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1读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那童话般的小村庄浮现在我的眼前:村前小溪围绕,鲜花盛开;村后群山环抱,树木茂盛,鸟儿们欢唱,动物们奔跑,多么美丽的景象呀!可是,小村庄的结局却是被洪水冲走了,为什么呢?读完课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村里的几十户人家都有了锋利的斧头,他们用斧头砍下了一棵又一颗的参天大树,人们用木材盖了房子,造了工具,做成了家具,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在他们的欢笑声中,我仿佛看到了树木倒下的惨景,树叶“哗哗哗”地作响,好像在哭泣,鸟儿们悲伤地叫着,好像在说:“大自然不仅仅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为什么要破坏我们共同的家园啊!”动物们没有了家,不得不四处流浪,它们也愤愤地说:“破坏大自然,终究会受到惩罚的。”果然,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下了好几天,没有了树木的保护,洪水冲走了小村庄。这样悲惨的结局不是斧头和洪水的错,而是人们那颗为眼前私利而贪婪的心。
合上书本,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树木减少,鸟儿不再欢唱;工厂排污,小河不再清澈;大气被污染,空气不再清新,小草不再碧绿,花儿不再鲜艳……一切都和课文一模一样,怎能不让人担心有一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呢?
晚上,我梦见自己是一名“保护环境小卫士”,我亲手栽种的小树变成了一片森林,小动物们又有了温暖的家,鸟儿们也飞回来为我唱歌。我把“别踩我,我也会疼”的警示牌放在草坪上,小草们用碧绿的笑脸欢迎我,花儿们用鲜艳的花儿感谢我,蜜蜂和蝴蝶又回到了它们身边。我给工厂和单位领导读了这篇课文,工厂停止了排污,小河清澈了,小鱼儿又有了温馨的家。厂矿停止了烧煤,空气清新了,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多么美好的梦呀!醒来后,我的脸上挂着丝丝微笑。我相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一切都会成为现实的。朋友们,让我们把大自然变成绿色的家园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2早先有个美丽的小村庄,树木长的(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甘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户户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造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我为小村庄的人们而感到羞耻。
我在这里,我要对全世界的人们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人类;破坏环境,就是破坏自己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人类自己的地球。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伸出自己手来为我们的家园做点贡献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3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里讲了:从前在山谷里,有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的河水清澈见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都有了锋利的斧头。村民们如果想盖房、造犁,就拎起斧头把山上的树木一棵棵的砍下来,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可是人们却丝毫没有察觉。
过了很多年,人们还是肆无忌惮地继续砍伐山上的树木,毫无节制,最后,一次暴雨过后,山洪爆发,美丽的小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到了何处。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小村庄的消失感到痛心,为人们的不良行为感到羞耻!
我想到现在空气、水、土壤被污染、大气层被破坏,我们就像小村庄里的村民一样,会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从收集到的资料中了解到:现在全球变暖,海面正以每年三十厘米的速度逐渐上升,再过几十年后,有一些靠近海边的国家和城市将不复存在。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人们啊!醒悟吧!不要破坏环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啊!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不要让小村庄的悲剧再重演!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4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很久以前,在一个山谷里,有一个很美丽的山村,这儿的空气很清新,人们过着犹如世外桃源的日子,可是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儿的人们都有了斧头,他们也用斧头到山上砍树木,建房子、做家具。他们都利用斧头砍树木建了漂亮的房子。
可是过了很久以后,一次这儿下起了暴雨,由于没有树木的抵挡,暴雨摧毁了他们的房子和所有的一切。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很多,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在搞环保,要爱抚花草树木,也是为我们以后的子子孙孙造福,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要为以后的人着想。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一定要做到自己要爱抚自然环境,还要呼吁家人和周边的人们一起来保护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的.地球才能给予生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5一片茂密的树林,一片生机勃勃的小草,一朵朵争芳斗艳的花儿,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理想的绿色星球吧!可事实并非如此。
一片片茂密的树林,现在已变成了一个个矮小的树桩;原本蔚蓝的天空,现在已成了废烟雾霾的领地;原本宁静的世界,现在充斥着汽车的叫嚣;原本清新舒适的空气,现在已充满着PM2.5等固体颗粒物,令人不适……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我们理想的星球截然不同。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文章。文中的小村庄本是一个草木繁茂、百花争艳、空气清新的地方。突然有一天,斧头来了,茂密的森林消失了,如猛兽般凶猛的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就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村庄消失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现实的世界。以前我觉得绿树绿草到处都是,房前屋后树木长得很茁一壮,枝繁叶茂的,小草更是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而且即使今年枯萎了,明年还会再长出来。所以我们常常在草坪上打滚,做游戏;也会跳起来摘树上的叶子,还比赛看谁跳得高,摘得多,等到有了一大把的时候就往高处一抛,还大叫一声“天女散花”,剩下满地的叶子在哭泣;花坛里的花还不等完全开,早就被我们都摧一残了,只剩孤零零的花枝随风摆一动。很快,大片的草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又一栋的住宅楼;大树被砍了去,成为了桌子椅子衣柜和一双双一次一性一的木筷;刚栽种的小树苗挡不住烈日的炙烤,只剩下光秃秃的马路在痛苦的挣扎……如果我们继续破坏环境,也许很快我们生活的世界也会像那个小村庄一样永远消失。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爱一护每一点绿色。请不要践踏草坪,因为小草在那里安睡;请不要攀折树枝,因为它为我们提一供生命的养料。一爱一绿护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星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6今天我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前有一个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
可惜村里的人不懂爱护,同时也是为了利益,便把树木一棵一棵砍掉。就这样树木一棵棵倒下,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终于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哗哗哗的下,雨水淹没了整个村庄。雨停时,一切都不见了……。
为什么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呢?因为小村庄附近的树木真的太少了!而树可以吸收水份,防止水土流失。我觉得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生命,那些利益还有什么用武之地呢?值得这样做吗?所以我们要保护树木,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居民。因为事实已经证明爱护环境,保护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7我读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被深深地震撼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村庄原来是很美很美的,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但是由于后来人们乱砍树木,导致小村庄被洪水吞没的故事。
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小村庄美丽的风景,绿荫荫的草地像一块巨大的地毯,牛羊成群结队地在草地上奔跑,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像绿色的海洋。转眼间我又仿佛看见了美丽的小村庄被凶猛的洪水淹没了。
我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了树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啊!如果不保护树木,洪水就会泛滥;如果不保护树木,沙漠将会一天天扩大;如果不保护树木,太阳中的紫外线将会破坏人体机构;如果不保护树木,植物就会消失了。如果树木消失了,就等于动物的天然基因库消失了,也等于破坏了植物的保护伞。世界上没有了植物和动物,就会变得寂静无比。到时候,人类就会从地球上消失了,再也不可能复生了。
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想起我昨天看的一份资料:现在,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分钟消失一块足球场那么大的森林的速度递减着。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可我国却有大约84%的动物生存在森林里。如果森林全部消失了,等于物种灭绝了大约1万到3万多的物种。
这篇课文教育我们不要乱砍树,不要乱破坏植物,乱捕杀动物。
否则人类就会自取灭亡。
人类啊!救救森林!拯救自己,保护地球吧!──这是地球在呼吁。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8在暑假里,我读了《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那里的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
我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十分悲伤,因为那些人们乱砍伐那些高大笔直的树木。如果我们乱拔那美丽的小花朵,嫩绿的小草,仍然也是会一样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现在的花草树木,我们不能伤害它们,如果我们伤害了它们,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多么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像现在我们这么爱护、保护那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儿,那一棵棵嫩绿的小草,那一棵棵高大笔直的大树,也就是要保护花啊、草啊、树啊,要保护好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伸出双手,一起来爱护环境,一起来保护动物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9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小村庄的人们为了眼前的“不错”的生活,肆意地砍伐树木,几乎把树都砍光了,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大面积的植被变成了裸露的土地。原本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被洪水给卷走了。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它不仅能阻挡风沙,净化空气,防止泥土流失,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气体,放出同样多的氧气。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话,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见,植物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可是有些人却还不知道这些,他们到处乱丢垃圾,践踏草坪……长此下去,我真不敢想象我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子!
作为小学生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除了平时努力学习以外还应该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生活更加美好!作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10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中描述: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种了很多树木,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用锋利的斧头把山上的树木砍光了。于是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但是一场大雨就把村庄冲走了。故事告诉我们:破坏大自然,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呼吁大家要维 护生态环境,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对大自然的伤害和破坏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发展呢?今年世博会在我国上海开幕了,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在自己的展馆里,用不同的文化阐释什么样的理想城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文化融合,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全世界各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来解答“城市的能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和城市管理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以人类的智慧和创新,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向人们描绘了一副城市化的美好愿景。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地球吧!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这本书写的是诗化的乡村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工业和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作者依然固执地把乡村作为他灵魂和文笔的栖息之地。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以史官的姿态记录下他的村庄和生活里琐细的点点滴滴。那样人间烟火的朴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实语言里在读者面前流淌开来,不知不觉间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这本书在内,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构建着一个作为世外桃源的乡村。书中他竭力营建的黄沙梁村并非纯净无瑕的完美乐土,但是其纯朴自然的美却令人心惊。在那里人与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谐,每个生命都有机会在阳光里自由地挥洒,即使它们之间照样要有旷日持久的争夺,有对这个贫瘠世界不满足的索求。
作者笔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略显原始的干净简单,他并不讳言村庄生活中的阴暗与欲望,然而他的文字却让人依然有能力怀抱对温暖的信仰。
对于自然,作者的视角是谦卑的。他的文字仿佛就从中生长出来,还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这些文字的平静下掩藏着不着痕迹的悲伤,或许它源自作者内省的态度和安静的孤独。以《一个人的村庄》为题,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独弥漫全书,然而正是这样的孤独,注定了这本书的深度。
孤独时人们往往耽于思考,同时,进行思考的必要条件就是远离尘嚣的孤独。在如今这个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往无前的时代,作者的乡村就是这滚滚洪流中的微小孤岛,守候着这种罕见的、空白而清醒的坚持。
扩展资料
读后感注意事项:
1、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2、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3、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4、以“感”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5、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以《一个人的村庄》为题,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独弥漫全书,然而正是这样的孤独,注定了这本书的深度。以下是一个人的村庄 读后感 范文 5篇,希望大家喜欢。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1
当你感到内心有怨、有憎、有怒、有忧,且挥之不去时,不如坐下来读一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那素朴、深沉的文字,会让你渐渐平静。
在许多人眼中,乡村是贫穷落后、脏乱不堪的,而刘亮程笔下的村庄,彰显着勃勃生机,洋溢着平和与闲适之美。
“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一辈子注定没有什么大事可做,只能闲逛。那不如拎一把铁锹吧,在村外的野地上转悠,看哪不顺眼就挖两锨。谁家玉米地的草长这么茂盛,钻进去胡乱地铲上一会儿。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立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我”沾沾自喜,只因改变了两株玉米的长势。
有时候,“我”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相中哪个村庄,就找个无人的院子住下来。在夕阳的余晖中,点一支烟,猜想自己弃下的房屋,有没有新的主人?那红砖下压着的钥匙,是否会被放回原处?
“我”无事可做,整日闲逛,像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流浪者。
“我”与虫共眠,对一朵花微笑,猜想驴和狗的心事,收拾好院落恭迎第一场雪,在寂静中体悟一个村庄的生长……“我”体察万物的情绪,视万物为朋友,与万物和谐相处,“我”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大自然合二为一。
书中很少写到人,偶有提及,也不过是旁观而已,使得这份从容与和谐,因为缺乏人的温暖,而透着孤独与荒凉。
为什么没有人?为什么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
“一条没有主人的狗,一条穷狗,会为一根干骨头走村串巷,挨家乞讨,备受人世冷暖,最后变得世故,低声下气,内心充满怨恨与感激。感激给过它半嘴馊馍的人,感激没有用土块追打过它的人,感激垃圾堆中有一点饭渣的那户人。感激到最后就没有了狗性,没有一丁点怨恨,有怨也再不吭声,不汪不吠。”
做一条狗如此不易,那么做人呢?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有些虫朝生暮死,有些仅有几天或几个月的短暂生命,几乎来不及干什么便匆匆离去。没时间盖房子,创造 文化 和艺术。没时间为自己和别人去着想。生命简洁到只剩下快乐。我们这些聪明的大生命却在漫长岁月中寻找痛苦和烦恼。”
“蜻蜓飞来飞去最终飞到夕阳里的一堵土墙上。人东奔西走,最后也奔波到暮年黄昏的一截残墙根处。”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就隐藏在对风、雪、狗、虫、花、草的描述中。或许,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令人失望的,人群是最令人恐惧的。
是不是人群中的踩压、猜疑、冷漠和利用,已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温情?能够在大自然中享受孤独的欢愉,正是因为离开了人群?抑或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悠然从容、自得其乐?
孤独,有时是无可奈何,但能够享受孤独的欢愉,人生就步入了豁然开朗之境。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2
这本书写的是诗化的乡村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工业和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作者依然固执地把乡村作为他灵魂和文笔的栖息之地。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以史官的姿态记录下他的村庄和生活里琐细的点点滴滴。那样人间烟火的朴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实语言里在读者面前流淌开来,不知不觉间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这本书在内,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构建着一个作为世外桃源的乡村。书中他竭力营建的黄沙梁村并非纯净无瑕的完美乐土,但是其纯朴自然的美却令人心惊。在那里人与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谐,每个生命都有机会在阳光里自由地挥洒,即使它们之间照样要有旷日持久的争夺,有对这个贫瘠世界不满足的索求。作者笔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略显原始的干净简单,他并不讳言村庄生活中的阴暗与欲望,然而他的文字却让人依然有能力怀抱对温暖的信仰。
对于自然,作者的视角是谦卑的。他的文字仿佛就从中生长出来,还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这些文字的平静下掩藏着不着痕迹的悲伤,或许它源自作者内省的态度和安静的孤独。以《一个人的村庄》为题,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孤独弥漫全书,然而正是这样的孤独,注定了这本书的深度。孤独时人们往往耽于思考,同时,进行思考的必要条件就是远离尘嚣的孤独。在如今这个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往无前的时代,作者的乡村就是这滚滚洪流中的微小孤岛,守候着这种罕见的、空白而清醒的坚持。
书中的“我”,即全书的贯穿者和叙述者,一直以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出现,试图真正融入自然却从未成功。这也难怪,毕竟每个生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达的悲喜。全书中“我”始终是一个闲散的游荡者、村落生活的旁观者,无为而又无奈,无畏而又无聊,淡看生活的无常。“我”并非通达智慧的哲人,只是时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凡人引领起了整本书中对生命、对村庄、对许多哲学本原的终极思考,作者的叙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与文中的叙述虽密不可分却始终存在着某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就像“我”与自然界之间的疏离感,虽无限接近却始终无法抵达。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就是似乎站在云端之上看人间风雨变迁,虽痛可切肤但实际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实现读者与文本的融合。这也许是作者旁观者的身份以及洁净而有节制的叙述风格所造成的,却也赋予了本书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思考空间,令读者阅读时感觉意犹未尽,掩卷后却又感怀良久、恍如隔世,其兴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叹。
关于村庄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生存状况的作品近年来并不少见,同其他作者一样,本书作者所能够预想的村庄的未来是流散,是生与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体的遗忘与湮没,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盲目地乐观。可是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完成着对于黄沙梁这个在他笔下重建的村庄的架构,也许他的建构就是为了拆散,他的寻找就是为了告别。本书最后部分以“家园荒芜”为题,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离乡,故土荒凉。在农村的未来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庄不过是万木丛中一具远年风干的标本,通过它,我们看见了那些草长虫鸣的岁月,也听尽了他这曲既是呼唤又是告别的挽歌。
读《一个人的村庄》,需要安静。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3
对于故土,那村庄里的生活,刘亮程满怀感恩的深情。
在人畜共生的村庄里。
每一个动物的呼吸都是人的呼吸;每一株草的枯萎都是人的悲凉;每一天的深夜都是酣睡农人的梦。手握铁锹,静坐田埂,仰望星空,听众狗吠吠,观明月莽原。他自称是一个扛着铁锹“闲逛”的人。在他的村庄里如那老狗一般摇摇晃晃;从老屋到田间地头。他用草绳拉直一棵歪斜的胡杨,他用铁锹挖过许多大坑,又堆了几座土堆。他知晓一条活到老不易的狗,他通晓一头通人性的驴,他与虫共眠,追逐逃跑的马。在村庄里,他恣意地生活。他没骑马奔跑过,保持着自己的速度,怀揣感恩之心活着。
在远远的荒芜中。
荒芜的家园是被人村庄的寂寥;那是间不曾打扫过的老屋,那块没有安心种好的土地;是黄沙梁落日的余辉。面对那十年后重修的门楼孤立在荒原中,空旷而孤独。内心不免多了些惆怅与不舍,此时荒草已从墙陀涌了进来。那血浓于水的情谊被有情风携带穿过那荒野中的门,那黄沙梁的太阳再一次照向手中的铁具,折射出他对故土无限的眷念。满腔热血倾注在这荒芜的家园,那声他养他的地方。他的生命中不曾有过天堂,唯有故土。
在城市的日子里。
虽说是一个农民,他对城市没什么感情 ,但仍怀有感恩的心生活在城市中。人家把马路扫得一尘不染,还建了高楼和公园。谨慎地走在马路上,享受着这突来的美景。扛着铁锹进城,像开垦荒地般地“经营”城市。不过,他又是城市的一个匆匆的过客,用他的话来说,是踏破铁鞋觅吃处。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饭馆就算是吃下了,在陌生的城市他没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于是,他学会恭恭敬敬的敲门,规规矩矩的守门,怅然无惜的找门。因为怀揣感恩之心,无拘于城市的林总,他依然扛着铁锹过街。
刘亮程随时随地的感受着生命,感恩每一株花草,每一片土地,这样的乡土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将感恩之心融于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
无论生活在那里,人都应该是感恩的生活着!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4
这本书写的是诗化的乡村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工业和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作者依然固执地把乡村作为他灵魂和文笔的栖息之地。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以史官的姿态记录下他的村庄和生活里琐细的点点滴滴。那样人间烟火的朴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实语言里在读者面前流淌开来,不知不觉间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这本书在内,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构建着一个作为世外桃源的乡村。书中他竭力营建的黄沙梁村并非纯净无瑕的完美乐土,但是其纯朴自然的美却令人心惊。在那里人与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谐,每个生命都有机会在阳光里自由地挥洒,即使它们之间照样要有旷日持久的争夺,有对这个贫瘠世界不满足的索求。作者笔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略显原始的干净简单,他并不讳言村庄生活中的阴暗与欲望,然而他的文字却让人依然有能力怀抱对温暖的信仰。
对于自然,作者的视角是谦卑的。他的文字仿佛就从中生长出来,还带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这些文字的平静下掩藏着不着痕迹的悲伤,或许它源自作者内省的态度和安静的孤独。孤独时人们往往耽于思考,同时,进行思考的必要条件就是远离尘嚣的孤独。在如今这个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往无前的时代,作者的乡村就是这滚滚洪流中的微小孤岛,守候着这种罕见的、空白而清醒的坚持。
书中的“我”,即全书的贯穿者和叙述者,一直以一个孤独者的形象出现,试图真正融入自然却从未成功。这也难怪,毕竟每个生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达的悲喜。全书中“我”始终是一个闲散的游荡者、村落生活的旁观者,无为而又无奈,无畏而又无聊,淡看生活的无常。“我”并非通达智慧的哲人,只是时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凡人引领起了整本书中对生命、对村庄、对许多哲学本原的终极思考,作者的叙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与文中的叙述虽密不可分却始终存在着某种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就像“我”与自然界之间的疏离感,虽无限接近却始终无法抵达。体现在阅读过程中就是似乎站在云端之上看人间风雨变迁,虽痛可切肤但实际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实现读者与文本的融合。这也许是作者旁观者的身份以及洁净而有节制的叙述风格所造成的,却也赋予了本书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思考空间,令读者阅读时感觉意犹未尽,掩卷后却又感怀良久、恍如隔世,其兴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叹。
关于村庄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生存状况的作品近年来并不少见,同其他作者一样,本书作者所能够预想的村庄的未来是流散,是生与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体的遗忘与湮没,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盲目地乐观。可是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完成着对于黄沙梁这个在他笔下重建的村庄的架构,也许他的建构就是为了拆散,他的寻找就是为了告别。本书最后部分以“家园荒芜”为题,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离乡,故土荒凉。在农村的未来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庄不过是万木丛中一具远年风干的标本,通过它,我们看见了那些草长虫鸣的岁月,也听尽了他这曲既是呼唤又是告别的挽歌。
读《一个人的村庄》,需要安静。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5
《一个人的村庄》是极端的,他对一切乡土的东西毫无保留地赞颂,所有的鸡鸭猫狗、驴马牛牲、草木鱼虫、风土山水,都被他赋予诗情画意般的臆想的升华。这种不计客观的近乎沉湎的偏激的爱,令我固执地近乎沉湎地偏激地接受。 其实一直到今天,我都不能理解,何以如此反现代性的退步的潮流取向,竟能令我如此心弛神往,及至疯狂地追求。 直到有一天,我重读此书时瞥到《寒风吹彻》一文,终于在童年的梦想和现实的沉伦中寻到了一条沟通的悬桥——尽管它是那么悲悯: ——————————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 大雪 中,被寒风吹彻。 真的长大了,童年时不懂的一些事一些人,终于也慢慢地懂了。其实无论是《一个人的村庄》的新疆火炉,还是我和我母亲的高邮咸蛋,一旦入了内心,大抵都是一样的。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遇到过一册纯粹感动我的书。一直到不久前,听闻郭小橹的小说《我心中的石头镇》入围2021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的六人决选名单。于是找来细看,于是再次不由自主地陷入狂爱。 共鸣的产生有时未必非得境遇相似。她的萧索的悲凉的乡土,她的孤独的恐惧的童年,她的“咸得连鱼眼睛都能喝两碗粥” 的鳗鱼鲞;我的清新的模糊的乡土,我的温暖的惬意的童年,我的“鲜得连蛋中油都能炒两盘菜”的咸鸭蛋。闭上眼睛,我和她竟然似一模一样的儿时岁月。 我固执地以为,只有将城市与乡村同时融入生命和血液中的人,才能体味到溪流之与瀚洋,夏蝉之与冬梅的不同的满足的快感。可惜这种都市和乡土的血肉相连的美丽,现今的孩子都无缘会到了。 其实我亦看过郭小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芬芳的三十七度二》——只是随意地匆匆掠过——大行其到的“小资”文学,虽然我也爱读,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迫自己与之“划清界限”——许是因为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吧。 就像我的前一个自然段那样,四个短句分别用三个破折号连接,两两互为补充,三三互为呼应。其实生命中的 故事 ,大概也是如此。昨天发生的事,会对今天产生影响;而对明天产生影响的今天的事,其实只是连接昨天和明天的故事中的驿站而已。 我又不知不觉地故作深沉了,但总会有人能读懂——我想。 在李寿全的《我的志愿》以后不久,我听到了《散步在清晨里》,旋律优美而恬静,就像童年的生活一样简单。我至今说不上这首歌的原唱者是谁,只是一如既往的喜欢。 和摩天大厦比起来,我更喜欢乡村田园;和r&b比起来,我更喜欢民谣流域。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的人?没有人可以告诉我。 夜深人静的时候,每每细想于此便徒生感慨。自以为是地将其“升格”为“哲学范畴”的问题,醒来却免不了一场哑然失笑。 今年是二零零五年,算起来,康德逝世距今已是两百零一年。只是他在二百多年前所定义的“哲学概念”,今日看来仍然是那般的深入我周身的血脉和骨髓。 —————————— 人既不能忍受一个没有价值的世界,也不满足于他所面对的现实,所以他需要一个理想的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补充和超越,并且以之作为他生存的根基和目标,哲学便应运而生。 我是在试图寻找这样一片理想世界,并籍此摆脱现实中的不安与不满吗? 我不知道。 尼采也早在一百零五年前离我们远去了,可是他的反现代,他的与启蒙的极端对立,他的义无反顾甚至是崇尚唯心的个人主义,每一样都是那样深入我心。我惶恐我迷惑,对自由的疯狂崇拜,仅仅是我个人的叛逆,还是我们这一代人共有的思维革命? 这是悲哀?亦是无奈? 或者只是——必历的阶段。
相关 文章 :
1.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
2.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范文500字
3. 遥远的村庄读后感初中范文5篇
4. 精选边城读书心得范文5篇
5. 读雷锋故事有感锦集范文
6. 大学生思政课疫情防控观后感500字5篇
7. 防控疫情阻击战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及其与文化精神之关系
论文关键词:差序格局 宗教权 宗族权 乡土关系观
论文摘 要:该文论述中国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结构及传统农村社会的权力——皇权、宗教权、宗族权和绅权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关系观”等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分别进行论述,分析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及其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最后得出了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存在于文化精神网络这中的结论。
中国农村是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中国华北农村》和杨 懋 春的《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均是从文化的角度,为我们描述了乡土中国的权力与文化的关系。而传统的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及其文化精神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关系?本文从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
(一)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差序格局
在中国乡村中,存在着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组织,比如各种市场、宗教、宗族以及乡村的一些共同的互惠组织所构成的关系网络。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为:人们生活在由各种宗族、宗教和正式、非正式组织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文化网络之中。费孝通曾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的特征表述为“差序格局”,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远近、亲疏,受“血缘”和“地缘”,尤其是“血缘”的影响。
中国农村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农村,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小国。所以富于伸缩的差序格局使得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二)传统农村社会的权力--皇权、宗教权、宗族权和绅权
1.皇权。从根本上看,中央集权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是无处不在的,也就是皇权无处不在。但在传统中国的统治中,封建皇权往往只延伸到县一级。
2.宗族权。传统的乡土中国是一个建构在宗族基础上的社会共同体。宗法关系便是基于宗族血统而产生的地域性极强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宗法关系对于个体来讲,是一种非常主要的关系。乡村中的任何一个人总是依靠家族来确立他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的地位。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下,宗法关系支撑着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
3.宗教权。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情结。 中国的宗教,有其独特的形式。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宗教缺乏一种宗教感。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世俗化宗教。它满足的是人们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乡土社会,存在一个以多神主义为特征的信仰体系。注重现世的求索动机,是乡土百姓信仰心理的主要特征。
4.绅权。在乡村,作为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就是乡绅。中国有一句俗语: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话道破了中国乡村的社会控制的实质。乡绅通过各种文化仪式作为其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在一般乡亲眼里,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学识,就是权威和公平的化身。总的说来, 耆 老和“乡贤”或“族贤”的权威或权力主要根植于地方性的传统,但与“乡贤”或“族贤”相比, 耆 老更多地获国家政权的认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组织对传统宗法制度的基本认同。
三、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精神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主体应该是那些融入中国农民血脉,不可轻易改变的东西如“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关系观”等等,它们反映了中国农民意识深层的价值取向和在这种价值指导下的行为模式,这样的文化传统,即使是在中国最发达最开放的乡村,我们依然能感受它的强劲生命力。
小农意识被认为是中国农民最典型的文化品格,有人指出“小农意识”的核心是保守主义、狭隘功利主义和封闭主义,但它是中国农民的精神传统。
中国农村社会中广泛存在着平均主义思想,这种平均思想是中国农民对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反叛,是对现实社会不满的补偿心理。
家庭价值观是中国先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并在中华儒学的倡导下,历经数千年颠扑不破。家庭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社会的构成元素,而家庭对个人而言,则是基本的利益团体,也是必须为之服务的对象。
中国农村的传统合作形式是以血缘关系的家族和地缘关系的邻里。这种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具有浓郁东方文化特色的“乡土关系”。
四、结构和权力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在国家向乡村延伸的过程中,理性的制度与传统的文化之间都产生了摩擦与融合。权力关系并不源于某一特别的因素,它是多元的,与文化、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当我们看待权力时,我们不能孤立地来认识它。这样一种能力的体现,是通过广泛存在于乡土中国的文化网络来显示的。权力既是一种强制与服从,同时又体现着一定的人际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杜赞奇所理解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做这样一种界定:基于各种传统组织、规范、礼仪所构成的各种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权威。这种网络,仿佛无影无形,但又实实在在地笼罩着整个乡土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文化网络将帝国政权、绅士文化与乡民社会纳入一个共同的框架,并将权力、统治等抽象的一般概念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连接起来,从而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中权威的产生的基础。
五、结束语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由于其地域的相对封闭性,由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的弱化,乡土社会的控制力量实际上存在于各种民间文化形式构成的文化网络,统治权威就出自这个错综复杂的文化网络之中。这种权威或者是卡里斯马型(charisma)的魅力型统治权威,或者是传统型(tradition)的统治类型。这两种权威类型,是依靠个人魅力或者世袭的地位,实际上所依靠的是在乡土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各种草根文化传统,来行使对乡村社区的管理和统治。传统村落视为具有高度价值认同与道德内聚的小共同体,其中的人际关系具有温情脉脉的和谐性质。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余恩海.中国农民的理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2,(12).
[5]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