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马克吐温读后感(《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8 16:57: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求一篇马克吐温自传的读书笔记。千字左右。最好有句子赏析,事件赏析。详细一点儿的谢谢。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

好运马克吐温读后感(《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

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

求一篇马克吐温自传的读书笔记。千字左右。最好有句子赏析,事件赏析。详细一点儿的谢谢。
马克吐温自传读后感
  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马克•吐温是位伟大作家,他描写了哈克•费恩永恒的童年时代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旅程和汤姆•索亚在漫长的夏日里自由自在历险探奇的故事。的确,这位美国最受人喜爱的作家的探索精神、爱国热情、浪漫气质及幽默笔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通过对马克吐温自传的阅读,我却发现了另一个不同的马克•吐温——一个由于深受人生悲剧的打击而变得愤世嫉俗、尖酸刻薄的马克•吐温,一个为人类品质上的弱点而忧心忡忡、明显地看到前途是一片黑暗的人。
  印刷工、领航员、邦联游击队员、淘金者、耽于幻想的乐天派、语言尖刻的讽刺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一生之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迹美国各地,体验着美国的新生活,尔后便以作家和演说家的身分将他所感受到的这一切介绍给全世界。他的笔名取自他在蒸汽船上做工时听到的报告水深为两口寻(12英尺)——意即可以通航的信号语。他的作品中有二十几部至今仍在印行,其外文译本仍在世界各地拥有读者,由此可见他的享誉程度。
  在马克•吐温青年时代,美国的地理中心是密西西比河流域,而密西西比河是这个年轻国家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龙骨船、平底船和大木筏载运着最重要的商品。木材、玉米、烟草、小麦和皮货通过这些运载工具顺流而下,运送到河口三角洲地区,而砂糖、糖浆、棉花和威士忌酒等货物则被运送到北方。在19世纪50年代,西部领土开发高潮到来之前,辽阔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占美国已开发领土的四分之三。
  1857年,少年马克•吐温作为蒸汽船上的一名小领航员踏人了这片天地。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接触到的是各式各样的人物,看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干世界。他完全地投身到这种生活之中,经常在操舵室里听着人们谈论民间争斗、海盗抢劫、私刑案件、游医卖药以及河边的一些化外民居的故事。所有这一切,连同他那像留声机般准确可靠的记忆所吸收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后来都有机会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再现。
  蒸汽船的甲板上不仅挤满了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们,而且也载着一些娼妓、赌棍和歹徒等社会渣滓。从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身上,马克•吐温敏锐地认识了人类,认识了人们的言与行之间的差距。他在蒸汽船上工作的四年半时间是他真正接受教育的开端,而且也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到了晚年,马克•吐温还声言是密西西比河使他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本性。这种生活体验对他的全部创作都起了促进作用,然而他描写得最为成功的还是那些密西西比河上的人物。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社会上对汽船领航员的需求日渐减少,而内战的爆发又阻碍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这时,马克•吐温便离开了密西西比河流域。他在南方邦联游击队的一支杂牌队伍里当了两个星期的兵。那支队伍想方设法避免与敌军交战。在确信“我比发明撤退的人更精通撤退”之后,马克•吐温离开了那支队伍。
  他乘驿站马车来到西部,在内华达州的华苏地区受到当时正流行的淘金热的诱惑。同那只有既幸运而又锲而不舍的追求者才能取得的巨大财富三心二意地打了八个月交道之后,他遭到了失败。在破产和灰心之余,他接受了为弗吉尼亚市《领土开发报》当记者的工作,这一行动将获得文学界永久的感激。
  自从他因淘金失败而感到心灰意冷之后,马克•吐温便开始努力博取作为一名报社记者和幽默作家的地区性声望。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当然不能使他像淘金成功者一样立成巨富,但在挣钱方面他的笔杆却比他的锄镐要有效得多。1864年春季,在他加盟《领土开发报》还不足两年之时,他又乘驿站马车前往旧金山,那儿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有前途的年轻作家成长的摇篮。
  马克•吐温磨炼并试验了他的新笔力,但他却因写了一些尖锐的评论文章而被迫暂时离开这座城市。他围绕着虐待华人等一类问题对市政府提出的尖锐批评惹得一些官员大为恼火,因之他只好逃到萨克拉门托山谷的金矿区暂避风头。他对那儿的拓荒者们的描写使西海岸地区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倍感亲切。“这儿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因为那些笨手笨脚、无精打彩、呆头呆脑的懒汉都呆在家里……正是那些人们为加利福尼亚赢得了这样的声誉:当他们着手进行一项宏伟的事业时,他们会不计代价或风险而以一种豪迈的气概和闯劲勇往直前,一千到底。加利福尼亚人至今仍保持着这样的声誉,因而,每当他们发起一项新的惊天动地的壮举时,那些素来稳重的人便会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说:‘看吧,这完全是加利福尼亚的风格’。”
  1864年与1865年之交的那个冬天,马克•吐温是在安吉尔斯矿区度过的。在这段沉闷的日子里,他记了一本笔记。在杂乱无章的有关天气情况和乏味无趣的有关矿区饭食情况的记录条目中夹着一条叙述当天听到的一则故事的记录——这条记录决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发展方向:“科尔曼用他的跳蛙——与陌生人赌50美元——陌生人没有跳蛙,科尔曼去给他弄来一只——陌生人利用这段时间将科的跳蛙肚子塞满铅弹,这样,科的跳蛙跳不起来,陌生人的跳蛙便得以获胜。”
   经过马克•吐温的生花妙笔改写之后,这个故事登在美国各地的报纸上,成了家喻户晓的“卡拉韦拉斯县有名的跳蛙”。至此,马克•吐温作为“太平洋海岸狂放的幽默大师”的声望已在全国范围内牢固地确立起来了。
  两年之后,他得到了一个以美国人特有的眼光去观察欧洲旧大陆的机会。在纽约市,“费城号”蒸汽船准备进行一次到欧洲和圣地的观光航行。这是美国人第一次组织较大规模的团体观光旅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发展史上的某种里程碑。马克•吐温作为加利福尼亚一家报纸的记者被委派随同观光团采访。如果读者们期望能读到有关这次旅行见闻的神采飞扬的描写的话,那他们是要倍感意外的。
  举例来说,他对于那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的土耳其君主苏丹是这样报道的,“人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地方设一个陷阱,一夜之间准可捕捉到十几个更有能耐的人。”他信口开河地对一些受人景仰的艺术家和艺术珍品加以鄙薄,甚至对宗教圣地也敢于以亵渎性的言辞加以侮蔑。回国以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刊登他的文章,整个美国都同他一齐欢笑。他一回到美国,他的旅行杂记《傻子出国旅行记》立即成为畅销书。
  三十六岁时,马克•吐温开始定居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镇,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全是在那段时间里问世的。
  早在1870年,马克•吐温就试着写了一篇关于一个他名之为比利•罗杰斯的男孩子的童年历险故事。两年后,他又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汤姆,并着手将故事改编成剧本。直到1874年他才开始认真地扩展故事情节。《汤姆•索亚》于1876年出版后,很快成为美国儿童故事的经典之作。这部描写汤姆的顽皮、勇敢、机智以及他对贝琪•莎切尔的天真纯洁的感情的故事几乎像《独立宣言》一样成了今天美国学校里的必读书本。
  马克•吐温本人的独立宣言却是由另一个人物表达出来的。在《汤姆•索亚》第六章里,他引出了“村里的流浪少年,镇上酒鬼的儿子哈克贝利•费恩”。哈克不愿在清教徒道格拉斯寡妇家过上等人的体面生活,从那里逃出来后对他的朋友汤姆•索亚发牢骚说:“我试过了,还是不行;不行啊,汤姆。那不是我过的日子……那寡妇家吃饭要听钟声,睡觉要听钟声,起床也要听钟声,什么事情都得规规矩矩,简直叫人受不了。”
  《汤姆•索亚》风靡美国九年之后,哈克被赋予独立的生命,成为一本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成功的描写美国人的作品的书中的主人公。他同一个逃跑出来的奴隶一起乘坐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漂流航程展现了一幅幅揭示美国社会生活全貌的生动画面。   通过对密西西比河,尤其是对哈克•费恩这一人物的描写,马克•吐温将自己想从那束缚着自己并常常令自己苦恼的生活步调中摆脱出来,从生活中的各种清规戒律以及为了事业成功而进行的艰苦挣扎中解放出来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马克•吐温认为,美国人的理想中缺少了一种成分。他说:“我们只消偶尔地躺下来好好放松休息一下,保持锋棱利角,我们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多么朝气蓬勃的民族,一个多么富有思想的民族啊!”
  马克•吐温的一生都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之中,自己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去世:他的父亲在他十二岁那年死于肺炎,他的兄弟亨利在一次汽船爆炸事故中遇难;他的儿子朗顿才满十九个月即离开人世。他的大女儿苏茜死于脊膜炎;克莱门斯夫人在佛罗伦萨死于心脏病;而他的小女儿也因癫痫病的发作淹死在楼上的浴盆里。
  这位曾令全世界欢笑的人自己却饱尝了人世的辛酸。他早期作品中的道德说教厚厚地包着一层幽默的外衣,现在幽默换成了辛辣的讽刺。对于美国军队在一个火山口上屠杀六百名菲律宾摩洛人的行为,他没有直接进行抨击,而是假装为之高唱赞歌。在《神秘的陌生人》中,他指出人类应该抛弃宗教幻想,依靠自己而不是上帝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他自己的最后一个幻想到后来似乎也破灭了。在晚年口述自传的时候,他以极端绝望的心情谈到人从尘世的苦难中的最终解脱:“……他们从世界上消失了,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无足轻重,无所成就;甚至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错误,是个失败,是种愚蠢。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留下丝毫能表明他们存在过的痕迹。这个世界赠给他们的只是一日的哀伤和永久的遗忘。”

遇见马克吐温读后感日记

遇见马克吐温读后感日记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就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与《读者》交往久了的过程中,我发现:是它让我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像一位热心的邻居,为我端来暖暖的红茶,鼓励我:“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打开一扇窗.”打开《读者》,我真的有一种远离了浮躁和喧嚣世界的感觉,到了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的是一片净土、阳光和干净的空气,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时的去处,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够美好和使我快乐.
《读者》是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

遇见马克吐温节选,读后感

  马克·吐温这个我们从小就有些耳闻名字虽然只一个伟大作家笔名却有着非凡意义这位美国作家用笔讽刺、揭穿了某些“虚伪”作为一个讽刺小说作家可谓“大师”特别《百万英镑》一书中《百万英镑》一文对“金钱就一切”“金钱万能”想法进行了一定讽刺
文中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在被确定一个诚实但贫穷人后受到一对奇怪兄弟为了打赌而“借”给一百万英镑遭遇也十分有趣人们先从穿着上看不起当拿出一百万英镑希望别人找钱时人们不但对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而且就连对亨利来说比较昂贵一些费用也不需要马上支付甚至有些人都愿意直接不要钱因为们不但找不开钱而且坚信这位百万富翁一定不会在意这点“小”钱最后亨利不但如获至宝地得到了一位如花似玉妻子还获得了三万英镑利息
我不禁想感叹这位主人公“幸福”遭遇其实世界上又怎会有如此“美事”?!但书中那些餐馆老板和服务员礼服店老板、诸多伙计甚至一些在场人对亨利?亚当斯前后反应都十分耐人寻味那些老板、伙计先前都不用正眼看亨利给提供更一些残羹剩菜、别人不要礼服后来看到了那张百万英镑支票后表情夸张到无法想象从本质上和态度上就对亨利发生了改变不仅时刻保持微笑还改了说词作者想要讽刺其实就当时社会状态根本就一模一样对有钱人奉承巴结都来不及却看不起那些穷苦人
文章语言十分诙谐作者在叙述时也不忘幽默一下让读者在笑过之后仔细品读慢慢体味特别在描写那些奉承有钱人人看到百万英镑支票表情时可谓“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生活中这种事也有发生或许没那么严重但总有一些征兆例如对大老板前呼后拥、巴结奉承;对一些乞丐、衣着不太亮丽人看不起在我们身边社会中也有发生这《百万英镑》这篇文章另一种折射也许有一些夸大但足够证明其内涵
其实《百万英镑》只一片短小精悍短篇小说在与其同名书中也有不少诸如此类小说让人惊叹
马克?吐温小说、文章都有幽默、却不失本质都经得起思考它有着对社会剖析能力及洞察能力能够把许多问题放在一起编写来发人生省实在一位很好作家
上帝给你一颗颗酸柠檬你必须把它们榨成汁然后卖给别人去解渴当你把生命中每一颗酸柠檬榨成汁去卖时你遭遇便“无人喝彩”只有别人去解渴才会向你投来赞许目光

陈珦的作品《马克·吐温》读后感

陈珦《马克·吐温1876年》读后感
穿透灵魂的笑容——《马克·吐温·1876年》引言
1876年,我们的主人公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克菜门斯)41岁了。这个晚熟的天才一贯对自己的事保持着可爱的天真和后知后觉,所以他并不自知正踏在人生起承转合的一年上。更何况1876年,这位漂泊了半生的作家正处在让人安心的家庭生活中。远离了哈特福德的社交圈,与妻子和两个淘气的女儿一块儿在夸克农庄的悠闲日子简直堪比仙境。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舒适,几近完美的小环境使马克·吐温的创作欲异常旺盛。于是,1876年的夏天,他天天躲在农庄里那间七面有窗的八边形小屋里,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沉思默想,安静的空气中只有笔尖“沙沙”划过纸端的声音。偶尔当思考告一段落时,马克·吐温就会抬眼望向远处的山谷和希芒河。渐渐地,美国文学史上最无拘无束的男孩——哈克贝利·费已经在他脑海里酝酿成形了。
大约在一年前同样这个季节,这个地方,汤姆·索亚——哈克贝利·费恩的好兄弟,已经跃然纸上。但直到1876年的夏天,《汤姆·索亚历险记》才刚刚上了美国勃里斯出版社的出版计划表,等着外界的评判。这是马克·吐温第一部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家有点替它担心。这部沉浸在童年回忆中完成的少年儿童读物。虽然为自己与家人所爱,却不一定能让当时那些讲究规矩的东部人士接受。这位被称为乐观的“太平洋畔最狂野的幽默作家”,心里抱着“与其让人诟病,不如束之高阁”的想法,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怀疑自己的书是否值得出版。要不是当时作家的朋友,《大西洋月刊》主编赫威尔士阅读后力荐,劝他不要放弃,那个天真可爱的汤姆·索亚恐怕便难与世人相见了。
不过无论怎么担心,出版计划无从改变。所以1876年的马克·吐温考虑更多的恐怕还是在哈克贝利·费恩这个男孩身上。早在创作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他就意识到生活在理想国中的汤姆必将被更成熟的哈克贝利替代。因为在转折的一年之后,难以一直躲在农庄,远离纷繁世事的马克·吐温自己也正发生着变化。
1876年,作家身处的年轻国家正在“黄金时代”的宣言里高速前进,白天人们拼命地工作,夜晚城市的狂热带来旺盛的消费。灯红酒绿,辉煌而艳俗。美国仿佛要把十一年前那场内战带来的压抑完全爆裂释放。过去被现在和未来挤压,踪影难寻。离开了年龄、思想、教育、心理、喜好、使命、灵魂、创造和发现,钞票被赋予了极度的张力。在这几乎是唯一的尺子下,属于人之心理的调剂天性被遮盖了。压力拼搏置换了人际的平和互补,功利身份改变了个人内心的思索,喧嚣浮华代替了人朴素而深沉的境界,金钱涌动的名义下,前者都是压过后者的合理而主流的表率。于是无数个人被甩入这个集群的“潮流”中苦苦挣扎。斯巴达克式的年轻和体力因而变得十分重要,备受推崇。巨大的经济发展,财富增长正以这个国家精神的枯萎、个人精神的疲惫为代价。在那个时代,连纽约街头的乞丐都会跟着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们重复这个国家正在蔓延的声音:祝您发财!祝您发财!
在这样的世事中长途跋涉了半辈子的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找到了一丝逃避和宽慰。但到了1876年时,这个避风港就显得不太现实了,盛夏的某日他终于动手写下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第一笔。这次作家塑造了一个在无法挣脱的现实中见弃社会、追寻自由的男孩形象。他比汤姆·索亚更现实,也更矛盾,因而更贴近1876年后马克·吐温重回密西西比河。探访故乡后的忧郁心境。
现在,130多年过去了,当这部历经八年创作的作品与1876年年底才出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一块儿摆在现代读者面前时,我们依旧承认这是晚熟的作家不世出的两部杰作。忽略了不同的主人公,两部书完全构成了一个男孩有些无奈的成长史,混杂着喜剧和悲剧,梦想与现实,荒唐的冒险与悲苦的人生。这个男孩就是马克·吐温自己,也可能是我们阅读者中的每个人。在写《汤姆·索亚历险记》时,马克·吐温仍然算是个小说写作的新手,但他却找到了非常适合他的素材,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孩子的理想国,一曲成人美满的圣歌。因此在1876年出版后,虽然它曾被作家定义为儿童读物,却也受到了大多数成年人的热烈欢迎。到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家则创作了一部远比他自己想象中更伟大的作品。它现实地牵涉到了美国人,美国和这个国家独特的神秘性。难怪作为英国评论家的W·H·奥登要说:
“在浩瀚书林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了解美国的一把钥匙。正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别的书——譬如《奥利佛尔·特威斯特》是反映英国人的态度的书一样。”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要的象征,就是那个男孩和那条河。哈克是那个时代美国向西部推进的力量,不仅与残留在北美洲的欧洲传统决裂,更与那些烦琐的文明决裂。他是个有点自负的人,但又是可靠的。他年轻,就像库珀的皮袜子和福克纳的艾克一样,是抵制文明中罪恶的人物。他们从不像一般人理应的那样,生活在文明其间。对于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全悲剧的结尾并不合适。而_个美满的结尾也不合适。尘世的成就,家庭的美满他都配不上,而一个彻底悲剧性的结局也会把他贬到那种让人怜悯的角色的程度。他的存在是一种独立不羁,在对欧洲价值观加以嘲弄的同时,也对美国人自己的价值观提出疑问。什么是“开拓精神”,什么是“竞争意识”,什么又是“事业进取心”。在那个奔走忙碌的时代,他简直代表的是一群游手好闲的人。在渴望致富和充满竞争的国家,他只需要糊口的自然状态,便足以振作精神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满足。你不要想在社交宴会或是任何正式场合遇见他,那是适合汤姆·索亚这类回归社会、皈依文明的“好”孩子的场合。他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少管所。就像载着他的大河一密西西比河一样,这个男孩因此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存一种人的终身生涯。书的结尾,他最终消失在印第安人区,离开了我们的视野,却永存所有读者的脑海中,恐怕就是他最好的结局。
可以说1876年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完全区别于马克·吐温之前逗笑闹腾的作品,它们蕴涵着作者更多真切、深沉、矛盾的感情和思想。“构成了马克·吐温创作史上无与伦比的巅峰期,使他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这些巨著凝结着一个现实主义的、爱幻想的、爱嘲讽的、神话般的却也是悲剧性的马克·吐温的灵魂。不过无论何时,作为靠幽默起家的巨匠,马克·吐温创作中的“精灵”——一种融洽的幽默感始终不可能消失。只是在跨过了1876年后,他顽皮而活泼的笑容背后才渐渐掺杂上了一种低沉而不可忽视的悲哀。这是和拉伯雷、塞万提斯、莫里哀等巨匠一样的色彩。拉伯雷在夸张的幽默中沉思默想,塞万提斯在追寻旧日西班牙荒诞的骑士功业里为进步和真理斗争。现在马克·吐温也同样进入了他写作的成熟阶段。他的后半生作品几乎都有一种倾向悲哀而不陷于忧郁的笑容。他用激昂的言辞赞颂贞德,但却把她的结局写得极为悲怆。他用笑脸背后尖锐的讽刺,去评判赫德菜堡的各色居民,但最后还是用人的良心把那对老夫妇逼上绝路。在那双作为幽默家闪烁逗趣的眼睛之后,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人文主义者在观察着世间百态。
很多人认为马克·吐温的后半生,由于不幸的个人境况,他陷入了愤世嫉俗的状态,所以对美国的现状连同人的“本性”指摘非难尤甚。但其实早在19世纪80年代,马克·吐温就已经痛斥过人是“不知羞耻的动物”。他也曾和爱默生、惠特曼一样,心中拥有一个美丽的“美国梦”,相信“美洲新大陆是上帝创建新天堂的地方,是建立新的教会和新的共和国的新世界”,认为新兴的美国,特别是经过南北战争洗礼后的美国应该是独立、自由、平等的崭新国家。但1876年后,毫无疑问马克·吐温对陷入帝国主义前夜的祖国感到失望而悲哀,同时他还痛楚地注视着普通美国人的所作所为,发现他们不仅缺乏捍卫自己的勇气,还仿效上层压迫者的恶行。他同情他们,也为他们哀叹。所以作家的后半生并非厌弃一切,而是在自己的作品里试图找回一个勇敢自尊、泰然自若、胸襟坦白的人和国家,从汤姆·索亚到哈克贝利,从傻瓜威尔逊又到贞德。他的笔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停止。
有些东西甚至比星星还要不朽,
有些东西甚至比光辉的木星存在得更久,
比太阳或任何环绕转动着的卫星,
或光芒闪耀的贝里亚特斯姐妹星群,存在得还要长久。
而对于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来说,这个终日把自己笼罩在香烟云雾中的奇特作家,他的作品带着他永远爱笑、爱嘲弄的天性’,给我们以信念、力量与警示。透过层层烟雾,从密西西比河上的汽轮到佛罗伦萨的别墅,从淘金矿工肮脏的工作服到牛津大学黑红色的博士礼服,从年轻时的穷困到中年的殷实,又到59岁时的倾家荡产,背上重重债务。这是一个人多么艰辛的历程。当生命的最后,马克·吐温告诉女儿说,“让我舒舒服服地去,这将是我最好的礼物”时,他嘴边的那抹笑意,却在生命边缘,驱散了这个老人传奇一生中所有的苦难,穿透了灵魂蕴含着的震撼世界的力量。
时至今日,这个美国人的幽默带着无数读者的笑容依旧在穿越着时间和空间。因为这种笑容带着心灵觉醒的力量,记录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最真实的东西。它承认挫折,承认某些徒劳无益。它坦率地面对丑恶与虚伪,毫不掩饰对真实和自由的追寻,即使这一切也许只是存在于幻景中的出路。但就像惠特曼在诗中说的一样:
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请不要灰心丧气。
一处找不到再到别处去找,
我总在某个地方等候着你。
那么就让我们在笑声中上路吧。 </p>
本文标题: 好运马克吐温读后感(《马克&#x2219;吐温自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50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板让写文章读后感(领导让我们写读后感 可你们说 写了真的有用么)稻草人玫瑰和金鱼读后感五十字到二十字以下(稻草人玫瑰和金鱼30字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