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3种直觉偏差)

发布时间: 2023-12-03 04:12: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读后感1,在教育孩子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困惑,时常听家长抱怨,李老师,某某学生现在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和我们家长...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3种直觉偏差)

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1

  在教育孩子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困惑,时常听家长抱怨,李老师,某某学生现在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和我们家长发脾气,怎么办呢?在学校有的学生很不听话,经常和老师顶着干。作为老师也非常的苦恼。

  最近我读了桑标的《儿童心理学》,在读到第七章情绪发展这一章,我很有收获。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是儿童早期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本章先介绍了儿童情绪评定的三种方法,即生理测量、表情测量和主观体验测量;再分别从情绪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发展作了介绍。

  在儿童情绪评定中,生理测量,也就是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下,可以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的客观指标,如心率的变化,呼吸的变化,皮肤电阻的变化等等。行为测量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语表情的分析上。儿童处于高兴、悲伤、愤怒和其它情绪状态时,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会产生细微的运动变化,儿童的声音也是情绪指标,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孩子带来危害。在今后的学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孩子脸上不满与抵触情绪时,我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情绪的评定方法还有主观体验测量法,即评定儿童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解释。主观体验测量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似的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的经验(如:“告诉我,上个星期你是怎样感到高兴的?”)或是要求儿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现情绪(如:“告诉我图片上这个人感觉怎么样?”“请你指出谁感到伤心。”)

  通过对些内容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们的情绪问题,并懂得了如何处理这类的问题。如当孩子情绪暴躁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读后感2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向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潜力。期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状况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读后感3

  《教育心理学》看似理论很强的书籍,其实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的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中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个别教师也许就忽略了评价反馈这块内容。从书中学习反馈效应实验中可以看出,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做出评价,美术作业如果一直不评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美术课的评价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的课程,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美与不美,不能一味的给学生打上等级。

  佩奇的评价实验说明了具体的评语更有效。美术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级,也许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美术的作业要有具体的评语,这个评语不一定是教师最终的书面语言,可以是来自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口头语言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要展示出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有了具体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进步。

  书中的一些实验向我们验证了一些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有理可依。总之,细细品读本书,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迷茫。

心理学读后感4

  写于三十年代的文艺理论书籍。这才知道现在的文学概论中的许多东西原来也不过来源于它,区别只是现在的文学概论更加晦涩,同样一件事,朱光潜已经说清楚的,现在的书偏要说不清楚。

  对比朱光潜自己的《西方美学史》和他学生的《西方美学史》,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什么叫境界的差异。

  只有真的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作家称为“老师”——这是一种直觉的冲动(只可惜这个名称现在被用滥了)。

  你我都无福坐在这位大师的课堂里,然而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见严肃的介绍定义,严谨的爬梳脉络,还有通俗如口语的文字解说,和“还好哲学家为数不多”的小玩笑。

  这本书,本来就是朱光潜的课堂讲义——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好教材。

  我要庆幸我的大学课堂中,也遇上过不少好老师。

  他们既不会满腹经纶,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会上课吹牛下课拉瓜,貌似很有亲和力,却什么也没教。

  书里传达出的,是一种让人亲切到想流泪的气氛——真正的大学课堂。

心理学读后感5

  “朝三暮四”的典故源出《庄子·齐物论》,是说某人在给猴子喂橡子时,对猴子说以后准备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听后很生气。见猴子生气,他便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结果猴子听后很满意。养猴人固然有狡猾可恶的一面,但他善于揣摸猴子的心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利用首因效应成功地让猴子转怒为喜,确实值得称道、值得学习。

  学习“朝三暮四”,就是要学习心理学、懂点心理学。销售行业有一句名言,叫“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之所以有此说法,就是因为销售本身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如果想成功地卖出产品,必须读懂客户内心、了解客户需求。不懂心理学,就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对于保险销售业而言,这点尤甚。

  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销售人员需要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保险作为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消费。通常人们在确定是不是要买、为什么要买、怎么买、什么时候买、在哪里买商品时,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的爱好、兴趣、需要、动机、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及情感意志等个人因素,也包括家人、邻居、同事、朋友以及自己的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还包括社会潮流、商品特点、宣传包装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进而决定人们的购买行为。因此,要想成功销售保险商品,就必须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贴近人们消费心理的策略。

  其次,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销售人员需要把握人们的保险心理。所谓保险心理,即每个准客户个体对保险的各种反映,它包括对保险的认知心理、情感趋向、决策心理等。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心理、社会环境不同,保险心理也不相同。例如,接受同样的保险宣传后,有的人可能很快对保险产生认同进而产生购买的动机,但有的人却可能对保险产生排斥心理。尽管人们的保险心理不尽相同,但是有规律可循、有共性可依。如果能把握住人们对保险反映的规律,即保险心理活动规律,对于有效地宣传、转变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诱发购买保险的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销售人员还需要把握销售心理。保险销售的过程,实质上是销售人员和准客户的心理互动过程,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在这场战斗中,销售人员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读懂准客户内心、了解准客户需求,用创造性的方法、技巧,解决准客户的购买心理问题,诱发人们的保险购买需求,产生购买动机,做出购买决策。灵活应用销售心理知识,无异能够帮助销售人员取得成功,使得销售行为的效率最大化。

  总之,只要有人与人的活动就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只要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心理学。保险销售作为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必然离不开心理学。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意识到心理学对保险销售的重要意义,开始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有的保险公司甚至把心理学的学习培训当成对优秀人员的奖励。长此以往,相信保险销售的效率会越来越高,因为,多学点心理学,就能在保险销售中多些成功。

心理学读后感6

  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之源。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我们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心里不觉得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这些名噪一时的电影直到现在也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心理学家,食人魔汉尼拔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女警探办案;《美丽心灵》中疯狂的数学家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和学术上的歧视而产生幻觉。

  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心理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现在我甚至有那么一点感觉,研究心理学有的时候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这些特性有关。“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态度,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态度不仅决定着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向与强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预测他的行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现在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多,所谓的偏见其实也就是社会态度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偏见很可怕!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态度。

心理学读后感7

  坦白说,我是个没有耐心的人,我甚至没有看完《爱情心理学》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要写什么读后感!也许是我平时看书太少了,也许是我在恋爱方面近乎是白痴。

  反正这几天我粗略的看了一下这本书,觉得爱情,特别是爱情的心理确实是一门学问,难怪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就如这本书中的序言二中所说的:爱情是人类感情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决定了每个人戏剧般的人生,是成长经历中最基本的和最精彩的情节。爱情——确实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

  套用朋友对本书的评价:这不是一本教授给你技巧的书,但是读完它,你会懂得了“自己”该如何去爱,如何去追寻爱、尊重爱、呵护爱。仔细的去品味这本书,也许会占用我的一些时间,但是其中的某些观点也许真的能使我终身受益,所以,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本书。对于我来说,它是一本教材,关于爱情心理方面的教材,所以我想我应该以对待教材的方式对待它。

  所以,我想写一个系列——《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心理学读后感8

  认真读了《积极心理学》的总序和第一、第二章内容,现将我的阶段性的读书心得小结以下

  总序主要讲了当代心理学的困境以及心理学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从现代心理学的困境,困境的归因,科学观的转变,以及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讲到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时就谈到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它的影响

  第一章主要讲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第二章讲了积极心理学的性质,主要从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和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等来进行阐述。读了这两章后我主要收获了三点

  第一、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力量。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欢乐、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努力、下创造、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家庭关系怎样促进个人的成长等。

  第二、积极心理学中讲到的积极它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整天拍手称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良好祝愿,或是一种光说好话的自我欺骗,它更主要的是寻找并研究社会或社会成员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于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

  书中在讲到积极一词时,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著名的电子专家陈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赠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当他举家搬迁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装时不慎把这套茶具中的一只茶杯打破了。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为陈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爱的一套茶具,现在破碎了一只杯子,又没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样型号的,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谁知陈教授却坦然地笑道:“真不错,我又多了一只碟子。”面对同样的事实————破碎了一只杯子,当你分别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来进行描述时,你的心态显然就不同,前一种是消极的,而后一种是积极的。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若能处处看到“多了一只碟子”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乐观、开心。幸福感就会增强。作为老师我们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不守纪律的调皮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只杯子”的理论来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沮丧,就会烦恼。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以“多了一只碟子”来看待学生,我们不仅自己会快乐,会高兴,而且你的积极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也会被挖掘。那么师生关系就会更和谐。

  读了两章只能说只得到了一些浅显的心得体会,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奥妙。还有待我继续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反复研读。我要把《积极心理学》这本书读懂,读透。到那时再谈体会我相信会比现在要深刻得多。

心理学读后感9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心理学读后感10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会思考的高等动物。因为有思考,我们就有了想法;因为有了思考,我们的心理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怪诞的心理学由此而诞生;怪诞的心理学由此成了无数专家们研究的课题;怪诞心理学由此也成了我们无数普通读者好奇的话题。 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享誉全球的顶尖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一起来学习领悟有关于怪诞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吧!首先,我们需要对于怪诞心理学定义有个相关的认识。作者在书中有着对这个名词如下的表述:这是人类感知系统的一个基本怪癖。只要在合适的背景下,人们善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形状中不知不觉看出含义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这就是一种被称之为怪诞的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之《迈尔斯直觉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之《迈尔斯直觉心理学》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为我们用科学揭开直觉的真相。心理学书籍之《迈尔斯直觉心理学》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

  作者:戴维·迈尔斯

  译者:黄珏苹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1-9 湛庐文化

  平装:16开288页

  ISBN:9787213076091

  定价:59.90

  出版社推荐语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经典著作全新翻译再版用科学揭开直觉的真相:直觉到底是什么?我们该不该相信直觉?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Intuition:ItsPowersandPerils)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罗伯特·斯滕伯格、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前主席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盖洛普咨询公司名誉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联袂推荐随书赠送27张精美直觉卡片,全面总结直觉的潜力与陷阱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经典著作全新翻译再版,迈尔斯亲自撰写中文版序。

  用科学揭开直觉的真相:直觉到底是什么?我们该不该相信直觉?

  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罗伯特·斯滕伯格评价:“心理学界最好的著作之一,它将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罗伯特·斯滕伯格、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前主席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盖洛普咨询公司名誉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联袂推荐。

  随书赠送27张精美直觉卡片,全面总结直觉的潜力与陷阱。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它的作者是心理学界最棒的作者。这本书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数据,是一部充满理性、值得信赖的作品。它有潜力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令我爱不释手。

  罗伯特·斯滕伯格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直觉强烈而有力,但常常会引发危险的错误。戴维·迈尔斯对经典认知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进行了梳理,巧妙地告诉读者为什么直觉很危险。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前主席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它使我更加意识到人类思维令人惊叹的能力,也对分析性思维提出了警告。

  唐纳德·克利夫顿盖洛普咨询公司名誉董事长

  内容简介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绝非迎合猎奇心理的娱乐书籍。它通过很多通俗易懂的事例,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把“直觉”这一神秘莫测的事物解释得非常透彻。

  神秘的直觉到底是什么?直觉从何而来?当我们在炒股、寻找配偶、招聘或者评估我们自己的能力时,应依靠直觉本能,还是理性分析?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隐藏着我们意识中最大的秘密。戴维·迈尔斯运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对直觉有关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第一次这么完整地进行综合,为人们揭开直觉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

  戴维·迈尔斯,美国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面向公众和心理学学生的心理科学传播者,被学生评为“最杰出的教授”。

  当今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已出版17部著作,他撰写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教材。他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心理科学》等;同时他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过专栏。

  由于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迈尔斯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协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贡献奖以及2021年美国听力学学会的总统奖等。2005年,美国心理协会向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六:从众和服从

六、从众和服从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即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顺从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二)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1.Sherif(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

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误估计。他人的错误估计形成了答案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对你形成了暗示。“正确”答案的规范形成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

    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你也会愉快;别人笑,你也会笑;报到某人自杀,社会自杀率大幅上升,这都是暗示。

    2.Asch(阿施)从众研究

先让被实验者听到他人做出的三条线段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的判断,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当其他人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这就像别人都说水杯里的水变少了,此时你确实会感觉水变少了。

    3.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让被实验者充当教师,当“学生”(实为研究助手)答错问题时对其进行电击。电击发生器有一排开关,每档相差15伏,从15伏一直到450伏。研究者告诉教师,学习者每答错一次,就在电击发生器上提高一个档次实施电击;学习者不回答就算回答错误。

当米尔格拉姆对40名男性(职业不同,20至50岁)测试时,有26人(65%)一直进行到450伏。中途停止电击的人一般在150伏左右,此时学习者的抗议声听上去更为急迫。

引起服从的因素:

(1)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当教师能看到、听到或接触到学生的情况下,则教师越不会对其进行高压电击。

我们很容易漠视那些与己无关或失去个性的人。 人们对于个性是富有同情心的,因此你可以从高空向一个村落丢炸弹,却无法面对面杀死一个手无寸铁的人。 如果选择阻止另一国家1000人免于死亡和救助自己的密友,通常会选择后一个。

    (2)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

    权威在场时,会增加服从;合法的权威会增加服从,例如让某人替代权威去发布命令,则服从会降低。

    (3)机构的权威性

    如果权威是一个机构,则会增加服从

    (4)群体影响

当你一人不敢指责教师,此时有其他人接二连三去指责该人,你也会加入该行列。

4.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也会做出令人斥责的行为。

(三)预测从众的因素

利用从众实验程序,研究者考察了从众产生的环境条件。

群体规模:当3人以上的人或群体塑造行为和信念时,人们更容易从众。

    意见一致性:如果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的立场一致,那么你就容易为某件事站出来。如果示范行为或信念前后不一致,从众行为会减少。

    凝聚力:和你同属于一个团队的人的观点更容易影响你。

地位:地位低的人更容易服从地位高的人。

公开场合:人们面对他人做的反应比私下里表现出更多从众。

事前承诺:对某一行为和信念作出事先承诺,人们更可能坚持承诺,而不从众。最多,也是在以后的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
(四)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

    1.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 对社会形象的关注往往容易产生规范影响。公开反应时从众度较高,这反映了规范影响的力量。

2.信息影响来源于我们想正确行事的渴望。 现实情境较为模糊时,他人可能就会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如果任务难度较大,个体感到无力胜任,也就是当个体关心行为的正确性时,从众行为也容易出现。

(五)从众的个体差异

1.与情境因素的影响力相比,人格测试得分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个体的行为。但内在因素,如态度、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跨情境的一般行为。

2.当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也能较好地预测行为。

3.虽然从众和服从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文化的社会化作用却使人们的社会敏感性存在差别。

4.社会角色包含一定程度的服从,当个体跨入新的社会角色时,服从于这个角色的社会期望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六)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1.逆反: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违抗强制力量的动机。

当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自由时,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

    2.坚持独立性: 当个体感觉自己是独特的,并且这种独特感是中等程度,则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感觉 ,此时他们会维护自己的个性来保持独特。在群体里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我们只是追求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我们不是要与众不同,而是要好于众人。

后记:成为社区中的一员

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是指不把任何事情归功于任何人,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们形成了独立地反思自己的习惯,并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大多数西方人都会赞赏不从众的个人主义的优点。

而在亚洲、南美和大部分非洲,社区受人重视,从众亦可接受。我们要平衡自己的自立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四:态度和行为

(一)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和行为互相支持。

2.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情感,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并且,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

3. 态度和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影响。以下几种情况,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它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投票)紧密相关;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1.行为常会影响态度。

2.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时。

3. 角色扮演:当扮演一个角色时,我们会很快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因此一个狱卒通常是残忍的。

    4. 语言:人们说出违心的话后,自己也会慢慢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重复越多会越相信。

5.登门槛现象: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如果想要被人帮你一个大忙,那么就先让他帮一个小忙。如果邀请人们早上7点过来,那么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守约;如果先让他们答应参加,再让他们早上7点过来,那么大部分人会守约。

6.行为也影响我们的道德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邪恶的行为和态度:攻击者会贬损受害者,以此为其行为进行正当的辩护。比如奴役别人的人,会说被奴役者天生就该被压迫。

7.积极行为:对A的积极行为会增强A对他人的好感。例如一个人对你印象恶劣,那么你先恳求他借给你一本书,之后你极力表示感谢并说对方帮你了一个大忙,那么他对你的看法会大大改观。

8.政治行为也可以塑造社会意识

政治和社会运动可能会导致旨在大规模态度改变的立法行为。在美国最高法院195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学校事件中,如果我们将道德行为立法,那么我们就能在目前的情况下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态度。

“嗨!希特勒”使集会的公众的行为和信念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矛盾让人深感不适。由于禁止发表自己的言论,所以他们试图有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以此来平衡心态。

升旗仪式就是用公众的一致来建立个人的爱国信念。

(三)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1.自我表露理论:形象管理

人们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人。

我们可以证实人们确实会因他人的想法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有时真的会引发真实态度的改变。

    2.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说服

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行为合理化。失调理论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失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

例如强迫某人学习,那么某人可能随时找机会玩,因为受到父母强迫已经是一个充足的理由。如果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就会内化为自己真的喜欢学习。

决策后的不协调:在相似事物间作抉择后,会痛苦地感到不协调,会更多看到放弃的事物好的方面和选择事物坏的方面。此时,我们会夸大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减少不协调。例如刚买了某股票的人对该股票的乐观程度要大于打算购买的人。

3.自我知觉理论:推断自我

当我们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 如果你帮助了他人,那么你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热心的人,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表情和态度:行为能触发情绪。当你强迫地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时,那么你真的会感到快乐。当模仿他人的表情时,也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感受。 情绪具有传染性,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面孔、姿势和声音。因此呆在快乐的人群中会让你感到快乐。多听声音浑厚的人的声音,会让你的声音浑厚。

    过度合理化效应和内在动机:给人们报酬会让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报酬,从而削弱自我知觉,不认为自己是因为兴趣而作。 因此将兴趣变为工作,则会失去这份兴趣。注意报酬如果是为了赞赏,那么会增加个人内部动机,如果是为了控制,则会降低内在动机。

后记:通过行为改变我们自己

行为与态度:如果想在某个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变或者成就,那么不应该只是冥思苦想、等待灵感或者顿悟,而是去行动(知行合一)。 因此只有自己把题做一遍,才会真正掌握;主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时会记得更牢。

直到我试着讲出自己的见解,我才真正理解它们。
本文标题: 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读后感(3种直觉偏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75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晋景公不君读后感(晋景公有何作为 对晋景公的历史评价如何)弧独的小螃蟹的读后感(读了《孤独的小螃蟹》有何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