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挑战读后感。这本书里面的大部分概念都已经看过。这本书居然是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写,就对于这种超前的观念,我真的是非常的震惊。,这本书...
父母挑战读后感。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了家庭教育当中的种种问题,误区以及措施。从根本上家长应该对孩子有足够的爱,信任和尊重,另外父母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学会不滥用自己的优越性,不任由自己的虚荣心带领。不过分溺爱甚至成为被操控的傀儡。对于父母来说,自己的成长。在整个教育的核心中反而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子女倒不如说是教育自己。
比较认同的几个观点是?作为母亲这方因为天然对孩子有连结,而且社会也赋予他照顾孩子的责任。但其实呢,以孩子为生活中心是不健康的。把关注的焦点完全放在孩子身上,时间久了。一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往往会想到要去纠正孩子的这些问题,搞到最后两败俱伤。其实只要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关怀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并且也能以母亲作为榜样来进行学习。
在父母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的就是传统的分工合作,就比如说严父慈母。那父亲如果对孩子过于苛责,母亲就用溺爱的方式来补偿孩子。其实不管父母双方的各种差异,在育儿理念上还是要有一致性,如果说一方对另一方表达出了公开的指责和反对。那以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导致孩子的迷茫。孩子在父母之间摇摆不定,对于他的成长非常不利。
另外还有关于自燃后果。书里面说到其实自燃后果和惩罚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同样很难受的,这一点我倒没有想过。但是自然后果。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就像明天打算去郊游,但是下雨了,那要么就是忍受着下雨还是去,要么就只好放弃,虽然难受但还是不得不去接受它。惩罚是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的抗拒,而且一旦孩子的能力发展了,他就可以不接受这种惩罚。
最后他提到说,如果孩子第一次就开始尝试扔东西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去见,因为这样会阻碍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我的想法是孩子扔东西其实是发现自己能够对这个物品产生影响,也就说用我的手,然后这个物体就掉在了地上,所以他会乐此不疲地去研究这种新奇的感受。那我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就是扔下去再捡起来再扔下去,因为捡起来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新能力的探索。而如果是直接阻止他的话,那他反而对这种行为会更加有强烈的好奇探索欲望。
《孩子挑战》第二章:了解孩子——读书笔记
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是朝着每个目标前进的。有时候我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有时候不清楚。孩子也一样。
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某个行为产生的结果,发现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举例)
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动机,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被这样的动机驱使,一天不下百次,而妈妈的反应恰好符合孩子的需要。而强化了这个隐藏的目的。如果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不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不会让妈妈生气,他还会继续做同样的事吗?他早就放弃了。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安静的好好玩,这时候也能得到妈妈的关注,亲切的微笑,满意的拥抱,那他也不会用捣蛋的行为去获得妈妈的关注。如果家长知道这一点,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孩子是通过得到妈妈过分的关注来获得归属感,如果妈妈了解这一点,就能比较好地处理这个事情。
孩子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 。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们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于他有没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
从婴儿期开始,他就通过观察和一次次的行为的成功,他能够确定——不是通过语言的方式但是很明确:这样让我有归属感,这样能让我受到关注。他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去满足他的基本需求。所以他的行为有目标导向。
他的行为源自内在动机,从一次次的尝试和错误中学习,他会不断重复那些让他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的行为而放弃让他感到不受关注和孤独的行为。根据这个指导,我们就会有引导孩子的方法。
孩子的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从童年起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
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 一岁前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他们要学会手脚协调等移动自己的位置拿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学习怎样让身体各个部分按照大脑发出的指令自如行动,他们观察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接受各种信息,进行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在孩子学习应付自己的内在环境的同时,他和外部环境也有了接触,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就是他对外部环境的第一个反应和互动。他察觉到自己微笑时,周围人给予他的表扬和鼓励。并发现当他用微笑回应别人的微笑时,感到很愉悦。
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
第一个是家庭氛围。
孩子通过父母亲的关系体验整个社会关系,每对父母营造的家庭气氛不一样,孩子通过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体验经济条件、种族背景、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吸收家庭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活习惯,进而努力让自己符合这个家庭氛围的标准。
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如果父母之间温和相处,彼此友善齐心协力,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和孩子相互之间也容易发展出这样的关系,合作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行为规范,如果父母之间相互敌对、相互控制,孩子之间就容易发展出同样的情况。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在发展自己个人价值观时的重要指标和方向。
如果妈妈在家里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孩子可能会模仿妈妈获取权威地位,如果父母之间存在激烈竞争,那么竞争就有可能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典范。
第二个外部环境因素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
(p49)孩子宁可被责骂也不愿被忽视。这样的矛盾想法,让乔治在心理上趋向成为“坏孩子”, 因为这样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庭定位:我是个“坏孩子”,而大人拿我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存在价值。 当然乔治并不是真的用这些词语思考,这是他潜意识里的信念,他通过不良行为赢得妈妈的关注。
外部环境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第三个因素,是普遍采用的“训练孩子”。
《孩子挑战》初中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孩子挑战》初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孩子挑战》初中读后感1这一章的章节名是“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那我们需要弄明白的第1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两难”的处境。不考虑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性内容,下面我将根据我们学生时代学的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把整个第一章的内容分段,然后分节理解。
第一章的内容包含23段,我们可以将这23段内容分为4个小节。
第1节的划分为第1段至第9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现代家长遇到的诸多困境,作者通过诸多现象的描述来说明这一点。
第2节的划分为第10段至第12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造成这种困境的两种常见的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原因分析。
第3节的划分为第13段至第17段,从这里开始,作者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节作者分析的是因为社会发展所以造成了我们现代家长的这些困境。
作者前面讲了很多很多,其实就是为了在这里引出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与上古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但是现代家长依然是按照传统规范来教养孩子的,而这种传统规范与现代社会大趋势的民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随着整个社会民主理念的提升,孩子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所以孩子们会要求他们能够和大人一样享有平等。而作为家长,我们不仅在行为上,甚至在思维上都还没有接受这一点。
应该也是在这里,作者说明了“两难”的处境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第12段最后一句话:传统方法已不适用于今日,而同时,我们还没学会新方法。
第18段至第23段划分为第4节,在这一节,作者开始深入阐述家庭中的“民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否认了民主是绝对的自由,把放纵当成民主的做法。作者认为:民主是自由与规范并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不能是以往的那种完全没有自由家长强权的方式,也不能是极端的完全没有规则来约束孩子,结果让孩子成了小霸王的那种状态。
具体怎样将自由与规范并行,应该就是这本书之后将要详细展开的部分了。
《孩子挑战》初中读后感2通过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又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作为一位老师和一位妈妈共同身份的我,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我也有过案例中的妈妈的举动,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样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承担责任,尊重规则这则是我们家长的一种挑战!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行为做法。
在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让孩子主动懂得规则进而主动的遵循规则。在鼓励孩子时也要得当,注意语言艺术,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和赞美,否则,孩子会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受挫,反而得到负面的影响!鼓励时鼓励孩子的行为本身,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让自己进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气,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们可能是习惯了责怪,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有勇气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感觉自己还小,什么都不会也做不好,气馁的心理逐渐严重,就等待着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再尝试进步!书中有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
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我们是孩子的向导,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该放手是就要放手,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去面对!再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感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杜绝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学习进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给自己充沛的正能量来面对孩子!陪孩子成长自己!加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