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第50周 《认知心理学》读书心得 Frank)

发布时间: 2023-12-31 02:3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篇,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认知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第50周 《认知心理学》读书心得 Frank)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篇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科学,读来获益颇多,就心理学本质而言,它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

  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2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3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4

  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5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6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

  初识心理学,我懂的并不多,看了一些书后我才有略微的见解。先从最基本的基础常识谈谈吧。

  有心理学就有心理医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医生,或者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心理咨询师要用全身心来倾听,脑子要不停的运作,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期间酌情插少许的提问,使求助者在倾诉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咨询师的帮助,逐渐自己发现症结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她问题处在哪里。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倾听,化解了求助者的症结。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一位女性听众咨询自己为什么老师学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国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专业又恰恰是医疗英语。在经过交流后才发现,这位女士因为当初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被阻断之后,出现了一种抵触的清洁,不愿再说英语,尤其是不愿听到外国异性对她说英语,实际上她碰到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听求助者的倾诉,要聪明的问问题,要关注她自己的意识不愿意承担的那部分,而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树立自己的业界权威上。

  还有一种是,咨询人员听到求助者说自己好了一点了,就高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其实,这时候很多心理咨询师不明白,求助者正在为他们服务,这是求助者特别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心理咨询师就像家长、老师一样,求助者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对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一点。这说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于角色转换之间。

  还有,在与求助者探讨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很同意把应该放在求助者身上的关注转移到求助者所说的“我想使什么什么改变……”上,这时需要让求助者明白,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他本人。比如,以为母亲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很焦虑,此时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其实母子,父子的关系就像在跷跷板上,父母想改变孩子未来的平衡跷跷板,心理咨询师要告诉他们,孩子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孩子行为的认识,然后做出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改变。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是父母担心的事情,父母应该后退,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经历生活。

  其实,心理治疗不只可以给心理疾患者带来福音,心理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预防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而适时的心理指导更是有助于一个人挖掘潜能,增加才干,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功的机率,为富有和幸福创造条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灵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种历险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灵的能量和机智,而心理指导正可以使心灵的各个侧面协同发展,使心灵的结构呈优化趋势。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又灵动、宽厚而又坚毅时,那么任何力量便都无法阻挡了。

;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7篇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1

设计心理学一套共有四本,这本设计心理学是日常的设计,还有另外三本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分别是: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开篇道,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怎么开关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对于我,读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设计,发现好的设计,当然也会各种吐槽那些不好的设计。

书中也讲到了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2

读了《爱的教育》,我的心被震撼,仿佛经受了一次次爱的洗礼。其中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卡罗菲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老职员的眼睛。尽管他当时非常害怕,但还是在同学的鼓励下,来到受伤者家中,勇敢地承认了错误。他强忍眼泪,把最心爱的宝贵得像生命一样的邮票送给了老人,作为回报老人原谅他的礼物。出人意料,老人康复后,又把邮票还给了卡罗菲,还送给他三张更加珍贵的邮票。是啊,这就是爱!如果没有同学的耐心开导和鼓励,卡罗菲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站出来的,那就将有无辜的人当替罪羊。正是同学的关爱使卡罗菲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卡罗菲也以爱心和诚意得到了老人的谅解。

老人不但归还邮票而且又赠送邮票,这难道不是更伟大的爱吗?故事充满了爱,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发展、升华……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继续传递吗?现在的我们,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忽视了身边的爱而习惯了许许多多的理所当然:自己的学习用品是给自己用的,即使别人来借,也编出充分的理由不借;爸爸妈妈应该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老师对我们应该是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因为这是老师的工作……反观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身边没有爱,而是我们心中没有爱。故此,无论世界有多美好,我们仍然感觉苍白。

所以当“吾日三省吾身”,从我做起,去爱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关心身边的事物,去拥抱美好的一切。让我们像故事中的人学习,学会爱,敞开心扉去爱。让爱在你、我、他之间传递延伸,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绚烂多姿!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3

我爱读书,因为从书中我能够得到很多欢乐、很多知识。

今日我要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大家看!就是我手中拿的这本《爱的教育》,它是一本流传世界各国的儿童名著,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才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

爱贯穿了整篇小说,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教师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并且整部小说都是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来写的,相信同学们都能读懂,因为整本书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有《扫烟窗的孩子》、《班长》、《感恩》等等,有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

小安利柯和他周围的人们追求的是一个至善至美至爱的世界,难怪夏丏尊先生一边流泪一边翻译这本书。他当时就许下心愿,必须要把这部小说译出来,“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还要介绍给父母们和教师们读,让大人们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

刚刚升入三年级,教师就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我立即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那一个个爱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它使我懂得了怎样去爱伙伴、爱教师、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总之,是《爱的教育》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也来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也必须会爱上它!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4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日记的体裁写出的。是叙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等很多动人的故事。现在就让我来带领大家遨游这本书的海洋吧!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这样无知,这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5

暑假期间翻阅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心理学,特别是教师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得到一定的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在大致浏览这些内容后,我觉得受益颇多,暂且写下其中几点感受。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着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果,将来我能够有幸从事教育事业,一定好好应用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6

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第四章教学心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它让我对我们每节课都要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能简单回忆我们所教内容远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其次,从感性上让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我们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书中最后一章教师心理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也很大。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7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 心得体会 。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治疗基础》读后感

许又新教授这本《心理治疗基础》是在去年群里学习时,李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买回来之后,自己囫囵吞枣的看了俩遍。对于书中的专业知识点,自己只是似懂非懂的读了个浅层次的理解。

这次看到群里老师们发起读这本书时,自己也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之所以报名有三点:

1.跟着大家学习,能在浅层次的理解下增加对此书的深度理解学习。

这次读书,阵容很强大,有新阳光几位优秀的老师提前录制每一章的专业内容与深层解读,而且,每晚群里都有一位优秀老师对当天读的内容和大家一起讨论。这让自己很窃喜,读书的目的很匹配哟!

在每晚的讨论当中,每一位同伴老师都非常认真,看出来都是有功底滴。

自己有时想参与,却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为什么会担心知识储备不足?这种完美的心理会让自己去翻书学习。)和时间不足(这是否是一种合理化的防御?)而错过。而后只能爬楼梯,其实看高手聊天也是一种学习。

在培训群里,某一天李老师留的作业:就是第八章  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如何对病人或自己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这一条进行抽查, 对自知之明也就是所谓的“领悟”的七个问题提出来之时,大脑极速搜索这映入眼帘似曾相识的“问题”!

当翻到p167时,再翻看读书笔记,居然读书笔记只记录了5条,瞬间木棍敲击脑袋。自己这种读书囫囵吞枣的行为,也给这七个问题实实在在提供了理论加实践的答案!无知状态的门也终于开启了一条缝,照射进入了那一丝丝的光亮。。。。

2.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一生,这是为什么?认知心理学认为“知道”是逻辑思维完成的。而“做到”需要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一起完成。所以“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学了对心理的四个层次,明白了最重要的“知道”就是对于自己知道。不管你知道多少道理,懂得多少知识,如果不能跟自己的需要,感受,动机和愿望产生链接,那些“知道”永远与你无关。

记得李老师说一个人成功,需要三个因素:欲望,个性,毅力。

只有需要或者欲望强烈,就会产生动机,然后行动,最后达成目标!

比如我天天吆喝减肥,并且自己制订了计划,一天跑步30分钟,晚上不吃主食,吃饭七成饱等等。制定计划时,信心十足,行动时候,却只坚持了几天,就夭折了。再比如制定每天写100字,坚持几天也就夭折!也就所谓的欲望不强烈,内心允许自己胖就胖点的声音。意志力不足,所以动机也不足,行动力也就很差,目标能达成才怪那?

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就抓住这次读书机会,在内心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预设,一定坚持到底。

中间有那么几天,也出现摇摆的心思,不读不记录了。可是想到自己这个目标,就挺了过来。有时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话木有毛病!

3.找到一群爱学习的同伴,建立一个学习场

虽然自己人到中年,可好在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成长。就像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那句“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一样!自己也在努力的成长,一直不间断!

一个好的学习场,一群爱学习的良师益友是我所渴慕的!在那个充满能量的场地,和那群充满阳光学习的同伴,会弥补自己的不足,打开自己无知的视野,让自己快速提升!

就像今天收获到李老师在培训课程里分享的那句:好的老师不是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去提升对方的才华和能力!怎么能不狠狠滴撞撞自己的脑袋,让它动动思考那?

能遇到这样高境界老师和这么一群好学习不断提升的老师们,岂不是人生之幸事!

   

第50周 《认知心理学》读书心得 Frank

两位作者是一对夫妻,斯腾伯格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鲁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IBM教授,他提出的心理学理论有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三元爱情理论。而她的妻子,卡琳·斯腾伯格,是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兼职助理教授。

本书主要讲了人类认知的三个基本方面,分别是注意力,记忆,思考。这三个方面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对一切事物认知的基础。

一、注意力

1、注意力的基本概念

注意力指的是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有限的信息,并进一步加工的方式。

有了注意力,我们才能灵活地运用我们有限的心智资源,从中筛选出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信息,并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

注意力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有意识的注意力 。主要是指有目的性的,持续地注意关注某个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头脑清醒,能自主感知到我们想要做什么,该做什么。

二是无意识的注意力 。主要是指没有明确目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怎么需要费脑,也不需要意识的努力,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自动发生的,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注意力毫无觉察。

举个例子:

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通常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和老师的讲解上,这种注意就是一种有意识注意。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突然推门进来,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看向门口,并且立即注意到是什么人进来了,他穿的是什么衣服,拿着什么东西,这就是无意识注意。

心理学有个实验,叫做“传球实验”,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2、注意力的功能

注意力有四个功能,分别是信号检测、搜索、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2.1 信号检测

信号检测指的是我们保持高度警惕,试图从大量信息中检测到特定的刺激,并随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时候会过度敏感。 比如在目标刺激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就启动了相应的行为反应。

有时候会过于迟钝。 比如对目标刺激疏忽大意,没能在应该做出相应反应行为的时候做出反应。

准确的检测出目标刺激,并正确地对相应的刺激做出反应,取决于 人们对于目标刺激的敏感度,是否与环境相匹配 。

举个例子:

一个军人在进攻敌人或是防备敌人埋伏时,他需要对于敌人潜伏的信号和陷阱的目标刺激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来自于他主观对目标刺激可能出现的可能性的评估,还有他经验上对于目标刺激的观察和了解。

一个长期处于安全环境下的安检人员,和一个常有恐怖分子出现的机场的安检人员,也需要调整自己对目标刺激不同的敏感度,才能较为准确的做出相应反应。

2.2 搜索

搜索是指我们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扫描某些特征进行寻找。

影响搜索速度有两个因素:

一是搜索特质。

当目标物有显著的特质时,我们往往会按照特征进行搜索。 例如,当我们想找一家红色招牌的店,我们就会通过辨别红色,从而快速找到它。

当目标物没有什么鲜明的特征时,我们则需要调动结合搜索, 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组合,从而进行逐一搜索。

例如,假设此刻我们想要找的不是红色的招牌,而是麦当劳的招牌时,我们的搜索速度就会没那么快,因为我们就要将麦当劳招牌的红色和黄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标志进行搜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调动的脑区域更多,因此也就更加费时。

二是分心刺激。

使我们分心的刺激就被称之为“分心刺激”。

当分心刺激与我们的目标物长得很像时,会迷惑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有些商家就巧妙地利用了“分心刺激”作用,他们将自己产品包装设计得与某些知名品牌非常相似,消费者在购买时,就很容易受到分心刺激的干扰,一旦没有认真观察,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例如,奥利奥与粤利粤;康师傅与康帅傅。

当分心刺激比目标物品更加扎眼的话,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加大搜索的难度。

例如,我们本来只想买一瓶粉底液,但商场里,推销员拿起一个腮红盘或一个眼影盘向我们推销时,炫目的颜色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可能一下子,我们就很容易忘记自己原本的目的只是一瓶粉底液而已。

2.3 选择性注意

注意力能帮我们拦下大量不重要的信息,从中筛选出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信息,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这里有两个现象可以说明选择性注意的存在。

一是鸡尾酒会效应。

指的是人们的听觉注意力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兴奋点,从而忽略背景中其他声音的能力。

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意识会将环境里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屏蔽,这些信息由于没有进入我们的意识记忆层面,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这些信息被屏蔽在外,但是其实大脑还在活跃的接受、辨别着这些信息,一旦出现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感兴趣的信息,它就会立刻进入我们的意识当中,影响我们的后续行为。

鸡尾酒会效应说明了注意力帮助我们专注于我们感兴趣的事物。

二是无意视盲。

指的是当人们将自己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区域,或是某件事情上时,他们往往会对眼前发生的另外一些变化视而不见。

例如,当棋手完全沉浸在棋局上时,他会对周围的一切事情毫不在意,专注在下棋这件事上,这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棋手对于左翼采取进攻时,他往往就会忽略右翼的情况,将它撇在一边,最后导致右翼失守了都没发现。

无意视盲,说明了注意力的反向限制作用。

2.4 分配性注意

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可以同时执行多种任务,将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分配性注意帮助我们减少注意力资源消耗、提高效率。

同时,分配性注意也有两项限制。

一是当人们同时执行多种复杂的任务时,至少有一项任务的反应会变慢。

当智力活动与运动活动同时进行时,智力活动的效率通常会慢下来,因为它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或是进行更复杂的认知操作。

例如,电视上的娱乐节目,为了增加挑战难度,会让明星一边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游戏,比如投篮,运送乒乓球等等,然后在做动作的同时,他们需要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说基本的算术题。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本可以很快回答的算术题,因为人们需要注意动作的完成,所以反应的速度会变慢很多。

二是当任务调动的是同一种系统,比如语言系统、视觉系统,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些任务就很容易会产生互相干扰。

例如,很多人有一边听歌,一边阅读的习惯,因为调动的是听觉和视觉两个系统。但是,如果换成一边听歌,一边阅读,同时需要记住歌曲的歌词,就很难了。因为阅读和记住歌词,都需要调动语言认知系统,所以就很难同时完成了。

3、注意力的特点

注意力有两个特点,分别是习惯化和自动化。

3.1 注意力的习惯化

当一个刺激反复出现时,我们的潜意识会觉得它不再新奇,于是我们就会慢慢习惯它。

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会容易对它产生习惯,而有些东西则不会呢?

一是刺激的“内在可变性”,指的是刺激物的内在变化的程度。

当一个刺激的内在可变化程度越大,我们就越难对它产生习惯化。

例如,空调的单调乏味的声音,听的时间长了,会逐渐习惯。

但是,电视的声音内在可变化程度就相对大一点,因为它不仅音量、节奏会变化,声音的内容也会变化。所以,相对于电视,我们更会习惯于空调的声音。

二是刺激的“主观唤醒性”,指的是我们对刺激发生时,产生的内在的情绪或者情感上的生理反应的强烈程度。。

凡是能激起某种情绪的刺激物,都比较容易唤醒我们的生理反应。比如明亮的颜色,巨大的声响,刺激的气味等。

例如,看广告会很容易让我们乏味。

但是,反复看搞笑的视频,或者煽情的连续剧桥段,怎么看也看不腻。这就是因为刺激调动了我们强烈的情感反应。

总之,注意力习惯化的好处是,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里外在的刺激,有一个更平静的心境,同时,注意力集中在需要集中的事情上,让我们节省大脑的消耗。

与此同时,注意力习惯化也有其负面影响。

注意力习惯化会导致大脑自动停止对刺激保持关注。

在我们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可能因为刺激的变化不大,或者无法唤起我们的情绪、情感反应,大脑自动进入了无意识,就好像电脑进入了待机模式一样。

此时,作者提到一个克服的方法就是,“ 给自己增加一些刺激 ”。

当你持续做一件事,感觉快要提不起精神时,你通常会做些什么呢?也许你会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或是做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也许你会吃个薄荷糖,或是涂个风油精,让自己提提神。

这些方法能增强刺激的变化程度,或是唤醒我们的生理反应,从而激发我们的注意力。

3.2 注意力的自动化

为了避免执行一些任务耗尽注意资源,为了帮助我们在环境中应对自如,我们很多的认知过程都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基本上不需要意识觉察就能自动执行了。当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时,我们甚至感觉不到谁先谁后。

作者研究后得出,注意力的自动化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形成。

一是熟能生巧。

很多任务一开始是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的,但是经过训练后,随着认知的各个步骤执行的效率越来越高,慢慢的,它会逐渐整合成一个单独的操作,从而减少我们的注意力资源。

例如,学习英文,刚开始英文翻译成中文,再理解其意思。后面看英文能够直接理解意思。

二是对于某个特定刺激,能形成特定的反应。

当我们看到某个特定的信号时,就能从记忆中提取出对应的答案。

例如,红灯停,绿灯行。

总之,注意力自动化的好处是,在遇到熟悉的事情时,能在脑海中迅速提取出特定的动作程序,以应对特定的刺激。

与此同时,注意力自动化也有其负面影响。

注意力自动化会让我们失去判断能力,导致失误。

例如,开车回家,本来打算先开车去超市,但是到了岔路口,直接拐向了家的方向。

作者提到一个克服的方法就是,“ 从环境中设置适当的反馈 ”。

例如,在桌面贴个小纸条,提醒自己下午要寄个快递。如果需要早起赶飞机,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闹钟把我们叫醒。提前将要携带的东西放在门口,这样出门时就不会丢三落四了。汽车安全带,没有系的话,响个不停。

以上就是作者对注意力的概念、功能、特点三个方面解释。对注意力了解的越多,觉察的越多,就越能发现我们的自动化模式,从而帮助我们在适当的场合,更好的运用注意力。

二、记忆

记忆是我们保留和提取过去的经验,并在当下运用这些信息的过程。

作者提出, 记忆就是大脑对于过去的事情的主观印象 。

记忆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我们个人因素的影响,它并不是像拍照或是录音一样,是完完全全的复制,而是 带有很强的主观的色彩 。

这些主观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哪些信息会被我们记住,哪些信息会被我们忘记 ,当我们想起这些记忆时,它是什么样子的。

例如,两个人同时去电影院看同一部电影,当他们之后回想起这部电影时,两个人有可能记住的画面和情景都是不一样的,感受也可能大相径庭。

我们将会从记忆的形成、遗忘、压抑三个方面了解记忆。

1、记忆的形成

根据记忆的运行机制和保存时间,可以把记忆分成三类,分别是感受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1 感受记忆

也叫瞬间记忆,顾名思义,就是信息存储时间极为短暂,通常保持在0.25秒至2秒之间,然后很快就消失了,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来说不重要,所以我们会本能地“抛弃”它们。

1.2 短时记忆

如果信息保存足够长时间,就能转化为短时记忆,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中。

短时记忆时间段,容易忘记,一般保持在几秒钟到一两分钟。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5-9个单位。

1.3 长时记忆

通过复述,也就是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能帮助我们延长短时记忆,并向长记忆转移。

长时记忆保存时间不限,容量不限。

记忆其实就是一个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发展过程。

记忆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编码,存储,提取。

编码阶段,将信息有序的输入,对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类似“贴标签”。

存储阶段,将经过编码的信息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提取阶段,取出或使用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

之前提到记忆的主观印象,体现在提取阶段。每个人在提取记忆时,都会对这些记忆重新赋予一定的情感和意义,所以提取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信息,而是一种二次创作的过程。

2、记忆的遗忘

作者提到有三种解说,分别是记忆的消退,干扰说,记忆的压抑。

2.1 记忆的消退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 遗忘曲线理论 ,认为记忆遗忘的过程是“ 先快后慢 ”,即刚开始忘得快,后面会忘得慢。

2.2 干扰说

记忆并没有丢失,它还在我们脑海里,记忆之所以会出现遗忘,是因为信息之间互相产生了干扰。主要包括两类干扰:

一是前摄干扰。 旧记忆干扰了新记忆,例如,电话号码,之前的和之后的,对之前的记得清楚。

二是倒摄干扰。 后面的信息会干扰面前的信息,例如,考试先复习物理,再复习化学,对化学掌握更好。

2.3 记忆的压抑

记忆被抑制,导致人们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例如,因为记忆太过于痛苦,造成的心理创伤太大,以至于无法想起来。这类人通常是有童年阴影的的人,或是经历过恐怖事件的人。

一部分人可能会产生记忆紊乱,出现一些虚假的记忆。这类人通常是目击证人或受虐人。

总之, 记忆的压抑,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将,不堪回首的往事,巨大的痛苦或是自己的厌恶的人,从记忆力抹去,从而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备受记忆的煎熬。

3、记忆的提升

对记忆的形成和遗忘有一定了解之后,作者提出了五种方法,帮助我们提升记忆。

3.1 及时复习

上文说到艾宾浩斯提出的 遗忘曲线理论 ,那么,按照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而不是等到忘得差不多了再复习,会有很好的记忆效果。

3.2 分散练习

将学习的过程分为成不同阶段,每个学习阶段学习后,就休息一段时间,紧接着再进入下一个阶段,并且随着记忆逐渐加深,阶段之间的间隔时间也可以逐渐拉长。

这样的好处是,一是让我们精力更充沛,二是不容易感到枯燥和疲劳,三是帮助我们不断重复记忆,从而降低遗忘的速度。

3.3 保持良好的作息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海马体在记忆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拥有一个快速学习的系统,而这个系统要在睡眠的时候才能激活。

在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一些休息的时间,从而做到劳逸结合。

3.4 复述及组织的方法

复述,即帮助我们把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过程。比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组织,即对信息进行分类,贴标签。信息组织能帮助我们使信息更好地得到编码,从而帮助我们记忆。

3.5 增加记忆的提取线索

当我们想记住一件事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它和周围的环境、个人的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唤起我们的强烈感受。

当我们想要记住一个新的知识时,我们也可以寻求联系,在记忆与它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看看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场景或经验可以解释这个新知识,从而将它作为我们的记忆提取线索。

以上就是作者对记忆的形成、遗忘、提升的解释,结合之前提到的注意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就会发现, 把有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到记忆提升的部分当中,就会对我们的记忆,有非常好的影响作用 。

三、思考

1、如何进行推理

推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通常有两种形式:

1.1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个别结论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根据普遍性的原理对特殊的情况作出判断的过程,是基于逻辑进行推理。

演绎推理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

1.1.1 条件推理

用假设的命题作为依据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的过程。用数学公式解释,就是如果先决条件P被满足,那么事件q就会产生。

例如,如果水温达到100℃,水就会沸腾。

条件推理又分为两种类型:

肯定先决条件 ,例如,所有的鸟都会飞,麻雀是鸟类,所以它会飞。

否定后面条件 ,例如,所有的鸟都会飞,小狗不会飞,所以它不是鸟。

1.1.2 三段论推理

根据两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演绎论证。

在每一个三段论里,我们都会看到它包含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

例如,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一个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总之,演绎推理结论却未必是真的,取决于我们的前提是否真实。

1.2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把观察到的事实、规律归纳总结为结论的过程。

归纳推理基于概率而不是逻辑,并且它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或是观点进行归类分组,最后,从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

例如,根据金、银、铜、铁这几种金属受热后,体积会膨胀的特殊情况,我们由此可以归纳出所有金属受热后体积都会膨胀的一般性结论,这一过程就是运用了归纳推理。

与此同时,归纳推理从某种程度来说不严谨,因为只要我们观察的事实有限,那么最后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就会有所偏差。

归纳推理的意义在于,通过谨慎的推理,得出一个相对高度可能的结论,从而帮助我们预测环境中的事件发展和概率,减少不确定性。

2、如何做出决策

2.1 启发式策略

指的是人在解决问题,在真实环境和条件限制下,在最快速度内找到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启发式策略是减轻我们决策认知负荷的心理捷径,帮助我们尽快地达成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

启发式策略包括四种策略:

2.1.1 足够满意策略

逐一考虑每个选项,一旦找到一个满足自己内心标准的选项,我们就会快速做出选择,从而找到一个让我们满意,可以接受的方案。

例如,找对象结婚时,可能我们永远找不到最完美的另一半,所以,当下最好的就是最合适的。

2.1.2 按特征淘汰

面对的选择,远远多于在有限时间内可以理性考虑的数目时,每次只考虑一个重要的特征,从而剔除其他不符合的选项。

例如,购物筛选时,种类太多,优先按照一个最重要的指标筛选掉其它产品。

2.1.3 典型性启发式策略

当遇到偶然、概率性事件的判断时,倾向于用整体趋势,来判断个例的情况,从而做出预测。

例如,出门前没有看天气预报,会根据季节情况预测是否下雨。

其负面影响是,容易导致我们做出偏颇的判断,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概率之间是独自成立的。

2.1.4 可及性启发式

根据想起的某个相关事例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例如,坐飞机比汽车明显要安全,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还是会觉得坐飞机不如坐汽车危险。

其负面影响是,可及性启发式虽然能让我们快速借助直觉思维,进行决策,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视野不同,因而很容易导致个体在决策时出现偏差。

2.2 思维谬论

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通常会犯一些思维谬误。

2.2.1 赌徒谬论

人们经常会错误的认为,一个事情发生的机会概率,会受之前发生事情的概率影响。

例如,玩色子,连续出了5局大,会认为下一句可能也是大。

2.2.2 热手效应

认为某一种事情的过程将继续下去的信念。

例如,之前对手一直这样行动,所以相信对手一直会继续这样做。

2.2.3 沉没成本谬论

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和代价。

例如,修理东西花费了很多钱了,正是因为已经花了那么多修理费,所以不愿意买个新的。

2.3 决策

人们做决策时,通常是按照以下两种情况进行

2.3.1 采纳最优法

在决策中,确定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来帮助自己做决定。

例如,买车时,一旦认定价格排第一,则其它因素都将靠后。

2.3.2 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所要付出的表面代价和潜在代价。

例如,放弃工作去上研,这样的话,除了不能工作产生的收益损失,还要加上上研的各项花费,加起来就是总成本。

3、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即问题的界定和分析。

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们常说的“ 作茧自缚 ”或是“ 惯性思维 ”。

这将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一是影响我们解决常规问题。

惯性思维让我们无法跳出思维的固有框架,习惯性地关注问题的某个层面,或是只用某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更有甚者,无法看到眼前一些更为简单的解决方法。

例如,面对宽广的河面,与其花费巨额成本造船或修桥通路,不如等到冬天结冰再过。

二是无法发现事物的其他新用途,束缚了自己的思维。

例如,蜡烛中间的蜡芯可以做绳子。篮球放气后可以当成碗使用。

三是对其他人产生刻板印象。

这会导致我们在和他们相处时,很容易带着“偏见”看待别人,并以此来证实我们脑里的想法。

例如,东北人喝酒很厉害。女强人很多都嫁不出去。

基于以上情况,作者提出了一个方法,“ 正迁移 ”。

正迁移,是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将原来用来解决某种问题的知识和策略转移,运用到另一种不同问题的情境中。

或者说是先前的问题求解,使得后来的新问题求解变得容易。

例如,学过骑单车的人,在学骑摩托车时就会更加容易。

作者讲到一个例子,这里也分享给各位读者朋友。

说起军师和医学,很多人会觉得这两件事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你其实会发现可以将它们当作本质相同的问题去看待。

试想一下,如果将军希望占领一个要塞,但是这个时候,要塞的周围的路都埋了地雷,如果军队大批人马冲过去,就很容易引爆地雷,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带领一批小队人马从不同方向进行小规模攻击,从而击溃对方。

那如果此时你是一名医生,你需要用X射线去杀死一个肿瘤,但是肿瘤周围还有很多健康的组织,如果才能做到既摧毁肿瘤,同时又不破坏这些健康组织呢?

相信聪明的你,通过提示,已经想到了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将军事这个小规模攻击的方法运用到医学上,用很弱的X射线从不同角度照射肿瘤,这样既不会破坏正常组织同时又能将这些射线聚集在一个点,也就是肿瘤所在之处,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们思维推理、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越多,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思维潜力。

总结一下,当我们把有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到记忆,以及思维的运作方式时,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控制,甚至是挖掘注意力、记忆、思维的潜在力量,从而帮助我们应对不同的场合,带来更好的结果。

以下是笔者整理《认知心理学》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 CoachMind ”聊天页面, 回复“108” ,领取《认知心理学》高清思维导图。
本文标题: 认知心理学第五版读后感(第50周 《认知心理学》读书心得 Frank)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19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致中高层三封信读后感(读者父亲给我的三封信的读后感600字)小屁孩日记读后感500(《小屁孩日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