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呵呵!这么晚了,还在挑灯夜读,精神可嘉,把我曾经写得一篇文章送给给你,不过一楼那个家伙是不是有点可恶?我感觉有点是对你学习精神的侮辱...
论语的读后感
跟着孔子学教育管理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私学史上第一人,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占有2000多年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孔子所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出现了颜回、子贡、子路、子夏、子张、子游、曾参等一大批优秀学生。这些学生要么步入仕途,要么自得一体,自成一家,形成了“四科十哲”的教育局面,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子贡六年),更甚是把有若(因为长得像孔子)抬出来,每日参拜,以示哀思。子贡更是把孔子比如日月,难以逾越,称“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子张》),继而和众弟子一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圣运动”,使孔子成为了迄今2500以来的“素王”。
为什么孔子会受到学生如此爱戴呢?他的身上有什么伟大的魅力呢?我们作为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哪些教育之道呢?本文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做进一步的论述和探索。
一、提高个人修养,构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这是弟子们对孔子的评价。有庄严的温和,学生便会拉近与老师的距离,严肃、威重,学生则不敢随便;修养到家,便生自然之威,在学生的眼里,老师不可随意侵犯,但不会让人害怕或厌恶;恭以待人,敬以做事,内心坦荡,闲适安详,学生便会不忍犯错,不敢犯错。事实也是如此: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子路、冉有赶紧向老师汇报(《论语·季氏》);弟子做官,提前向老师请教(《论语·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篇);子路整日被骂,却成了孔子最忠实的护卫;宰我被骂个狗血喷头(《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冉有被老师鼓动众弟子“鸣鼓而攻之”(《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他们却成了老师死后“造圣运动”的最积极的推动者。这些都是老师伟大的精神感召力使然。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构建如此强大的感召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重“形”。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衣冠整齐,仪表高贵,不要赶时髦,比个性。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中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自身矜持庄重,才能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沉寂下来,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和自我发展上来。林语堂在《论西装》中曾说道:“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是在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西装”。当然,林老先生的话也不尽然,不过也不能完全否认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无此现象。在《论语》中,我们还会发现孔子对于穿着的一些有趣的高见:“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这有可能是我们中国有史可寻的最早的关于睡衣的记载;“亵裘长,短右袂”(《论语·乡党》),右边袖子做得短一些,做事多方便;“齐,必有明衣,布”(《论语·乡党》),斋戒前,洗个澡,穿上用布做的浴衣,多舒坦。当然,这些都是闲话。不过,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仪表需求—实用性,合礼制,符执中。这多少可以给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一些参考建议。(二)重“行”。身教重于言教,相信我们老师都明白。关键是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做好身教。看孔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即使在家,也是爽朗舒展,恬淡自然,知足无忧,卓然挺拔于尘俗之中,多可慕;“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以谦卑恭顺的态度对待长者、残疾人,多可敬。孔子主张“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他认为事“无大小,无敢慢”(《论语·尧曰》),才能做到“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足恭”(《论语·公冶长》),要求杜绝“意”“必”“固”“我”四种坏毛病(《论语·子罕》),推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相信“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论语·子路》)。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论语·阳货》),一到校,打开电脑,聊天偷菜看股票,有甚是连课都忘了上;要么各办公室泡泡,闲谈、扯淡、耍嘴皮子,哈哈一闹,博人一笑,殊不知这笑声中又有多少复杂的情感:应付?不屑?鄙夷……孔子活到现在,不知该被气死多少回了?子夏曾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论语·子张》)。我奉劝各位,选点东西深入学习一下、研究一下,总会有所收获,不要让大好时光白白跑掉。人这一生总应该给自己留点什么。到我退休甚至临死时,我们可以跑到自己的内心深处问一下自己,从教这么多年来,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是修养学识填塞于胸?是桃李满园芳香天下?还是学生的崇敬与怀思……?
二、走近学生,裸露一颗真心
孔子的教育是民主的,他不像马融那样,摆臭架子,数十美女奏乐,高居在上隔帘而教。他要学生坐着讲,玩着学,上课的时候还可以弹琴、听音乐。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论语·先进》),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痴长几岁便感到拘束。你们这些小子平日里总自说‘不了解我’,来,今天谈谈你们到底能做些什么?”看,师生之间多亲近。更精彩的是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孔子竟然十分赞赏,并希望加入进来:到了春天,和几个朋友,光着屁股跳进沂水里洗个澡,再登上舞雩坛吹吹风,兴尽而后哼着小曲回家。这种师生同乐的场景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吗?孔子也和学生们开玩笑。一次,孔子到武城,听到子游鼓瑟以乐教,便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认为子游小题大做。可子游却叫起真来:“老师你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立马收住笑容,回头对几个跟着的学生说:“阿偃说的是对的,我刚才是在开玩笑”。(《论语·先进》)孔子并没有拿出所谓的师道尊严,做道貌岸然的假文章。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亲近吗?《史记·孔子世家》还有这么一则记载:孔子被困陈蔡,与颜回交谈后,大悦:“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用现代观点来诠释:“如果你发了家,我给你当管家”。完全没有一点老师的臭架子嘛!更甚至,孔子一将自己的身后事交给自己的学生为安:“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这是师生之间一种多么可贵的信任啊!只有真心的付出,师生关系才会自然和谐。只有以真情去感化学生,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信念上的自觉,行为上的顺应,目标上的认同,我们才会有收获后的喜悦。
三、温暖学生,献出一颗爱心
马克思说:“爱,是生活深处一朵炽热的火花,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有了爱,班主任才能以美好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活动当中,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以心灵赢得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孔子不仅关心着学生的教育,还关心着学生的家庭。孔子虽然招收收费(《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愚以为,那不过是表达一种尊师受教的礼仪罢了),可是,孔子有了官俸还得养着一大批学生。《论语·雍也》记载:原思(孔子弟子里教穷的的一个,穷得与颜回有的一比)做孔子的宰(管家),孔子“与之粟九百”(时孔子为司寇,粟九万)。原思不受,孔子不高兴了:“你不要可以给你的亲戚邻居嘛(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多好,给老师当学生还能挣工资。当然,孔子并不是空大方:冉有为公西赤的母亲请粟,在其一再请求下,孔子才答应给二十二斗四升(与之釜、与之庾),理由很简单“君子周急不继富”。当然,冉有不听话,给了800斗(五秉),那时另话。
孔子用一双爱的眼睛时时观察着学生。冉雍出身贫贱(其父可能是强盗),很自卑,孔子便经常鼓励他:“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有真才具,站得起来,别人想不用你,天地鬼神也不答应》)冉雍在《论语》中出现了7次,全是夸。
孔子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超越了师生感情的爱。伯牛得了麻风病,孔子不顾传染的危险前去探视,并拉着伯牛的手仰天长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子路在卫国被砍成肉泥,孔子难过得将家中所有的肉酱都倒掉(《礼记·檀弓上》);颜回死,孔子更是悲声恸哭:老天这是要了我的命!这是要了我的命啊(《论语·先进》)。
正是有了无私的爱的付出,老师才得到了学生爱的回报。前文讲过的我们就不再说了,后来孔子出游十余年,许多弟子都忠诚跟随,几经生死,患难与共。也正是在冉有的一再要求下,季康子才以币迎归鲁,孔子才得以整理《诗》《书》等,才有《春秋》传以后世。
四、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展示一颗公心
孔子的学生并不是都对老师不违,除了一个好顶嘴的子路,常唱反调的宰我,还有一个好怀疑老师的陈亢(有人考证陈非孔子学生)。陈亢不仅认为孔子不如子贡(“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论语·子张》),而且还怀疑孔子的言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更有意思的是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是老师的儿子,老师在课下是不是给你开小灶?”(“子亦有异闻乎?”《论语·季氏》),当听了孔鲤的回答后,陈亢也不得肃然感叹:“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自己也曾直言:“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是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老师本身就是教材,在平时做人做事的言行间,无时不在以身而教,又有何可隐呢?
孔子提倡教育公平,他教导学生,一本大公,主张“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孔子收徒不分贵贱、贤愚,把教育从贵族专享开放到全民参与中来,赋予了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真正地体现了“来着不拒,爱无等差”的教育公平理念。同时,孔子还反对歧视与排斥,对一些品行不佳的学生也始终抱有一颗宽容、公正之心。“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对于差生,孔子以发展的态度去看他的洁身以求进,而不是他的过去,这是一颗多么伟大、公正的心啊!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总是先戴上一些有色眼镜去看待差生,气急了还会挖苦、讽刺、辱骂,不懂得如何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结果只能损毁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他们可能所做的唯一的反抗就是破罐子破摔。
五、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异,作为我们老师应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视这些差异为一种资源,采取适当的调试方法和教育策略。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了“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曾问过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吗?《论语·先进》)孔子却做出了两中不同的回答: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子路,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蛮干’;对于胆小懦弱的冉有,他却鼓励,‘听到了就要去干’。孔子解释的很明白:“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典型的因材施教嘛!同样,对于常拘于琐碎之事的子夏(商也不及《论语·先进》),他教诲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对于性格有点偏激、邪僻的子张,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孔子之所以能提出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完全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他子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学生的父母。爱徒颜回死后,其父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为之椁”(《论语·先进》)。孔子坚决不愿意,孔子知道颜回一生安贫乐道,这样做会违背了颜回的本意,让颜回的人格蒙羞。所以,当后来学生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为未能依其简约朴素的本性办其丧事而感到不安。(“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这不正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最佳佐证吗?
“教育是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了解学生是教育的一把钥匙。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生动地阐释了教育管理的真谛。我们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只有肯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情况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才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才能不会用理想化的共性去压抑特殊个性,才能消除内心的教育歧视,做到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教育。
六、经营班级管理,创建精神家园
先说点题外话。如果让我给孔门弟子建一个班级的话,首先,我选子贡当班长。他不仅演说技能、外交能力高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一使,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三千越甲可吞吴”,不仅有西施的功劳,子贡的功劳更大些),而且政治业绩斐然(被鲁、卫等国聘为相),同时,在经商理财上,子贡还有着过人的天赋(“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其名声地位雀跃而上,甚至《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所至,国君无不仆庭与之抗礼。可见,子贡当时的名声、地位、影响力已不在他老师之下。有这样的学生做班长,班主任所制定的决策便不难落到实处,师生沟通便会架起一座承上启下的有效桥梁,班主任只要做好宏观调控,大可放手。其次,选子路当个纪律委员。这不仅因为子路年龄稍长(少孔子10岁),更主要的子路性格独异。1、子路“好勇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但其勇与一般的逞强好斗不同,有伸张正义、不欺幼弱的意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子路成了孔子的贴身侍卫之后,因而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也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2、子路“志伉直”,光明磊落。一方面对老师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一方面又能对老师言行不正确的地方,直率地进行反驳和批评,学生们不敢向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他能很快地上达。(佛肸召篇《论语·阳货》、正名篇《论语·子路》、子见南子篇《论语·雍也》等)3、子路重言诺,不掺假,不欺瞒。孔子曾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有些问题,比如,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人家偏要赔偿,而你无法买到同样的东西或者家境贫寒无力赔偿。找老师,往往一时也难以解决。如果找这种具有狭义精神的班委出头,三言两语,把一切咎责跳起来,待人道歉,几句话,或者做个担保,很快就能完事。4、子路讲义气、重朋友。子路曾经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我要是发了财,便和朋友们共享,用完了,拉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雍也》)对子路的此种言论,孔子也不得不承认:“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这才是真修养:富,与朋友共享,成了穷光蛋也无所谓;穷,和富朋友在一起,我也不觉得渺小、自卑。是啊!人到无求品自高,对他人不乞求、不奢望,有自己的精神思想,内心便会恬淡闲适,大大方方地写一个“人”字。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信任,不让人佩服呢?孔子正是对子路的深刻了解,所以他坚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治长》)相信子路当个纪律委员,定能敢于负责,不徇私情,定能以出色的个人魅力团结全班同学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选颜回当个学习委员。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他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是最好学的学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他善于聆听,长于思考:“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他是在“仁”的问题上做得最好的学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这样的学生,老师没法不喜欢,连孔子也私下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论语·公冶长》),不让他当学习委员,让他干啥?
回归正题,我给孔子派发班干部的目的,无非是想说:班级的经营管理,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对自己的品行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从而形成以班级成员为主导地位的共同自觉的学习、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从而实现“不教而教”、“不管而管”的最终目的。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只有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肩膀去做人,才能使大家有羞耻心,严格用规矩和标准约束自己,天天上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然,教育管理还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本文只是就《论语》中所折射出的教育思想窥其一斑,一些观点难免牵强附会,还望教育界各位专家及同仁指正。
论语800字读后感
相信论语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吧!朗朗上口,记忆深刻。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800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800字读后感【一】日月如梭,时间流逝飞快。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以我的看法,具有悠久历史的《论语》中所包涵的精髓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可它却能将人的品性改变。这,才是真正无价的财富。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
当我一页一页地翻阅《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时。猛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出现在我的眼帘。我不禁回想起平日里,我虽然是爱看书,但是每次阅读时都不会认真、仔细地体会到书籍真正的精髓。所以,凡是被我购买回来的书籍,我一般都会囫囵吞枣地看完。每一本书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批注也不做。每当别人谈论起我所读过的书籍时,我却根本插不上话。但是有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启示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阅读的意义。阅读,作文/本意并不是只一味地去阅读各种书籍,囫囵吞枣地汲取知识,而是在阅读中多去感受这篇文章,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感受,感悟和思考。如果只阅读不思考,无疑是相当于没有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而只思考不阅读,更是相当于思想被束缚,不阅读,哪里有思考的空间?所以,只有在两者能互相结合的前提下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论语》中还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坚持,还没进行到一半就放弃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是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是靠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才形成的;就像波涛汹涌的波涛,又何尝不是靠积累每一股细流才汇成的。这不正是用事实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拥有了实力,那么成功不就自然而来了吗?
阅读是快乐的,希望你也可以抽出时间读一读《论语》这本富有内涵的名著,感受它独一无二的精髓,多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尽善尽美。
论语800字读后感【二】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800字读后感【三】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于丹也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说“学习好苦啊”,其实这都是把学习当成别人的事,没有从心底真正热爱学习的表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整个生命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丰富内涵升华灵魂。若是把学习当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个过程实在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是若发现了读书学习的好处,享受这个过程,那便也是件愉悦的事情。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要和一个正直、诚实关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仿佛现在还回荡在耳边。 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和对自己有好的影响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书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800字读后感【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论语读后感5片300字
急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在《论语里仁篇第四》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说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在书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对儿女的爱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头肉还要重要的啊,可惜现在的孩子大都难以体会这份浓浓的爱,我从小就知道父母对我好,为了我付出很多,有时很感激但也总是欣然接受他们的付出。当我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爱的时候我已为人母了,人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确如此。
前段时间儿子感冒发烧了,可把我急坏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让我来承担。当儿子病好的时候我依稀记得那时我妈妈生病住院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紧张,我心里总想生病了看了医生就会好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前几年人家问我父母的年龄和生日我还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检讨一下怎样尽孝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
《论语》是一本纪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行的书籍,他的一些话能够为给予我们很多启迪。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一)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记录在《论语》里,得以流传千古。《论语》它是一部闪烁着理性光芒、包蕴着朴素道理的文化经典,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世人推重,视为治世宝典。它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这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提醒现代人要重德。道德一体,重德即是顺应天道,顺乎宇宙的规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立志于仁德的人,他便有一个思想支持力量,积极地面对人生世相,逐渐的树立起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为政》篇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义即说国君若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已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样便可体现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语》不但讲了治国的大道理,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二)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在《论语》中我看见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三)这学期开始,我们复习背诵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次我以本书中的人物为线索,再次和学生们一起梳理这本书。
还记得暑假里,每每心情烦躁,便提笔书写《论语》。看着一个个字符从笔下流出,莫名地心安。对于我来说,这是继李子柒视频之后,又一部心灵“治愈系”作品。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是一种怎样自由洒脱的精神。是啊,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当然,也有可能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定要把握好“学”和“思”。
这时,我自然地想到了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背诵着这句话中,我想到了自己。我总是立志要每日写随笔,却总是虎头蛇尾,真是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要像曾子说的那样每日反省,努力遇到更好的自己。我还要继续诵读《论语》,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仍可指引我们如何谦虚为人,如何做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办公室吧。在这个近40人的大家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作文大师……多向我们身边的榜样学习,慢慢地自己也会优秀起来。即使优秀如组长,遇到电脑上的事情也向年轻人询问,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更优秀的人。
感谢《论语》,让我静以修身。未来可期,我们一起努力。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四)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