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后汉书读后感(后汉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

发布时间: 2023-11-14 15:15: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后汉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有汉一代,史家分为两撅,号为前、后汉,亦称东西汉,这因为汉朝四百年来,中经王莽篡国,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

王莽后汉书读后感(后汉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

后汉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

  有汉一代,史家分为两撅,号为前、后汉,亦称东西汉,这因为汉朝四百年来,中经王莽篡国,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汉,王莽以后,叫作后汉。且前汉建都陕西,故云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故云东汉。《前汉演义》百回,自秦始皇起头至王莽篡国为止,此编从前编接入,始自王莽,结局三国。《前汉演义》附秦朝,《后汉演义》附三国首尾相对却也是一个无独有偶的创格。
  若要论及后汉的兴亡,比前汉还要复杂:王莽篡国,祸由元后。外戚为害,至于此,光武中兴惩前毖后,亲揽大权,力防外威预政;明帝尤有父风,章帝初政可观;和帝以后,国事日非,外戚,宦官争斗,终至同归于尽,国家大权归入州牧掌握,群雄争霸,弱肉强食,遂有三国。总计自光武至章帝,是君王专政的时代,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权的时代;若献帝一朝.变端百出,初为乱党交讧时代,继为方镇纷争时代,终为三国角逐时代……
  

读《汉书》有感

汉朝起于公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在历史上分为西、东两个朝代。西汉在公元6年因王莽篡权,这个昔日庞大的帝国灭亡了。《汉帝》的记载本该至此结束,但因后来刘秀推翻王莽专政,建立东汉,这部记录汉朝历史的史书又重新开始修编,主要修东汉的历史。所以《汉书》分为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汉书》,另一部则为东汉的《后汉书》。

西汉时,刘邦称帝去世不久,吕后便开始排除异己,老臣陈平、周勃等力挽狂澜,迎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西汉开始复兴,到孝文帝,已十分强盛。再到汉武帝已开始与西域交流,此后数百年,西汉已是安定强盛的雄大帝国。但因王莽夺取,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了。

但不久,刘秀成为东汉首位帝王,此时东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项科技成果问世,东汉在那时已是百姓兴旺、城镇繁荣,万余城池、百余座郡县。百郡千县,都卷入了商品流通的`范围。首都洛阳车船贾贩,周于四方,货物积贮,满于都城。因邓晨修复了鸿谷陂,王景修通了芍陂,王景、王吴疏竣黄河,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水陆运输,数月间,几十万艘船只,几万乘车辆,将百万袋粮食、千万匹布帛及各类物资达千万之多,全部运往正在饱受旱涝之难的洛阳,使洛阳一夜之间最富有的城市。但末年,宦官掌握朝政,发生了“党人之祸“,黄巾军起义,东汉也灭亡了。

看两汉的兴起,我感叹两汉灭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两汉大业都因为帝王身边的人而亡,汉朝兴旺时因为有贤臣明君,败落时也因为臣子君王自己。

《后汉书》记录的什么内容?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10纪、80列传和8志,记载了从新帝王莽起至汉献帝时的195年历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从《后汉书》史料价值以及被列为“前四史”的情况,可以看出《后汉书》在我国历史学上的崇高地位。

《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以外,最显著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此书中类传前多有序,每个人物传记展开前多有提要,用语简洁、准确,这可以使读者先对所写人物有一个总体印象,起到未见其人先会其神的作用。

《后汉书》还长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或假借他人评说,或援引时人谚语歌谣等以纪传人物。《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范晔先对全书做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表现出高超的史学编撰技巧。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80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3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9卷是

在《后汉书》中,范晔非常善于刻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如《张衡传》就是《后汉书》中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文章详尽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一生,突出表现了他在科学和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政治上的建树。叙事波澜起伏,从多方面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了张衡作为科学家刻苦钻研,终于取得辉煌成就的曲折历程。

与作者对上述纪传人物的态度相反,范晔对外戚、宦官的横暴专权、祸国殃民则大加挞伐。在东汉中期,汉和帝、汉安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不能执掌朝纲,于是开始了外戚与宦官争夺王朝统治权的混乱局面,《后汉书》对此都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

《后汉书》的史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展现了范晔的多才多艺。

汉书之 读书笔记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汉书》就体裁论。《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史通·六家》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赅)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刘知几的这个评价,今天看来还是很公允的,它道出了班固及《汉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毋庸讳言,作为一部封建史书,《汉书》在指导思想上有明显的封建性。它宣扬汉家王朝上“承尧运”,“以建帝业”;汉高祖刘邦“实天生德,聪明神武”。这就为当时以继承西汉正宗而建立起来的东汉封建统治,披上一层神秘外衣。制造了其存在的神学合法依据。《汉书》认为,人民对于封建统治者,应该有“守职奉上之义”。必须服服帖帖地做到“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统治秩序。不难看出,班固的史学思想正是时代和他本人情况的反映。当时的东汉王朝。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班固师承儒家正宗之学,又有着封建官宦的家世。这一点与司马迁作《史记》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历来人们喜欢对比班马,但是必须首先分析其时代的同异和个人经历、家世之差别,然后才可以得出历史主义的正确认识。否则,或褒或贬都会失去应有的依凭。《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我国后世的正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但作了一些改动,也有一些创新。在纪部分,《汉书》不称“本纪”,而改称为“纪”(如《高帝纪》),在《史记》的基础上,《汉书》增立《惠帝纪》,以补《史记》的缺略;在《武帝纪》之后,又续写了昭、宣、元、成、哀、平等6篇帝纪。《汉书》取消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的事迹移入列传,立了《陈胜项籍传》。而王莽称帝十余年,《汉书》并未立纪,而将他归入列传,立了《王莽传》。在表的部分,《汉书》立了8种表,其中6种王侯表里根据《史记》有关各表制成的,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汉书》新增设的两种表。《古今人表》名为“古今”,却只记载古代至楚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共分为九等,后人因此而指责它不合断代之体。八表之中,最受后人推崇的是《百官公卿表》。此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字记述秦汉职官设置年代、职权范围、俸禄数量和官职演变等内容;第二部分列出各种职官的表格,记录职官的升降迁免,较完整地介绍汉代的官制情况。在志部分,《汉书》改《史记》的“书”为“志”,而又丰富和发展了八书,形成我国史学上的书志体。

鱼儿只读删减后的小部分,害怕一叶障目.故选其中项羽篇。来说一说读后感。

作品名称

汉书

外文名

Book of Han

作品别名

前汉书

作者

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

创作年代

105年

以上皆为百度君提供的前人智慧。

                项羽列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汉书中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留下的千古诗遍。一句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气势如虹.仿佛看到一代战神项羽策马扬刀立于三军之上.旌旗烈烈。山河动。

项羽八年征战.十战九胜。少年志凌云.学抵万人之兵法。身长八尺二寸,(现代尺寸约一米九左右.)力能抗鼎。天生霸气与神力。吴中子弟皆忌惮他。又敬畏又害怕。见到秦皇就狂言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原文如下:(摘录有删减)

项羽简介:项籍字羽,下相①人也。初起,年二十四。其季父梁,梁父即楚名将项燕者也。家世楚将,封于项②,故姓项氏。

阅笔籍少时,学书③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秦始皇帝东游会稽⑧,渡浙江⑨,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⑩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除了记叙史料,我们也本文中感受了作者的文学功底。生动形象地人物塑造,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秦时明月汉时关古人征战几人还。鱼儿悲怆清唱.抚历史之辙.遁英雄鲜血淋淋壮丽的诗篇.我知道。穿越的洞口在掩映的文字间。
我反复吟唱。反佛听见四面楚歌.如梵音笼罩.内心突然充满思乡情怀:思及过往,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想那英雄一世。百战百胜.何至今日零落至此。

就如盛春的满城春色。盛况中的花儿又有几朵知道在几场春雨后.零落成泥的悲惨呢?我们来看历史的画面吧。

顺势而为.崭露新角(亦作为先下手为强.再下手遭秧.)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这年九月,会稽代理郡守殷通一向认为项梁贤能,就召他议事。项梁说:“九江以西的地方都反了,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先下手就能制服人,后行动就会被人家制服。”殷通叹息说:“听说先生是楚将世家之后,举大事只有靠您了!”项梁说:“吴地有奇士桓楚,逃亡在湖泽之中,人们不知道他的住处,只有项籍知道。”项梁出去嘱咐项籍持剑在外等候。项梁再次进去,对郡守说:“请召见项籍,让他接受使命去召见桓楚。”项籍进来,项梁向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就拔剑击杀了郡守。项梁提着郡守的首级,佩带着郡守的官印。郡守的手下都惊惧慌乱,项籍砍杀了百十来人。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没有谁敢站起来。项梁就召集以前所熟悉的豪绅官吏,讲明自己所做之事,随后调集吴中兵马。派人占领会稽郡所属各县,得到精兵八千,项梁任命吴中豪杰担任校尉、军候、司马。有一个人未被任用,自己去跟项梁争辩。项梁说:“前些时候某人死了,让您主办某件事,没能办成,因此不任用您。”众人都很叹服。项梁担任会稽将军,项籍担任副将,巡视下属各县。
(贵圈很乱.郡守殷通惜才反被谋杀.其人无罪.其权有罪.项梁与项籍横夺也)胜者为王。不问出去。秦末的苛税.与长城的修建逼民不聊生而反。这是时势。无可非议。巧取豪夺的项同等取得第一桶金。精兵八千。

项同学人生第二桶金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广陵人召平为陈胜攻打广陵,没有攻下。后来他听说陈胜败逃,秦将章邯马上来到,就渡江假托陈王的命令,封项梁为楚上柱国,并说:“江东已经平定,你迅速带兵西进攻打秦军。”项梁于是带领八千人渡江西进。项梁听说陈婴已经占领东阳,就派遣使者要求跟他联合,一起西进。陈婴原是东阳县令史,住在县城,素来诚信,人们尊为长者。东阳的年轻人杀死县令,聚集几千人,想推举首领,没有合适的人,就请陈婴出任。陈婴以没才能为借口来辞谢,大家就强立陈婴为首领,县里跟随起义的有两万人。众人想拥立陈婴称王,用青布裹头,表明他们是新起的义军。陈婴的母亲对他说:“自从我做了陈家的媳妇,没有听说你家祖先有过显贵人物。现在突然获得大名,不是好兆头。不如归附别人,事情成功了还能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躲避,因为不是社会上的名人。”陈婴便不敢称王,对他的军官们说:“项家世世代代是将门,在楚国很有名望。现在要想办大事,主帅非这等人不行。我们依仗名家大族,一定能灭亡秦朝。”大家听从他的话,让部队归项梁统率。项梁渡过淮河,英布、蒲将军也带了军队来归附他。至此项梁总共已有六七万人,驻军下邳。
(陈母英明,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名利之外.方能长生,棒打出头鸟)

这时项同学依仗楚名将之后,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桶金

项盛时期

天时地利人和

八成事者.皆时地利人和。此时项同学又迎来一名得力助手.范增谋士。范增洞穿不立楚后.其势不长。(而这一观念也束缚了项羽.)

原文

居鄛①人范增年七十,素好奇计,往说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亡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南公称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蠭②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梁乃求楚怀王孙心,在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③。梁自号武信君,引兵攻亢父④。
所有我打你你打我,总要有一个理由.就后来.刘邦诛项羽时列数的罪状一样。项同学借了东风。其一。楚其三户,亡秦必楚。借了楚民对公子的爱与秦国的恨。其二.自身楚将家世。人皆意气用事,一腔热血皆为气指引。此时项羽得一谋士.得楚之士气.得数万将士.时势造英雄,乘陈胜吴广之风。开始霸王之路。然此时项羽仍为项梁.腋下之鹰。直至项梁一一战胜而将骄卒惰,后兵败身死。

原文:秦果悉起兵益②章邯,夜衔枚③击楚,大破之定陶,梁死。沛公与羽去外黄④,攻陈留⑤,陈留坚守不下。沛公、羽相与谋曰:“今梁军败,士卒恐。”乃与吕臣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项羽与沛公分权抗秦。

项羽华丽转身之第三桶金…杀宋义取之上将之位。

原文: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说之,因以为上将军;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未将。秦三年,羽晨朝②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诸将詟服,莫敢枝梧③。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王。王因使使立羽为上将军。

贵圈好乱.乱世英雄倒让人汗颜。

项羽战神篇章一一钜鹿之战一一至之死地而后生。

项羽杀掉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声传遍诸侯。他就派当阳君、蒲将军统兵两万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事刚取得一点儿胜利,陈馀又请求援兵。项羽就统率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渡过河,凿沉全部船只,砸毁锅灶,烧掉营垒,命令士卒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借此向士兵表示决一死战,无退还之心。于是一到钜鹿就包围王离,九战秦军,截断他们的运粮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闲不肯投降楚军,自焚而死。在这个时候,楚军雄冠诸侯。诸侯援军前来救援钜鹿的有十多座营寨,都不敢出兵。等到楚军攻打秦军时,诸侯军的将领都只敢在壁垒上观看。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战栗惊恐。就这样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个个跪着前行,没有谁敢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之兵都隶属于他。
破釜沉舟,至之死地。

这需要多大的胆量与气魄.将人性用到极至。这一战,拉开了战神的序幕。风云变色.众诸候跪地而行.不敢仰视。项同学此战,惊天地泣鬼神!

项同学败笔一.结盟违盟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又云兵不厌诈,鱼以为故君子不宜用兵也。

项同学目前兵力已有三十万之众。鱼儿常听母亲大人说.人口穷似灶门.灶门穷似海.一看一火将万物灭成灰.人口可把万物吃空.想想三十万众.吃饭就是大问题了。怎么办呢?

此时有人送上门来.人粮两得.项同学第一次为粮而结盟。

原文:

邯使使见羽,欲约①。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②。已盟,章邯见羽流涕,为言赵高。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将秦军行前。

本是好事.然项同学.生性多疑格局不够大.亦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发生什么事了呢?

掀开历史的画卷.我们悲悯于二十几万人的无辜.请默哀十秒吧!为这鱼儿对项同学想撕了他。

请看原文:

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③,遂西到新安④。异时诸侯吏卒徭役屯戍过秦中⑤,秦中遇之多亡状⑥,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羽。羽乃召英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之,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⑦入秦。”于是夜击坑秦军二十余万人。

一将名成万骨枯.而鱼儿宁愿战死.亦不耻冤死。项同学此举让世人不耻.更让人心向背。成天下者.乃需海之胸怀。此笔却为项同学霸王之路埋下败笔.后来在垓下之战中问路却让人指向泥沼而误逃机。而此时项同学仍要面对粮草之缺…项同学却自动忽略不计。此民生之根本如决堤之蜉蚁.岂容小视。

项同学霸王之三

鸿门宴一一放过敌人.即伤了自己

在鸿门宴中我们可以感受引小兔子一样虎口逃生的智慧。

此时的项同学 vs沛同学。好比拳王泰森 vs 鱼儿,乖乖上去。任杀任宰。好比小兔子VS老虎。

然而小兔子白莲花一朵。脆生生与项伯攀了个亲.叫得可亲了。伪装得老无辜可怜了。

可惜范增火眼金睛.卓识远见了。

后来沛同学还用四万金离间范增.砍去项同学之右臂。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沛公在项伯之佑下.假入厕而逃走。此并非天意。而在人谋.故有人云。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第一回合.沛公装弱得救。大智若愚也。示弱并非不强.鱼儿听闻.牙齿坚锐.却不及柔软之舌存之久焉。此亦一生存之道也。

原文:

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①击关。羽遂入,至戏西鸿门②。闻沛公欲王关中,独有秦府库珍宝,亚父范增亦大怒,劝羽击沛公。飨士③,旦日合战。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良时从沛公,项伯夜以语良。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④于羽。明日,沛公从百余骑至鸿门谢羽,自陈“封秦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闭关以备他盗,不敢背德”。羽意既解,范增欲害沛公,赖张良、樊哙得免。

阅笔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⑤,四塞⑥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⑦。”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⑧,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项同学与江山失之交臂,毁约之失民心之二

杀秦王子婴.烧其宫室三月.收其宝.掠其妇.此战好比法西斯.项同学把到手向江山不要。真如韩生所说沐猴而冠。想那关中.阻山滞河.四塞之地。土地肥沃。兵家之地.亦是休生养息之地。项同学却少了范增谋士.而独有军事谋略而缺政治远见。

此时久战而累,后方贡给不足.民之需一天统天下.更需安邦安民之际.项同学却思念江东,此格局又差矣,大丈夫天下为家。沛同学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就是天上地下的格局了.此是后话。

小白兔之约一一项同学Vs沛同学之三

鸿沟之约

沛同学鸿门宴险中求安,双手拱出秦宫.只求一安也。沛同学又出一计,请看原文:

阅四年,羽数击绝汉甬道,汉王食乏,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羽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①耳,今不取,后必悔之。”羽乃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范增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②。”行未至彭城,疽③发背死。

而范增死.项同学失聪.亦与沛同学签了君子之约。鱼儿依然记得.兵不厌诈.此时项同学忘了自己常用之手段,开始履行君子之约。一一鸿沟之约

原文:

汉关中兵益出,食多,羽兵食少。汉王使侯公说①羽,羽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东者为楚,归汉王父母妻子。已约,羽解②而东。五年,汉王进兵追羽,至固陵,复为羽所败。汉王用张良计,致③齐王信、建成侯彭越兵,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大司马周殷叛楚,举九江兵随刘贾,迎黥布,与齐梁诸侯皆大会。
鱼儿曾闻卧薪尝胆,些时沛同学数经处绝

处逢生,开始像狡兔三窟样,内积粮食.休整生息,养精蓄锐.外结蛛网。以蚁分象之势运筹帷幄。

英雄气短一一垓下之战

项同学之诗,垓下歌.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回到开头.我们的霸王在冲杀几百人之后买个人情让熟人.五分其身成其五王。

英雄至此.血染山河.鱼儿泪洒衣裳.爱其恨其.日落西山.鱼儿想清照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鱼儿不思.其人将死.其言也善.西楚霸王.伤感八千江中子弟.与他一起过江东.而无一人生环.岂有何颜面.独过河而求生.岂是项王所为。

至此.鱼儿轻击一掌,为项王不肯过江东。

谁看过汉书和后汉书啊,和史记比起来,怎么样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简介

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的《汉书》

【南朝 宋】范晔的《后汉书》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汉书简介

又称前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作者

《汉书》的编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史学价值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封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部书中所用材料,第一是根据他父亲所写,又根据其他人如刘向、刘歆、扬雄、冯商、史岑诸人。在《汉书·艺文志》里有一书称《着记》一百九十卷,此是汉廷史官所撰,或许亦为班固撰《汉书》时所采用。而在葛洪《抱朴子》里有一段话说:“家有刘子骏汉书百余卷。欲撰汉书,编录汉事沫得成而亡,故书无宗本,但杂录而已。试以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其所不取者二万余言而已。”此谓书无宗本,但杂录而已者,亦可说只是一些札记。故谓他“编录汉事”,殆是一条一条一段一段地编录。而以此一百多卷的编录本来校班固的《汉书》,几是全部采取了刘子骏的编录,没有用的只有两万多字。葛洪这段话,不像是随便造说,可是当好好审读。第一,刘歆书只是个杂录,非有成书。第二,说“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此语可分两个讲法。一是班固《汉书》完全抄了刘歆;一是刘歆《汉书杂录》,为班固完全抄了。此两讲法大不同,我们绝不能说班固《汉书》“全取刘书”,明明他父亲就写了几十篇传。但刘歆的编录,班固却全抄了,不抄的只有二万多字。刘歆乃西汉末年一位大学者,他编录了一百多卷材料,全为班固所取,那亦必是很重要的。至于《汉着记》一百多卷中间材料如何,我们无法知道。若说如孔子以前的“未修春秋”,那恐未必然。而刘歆在西汉学术上的地位,则或许还应在扬雄之上,决不输过班彪。班固花了几十年工夫,凭借他父亲及刘扬编录下的许多好材料在那里,倘使诸位今天要写一部民国史,而从前有人先有一部笔记预备写民国史的留给你,那自然用处就大了!刘歆所录下的材料总是很有用。试举一例,《汉书》里特别详及谷永。此人对刘欲发生着大影响,在《刘向、歆父子年谱》里,说谷永是当时大儒,汉代后半期的政治思想,此人影响非常大。刘歆助养代汉,自有一套政治思想作底,非如后来魏晋篡位之比。今《汉书》里谷永材料特别多,或许正是刘歆所编录也不可知。


《汉书》因袭《史记》,又不同于《史记》,其特点有三。

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

其三,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10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中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

我们续讲《汉书》和《史记》的比较。《汉书》也有比《史记》对后来影响大,该说是写得好的,就是它的十志。《汉书》的“志”,在《史记》里称作“书”。《史记》有《封禅书》,《汉书》改成了《郊祀志》。封禅是汉武帝时一件大事,司马迁的父亲就为对这事意见和当时朝廷不同,不见采用,抑郁在家病了,后来司马迁作《史记》,专记这事成一篇。实际《史记·封禅书》也不是只讲了汉武帝一朝的封禅,但班孟坚就把这题目改称《郊祀志》。“郊”是祭天,“祀”是祭地,祭天祀地是从来政府一项大礼节,封禅只是在此项目中的一件事。班书从上讲下,讲的是这郊天祀地的演变,其实讲法还是和太史公书差不多,只是题目变了,意义便别。以后历代正史都可有《郊祀志》,不如《史记》里的《封禅书》,却像只是当时一项特殊事件。又如《史记》里有《平准书》,《汉书》把来改成《食货志》。“平准”乃是汉武帝时一项经济政策,这是一项极重大的经济政策,太史公特别把来作“书”名。而到班孟坚,把平准改成食货。平准只是讲“货”,此又加上了“食”,国家经济最重要的两件事——便是“食”与“货”。这一篇志,便成这一代的经济史。后来每一部正史可以都有一篇《食货志》,但不一定都有一项平准制度。又如太史公有《河渠书》,因汉武帝时及其以前黄河决口,汉朝屡施救治,太史公就作了《河渠书》。渠就是渠道,班孟坚再把此题目扩大,改做《沟洫志》。“沟洫”是古代井田制度里的水利灌溉,当然治水害、开河渠,都可写在这里面。《史记》八书,每每特举一事作题目,而《汉书》则改成一个会通的大题目,不限在一件特别的事上。《汉书》虽是断代为史,而他的十志则是上下古今一气直下,从古代一路讲来,却不以朝代为限断。司马迁《史记》本是一部通史,而他的八书命题,偏重当代。班孟坚把他题目换了,就等于看成一个通的,上下直贯,古今相沿的事。我们讲过,历史上换了一个朝代,便换出一个样子,人物制度都可换,但在制度里有许多是从头贯通下来的,如像郊祀之礼、像食货经济情形等,在历史上一路沿袭,不因朝代之变而全变。班氏找出几项最大的题目来作“志”,于是此一体在历代正史中成为一特出的。一般学历史的人,觉得志最难读,不像读本纪列传等,读志才像是一种专家之学。学历史要知道历史中的事件较简单,如汉武帝时怎样、宣帝时怎样,都是比较简单。但要知道汉代一代的经济水利等,像此之类,题目较大,必要一路从上贯下,不能把年代切断。若照《史记》封禅、平准等篇名,好像只是当时一特殊事项,从班孟坚改换篇名,显然性质大变。

而且也有《史记》里没有,而《汉书》添进去的。《史记》只有八书,而《汉书》有十志。如《汉书》里的《地理志》,此后讲到中国沿革地理的,第一部参考书是《禹贡》,实际《禹贡》只是战国晚年时的伪书,第二部书便是《汉书·地理志》,其效用影响甚大。地理内容又可分两部分,一是当时的政治地理,分郡、分国,共一百零三个,使我们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双代的政治区域大概划分,尽在这里了。以后历代政治区域划分不同,也几乎每一断代史里都有《地理志》。会在一起,就可以研究中国的沿革地理。而同时班孟坚又根据《诗经》十五国风,把各地民情风俗彼此不同处,都扼要地写上。这一部分却又是《汉书·地理志》里极重要的,惜乎后人不能根据此点继续班氏来写得更深更好。如我们今天,也都知道台湾和福建不同,福建和广东不同。每一时代之不同,如能有人学班固《地理志》写出,这将为读历史人贡献了一个极大重要之点。故自有《汉书》以后,历代学历史的人,特别对于《汉书》里的十志工夫用得大。如《地理志》,只讲清代一代研究它的,就不晓得多少,这在史学中已成了一种专门之学。又如《汉书》另有一篇《艺文志》,亦为《史记》所没有。《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刘向刘歆的《七略》而来。刘向歆父子在当时是监管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外边看不到的书,尽在皇家图书馆里,他们父子把这许多书汇集整理分类,成为《七略》,此是一种有提纲的分类编目,班固根据这编目来写《汉书·艺文志》。虽然只是根据刘向刘歆,并不是班固自己所写,但这篇《艺文志》就变成了将来所谓目录校雠学最深的泉源,最大的根本。在中国廿四史里,就有八史有此同样的志。后人把此八篇汇刻单行,称为《八史经籍志》。从古书籍,任何一部书,从何时传下,有的一直流传,有的半路失掉。如汉代有的书,到隋代没有了。隋代有的,唐代、宋代没有了。我们只要一查各史《艺文志》、《经籍志》便知。要讲学术史,有此一部两千年积聚下来的大书目,这是历代国立图书馆的书目,真是珍贵异常。可是从来的学者讲究《地理志》较易,讲究《艺文志》较难。直到南宋时代郑樵《通志》里的《校雠略》,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校雠通义》,才把《汉书·艺文志》的内蕴讲得更深透。直到今天,成为我们讲学术史,特别是讲古代学术史的一个极大依据。当然普通读《汉书》的人,有的不懂地理,不会看《汉书·地理志》。有的不会看《艺文志》,不懂《六艺略》、《诸子略》这种分类的重要。但亦有人专门研究《汉书》十志中的一部分,如《地理志》、《艺文志》等,其所贡献也往往在研究《史记》者之上。

《汉书》也有表,中间有一《古今人表》,很受后人批评。因《汉书》是断代的,而《古今人表》,则从古到今把一应人物都列上了,此与《汉书》体例不合。《史记》虽是通史,但古人列传的并不多。第一篇是《伯夷传》,伯夷前边的人都不管了。第二篇《管晏列传》,从伯夷到管仲这中间还尽有很多人,也全没有了。而这个古今人表则网罗甚备。固然在当时应有书作据,而在现代,十之七八也还可考查得出。清代就专有人为此人表逐一查他出处。不过此表被人批评,重要的并不在这些人之多出在汉以前,而更为他把古今人分成了自上上到下下的九品。如孔子列上上,颜渊列上中,老子则放在下面去了。当然把历史上人分成九品,不会都恰当。然而大体上说,尧舜在上上等,桀纣在下下等,像此之类,也不必特别太严苛地批评。因有人批评及此,就讨论到《古今人表》是否班固所作,还是后人加上,我们不论这一点,只讲《古今人表》在《汉书》里也如《地理志》、《艺文志》等,都是超出于《史记》之上的一类文章,该认为这是班固《汉书》有价值的地方。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这部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在整个《后汉书》中,范晔所撰的“纪”、“传”当然是最主要的部分。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曾任宋武帝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因为触怒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他郁郁不得志,于是发奋编写《后汉书》。在刘义康和宋文帝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范晔受到牵连,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名被杀。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在各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删繁补略,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写成了《后汉书》。这部书具有简明周详的特点,因而能拔起于众家之后。从思想上看,《后汉书》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持批判态度,对东汉后期豪强专权下的黑暗政治也有所揭露。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注重道德品质。在体例上,《后汉书》把东汉一代在位时间短、事迹不多的殇、冲、质三帝附在其他帝纪后面,又开创了给皇后增作本纪的先例。这既反映了他对君权的尊崇,又反映出东汉一代皇后在政治地位上的日益强化。另外,《史记》、《汉书》中已经有了“类传”,即把同一类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后汉书》在这方面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其中《党锢传》、《宦者传》反映了东汉封建政治的重要特点。在《儒林传》之外新立《文苑传》,表明文学和经学开始分家。至于《列女传》,又在纪传体史书中开创了为妇女立传的先例。著名的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就收在这个传中。在文学价值方面,《后汉书》的“论”、“赞”是值得称道的。作者自认为是“精意深旨”,后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壮采”。

《后汉书》的版本流传,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唐代,刘昭所注《后汉志》三十卷与李贤所注《范书》是单独别行的,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后汉书》初刻本及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的校定本,都还没有收入《续志》。到了干兴元年(1022年),由于孙奭的建议,此后的刻本才把《续志》附在范书纪传之后合刻。毛氏汲古阁本也是如此。而明代监本在合刻时抹掉了司马彪的名字,改刘昭注补为补并注,清代武英殿本又照明监本翻刻。这样,就很容易使人误认为八篇志是刘昭注并补的了。1965年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后汉书》,对于古人在这方面的粗略疏忽进行了清流正源的工作。校点者参考各本,重编新目;在排列顺序上,把范书纪传部分及李贤注放在前,司马彪所撰《续志》及刘昭注放在后,各部分都写明作者姓名。经过这一整理,整部《后汉书》面目一新。

作者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着《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晔被杀,当时《后汉书》志稿乃范晔请谢俨代作,稿虽完成,但谢俨恐范晔之祸及于己身,匆忙将志稿毁掉[4]  ,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史学价值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八家《后汉书》

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谢书纪、志、传诸体俱全,且有所创新。如《兵志》、《风教传》为其所独有。从佚文推断,《独行》、《方术》、《逸民》、《列女》诸传当创始于谢书,并为范晔所吸取。谢书表彰忠义隐逸,不以名位为限。且谢书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为范书及其他诸家后汉书所不及。现存谢书佚文数量较多,其中又半为范书所失载。但此书地方色彩较浓,京洛事缺于三吴,不能全面反映东汉一代历史。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此书佚文所存数量甚少,仅光武、明、章、安、桓、灵六帝纪论及少数人物传散句。其论赞褒贬抑扬,发自胸臆,直道而陈,有一定的史识。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晔《后汉书》,已见前述。纪传佚文数量仅次于谢承书。书名《续汉书》显系接续《汉书》而作。范书删改诸史时,重于文采,有的史实节略过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诸家后汉佚史订补,而《续汉书》最受重视。以李贤注为例,引司马彪书多达一百四十九条,远在他书之上。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用《续汉书》释汉末之事也最多。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卷。峤改称志为典,计划写十篇,惜未竟而卒。复由其子华彻、华畅相继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时,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称其书“准当”,与司马彪书之“详实”等驾齐观。所以范晔撰《后汉书》,除以《东观汉记》史料为基础外,华峤书成为其主要蓝本。直接袭用华峤论赞可知者达十处之多,占范晔论赞的十分之一。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所存仅《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五志佚文,对《续汉志》略有助益。列传佚文甚少,且与范书雷同,用处不大。

袁少松《后汉书》,一百卷。袁书纪传质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书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国志》、《五行志》佚文对订补《续汉志》较有助益。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后汉纪》似为未完之作,流传不广,散亡亦早。但所记汉末之事颇详,为袁宏所吸取。从佚文看,四库馆臣以为皆以袁纪文意为佳。故璠纪利用价值不大。

张莹《后汉南记》,五十五卷。书早亡,佚文数量也最少。唯安帝见铜人条,为其所独载。

以上,前七书的辑本,以清姚之驷的《后汉书补逸》为最早。清人辑本中质量最精的,当推汪文台的《七家后汉书》。

汪氏留意于诸家后汉书,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于所藏姚辑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弟子汪学敦复有增益,辑稿遂成。其取辑广博,辑文丰富,考辨精审,出处周详,编目有序,末附无名氏《后汉书》佚文一卷,颇便于用。不过,汪氏僻居远县,观觅善本以资校助,脱漏衍讹,在所难免。汪氏殁后,书稿售于他人,虽经汤球手录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赵 叔、林粲英刊行时,校刻未精,复增舛■。加上未辑张莹记,其功未毕,有待订补。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往》的出版,弥补了汪辑的不足,是较好的辑本。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本文标题: 王莽后汉书读后感(后汉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40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父亲刘墉读后感(我读刘墉_读后感)五三班的坏小子“肥猫”读后感(五三班的坏小子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