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读后感(《遵义会议放光芒》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3-10-19 23:46: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遵义会议读后感50字读后感是谈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

遵义会议读后感(《遵义会议放光芒》读后感怎么写)

遵义会议读后感50字

读后感是谈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有必要说理。叙说是谈论的根底,谈论又是叙说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联络。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证原文,当然引证不能太多,应以自个的言语为主。在体现办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论时应重于剖析说理,案例不宜多,引证原文要简练。在结构上,通常在最初归纳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侧重表达感触后,结束又回扣“读”。

《遵义会议放光芒》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章 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明错误指挥下,这个时候敌人也步步紧逼。广昌、万年亭、驿前、石城都失守了,这个时候敌人已经逼近了红色心脏——瑞金。

第二章 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 中国工农红军 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

第三章 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因为红军反围剿失利, 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但是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这个时候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都来送别红军。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在长征前夕,粤系军阀 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 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第五章 山河都苍茫了————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第六章 橘子也红了————1934年11月 湘南

第七章 血漫 湘江————1934年11月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 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第八章 恭贺 新年————1935年1月 乌江:1935年1月1日,红军突 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经过廻龙场、茶山关、江界河等战斗。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 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 国 民 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 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 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九章 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义: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自此,我党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十章 残阳 如血————1935年2月遵义:遵义战役,是红军在敌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俘敌3000人,取得中央 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十一章 巴山 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 金沙 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第十三章 喜极 之泪————1935年6月 四川达维: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 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 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第十四章 黑暗 时刻————1935年8月 松潘草地: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 一大奇迹。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第十五章 北斗  高悬————1935年九月 陕南与甘南: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第十六章 天高 云淡————1935年10月 陕北和川西: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结束。

第十七章 北上 北上————1936年1月 湘西 与川北

第十八章 江山 多娇————1936年10月 甘肃 会宁: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一、内容提要

1、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3、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4、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5、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二、图书简介

1、《长征》是第一部用纪实方式最全面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状态:选载

3、分类:纪实文学 点击数:748127 字数:111044 出版时间:2006-09-01

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裂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

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

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长征永存人类史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遵义会议观后感三百字到四百字

遵义会议观后感三百字到四百字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刘星担任总导演,于兰,胡明钢联合导演,赵滨、僮瑞欣、马晓伟,张京生等实力演员加盟的红色史诗电影《遵义会议》昨日在全国公映。《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该片是赵滨与于兰导演合作的第二部电影,与《大烟炮!一千八!》中邋遢落魄的富二代不同,赵滨此次塑造了一个铁血柔情的红军战士,化身万千无名英烈的代表,通过在战争中的成长历程映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英明。
  “小人物”站在历史风口 赵滨感恩电影演出机会
  电影《遵义会议》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 赵滨饰演的方云霄在影片中是一名营长,战场上犹如野兽,浑身是胆的耿直军人在革命立场上从未动摇。据悉,剧中毛泽东曾给予这个小战士思想上的指引,“只有活着才能继续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赵滨用小人物的视觉刻画历史全景,也一直是电影所要弘扬毛泽东思想的“润物细无声”。 《遵义会议》作为一部刻画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的影片,军人出身的导演于兰为了再现当年的残酷与艰辛,严格按照历史资料来打造故事、还原场景,力求将历史片段的恢弘气势充分呈现于大银幕上。赵滨表示对这段经典历史饱有探索之心,他深深敬仰这段历史的伟大,他感恩能够出演电影并把这份热情注入到角色中,在挑战自我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虽然压力与动力并存,但仍希望影片可以唤起人们对伟人的追思,珍惜现实生活的不易。
  拍摄过程苦亦无惧 赵滨水中站到抽筋
  赵滨在角色塑造上严苛要求自己,阅历丰富的赵滨对于情感戏的把握精准细腻,对于人物的真实性尽力做到完美还原,敬业精神受到业内肯定。在《遵义会议》拍摄过程中,作为一名战斗英雄冲锋陷阵是必不可少的,战火中赵滨拍摄战争场面时没有退缩叫苦。 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经典历史桥段可以给后来的观众做记忆修复,包括“苏区大撤退”“湘江之战”“遵义曙光”“飞跃大渡河”“陕北会师”。“水下救人”是赵滨记忆最深刻的一条戏。那天太阳正毒,曝晒天气突然下雨,赵滨在水中泡了一个多小时,饰演“救人”这一过程中,他的腿早已经抽筋了。但是他深知作为一名军人,不仅要在戏里揣摩,而且要做到精神合一,因此他顶着身体临界状态,一直撑到了拍摄完成。当天拍完这部戏,他转场电视剧《百家姓》饰演齐桓公,拍摄时总觉得哪里别扭,一看是妆没卸干净。他说:“拍摄战士的妆容是满脸油黑,相当难卸。”赵滨就是用这种坚持和认真用心对待每一个角色!

娄山关之战读后感

娄山关之战读后感
娄山关最为著名的战斗,应该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娄山关大捷,这一次战斗是遵义会议实事求是精神的实践,把长征文化、中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这种丰沛的蕴涵留在这里,让魏巍娄山自然的高度又增添了人文的高度。
红军在娄山关的战斗有两次,娄山关大捷是第二次。这两次战斗的战略上的指挥者是中央的军事指挥小组,在具体的战斗中是一、三军团的军长、政委和参谋长,他们是三个四川人、三个两湖人:一军团军长林彪(湖北)、三军团军长彭德怀(湖南)、一军团参谋长左权(湖南)是两湖人;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三军团政委杨尚昆、三军团参谋长邓萍是四川人。红军在娄山关总共有29天时间:第一次从1935年1月6日进攻娄山关到1月22日红军大部队离开,共17天时间;第二次娄山关之战从1935年2月24日到28日,余战直至3月5日,共12天时间。第一次从南向北进攻,第二次从北向南进攻。
下面介绍娄山关第一次战斗,这一次战斗在遵义会议之前,由中央的总参谋长刘伯承具体安排,聂荣臻、林彪具体指挥。1935年1月6日红一军团攻下遵义,反动军队如鸟兽散。这是长征以来占领的最大的城市,大家都想好好地看看遵义,在遵义休整一下。但是中央军委担忧反动军队反攻,想把他们赶得远远地,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黔军,攻克娄山关这一个屏障,占领桐梓县城。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战斗任务,当时的许多红军都面有难色。但是为了保卫遵义的安全,他们二话没说,由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参谋长李英华带领着,冒着沉沉的夜色便向娄山关挺进。贵州军阀王家烈侯之担部队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他们桐梓军阀的老巢。
第四团率部在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之后驻扎下来安排进攻娄山关。1月7日,四团侦察了解娄山关的地形,获悉敌军扼守娄山关的情况。通过老乡的支持,了解了娄山关道路情况;由当地老乡带路,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迂回包抄的方法攻克娄山关。1月8日20点40分,朱德电令“各军团除二师外,一月九日仍在现集中地区;二师先头部队于九日应向娄山关侦察前进,并相机占领桐梓”。
1月9日,四团一营长李光顺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由板桥出发沿公路以梯队形式展开向关口推进,二营为二梯队集结山脚待命。侦察队长潘峰率侦察队和工兵连从关东侧小路向敌人侧后前进,意在截断敌后路,并袭击桐梓县城。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胆寒若惊弓之鸟。
红军第一次打败娄山关守敌,得益于窃听了敌方的两次电话:第一次:其时正值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搭电线于敌人电话线上,听到守关敌人说东侧空虚,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敌军部电话命令“不准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关口东边小路,提防红军从侧后袭击桐梓。耿飚团长即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娄山关守敌,令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退路。
本文标题: 遵义会议读后感(《遵义会议放光芒》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86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找出失去的一天读后感(《失去的一天》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00字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