》,让我对写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于老师说,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于老师还举了好多个例子,比如,练字练出了恒心、练出了坚毅品质,甚至有孩子,通过练字,性格由孤僻变为活泼,由内向变为外向。练字的力量无穷大,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于老师说的种种,更加坚定了我带领孩子们练字的决心。我组织家委会购买了练字帖,每天拿出20分钟,给孩子们播放轻音乐,让孩子们安下心来静静练字。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爱上了练字,有的孩子还多准备了一本,以供课余时间练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字一定会有整体的提升。
还有,于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也给我很大的感触,在“就作文教学答青年教师问”中,有年轻教师问于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于老师说,他特别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批改的过程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讲评呢,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于老师就做上记号,加上横批。到了讲评课,便大讲它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的一句话,于老师能夸他几句、十几句话,这就叫“放大”闪光点。于老师常常把“芝麻”说成“西瓜”。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回想我以前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指出我认为可以修改的地方,让学生去修改错误,却忽视了孩子们是不是会跟随着我的评价而自我否定。我已然忘记上学时期的我,看到老师指出自己的优点时那油然而生的欣喜。于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恍然醒悟,只是指出错误的批改,会让孩子多么厌弃自己的作文,又怎会有心情再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于老师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清茶,需要我细细品味,而且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他又如同一位良师益友,让我在成为语文教师的路上,走得更坚实。
作为一名新老师,对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讲多了,怕孩子们嫌啰嗦,失去兴趣;讲少了,怕孩子们体会不透、理解不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让我感到有些迷茫。但是于永正老师却在《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我不禁疑惑: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这本书。读完,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点点读书感悟。
(一)大量阅读、勤于练笔。
于永正老师写到,“他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组也把孩子们的必读书目增加到了10本,增加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并且在语文课上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阅读不断积累、储备写作知识、技术,并会经常仿照课文或课文句段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二)赏识学生、牵引兴趣。
书中记录了李振村老师的一席话:“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理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像书中提到的“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适宜的情境更能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更适宜学生语文的学习。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课文、所读的课外书等,用绘本、情景剧等的形式呈现出来,孩子们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涨。
(三)简教课文、活教语文 。
“语文,不应该讲课文,而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看到这儿,我觉得这正是我所缺乏的,我终于知道了我该教给学生什么: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和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而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正如书中韩兴娥老师所做的,为了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她的海量阅读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想必要达到人人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是很难的。海量阅读的多轨运行——阅读、识字、拼音教学同时起步,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自学的方法,同时又在无形中掌握了大量词汇,为日后的海量阅读打下了基础。
总之,书中的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带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解开我教学中的一些困扰,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今后我也会朝着于老师的方向不断提升自我。
步入三年级以来,习作成为学生们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但部分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和自信,更有同学每每闻写色变,习作课上唉声叹气。第一次看到学生们的习作时,我开始犯愁。别说“文从字顺”了,就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错误百出。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呢?
揣着这个大难题,我翻开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仔细阅读了于老师的《就作文教学答青年教师问》。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学生喜欢上他的作文课,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于老师自己喜欢作文,有观察、思考的习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师发现的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模仿性,所以我试着在课堂上尽量丰富语言,同一个意思变着句式来表达。习作课上,当学生对一件事物进行描述后,我进行补充完善,再鼓励更多的学生丰富语句,师生配合逐渐完成一段既完整又生动的描写。学生记住了这些语句和描写方法,便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模仿,有时甚至有所超越。
第二,于老师特别重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讲评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取得细微的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作文教学中,于老师第一抓“大典型”——作文优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吹”。总之,一定得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用不同的尺子丈量不同的学生,便是在心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我结合班里学生们的情况,确立了三个作文教学的目标:帮写作头疼的学生不怕写,愿意写;让不怕写但文采一般的学生提高写作质量;帮写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在对课文的仿写、续写和习作等进行讲评时,我注意抓其中的“大典型”和“小典型”。对于“大典型”,我便从大处着眼进行表扬,鼓励同学们学习他们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写作选取的角度等。例如在第三单元描写秋天的习作中,有的同学从整体着手描写秋天的景色,有的同学抓住秋天的风或秋天的雨等一个事物进行详细描写,还有的同学只抓落叶的颜色、形态以及与其他季节的对比等来突显秋天的特色,这些都给其他同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甚至是有些困难的学生,我着重抓“小典型”,关注其好词佳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的使用,以此来激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语言。
习作教学已经进行了两个月,原来害怕写作的学生现在不害怕了,并且在语句、标点方面有所改善;学生们整体的写作质量也有所提高,好词佳句、修辞手法的使用多了,甚至有时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习作教学任重道远,学生们的进步便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也为我习作教学之路开了个好头,我会以此为动力,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
“博学”加“善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这种意识在我的脑海里更加强烈与清晰。
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谁像谁,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学生读得好的地方,他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不到位,他会亲自领读、范读,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就会从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是自发的,而不是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强加。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四)多读书
于老师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上学期在实习时,我发现米主任几乎每天布置作业都会让学生读课外书,每天的语文课前也都会找学生做简短的读书分享。现在我在我们班也学习并采用了这种形式,这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欢迎,有时我忘记了,他们还积极提醒我。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慢慢得到了提高,作文素材、好词佳句也变得丰富起来。而且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孩子们课间都沉浸在书海,班级的课间纪律在无形中也得到了保证。
于老师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我觉得他的教学智慧还表现在很多细节之中。现在课堂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少数思维活跃、学习优良的同学会不自觉地垄断课堂,其他学生就变成了旁听者和陪读者。于老师却把这个少数和多数的关系处理的很好,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让他明白老师很看重他,等别的同学答不出了再请他出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当他因紧张胆怯而产生错误时,老师应当多鼓励,耐心地帮他克服心理障碍,适时点拨,必要时做讲解示范。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个学生读句子读不通顺,于老师给他足够的耐心,一直鼓励他,直到第八次他终于读好。相信这节课定会让那位学生铭记终生,铭记于老师给予他的足够的尊重和鼓励。回想我们的课堂中,也会时常有学生答不出的情况,我们是不是也像于老师那样呢?
于老师说过:“善教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每位教师都应该像改革理念倡导的那样,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由教师型向学者型转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活泼起来,从而达到“善教”的目的。
于老师的这本书如同一位老者在耳畔低吟,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内心充满了能量,对于“怎样教语文”也找到了答案。接下来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蹲下来看学生
记得于老师在书中说过,他们班犯了错误的学生接受批评教育时都是坐着的,这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回想自己从教以来,让学生坐着接受批评的次数寥寥无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自己的老师?老师的教育效果又怎么会不好呢?蹲下来看学生,从今天开始。
二、“熏锅屋”
于老师在书中说到,在徐州,人们有句俗话叫“没有熏不黑的锅屋”。就是说,只要长时间地对一个人施加某种影响,总会使其有某种改变的。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我马上讲给了我的学生们听,之后我们班决定要开始“熏一熏”我们的教室。从哪些方面开始?经过我们师生讨论,决定从读书和练字开始,每天早晨早到校的学生自觉的读书或者练字。经过三个星期的努力,现在每天早晨练字的同学已经由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现在的八九个人,只要我们不停地“熏”下去,相信我们的教室也会变“黑”的。
三、重视阅读
在这本书中于老师用了很长的篇幅笔墨讲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这一章节中,于老师讲到,很多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之后,没有读两遍的就开始想着哪里可以出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展等等,这些都是花架子。真正的教学亮点首先应该是朗读,老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当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了,就证明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于老师还以人物对话朗读为例,对朗读方法做了详细说明:首先,要读出人物的轮廓;其次,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要读出话外音。第四,要读出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其中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有两个好方法:一是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二是自己尝试添加提示语。
四、备课看出对待语文的态度
于老师在书中说到,他在备课时有四点是从来都不马虎的:
1.把生字写规范,掌握它的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
2.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教参上有的也查,因为好多词义,教参往往只取课文中的解释),虽然有的不一定讲。
3.凡要求造句的词,一定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
4.如果有读写结合点,于老师一定会先写下水文。
像于老师这样的语文大家都这样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认真、不努力呢?备课的态度就是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今后,我将会以于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备课、教学、反思,使自己不断进步、提高。
于永正先生谦逊地说“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而我们现在确确实实处于不会教的年轻时候,这部凝结着于永正先生十多年教学智慧的书籍,正像是一座灯塔,点醒我们怎样去教语文。
“语文要教什么?要教到什么程度?要怎样去教?”这句话在我内心引起的困惑,堪比困扰苏格拉底一生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大人类本源问题。上学的时候,我们最喜欢问老师的就是“我们该怎么做”。老师总是先摆出一副“孺子不可教,孽徒不争气”的表情,然后教育我们“教无定法,先学好理论,知道是什么,自然就知道如何去做了”。理论与技法即是“道”与“术”,不知理念,学来的做法会用错;只知理论,没有智慧和经验,只能纸上谈兵。
于永正先生的这部著作解决了我最困惑的三个问题,他提出,语文教的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重视写字、朗读和写作就抓住了语文教学根本。书中不仅阐述了三方面的教学意义,更是以大量实例去解读如何去教。
在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书写的意义,对于学生的书写采取了更多鼓励措施,比如说,在班级设立练字打卡制度,请写字优秀的同学为其他同学写字帖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加愿意花费时间去让学生朗读;在习作教学时,我学习于老师的做法,在充分提供视频、音频以及生活实际经验等写作素材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习作,再个别指导,利用周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描写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当然,知与行有着能力这块短板的制约。我还需要在不断听课、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积累中提高自己的写字、朗读、习作指导能力。教学相长,我与学生都在成长的路上。
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就放在手边,没事就拿来读读,有时这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与课例中相似的教学片断,学学于老是怎么处理的;有时这是一本教育故事书,除了教学生知识,我还看到了于老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于老说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有时这是一本工具书,于老讲到语文的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分门别类,语文教学的每个方面,于老都会用实例来分享训练艺术。反观自己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不足,通过阅读本书,收获颇多。
一、第八次带来的反思
于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女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是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个片段在日常教学中,很常见,但是于老师处理的是那么巧妙、有艺术性而又温暖。
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
1.课堂上该关注什么。课堂上,于老师倾心关注孩子。当孩子出错时,于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孩子。他给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一次,两次……整整八次,终于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学设计,担心再读下去会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可见,在一些老师心里,教学任务才是第一位的,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赶进度”的现象。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学情,为了“赶进度”而拒绝生成。如果教师能像于老师一样倾心关注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或许这就是一个极好的生成点,课堂或许会因此而精彩。
2.课堂上该怎样引导。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读错到读对,由不懂到懂,展开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于老师耐心引导,热情鼓励,一次又一次……整整八次。如果没有于老师充满爱的引导,这个过程将不复存在。
有一次上课,学生连续3次都把“尊重”读成了“尊敬”,这说明学生对“尊敬”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课后,我找到那位学生,我问他:“你当时知道自己读错了吗?”他说:“不知道,我一直以为是尊敬呢!”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重读,学生还是没能意识到自己哪里读错了,这反映出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了思维定势。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引导,如果当时的引导不是那么模糊,不是那么着急,而是耐心地有针对性地启发:“不要急,老师相信你能行!仔细看看,真的是‘尊敬’吗?”这柔柔的一声鼓励,轻轻的一句反问,将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词语上,这样学生或许就能读对这句话了。然后教师还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尊敬”和“尊重”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肯定能读好这句话,甚至对这句话产生更深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二、阅读教学我们时间花在哪了,是不是花在指导读书上了。
于老在听《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第二段时,张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这是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可是她缺乏耐性,第一个学生没说对,立刻换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没说对,她沉不住气了,顺手从讲桌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节爬山虎的茎,让学生们看。学生们一看,自然明白了。于老在听课本上写到“阅读教学单单是为了理解内容?多美好的一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失去了。”于老的意见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是听老师讲懂,还是看实物或者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搞懂?”我又想到孔子的教育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学有时就要在学生愤、悱时,关键处指导,火候恰当,太早学生没有得到训练,太晚学生失去了最佳教育时机。在于老指导后的教学很成功,因为,做到这一点——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把课文读懂。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便当倒是便当,可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也启发我们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
起初,拿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首先是好奇于永正老师作为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有怎样的教学理论呢?我读到他的“五重”教学法深受启发。他主张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每个关键词背后都富有极为深刻的内涵。
逐渐地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热爱,是什么让他的课堂富有活力,他是怎样成为一名特级名师的呢?当我读到《微笑教学》时,深受启发。曾经一位学生因为一向严肃的我从来不笑而感到惧怕,我想一个不能让学生感到舒服的老师,算是一个好老师吗?书中写到,于老师在面对犯错的学生时总能报以微笑,这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吗?细细翻看书中的每一幅插图,无论是讲课,还是指导学生,都能看到于老师的微笑,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我感到的是温暖。
这本书中有一篇小短文《处处留心皆语文》,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更是告诫给每位语文老师要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六年级的习作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学期我就注意在生活中留心习作的教法。这个学期第一单元习作主题是把自己想象成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写一篇想象作文。于是我想起了曾经陪女儿读的绘本《蚯蚓的日记》,我把绘本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写想象作文的欲望;在十一假期里,看到中央一套的一部大型记录片《江山多娇》,辞藻之华丽让我折服,这其中饱含的爱国之情更是将我深深打动,开学后,我将它引荐给了学生,指导他们也学到通过描绘景色抒发爱国之情的方法。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受到了他满腹的教育情怀,他是在用毕生的智慧教学。作为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在教的路上我们学习到很多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像于老师那样拥有一种教育的情怀……
于永正《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于永正《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于永正《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我总结了几点: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在教师这个职业当中,可以说没有比小学教师更难做的了,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因为孩子的“小”,很稚嫩,需要信心呵护,又因为很“小”,很容易受熏陶感染,所以要给予最大的正面、积极地影响。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活泼可爱、聪明机智、爱幻想的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有大人没有的美好境界。“每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永正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努力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对待差生要更加关注,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做人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我一定践行着名师的步伐,用爱心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着我的教育之路。
于永正《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2读完潘唯女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让我联想到:怎样做学生喜欢的体育老师?一个哨子一个球,高大强壮,满脸严肃,说话粗犷,就是一个标准的体育老师吗?我作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从迈进学校走进运动场,站在学生面前从教三年的体育教学生涯中,教过各式各样的学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问题。知识高就真的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吗?我不这么认为。那么新时代的学生喜欢怎样的体育老师呢?
一、幽默风趣,威而有信
学生最喜欢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体育老师,幽默是所有学生喜欢体育老师的第一因素。学生之所以喜欢幽默风趣的体育老师,是因为幽默使枯燥无味的体育课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回味无穷,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并享受体育课的乐趣,同时能放松心情、舒解压力、获得快乐。所以学生不喜欢"凶巴巴"、"教官式、"不苟言笑"的体育老师,更喜欢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精神饱满、富有激情活力的体育老师。也只有这样,才会有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才会有学生的兴致勃勃,才会有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才会有学生的个性飞扬。呆板生硬军事化的体育课早就应该被淘汰了,体育老师不是特种部队的教官。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例如我在体育课中经常把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模仿,很多学生就得滑稽可笑,有时候觉得老师像小丑,可是这样学生感觉轻松,而且非常形象地知道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会在笑声中很快纠正过来,这样远比呆板、公式化的示范讲解效果好得多。所以具有幽默感的体育老师,他的言行举止能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喜悦之感,并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当学生练习处于疲劳或情绪低落时说上几句幽默话,精神马上会振作起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很有利。
二、宽容理解,温柔体贴
学生喜欢宽容理解、温柔体贴的体育老师。体育老师要用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理解每一位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特别是在课堂上犯了一点错误,老师不问原因就体罚学生跑步或做其他运动,个别学生犯了错而体罚或大骂全班学生,简单粗暴,这样既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影响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记得有一次我上体育课,有两个学生多次在我教动作的时候嬉闹,但是我教得比较累,天气也闷热,当时火气很大,就叫全班学生停下来罚站静止半个小时。结果后面上课时学生虽然表面看起来认真了,可是没有了一点笑容,很多学生下来后还议论纷纷,整个课堂一潭死水,学生表现出非常厌倦的情绪。所以当学生犯一点小错误时,体育老师需要有一定的宽容心。宽容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由,而是不断教育他们,让学生有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不断给予引导,通过技巧去解决课堂中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在老师的微笑中,学生会心悦诚服地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足。
三、和蔼可亲,尊重人格
学生喜欢和蔼可亲、尊重人格的体育老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一位学生,可以改变学生对体育老师"板着脸"、"严肃"的印象。要微笑着面对所有学生。和别人交往要使对方快乐,首先就要自己觉得快乐,微笑是最好的润滑剂。老师不仅传授体育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态度等等,能够让自己师爱的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把微笑献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纯洁的心灵健康地成长。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再对老师有戒备心理,有什么话敢给老师讲。老师要虚心地聆听学生的心声,能和学生成朋友,甚至是知己,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我觉得体育老师也要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因为体育老师课比较少,跟学生接触时间不是很多,如果你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在课堂中亲切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觉得得到了老师的重视。
读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真切地感受到: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你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就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初读这本书时,我多是带着敬意,因为我知道于永正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有很多堂精品课、全国各地做过很多次演讲……是我望而不及的。
再读时,就是带着学习的态度,学习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甚至是教学成果。可能我学习的结果不及于永正老师的百分之一,但是能对我有一点启示,也是好的。
在于老师看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教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于老师嘴里的教语文不难,其实看的是语文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一线教师,天天要上课,天天要备课,而钻研教材需要时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于老师的通常做法是先朗读,读得较满意之后接着抓紧时间看教参,如果有现成的教案,就看教案。如果“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和方法”认可了,照抄不误。但全盘照搬的没有,因为自己多少会有新的体会和教法。但以下几点是从不马虎的:一是把生字写得规范,掌握它的笔顺,把板书的字练好,力争成为学生的字帖;二是所有新词都要查字典,教参上有的也查,因为好多词义,教参往往只取课文中的解释,虽然有的不一定讲;三是凡要求造句的词,一定弄明白它有几个义项,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并造出几个不同类型的句子;四是如有“读写结合”点,我一定先“下水”写一写,有时不止一篇。
这些不仅让我认识到于老师是好老师,而且于老师是对学生用心的老师。
于老师在作文教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是他自己喜欢写,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对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就感悟得多一点,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二是他特别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过程,评讲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我就做上记号,加上眉批。到了评讲课,便大讲它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的一句话,能夸他几句,十几句话,这就叫“放大”闪光点。他常常把“芝麻”说成“西瓜”。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
于老师让学生在劳动中、在活动中、在交往中、在读书中、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真谛,感受人间的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才会捕捉住平凡的小事中闪光的东西,才会与别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与大自然中的美产生共鸣。许多学生能“小题大做”,能写出情,写出灵性来,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有了“音乐的耳朵”。
走在队伍后面的学生,他们能把身边的小事,写得文从字顺,就难能可贵了,人人都要“量入为出”。
从这本书中,让我明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是第一要务,做好学情分析,让学生都能吃好是重中之重。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读后感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这是于老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写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沉思了许久,而后读了他的课堂实录和他的论述“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他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鼓励。他那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运用语言、通过爱抚、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在《大红花》一课中,于老师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和那丰富充沛的情感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放松、放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学”的首要内容,在他的很多课例中体现。这也是“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他的爱是一种负责。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的自评中,于老师说,“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思的习惯,平时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在这里我看到了课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于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这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这不是他在教学上追求的一种真,一种实吗?在《月光曲》教学札记中,于老师对自己说:备课,你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想到,该弄明白的,一定要弄明白;一定要把所需要的东西一一记在备课本上,那怕是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彩色粉笔。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就反映了他这样一种“默”和“磨”。这种“默”和“磨”我认为这也是对教育事业求真求实的体现。而于老先生这种求真求实的教学艺术背后藏着的是什么?那就是爱,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爱。
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于老师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生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从中看到像于老师这样的名师,这样的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十分愧疚。我的身上有“语文”的气息了吗?没有。不过,今后我会努力让自己像个语文老师。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第二,认真学习更多新的理念,努力探索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方法。第三,努力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当然,我这些“努力”要倾注的是爱,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暑假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这是从教0多年的总结经验,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然而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探索。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也遇到过很多喜欢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对我影响都非常大,而且这些老师所教授的程我都很感兴趣而且能学得好。
我小学经历过两位班主任,都是语老师,而且教学风格都一样,特别严厉,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高,小的时候就对老师有着崇拜心里,所以这两位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我当时也是语学得特别好的尖子生,经常受到奖励。中学的时候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是两位年轻的男老师,特别青春帅气,讲丰富多彩特别有活力,当时也是吸引了众多的女学生"粉丝",当然包括正值青春期的我,所以当时我的物理和化学基本都是满分,再难的物理题我都能花费时间一步步解答出。大学的时候思修王老师博学广识,和蔼可亲,非常温柔耐心,大家都喜欢听她的,我也饶有兴趣,现在还是对她充满崇敬的心理,把她当成我的榜样。对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确实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反之一旦学生对老师有了厌恶心理,那自然学习成绩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的作者于老师也是这样深受学生爱戴,总结以下几条书中描绘的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fsir)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学生内心的感动。一个对学生如此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二、童心不泯,从没忘记自己是个孩子。童心不泯的标志之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标志二就是"孩子气",是童心的一种外观。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于永正老师说:"教了0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然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1、"无言之教"影响深远。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于老师已经将知识、理论融入肌肤与灵魂,并能转化成行动。他的化品格,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和对语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都是我们各位老师所要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也要向于老师一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关爱孩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实善良,快乐向上。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