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最近,读了《消失的地平线》,就好像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旅行,我们在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游览了一番。那就是神秘的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诉了四个身份各异的西方人,由于各种原因,被一个东方人劫机,飞到了香格里拉。那里有净明如镜的天空、葱葱郁郁的山林、洁白优雅的雪山、宁静深邃的峡谷,和那安然和谐的淳朴民风。小说中的四人无一例外的被这远离尘嚣的“桃花源”所影响。他们疲惫的心理受到美景的洗礼,甚至不想再离开。也许,灵魂的净土,才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看惯了人声鼎沸的热闹集市,看惯了红灯酒绿的都市霓虹,那纯净美丽的风景线早已被我们所遗忘。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空气也越来越浑浊,我们也越来越像独立在自然之外的生命体。我们拥有比古人更多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在这繁忙的生活之中,安静的做个美梦,都会觉得是如此的奢侈。在这个和平表相下的社会之中,我们面对着诸多挑战,激烈的竞争,学习的压力。当看到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一样感到恐惧、失望和无奈。我不惧怕挑战,我只是不愿意在钢筋水泥之中迷失自己。
我的心灵像西藏虔诚的朝圣者一样天天在祈祷。我不希望香格里拉只是一梦想,不希望那美丽的地平线消失。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大学就像香格里拉一样,给了我们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不被外界所困扰而专心学术,但当我们离开大学走向社会之后,还能否像现在这样从容不迫,还能否守住心里那片净土。
我并不是说我们要去逃离城市,毕竟对现代人来说,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文中描写的香格里拉也许只是他的想象,它不在云南,也不在西藏。
它只是借代了一个风景如画,绝世脱俗,没有一切纷扰的地方而已。不管现实怎样,就在心里留下一片净土,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还缺少什么呢?
这部小说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但全文没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当我面对那让人窒息的美景之时,心里只有震惊。
是我们发现了世界,还是世界发现了我们?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消失的地平线》我带着这本书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细细读完它。这三天终于把它又从头到尾可谓是真真切切的读了一遍。与其说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蓝月谷旅行,不如说是一场心情的旅行。
中国的藏区一直给西方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本书讲述的四个西方人在“阴谋”下来到了香格里拉。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却反映了作者对于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园的向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室外桃园进行了阐释。当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满是恐惧,疑惑。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疑团纷纷被揭开,他们每个人都对这个环境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角康维,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来到这里,从哲学心灵的世界来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在他多次与活佛和张的谈话中,他了解了这里的处世哲学——中庸,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适度的美德”。在这里人的寿命非常长,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讲人生培养成一种完美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种安宁,享受,与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灵升华。从巴纳德的眼中,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纳德因诈骗而被通缉,他不愿意去白沙瓦,因为那里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铐和监狱,最后他在这里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个秘密——金矿。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也许这里他会有更好的生活,沉淀他的生命。布林克罗最终选择留在这里为了传教,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让他们来到这里。在香格里拉是一个多宗教融合,自由发展地方,她希望将基督教的教义永远留在这里,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马林森是这部小说的碰撞点,这位青年有他的可爱之处,因为年轻可以将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与香格里拉的格调完全相悖,正是有了这个人物的衬托,才能显示出香格里拉的宽容与包容。最终也是因为马林森这种“莽撞”最终造就了罗珍的悲剧。作者从这四双眼睛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同一个香格里拉。同时,在故事的背后用罗珍的悲剧也说明了,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在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这里给了人生充足的时间。250多岁的活佛,100多岁的张,将近100岁的罗珍。这里有充足的图书,资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业。而做种最终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者有限的时间中,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或者说不中庸的性格,使我们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正如康维觉得这里像牛津一样。也许大学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园吧!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业。香格里拉的喇嘛们,甚至用自己现有的资料去预测遥远的未来。本书作者希尔顿将中国的中庸文化阐述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中国通了。这本书谜团重重,蓝月亮山谷、卡拉卡尔山、康维、活佛这些谜团扣人心弦,越到小说的最后越能抓住读者。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不在写景,而在作者对人生意义,对生命的完美诠释。
有了时间,有了安宁你的生命中还缺少什么呢?
这就是《消失的地平线》,英国版的世外桃源。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3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问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秘境之地”香格里拉(Shangri-la)中,“适度(moderation)”这个词,被喇嘛寺那位儒雅、睿智、博学、神秘的张先生反复提起。所谓适度,就我个人的理解,可能就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对你个人而言,最恰如其分的程度或者界限,这个“度”不多不少,不浓不淡,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则不及。比如,偏爱的食物不能贪多,要适度;中意的人和物不可过度痴迷,要适度,否则就可能“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其实,这样的理念和思维在中国人的认知范式里,并不陌生。从很小我们就曾被父辈耳提面命“过犹不及”,“适可而止”,“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等……仿佛所有的事情一旦跨过那个界限走向极端,就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这样的思想,与我们的先贤孔子所重视的“中庸之道”不无关系。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连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上层建筑”之事上,也只求达到一种旷达豁然、尽力而为的状态。从崇尚极致的西方世界而来,原本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大使馆领事康韦,在世外桃源一样的香格里拉,也生出了““追求极限,永不止步”这个口号远没有“尽力而为,适可而止”合理,甚至有些迂腐”的观点。
生活在高压下的现代人,焦虑感无处不在,业绩争第一,收入争第一,孩子成绩得第一,衣食住行争取事事处处都能出人头地,艳压群芳。古今对照,不能妄断孰优孰劣。因为,对于“中庸”,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多我们这一方振振有词的辩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宁做凤尾/鸡头,不做鸡头/凤尾”“追求卓越”“做到极致”等等……时代不同,人的认知理念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一个平和淡定,知足常乐的古人穿越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说不准就会被人嘲笑讥讽为不上进,没出息呢。
其实,在极度的追和求背后,往往都是填不平的欲望在驱使,而欲望的源头则有众多的缘由。一个整体欲望高度膨胀的社会,焦灼、浮躁、不耐烦就会俯拾即是。而只有适度,中庸,不争不抢,知足常乐,一个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和正常运转。在书中所描绘的这个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唯有遵从这样的适度信念,一切在现如今的世界来看,美好到不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得以顺理成章的存在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4《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五个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大喇嘛选中康维做他的继位人。如果选择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许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逃离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5地平线,再词典上的意思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消失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那所谓的题目,是不是指世界末日哩?嘴角勾勒出不屑的冷笑,也许自己从心底里还没有真正接纳这本书吧,可这种想法,却在自己对这本书的深入中慢慢的结束,另一种想法真悄然的盘上我的心头。
可笑的是,末日换成了天堂——“香格里拉”。
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物中。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这部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更难得的是,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也许,康威的离开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会一直住下去,直到永远……
“香格里拉”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
现在可以说是个和平的年代,不过“它所蕴含的深刻而惊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同样喜欢这里的人们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婉转的思想表达方式。”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能安安静静的停下来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变成了一种奢侈,人来来往往的穿梭着,为了生计而奔走,根本不会停下来静一静,而所谓的“香格里拉”竟渐渐的尘封在心底,毕竟那是多么的遥远和不切实际阿。
“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义吧!也许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荣誉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勾起了人们尘封在记忆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吧。我合上书页,嘴角竟不由自主的上扬……这就是“香格里拉”的魅力啊!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1希尔顿1933年问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秘境之地”香格里拉中,“适度”这个词,被喇嘛寺那位儒雅、睿智、博学、神秘的张先生反复提起。所谓适度,就我个人的理解,可能就是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对你个人而言,最恰如其分的程度或者界限,这个“度”不多不少,不浓不淡,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则不及。比如,偏爱的食物不能贪多,要适度;中意的人和物不可过度痴迷,要适度,否则就可能“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其实,这样的理念和思维在中国人的认知范式里,并不陌生。从很小我们就曾被父辈耳提面命“过犹不及”,“适可而止”,“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等等……仿佛所有的事情一旦跨过那个界限走向极端,就必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这样的思想,与我们的先贤孔子所重视的“中庸之道”不无关系。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连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上层建筑”之事上,也只求达到一种旷达豁然、尽力而为的状态。从崇尚极致的西方世界而来,原本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大使馆领事康韦,在世外桃源一样的香格里拉,也生出了““追求极限,永不止步”这个口号远没有“尽力而为,适可而止”合理,甚至有些迂腐”的观点。
生活在高压下的现代人,焦虑感无处不在,业绩争第一,收入争第一,孩子成绩得第一,衣食住行争取事事处处都能出人头地,艳压群芳。古今对照,不能妄断孰优孰劣。因为,对于“中庸”,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多我们这一方振振有词的辩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宁做凤尾/鸡头,不做鸡头/凤尾”“追求卓越”“做到极致”等等……时代不同,人的认知理念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一个平和淡定,知足常乐的古人穿越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说不准就会被人嘲笑讥讽为不上进,没出息呢。
其实,在极度的追和求背后,往往都是填不平的欲望在驱使,而欲望的源头则有众多的缘由。一个整体欲望高度膨胀的社会,焦灼、浮躁、不耐烦就会俯拾即是。而只有适度,中庸,不争不抢,知足常乐,一个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和正常运转。在书中所描绘的这个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唯有遵从这样的适度信念,一切在现如今的世界来看,美好到不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得以顺理成章的存在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2最近,读了《消失的地平线》,就好像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旅行,我们在建在天上的神奇国度中游览了一番。那就是神秘的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讲诉了四个身份各异的西方人,由于各种原因,被一个东方人劫机,飞到了香格里拉。那里有净明如镜的天空、葱葱郁郁的山林、洁白优雅的雪山、宁静深邃的峡谷,和那安然和谐的淳朴民风。小说中的四人无一例外的被这远离尘嚣的“桃花源”所影响。他们疲惫的心理受到美景的洗礼,甚至不想再离开。也许,灵魂的净土,才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看惯了人声鼎沸的热闹集市,看惯了红灯酒绿的都市霓虹,那纯净美丽的风景线早已被我们所遗忘。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空气也越来越浑浊,我们也越来越像独立在自然之外的生命体。我们拥有比古人更多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在这繁忙的生活之中,安静的做个美梦,都会觉得是如此的奢侈。在这个和平表相下的社会之中,我们面对着诸多挑战,激烈的竞争,学习的压力。当看到为了争夺利益而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一样感到恐惧、失望和无奈。我不惧怕挑战,我只是不愿意在钢筋水泥之中迷失自己。
我的心灵像西藏虔诚的朝圣者一样天天在祈祷。我不希望香格里拉只是一梦想,不希望那美丽的地平线消失。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大学就像香格里拉一样,给了我们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不被外界所困扰而专心学术,但当我们离开大学走向社会之后,还能否像现在这样从容不迫,还能否守住心里那片净土。
我并不是说我们要去逃离城市,毕竟对现代人来说,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文中描写的香格里拉也许只是他的想象,它不在云南,也不在西藏。
它只是借代了一个风景如画,绝世脱俗,没有一切纷扰的地方而已。不管现实怎样,就在心里留下一片净土,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还缺少什么呢?
这部小说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但全文没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当我面对那让人窒息的美景之时,心里只有震惊。
是我们发现了世界,还是世界发现了我们?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3《消失的地平线》这本由希尔顿著的书籍,一直是我必读书单中的一员,最近,在重庆开往西安的高铁上被我读完,前后共花了5天的时间。读这本书说了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一是在中秋出差前的两天突然在晚上写作的时候,于微博上看到了有关这本书的话语,也就触动了我要读这本书,二是马上要出差了,出差的过程中,睡觉前、飞机上、高铁上都会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而这样的时间,我更愿意读一本书。于是,在出差的前二天就在京东上拍下了四本书,出差的前一天这本《消失的地平线》和《寻找时间的人》也就到了我的行囊中。
可以说,到今天,这本书我已经读完有3天的时间,为什么迟迟没有总结一下,主要是脑子里一直回味着这样一本书,回味中,不得不说,这样的文字,正如那香格里拉一样让人着迷,让人思索,甚至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去写一些什么。
书中介绍了什么?笼统地来说,书中的文字是一种回忆体,更为准确的说是第三者在第二者的书稿的基础上,而第二者在第一者回忆的基础上得到的这本书,细细算来,这本书文字的问世经过了信息传递的五重奏,即当事人经历--转述--第二者听---第二者记录---第三者看理解--第三者写出。书中讲述了4个人,在战乱撤离过程中又遭有目的的“劫机”,然后到达一个似乎时间停止的“香格里拉”(这里突然想到,最近自己读得两本书,还有些圆圆,都存在时间的永恒之地),在这里康维和其他三个人在等待中,尤其是康维领略到香格里拉的奇妙,迷恋,然后逃离。在这期间,我们读到了一种将青春永驻的秘密,看到了这个地域的神奇。可以说,在众多的书中,是唯一一本对于男女关系叙述最少的书籍。当然,经过信息的`五重奏以及书籍最后马林逊的连续不容也没有底气质疑的提问,让我开始怀疑,书籍中的香格里拉是否真实的存在,香格里拉里面高僧的年龄以及描绘出的洁净之地是否值得可信?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美丽的香格里拉,也许因为和自己有过到过洁净之地--泸沽湖和玉龙雪山的缘故吧!泸沽湖,湛蓝的天空,清晰的空气,如画般的景色,飘扬的经幡,旋转的转经筒.....都让人整个心被水洗了一般;玉龙雪山,飘荡着的浮云,白白的雪,飘着的雪花,高处的山峰,脚下的峭壁.......让人心中一颤,有一种不由自主地从脚到大脑的精神升华。于是,就在要写文章之前,翻起来书中香格里拉的描写,但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翻找到,而脑海中却又那么一幅文字说不出的画面。再细细翻找,才发现,书籍中并没有大篇幅对于香格里拉的描述,这些画面都是康维看到的画面断断续续的感想汇聚的画面,能找到的一个还算段落只是:“可是这里,在香格里拉,一切都处在深深的平静之中。没有月色的天空星星也使劲地闪烁着光芒,而卡拉卡尔的顶峰亦透出一抹淡蓝色的光彩”。
这样的画面,我想对于我来说,既神秘又亲切吧。亲切是像极了冬日在老家,写完一篇文章,然后到院子里看到满天的繁星,衬托着冰冷的空气,望着远处的山峰的感觉;神秘,正像着何地“藏地密码”般给我留下未读完的神秘色彩,像《藏獒》带着无限的遐想。
关于书的后续,我更希望,确实有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存在,那是洁净的灵魂的寄托地;我更相信,确实存在时间的永恒,因为无求无欲,所以时间暂时得以停止;我更相信,康维在香格里拉的召唤下,又回到了那里;我更相信,送康维到医院的那个女性,就是那满族小姑娘(因为离开香格里拉,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年龄);我更相信,满族小姑娘暂时的离开,正像张所说的那样,为了保证香格里拉的秘密,为了带康维回到永恒的香格里拉。
为什么如此说,我想更是对于当今世界的警告,警告世人,如果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最后的香格里拉也会变为汹涌澎湃的海水(正像在读的《寻找时间的人-永恒之地》中描述的世界一样),而目前的地平线将最终消失。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4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学者自信地走向人民政府台前,向全世界宣布“地球在五天后能源完全释放,末日来临。”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这个短片出自《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作者用世界末日这个背景诉说了一个位母亲在危机时刻仍无私地保护儿子的伟大,虽然这只是一本科幻小说,但是“他”给我的启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却虚度年华。在放学回到家中心不在焉地做完了那些简单而稀少的作业就无所事事,妈妈布置给我的试卷从没翻开看过,这下可把它惹火了,马上叫我做试卷,我还居然和她顶撞起来,独自在花园散步,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我作业做得快就让我继续做?那我以后就做慢点,看你早我怎么办!甚至还赌气,让父母为我操心,听到他们叫声后仍赌气:现在后悔了吧,太迟了。但我不知道他们完全可以不管我,任我为所欲为,难怪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被找到是甚至想逃之夭夭,但被父亲强劲有力的手给死死地抓住了,回去之后以为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才发现妈妈在家中流眼泪,爸爸在一旁劝,又一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教,当时我的眼泪也快流了下来,不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才忍着。平时怕尴尬,一直没道歉,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对不起“。母爱是伟大的,是她在危险时挺身而出;是她在困难时”舍己为人“;是她在绝望时充实信心。任何时间的酸甜苦辣对我们只是一时的,真如果人所说的”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就算是再长的时光对神秘莫测的宇宙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但唯有爱在让时光停留,成为永恒。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5《消失的地平线》我带着这本书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细细读完它。这三天终于把它又从头到尾可谓是真真切切的读了一遍。与其说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蓝月谷旅行,不如说是一场心情的旅行。
中国的藏区一直给西方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本书讲述的四个西方人在“阴谋”下来到了香格里拉。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却反映了作者对于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园的向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室外桃园进行了阐释。当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满是恐惧,疑惑。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疑团纷纷被揭开,他们每个人都对这个环境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角康维,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来到这里,从哲学心灵的世界来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在他多次与活佛和张的谈话中,他了解了这里的处世哲学——中庸,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适度的美德”。在这里人的寿命非常长,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讲人生培养成一种完美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种安宁,享受,与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灵升华。从巴纳德的眼中,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纳德因诈骗而被通缉,他不愿意去白沙瓦,因为那里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铐和监狱,最后他在这里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个秘密——金矿。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也许这里他会有更好的生活,沉淀他的生命。布林克罗最终选择留在这里为了传教,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基督教信徒,她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让他们来到这里。在香格里拉是一个多宗教融合,自由发展地方,她希望将基督教的教义永远留在这里,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马林森是这部小说的碰撞点,这位青年有他的可爱之处,因为年轻可以将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与香格里拉的格调完全相悖,正是有了这个人物的衬托,才能显示出香格里拉的宽容与包容。最终也是因为马林森这种“莽撞”最终造就了罗珍的悲剧。作者从这四双眼睛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同一个香格里拉。同时,在故事的背后用罗珍的悲剧也说明了,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在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这里给了人生充足的时间。250多岁的活佛,100多岁的张,将近100岁的罗珍。这里有充足的图书,资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业。而做种最终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者有限的时间中,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或者说不中庸的性格,使我们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正如康维觉得这里像牛津一样。也许大学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园吧!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业。香格里拉的喇嘛们,甚至用自己现有的资料去预测遥远的未来。本书作者希尔顿将中国的中庸文化阐述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中国通了。这本书谜团重重,蓝月亮山谷、卡拉卡尔山、康维、活佛这些谜团扣人心弦,越到小说的最后越能抓住读者。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不在写景,而在作者对人生意义,对生命的完美诠释。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1千字左右“香格里拉”,这梦幻般的世外桃源,美妙绝伦的人间乐土,她如此虚幻迷离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荡漾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这正是英国小说家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这部传世之作的神奇之处。
每一次解读我都会随作者的妙笔神游一番“香格里拉”,让自己同小说主人公一道感受现实与心灵两个世界的碰撞与交融,感受那份找到心灵归宿的欣慰和得而复失的沉重,从而逐渐明白《消失的地平线》这一书的深刻内涵。
1933年,英国小说家希尔顿发表了使他蜚声全球的旷世奇作《消失的地平线》,这部离奇、带有神秘主义和谜一般幻灭色彩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很不寻常似乎又不太完整的历险故事:英国外交官康维和他的助手马林逊、女传教士布琳克罗小姐及一个正在潜逃中的美国经济诈骗犯巴纳德,为逃避印度革命的风暴,他们不约而同乘上一架用来撤离小飞机,准备飞经巴勒斯坦回国,然而飞机却出乎意料被劫持到西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的一个神秘所在——一个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世外桃源”。这个被小说家冠以“香格里拉”的神奇乐园处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而这个被称作“蓝月亮”的山谷的正前方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金字塔似的雪山,那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山峰。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山谷非常巧妙地被小小的草地和漂亮的花园所点缀,溪水边栖息着涂过油漆的茶馆和玩具的房屋;他们觉得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结合了汉族和藏族的文化……
使这部小说走红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故事的本身,而是希尔顿为读者留下的耐人寻味的“香格里拉”之谜,作品最奇特的吸引力在于对“香格里拉”似真实又似虚幻的描写。“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她是否是真实的存在?无数读者和文人骚客深深被这一世纪之谜所吸引和缠绕,整整半个多世纪之后仍余味无穷。现在又横空掀起了一股寻觅香格里拉热潮,先是说在印度、在巴基斯坦、后来有人说在西藏、在云南,那么“香格里拉”究竟在哪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希望尔顿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及其书中香格里拉意境之原型来源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由此,我们找到了解开“香格里拉”之谜的真正钥匙,我们完全可以从小说原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描写片段中找到佐证。我觉得无休止地争论“香格里拉”具体在什么地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做无可避免地会带有牵强而主观的成分。因为如果能在现实中找到“香格里拉”,那她诱人的魅力也将荡然无存。我觉得,“香格里拉”是作者笔下和镜头中不同地域的神奇景观和文化的组合和创造,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体现。
《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与其说是别的地方,不如说是中国的西藏。在我看来,她与西藏有许多相似之处。西藏是一块神圣、神秘、神奇和令人神往的土地,我们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心灵的“香格里拉”,而西藏,是最适合做纯真的、鲜活的心灵深处的“香格里拉”的。
2007年7月,作为援藏干部的我从美丽的洞庭之南来到神秘的西藏。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这里给我印象最深、感触颇多的是山水风光优美,生态植被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的雪山以及雪山下古朴、宁静的田园村庄,茂密的原始森林,圣洁的高原湖泊,开满格桑花的草地和众多不同藏传佛教教派的寺院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雪域高原的任何一个地方,月亮是蓝的,雪山是蓝的,处处都能感受到蓝月山谷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消失的地平线》里那个理想王国之中。这里有高山大川,有千顷良田,有翠绿的湖泊,还有辽阔的牧场。这里还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日夜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千百年来呼啸着匆匆离去,她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雪域高原几千年来的沧桑和50多年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
西藏的土地不仅神奇而壮美,同时也充满也灵性。内地人来西藏会因为这里的明亮和纯净而感觉像来到了一个梦幻般的彩色世界:空旷的原野,纯净如洗的蓝天,高峻肃穆的雪山,幽深浩瀚的湖泊,漫山遍野不知名的野花……这里的确是人类庄严情愫升华的理想所在。西藏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她从不晦暗,非常大气地把各种色彩在天空、高山和大地上张扬出来。
西藏有着广袤地土地和雄奇伟丽的高山大川。当我们从内地乘飞机往西藏飞行的时候,过了云遮雾罩的四川盆地后,就飞临西藏高原了。从机舱的窗口往下看,会看到强烈的阳光下这片高原的雪山一座连着一座,就像看到了一个山的海洋。西藏境内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于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西藏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这里是一片净土,任何赞美的语言在它的美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里离天空最近,这里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家园,有世界上最纯洁的天空。在这里,没有人烟,远离了世俗的繁华和喧闹。珠穆朗玛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坦荡着它宽广的胸怀,聆听万年雪风吹送,凝视日月星云际会,迎接着芸芸众生的朝拜。
西藏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这种神秘在于她有着独特深厚的雪域文化。这里是一片博大、高深、凝重、庄严的土地,生活在雪域的藏民族,是具有高超形象思维能力和梦幻意识的民族。站在地球上最孤寂的生存高地,举目四望:宇宙之大、天地之阔、大自然变幻之奇、世间风物人情之异、人类命运之莫测、人生旅途之艰辛……对此,除了惊异、除了叹服外,人们的头脑自然不会是一片空白的。严酷的环境和变幻的时空,不仅赋予了雪域居民以适应环境所必备的健壮体魄和豪爽的性格,而且赋予了他们广大的精神空间和思维特质,从而创建了独树一帜的雪域文化。
当我融情于西藏这片美丽而古老的土地,惊叹于建筑、雕刻、音乐、绘画于一体的宗教艺术,也折服于他们的服饰、舞蹈等独特的民俗文化,很想更多更深地挖掘和学习这个优秀民族的文化成果,也很想以一个外来客的身份更多更深地认识和理解这里的民俗风情。在藏胞家中做客,热情好客的阿佳们,会给你端上浓香的酥油茶和甘甜的青稞酒。在西藏,我还听说会“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喝水就会喝酒”这种说法。在这里,藏族同胞处处流露出来的真诚,善良、质朴、热情让我流连忘返。高原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和藏族同胞一起生活可以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然,什么烦恼、忧愁都烟消云散,大都市里那种“人情似纸”的感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找不到的。
西藏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它有着诸多与现代社会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无时不刻不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所以,我现在特别想对内地的亲人和朋友及未曾到过这儿的人们说:“到西藏来吧,这里就是真正的心灵深处的“香格里拉”。来到这里,美丽神奇的雪域风光一定会让您一见倾心;高天厚土的旷世绝景一定会让您如临仙境;独特深厚的雪域文化一定会让您心旷神怡;淳朴热情的民俗风情一定会让您流连忘返。赶快到西藏来吧,让您的心灵接受西域阳光的洗礼,相信您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巜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在云南香格里拉旅游时,旅游公司打出的广告词是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但是我自去旅游回来,这一广告词一直在我憋心中,究竟什么是自己心里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什么意思?读了巜消失的地平线》,才️有些领悟。
《消失的地平线》是1933年4月由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国的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旅客被劫持来到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原本各自身为传教士,美国人,领事,副领事四个旅人,被命运捆绑在一起,在香格里拉遭遇了种种离奇事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通过张姓汉族老人口述,领事康维与最高喇嘛的多次交谈,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关于香格里拉的神秘面纱,最后由副领事马里森胁迫康维作伴逃离香格里拉,回到现实生活。文中的香格里拉确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虽然它未必真实存在,也许真的存在,就如中国的桃花源一样,它是心灵理想的国度,精神上的家园。文章的结尾是主人公康维,带着未解之谜消失在作品中,就像香格里拉寺庙消失在现实中,而这样的结局也恰恰引起了我的一番思索:在人生中,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怎样的一种思想去“适度”地生活或生存着?
世界是美丽的,只因为它充满美好。当大家都在忙着寻找自己的香格里拉时,哪里才是属于你的香格里拉呢?我认为,当你学会给自己定位,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你就能发现它,那时,香格里拉已离你不远了。
1.蓝月山谷
2.石卡雪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