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https://mubu.com/doc/explore/37525,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做总比不做强!
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列了出来,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钟后要做的事,慢慢地,我勾勒出焦虑的几种形式。(寿终正寝、健康、事业、配偶、子女)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学习的平台期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和自己对话
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
“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身体里的原始人也会倾向于支持“后娱乐”,毕竟这样更舒适。
需要终身学习 ,因为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正如你知道了“元认知”,就知道了该如何反观自己;知道了“刻意练习”,就明白了如何精进自己;知道了“运动改造大脑”,就清楚了如何激发自己的运动热情。
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寻找清晰的证据。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
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让情绪极度透明。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史上最简单的“不读书法”》和《隐形的关键: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这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方法——凭感觉学习
“熔断不读书法”,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主动元认知: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
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如果没有元认知,我们将不能自称为“人”;如果元认知能力不强,我们也很难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成为自己人生的思维舵手:自控、审视、反馈、思考、提升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比如,阅读在你眼中可能只是用眼睛扫描文字,快速地把这本书扫完,而在有些人眼里,阅读就是和高层次的人聊天,他们赋予阅读这样的意义,内动力就会完全不同。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本书上半部分完:
到现在为止,对我触动最大的两点,第一就是元认知:
做自己思维的舵手, 对模糊零容忍。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第二是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做太多的事,focus。
所以我刚看了一下,做DS最小需要学什么东西?我准备列长期计划,哪个月学什么。再做一个每日的计划,每天都按照相同的时间做相同的事情。上午就学数学统计,下午就去做coding。而且一段时间每项就选定1-2个教材/课程,直到学完为止。
思绪-活在当下-身心合一(任务心态,身心分裂)-目标清晰选择少-集中聚焦-不再浮躁- 深度学习 -
拉伸区
积累
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改变了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
“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反馈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
第四,始终在 拉伸区 练习。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像做面试题一样做练习项目,像实际生产环境一样仔细coding)。
拆解目标,目标清晰了之后,“极度专注”也自然能做到了。
深度学习
触动>描述>应用
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将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翻译好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失误和不够精良之处。
深度钻研,生产内容vs轻度学习,消费内容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
·用是最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请用作品说话,输出、反馈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早起!要事第一!
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
“想清楚”才是一切的关键,就会主动实践,重构自己的行动力。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
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减少欲望,focus!
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二刷《认知觉醒》又有了新的认知与感触,现将干货精华部分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在近期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生活、对成长,有新的“认知觉醒”。
开篇被作者周岭的“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打动!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真的会有一个人的想法、心流,会和你恰巧的碰撞,恰巧的相似,恰巧的共鸣。
即使含泪拷问,也似乎错过了最佳时机,毕竟人生是个单行道,无法从头再来。
而有一小部分人幸运些,在合适的年纪“睁开了眼镜”。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
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懒惰;
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
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
读了很多书,都忘了
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
书中描述了大脑的三种分类:
通过大脑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认知、情绪、本能的控制期是由什么决定的。
****************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 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认知觉醒》周岭
****************
成为 思维舵手 有三种方法:
1、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2、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针对长远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因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
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
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
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问题十有八九就出在这里。
我们的一切行为表现,其实都是它们博弈的结果。
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也会像一个迷失的人一样,内心没有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会厌恶自己,因为 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择。
六条 寻找人生使命 的建议:
1、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2、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3、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4、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5、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6、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如何 捕捉感性 :
1、“最”字法
2、“总”字法
3、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4、梦境
5、身体
6、直觉
我们可以把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列出来,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钟后要做的事情,目前梳理出五类形式:
1、完成焦虑
2、定位焦虑
3、选择焦虑
4、环境焦虑
5、难度焦虑
所以,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是两点: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
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保持耐心、提升能力、克制欲望、接受环境,也许是当下,我们可以做出迅速调整的有效策略。
欢迎关注@小叶子叶萌萌正能量 一起共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往期推荐
《无限可能》打破限制性思维模式,快速唤醒学习脑
《可塑的我》学习心理学35堂必修课,成为自己人生摆渡人
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触动点
由于机缘巧合,我基本上实现了“阶层跃进”。有想过开启”养老模式“,却又不想浑浑噩噩,更不想做个转瞬即失的”爆发户“。在事情处理的空档期,我没有好高骛远,我一直在修炼,通过大量多领域阅读和反省提升自我能量。除却自然而然地驾驭随之而来的生活,我觉得我还可以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准,像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流畅。
除了以上两个概念,还有很多点都对我有所触动和启发。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下下看清世界,提升自制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本书分为两大篇章:内观自己,摆脱焦虑;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下面也将从这两大版块进行复盘。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书中开关部分从人类大脑的构造、进化等阐述了人类的天性——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避开人类的这一天性?这里面存在着高低之分与权力之争。很显然,我们的大脑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由不同模块“堆砌”而成的,就像一台七拼八凑组装出来的电脑,主板是老的,显卡是旧的,中央处理器却是新的,所以它们在一起工作时必然会出现很多兼容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人类的三重大脑说起, 本能脑: 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情绪脑: 源开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理智脑: 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理智脑 虽然高级,但比起来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每次理智脑与本能脑、情绪脑,甚至有时候它还没来得及启动,身体就已经被本能和欲望“劫持”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所以,我们不能仅依靠天性和感觉野蛮生长,需要用恰当的智慧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而不是靠自制力。
那么正确开启 理智脑 的路径又是什么?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诚然,社会中的精英也都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同时,上篇中还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概念。梳理清晰可以开启另一个自己,对自己也许是一种重生。
耐心: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这也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因为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毫无疑问,对外部世界的规律的认知能使我们耐心倍增。
潜意识&意识: 为了更好地生存,进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识分层的手段,它让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如此分工,意识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高级的社会活动。作者索性把理性表述为意识,感性表述为潜意识。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潜意识是智慧的,它包含了很多理性无法涉及的东西,甚至包含了人类的集体智慧。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诚如洪兰教授的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这话不无道理。
无意识: 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来自潜意识的真实信息。不过,产生第一个念头的过程很短,如果不刻意练习可能感知不到,因为理性思考很快就会接替潜意识发挥作用。
梦境: 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元认知: 实际上,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为我们人类所独有,元认知是人类的终极能力也是我们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源。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制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宣言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停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我们天然被潜意识左右,而元认知又可归为两类: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元认知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你能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而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问题十有八九就出在这里。
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因为学习前人的智慧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的全局视角(高度)、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深度),帮我们从无知中跳出来,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未来视角总是当前行动的指南针,它可以在茫茫的生命中为你导航,让你主动选择去做那些更重要而不是更有趣的事情。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高尔基曾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冥想: 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冥想。是的,冥想就是那种只要静坐在某处,然后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冥想带来的极速专注可以帮大脑做健身操,通过持续锻炼,大脑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同时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成长: 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随着我们不断长大,大脑的前额皮质开始发育,理智脑的战斗力才慢慢增强。不过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所以,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成为自己人生的思维舵手。
元时间: 元时间通常分布在“选择的节点”上,比如一件事情、一个阶段或一天开始或结束时。善用这些时间会极大程度地优化后续时间的质量。那么,在“元时间”内我们要做什么呢?很简单,就做一件事:想清楚。如果不在这些选择的节点想清楚,我们就会陷入模糊状态,而模糊是潜意识的领地,它会使我们产生本能的反应——娱乐。所以,基本的应对策略便是: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同时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下篇部分,主要从提升专注力、行动力、情绪力、学习力等路径同时引导大家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从而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专注力: 专注力在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收回感受,回归当下:让感受回归行动。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这个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它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其力量不可小觑。
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刻意练习的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聪明: 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到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学习力: 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比如说读书,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所以,这个时候,不妨把这本书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学霸的秘密: 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家写作业都会因缺少限制而漫不经心,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遇到不会的就卡在原地发呆或马上求助,这种状态看起来像一直在学习,实际上却是在磨洋工,不仅效率低,还特别容易出错。而要求像考试一样,他们就必须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还要做正确,于是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必然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自然会提升。
选择: 造成不要认为没有管束的生活很美好,一旦进入完全自由的时间,虽然开始会很舒服,但很快,我们就会迷失在众多选择中——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何为深度学习?被动学习: 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 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所以,“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缝接,但缝接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学习深度大打折扣。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正如刘未鹏在《暗时间》中所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能力: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知识是最不具迁移能力的,你成为医学博士,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
关联: 高手的“暗箱”。知道信息点是最浅的层次,完整、深入的学习还包含关联和行动。然而很多人到了第一层就停止了,或是因为心理满足,或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学习有这三个层次,于是常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始终无法进阶,这其中最根本的阻碍在于他们意识不到新学习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放眼看去,按照关联意识的强弱,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分成了两个群体: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时刻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认知体系: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厉害?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知识与认知的区别: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老师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个人成长的目的不是“知道和理解”是“断与选择”。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能力圈法则: 根据能力圈法则,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认知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遵循这个原理: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因此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而他人认知体系中的很多知识,纵使再有道理,如果距离我们的认知或需求太远,就相当于处在了学习的困难区。所以,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触动碎片: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是不同的,高手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不断收集该领域内触动自己的信息,然后加工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这就是搭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生命的意义: 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这其中有禅意、有哲思,也有科学。至少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然而任务心态破坏了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的模式: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保持专注并不能仅靠意志力约束,还要靠主动休息“回血”。当精力不足时,我们不仅难以面对困难,甚至对诱惑的抵抗能力也会变弱,毕竟克服困难和掏诱惑都需消耗意志力。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行动力: 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把目标细化、具体化,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做规划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严格地按计划执行,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成长是个系统工程,必然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一个人若是缺少人生目标,那么一味追求行动力无疑缘木求鱼。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真正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认知层次: 这个世界是有认知层次的。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这些东西在他们眼里确实没什么用,因为人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过的事。想要打破这个悖论,只有让自己行动起来,将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断。
情绪力: 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和平、更智慧,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维性,并把这个意识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样,我们方有自我改变的可能。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悟上,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心智带宽: 唯有富足,方能解忧。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档享乐的诱惑。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早冥读写跑: 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一旦认知上想通了,行动时就不需要用大把大把的意志力来支撑了。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冥想并不只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心灵修炼活动。当我们用知识去观察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这个看似虚无的技能正我们的制胜之道。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不读书,只能想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读书、持续地读书、持续地读好书,则相当于和古今中外的顶级思想家处在一个朋友圈。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看多了之后,之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各种选择的结果吗?所以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费曼先生和费曼技巧: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你自己想明白的,是从你的体系中萌芽生长出来的;而从书上看到的,非常容易停留在做个笔记画个线,涂个手绘画个圈,自以为懂了的层面。不要害怕书上早就写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刻画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轨迹。
类比(比喻): 我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类比(比喻)的作用,认为它只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事实上,它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
运动: 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运动的更大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好的模式是“运动+学习”,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灵魂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觉知: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从日志到复盘,每天只需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如果一个人缺乏觉知,那么即使每天锦衣玉食也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还会被无聊、空虚和痛苦所困。
复盘: 1、描述过程——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2、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尝试的启发;3、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或行动点。如果你去练习反思,也必然会关注身体、情绪和思维三个层面,进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当然也会产生很多灵感、顿悟和创意,只要你去实践,就会有很多发现。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灵感: 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大而泛的事情大家都能感知到,而细微的变化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这体现了反思者的水平。
反思: 我们的人生无非是由喜悦、平淡和痛苦三件事组成的。喜悦,人人都喜欢,但很容易被淡忘和不珍惜;平淡,容易让人麻木,丧失觉知;唯有痛苦,人人避之不及。反思天然有正视痛苦的力量。去反思,去记录,你就会发现,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若长期牌怨天尤人的状态,不仅没有成长,还会自我消耗。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坦诚: 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诚,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对自己坦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会让自己重生。
“如果你想要的东西还不存在,那就亲自动手将它创造出来。”这本书将是大家成长领域的一个显著地标,为更多希望成长的迷茫者指路。书中的理论很底层,主题也来自最真实的需求。很“清脑”的文章,从科学角度分析,没有鸡汤的成分,没有阶层分隔,谁都都有所受益。一个人若是学会了用知识和智慧驱动理性和感性这两种力量,就可以获得认知觉醒。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定价:59.80元
个人评分:3.5分
推荐语:它似“成功学”却又不会告诉你如何成功,它非“成功学”但却有可能引你走上觉醒之路,就像那句话所说的,“我们总是这样,一开始只想找一条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
笔记梗概:本次笔记先是阐释了大脑的类型及其特点,帮助读者认识到“道理都懂,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内在原因,之后列举了复利曲线、学习曲线、舒适区边缘三个有助于培养学习耐心、提高学习效率的理性工具,最后简述了“早读冥写跑”的方法论。
01大脑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
根据进化历程,我们可以将大脑分为三重层次,分别是 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其中: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 本能 (捕食、求偶等本能行为)、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 情绪 (喜怒哀乐)、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 认知 (发明语言、艺术、科技)。
三类大脑的特点 在于本能脑与情绪脑 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或者说喜欢 趋易避难、急于求成 ,理智脑富有 智慧 但是它力量最弱小,因为它进化出现的年代最晚、在人体中发育成熟的时间最晚且运行速度最慢。
因此,虽然理智脑虽然较其他两者更加高级一些,但是却常常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所压制,这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所控制。
举个例子,“我们明知期末考试已经临近了,但是却仍然提不起精神学习;虽然知道熬夜晚睡伤身体,但是每天仍会熬夜晚睡,即使第二天醒来极度后悔,新的一天依然会控制不住地熬夜”,其实这都是我们的理智脑在与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对抗中败下阵来造成的结果,这便导致我们常常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之中。
02如何让大脑更好地为我所用?
在理解了大脑的类型和基本特点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以下3个理性工具让大脑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工具1 复利曲线——保持足够的耐心
复利曲线(见图1)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即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不过要想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需要冷静面对复利曲线前期那缓慢的增长期,直到迎来飞跃发生的拐点。
图1 复利曲线
工具2 舒适区边缘——找到合适的学习区域
舒适区边缘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见图2)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 舒适区的边缘 ,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在宏观上看到保持 耐心 的力量,而这种力量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
图2 困难区、拉伸区与舒适区
工具3 学习曲线——了解平台期规律
其实,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见图3),在了解学习曲线的样貌后,那便不得不提及平台期这一重要规律。
平台期规律 是指在我们在刚开始学习时进步很快,然后会逐渐变慢,这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因此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似乎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
图3 学习曲线与平台期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当我们学习时,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且这种连接正在被不停地巩固,直到达到某一节点后,我们就又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因此,当我们了解了平台期规律后,再次处于学习的平台期时便不会轻言放弃,而是更倾向于继续坚持下去,以便度过学习过程中的平台期,并迎来下一个新的快速成长期。
当掌握了上述三个工具以后,我们就会明白人需要在自己的 舒适区边缘学习 ,并且在没有达到 复利曲线 中的拐点前应该持有足够的 耐心 ,因为那说明我们可能正处于学习曲线的 平台期 ,坚持下去则会迎来新的飞跃。
03如何让大脑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在书中,作者还以 “早读冥写跑” 五个字概括了让大脑高效率运转的五种方法。
“早”起
扔掉闹钟,学会利用 睡眠规律 让自己轻松早起。芝加哥大学一实验表明,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他们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规律。
这一规律认为,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 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 ,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
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 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 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自己在这几个时间节点醒来,以获得更好的精力。
当我们体会到早起的益处后,还可以尝试在 效率高峰期 工作,让自己事半功倍。
首先,我们要知道 什么时候是效率高峰期 ,一般而言, 早上7点左右 是一个效率高峰期,因为人体在早上7点左右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这是两种可以让人保持精力充沛的荷尔蒙。另外,当我们 进食后大脑的工作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因为人体摄入的能量会在1小时后转变为葡萄糖输送到大脑,这时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就会有所提高,相应的大脑运转速度会迎来峰值,直至4小时后才降到谷底。因此,我们可以顺应效率高峰期的规律,将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放在效率高的时期内完成,这样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是去和这个行业内的专家、大咖深入交流,但现实是大多数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去接触到行业内的顶尖人物,那么还有一个更加经济实惠的解决办法,就是 大量阅读 。阅读就是 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 , 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而当我们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后,又该如何爱上阅读?若想爱上阅读,那么先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念吧,不要再将阅读视为一场比拼阅读量、阅读速度的竞赛了,试试将阅读视为一场和智者之间的对话吧,想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位智者在为我们答疑解惑。当你转换阅读观念后便会发现阅读不再单调乏味,它更像是一座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抵达智者身旁的思想之桥。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提到了阅读时需要注意的三个要点。
要点一,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是选书。
选书有时候比读书更重要,因为如果阅读没有方向、没有目的,那么很可能读下来一无所获,甚至出现这本还没读完就又去读另一本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既费时又费力,几番折腾下来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恐怕也所剩无几了。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解决措施,那就是阅读时尽量选最贴近自己实际需求的书。
那怎么选择最贴近自己实际需求的书呢? 阅读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前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选的书更加贴近自己的实际需求,也更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另外,选书除了要满足符合实际需求这一条件外,还应选 择处于自身舒适区边缘的书 ,因为若选择太简单的书很可能收获甚浅,若选择太难的书则会打击阅读的积极性,因此那些读起来有一点困难,但又恰好能读懂的书是最适合阅读的书,它既可以帮我们学到新知识又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兴趣。
总而言之,选书时要将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做最佳匹配。
要点二,不止于读,更要有所改变。
请记住,真正读透一本书的方法绝非仅仅停留于读这一层面,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将一本书读完后都做了些什么。你可以选择将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也可以动笔将心得体会产出成一篇文章,但请务必不要将书放进书架然后在心中暗喜自己又看完了一本书,因为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有所进步、有所改变。
因此,一本书在读完后是否让自己有所改变可以作为检验阅读质量高低的标准,如果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有所行动和改变,那么这就是有意义的阅读,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实际的、积极的影响,想清楚这个道理之后,关于阅读的焦虑便可以烟消云散。
要点三,高阶读书法。
在阅读时不要孤立地阅读,尝试举一反三,在知识与知识之间 建立关联 ,因为如果阅读过程中有一个知识点令我们想到了其他的知识点,那么一定要留意,这说明正在建立新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知识。
另外,一定要记住 读写不分家 ,如果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以自己的语言阐释出来,那么这个知识将会在脑中变得更加牢固,因此可以尝试在读完书后动动笔,形成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
“冥”想
冥想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因为这两个因素是决定人聪明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 冥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变聪明。
那么如何冥想呢?很简单,训练大脑中的“7个小球”。
人类的大脑能够处理的信息数量在7个左右,为了更好的理解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我们可想象大脑中有7个小球。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可能大脑中仅有3个小球在思考处理这件事,其他4个小球则在想着别的事情,这便导致我们的大脑不能够专心处理这件事,而有些人则可以令大脑中的7个小球全部去思考处理这件事情,从而达到一种高度的专注状态。可想而知,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处理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达到这种高度的专注呢?没错,这个答案就是冥想。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大脑中的7个小球,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在冥想过程中,我们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说,让7个小球同时做一件事,如果其中某个小球“走神”了,把它柔和地拉回来即可。
坚持这种练习,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养成专注的习惯,并将专注变成无意识的行为,在不冥想时也能自动抑制思维离散,控制涣散的精神。
换句话说,大脑中的“7个小球”能任何时候为我们所用。
ps:关于冥想这一点,我还有一个从BYM播客中偶然听到的小诀窍,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当我们因脑海中繁杂的想法而感到困扰时,可以想象脑海中有一条传送带,尝试将那些杂乱的想法一个个打包放到传送带中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个方法真的有效果,虽然我第一次尝试这个方法时效果还不太明显,但是当连续数天尝试这一方法时,它真的奏效了。如果你和我一样常常为大脑中那些繁杂的想法而感到困扰的话,那么你或许可以试试这个想法。
“写”作
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低效的 。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成长,那么一定要学会写作,当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到费曼技巧,那就是将一件事情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最好简单到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跑”步
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因为它会使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因此我们可以培养运动的习惯,例如定期进行跑步、游泳等有氧活动,但比运动更重要的一点是 在运动后需要进行智力活动 ,因为进行复杂的智力活动可以让我们大脑中新生长出来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从而建立起更多的连接。不过由于神经元的成熟期约为28天,因此“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