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
智慧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1最近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2《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中国智慧》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中国智慧》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
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
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3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大的心思去翻阅,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千篇一律的介绍一些所谓的教育理念而已。最后为了完成这篇读后感,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始看起来的时候,被书里这些父亲的耐心和爱心感染了,每个故事满满的都是每位父亲和他们儿子、女儿之间真实而真挚的趣事。我觉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的感受的话:陪伴应该最准确。
现在的家长大多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较大,白天出门,晚生回家,没有太多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多家长认为,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个良好的经济生活基础,往往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以及生活中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如我自己就是如此,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在外,本来在家的时间就少的可怜,回家了就想舒舒服服的睡一觉。有的时候宁可拿着手机刷个不停,也懒得抽出哪怕十分钟的时间陪儿子玩。
有一天晚上回家不久,儿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让我陪他搭积木,我不耐烦得随口回了一句:“哎呀,爸爸累了,找妈妈去。”儿子也很不高兴地说:“你明明在玩手机,都不陪我玩。(然后很大声的表示抗议说了一句)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当时,我一下没反应过来,还是孩子妈妈把他的话重复了一遍。于是耐着性子,勉强得陪儿子玩了一会,那天晚上,儿子可高兴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还跟他妈妈津津乐道地说着,昨晚我和爸爸搭积木了,爸爸搭了个大城堡……
是啊,其实想想孩子的快乐真的很简单。也许他们可以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好玩具玩,但却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正如书的最后一页所写的那样:“好父亲最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父亲容易成为家庭教育的缺席者,因为父亲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远不及母亲。父亲更注重引领孩子做一个有大爱之心、勇于进取、诚实守信、自强自律的人。”
所以我想从现在起,学会陪伴孩子还不晚,成为孩子的朋友,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智慧背囊读后感范文700字(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1读完《智慧背囊》令我感慨万千。每看完一个故事,我都要说一次:“我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其中的三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人生的大道理。
第一个故事是《母亲的牵挂》,讲的是一个人刚大学毕业后,每个月就回一家,后来,当他有了事业后,每两个月才回一次,当他又当上市长后,半年也没回一次家,在这时,母亲病危,第二天就死了。在收拾母亲生前的物品时,他发现了他每次回家的车票。这一大堆车票包含了什么?它包含的是母亲浓浓的爱,和母亲盼望他早日回家的期盼,还有母亲放心不下的牵挂呀!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每一个人,多回几次家,不让母亲牵挂。
第二个故事是《最后一份晚报》,讲的是一个人走在一条漆黑的路上,突然蹦出一个小女孩,递给他1元,让他去买一份报纸,回来后,他问这个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女孩回答:“那是我妈开的报厅,这是她最后一份晚报,妈妈等了几个小时,想把这份报卖出去,到明天就没人来买了。”这个人听了很感动。是啊,我真的很佩服这个女孩,她拥有的是一颗晶莹的心,多么伟大的举动啊!
最后一个是《小瓶子里逃生》,讲的是一位外国老奶奶让几个中国小女孩做一个游戏,有三个用绳子拴住的球,一人拉一根绳子,这几个球就是自己,把球在瓶子里,假装发大水了,你们都要从瓶子里逃生,七秒钟内,看这几个人能逃出来不能,还说这个游戏在别的国家没有一个可以逃生的,因为一开始,他们就争先恐后地挤,谁也没出来。游戏开始,七秒钟内,他们全部逃出,原来在出水时,三个孩子都让着最小的孩子,七秒钟内成功逃出。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这三个互不相识的孩子,竟然能想着别人,多么高尚的品格呀!
一则小故事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一段小小的经历都有着人生的真谛,多看《智慧背囊》会让你的人生受益无限。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2那些在你生命中留下美丽印痕的文章,就如一颗颗灿烂的珍珠,而《智慧背囊》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了起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映亮了青春的每一个角落。它如同小溪潺潺,浸染着年轻的思想,让那些真善美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它又如点点帆影,引领你向梦想的远方启航。
《智慧背囊》收集了一篇篇小文章,每篇文章都会给人带来心灵感悟。比如一篇《你的筷子好温暖》,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正在吃午饭,小女孩早已吃过了,但见妈妈在吃豆腐,她也要吃,妈妈夹给了她,小女孩说:“妈妈,你的筷子好温暖。”妈妈惊住了,她惊讶于女儿会对一个动作、一双筷子表示出这样由衷的愉快。其实是这个三岁的小女孩懂得筷子尖端的温暖,那代表了爱。这篇文章是让我们学会用心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爱,寻找感动,体会温暖。
这本书中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你年轻,你优先》这篇文章。在一辆公交车上,有许多人,非常拥挤。一位大妈站到一个年轻人旁边,年轻人说:“您坐!”大妈竟说:“你年轻,你优先。”当天下午,年轻人去银行取钱,窗口前排着长队,快到自己时,前面还有一位大爷,大爷让年轻人先办,说:“你年轻,你优先。”年轻人没有再推辞,他不想辜负大爷的一片热心。因为他知道,此时此刻老人的心中同样充满了惬意。一句平平淡淡的话语,却凝结了多少位先哲也不曾思考过的智慧。一句普通的话语,人性的光辉得以凸显,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和谐,一直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目标,但和谐不就是凝聚在一句“你年轻,你优先”中吗?我们追求的和谐,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诗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讲:一叶一菩提。一则则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段段小经历浓缩了生命的真谛。《智慧背囊》盛满的是人生的智慧。走进《智慧背囊》,就走进了智慧的闪亮,走进了心灵的清香,走进了创新作文的梦工场。《智慧背囊》在肩,人生受益无限!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3佛家讲:一叶一菩提。诗人讲:一花一世界。一篇小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不,最近我又迷上看《智慧背囊》,这本书让我受益终生。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跟往常一样来到街心阁练字。在桌子上看见一本书,我打开了第一页,仔细地看了一下,这本书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我。《智慧背囊》凝聚了人们语言的精华,向后人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真谛。因此,我决定要去书店买一本《智慧背囊》。
回家后,我迫不及待的叫妈妈带我去买书。到了书店门口,我屁颠屁颠地冲向书店,以飞快的速度查找《智慧背囊》。我拿下着本书,急忙付了钱。在车上,我认真的看《智慧背囊》,窗外的一切都不顾,“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春天的时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万物复苏,鸟语花香;一位母亲在灯光下为自己的孩子缝补衣服。啊!这伟大的母爱啊!
经过一个月,我总算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不由的拿着书,诵读看一遍,用词是那样的精准,优美,这本书告诫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告诫人们什么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告诉人们要有“仁”、“仪”、“礼”、“信”的好品质,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从看了《智慧背囊》这本书,以前不喜欢做难题的我,渐渐爱上看难题。这不,我正在做数学奥数呢!每当我碰见一个难题,在做了N久以后还没做出来,按照惯例我会选择放弃,但自从看了《智慧背囊》,他告诉我只要努力不气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人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道,《智慧背囊》就会来提醒你,因为他凝聚了人生哲理,是一颗璀璨明星,其价值日久弥新。
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读《智慧背囊》,领悟这世间的真谛,读《智慧背囊》分享着世间的真情,《智慧背囊》伴我成长。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4如果知识是一片汪洋,那么它就是一艘轮船,如果知识是力量,那么它就是臂膀。它给予我知识,给予我力量。它就是我的好朋友——书。
贝多芬有《第十四交响曲》,我有《书的交响曲》,在众多音符中,我最喜欢的是《智慧背囊》。
一重奏:读我喜欢读书,但我最喜欢的是《智慧背囊》,在我的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十本一套的《智慧背囊》,它里面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告诉我一个个大道理,故事引人入胜,常常使我进入忘我的境界,因为看书,搞出了许多笑话,有一天,我边看书边吃粽子,眼睛不舍得离开书一下,竟然把墨水当糖蘸着吃了,后果可想而知了……
二重奏:用《智慧背囊》教育我们做善事,要互相信任。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暑假前说好暑假要一起出去玩,可到了那天,天气热的像火炉一样,去不去呢?一向怕热的我犹豫着,突然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信任无价》,有个小男孩,他非常喜欢鸽子,每天都到广场上喂鸽子,鸽子们很信任他,常常停留在他的肩上、胳膊上。美术老师让同学们画鸽子,同学们知道鸽子听他的话,就怂恿他把鸽子带到学校当模特,他同意了,可是当他把那只小鸽子放回广场时,鸽子一看到他就飞开了,再也没有鸽子愿意落在他身上了。虽然他把这只鸽子放回来了,可是他失去了整个鸽群对他的信任。想到这里,我不再犹豫,顶着烈日来到了会合点,大家都来了,我们度过了暑假中最快乐的一天。
三重奏:思读《智慧背囊》,我经常伏案沉思,故事里的人物努力学习、珍惜时光、尊重师长、开心和快乐的获取知识的精神让我感动,与自己和同龄人相比,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小皇帝”“小公主”能否勤劳节俭起来?整日对作业牢骚满腹的同学能否体谅老师的苦心?自暴自弃的念头是不是现在丢弃……
《智慧背囊》是本好书,这支交响曲是否动听?还犹豫什么,和我一道,走进书的世界,一起分享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5最近我用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智慧背囊第一辑,读完以后令我深有感触。智慧背囊里的小故事里挖掘的大道理,呈现的是小细节中的大智慧。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大道理。其中让路这篇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它讲的是:
绅士过独木桥,走几步就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过了桥以后,绅士又上了桥,在桥中央,遇到了一位挑夫,绅士二话不说,让挑夫过了桥。第三次他再也不贸然上桥了,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完了,才匆匆上桥。眼看就要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退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温和的跟农夫说:“农夫先生,我就快要到桥头了,能不能先让我过去。”农夫汹巴巴的说:“你没看见我在赶集。”话不投机两人吵起来,这时有一个和尚经过,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和尚问农夫:“你真的很急吗?”和尚答到:“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眷给绅士让步,你退几步,绅士就过去了,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和尚有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因为你要到桥头了吗?”绅士说:“在此之前,我已经给许多人让过路了,如果继续让的话,我便过不了桥了。”和尚说:“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让过路了,再让一次,即使你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风度,何乐而不为?”绅士满脸涨得通红。
其实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呢?人与人难免有唱对台戏的时候,如果你用豁达,宽容的处事态度来对待他人,给别人让出一条路来,这样别人会为你豁达的处事态度而宽容和理解,从而为自己开辟一条同往成功的道路,给别人让路,就等于是在给自己让路。这是做人应有的本质,也是一种高尚人格的诠释。当你与别人唱对台戏的时候,请记住,给他人让出一条路来。这样会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人格越来越高尚。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6寒假里,爸爸给我买了好多书,我最喜欢的是《智慧背囊》这本书。一打开书,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住了,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隐藏着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
有一个故事让我最难忘。故事讲述了一位旅行者在机场想看看时间,但没带表,于是向他人问时间,发现这个人的手表很精致,很豪华。就用极低的价格买了下来。本以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但人家告诉他这块手表有两大箱电池。他就后悔了,为本已疲惫不堪的旅途更增加了负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它的内在。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在我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妈妈要为我买牙刷,让我自己挑。我来到买牙刷的地方。看看这个不错,那个更好,但都很贵。妈妈帮我挑了几个,我都没要,嫌它们既贵又不漂亮。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外表很漂亮的,走进一看,非常喜欢,并且还送玩具,价格又不贵。太好了!于是就缠着妈妈一下子买了好几把。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用了起来,可刚刷了一会儿,牙刷上的毛就掉了许多。再看看玩具,玩具的质量也不好。哎!我真不该被它的表面所迷惑。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颇有感慨,滑冰运动员普兰克.索博原先胆小紧张,害怕摔倒,教练经常鼓励他,还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在比赛中他表现优越,超越自我,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需要鼓励的。
另外一个故事也让我沉思,俗话说得好:尺有长短,寸有所长。上帝给你关上了一道门,却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有一位空军伞兵正是这样。他苦苦训练了半年,上机试跳时却因为恐高不得不结束了伞兵生涯。后来他被分配到了一个工厂,就因为他有能迅速整理好杂乱的绳子的“特异功能”而受到重用,而这“特异功能”正是他当伞兵时训练而成的。伞兵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让我学到了许多。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7如果知识是一片汪洋,那么它就是一艘轮船,如果知识是力量,那么它就是臂膀。它给予我知识,给予我力量。它就是我的好朋友———书。
贝多芬有《第十四交响曲》,我有《书的交响曲》,在众多音符中,我最喜欢的是《智慧背囊》。
一重奏:读
我喜欢读书,但我最喜欢的是《智慧背囊》,在我的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十本一套的《智慧背囊》,它里面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告诉我一个个大道理,故事引人入胜,常常使我进入忘我的境界,因为看书,搞出了许多笑话,有一天,我边看书边吃粽子,眼睛不舍得离开书一下,竟然把墨水当糖蘸着吃了,后果可想而知了……
二重奏:用
《智慧背囊》教育我们做善事,要互相信任。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暑假前说好暑假要一齐出去玩,可到了那天,天气热的像火炉一样,去不去呢?一向怕热的我犹豫着,突然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信任无价》,有个小男孩,他十分喜欢鸽子,每一天都到广场上喂鸽子,鸽子们很信任他,常常停留在他的肩上、胳膊上。美术老师让同学们画鸽子,同学们明白鸽子听他的话,就怂恿他把鸽子带到学校当模特,他同意了,但是当他把那只小鸽子放回广场时,鸽子一看到他就飞开了,再也没有鸽子愿意落在他身上了。虽然他把这只鸽子放回来了,但是他失去了整个鸽群对他的信任。想到那里,我不再犹豫,顶着烈日来到了会合点,大家都来了,我们度过了暑假中最快乐的'一天。
三重奏:思
读《智慧背囊》,我经常伏案沉思,故事里的人物努力学习、珍惜时光、尊重师长、开心和快乐的获取知识的精神让我感动,与自我和同龄人相比,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小皇帝”“小公主”能否勤劳节俭起来?整日对作业牢骚满腹的同学能否体谅老师的苦心?自暴自弃的念头是不是此刻丢弃……
《智慧背囊》是本好书,这支交响曲是否动听?还犹豫什么,和我一道,走进书的世界,一齐分享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8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智慧背囊的书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里面讲了许多令人值得一看的的故事,还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其中有两个故事让我念念不忘,记忆犹新。大意是这样的:一个没人要的孤儿十分自卑他便向孤儿院院长诉苦,院长给了他一块普通石头,让他分别到市场、珠宝市场、黄金市场去卖,但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别卖孤儿照办了,结果那块石头被世人说为珍世奇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看轻了自己,应该自信一点,不要自卑,对自己自暴自弃,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说自己有自尊心,可经历了一点小挫折就万念俱灰,如果有自尊心,就别灰心,就应该从头做起,从零开始。争取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有一点小挫折,有什么关系?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无数次,但也不灰心,终于发明了电灯,我们应该向爱迪生学习,只要不灰心,自信一点,也许命运就此改变。
还有一则是说,一个青年学者想求一个绘画大师教他绘画,可都看不上眼。一天他来到一座庙里为有没有绘画大师,这时庙里的方丈来了,说没有。,但说自己喜爱绘画作品与品茶。便让青年画了一副茶图,青年画的栩栩如生:一个茶壶、一个茶杯,茶壶中的一股清茶注入杯中,让人似乎已闻到一股茶香,方丈却说他画反了,应该茶杯在上,茶壶在下,青年说方丈老糊涂了吧。方丈说,如果你是茶杯,老师是茶壶,那你高高在上,怎让老师赐予你知识?青年沉默了……读完这篇故事,我被震撼了,人,不能太目中无人、骄傲自满,如果这样不思进取,只会渐渐落后,在一些班级里,一些同学也向青年一样,刚考好点,受了表扬,立刻飘飘然了,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可是马上一落千丈,所以,我们取得一点成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该谦虚一点,继续努力。
《智慧背囊》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喜欢这本书,希望你们也看看。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9我读的是其中的亲情故事。
亲情,是人世间最永恒的感情。《智慧背囊——亲情故事》这本书共有五大章节。第一章是:亲情不老,思情不灭。第二章:千枝连根,思情在心。第三章:难忘往事,感动永久。第四章:亲如琼浆,愈久愈香。第五章:博大亲情,温暖心灵。里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灵。它们有的教育我们怎样去看待亲情;有的指导我们怎样回报亲情;还有的教育我们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哑母》。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甚至泪流满面。一位哑巴母亲,她晚上做豆腐,白天叫卖豆腐来维持家庭生活,抚养女儿。她不会发声,无法用语言吆喝叫卖。每天出去卖豆腐,都特别想录下女儿的声音来叫卖,可是女儿却以此为辱,绝不同意。哑母只好用铃铛声来代替叫卖声。女儿小时候,因自己的母亲而受到耻辱时,她都会在母亲的面前,画一个圈,再吐上口水。而哑母除了心疼女儿,却从来没有怪过女儿。有一次,女儿出车祸了,母亲跪着向医生请求,一定要救活自己的女儿,最后,连老天也眷顾这位“无声”的妈妈,终于,女儿被救活了……现在,女儿二十多岁了,理解了母亲的不易,才把声音给母亲。
当我读完之后,我被哑母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也想到了一直爱着自己的父母。一幕幕图片在我的脑海中回放:我感冒了,发烧到了39度,爸爸妈妈焦急地把我送到医院,爸爸去交费,妈妈就坐在我的床边椅子上,照顾我,帮我看着吊瓶,生怕打过了,并不时地问我难不难受,要不要喝水。眼中的焦虑透露出她恨不得得病的是自己。不知不觉我便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妈妈还在陪着我,守护着我,眼睛里布满血丝,直钩钩地看着我和吊瓶,生怕打过了。那时,已经凌晨两点多了。想着想着,我的眼睛蒙上了一层雾水……
我向大家推荐《智慧背囊》这部充满温情的书,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我一样,深受感动,并从中有所启发。
智慧背囊读后感700字10看过古德里安所著的《智慧背囊》的朋友,相信大家一定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一个相同的问题。他问第一个建筑工人正在干什麽活,那个建筑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他问第二个建筑工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我正在盖房子。
记者又问第三个工人,这次他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记者觉得三个建筑工人的回答很有趣,就将其写进了自己的报道。
若干年后,记者在整理过去的采访记录时,突然看到了这三个回答,三个不同的回答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想去看看这三个工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等他找到这三个工人的时候,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年的第一个建筑工人现在还是一个建筑工人,仍然像从前一样砌着他的墙;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记者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他现在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眼界,而一个人的眼界直接决定了他的前途!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学习,而是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而学?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远大志向,很是值得我们学习!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还想加一句:“没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我们一定要像第三个建筑工人那样,开阔视野,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努力,为了描绘祖国美好的蓝图而学习!
智慧引领陪伴成长的观后感言是什么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智慧的踪迹。或许是在小制作中,或许是在书本中,也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小时候,总喜欢制作一些小东西,比如做风车、剪窗花,折纸……但似乎我的手比较笨,做出的东都是歪歪扭扭的四不像。看着别人家精美的手工制品,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告诉我,要懂得向别人学习才会有进步。
于是,我下定决心,向同学请教了窍门,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别人制作都是一步一步规划好的,剪窗花就先画好图再剪,折纸就要折整齐,做风车也有技巧,平时总做不好的一步,人家反手一扣就成了。这些技巧便是我生命中最初的小智慧。
上学后,我迷上了历史,我总是叫妈妈买上许多的历史读物,我总能从历史中找到那些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如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地震每一样都经过千万年的沉定,最终演变成现代的高科技。那便是我从书本中学到的古人的智慧。
生活中也有许多小智慧。我妈妈每次清洗油污很重的东西时,都会加一点牙膏:奶奶把洗完菜的水再次用来浇花:爸爸会把报纸上有用的东西裁剪下来,小心保留好;爷爷每次晒东西,大风都吹不走他西的东西小智彗就在我们身边,它陪伴着我成长,成为我处理生活小问题的一些法宝。若你有心,总能在某不起眼的地方发现它!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近期拜读了王晓春先生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教育案例和问题。这些问题既细小,又普通,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现,如学生不做作业、上学迟到、调皮捣蛋、破环公物等等;却又是我们为师者不能绕过的一道道坎。生动的教育故事,具体的教育细节,真实的教育主体……细细品读,一问一答间,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严谨的逻辑判断,使人在轻松的阅读引发思考与共鸣,一股强烈的教育智慧跃然纸上。
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吃力的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节数学课上,当我问到植树节是什么时候时,大多数学生都哑口无言,我就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他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三尺讲台,40分钟,孕育了无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现教育智慧。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们也为了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以至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所以在家庭,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应格外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在学校,要以爱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生活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社会利欲的熏陶下,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对孩子们说,()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容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先生晤谈,却能得到一点启示:关注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为了我们光荣的育人职责,执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2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震撼更是惊喜,一个个教育实例呈现在我们眼前,好像这些事例我们都遇见过,但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我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智慧。我感叹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是多么的幸福,孩子们的未来更是令人充满期待。
王晓春老师在处理孩子问题上是多么的从容淡定更是巧妙令人信服,作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在处理孩子们的问题,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都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素质。而不是在教师的粗暴、谩骂而进行干预和强制。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去谈论如何学习?学习有多么的重要,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厌烦和无助。有智慧的教师是追溯根源找出其原因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看了这本书我心里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智慧与爱并存,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有意义呢?”那么教育智慧来自于哪里呢?我想这种智慧应该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来自于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来自于娴熟的教学技能,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多个方面。当下的教育,所谓的“经验”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要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我想,我要从最根本的做起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和研究。因为我面对的儿童,他们每天都在身体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我要勤于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能从多方面思考和反思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3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我们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每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的一个回忆,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收获颇多,重点谈以下几点。
一、遇事多发现、多研究。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可见,遇到情况,多分析,少片面,才是智慧的老师。
二、教育需要更多的“三思”。
以上的案例中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可见,当今的教育要多一些三思,少一些盲目。
三、知识储备多少,你的眼界就有多宽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今后我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这样,自己的教育智慧便会积少成多,或许,某一天,我也会从一粒沙子里发现闪光的灵魂。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4最近在读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看到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愤懑就少了许多,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但他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班主任工作经常让人感到头痛,但王老师却一直强调要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而做一个阳光的班主任的前提,则是不断地研究教育现象,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抱着研究的眼光,才能够从伤人伤己的情绪化的反应中解脱出来,气定神闲地做好班主任。而且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要学会做减法,要考虑在班务工作中哪些工作可以不做,而不像通常所考虑的哪些工作要去做。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这么一个转变,就可以让真正有悟性的班主任从永无止息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大大增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含量,从而真正地享受教育。
读着这本书,沉浸在老师的喜与忧,老师的爱心和关心中,发现里面有许多案例和我们平日遇到的都有些相似,自己再遇到什么困难时,应该多想想这本书所给我的启发,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的!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通过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剖析,王晓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它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书中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而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王晓春老师说得好,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的精神,有研究的心态。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不同。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思路,与时俱进,要守得住寂寞,要甘于清贫,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的工作还会干不好?
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有时也唯恐学生走了歪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牵着学生不肯撒手。而实际上过多的束缚,违背了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6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7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老师研究了解学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与细心。教育是一门艺术,好比春风化雨,需要教育者们用教育的智慧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这样才能静待花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班上一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每个老师都会碰到个别特殊的学生,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性。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老师应当先撇除“偏见”,以一颗正常心来接纳教育他们。教育工作应当从研究学生做起,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虽然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都有其最柔软的部位,也会为之所动。想要教育改变一位学生,教师应花心思细心地去观察、了解学生,用最真诚公正的眼光对待每位学生,这样你会发现每位孩子都有一颗稚嫩的心。对于班上的“特殊”学生,教师更要用养花人的耐心与细致去呵护培育,带刺的玫瑰也有一颗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爱去浇灌呵护。
正如老舍先生《养花》文中写道的:“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和喜好。老师好比辛勤劳动的养花人,应当根据每朵花的特点进行施肥培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绽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绽放花期会稍微漫长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耐心等待。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8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9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孩子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教师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淡定人生幸福的智慧读后感
我们不期望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因为那不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确实,看哲人们都似乎过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驾于生活之上的那种生活,一种超脱,貌似于超凡脱俗。而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凡人,能够享受凡人的生活足矣。
不得不佩服的就是他们的思考,也是驾于生活之上,仿佛是深入生活之后一种总结,一种思维的提炼,一种理性的高度……而他们所顿悟的也许正是凡人所苦苦挣扎而不得解脱的。
也许,我们就应该把这一点归功于哲人的智慧。
很认真的做了读书笔记,好久没有这么细致的读一本书,想来真正吸引我的正是叔本华所分析的大部分都是我所困惑的,对于人生,对于感情,他的思考方式就像引领航向的灯塔一样,仿佛前方就可以看得清晰,看得到岸。
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思考的话,我们也都能够成为哲人了,像叔本华一样的。
很喜欢他的一句话:“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是的,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快乐真正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客观事物,而是思维的主体。思维的主体采用哪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限定了思维主体享受快乐的程度。因此,思维主体的不同决定了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享受到的快乐就是不同的。想起了一个熟知的例子,同样的半杯水对于口渴的人,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悲观的人说,就剩下半杯水了。同样的半杯水,由于思维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享受到得快乐就是不同的。
推此即彼,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对待人生,对待机遇……思维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于是,人,才有了差别。
所以,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境遇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站在高度,来感受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