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策略读后感(观《中小学生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观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 2024-01-08 03:20: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读后感#,导语】读完作品后的感想。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考,网读后感频道!,...

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策略读后感(观《中小学生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观后感600字)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

【 #读后感# 导语】读完作品后的感想。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考 网读后感频道!

【篇一】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


  我读了《一片树叶的奇迹》后对我感触很大。

  书中是这样讲述的:有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在外面看见一棵树,树叶都一片片地掉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落完,我也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知道以后,想了一个办法:用彩笔画了一片树叶挂在树上。这片树叶永远没有落下来,这个病人居然活了下来。

  我明白了:信念就像一个火炬,它能燃起生活的希望。我们的人生有时也面临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问题,但只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念,路总会在脚下延伸,直到成功的彼岸。

  暑假我读了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里面有好多好多我不曾知道的科学知识。

  夏天用电风扇很凉快,可是你知道为什么吗?是电风扇的分是凉风吗?不是哦,其实电风扇本身不会制造凉气。那么你为什么会感到凉快呢?原来电风扇说吹出来的风,不过是与室温同样的热风,你身上有汗的话,这股风就会迅速地使汗水蒸发,离开皮肤。汗水蒸发时,带走了热量,这样你就会觉得凉快了。哈哈,你知道了吧!

  另外,我从书上知道了气球为什么用针一扎就爆了,气球是橡胶做的,吹足了气的气球比没有吹气的气球表面积大十几倍。它的伸缩力很大。所以用针扎一下吹足气的气球,瞬间就会爆炸,没吹气的用针扎了就吹不大了,嘿嘿,你明白了吗?

  书上还有很多很多知识,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我看了,我知道了,很满足、很得意,好开心呀!

【篇二】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在家里陆陆续续读了19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古代经典作品及相关阐述的书籍、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怡情消遣的书籍。

  阅读古代经典作品书籍,不仅可以让我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而且让我体会它们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治学治国的意义和价值。而专家和学者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精妙解读或阐述,无不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人生阅历,也为我去解读经典作品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仅可以让我感受到前辈、对语文教育的无限热情、责任和自信,对学生真诚、无私、伟大的爱,也可以让我领略到他们因为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道德学养和社会阅历而对教育能够作出自己独特、理性的判断,对文本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解读,对课堂教学的驾轻就熟,而且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及努力进取的方向。而阅读怡情消遣的书籍,则可以让我放松神经,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

  朱熹老先生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作品,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社会,常读常新,可以让我感受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

  南怀瑾先生的《孟子旁通》一书对《孟子》的解读很精彩。作为国内外深有影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自信洒脱,面对年轻人,采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解读孟子的为人、为学、政治主张以及给予现代人读书、做人、做事的启发。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能够让我看到近代一位哲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辨证认识和分析。他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通晓的事理、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在书中一览无遗。

  骆玉明教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在融通《世说新语》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通过13个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情况。让我印象深刻和佩服的是,本书结构严谨完整,骆老师对文本解读非常细致深入,尤其是对人物风流的阐述很详尽深刻,独具特色。而《老庄随谈》一书,骆老师以冷静的智慧和诗性的笔触描摹出老庄的精彩境界和人生,文字十分简练、流畅,可读性很强。

  刘强先生的《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精读人物篇》一书对人物的描述很生动,对人物的评价很精准,文字的表达很流畅幽默,可读性也很强。

  黄玉峰老师的《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一书是对“大语文教学”的理解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我能够感受到他的“大爱”、“大智”、“大气”。我被他的“大语文”教学观以及执著进取、勤于笔耕、独立思考、真诚待学生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

【篇三】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


  “好书是一味心灵良药”,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不错的话,看了作者写的故事稍稍感动了下,觉得他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还记得暑假看过的《教育先锋者档案》这本书,封面是淡黄的,上面有很多教育先锋者的名字,显得很严肃,那题目也让人觉得书的内容学术性很强。虽然也是教育者,可看到纯理论,学术性很强的书还是会觉得头疼。轻轻的翻开书本,看着“行走在守真归本的路上”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从批判到课堂教学重构”的韩兴娥老师的新阅读实践;“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的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等等生动的例子,我被吸引住了。更让我惊讶的是沈红旗老师和苏静老师。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也有云“厚积薄发”。沈红旗老师中学时期就阅读大量的名著,并硬性规定每天有一定的熟读背诵量。因为书难买还抄了不少书,直到现在依然保存着《西方名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杜甫诗选》《李贺诗选》《苏东坡诗词选》等的手抄本。高二暑期狂读《辞海》分册里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等部分。大一年级时,背熟一本成语词典。大学4年,钟爱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开始拜读弗洛伊德、尼采、孔子、老子和庄子等大家的哲学书。他有句话正说明了他教学成功的关键: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年仅23岁的苏静老师,在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中,她轻取一等奖第一名,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素养与潜在能力。探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读书时,苏静老师连任了五年文学社社长,同时担任青岛市中学生记者团团长。中师二年级时,参加了山东大学古代艺术专业的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并且对古典诗词创作、古代建筑艺术、甲骨文、音乐学等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年参加12科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而且门门成绩优秀。在大学专科学校一年级就读时,苏静老师成为惟一的双专学历生。看着他们辉煌的过去,不禁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优秀的他们取得成功后仍在努力,那么渺小的我怎么还有唉声叹气的时间呢。那么从现在开始积跬步、积小流吧。

  好书确实是一味心灵良药,它会教会我们,面对生存、发展的问题,面对人生的困难挑战,将帮助你仰头挺胸走出心灵困境。

【篇四】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黑熊舞蹈家》,它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著作,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书中的主角是跳舞天赋,可脾气暴躁的阿宝和舞蹈一般,温驯听话,再苦再累也不抱怨的圆球。阿宝曾是马戏团的台柱子,在一次为元首夫人挑选舞伴时,挑选了脾气最温驯的圆球。此后,圆球的知名度直线上升,成为了马戏团的明星。而阿宝因为不服气被关了禁闭,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多瑙河圆舞曲》中结束了生命。

  虽然圆球成为了马戏团的明星,但是它一点儿也没有变,仍然是性格温和,讨人喜欢。训练起来还是一丝不苟,不怕苦,不怕累。

【篇五】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主要写:海伦·凯勒,在失明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个人写作网范文之心得体会:学生的读书心得选八。她用最最朴实的话语,最最平常的感情告诉我们:当自己什么都拥有了,另一个重要的东西会离你而去。如果给你三天光明,就要看最关心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面临一次次的时候总会犹豫不决,总会有后顾之忧。最后反而适得其反。就像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农夫,在田地里挖土,挖到了一个大金矿,他不声不气地把这个秘密收藏好。整天想着怎样花掉这些钱,怎样不被人发现。其实他完全可以自己拿一点,而不怕被别人发现。不用整天寝食难安,而他却整天疑神疑鬼,被人发现。而留下的却有无尽的遗憾。

  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就告诉我们:人生总是要有做决定的时候,只要抓住一个机会不放就会有成功的奇迹,即使剩下的你有一些悔恨,我们也应该为自己取得的成绩高兴,而不是为留下的遗憾而悔恨。

  其实,我也有面临抉择的时候:那是我上六年级快要放假的一天,有许多中学来让我上他们的学校,有的说一定要给我免费,我心里很难决定。我有很沉重的负担,但是我的父母说什么都让我上泗中念。我也不知该选谁家,但是,我下定一个决心,无论在谁家我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胜利。最终我选择了泗中。我的选择是对的,在这里,我有强劲的对手,也有要好的伙伴,有学习的轻松和愉快,也有烦燥和无味。虽然有时会有些后悔,但从来没有我为选择而后悔过。因为我们只践行一个信念,不放弃。

  其实海伦的本身就是一部书,有喜怒哀乐,在她很痛苦,很消沉的时候,她并没有选择堕落下去,而是坚持地面对生活,终于造就了世界文学的一个奇迹。

  海伦的选择是对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她学习呢?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明白,海伦的心:就是希望,给我们一个机会时,我们不要想太多,像她一样,去选择自己心灵中最美的希望。我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更要像海伦那样。


如何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

摘要:阅读素养是小学生重要的能力素养。家庭、社会、学校要充分营造阅读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现自己,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素养 创设平台 阅读情感 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吸收知识、理论、艺术、思想等方面的营养,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具有发展个性特长,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促进自身素养全面和谐养成的特质。阅读素养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国民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最终的竞争力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精神力量的获取和培养,则需要通过阅读。培养有素养的社会成员,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哈佛大学教育学家珍妮·查尔提出的阅读素养形成的“五阶段模型”:即 (1)开始阅读(或解码)阶段(6-7岁);(2) 掌握阅读(或流畅阅读)阶段(7-8岁);(3)为了学习新知而阅读(9-13岁) (4)多重观点阶段(14-18岁);(5)构建与批判阶段(大学及大学以后) 。她通过研究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三、四个阶段,就是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期。《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里提示我们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几种阅读素养:独立自主阅读、表达阅读体验、拓宽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的能力素养,是养成终身、有效阅读的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多年在农村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管理,对立足农村实际,开展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偶得几点经验。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的情感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何,不仅仅是孩子努力的结果,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家庭、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家园,是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土壤。只有在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中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才能真正让学生沉浸在阅读里。
1、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启蒙的教育。阅读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氛围的创设。很多家长经常问,我家孩子不爱看书,怎样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我就问,你自己在家经常看书吗?你家里有多少书?有时家长哑口无言。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素养,家长的示范很重要。此外,家长应购买适合不同年级阅读的书籍。孩子还未能独立阅读的时候,可以讲些故事给孩子听。开始会看书以后,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有独立的书房,富有创意的、优雅的装修都是吸引孩子阅读的好方法。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拥有的书籍越多,孩子的阅读表现就越好。另外,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自己讨论交流有关文化和社会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其自身的阅读素养。
2、书香校园的创设
学校是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主阵地。营造书香校园,创设阅读氛围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我校,我们通过室外书吧,图书角,图书室,读报走廊等一系列设施设备让学生感受全方位的阅读体验,无论校园何时何地,都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教室内最美的是图书角,校园内最美、最聚人气的是图书室,室外书吧。父母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有关阅读的教育活动,其孩子的阅读表现相对会比较好。
3、社会阅读氛围的创设
与乡村图书室结合,开放乡村青少年共图书室倡导在书店中设立免费阅读书吧等。如;在我们县城的“一凡书城”会员免费阅读书吧就是学生阅读的好去处。在这一点上,德国经验很值得借鉴:德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十分发达,德国共拥有1.4万座图书馆,每个城市都拥有几座图书馆,甚至乡村小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读中心,方便民众阅读。德国约有200多个进行阅读推广的机构和组织,它们旨在提高民众的阅读热情,促进社会阅读的繁荣发展。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必须有社会力量的责任。全民阅读的氛围越浓,学生越容易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才能让学生激发起阅读的情感,喜爱阅读,以书为友。
二、循序渐进,培养阅读的能力
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在我校进行的实践研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低到高年级有着不同的做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检索能力,能利用工具书读书,通过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等比较趣味性的书获得阅读的体验和乐趣。中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所以,我们通过教研组集中备课,建立阅读题库,有效进行阅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理解,概括等阅读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独立分析的能力。做到“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逐步加大阅读的任务,“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的效率。
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切不可操之过急,不给学生布置难度过高的阅读训练,每个年级阅读的书目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保证不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对于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科增设阅读内容和阅读训练的附加题,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阅读训练中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理念。
三、创设平台,收获阅读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就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根据“兴趣驱动”原理,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催化剂”。
1、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主要平台,在阅读课上,学生可以学到独立阅读的方法,可以分享阅读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分享学到的知识等。在课堂上应充分应用情境创设,媒体演示等手段,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如:教师精心创设一个新颖而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认知,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教学时,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获得的点滴收获,肯定他们,激励他们去探索,去深入理解。
2、各种阅读竞赛
学校、班级可阶段性开展有关阅读的竞赛活动。如“阅读之星”的评选,阅读征文,阅读小故事演讲比赛、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学生通过比赛,尝到阅读后带来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阅读的积极性。如:我校在学生中都设有一本“阅读小存折”,学生把自己独立阅读的书目填在自己的“存折”上,积少成多,成为阅读“小富翁”。学校每半学期评选一次“阅读小富翁”。以此来表彰努力阅读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表率。每个学期我们会举办“与书为友”征文,让学生尽情抒发阅读中获得的心理体验。通过创设各种竞赛式的平台,让喜爱阅读的孩子成为校园中的明星,让阅读成为每位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3、网络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学校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将会如虎添翼。三年级后,随着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后,逐步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阅读,学会甄别网络信息中的是与非,绿色阅读,健康阅读。这一点也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面。在校园网中,我们设立阅读论坛,学生可以在专栏中分享阅读中的积累,阅读中的体验,阅读理解等,也可以把自己阅读过的书推荐给别人。
四、持之以恒,养成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那么,怎样运用教育引导的力量来养成经常性阅读的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必须有学校、教师创设好条件,让学生从事循环阅读的行动。我们有以下做法:
1、落实“每天阅读一小时”
坚持深入开展“每天阅读一小时”活动。通过开放书吧、读报走廊、布置家庭阅读任务等形式,倡议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
2、把课外阅读列入地方课程
我校各班根据课程设置,在地方课程中调整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学生利用这个固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保证学生有定时、定地的阅读,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3、开展互助读书活动
充分发动学生开展“互助读书”活动,把自己觉得好的书带来和同学们分享。 “书非借不能读”,一方面激发好奇心;另一方面提高阅读的量。
4、把读书融入学生的生活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充斥整个社会。特别是中国,在地铁上、动车里,家庭中,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的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就是因为信息爆炸,我们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学生也会在这样一种大环境里养成不爱读书的习惯,不利于良好阅读素养的形成。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要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应从小培养学生把闲暇的时间用来阅读。睡觉前、等车时、动车上……带上一本好书,随时准备读书,真正做到“无聊的只剩下读书了”!
5、养成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的习惯必须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结合,才能够算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素养也包括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一定要坚持自主,随意,不可成为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拦路虎”。我手写我心,不想写也可以不强求。在质和量上不做具体的要求。这一方面有利于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表达习惯的养成,成为有思想的人。
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不仅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让我们集社会、学校、家庭的一切游戏因素,为此而不懈努力!

《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读后感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提到,把整本的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949年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这样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由此可见,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整本书的读整本的书的观点。

整本书阅读的思想在最近非常热,最近我读了李怀源老师的这本《小学读整本书阅读实施方略》。李怀源老师把教学实践与理论建构融合在一起,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化成可以推广使用的解决方案,让每一个和阅读有关的人都能清晰定位,也能有自己的角色担当。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大人的作用,希望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让儿童会读书,爱读书,而李怀源老师则希望学生自己会读书,爱读书,充分发挥主动性,运用自己的智慧,勤奋的阅读,实现自能读书,不待他人推的境界。

在这本书当中,李怀源老师既有理论的建构,从整本书的选择读整本书的教学指导,读整本书的教学评价等方面来给我们介绍了整本书阅读的注意事项,又有切实可行的课例供我们参考,如指向阅读经验的整本书教学这一部分李怀源老师分别以一年级《图书馆狮子》讨论教学课程的设计、三年级《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讨论课教学设计、四年级的秘密花园讨论课教学设计这三本书来告诉老师们,指向阅读经验的整本书教学该如何开展。同时,李怀源老师还分别以不同的整本书教学向我们指出了指向阅读策略的整本书,教学指向,阅读能力的整本书,教学和指向阅读册素养的整本书教学各应该如何设计。

有李怀源老师的这本书,我根据六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设计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分享课,自认为在分享课上,学生们表现得很积极,也起到了让学生回忆小说主要情节,全面总结小说主要人物以及指导学生再次读整本书的目的,收货颇丰。
本文标题: 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策略读后感(观《中小学生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观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29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卢沟桥事变读后感180字(卢沟桥事变观后感作文)我爱你中国中国榜样读后感400(我爱你中国 中国榜样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