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兴衰读后感,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它的辉煌和落魄,没有哪个王朝可以永久的存在。本文整理了几篇《帝国的兴衰》读后感,欢迎阅读。,如何...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
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它的辉煌和落魄,没有哪个王朝可以永久的存在。本文整理了几篇《帝国的兴衰》读后感,欢迎阅读。
如何上场,如何下场
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动物有植物,但既然是舞台,就有人承包,亿亿万万个人都在台上出演过,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呗刻在了历史长流的隧道上;然而更多的人只是这急流漫无目的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但他们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人生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历史的参与者,他们上场时,可能会博得满堂彩,或者被人唏嘘,但是下场后,被大家在茶余饭后谈论起,可能会有另一番意味了。
帝国的职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整个社会集团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帝国本身也成为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依托帝国的权利可以很容易实现对于社会的掠夺。
在帝国发展的末期,帝国利益集团的超量掠夺开始导致社会的崩溃。在自由发展经济过程中,土地的私有买卖是另一个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土地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土地收为国有,以帝国的力量平均财富。帝国需要建立官僚体系管理帝国,但是无法防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掠夺帝国的社会的财富,腐败由此产生,古今道理皆同。
但是,如果帝国放开资本,鼓励竞争,就会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从而导致帝国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苦难早就匪民,匪民又会造成动乱,动乱缔造新的帝国,因此大多数帝国为了保证国家稳定,至少在前期都会注意国家整体的稳定,根据情况进行土地的分配和回收。掌权者不会允许土地一直流落在某个姓氏下,因为这会激起他们的野心,同时也不会允许土地平均流散在民间,因为少数人掌握多数土地,会视为是帝王的赏赐,从而更加维护帝国的统治,也能替帝国进行地方管理。这是政治智慧,但是拥有这种智慧的帝王毕竟是少数,当大势已去,也就是朝代变换的时候了。
政治智慧决定帝国兴衰。其中的政治智慧,一是变法图强,重士兴邦,二是治国方略。
任人唯贤,英才治国。像秦孝公与商鞅,这是两千多年历史里最伟大的君臣组合、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所以他们能够奠定和推广强有力的法治路线,一直延续几代君主,直至秦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政治智慧也在于重视士人,他不仅与文武君臣有良好的信任与效忠关系,而且其用人的眼光、气度和手段不同一般,远高于汉唐宋明其他君主。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用人不疑,只考察结果,不干预过程,给手下以极大自主权。
在治国方略上,中国在各种制度变迁中,出现了一种让所有平民都跪向圣都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自从中央集权政体出世,各种文明形态不断构建了中华文明之根,有了统一的文明,可确保中华民族历经坎坷而帝国大厦坚不可摧。在平民管制上,中国古代在发展到末端时,已经开始使用“礼法合治”。通过家族和官府的双层管制,平民只能依附于所规定的框框内,按照礼法行使微薄的权力,从而实现圣主至上的权力集中。
汉期的经济政治让人值得思考,政府对于帝国经济的参与程度很低,并且开放全国的自然资源,在逐利的驱动上,民间追求财富的力量迅速崛起。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可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也有其弊端,市场的优胜汰劣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巨大的发展差距,也引发了社会的动荡,政府也开始介入,一系列抑商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的打击了社会的中产阶段。可是,虽平复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可是却也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市场经济。此外,政府也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政府对经济的参与也徒增社会的不公平竞争力量。于是,民间资本开始消亡。
王莽改制的失败,终究是其自身没有认清楚自身的处境。正如国内学者所说的,革命,首先要认清楚革命的对象、革命的目标、依靠的群体。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存在,流民满山遍野。于是,革命的对象是土地兼并的地主;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作;依靠的群体:广大劳动人民和王族。
任何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保护好生产阶层。当社会的生产停止了,社会的进步也停步了,甚至社会也将结束。
帝国的政治智慧给我们的启示,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势、变、容、借。势,既指时势,又指趋势,还指强势。它启发我们,既要看到形(当前现状),又要看到势(发展趋势)。变,就是不断地变法图存。它揭示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容,就是包容、宽容、容允。有容才有异,有异才有较,有较才有择,有择才有进,这是人类政治进步的奥秘所在。世界文明的发展,热切呼唤这种有容精神。借,就是借势、借力、借才。善借外智外才,为我所用,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
历史终会过去,大地则将永存,走下去,看尽台上浮华,或许对做人也有所帮助吧。
兴与衰帝国的兴衰主要讲的是秦汉两朝的兴亡之路,其中以汉朝为主。汉朝分为东汉和西汉,西汉的终结的标志是王莽篡政,而东汉结束的标志是曹丕废汉献帝自立。
从夏朝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67个王朝。大部分来说,每个王朝的出生都是从尸山血海中诞生的 每个王朝的覆灭都是一代或几代君主昏庸无能,不务正业,骄奢淫欲积累的结果。
中国各代王朝兴衰败亡的历史事实展示了中国皇朝发展的周期律。
建业初期,皇帝和大臣兢兢业业,勤奋理政,知人善任,海纳百川,励精图治 导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步入盛世。
亡国后期,君主怠政享乐,官吏贪污腐败,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皇朝衰落,农民起义,推翻皇朝;或权臣篡位,江山易主。
这个过程揭示了:事物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规律。
造成皇朝这种发展规律,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封建君主国家在立太子的时候一直遵循“立嫡立长”的规矩 这就意味着,每几代国君中,必有一个相对昏庸的君主。
但是,如果不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又易造成国家政局不稳,内患丛生的风险。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这是制度的问题,什么样的制度,决定了该体制内存在什么样的弊端。
国家这样,人也一样,一个人在一生难免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勤奋做事,等功成名就之后,志得意满,忘乎所以,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导致事业停滞不前,甚至事业由盛转衰,闹得人财两失。以上情况,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国家、公司或其他团体,都是由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因素--人组成的。而作为人,其本身所拥有的各种弱点,也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我们在一些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虎头蛇尾,无论人生在低谷,还是在顶峰,一定要做到宠辱不惊,一往无前地去坚持自己的初衷。
中华帝国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体制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体制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社会结构上,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思想上,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中华帝国的衰落》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华帝国的衰落》魏斐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22KdH_fJVVThiT6H4Yh8A
密码:gx2i书名:中华帝国的衰落
作者名:魏斐德
豆瓣评分:7.6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1-1
页数:277
内容介绍: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内部真的没有出现自发的转变吗?1839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真的是停滞不前的吗?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找到帝国主义狂潮到来之前,中国出现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源。
作者介绍: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美国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院院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什么是无数帝国衰落的原因?
世界上出现过无数的伟大帝国,他们的衰落原因有什么共同点么?一个国家也有生命周期。通常说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而更多学者则把它归之为文化,长期形成的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
166年前强大的中华帝国,长期居于世界财富的中心(弗兰克,1998)。按可比价格计算,1840年中国人均GDP约220美元,其时的大英帝国只有190美元。1840年,中国GDP占当时世界GDP的比重,比21世纪初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还高2个百分点。然而,我们所积累的巨额财富,却被他国所掠夺。中国此后没落了110多年,直到朝鲜战争,我们从精神、意志上才真正崛起!
中华帝国为什么会衰落?从文化因素来看,当时世界主流的开放文化,与中华封闭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突。那时候的国人,目空一切,唯物独尊啊,号称为天朝!外国大使来了,也要行跪拜之礼。这种封闭的文化成为世界其他开放文化的众矢之的,他们大量进攻中国,不断掠夺中国多年来积累的财富!而同时期的日本,最先也与中国一样,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然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开放的道路,从日本文化因素来看,也由封闭走上开放。
现在来看美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不强走上强大。这种长期的繁荣与经济上的垄断地位,造就了美国人的霸权,这种霸权首先体现在军事上——12只航空母舰,令谁都害怕;政治上的——操作联合国;经济上的——GDP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金融上的——全球美元化趋势;尤其是文化上的。曾几何时,美国人不断输出他的文化,他认为他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要他国所服从。
这种只我独尊的文化,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维方式,与160多年前的中华帝国何其相似?美国的文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包括他的欧洲盟友的强烈反感!
“9·11”事件终于爆发了,这是偶然,可能也是必然啊,这也是美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冲突的极端体现。此后,美国人开始小心翼翼了。在一个这么崇向自由之国,哪怕是在登机这么小的事情上,也是小心检查,搜身,而置过去所标榜的“人权”于不顾。从此美国人也开始感觉不安全了。
美国人不反思自身的文化与霸权,反而变本加厉,连续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又直接把新派保守主义的代表小布什送上了连任总统的保座。美国的文化,于是进一步受到抵制了。在德国,美国柏林大使馆前面,非常的宽广,也很大气。曾几何时,这里风光无限,然而“9·11”事件以后,美国人小心地保护着自己,大使馆的装上了高高的铁丝网,大使馆前浇上了能自杀性攻击的水泥柱。美国人担心啊,在国外,说不定哪里又冒出一个“恐怖分子”。不管美国人如何围剿,“恐怖分子”还是随时有发动袭击的可能,美国人还是没有好办法啊。
15年前的俄罗斯因为错误而肢解,经济连续负增长。在1990年俄罗斯的GDP总额是中国的两倍,然而2001年中国的GDP是俄罗斯的2倍。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导语:《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大历史观,需要我们跳出当前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了解历史,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范文【1】《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虽然家人早早都买了放在书柜里,但我一直没有读进去,小说不像小说,历史不像历史,直到在工作中遇到麻烦,才把它认真研读一番,虽然还未读完,但却受到很大启发。
这个中华帝国就像一个庞大的笨重的机器,不管对错,每个人都要安分于自己的角色。就连这个金字塔的塔尖--皇帝也不例外。万历皇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从自己儿子中选择太子,不能亲自操练兵马,甚至不能游历自己统治的山河,皇帝离开京城不到百十里--视察定陵竟然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以致1585年以后的万历(时年21岁)三十多年没有走出紫禁城一步。官员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象征,权威,而不是血肉之躯的人。“寓至善于无形,保持感性和个性的真空。”身为天子的万历,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权力集团斗争的一枚棋子。在这个权力集团中,四书推崇的圣贤之道,不过是官员们顶在头上的一块遮羞布,而真正运作的却是大大小小的个人、集团利益。
作者认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明朝晚期的症结所在,这正是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官僚组织松散,导致国家实力空虚,而微薄的薪水又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图的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继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面对混乱的现状希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努力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小心谨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而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范文【2】有些结局是一旦开始就已经注定的。
比如生命开始的那一刹那,就注定了它会消亡,至于无迹。
对于生命我们可以改变很多,却绝改变不了它的终点。
仿佛一列火车,无论途中停靠了几站,无论途中绕过多少远路,它都无法停止、不向那终点前行,或是改变轨道。
一个帝国的命运也即如此。
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定下一系列制度;随后朱棣又凭着他过人的胆识和强硬的手腕将帝国根基巩固。
至此,帝国的统治者可以做的就已经尽了。
一列火车初速度已定,接下来就只有在那条摩擦力永远大于零的铁轨上靠着惯性行驶,直到速度被消耗殆尽、列车停下的那日――那一天,帝国也走到了尽头、那注定倾覆的命运的尽头。
纵使后朝统治者如何励精图治,他们能做的也不过是减小一点摩擦力,却终不能消去那摩擦力。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一个帝国唯有前期一两个统治者才是重要的,尔后的统治者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
因而万历的消极怠工对敌过得硬想也可以近似于零了。
因而张居正凭着他天才的能力辅佐万历以期完成明朝中兴大业也可忽略不记了。因为这些都只是徒劳。
那么对万历来说,张居正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
让万历经历一个偶像的`破灭。
曾经深受万历敬重的张居正,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满口“清廉”、“节俭”,自己生活却奢侈无度;满口“谦恭”,回趟老家却也派场十足。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不过是心口不一、严于律己宽于律人的小人。
也许他对帝国唯一有意义的影响便是是帝国的一位统治者对“道德”的彻底失望。
万历于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私欲,每个人都有阴阳两面,每个人都有双重道德。
他不再相信真有所谓“无私”的人。
他开始厌倦文官们满口的“仁义道德”。
他失掉了评判道德的标准。
不幸的万历,过早的从张居正那里体味到这些,在他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敏感时期体味到这些,那刻骨的痛心和彻底的绝望,与多年后的立储事件(国本之争)一起,将他对文官的信任和他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将他永远的锁在了深宫内院。
成夜萧和,败也萧和。
万历就这样被他最敬重、也是他这一生中唯一敬重过的,张居正,毁了。
《万历十五年》是个悲剧。
凡书中提到的人物,所有人物,没有一个可以大团圆结局。
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或身败且名裂。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
因为书中所有人物都是那个江河日下的制度的牺牲品,那个注定倾覆的帝国的牺牲品。
所有试图与命运――自己的,或是帝国的――对抗的人、努力,都被帝国注定的结局所湮没,所吞噬,无一幸免。
有些结局是一旦开始就已经注定的。
如洪水猛兽这注定的结局可以吞噬一切挡道者,甚至让道者。
于是于历史长河中,这些人,君或是臣,激起一层涟漪,那无奈绝望的涟漪啊,留给后世一声叹息,然后,消逝无影。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范文【3】记得上大学时“国学”兴盛,有一次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万历十五年》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万历十五年这发生的看似琐碎的事情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全面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个人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中国几乎停滞不前,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游牧民族的节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没的边缘,落日余辉,败落已经是无可逆转的事了。
作者选择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们看起来都认识到了帝国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出现的问题,也曾满腔热情试图扭转帝国的命运。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传统,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全书第一章从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和聪颖好学写起,他却最终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一切祖训和旧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能决定国家的方向。第二章,继任首辅申时行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劝和,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这种过于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国家发展陷于停滞。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互不相让,在认识到无法实现个人意志后,对朝廷官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真正施行。第六章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