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纱》读后感毛姆的小说总是让我惊觉这世上有作者竟这样犀利、毒舌,但是读来却很爽、极度痛快,读每一段都是对之投以感激的情绪。,我就是这样...
毛姆《面纱》读后感
我就是这样一个读者。
《面纱》是我读得最快的小说,只花了两天时间,我不记得我是在一个怎样的契机下开始读的,我自然是知道毛姆有这样一部小说的。
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我深有感触,那种对生活的透彻领悟不可言喻,只能独自品味。《人性的枷锁》我再也读不下去了,我承认故事是吸引人的,但是小说实在太长了,我并不能与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共情。
“面纱”二字在英语中表达的的意思是女性婚礼中的头纱,所以毫无疑问这部小说和爱情、女性、亲密关系、婚姻有关;但是我读完,似乎觉得面纱更像是一个意象,表面上是以上这些,但是更多是描述一个拥有婚外情的女人如何找寻生活的意义,如何找寻“道”,如何进行自我救赎。
凯蒂的婚前人生并不幸福(当然她的婚后生活更悲惨),她出身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享受着物质的极大满足。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母亲是一个尖酸苛刻的人,母亲早先对父亲的职业抱有极大的野心和目标,不满足他还是一名小律师,希望他能成为当地的大法官,不惜一切代价成为一名趋炎附势的女人,但是母亲的愿望落空了,母亲对父亲的压制与打击成了父亲一生的阴影。
凯蒂生来就是一个美人胚子,成年后的她极具美貌,所以自然母亲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凯蒂身上,希望凯蒂嫁给一个有声望的贵族人家,她从小就对凯蒂要求严苛,让凯蒂出入在各个酒会上,以便被哪个贵族公子看上,活脱脱将自己女儿培养成为了一个交际花。
凯蒂虽然美貌,可她是个花瓶,她空有其表,她虽有女主角的光环,但是挡不住她的愚蠢、虚荣、轻浮甚至可以说不要脸,她穿梭于各个酒会与舞会,她有很多追求者,那些人年轻有为,家庭富裕,可是她全都看不上,她把他们玩弄在手掌之中一一拒绝了他们,总觉得自己还年轻漂亮。
在凯蒂的妹妹成年结婚之际,她慌了。因为妹妹一成年就遇到了真命天子,便要结婚,自己到了二十几岁却嫁不出去了。为了赶在妹妹之前结婚,她答应了细菌学家沃尔特-费恩的求婚。
沃尔特-费恩热烈地爱着凯蒂,而凯蒂却不当回事,费恩不善言辞,不会说那些漂亮话,只是在每次舞会上都去见凯蒂,在他要去香港任职之际向凯蒂表明了心迹。凯蒂实在太焦虑了,她比妹妹漂亮,不能接受妹妹在自己之前结婚,便答应了费恩的求婚,跟随费恩去了香港。这样她就不用在妹妹的婚礼上当“老姑娘”了,自此离开那个是非之地。
可是凯蒂一点都不爱费恩,而费恩深爱着凯蒂,这种不对等的爱注定是不会幸福的,费恩喜欢的音乐会、书籍、工作凯蒂一点都不喜欢,她喜欢在酒会上喝着白兰地、愉快地聊天。费恩严肃苛刻,不善言谈,一点都不幽默,凯蒂甚至有点讨厌他,因为他总是专注于他的破工作。
所以凯蒂认识了查理,她有了婚外情。查理幽默风趣、深谙女人的心思,查理健壮厚实,凯蒂深深地爱上了他,并且和他进行了鱼水之欢。
而在这一天下午,被费恩撞见了,费恩并没有虚张声势,他悄悄的走了,他恨这对狗男女,他要构思一个复仇计划。
凯蒂和查理都慌极了,凯蒂希望和自己的丈夫摊牌,和费恩离婚,然后和查理结婚;但是查理是一个十足自私的家伙,他只是在玩弄凯蒂,他放弃不了自己妻子给他带来的官职与地位,与自己的利益相比,凯蒂一文不值,他只是自己寻欢作乐的情人罢了。凯蒂认识了查理所戴的“面具”,痛苦不已,她深深爱着查理,没想到却被查理骗了,她觉得自己愚蠢至极。
费恩想到了复仇计划,带着凯蒂去四川的湄潭府,那儿正在肆虐着霍乱。他们踏上了去湄潭府的征途。
在这霍乱暴发的城镇,每个人都给了凯蒂很多震撼,那些孤儿院的修女们、同样来自英国的瓦丁顿、还有瓦丁顿的妻子—满族的一个公主,甚至费恩。
孤儿院的修女们来自遥远的法国,虽然这里有霍乱横行,但是她们不愿离开,她们中的三个修女已经因为霍乱过世了,但是她们心里有信仰,她们从一离开家就没想过要回去,她们身上肩负使命,这是她们自己选的路。凯蒂跟着修女一起照顾孩子,她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没有那么空虚,不再想着查理,每天沉浸在工作中,对她来说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瓦丁顿来自英国,他从很早就来了,瓦丁顿是个毒舌、犀利的男人。虽然这个男人其貌不扬,但是他能洞察很多事情,他幽默、有情趣,任何人在他身边都能变得很快乐,凯蒂从一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瓦丁顿就和她亲切地攀谈起来,就好像他们很久以前就认识一样,瓦丁顿给自己很多亲切的力量。
瓦丁顿的情人——来自满族公主,她深深爱着瓦丁顿,他去哪儿她就去哪儿,满族公主给凯蒂很大的震撼,这是一种来自异域的、神秘的力量,她想从满族公主身上寻找什么,她称为“道”。
当然费恩也让自己震惊,自己对原来的费恩有偏见,之前的自己看不到他的优点,也不了解他,更不知道面具下的费恩是什么性格,但是从修女的口中,从瓦丁顿的口中,凯蒂知道费恩是个英雄,他善良、有情义、认真负责,是个智慧的男人。
凯蒂在这个美丽、神秘的城镇得到了救赎,她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自己活着的价值,就算她现在染上霍乱死去也无憾。费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他全力救治那些得病的人,研究病毒。两人的情感世界似乎得到了暂时的休憩。
可是凯蒂怀孕了,这是个不好的消息,这个消息打破了她的充实生活,费恩追问她孩子是谁的,凯蒂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不想撒谎说是费恩的。
费恩内心充满了愤怒,他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整日整夜坚守,他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活靶子来研究病毒,这类似于自杀,最终染上霍乱死了。在死之前,他对凯蒂说了一句话“死的是那只狗”。这句话来自一个典故,一个渔夫养了一只狗,那只狗想咬死主人,但是主人奇迹般的活了,死的却是那只狗。
凯蒂伤心、后悔、难过,只能回到英国母亲的怀抱,可是母亲在自己还没到家前就过世了,父亲好像得到解脱了一般,急着远离母亲的世界,凯蒂带着孩子和父亲一起生活。
小说的最后说道:“我想要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不要犯我犯过的错误...我要把我的女儿抚养成人,这样她就可以自由自在,可以自立。我把孩子带进和这个世界,爱她,把她抚养成人,目的不是让一些男人为了和她睡觉,就心甘情愿为她提供食宿,让她一辈子衣食无忧...我希望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依靠任何人,把握自己,我希望她自由地生活,比我活得更精彩。”
毛姆用撕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凯蒂对爱情的美好幻想,里面蕴含的道理很多,有人生的意义,爱情的去留,婚姻的真实与虚幻。
其中我理解到的就是凯蒂对自己人生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美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的解读发生了改变,她在湄潭府进行了自我救赎,也让自我心灵开始慢慢觉醒,渐渐看清面纱后的自己。
遗憾的是,在本书的最后,直到费恩死去,凯蒂都没有爱上费恩,爱情就是这么残酷,爱情却也是这么奇妙。那你会因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而爱上他吗?读完这本书你也许会找到其中的答案!
毛姆的<刀锋>读后感
告诉我感悟哪一方面就可以了.谢谢!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也仿佛就是我们自己,伊莎贝儿尽管很爱拉里,但不能忍受一个在她看来没有未来的人成为自己的丈夫,她是对的,在现实社会里。她美丽,温柔,有教养,善良,但她有狭隘之心,对于拉里以同索菲结婚来拯救其灵魂和生命觉得不值,她骨子里看不起一个本质不坏,其实在灵魂上和她是平等的人,觉得她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读到这里我都在想,如果是我,会同她一样吗?真的是有可能的。因为我发现社会已经把我改造成一个以成功来评价人的价值的人,而成功的标准就是物质上和名誉上,从身边的人来说,就是有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我有时会无谓的为看起来在物质上比我差的人而担忧,现在发现骨子里的我已被物质化了。说到这里,我想如果一个拉里在我身边,我会愿意受他的影响完善自己,况且他已经开始影响我了。
书中多处对他的描述使我特别感动。首先是他对知识的追求,更准确的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当他读到一本好书时,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不敢说我已经十分懂得,可是感到非常振奋。就象乘一架飞机降落在巍峨群山中的一片高原上。四围万籁俱寂,而且空气非常清新,象佳酿一样沁人心脾:自己感觉到象个百万富翁。”曾几何时,自己在读完《平凡的世界》时,激动得跑出院子,面对清朗的贺兰山,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的灵魂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主要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上,其实这两种学科已经是人类知识和智慧最好的结晶了。
他是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的人,可以像个乞丐似的出现在作者面前,而丝毫不觉的难堪。尽管如此,每月3000元的政府补贴才使得他能够游历多个国家去寻找生命的价值。我们不能够,但我想我们也可以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物质化越来越加速的世界里,你看拉里对这种生活的解读“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的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我想我是懂得的。
也许正是由于此,拉里的人格魅力才会显露出来,他“有种无所为而为“的感觉,他可以帮助格雷治好头痛,可以满足苏姗对他提出的性的要求,甚至明知到那个女子同他同居只是想省一些房租罢了,他都会自然的去做。他认为自己没有去帮别人,只是教给别人自己如何帮助自己。因为他的付出不要求什么回报,他在慢慢的把那个”自我“消逝,因为在他心里” 人都比他自视的为高,而智慧是解脱之道。要脱离苦海并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去掉一个我字。行事不怀私心使心地纯洁“。
他虽然很平和,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对于艾略特这个虚荣,浮夸的人,他的态度很坚决,连午饭也不同他一起吃。他不奢望别人理解他,所以往往不给人留下住址和电话。虽然被迫同那个农庄的儿媳发生关系,但他不喜欢甚至有些憎恶他们,只有选择当晚离开。
他的探索之旅是否也是我们一直想弄明白的。他最终体验到了大梵人天合一的境界。我相信有这种境界,但凡夫俗子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我能想象到那种境界“那片刻陶醉时抓住我的浓郁的宁静、欢乐和安泰感仍旧留在我心里,那种第一次使我眼花缭乱的宇宙美丽境界,现在仍旧同样鲜明生动。”是的,宁静,安泰!
他不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一个可以尽力而为的上帝为什么在制造了善之后,有会要恶出现,教士没有能够解答他,最终他从印度的苦行憎那里得到了答案“世界就是游戏,在这种游戏里,有乐有忧,有道德亦有堕落,有知识亦有愚昧,有善亦有恶。如果罪恶和痛苦在创世时就被完全排除掉,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吗?’我将以全力否定这种说法。我能提出的最好设想是,当绝对在这世界上表现为善时,恶也自然而然联带着出现。没有地壳灾变的那种无法想象的恐惧,你就决不会见到喜马拉雅山的壮丽景色。中国烧瓷的匠人能
够把花瓶烧得象蛋壳一样薄,烧得造形那样优美,点缀上美丽的花饰,着上迷人的
色彩,涂上粲然的光泽,但是,由于它的本质是瓷,他就没法改变它的脆弱性。如
果失手落在地上,它就会变成许多碎片。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珍视
的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恶的东西共同存在,“,真正的上帝在我们自己心中。
拉里可能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或者好父亲,但他是个好朋友,如果他在你的身边,你会愿意接受他的影响,正如作者所说“这种影响也许并不比石子投入池中引起的涟
漪影响更大,但是,一道涟漪引起第二道涟漪,而第二道又弓愧第三道涟漪;很可
能有少数几个人会看出我的生活方式带来幸福和安适,而他们也会转而把自己所学
到的传给别人。”这是他的价值,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又迫不及待的推荐给所有的朋友的原因。
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是有着宗教情怀的,也许我们有一天会在心里皈依于它。但我想从现在开始,努力像拉里一样“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也许我不能一一做到,但我会努力。
说给自己听的话:这是毛姆的作品,我看的是电子版,很久没有看一本书,心灵会受到震撼的了。本文访客列表: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他的这种孤独很有幻觉的成分,虚幻不可触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无法想象一个在现实社会生活了四十多年,过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够一夜之间就放弃一切。他对爱情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离经叛道,这样的人被作为异端。”性的饥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淫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所以他可以抛妻子,待他遇到第二个女人的时候有弃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寻找梦幻岛,”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部小说,对于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无勇力去实践的人,或安慰或被击中,总之能收获些什么。
最后说说书名的由来。按照译者的解释,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就如现实。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故事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放弃自己的社会地位,放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四十几岁高龄,跑到法国去画画去了,贫穷、潦倒、疾病,也都没有动摇他画画的决心和热情。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坚持自己的梦想而同现实决不妥协的故事,听起来像是鸡汤一般,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与其说是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倒不如说这是种生命的召唤,按照作者的话说:他也由不得自己。当然,这位梦想的召唤者,一生穷困潦倒,一幅画都没有卖不出去,他也一幅画不想卖,却又如所有的奇迹艺术家一样,在死后名声大噪。听起来像是一个在现世社会得不到认同却在死后能够终于获得荣誉的故事,不不,作者完全就不是这个意思。对于画家自己,完全没有想得到现世社会的认可,而对于作者对画家的态度,始终游离在“这真是一个混蛋的人”和“这个人真是个天才的疯子”之间徘徊。 说到底,还是“我的世界你不懂”。
看看这个画家是多么的混蛋吧。抛弃妻子,没有留下一毛钱给未成年的孩子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妻子,几乎是让他们自生自灭了,而他对自己的行为只留下了一句:他们会想到办法的,而丝毫没有丁点儿的内疚。在穷困潦倒几乎要病死的时候,一位萍水相逢的画家因为欣赏他的画而将其接到自己家中养病,对此他不仅不表示感激,还勾引了画家的妻子,在完成了自己的情欲之后,又将画家的妻子抛弃,直至她为他自杀他都没有丁点儿的遗憾,只是一句: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说的轻描淡写好像这事儿跟他半点关系都没有。流落到小岛上,同当地的土著女人结婚生子,当被问及可否与妻子有共同语言时, 他说:她满足了我对女人所有的要求,洗衣做饭生孩子。这要是让女权主义者听到,真真的是要拿起大刀砍人了。所有的这一切,在世俗的人看起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混蛋,不仅没有血性,甚至压根没有人性。
然而,好像这些混蛋的事情在他的天才的绘画面前都被原谅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也由不得我自己。他像是被蛊惑了一样,为了画画可以忍受任何屈辱、忍受任何低贱的工作就为了挣的最低的生活费和画画需要的颜料和画布、忍受别人的白眼而伸手向人借钱并压根没有打算还、在病痛中依然毫不懈怠的画画,一切都像着了魔一样。除了画画,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感兴趣,甚至情欲都不能吸引他哪怕一丁点儿的注意力。如果说画画真的是为了将心中的欲望和才情表达出来,那好歹要把这些画出的成果展示给世人看才行。然而在画家看来,这些完全不是他的目的,他完全没有想到拿自己的画来换取财产,但是他却着实知道这些画是伟大的,带有一种绝对的在外人看起来却是可笑的自信的认为,这些画是伟大的。也不能说他完全不尽人情,他也会偶尔在别人帮助他的时候,随手扔一副画给他们,同时伴随一句:以后你会用得着的。这种在外人看来盲目无比甚至自大的行为,在日后被证明画家是如何自知自己的伟大的。如果这个自大的画家不是在死后要求土著妻子将自己最伟大的壁画全部烧毁而不留在世上,我完全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混蛋无比而恃才傲物的人,这样我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有才的人都是有脾气的,有才的人行为就是怪诞的,那样我真会好受的多。
确实,他的世界我不懂。
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真的如画家所受到的昭示一样,有一种使命,一种召唤,召唤一个人,抛开所有世间的俗世,无论受多少苦、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去做的事情?我没有把“要做的事情”写作“梦想”,我想,画家受到的昭示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梦想”这类东西。 梦想,往往是人们心心念念想要实现的东西;梦想,一般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实现。而画家,没有人知道他什么开始想画画,也没有曾经显示有过画画的才能,好像突然开窍一样,抛家舍业的就去画画去了,任谁劝说都毫不动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想着的是画画。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更是幸福的吧,这种没来由的召唤,更像是上帝的旨意一般,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身体上是痛苦的,但是当他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大概也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自由吧。
不过,尽管这个人看起来这么混蛋,又是这么有才,有件事情他却说对了。 他觉得他的妻子离开他会想到办法生存的。确实如此,在那个所有体面的女人应该靠男人养活的时代,她的妻子竟然能够体面的生活下来,并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剑桥大学,女儿养的漂漂亮亮并嫁给了一个军官。没有他,他的家人也好像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生活。看来,一个人只要想做自己的事情,好像也不必顾忌所谓的责任。因为责任,其实也是无能的人强加在他身上的任务罢了,离开依靠,无能的人,也会变的有能起来的。 那,这是不是也算一个,个人独立的故事呢?
不过,这种生活,他的世界,我还是不懂。因为,我,目前,还是没有接到类似的召唤,能让我义无反顾的去做。这点上来,我这样的尘世间的尘埃,也是悲哀的吧。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毛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
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穿越迷雾—毛姆《面纱》读后感
女主角凯蒂在背叛后的爱与救赎中慢慢揭下面纱,走出自我。书中每一个人物皆戴着面纱,普鲁斯特说:“生活的最大真实在艺术之中。”现实中的我们不也戴着面纱,那美是给别人看的,面对自己还得揭下,即使丑也无可逃避。透过《面纱》感受到毛姆对人性的真实解读,冷酷、不留情面,像面镜子照见面纱下的你我,然而,那仍是艺术,用艺术让我们走出自我。
一
《面纱》中的角色虽皆戴着面纱,却大都在灵与肉中较量。凯蒂尽管漂亮、虚荣,却也同普通人一样,时时面对灵与肉的搏斗,特殊的境遇操纵着她在灵肉搏斗中哪个取胜。凯蒂的丈夫瓦尔特是一个高尚、正直、善良的人,虽也有狭隘、偏执的一面,却能始终让灵占上峰。凯蒂的情人查理·唐生外表英俊潇洒,却是一个十足的虚伪、卑鄙小人,只有肉没有灵。海关官员沃丁顿是现实的冷静旁观者,聪明睿智,犹如作者的代言人。
凯蒂与不少漂亮女孩一样,自负、虚荣、浅薄,希望通过美色找到如意郎君,过上有钱有地位的生活。凯蒂之所以如此,与她母亲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女强男弱的原生家庭中,孩子很难得到健康成长。对母亲的惧怕、对父亲的漠视,自然要影响到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漂亮虽说是女孩是资本,若徒有这幅皮囊,反而比长相普通的女孩更难获得幸福。比凯蒂相貌逊色多的妹妹就比她更易获得幸福的婚姻。挑来拣去,到了二十五岁,凯蒂还未把自己嫁出去。母亲渐渐对她失望,随着妹妹的出嫁,凯蒂慌忙中嫁给了不爱的瓦尔特。瓦尔特却深爱着凯蒂。可悲的是,他明知凯蒂不爱他依然娶来,卑微地爱着。瓦尔特对凯蒂的爱之深,“我知道你愚笨轻浮,知道你头脑简单,但我还是爱你。我清楚你的追求和理想庸俗不堪,可我爱你。我知道你就是个二流货色,但我爱你…”抑或,爱一个人真是没有理由,然而三观不一却很难获得幸福。
毛姆说《面纱》是他写过的唯一一部以故事情节而不是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的小说。人物形象与情节紧密相连,让人物来适应逐渐发展的情节。故事一开始的情节似悬疑惊悚小说,不仅吸引读者,更是将故事最重要的情节、起因道出。转动的门把手,紧张万分的女主角,一对偷情的男女。显然,他们的偷情被男主角发现了。然后,作者再交待女主角的成长背景。
凯蒂在此时的情节中就是一个漂亮、愚蠢、虚荣又轻浮的女人。她随在香港殖民地工作的丈夫瓦尔特从英国来到香港,瓦尔特是一个细菌学家,每天早出晚归的工作。有着英俊潇洒外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用甜言蜜语迷倒凯蒂,看不到面纱下的虚伪和卑鄙,她以为这就是爱情。瓦尔特当然看清了唐生的真实面目,却不能直言相告陷于情欲想与他离婚与唐生结婚的凯蒂,为逃避尴尬处境,惩罚背叛他的凯蒂,抑或也是带着自杀的情绪,瓦尔特让凯蒂随他到霍乱肆虐的小城湄潭府,平息当地的瘟疫。凯蒂满怀希望求助唐生,唐生立刻露出小人的嘴脸,拒绝了凯蒂。心灰意冷的凯蒂只得随丈夫来到湄潭府。
二
毛姆来过中国,从《面纱》中可看到一个西方艺术家眼里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破败、肮脏的农村环境、被瘟疫折磨的苦难百姓。养尊处优、心如死灰的凯蒂历经九天来到穷困且霍乱肆虐的湄潭府,刚开始天天以泪洗面,虽说看到了唐生的真实面目却依然想他。瓦尔特则全身心投入工作,用工作麻痹自己也是逃避现实,全然不理凯蒂,连看都不看她一眼。书中有一个细节,佣人端上蔬菜沙拉,凯蒂正要吃,瓦尔特阻止她,预防霍乱不能吃生食,凯蒂赌气似的仍往嘴里送,瓦尔特见状也大口吃起来。两人似乎都带着自杀的情绪。让站在一旁的海官沃丁顿起疑,聪明的沃丁顿从这对夫妻的异样之后举应该看出了端倪,但不问也不说,他那对世事、世人的独道见解,与凯蒂貌似无关紧要的闲聊,震撼着凯蒂的灵魂。
毛姆并未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唯对凯蒂的心理作了细腻而深刻的描绘,用内心自白、梦境幻觉等艺术技巧将人性刻画得真实而生动。用凯蒂的眼光看其他人,又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凯蒂和其他人。难怪张爱玲喜读毛姆。他们皆是冷静的旁观者,不迎合读者,不拔高角色,揭开面纱,还原生活,从中可以找到你我的影子,甚至连自己也不敢面对的自我。
在湄潭府,凯蒂一点点淡去对肉的欲望,灵得到逐渐升华。沃丁顿带她去修道院,修女们的清心寡欲、无私奉献让她感动,在照看孤儿中获得了成就感、幸福感。尤其是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霍乱不断死去,让她震惊、感慨。瓦尔特忘我的工作、救灾,在修女、当地官员中的崇高形象、好口碑让凯蒂也对他心生敬意。凯蒂原本心地善良,这些都一点点影响她、改变她。忘掉唐生,虽仍不爱瓦尔特却渴望得到他的原谅。就在凯蒂醉心于修道院工作时,一件改变他俩命运的事发生了,也将故事推向最高潮。
凯蒂怀孕了。当瓦尔特问:“我是他父亲吗?”凯蒂泪流满面,她完全可以用谎言获取瓦尔特的原谅,但现在的她已不同于过去那个沉浸于金钱与情欲中的她,灵魂得到升华,有了独立人格,找到了人生理想,不愿用谎言欺骗瓦尔特,面对自己的内心与瓦尔特,她只能讲真话。一句“我不知道”彻底击碎了瓦尔特。读到这,深深同情瓦尔特,也为刚觉醒过的凯蒂惋惜,然而毛姆如医生般客观、冷静,不同情、不偏袒,让角色自己说话。这个情节与后面凯蒂再次面对查理·唐生,坚决对他说:“是瓦尔特的孩子。”可以看出,觉醒后的凯蒂揭下那层虚荣、自私、轻浮的面纱,人性的良善在特殊的境遇中彰显出来,此时的凯蒂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爱心、勇敢、正直的人。她的灵魂正一点点得到救赎,然而,真话的结果则是凯蒂永远得不到瓦尔特的原谅。
瓦尔特感染了霍乱,临死前,凯蒂渴望得到瓦尔特的原谅,她以为“如果他原谅了她,也就原谅了他自己。”然而,直到死前,瓦尔特的两行眼泪掉了下来,竭力说出的竟是“死的却是一条狗。”此话出自于《挽歌》,好人收养了一条狗。一直和谐相处,一天狗发疯咬伤了人,人们以为狗会死,结果人痊愈了,狗却死了。多大的讽刺呀!爱之深恨之切,至死也走不出心魔,只能痛苦自嘲。以前,瓦尔特活在虚幻中,当现实把虚幻击碎,他错以为现实被击碎了。瓦尔特不能原谅凯蒂,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凯蒂最后知道,瓦尔特极有可能是拿自己做实验,最后才感染致死。凯蒂说他死于心碎,她一生都要背负这个沉重枷锁,故瓦尔特死后,她也不愿离开修道院。唯有爱才能得到救赎!
凯蒂始终未爱上瓦尔特。过去不把他当一回事,对他的爱视而不见,甚至心生厌烦;出轨后对他是害怕;灵魂得到救赎后敬重他,真心想让他灵魂也得到安宁。太可悲了!凯蒂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叫瓦尔特“亲爱的”竟是在瓦尔特临终前。凯蒂企望帮助瓦尔特走之前解出心魔,平静离去。然而等来的却是瓦尔特一句“死的却是一条狗。”爱真能救赎吗?然而没有爱,只能是毁灭。好心疼男女主角,背负着如此沉重的枷锁活着、死去。同名电影是温情的,瓦尔特临终前,彼此说出了“原谅”二字。这是读者、观众喜欢的结局,然而真实的人性不是非黑即白,毛姆所展示的更多是人性中的灰色地带。爱情不仅是甜蜜、愉悦、幸福,还有背叛、心酸、痛苦。毛姆敢于揭下面纱,把人性中丑陋的、肮脏的,自己也不敢面对的一面描绘出来。恰如《红楼梦》中僧人送给贾瑞的镜子,谁都愿意照正面,反面只能让人望而生畏,但却真实存在着。抑或我们只有多照照反面才能变成正面的样子。
三
小说、电影可以在最美的时候结束,浪漫、温馨的画面能给读者、观众带来瞬间的抚慰,然而真实的人生在浪漫温馨之后更要面对平淡琐碎,甚至千疮百孔的生活。怀孕后的凯蒂被安排回国,途径香港时又逢查理·唐生,面对查理·唐生的勾引,凯蒂先是愤怒拒绝,后又慢慢投入他的怀抱。已洗心革面的凯蒂早已认清唐生的虚伪、卑鄙、自私,但在理智与情感、灵与肉的较量中,情欲再次获胜。凯蒂太渴望爱,需要爱,即便不是爱情。哈代笔下的裘德,那样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倘若不是一时让肉欲操控,何至于死得如此悲惨!《面纱》并非彻底的悲剧,从唐生怀里挣扎出来的凯蒂立即离开香港回到英国,悔恨让理智再次战胜情感。
回家后,强势的母亲因病过世了。凯蒂准备陪同羸弱的父亲,一起前往父亲即将就职的巴哈马群岛。在陌生的地方,凯蒂将生下孩子、陪伴父亲。她想生个女儿,让她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教育她成为一个能自己掌握命运而独立的人,希望在陌生的地方获得心灵的安宁,找到生命的归宿。故事就在这里结束了,也如《飘》的结尾“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年轻的凯蒂真能陪父亲走完余生吗?抑或,又会遇到新的诱惑,仍会在灵与肉中挣扎。然而,无论如何她曾犯过的错和遭受的不幸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她已走向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海关助理专员沃丁顿在书中是一个特殊人物,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既在故事之中又在故事之外。他冷冷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把瓦尔特和凯蒂也看得很清楚,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一点点指引着凯蒂揭下面纱,走向净化心灵之路。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毛姆甚至通过他道出对老子“道”的理解。“征服自己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凯蒂在灵与肉的曲折迂回较量中一点点征服自已,也如在迷雾中穿行的你我。爱似阳光帮我们揭开面纱,从混乱中创造出美。素面朝天,唯爱永存。
《毛姆自传》 :要快乐
我曾经很热衷参加线下的培训大会,
为能加到一些业界大牛的微信而沾沾自喜,
感觉自己的人脉版图因此而蓬荜生辉。
可后来发现并没有什么用,你们不会有什么互动,
朋友圈也要门当户对,你对他们热情的点赞只显示出你的卑微。
毛姆在自传里专门有个段落讽刺那些对名人趋之若鹜的人:
“我很奇怪,很多人对于和知名人物见面怀有极大的热情,
见到名流之后,就可以和朋友去吹嘘你的这些经历,
仿佛也因此有了某些名望,而实际上这只能证明你的身份卑微。”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炫耀欲、虚荣心和小聪明,
高攀的人际关系是强拧的瓜,
只有自己发光,才会微光吸引微光。
虽然快乐不能持久,但还是要快乐呀
叔本华有个钟摆理论,
人是有意志力的动物,所以会追求欲望,
欲望实现后会得到满足,
但这种快乐不会持续很久,之后就是无聊和空虚,
然后是下一个欲望,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
可是在毛姆眼里,
就算快乐不能持久,还是要追求快乐,
即使是片刻的欢愉,也能唤醒生命。
“一直以来哲学家和伦理家对人类的身体感到不安,
他们指出我们的身体满足总是非常短暂。
但是满足就会带来快乐,
不能因为他不能持久就否定他的存在,
我们正试图运用这种方式去体验所有的感官愉悦。”
“我并不害怕适量的过度行为会让人体感到兴奋的感觉,
他能够消除由于一直保持适度状态带来的麻木,
他能够使肌体得到滋养,使神经更为放松,
当身体沉浸于快乐之中时,精神也常常最为自由。”
如果生命力注定是高开低走,为何不人生尽得意须尽欢?
只是快乐不会自动找上门,学会找乐子是种能力,
就算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也很会为自己创造快乐,
他十分享受美食、一个人看电影。
快乐万岁,不管明天怎样,当下开心就赚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