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 读后感(《体验经济》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3-10-13 05:55: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体验经济》读书笔记以下读书笔记,为《体验经济》的内容摘抄和整理。文中截图引用于《体验经济》。,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经济产出:初...

体验经济 读后感(《体验经济》读书笔记)

《体验经济》读书笔记

以下读书笔记,为《体验经济》的内容摘抄和整理。文中截图引用于《体验经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经济产出:初级产品—产品—服务—体验—变革。
在体验经济时代,追求体验及变革,是企业家新的价值源泉。

美国的奇客小分队、美国女孩娃娃店、小熊工作室及闻名于世的迪斯尼乐园,都以创造了独特的体验而收获了顾客的心。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企业家也难以依靠产品和服务立足不败之地。而体验,就是下一个创造价值的机会。

一、产出大众定制化,针对每个人生产独一无二的产品,减少顾客损失;

二、用体验式思维,不仅关注员工做了什么工作,更注重员工是怎么做的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参与式体验。员工真正做到“工作即演出”。

三、体验产出应当以时间收费。无论是按入场收费、按活动收费、按期间收费、启动式收费、访问试收费和会员式收费。

四、体验最终产出变革,助力人们变得更健康、更富裕、更聪明。提供体验的公司为付出的时间收费,推动变革的公司为体验带来的变化收费。

体验的独特之处,是在与它是可回忆的。体验的价值在于,长久的存在于人的心中,让人产生粳稻的满足。

经营体验的企业——体验营造商,提供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丰富感受,可以和每个消费者内心共鸣的综合体验。ShurTech鸭子胶带、迪士尼乐园、好时巧克力世界等等体验营造商,已经将产品“体验化”。

营造体验的第一原则——体验化,首先要求产品做到感官化,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产品变得更容易体验——添加一些元素以提升顾客和产品 的感觉互动。也要求企业时刻不停的实现产品的“演出化”——营造体验机会。
实现体验化的两种方式——第一是寻找公司日常经营中可以在产品体验方面增加游戏化体验同时又经常被忽略的概念。第二是创在新的、从未出现过的游戏内容。例如芝加哥的奶牛大游行、摇头娃娃热等。

体验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吸引用户的参与。

根据维度:参与水平+参与者和背景的关联,

可以分为四种体验:娱乐性、教育性、逃避性和审美性。
教育性体验是个人的主动参与过程,顾客员工学生都是主动学习者,交互式学习者;

逃避性体验,浸入程度高娱乐性体验和教育性体验。逃避性体验者本身是演员,对体验结果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是一种内在的主动参与媒体,是营造逃避性体验的重要场所。

审美性体验,体会身临其境之感。如今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只有建筑能够准确地体现对现实的直接感觉体验。审美性体验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就可能被宾客认为是在伪造感受。

在设计体验时,要考虑:

a.如何提升审美性价值?如何吸引宾客愿意进来、坐下、欣赏?要营造一种让宾客喜欢“驻足”的气氛。

b.一旦吸引了宾客,能鼓励他们“做什么”。要考虑让宾客从一种现实感“进入”另一种现实感。

c.让宾客全身心地参与,宾客能从体验中“学习”到什么?

d.娱乐性体验,哪些娱乐会让宾客更“享受”你的体验呢?

单一的体验维度不够:
营造富有吸引力的体验,有5原则:
a.为体验构思主题

营造体验,最重要一步是构思主题,使得顾客建立联想,形成深刻持久的回忆。
有效的主题简洁而生动,人人都能清楚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主题以一个统一的故事推动设计元素和营造活动,故事是主题的核心,吸引着宾客的投入。

确立一个经得起证明、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有以下5原则:

[1]改变宾客的现实感。改变人类体验的维度,不同于日常活动的供人投入、学习、娱乐和感受的现实,建立地方感。

[2]通过对空间、物质、和时间体验的影响,感受最丰富的地点往往拥有可以改变人们现实感的主题。例如,停车场、迪士尼重建过的明日世界、硬石餐厅、喜瑞都公共图书馆等。

[3]吸引人的主题应该结合空间、物质和时间,制造出综合性的现实体验。

[4]在一个场所内营建多种地点感可以强化主体。

[5]主体必须符合体验营造企业的特征。

b.用积极信号改善印象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但体验的描述需要难以磨灭的印象。有6种“整体印象范围”:
信号可以触发印象,印象能传达主题。不同类型的体验需要不同种类的印象构成信号。

卡蓬把信号分为“机械式”和“人文式”两种。机械式包括:事物产生的景象、气味、味觉、声音、纹理。人文式包括:从人们身上发出的信号。

例如在迪士尼乐园,为了避免人们联想到杂乱无章和破败的游乐园印象,公司把保持清洁作为提升游客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设计时,机械信号是确保游客目光所及之处都有垃圾箱,人文信号是指派大量员工拾捡地面垃圾。

c.消除负面信号

体验营造者必须消除任何可能扰乱主题实现的因素。低劣的信号,都会给人带来糟糕的印象。

d.添加纪念品

购买有形的纪念品是为了能更好的回顾自己经历过的体验。例如,票根。

纪念品是一种交际体验的方式,目的是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其他人。纪念品是一种吸引新宾客的手段。销售、赠送和某种体验相关的纪念品是眼神体验的2种方式。

e.调动5种感觉。

伴随体验出现的感觉刺激因素应当支持和提升整个体验主题。一种体验对感觉的调动越有效,这种体验的感受就会越难忘。单一化的简单感觉会彻底破坏人们的体验。
在理想状况下,实现独特的顾客价值,产品需要具有以下特性:

规模定制化,就要求企业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模块化处理,既有效地开发出标准业务模块,又能根据不同的宾客需要对模块进行自由组合。例如乐高积木、戴尔公司、CEMAX公司。

多样化不等于定制化,定制化在于通过设计型互动体验,精准定位顾客的真实需求,展开差异化生产。

顾客满意度=顾客期望值-顾客感受值

顾客损失=顾客真正需要-顾客勉强接受的现实

企业认为“顾客根本不会在意”,牺牲顾客利益而降低成本的做法完全不可取。虽然顾客的真实需求很难确定,传统的研究技术如焦点小组法、未来情景法、联合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可以确定顾客损失,

但是要从新角度去确定客户需求,即根据顾客的体验反应去寻找独特性,去关注每个鲜活生动的人,而不是虚无的群体概念。

和顾客建立学习关系,企业的学习效果越好,越能准确提供顾客真正想要的产品或服务。
响应不同的类型的顾客损失,有不同的实现定制化的方式。
顾客惊喜=顾客感受之-顾客期望值             顾客悬念=顾客未知的新惊喜-顾客已知的就惊喜

营造体验的过程中,激发惊喜是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要超越“我们该如何做”及“挂科想要什么”的思维模式,该问自己能让顾客“回忆什么”。
在新兴的体验经济中,任何顾客能直接观察到的工作都应该被视为一出演出,无论是否面对顾客,都要充满吸引力。即工作即演出原则。

舞台演出与企业演出:

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知道什么是表演,如何进入角色,有目的的表演。(详细内容,适合实操,在这里不展开叙述)
即兴表演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和独一无二的表现力,需要系统化和深思熟虑的方法。这种方式适用复杂的销售场合。

戏台表演法,根据舞台脚本表演,必须把台词内化称自己的一部分,成为第二天性。

搭配表演法,典型例子是电影和电视作品。需要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思考,做好配合。

街头表演法,首先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要用精彩的技艺征服观众,最后还要从观众那儿赢得赏钱。街头表演着必须评估观众。需要不断地练习练习练习。

在一个企业中,
制片人,为各种企业提供财务支持,决定着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导演的角色,是把戏剧(战略)的概念性材料变成可操作的现实,要统筹安排整个表演活动的各种问题。

从战略到产出,编剧、剧本工作者、技术人员、剧务也有重要的作用:
体验不是最终的经济产出。变革,是经济价值递进表中的第5种和最后一种产出。

大腹便便的健身者、心理问题患者、希望继续学习的年轻经理人、医院里的病人等,真正想要的是变革。

初级产品可互换,产品有形,服务无形,体验可回忆,变革是可变的。
变革引导商,需要通过一系列体验引导渴望者实现变革。
产品和服务是置身于消费者个体之外的经济产出,体验发乎于消费者内心,变革能够引导消费者实现心中渴望,此为最高形式经济产出,为顾客带来的价值也最大。

最具备知识价值的产品,就是能够改变顾客的产品,而这样的产品产出是被改变的消费者个体,所以顾客即产品。
从事变革的企业,首先需要具备定制化能力,其次必须营造真正富有吸引力的体验,再次为表演者提供一个场所排练新的表现,最后引导表演者。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1

  现在是个人崛起的时代,也是大公司面对不确定危险的时代,所有危险不可预测,不可控制,比如著名的“沙堆实验”。

  应对的方式只能是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书中举了两个相对的例子,拥有不控制智慧的大英帝国和墨守陈规的日本。面对商业上的不确定性,依靠市场本身来自我消化,企业的生老病死也和人一样,不要逆天而行,漠视市场的力量,是要吃亏的。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可以采用微革命的身法和心法。

   从产品经济转向体验经济

  身法之立定:转身之后立定,不要着急打不跑,容易扯着蛋,可以追求“小而美”。

  心法之呻吟:不向世界大喊,告诉身边的朋友即可。成功关键靠朋友,而非喇叭。

   放松姿态,易被激发创业激情

  从红海走向蓝海,发现你的太平洋,有了好点子,就要马上行动。

  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失业,更加详细的内容可以看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放弃追求地位,转而追求联系;放弃追求效率,转而追求趣味,这样才不容易被技术或人工智能取代。

  3D打印形式上来看是用增材生产的方式代替以前的减材生产,这样更节约,成本更低,但是实质上是用数据驱动的制造,个人的能力更加能够得以实现,面对这个技术,你应该活在趋势中。类比细胞和人的关系,假想每个人类是一个细胞,全球人组成了一个全球脑,这个就是互联网进化的一个方向。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取得正当的财富,赢得他人的尊重,做最具体、最实在的事情,而且勤奋地做,而不是空谈大道理,这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大家都有拖延症,它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拖拉、焦虑、负罪,少了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拖延症。拖延症不能治愈,只能欺骗它,找几件有价值的`事情互相拖延,这样你的时间总算花在了有意义的事情上了。

   罗胖三招:自己和自己耍心眼

  1、把创造性的任务分解成机械性地劳动。

  2、让种子飞一会儿,遇事先强迫自己了解一些,然后把它搁下,快到期限时,再拿出来解决。

  3、自己的任务容易拖延,面对群体压力的任务不容易拖延,把大话说出去,把目标贴到墙上去,拖延症会消解很大一部分。

  做一个明白人,不要陷入因果颠倒带来的思维陷阱,要能分清相似性和接触性,并不是因果关系。

  罗胖二式,坚决不相信一切人告诉你的狭窄的因果论;用自己能够认同的因果关系,来把我自己的决策。

  亚里士多德:一个智者的目标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尽可能地避免不幸。

  爱默生:一个人在集体中,就容易按别人的想法思考;在孤独的时候,就容易按自己的想法思考。而真正的牛人,就是在集体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2

  在读这本书前,我正巧在看《The Wisdom of Insecurity》,那本书讲我们身处的世界是随时变化的,因此要在不确定求稳定、在不安中寻找安全感就如同把风关在盒子里,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那是不是说我们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定了呢?也并不是如此,作者提到了一种反向效应,你必须先认可这种瞬息万变。

  在看完《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以后,我对此有了一种更明晰的理解,罗振宇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我们身处于一个无序的、不确定的时代中,要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这个意思和反向效应其实是异曲同工,就是我们要顺势而为,这当中才有我们要找的机会。

  比如说我们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如何实现个人崛起呢?罗振宇教我们要做活在趋势中的人。如果说工业化时代让人成为产业链上的一个细碎的零件,压抑个性,那么互联网时代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兴趣和素质。在传统商业中异军突起的个人力量靠的不是与大企业拼体量拼规模,我们需要的是单点优势,单点是什么?是你的兴趣融入到时代趋势中,顾爷开始在微博上创作“小顾聊绘画”,这是他的兴趣和专长,在这一个广大的平台上,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最后开始写书赚钱了。这说明什么?当你愈发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之上,机会就会应运而生,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但是许多人说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或是能坚持下来的热情时怎么办?去体验这个世界,尝试你没有试过的东西,也许你真正的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

  不安全感来自于你对目前庸庸碌碌的担忧,你脚踩浮萍之地,当然觉得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但是兴趣就是让你找到努力的方向,并跟着时代的脚步一起前行。兴趣是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去挖掘的,但如何抓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并不那么容易。

  罗振宇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在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你要寻求的是未来难以被替代掉的工作,也就是注重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作。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在于我们对世界因果关系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会掉入这样的思维陷阱,把明明不相关的两样事物联系起来,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种本能的行为,因为对于有因果联系的事物,我们更容易理解。一个明白人需要认清这种虚假的因果关系,并按照自己能认同的法则作出决策,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

  顺势而为需要视野和思路的开拓,但这不仅仅指顺着时代的大势,也泛指所有的状态,它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也是看了不少“治愈”拖延的书和文章,但收效甚微,看了作者对此的思考,觉得很有感悟。我们不要总是想着摆脱这个恶习,这就好像告诉一个紧张的人不要紧张,并不会有任何作用,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拖延。比如你现在不想做这件事,那你就做做以前拖延下来的任务,这样最后虽然第一件事没做,你也做了有价值的事,不至于浪费时间又心怀愧疚。这种心态很重要,你首先要认可自己,才能有所改进,盲目的纠正只能带来无益的挫败心理。

  这是一个迷茫的、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但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因果链,迷茫也并不叫人害怕。最后用作者提出的人生四大目标来自勉,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有旺盛的好奇心,多赚钱过体面的生活,营造有趣的社交空间,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实在的事。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3

  8月份也看了一本罗振宇的书,叫《罗辑思维》。当时看完觉得书写的不错,所以就买了他的另一本书来读,就是这本《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我是被这个书名给吸引的`,“迷茫时代”指的是怎样的时代呢?我只知道我们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每天有成千上万条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脑袋,把我们的时间都碎片化了。如何在这个时代中很好的活下去,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保持独立思考。每天接收如此多的信息,我们应该学会去思考,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哪些信息需要过滤,而不是毫无选择的往自己的脑子里塞。独立思考,可以让你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中临危不乱,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该往哪里努力,该如何努力等。

  第二点,就是持续的学习,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学习技能,学习知识,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等太多太多。有很多的人觉得出了校园,学习就跟自己再也无关了,其实我觉得,出了校园才是学习的开始,职场中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这个时代做个明白人。

  读完整本书,虽然我也不记得作者说的“迷茫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一些观点带给了我思考,带给我共鸣。他在书中提到“经济学”,他觉得人们都应该学学经济学,因为经济学有他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成本二字是经济学里很简单的一个概念,但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作者用他的解释告诉我们经济学的成本,永远是往前看的,不往后看,所以过去的东西都叫沉没成本。这一概念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也让我有了想去阅读经济学方面的书的兴趣,不单是想了解经济学,更想的是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我一直觉得,读一本书不在乎完全理解作者所讲述的,只要其中有一两点让你有反思,有收获,有共鸣,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白白浪费时间去阅读。

《参与感》读书笔记

本文内容摘抄自《参与感》里有总结性和代表性的句子:
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

我特别想做一个能让发烧友一起参与的公司,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的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用户能一起参与进来做产品。这种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式。
小米创业的第一年,已经充分验证了:第一,通过用户参与能够做好产品;第二,一个好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是能够被传递的。这就构成了小米后来很重要的两点:第一是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第二是靠用户的口碑来做传播和营销。这是小米的核心点,我们把用户的参与感看成整个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过参与感我们来完成我们的产品研发,来完成我们的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我们的用户服务,把小米打造成一个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轻人愿意聚在一起的品牌。这就是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把用户当朋友”。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因为今天用户主要以口碑来选择产品。
过去,信息引爆的路径必须先有核心媒体的广泛报道,才会有社会的热议。然而到了今天,一条信息的引爆往往现有公众的热议,接着才有媒体的跟进和放大。
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坚定以口碑做传播,并要善用社会化媒体。小米的营销是口碑营销。
口碑的铁三角

口碑传播类似动力系统有三个核心,内部称为“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加速器和关系链。

发动机:产品。一个企业想拥有好口碑,好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是所有基础的基础。

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好口碑需要让更多人更快地知道,因此需要善用社会化媒体。

关系链:用户关系。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
参与感三三法则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决策心理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最近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而小米发现和正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
消费需求第一次超出了产品本身,不再囿于产品的物化属性,更多延伸向了社会属性:今天买东西不再简单的是能干什么,而是我用它能做什么,能让我参与到什么样新的体验进程中去。
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我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是弱用户关系向更好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粉丝文化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其次要让用户获益。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所以我们常说“吐槽也是一种参与”;其次是荣誉和利益,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
“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
“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
“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互动方式要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2021年春节爆发的“微信红包”活动就是极好的互动设计案例,大家可以抢红包获益,有趣而且很简单。
“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影响十万人百万人更多地参与,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
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消费者也是参与者,维基百科就是这种用户模式的产物。维基百科的创作者不是一群精心挑选出来的专家,而是成千上万的各种爱好者、发烧友、旁观者,但他们却创造了一个超级伟大的产品。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仅使用产品,还拥有产品,拥有感使用户遇到问题后不仅会吐槽,还会参与改进产品。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

确定为谁设计、好用、好看,这是我理解中用户体验的三个“渐进式命题”,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在它确定之后,设计坐标系统才能明确下来;而如果没有它,就无法正确定位产品好用、好看的努力方向,产品设计就会很苍白,因为不同群体的需求可谓千差万别。
好用、好看之间,好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原则是“保证好用,努力好看”。
先做忠诚度在做知名度

通常来说,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在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在做知名度。在强调工具化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忠诚度基本很难建立。
做品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为发烧而生”的意思就是“玩”。我常和大家介绍小米手机和别的手机不一样:别的手机品牌用户都是“用”手机,小米手机的用户是在“玩”手机,不仅一个人玩,还喜欢聚在一起玩。
吉祥物是品牌更感性的展示。并未所有的品牌都需要吉祥物,但对于大众品牌而言,它是更为具象的企业性格和情怀的流露,能用更具柔性的姿态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
基础素材时传播的生命线

小米营销是口碑传播,口碑本源是产品。所以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

小米路由器的高品质木箱强烈的极客趣味和精致感震撼了很多用户,也引发了他们微信、微博晒出来组装过程,和朋友比拼组装速度。他们分享的不是小米路由器,而是他们参与其中的那种成就感。
办一场剧场式的发布会

发布会上新产品是唯一的明星,产品有料才能获得大声量的传播。有的发布会搞一堆不是产品的点,比如请某明星登场,搞一些高大上的模特、抽奖,都是错的。
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

1.要全网互动,把电视广告本身当产品做二次传播;2.偶尔到电视上做广告,信息越简单越好,尽量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广告;3.电视资源端选择上,选最大平台集中爆破。
抢首发,上头条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给力,才能不断积累起品牌势能,外部平台合作是功率放大器,是给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时提供加速。如果势能本身不够,那样无论选什么样的平台,做怎样的营销,即便合作伙伴愿意支持,恐怕也难有让人满意的结果。

以红米手机为例,性能和产品体验远超市场上价格1500元以下的产品,但我们定价799元,在千元机领域中迅速打开局面,在跟QQ空间的第一次合作中就赢得1000多万粉丝。

所以我们说,产品和营销的关系,是1和0的关系。你的包装,你的海报,你的营销,你的推广,都是跟在产品这个“1”后面的“0”。如果没有好产品,一切都会变得没有意义。而如果产品给力,哪怕营销做得差一点,也不会太难看。
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

互联网是注意力经济,一个品牌和事件的关注度,一定要有碰撞、有矛盾、有张力才起得来。所以,传播途中有不同声音不但正常,还可能是好事,在其中因势利导、抓住流就可以了。一件传播事件中,如果有七成是正面声音就好了,剩下三成负面的其实也无所谓。
微信的新玩法

平台变了,玩法也要变。做社交媒体的运营,要尽可能贴合社交媒体自身的属性。
小米论坛是老用户的家

1.内容形式:微博内容碎片化;论坛内容可以专题结集,比较适合深度内容传播,比如介绍手机刷机方法、拍照技巧等教程。2.用户结构:微博是平行结构,只有认证与否;论坛用户关系则是金字塔结构,类似组织协会,有很强的数字成就驱动,可以凸显专业性。微博是广场,论坛是俱乐部,小米做论坛的方向是用户俱乐部,更是老用户的家。
要给用户的参与感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要给用户特权!小米用F码帮助部分用户第一时间体验到最新的产品,这是F码设计的本源。
人是环境的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荒郊野外随地吐痰,但是当我们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到铺着红地毯的酒店去的时候,就没人会这样做了,这是环境给人的暗示。

用制度规范出来的“服务”,是假的;用环境塑造出来的服务,是真的。
一剑封喉

我始终认定,所谓营销绝对不要讲一堆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

产品点分为卖点和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是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卖点定义分为两类: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记得住。二级是辅助描述一级的,一般有两到三个。
现场是检验设计好坏的唯一标准
一图胜千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极其稀缺,在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让用户注意并停留,一张突出鲜明的图片胜过华丽的长篇大论。

直观可感知,一图胜千言,这是“读图时代”最显著的注意力红利。
设计管理三板斧

设计一个全新的品牌,第一步要思考整个公司的定义,就是“我是谁”的问题,并且围绕“我是谁”来展开很多基础的工作。品牌的发展历程无外乎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步。知名度是让大家知道你是谁,是出现在用户视野内;美誉度是让大家觉得你不错,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是让用户真正爱上你,走到了用户心理。
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很多主流文化其实都是来自于亚文化。亚文化是年轻人很重要的现场,年轻人现在消费的不是简单的功能,不是简单的品牌,消费的是参与感。
亚文化形成原因:年轻人总是渴求不同的个性并渴望找到同好。只是过去由于传媒覆盖能力和工具匮乏,使得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和影响的人群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现在,得益于通讯、社交的便捷,年亲人群如今更容易定义自己的不同,找到具备相近特质的伙伴,并更容易地传播自己的想法。
充分产品化的“第一现场”提供了“超临场感”,也提供了进行二次创作的工具。借助这些工具,年轻人的二次创作才能以更低门槛展开,并从中获得极强的参与满足感。
科技要有慰藉人性的力量

消费者的偏爱在不断变化,正如设计界拟物和扁平两大风格,产品设计中流露出的科技感和生活化两种倾向。如果纵览当代消费电子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当社会经济增长出现跃升、基础科学技术刚刚开始工业化应用、电子产品性能出现跨时代巨大提升时,有着夸张未来感、科技感的设计会大行其道;而当“摩尔定律”适用性开始模糊,“消费主义”风潮涌起之后,用户们的口味则更倾向于科技语言取向平和,更婉转地融入生活设计场景中。简单说,前者向往未来世界的探险和刺激,而后者则更趋向于内心,更关注对自身的认知。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
好的设计背后,都流露出同一种思维: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从无生气的工业品变成对自然生活充满关怀的符号,让物件本身能够盈出给人慰藉的情绪。
“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

互联网经济是体验经济,产品即体验也即品牌,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好比你用搜索引擎,通常不是因为看到某个搜索引擎的广告,而是因为你的朋友在用(女生之间的图片处理软件类似)。
传统互联网平台难有忠诚度,用户去留不过是因工具价值大小来决定,典型的就好比看网络视频,在那么多视频网站之间,哪儿有得看就去哪儿,所有更多还只是“美誉度-知名度”。
如今市场中,打动发烧友就能打动市场。因为消费电子行业中,发烧友喜欢的都代表有好品质。
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爆扁爽”

我认为对整个互联网来讲会是一个“爆扁时代”。未来最残酷的事情在哪儿?以前因为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其实很多行业是可以有10个甚至20个品牌存在的。但是 ,互联网的革命是信息革命,就是说未来信息一旦对称,所有的品牌都是高度聚集的,一个品类只有三到五个品牌存在。我们看看互联网基础产品类别的搜索、安全和视频,基本不超过五个品牌,而且只有前三才算活得好。
本文标题: 体验经济 读后感(《体验经济》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75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博弈论的读后感(博弈论读后感)爱的教育读后感3oo字(《爱的教育》读后感300字1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