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事不求人读后感(【高分】10篇300字读后感初一水平)

发布时间: 2023-10-07 05:04: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中学生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学生读后感,欢...

听万事不求人读后感(【高分】10篇300字读后感初一水平)

中学生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学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读后感1

  《昆虫记》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是一部永远看不厌的书。我异常喜欢《昆虫记》这本书。

  《昆虫记》中的一篇——“蜘蛛的几何学”,我很喜爱看。“蜘蛛的几何学”中,“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我们只见它向各个方向乱跳,似乎毫无规则,可是这种无规则的工作的后果是造出一个规则而美丽的网。像教堂中的玫瑰窗一般。”这些句子,充分体现了蜘蛛网的圆。法布尔又经过3~4个实验来再次说明蜘蛛结的网是圆的。

  法布尔在书里写道:“这种自然的几何学告诉我们,宇宙间有一位万能的几何学家,他已经用他神奇的工具测量过宇宙间的所有东西。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必须的规律。我觉得用这个假设来解释蜘蛛网的对数螺线,似乎比蠕虫绞尾巴而造成螺线的说法更恰当。”是啊,法布尔说的的确没错,而蜘蛛就是一个例子,它不用任何工具,反而乱跳,却结成了一个圆到无法形容的网,这是一种大自然赐予的本领。

  《昆虫记》,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中学生读后感2

  一群饥饿的羊,面对一片长得高贵诱人的“天堂草”,可他们却没有去吃,不肯降头低下若干天后,一只羊壮烈的倒毙,宁死也不吃。是这草太昂贵?这不该是他们吃的!

  明子和黑罐,跟着他们的师傅三和尚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明子小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一天三顿总是喝稀粥,所以才不得不跟着三和尚出来闯荡,三和尚是一位木匠,一位远近闻名的木匠,他们就跟着三和尚活了,并在异地生活……

  那一天,明子遇到了紫薇,她双腿残疾,因此,她渴望能上学,渴望能行走。紫薇知道她的双腿不能再行走了,但明子一直坚信紫薇一等会好起来的。也正是明子的坚信下,紫薇的腿如愿以偿的可以行走了!

  三和尚他经不起金钱的诱惑,竟然产生了让明子和黑罐去偷工地上的木材!道德高尚的明子拒绝了,但黑罐在三和尚的压力下,竟然真的去偷了木材!但不幸的是,他被保安捉住了,本来三和尚应该和保安说清楚的,但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反而还装模作样的骂了黑罐,还踢了黑罐一脚。此时此刻,我也多么想能踢三和尚一脚啊!他是罪恶的创造者,是金钱迷了他,促使他心中燃了不劳而获的贪念,渐渐的,想得到金钱的欲望越来越深了……

  不该是它们吃的就不去吃,宁死也不会吃!宁愿放弃那宝贵的生命,告别美好的世界,走向灰暗的地狱。是啊,动物也有那么高贵、高尚的品质,何况是我们人类呢?

中学生读后感3

  寒假里,我闲来无事,看了几本有趣的校园励志小说。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原来我这么棒》了。

  高小瑜是个十分胆小的女生,而且在班里成绩不好,所以常常被同学欺负。小瑜的妈妈为了她,不惜一切代价,费劲了千辛万苦,终于帮小瑜报名参加了当地略有名气的研习营,并让好朋友芳荷一起去。有一次,全班同学去探险,好朋友芳荷执意要走近道,后来迷路了。小瑜和同学们突破了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芳荷,把她带回了研习营。在研习营里,她还遇到了好同学徐东洲。东洲经常开导她,不断鼓励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瑜渐渐变得自信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改变了很多。我原本是个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孩子,与人说话时总是不敢正视对方。但现在能抬起头与人正面交谈,学会了礼貌待人。读了这个故事后,我也懂得了很多。做事不要光看事物的表面,要在尝试之后再下结论,要相信自己。做错了不可怕,重要的是知道错在哪里。勇于面对困难,相信明天自己一定会更棒。

中学生读后感4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名着。这本书讲述了福克和朋友打赌,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虽然路上福克先生和他的仆人——路路通遇到了许多麻烦,但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提前一天回到伦敦,最终赢得了胜利。

  福克是一个善良正直、乐善好施、足智多谋的人,但他不苟言笑,性格有点孤僻冷淡。而他的仆人路路通则是个为人乖巧,路见不平,好拔刀相助,有侠义之心的人。在跟主人福克先生80天的环游中出了不少力,深得福克先生的赏识。

  在80天的环游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如“生死海难”一章和“大获全胜”一章中,福克先生以他那高超的武艺打败了那个不可一世的船长。他们遇到问题毫不退缩,最终还能把事情妥善处理好,沉着冷静,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千难万险。费克斯是个鼎鼎大名的大警探,身材矮小,但心地善良,但他误认为福克就是那个在伦敦银行偷金磅的那位江洋大盗,于是,他就在福克主仆环游地球期间多次捣乱、阻挠,但在最后还是消除误会,与他们化敌为友。

  透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和不可思议的事,但如果你能像福克先生那样,做任何事都有毅力,不管应对多大的困难,都要有始有终,再难也要把它做到底、完成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地想办法攻克它,最后你就会胜利!我要学习福克先生,做任何事情时,遇到困难不害怕,不被困难所吓倒,坚强勇敢地走下去!

中学生读后感5

  我读了《水知道答案》的书,被书中内容深深的吸引了,书里讲到,水能听。在三个瓶子里装上米饭,每天对第一个瓶子说“谢谢”,对第二个瓶子说“浑蛋”,而对第三个瓶子不闻不问。一个月后,来看三个瓶子内米饭的变化。对它说“谢谢”的那瓶米饭开始发酵,长出了一层美丽的白毛,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对它说“浑蛋”的那瓶米饭则腐臭变黑了;而对它不闻不问的那瓶米饭却已腐化成水了,其臭无比。

  当水看到世界各国书写的语言“爱和感谢”时,水结晶的形状非常美丽,而看到“混蛋”等难听的字时,水结晶的形状则丑陋恐怖。

  水有记忆功能,水有预测功能让我震惊,书里提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的水结晶也是不一样的,水知道生命的答案。

  水能不仅能听懂语言,还能听懂音乐,懂得爱和感恩。我们人身体的70%是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我们每个人的言行都影响着身边的人和事物。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要学会爱惜生命,爱护自己,爱护爸妈,爱护同学,尊敬老师和长辈,我要感谢和爱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包括默默陪在我身边的任何一件物品。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学生每天看到的是老师宽容的微笑,听到的是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那我们的身心一定会呈现出美丽的“结晶”;如果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爸妈的批评指责,那我们的身心只能呈现出恐怖的“结晶”了。我真希望人人都能学会爱和感恩。

中学生读后感6

  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和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童年是我最为宝贵的收藏。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童年》却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然而,苦难的经历对于成功者是一笔财富,无数曾经失落的梦会成为他生活和文字颠峰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传体形式讲述了自己阿廖沙7至13岁的命运,高尔基在这一环境中生活的水深火热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黑暗的,周围生活十分残酷,贪婪而又狠毒的外祖父,有一次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毒打的昏睡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经被他抽的失去知觉。舅舅也是粗犷自私自利的。整日为了争夺家产打架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与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的`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个可怕的环境中也不缺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另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能干,聪明善良。有圣徒一样宽大的胸怀。还有乐观的小茨冈,整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

  阿廖沙的童年如此而我们的童年却不同我们应该悔过自己的奢侈——梅花香自苦害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

中学生读后感7

  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后,我觉得很温暖。

  这本书说的是: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诚、最深厚的友谊。为了避免威尔伯被制成火腿,夏洛织出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而夏洛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夏洛的人生观,它觉得活着不能只满足于吃喝拉撒,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帮助别人。我们生活中也要这样帮助他人。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游泳。冲淋时,一个小女孩不知情地把水龙头调到最热处打开,妈妈看见了,急忙把她拉到一旁,然后调好才让她冲淋。我觉得妈妈这样做很好,避免了烫伤事故。她经常帮助别人。这种事情还有很多,妈妈给我做了好榜样,我也要做那样的人。

  另外书中打动我的还有夏洛和威尔伯的深厚友谊。这种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遇到困难要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一起面对挫折和挑战,这样困难才不会那么可怕。我们才能“翻越”更高的“大山”!

中学生读后感8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以,我要读一本好书,那本好书当然是《意林》,这本书有93页。其中记录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大海的岸边,端坐着两个垂钓者,一位老人,一位青年人。有所不同的是,老人忙忙碌碌地下钩、起竿。然后将钓上的小鱼摘下放进身后的水桶里,而青年人却安安静静,偶尔提起鱼竿,也只是空的,没有一条鱼。原来,老人用的是五六只小钩,每只钩差不多都能钓上一条小鱼。青年人的鱼钩却硕大无比,他一心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老人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形象,他对那些小鱼简直不屑一顾。

  夕阳西下的时候,老人挑起沉甸甸的担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青年人却依旧端坐在那里企盼有惊喜的出现——钓上大鱼。

  一连好几天过去了,老人每天都满载而归,青年人却两手空空。老人似乎并没有多大欲求,可他体味到了收获的乐趣。青年人虽然意志坚定,却因目标过大,难以实现,因而一无所获。

  在人生的追求中,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大。其实,目标越小,越集中,越容易接近目标;目标越大,越宽泛,越容易偏离目标。

  要提高人生成功的概率,每一次实现人上小目标就可以了,积小目标为大目标,最终会创造出一个充满奇迹的人生。

  意林使我受益匪浅。

中学生读后感9

  青春、友谊、生命的意义,在这本书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就是作家陈玮写的《豆蔻年华》。

  刚开始读这本书,里面朴素单纯的言语深深把我吸引,于是,我便如欣赏一副美丽的艺术品一般,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主要讲了姚小禾在中考时,幸运地考上了南京有名的“金陵中学”。并且介绍了姚小禾在新学校与新同学在一起的学习生活,到最后与同学在海边携手共度了人生中如花一般的18岁。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这一段,书中说道,姚小禾所就读的学校有一条规定,就是每当上体育课的时候都要穿白色运动服和篮球鞋。但姚小禾是农村姑娘,家里寄来的钱只够自己吃穿,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衣服和鞋子。于是,她便闷在宿舍里,不去上体育课。就在上课前,她的好朋友把她硬拉到操场上,她惊奇的发现,全班同学,除了看姚小禾不顺眼的张娣外,竟没有一个同学传白色运动服。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暗暗感叹,为了维护一位同学,全班同学竟不惜与老师较劲。我真羡慕他们的友谊,坚不可摧。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曾拥有的友谊。记得我4年级的时候。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分到了一组,其中,有一位同学由于不愿意做作业,成绩总是上不去,于是,我和另一位同学便每天轮流督促他,辅导他功课,渐渐的,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名同学的成绩一下子从开始的30多分跳到了70多分。我们大喜过望。

  多一份友谊,仿佛多一些色彩,色彩越多,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活的有滋有味。

中学生读后感10

  似乎,有那么多的人都歌颂母爱!没错,母爱是伟大的!可是,父爱也是伟大的!父亲可能没有美丽、华丽的外表!父亲可能只是一个老土的乡下人!可是,在乡下,似乎没有这些的差别!

  而《背影》中的这位父亲,形象是高大的,即使没有华丽的动作,外表,但似乎很受朱自清先生的尊敬!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很尊敬!

  我的爸爸,形象自然高大!我的爸爸,经常念我,而我也经常是顶撞我的爸爸!每当我做错事的时候,爸爸总是严厉的批评我,然后再教育我!我知道他是为我好的!

  父亲,为了孩子,累是无所谓的!多少人的父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女念好的学校,住好的,穿好的,吃好的,拼命给我们制造舒适的环境而没有顾及自己的儿女,换来的是一片冷漠!多少人怪自己的父母从小没有陪着自己!可有谁曾想过,父母要赚钱养我们,所以拼命工作!

  我也想起了奶奶的话,她说过,当作为父母生下孩子后,等孩子会坐的时候,当孩子会爬的时候,当孩子会走的时候,当孩子会跑的时候,当孩子上学的时候,当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他们心里非常高兴,而有多高兴,是我们体会不到的!

  父亲,是伟大的!为了我们能过的好,不顾及我们的情绪与责怪的时候,是在努力的工作!而回家的时候,很累,也无法顾及到我们!我知道该怎么对父亲,怎么不惹他生气了!

  我会好好学习的,将来我会感谢父亲给我那么好的环境,那么好的生活!那么满满的爱!

  我要父亲以我为荣!

中学生读后感11

  这本书我是初三下半学期读的。

  当时已经在一模什么的了,但是一想到就快要离开这个学校了,图书馆里的书还没借过几本就会觉得很遗憾。而我本身很少看长篇小说,也觉得新鲜,就天天躲在被窝里看书,把手电筒钩在被子上,坐在床上躲在被窝里看书。

  我的舍友比我先看,那段时间老听她闷在被子里笑,觉得好奇,就把这本书要了过来,后来这种情况自然而然的也就发生在我身上了。尤其是提到某女C的片段,关于蓝色的月经,我就差没从床上栽下来了(我睡上铺)。他们离奇的出租屋(楼),楼下卖包子的老太太(看热闹的人们),关于二手电视的种种。还有他们抢自行车,学校里的凤凰妹妹什么的,混乱,但却很有意思。

  我们是鲜有这样荒诞的生活的,虽然内心也怀揣着这份渴望,但实现它离我们这一代(不说是90后)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追求些什么,我们的追求又有什么用?只能给别人看罢了,摆设而已。世界末日总会到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速世界的灭亡。可笑,好玩,但你难道不认为很可悲吗?所以,无论再怎么混乱,只要是为自己活着,活在自己的城里。

  活出自己的岁月。

中学生读后感12

  一本好书,可以培养同情心,也可以让我的心情随着书本里的剧情而起伏。《独脚提琴 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励志的小说。故事里的主角叫做小群,他的爸爸和妈妈,在他小学时就离异了,他因此受到打击,不过还好有子芸阿姨的陪伴,让 他更有自信,我想这是很奇妙的安排。

  这本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想,或许是书里面高潮迭起的剧情,以及主角小群坚忍的意志力,还有最后他终于尝到成功的滋味,让我感受到人世间的 悲欢离合都是一种磨练。书里不怕困难、挫折的小群,有一个严格的爸爸,总是默默的在一旁关心他、支持他;还有温柔的子芸阿姨鼓励着他,就算他的右脚残废 了,但还是要求他必须站着拉小提琴,要坚强,要相信自己。也因为子芸阿姨的严格训练,小群才可以成功。还有好朋友少颍,总是在下课时陪她聊天,让他更有信 心!我觉得在他人生中遇到的挫折,都变成一种。

  故事到了结尾时,小群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同,把当年子芸阿姨给他的乐谱“天使“演奏给大家听。他那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提醒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勇敢的小群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虽然他小时候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缺,觉得碍手碍脚的,但他渐渐不在乎了,因为他知道即使他的身体和别人有所不同,但是他相信“再远的路程,起了步便有到达的一天”,只要你肯努力,梦想就不再是幻想,它会离你越来越近。

中学生读后感13

  相信大家对《西游记》的每一个片段都很熟悉,我也一样。每次细细研读《西游记》,聪明智慧的孙悟空,憨厚贪吃的猪八戒,坚持不懈的唐憎,忠诚老实的沙憎就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我和他差不多,一样爱打抱不平。他有一身高超的绝世武功,天不怕,地不怕,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敢作敢当、机智勇敢,敢与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做斗争,大闹蟠桃会,砸坏了太白金星的炼丹炉,多次大闹天宫,还机智的和妖魔鬼怪做斗争,面对困难绝不低头。这就是我眼中的孙悟空,一个敢作敢当的大英雄。孙悟空那伸张正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他是广大民众心中的一位榜样,反映广大民众的美好心愿。

  《西游记》这本书反映了当时黑暗社会,而孙悟空等人代表了那些不屈不挠的人民,表达了吴承恩敢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决心。

  我们应该学习孙悟空面对困难绝不退缩、机智勇敢克服难题的精神。把这些精神用到你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会使你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

中学生读后感14

  海伦。凯勒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里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海伦。 凯勒没有被残酷的命运而吓倒,她的生命中充满了活力、信心与希望。就是这样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896年的10月走进了从小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完成了她的大学学业。海伦。凯勒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活用,为社会为人类贡献一点力量。

  海伦在书里写到:假如能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希望长久的看着自己的老师,然后再去看朋友、家人;第二天,我将怀着敬畏之心去看看我生活的地方,看看人类的进步;第三天,我将去看看这整座城市,看看过去,再看看现在。这也是海伦。凯勒有视觉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书的结尾。

  读完书后,我被海伦。凯勒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她一个人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出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凯勒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中学生读后感15

  这是爸爸给我买的一本书,可称为“一辈子的书”我十分的喜欢这本书。这本书里融合了许多情感,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这本书的内容是这样:一只蟋蟀,它叫柴斯特。它本来是一只康涅狄格洲的蟋蟀,因为一次练习跳跃,闻到了一股香味,是柴斯特最爱吃的腊肠味,是从一个野餐篮里发出来的。柴斯特因为贪吃腊肠,而被关在了野餐篮,带到了纽约。这个地方对于柴斯特来讲很陌生,因为这样,柴斯特发出了一连串的声音,使柴斯特遇见了爱它的主人——玛利欧,又遇见了聪明稍微有点守财努的性子的一只老鼠——塔克,诚实、勇敢、大方的一只猫——亨利。柴斯特也十分的感激大家对自己的帮助,柴斯特以它的音乐天赋回报大家,让地铁站的人十分震撼,大家都来玛利欧一家的报摊买关于柴斯特的《美国音乐》,甚至提前打电话预定,而蟋蟀——柴斯特成为了整个纽约的“演奏家”!但是柴斯特仍是不开心,思念自己在家乡的悠闲自在、宁静的生活。在塔克和亨利的帮助下,它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其实,不说也知道了,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蟋蟀柴斯特,这是讲述柴斯特一个旅游故事,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故事十分有趣,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二点:一是不要光看眼前不顾后面。二:人类是有友谊的,动物也是有友谊的!

弟子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1

  上学期刚开学,学校就发了本《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读。后来,读着读着,我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我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入微,我想要的东西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满足我,那时的我还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有时候甚至会烦他们对我的担心。想起这些,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想起:当我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温暖的大手紧握我的小手;当我生病时,是他们将我拥入温暖的怀抱;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耐心地讲解……

  于是,每天清晨我会给他们一个最美最甜的微笑,每晚入睡前我会向他们轻轻地道一声“晚安”,每当他们劳累时我会为他们揉揉酸痛的肩膀,递上一杯清茶,每当有空我会主动与家务“亲密接触”……我发现,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多了,而我好像“忙碌”了好多却快乐了好多。

  我在《弟子规》的教导下,一点点地改变着,一步步地成长着,一次次地感受着。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 圣人训”弟子就是学生,规就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

  《弟子规》一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总叙就是总的概括一下后面的七个部分。入则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里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出则弟就就是在社会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奉事兄长。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泛爱众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亲仁就是亲近仁者,以师是之,要跟他学习。仁者无敌。余力学文就是除了以上六个部分所学习的之外,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的每一部分都教给了我一个道理,入则孝告诉了我要孝顺,出则弟告诉了我要奉事兄长,谨告诉要谨慎做事。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一定要严格遵守《弟子规》中的知识,《弟子规》一定会让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规》适合所有学校与各种年龄的人诵读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诚可贵,而这可贵的生命是谁给与我们的呢?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他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把我们养育成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呢?是的。一个声音肯定的回答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

  《第子规》对我十分有益,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第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3

  在中国,有着这样一本书,书中讲让人们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诚信待人、知恩图报……那就是《弟子规》。

  “孝”、“悌”、“仁”、“爱”是《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它教导我们在家中要孝顺父母,体谅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说话也要恭敬、谨慎。为人处事要讲诚信,说话文明,尊敬他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做到“有则改,无加警”。假如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它让我们这样对待父母。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则对待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也应该尊敬,礼貌,对待老人更应该尊敬,做“敬老尊贤”。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也要去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说自话,不问别人意见,自己就做了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道德”。我们都应该遵守道德。

  我们学习《弟子规》,不仅仅要背诵,而且还要深入理解,实施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这样明天才会更美好。

弟子规读后感4

  最近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他使我们我们受益匪浅,他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更能使人的思想提升。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自己、爱父母、爱朋友、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得和谐,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对我有五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做的还不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好。

  第二、做人要诚实守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意思是: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我们要坚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念,做一个诚实的人。

  第三、要谦虚谨慎,互相关心。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

  第四、待人接物要怀有恭敬之心。“满招损谦受益”,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

  第五、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养德行。目的是让自己活的有意义,而我们通过《弟子规》明白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许多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只要我们认识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瑰宝”。

弟子规读后感5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给他的学生起的,也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我比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还听过这样的故事:宋濂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大学问家。在他20岁时,他去请教一位前辈。老师正在授课。看到老师没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里,不懂的问题,也像别的同学一样发问;有时老师被问得不耐烦,就大声呵斥他,可他却低头接受,脸上没有任何不悦的表情,也没有反驳老师的观点。后来,宋濂从老师那里学习了更多知识,比其他同学收益都大。在生活当中,我们在路上遇上长辈,应礼貌地上前问好。当长辈没有要说地事情,打算离开时,晚辈应该恭敬地退后站在一旁,等候长辈离去。宋濂也是一个好例子。

  还有“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在这里,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无信,万事皆虚。

  自从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感觉到多读一些书对我们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我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弟子规》等各种有益的书籍,争取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6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在自己的父母身边,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这种亲情正在慢慢淡化!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都在。听到你在外面过得很好的时侯,他们很高兴,逢人都说。要是遇到什么麻烦时,父母都会担心的不得了,睡不着觉!为了让我们娶上媳份儿,操心至极!所以,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却忽略了父母的爱,认为父母总是杞人忧天,唠唠叨叨,总会跟父母产生不一致的看法,甚至认为父母不爱我们了,这个时侯,我们还会如何去孝敬父母呢?弟子规告诉了我们答案。不管怎么样,我们听从父母的意愿是对他们的尊敬,我们应该更加宽容,体谅得照顾父母。对他们要有耐心,父母健康的时侯,我们会很自然的孝顺父母,父母真正生病了,需要我们照顾的时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耐心,孝心呢?

  父母也有犯错的时侯,我们做子女的要帮助他们改正,对他们的不良嗜好,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也是一种孝心。但是一定得讲究方法。

  父母渐渐老去,我们也有自己的压力,不管怎么,珍惜现在,珍惜与他们的每一刻。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7

  自从读了《国学经典》中的《弟子规》后,我深受启发,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并且事事遵守《弟子规》了。

  记得以前,我看到长辈,如果长辈离我近的话,就打个招呼,如果长辈比较远的话,就连招呼也不打了。父母为此也没少批评我,我总是不以为然,但自从读了《弟子规》中的“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后,知道了“路遇尊长,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个招呼,如果尊长不说话,就应该恭敬地退回去”这个做人的道理。

  现在,即使长辈离我较远,我也会快步走向前去,打个招呼,然后跑回去继续干我的事。

  还有另一件事,让我从《弟子规》中领悟了更多更多,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没学《弟子规》前,吃饭时总是长辈没吃,我便开始吃了,而且觉得心安理得;坐车也总是抢在长辈前面,但是,《弟子规》中的“骑下马,乘下车,长者先,幼者后”,让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知道了吃饭、坐车或者其他什么,都应该让长辈先,辈分小的后,要尊敬长辈.

  所以,现在,吃饭时长辈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长辈坐下吃了我才开始吃,乘车时也是先让长辈上车。

  长辈们都夸我变得懂礼貌了,听着他们的夸奖,我心里真是比蜜甜,没想到,成为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并不是一件难事。读《弟子规》,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作为现代文明的人类,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做一个传承文明的中国人。因此我感谢《弟子规》教我变成好孩子,感谢老师,教给我做人的真谛,更感谢这个集体,让知识与快乐伴随我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8

  在听完钱先生对《弟子规》的解读之后,我很感慨,在高强度、高压力的今天,有人为生计奔波,有人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数家长讨论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比如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是我阅读后的点滴体会。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 “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

  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养。

弟子规读后感10

  我们聊到了很晚,这时,有人把电开了,不过,我们都很累,睡了!400字作文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父亲,如果你还在世,我该是多么幸福啊。我等得不耐烦了:“快点垫报纸呀?晚上,哥哥早早的吃完饭去偷青瓜皮了,我们7点钟才吃完。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 ,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百事孝为先,这是先人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应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

弟子规读后感11

  在我依稀记事时起,妈妈就给我讲经典故事,带领我读唐诗宋词。今年暑假又让我品读了《弟子规》。我还知道《弟子规》也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它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告诉我们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因为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一辈子探索和学习。《弟子规》中“父母唤,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妈妈给我解释这几句的意思是听到父母的呼唤,回应不能迟缓;父母指派的事要快做不要偷懒;父母的谆谆教诲要恭敬聆听;父母的责备和批评必须要接受顺从。读到这,我忽然想起了以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放学一到家,我扔下书包就看电视或打游戏。每次吃饭时,都是在妈妈再三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坐到饭桌上。我有时还埋怨妈妈,扫了自己的兴致。爸爸店里的生意忙的时候,偶尔让我接一下货,我却故意装作没听见,一溜烟似的跑了。记得四年级时,我和同学打架,还把同学的杯子摔碎了。放学时,爸爸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像往常一样接过我的书包,语重心长地给我讲道理,我不但不听,还很抗拒,不停地给自己辩解,还用手捂着耳朵不愿听。爸爸气得脖子上的青筋都凸出来了,刚扬起巴掌,又收回去。我见状竟赌气似的先跑回家,重重地把门关上,和父母耍起小脾气来。回想起这些,我现在非常羞愧,真想扑进父母的怀里,向他们说声对不起。

  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觉得有一位无声的老师在我的身后默默地教导我。我认为做为炎黄子孙,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不仅要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要活在千年的经典中。

弟子规读后感12

  这个暑假,我看了《弟子规》这本书,很有感受。《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弟子的行为规范,它告诉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做人要守信、慷慨。

  先说守信吧,我可是一个很守信的人哦。暑假里的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约好晚上七点钟在羽毛球馆见面,可是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没来。我急得让妈妈打***妈的手机,可是一直没人接。妈妈劝我别等了,先自己玩吧。我不肯,我想起《弟子规》里的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我要讲信用,我要遵守诺言!我家和她家离得很近,于是我央求妈妈陪我去她家楼下叫她,我在她家楼下大声喊了好几遍,都没人应。当时我就像一只泄气了的皮球一样,很失望。妈妈安慰我说:“你是个守信的好孩子,她也许有急事去了吧。”我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我平时虽然不是那么慷慨大方,但对于橡皮、铅笔之类的小东西,我是十分乐意借给别人的。但因为我是一个很爱看书很爱买书而且很爱惜书的“小书迷”,所以我不怎么愿意将自己最最喜欢的书借给同学,生怕同学把自己心爱的书给弄脏弄坏了,因此有时就不太愿意把书借给别人。但是自从读了《弟子规》之后,我的表现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认识到这是一种很自私很小气的行为,我为自己过去的表现感到羞愧。我准备开学以后把自己喜欢的一些书都带到班里,和同学们分享。我要做到《弟子规》里说的那样:人借物,有勿悭。这样,大家在一起都可以相处得很快乐,很开心,看着别人开心快乐的样子,我想我一定会比他们更开心!

  守信、慷慨的人会更受大家的欢迎,还会有更多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守信、慷慨的人吧!

弟子规读后感13

  读了《弟子规》,它就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我,让我在德行方面进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饭的时候,妈妈叫我吃饭,我总是心不在焉,虽然嘴里说着“马上来”,可我还是一头扎在电脑前玩游戏,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愿的把游戏暂停去吃饭。现在想想,这是多么不应该呀。现在,每当妈妈说吃饭,我会立刻放下手里的游戏,赶紧帮妈妈摆碗筷,搬凳子。因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以前,我生病发烧时,妈妈总是细心的照顾我,药总是妈妈先尝尝再给我喝,晚上也会彻夜照顾我,而我呢,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时,还吵着妈妈陪着我出去玩,不让妈妈休息,现现想想,自己都觉得脸红,我以后会改的,妈妈身体不舒服时我会让妈妈好好的休息,细心的照顾妈妈。因为“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以前,我做完作业,总时将作业本、书、文具等随便一扔,搞得到处是我的东西。有时看完书后,桌上、地上、床上,到处是书,真是杂乱无章!而现在我都把书分类整理得井井有条地放在书柜上。爸爸妈妈都说我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还直夸我的房子整洁呢!

  通过读《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多说请、谢谢、您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写作业的好习惯,作业不磨蹭,这些我一定要谨记在心,时时刻刻用《弟子规》来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这是一篇《弟子规》读后感,作者概括故事内容简洁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础上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不足之处:语句不通顺,如“让我在德行方面进步有了很大的”,应改为“让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弟子规读后感14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读。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起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教导我,教育我的情景,我心中一阵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我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很多的。

  同时,我也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不断进步的!

  总之,读了《弟子规》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弟子规读后感15

  国学如潮,向着我们澎湃而来,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冲洗着我们的心灵。读《弟子规》,我进一步得到了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从接受启蒙的孩提到现在热血沸腾的青年,一路的成长,我们都离不开国学思想的摆渡。《弟子规》,读它千遍万遍也不倦。

  《弟子规》是以孔子言论为核心的思想启蒙教材,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通过它所蕴含的优秀传统道德伦理来规范举止言行,激发引导人性向善发展是在这个多元化的全新社会的必要。

  万事孝为先,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精髓:董永卖身葬父,木兰为父从军,黄庭坚涤亲溺器···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的故事,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诚实守信乃立足社会之本,谨慎与否决定事业成败,可见“谨信”是何等重要。“泛爱众”直教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亲仁学文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是才需要,如是因现在残酷的竞争环境而凸显。要想站立潮头唱大风就必须德才兼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字一句都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得到国学思想的熏陶,实是让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升华,这其实是现实形势的需要。读《弟子规》,我更深一层了解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读它,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1

  谈到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们总不会忘记强调,是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可贵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忘了赋予我们生命,无私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爱与关心,是因为他们的悉心照顾,我们才能够在一个优异的环境下茁壮长大。

  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书房里的《弟子规》拿来翻了翻。当我看到“入则孝”的时候,我心里涌起了阵阵好奇与疑惑。“入则孝”说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顺父母吗?我好奇地查了查资料,果然就是这个意思。在孔夫子那个年代就开始讲究孝道,对于受到父母的爱越来越浓的我们怎么能够不去做一些孝顺父母的事了。

  生命诚可贵,而这可贵的生命是谁给与我们的呢?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他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把我们养育成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呢?是的。一个声音肯定的回答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就是冬天要让父母亲穿的暖和,夏天要让父母凉爽。早上要问安,晚上要向父母亲请安。出门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业不随便改变。同学们你做到了吗?

  感恩父母从现在做起,吃饭时候给父母夹肉,帮父母捶背,给父母端洗脚水。感谢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感谢把我们养育成人——父母,大喊一声父母我爱你们!

弟子规读后感2

  在听完钱先生对《弟子规》的解读之后,我很感慨,在高强度、高压力的今天,有人为生计奔波,有人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数家长讨论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弟子规读后感3

  假期时,我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背诵了国学文章《弟子规》,文章中虽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 圣人训 守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长辈,关心爱护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听他们的话,为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后,我会更多的学习《弟子规》中的知识,更好的理解。

  《弟子规》对我的帮助很大很大,今后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为我以后行为的量尺,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学生!

  我觉得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更文明,更有礼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成长。所以我以后要多读书,特别是国学方面的书,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我长大了,好做一个传播中国国学的学者。这本书产生的时代毕竟是封建社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站在现今时代的高度评判学习这本书。有继承,有摒弃,传承健康的历史文化精髓,维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弟子规读后感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名言每个人都是知道的,但真正理解这句话并脚踏实地去践行的却少之又少。人们有时把目光放的太远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唯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弟子规》是古人的修身之道,今天仍可以借鉴。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充裕,但精神文明却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了各种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折射出个人素质需待提高。《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言论,即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谨慎少言,诚实守信,爱周围的大众,亲近仁德的`贤人,有富余的精力应该多读书学习。它涵盖了为人基本准则,对提高个人素质有很大帮助。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各种优秀的传统经典更是数不胜数,《弟子规》只是其中之一。可能有的人会问,这本书籍是小孩读物呀,不适合大人阅读呀;这本书籍确实是小孩读物,但对能提升自身素质的读物我们不应该拒绝,有时间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回味无穷。也有人会问,我们应该阅读更加出名、深奥的书籍,小书籍,不值得一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阶段都要反复阅读、思考,同时也需要反复阅读最基础的书籍,方能更上一台阶。

  希望我们能在浮躁的社会中留有一方静土,精心耕耘、有始有终。

弟子规读后感5

  这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就应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理解,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悲哀。看到那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样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悲哀,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6

  读了巜弟子规》之后,我感触最深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孝顺父母这方面,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

  爸妈养育我不容易,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外出赚钱供我读书识字,给我更好的生活,但是我都没有真正的关心他们。哪怕我只为他们做一件小事情,有一次,妈妈下了班回来,就直接坐在沙发不动了,我问妈妈怎么了,妈妈说:“腰有点不舒服,可能闪到了,妈妈坐一会儿,就去给你做饭。”我听过后,我马上叫妈妈趴在沙发上,妈妈我给你揉揉,妈妈听后,感动的说我长大,知道心疼妈妈了。有时候,我不听话,我还乱发脾气,妈妈多唠叨几句话,我都不耐烦了,我又会反驳她无话可说。现在想想我真的太不懂事了。我都不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我深感惭愧。

  从今往后,我要孝顺父母,父母的教导我要认真听,要尊敬师长,父母的责备,要顺从的接受。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成为有用之才。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快乐的生活。

弟子规读后感7

  今天早上我背诵了弟子规的总叙和入则孝,虽背的滚瓜烂熟,但其中的意思一点也不理解,经过访问同学,使我明白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他的意思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中小心谨慎。读完后是我非常震惊,又非常羞耻,因为自己以前总以为父母把自己生下来不是上天的安排,父母理应对自己好,父母关心自己是理所应当的,现在大彻大悟,自己的所作所为全是不对的,真是对不起父母的大恩大德呀!以后一定要好好的感恩父母,要坐在行动上。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一句话是说:“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以前自己非常自私,对谁都不好,别人一对不起自己,就憎恨他,甚至从不再搭理他,自己还总是自以为是,有一点成绩就不知自己是谁了,只知道自己今天学了,就不学了。尽管没学会仍装着学会了,当别人来帮自己时,自己却自学非学,有人请叫自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真是没法说。以后一定改这些臭毛病,一定让好的习惯代替他。

  弟子规真是博大精深,他不仅时一本好书,而且教育了炎黄后代!

弟子规读后感8

  我们的老师经常说,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品行高尚,温文尔雅的人,那么,《弟子规》绝对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才不相信!

  尤其学习到“谨”一章节的时候,面对“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我是呲之以鼻的。什神马啊,一切都是浮云啦!古人那么迂腐落后,他怎么知道我们00后的给力?不能歪戴帽子,我怎么可以尽情耍酷?不能敞开衣襟,我还如何表现自己的自在潇洒?至于鞋子嘛。鞋带开就开了,还得弯腰去系,拖拖拉拉才叫个不羁呢!

  于是终于有一天……刚刚走出放学后的校门,躲开了老师的视线,人群中,我又忘情地投入到自己的“酷”和“潇洒不羁”中了——啪嚓,哎呦!我的左脚踩到右脚上松开的鞋带上了——我结结实实地摔个大马趴,鼻子鲜血直流,一颗门牙夜差点没“光荣殉职”,同学们急忙把我扶起,关切的问询中,我清楚地听到路边行人的话:“现在的孩子啊,怎么那样,哪像个孩子?。”

  我那一刻真的狼狈极了,不只是形象。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刷牙漱口整衣净手,来到班级,端坐在书桌上第一个带头诵读起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是中国就是的蒙学课本,是清朝的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孔子等对弟子的训示,在让我们体会到先人智慧的同时,还教育了我们怎样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为人做事……

  记得又一次,我与同学约好一起去游泳,但事先没有和家里人说,说的时候就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我顿时也火了,便不顾反对去游泳了。当晚,我就发了高烧,然后就不知道然后了。睁开眼睛,发现我正在医院的病房里,而妈妈在一旁睡着了。

  看着妈妈,我不禁有一些后悔:都怪我!我就应该听妈妈的话!今后做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与他们一同讨论问题,再也不擅作主张,办事之前告知他们,学会“出必告,反必面”,不让他们担心。

  同事在《弟子规》当中,我还学会了许多东西:孝敬父母,讲信用,做一个诚信的人,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空闲的时候,多看一些文字典籍,时时刻刻学习。父母让自己做事,那就不应推脱,要尽力努力的去做,当父母呼唤自己时,就要迅速回应,不要让他们等急了;当父母责怪自己的时候,也应该适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团结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睦相处。外出时整理好自己的衣着,衣冠整齐的去接见每一个人,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显示出自己有礼貌……

  在《弟子规》的熏陶下,我已有了以下改变,越发觉得它的博大精深。我今后一定会阅读更多的经典,让它的精神光辉在我身上得到体现,让自己学会更多的东西。

弟子规读后感10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再一次读弟子规的书,使我更加深一步了解了《弟子规》的意思。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这本书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怎么和别人相处,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

  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这样我们的父母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我已经大概了解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光知道还不行,我还要努力的去做。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11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弟子规》

  我从中读到了无论说话,还是办事,都应实事求是。

  下面介绍一个实事求是的典故。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中的一个。封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为河间王,死后谥献,所以称“河间献王”。他一生酷爱藏书,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整理得整整齐齐。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刘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价收买来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比较少见。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认真地研究整理。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现在,人们运用这个成语,一般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有指说话、办事符合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我们老师在说话、办事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在学习时,我们有不懂的就要不耻下问,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学生交往时,说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与别人打交道时,不浮夸,不说谎。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敬重你。

弟子规读后感12

  上个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弟子规》,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也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严于律己……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说:我们出去做什么事情时,要提前告知父母一声,在征求他们同意后再出去,这样以免他们担心。我们外出回家中之后,要立即通知父母一声,以免他们牵挂。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南昌老家探亲,就发生了一件事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表姐正在她家里玩,姑姑正好有事情要出去,就叮嘱我们在家里玩。我和表姐在家里玩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意思,表姐就提议说:“我们出去玩吧。”就这样我们两个人就跑到大街上去玩了。就在我们两人在外面吃着各种美味的小吃,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姑姑回到家不见了我们俩的踪影,大吃一惊,赶紧打电话到奶奶家问:我们俩人有没有去那边。我爸爸和奶奶听说我们俩人不见了,也十分着急。大家等了一会儿,见我们还没有回来,爸爸就赶到姑姑家,准备和姑姑一起出去找我们,后来在姑姑家楼下碰到我们俩回来了。爸爸和姑姑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俩人:只顾着自己出去玩得开心,一点也不考虑大人们会担心。我和表姐不得不低头认错,表示以后出去玩一定会和家里人打招呼,以免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担心。

  我们学习《弟子规》,不仅仅要会背诵,而且还要深入理解,贯彻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弟子规读后感13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还记得春秋末期鲁国的儒学家曾参吗?还记得他为了遵守诺言将自己家中的猪杀掉的故事吗?他当时对妻子说过一句话:“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的教他学会欺骗。”这不正是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骗,那么,他肯定也不会像华歆一样对待生人了吧?所以肯定是一个不可交往的人,是一个没有诚信,对社会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人。

  除了诚信,我们还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要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不要一说你不好就翻脸,所谓“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次还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明白:“看见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去学习,看见见别人的缺点,就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然后想办法去改正。就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不也说过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

  学习《弟子规》的过程,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这将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踏实和美好,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弟子规读后感14

  妈妈让我读《弟子规》,我心里郁闷:这么枯燥的东西,好烦人啊!

  一年过去了,我惊喜地发现:《弟子规》奥妙无穷!

  你们知道其中的《出则悌》吗?“悌”可是我平时很少见的字,我查过字典,“悌”的意思是指弟弟敬爱哥哥。《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有礼、学礼。我平时对人很有礼貌,老师啊,家里的长辈啊,都夸奖我懂得尊敬老人,可是,我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可不太好,会耍脾气和好朋友闹矛盾,离“兄弟睦”的要求可太远了,读了《出则悌》,想想自己,我觉得心里感到惭愧,和古人相比,太不好意思了。

  今天,我读到了《信》,里面第一句是“凡出言信为先”,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一个人说话要算数,要讲诚信!妈妈说,讲诚信是一个人人品好不好的很重要的评价标准。我想起来,自己有时候和同学约好的时间不够准时,拖拖拉拉,有时候向老师保证做到的没有严格做到,唉,我得时时刻刻按照古人提出的要求,做最好的自己。

  现在,《弟子规》就像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让我看见不美的自己,我每天都要照照这面镜子,改变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加帅气更加优秀!同学们,一起来读《弟子规吧》!

弟子规读后感15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读后感 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1

庄子看来,矛盾双方的对立没有绝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极其不稳定的,之所以有“是”与“非”是因为“成乎心而有是非”所以论是论非,都受自己偏见形成的标准所左右,就如“毛嫱丽姬,人之所美者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绝骤”人所喜看的美女却是鱼、鸟、麋鹿所要极力避开的人,是非标准很有局限性的,也极易被颠覆的。

所以庄子是更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的,“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一事物的的分割,就意味着另一事物的组成,一事物的组成就意味着另一事物的毁灭。“狙公赋茅,曰:“朝三暮四”众狙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是早上喂三颗晚上喂四颗还是早上喂四颗晚上喂三颗,对于猴子来说虽有喜与恶的对立,但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七颗板栗。

庄子喜欢的是一种混沌的,混同是非、任意自然的状态,他说认知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等,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加矣”宇宙开始时不曾有任何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等的认知;“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认为有物的存在但未去分辨彼此人我的界限,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亏也”有了是非观这是再次一等的认知;“爱之所成”偏好形成这是再再次一等的认知。

世人都说庄子的思想太否定矛盾的对立性了,有其局限性。但看庄子的背景,生于七雄争霸、各派学说百家争鸣的战国的,他应该讨厌争辩讨厌战争的,这样想时是否能对其局限性有更多的理解?对崇尚不分彼此人我的、“晓梦迷蝴蝶”的庄子的境界有更多的理解?

当一个人太过于执着于对错,让别人都认为他对其实他也是错了,当一个人太执着于是非而争辩时,辩赢了也就输了。当一个家长满眼看到都是小孩的学习小孩的成绩好坏时,会完全忘记教养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当一个家庭的夫妻二人太明确彼此的界限,小到家务工作分工,大到所谓的“你家”、“我家”,“你挣多少”,“我赚多少”的时候,家的裂缝已然在滋长了。

犹太人的塔木德里有经典的“你的我的”论述,“你的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很愚蠢,“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除了自私霸道也还有愚蠢,“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也太过于寂寞。人事,可以有、也需要有一定的界限,边界划分得太明就真是画地为牢,成为束缚限制而没有了境界与胸怀。“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当西方世界的特朗普在叫嚣美国优先贸易保护主义时,而我们中国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真为我们的 文化 感到骄傲。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2

《庄子·齐物论》中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与死,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与结束的两极。一般来说,人们是乐生恶死。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事。但读了《庄子》上述文字却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庄子说的意思,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没有必要忧伤。他给我们讲了丽姬的 故事 :她开始被晋国掠去,因而哭泣(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来成为王妃,享尽荣华富贵(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就为曾经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庄子借此告诫我们:有可能到了那个世界后,我们会像她一样,后悔当初哭泣。而且还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生与死所在的两个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些,恐怕无人说得清。

婴儿出生时,都是哭来到人世间的。有人说,一落生就啼哭,是说婴儿知道苦难的人生开始了。此话虽不科学(科学的说法是:环境骤然变化的生理反应),但确有一定道理。确实,极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顺,处处有圣人帮扶。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为生存奔波劳碌的一生。有过不完的坎儿,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与婴儿本人相对应,人们大都以欢笑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既然人生多苦难,旁人为何还笑,是笑又多了一个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没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个世界,外国人称之为“天堂”,佛法称为“极乐世界”,按说是应不错的。但一个人故去时,本人哭者有之,平静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极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绝不能笑,笑则一定招骂。

由此说来,以往我们认为正常的表现好像没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生,就让我们快快乐乐地生(生活)。死,也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死。还是那话,快乐每一天!每天快乐,一生快乐。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3

——万事万物终有“道”,顺其自然可寻“道”.

什么叫做“道”?文学上对它这样拆解解释:道(中国汉字),dao,从辵(辶chuò)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道,头行走也,也就是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而在《齐物论》中,庄子这样说到:“已而不在其然,谓之道。”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顺着自然的路径行走而不知道它的所以然,这就叫做“道”。第一次在这篇文中听到关于“道”的阐释,自身却是一头雾水,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没有必要去追求每一个事物的所以然,因为它们都是互通的,正如这句话所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也就是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必有所毁。所以一切事物从通体来看就没有完成和毁坏的区别,都复归于一个整体。

我们在当前这个世界,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生活在其中,就避免不了弱肉强食的激战。所以就常常有人这么想:一间小屋,一张床,一个意中人,一块地,我就可以逍遥自在。但是,生活是不允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甚至中年人都还在为生活而奋斗拼搏。当你是一个小孩子,你在忧伤:为什么我要去上学?当你是一个青年人:你在忧伤:生活为什么这么艰难?当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仍在忧伤:为什么家庭生活这么难以经营?而当你是一个老年人,你开始释怀: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但它就是生活,让你一直探索,直到你停止生活。我们活在疑问之中,期望每一次的疑问都可以得到合适的解答。但是,你真的想要答案吗?你想知道你的幼年、青年、中年时的所有忧伤问题的答案吗?我认为是你不需要知道的。因为我们没有必要耗费心神去求得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征。所以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个社会所谓的“是”与“非”,我们只需要“两行”(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正如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通情达理一样,开始明白生活和享受生活。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受了很多的老庄文学知识传达,但更多的是孔子的`学说传达。我们曾经折服于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希冀未来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无忧无虑。后来,我们遇到老庄,开始思考“庄周梦蝶”中,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呢?我们被“无为”的思想吸引了。直到孔子的学说开始渗透你的思想,你开始疑惑:老庄的思想,这个时代接受得了吗?这个时代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吗?对此,我只想引用庄子的一句话: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殳乱,吾恶能知其辩(依我看来,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杂错乱,我怎么能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无论信不信奉老庄,或者只是感一点兴趣,都不要去和他人争辩。因为,这个社会是动态地发展的,而且它是一个大熔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总有自己看不见的一面,没有必要去说服和你观点不一致的人,更不要试图拉帮结伙地去和他人争辩,只要你顺应社会的发展就好了,万事万物终有“道”。

听了上述的作者感悟,你可能会想:这个作者,不会是老庄的说客吧?为什么一直传达着不要作为的思想,难不成我们就什么都不要管吗,任凭生活将我们踩在脚下吗?我想说,不是的。我没有让大家“无为”,只是认为我们要用明镜似的心去追寻事物,不要急功近利。

这个时代没有错,这个生活节奏也没有错,不要把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怪罪给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一部分,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希望自己在这个社会有自己的大作为。只是在追寻的时候,不要在意别人的是非标准,不要被一些所谓的体制局限住,希望大家保持一种明静的心境,对自己可以做一个深入的审查,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喊,秉持着赤子之心去求得真知。到那时,你的顺其自然也就让你找到了你自己的“道”,认识了真正的“道”。

问道自心,八月一日,早睡,晚安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4

王夫之有语曰:“得志于时而谋天下,则好管、商;失志于时而谋其身,则好庄、列。”可见儒家入世之说与道家出世之学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二者几乎概括了社会人生的全部际遇与境界而平分秋色。儒学之举足轻重不必缀述,相对而言,庄子哲学向来被视为失意者的良方,对更多的人可能较为陌生。初读之时,“庄生梦蝶”、“道法自然”也并不显得那么艰深,但再读之时便会发现,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辞之后,隐含了太多的玄妙,非用心探求不可得。本文试从其中《齐物论》一篇的部分内容入手,浅谈一二感想。

历来对《齐物论》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在此仅选取其中个别角度观之。

首先,庄子提出“我”与“成心”乃人世纷扰之源。在他生活的时代,诸侯混战、百家争鸣,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人民生活朝不保夕,这让庄子十分苦恼而专注于寻求解脱之道,其悲天悯人之心可见一斑。与当时众家关注社会政治相异,他更关心个体的生命与幸福。正因为从小处着眼,他发现了“我”这一存在。依照相对论的观点,万物相对相生,互为彼此。每一个“我”在己方是此,在别方则为彼。但是人们往往只见其一,“自彼则不见”,即总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却不知应当站在对立面来思考。由于过多地强调“我”的存在,便产生了各自的“成心”,对外物都存有偏见,时而以私心忖度他人,时而将外物主观化;妄断他人则会导致意见不合而无法相互理解,妄断外物则会让主观映像掩盖现实而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于是由彼此之分产生是非之争。而人们又往往固执己见,妄图用 辩论 来证明自己正确而别人错误。这在当时很可能是讽刺百家争鸣却置万民于水深火热的不合理现象;也可能只是嘲笑世人执着于小是小非却不见大道的浅薄。

对照今天的现实,我们仍能发现庄子这些思想的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过分强调自我的立场的确容易导致盲目。与人相处,若总以自我为中心而缺少为他人考虑,就容易陷入自私乃至极端的狭隘,会“钻牛角尖”。这样就无法依照理智的原则待人处事。如果双方都妄图以一己标准衡量他人,很多时候只会造成无意义的矛盾。此时需要的是设身处地,转换到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看待事物,若只以内心价值观为准则,无疑也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个体的主观标准当然有合情合理之处,但不可能总是合乎大千世界变幻莫测的情势,正如拿一小尺却想丈量大地,后果可想而知。此时应当做的是努力适应环境而调整自我,达到物我的平衡。要克服对人对物的“成心”,就要开阔心胸,学习理解他人,学会包容外物。只有超脱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才能更好地完善个体人格,追求生命的幸福。然而“我”的意识仿佛与生俱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局限?

庄子接下来阐述了他认为理想的解决途径:“丧我”而达“天籁”之境。天籁是“道”的一种表现,而“道”是解题的 方法 和目的所在。庄子认为万物初生于道本是浑然一体的,即“道通为一”,是由于人的“成心”将事物割裂、对立起来。必须回到“道”的高度,使之“复通为一”。在这里,物与我“生”与“归”的地方都是“道”,它是起点亦是终点。这种“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的存在,寄寓了庄子的全部希望。那么从迷失“道”到复归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呢?庄子认为“莫若以明”,就是让达到指引个体超脱烦恼:全面看待问题就可以突破“成心”的束缚;以“道”为立场,则所见既无彼此亦无是非;只有跳出局限,方知前之所知实为不知……就是具体的方法。

道的立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遥不可及,但也不妨作为一种信仰。我们也许很难真正达到形而上的高度来看问题,但至少可以学习那种超拔的态度。也许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将道与自身的高低差异转化为大小、前后的不同来理解。从时代特点来说,我们应当具备世界乃至宇宙眼光,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必将自己围困于小小一点——将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加以考虑,情况就可能有很大转变。比如遭遇挫折而沮丧时,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个人是如此渺小,幸与不幸就如命运之神手中的色子一般反复无常。而太阳照常升起,实在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同样地,当时间不同,感受也会改变。曾经在悲喜在回首之时总已沉淀为宁静的记忆,一切仿佛都带了甜味的温暖,又似乎都浸染了酸涩的凄凉。时间始终在流逝,人所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最后,辩证地来看庄子的这些思想。首先他的探索精神与人道主义值得肯定。此外,他极具代表性的超然和逍遥也别有特色。

然而也应当看到其思想中的缺陷。最主要是为追求精神解脱而陷入唯心主义的宿命论,采取过于消极的态度对待问题,导致许多严重的弊病,如否认区分是非的重要以及知识本身的必要性。这种不求明白、宁可“忘言”的心态,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无疑都是有害的。个人认为像庄子所说的“成心”所造成的片面性问题,也可寻求其他解决之法,比如儒家倡导的仁爱,“推己及人”,未必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味强调超脱显得太过不实。当然,结合当时特殊的乱世时代背景来理解,庄子的思想境界已经十分可贵。而后人的解读难免都是带了各自的“成心”的,正如我们今天或多或少会怀着“有用”的目的去看前人的思想。这是一种无奈。但仍然希望在这个严重物化的年代能有更多的人学习并运用庄子的逍遥,至少为自己创造一份心灵的逸乐与安宁。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篇5

周庄是一只针尖上的蝴蝶,他有与世抗争的尖锐,也有“举世混浊,惟我独清”桀骜纯净。你说他在憩息,你说他在逃避,不,他其实在思考,他的双足站立在针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开双翅。

我不敢定论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诸子更有造诣,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说他懂得鱼的快乐,不然,他懂得的其实是自由之乐。

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识以及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词,像是远古时代“天圆地方”这类阴阳学说的出现,只能证明人总是需要信仰的。庄周也深知这一点,但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缄口不言。西方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有阐述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是通过意识来感知世界,世界万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换句话说,意识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器官就是大脑。意识,就像一个信息系统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体或器官的感觉信息,并进行处理。主程序,就是意识,也就是灵魂。接受感觉信息,就是感觉;对感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思维。也就是说本质上不存在灵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识,都是人体内外部作用的必然结果。

但若是庄周早已看得如此 清明 ,为何他还要如此乐观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质呢?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得过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着一种“有待”的悲观态度去追求一种“无待”的人生。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也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生的痛苦卑微,但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他并不为此沉沦,他是逆流的游鱼,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剧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着自由的理想境界。

庄子是这么说的,自然也是这么做的。楚威王派遣两位大夫问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内的国事,他却持杆不顾,望着清澈的濮水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位大夫的身上似乎还遗留了些正常人的心智,便答“宁生而曳尾涂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曰。

庄子素而不俗,他清洁笃定,摒弃了荣华富贵,一心想像一个山野间的凡夫俗子一般,与禽鸟为乐,思考人生。因此,他比其他文人更为贫穷,甚时以编草鞋为生,也是因为贫穷,使他更为珍惜生活中每一个美丽而卑微的细节,使他悟出了生命的短暂脆弱,却又是无限延伸般的伟岸。

在看《齐物论》时我又不觉要发问:生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这个问题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也许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要从人体形式上来看待的话,我们很可能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前面有说到,所谓人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大脑提供给人的感觉,而我们的感觉,却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各个器官及肢体,矛盾的是,你的视觉认为水、玻璃、空气等是不存在的,但你的触觉却会传达给你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根据 逆向思维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我们所认为存在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呢?比如海市蜃楼,幻听、幻觉,还有医学证明的幻肢痛,是否都可以证明人其实并不存在?而生命不过是幻觉呢?

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写到“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其实人生如梦,现实与梦境不过代表了真实与虚假两种境界,如果某一天你的梦境可以带给你比现实更真实的触感时,你便可认定梦境便是现实,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你需要食物,你需要摄取营养,因此你得以生存,而梦境却不会让你的为传达给你诸如此类的信息。只是人生不过一场大梦,当你可以切实的感知到这一切时,梦境与现实其实早已模糊了界限。

至于人为什么而活,或许《齐物论》中“庄周梦蝶”这个 典故 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无论是人或是蝴蝶,都不过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形式,根据守恒定律,生命中的某些力量是不会消失的。在庄周看来,他们不过都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持久存在的一种物质,我们在生命的各站停靠中选择或被选择了一种身体形态,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拓宽我们生命的厚度,让她绽放出最大的光彩。

只是身体的形式不存在高低贵贱,那么是否有幸与不幸之分?

在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评价“庄周梦蝶”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的确,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无需纷扰,轻舒的羽翼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但若是蝴蝶变成了庄周,那是否不幸,应该由蝴蝶说了算。

无论如何,庄周用一个个并不轻省却浪漫唯美的意象点开了生与死的沉重主题,生是否死的对立面,我还无从而知。我只能用我幼稚的笔触和心智阐述我对《齐物论》的'点点感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相关 文章 :

★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00字7篇

★ 道德经初二读后感大全5篇

★ 读课外书有感1200字范文

★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

★ 庄子的饮食哲学

★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 浮士德读书心得范文

★ 读书笔记:逍遥—心灵的救赎<二>

★ 中庸读后感5篇最新汇总

★ 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1

  时间如流水,一晃大半个学期都过去了。孩子的弟子规也背诵了一大半,即将进入尾声。犹记得,开篇的“弟子规,圣人训.......”,因为朗朗上口,孩子记得特别快。可到了后面,越来越难,越来越拗口,还有很多生僻字,有的我都不认识。通常都是我先读一遍,然后教孩子读。接着,给他讲解意思,然后再附上一个小故事,这样加强他的记忆,最后我和孩子都背会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这一段孩子不仅熟读成诵,还落实到了行动。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的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是教育子弟养成优良品质的最佳读物。它使我和孩子受益匪浅,让孩子改变良多。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2

  老师今天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让我们背弟子规,我背的那几句弟子规是:“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着两句话的意思是,别人相劝你们两个人的品德就都提高了,相反,如果你看见别人犯错你不管,那么你们两个的品德都会降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你付出和收入的意思你一定要懂,你要贡献得多,收获的少。

  这使我受益匪浅,我以后要好好的学习弟子规,多学知识,让我的得学和品行还有素养得到提高。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因为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以前,我对爸爸妈妈的批评总是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经常为一点小事跟我唠叨。读了“父母教,须敬听”后,我的思想和行动有了很大转变。记得有一次,我做数学家庭作业,把“1·1﹤2”,误写成“1·1=2”,妈妈知道后当着全家人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做作业态度极其马虎,并加罚了十道数学题。对妈妈毫不留情的批评,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妈妈“发火”也是对我的关爱,我没有顶嘴,反而很快地完成了加罚的十道题。当我捧着完成的作业交给妈妈时,妈妈会心地笑了。

  今后,我要按《弟子规》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对长辈和老师的教导,要恭恭敬敬去听,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4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知道了父母叫我们时,要立刻回答,父母叫我们做事时,我们不能偷懒,但是,我在生活中,这些我都没做到。

  生活中,妈妈叫我的时候,我都是百般的不情愿,总是问:“咋了?”有一次,妈妈真急了,一下子吼起来:“不会好好说话吗?”我连忙说:“会、会。”又是一次,妈妈让我去买盐,我想看电视,就说:“你不会去买呀!”妈妈一听我这话,一下子发起火来:“怎么了啊!现在去买个盐,你都不去买了,啊!”我一听,知道自己理亏,连忙去买。

  生活中的小事有很多,在不经意之间,我们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做一个好学生。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5

  我今天背弟子规。前面背得很通顺,可是,到后面有一页把我给拦住了。我背了一会儿,终于背会了。我姐的比较简单的一页:“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一页的意思是:“如果自己没把事情弄清楚,就不要乱发言。没有听到事情的根据就不要乱传。”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我以后一定要将他牢记于心,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两句话办一切事情。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6

  学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药汤,我们应该先尝一尝。还要不分昼夜的在病床旁服侍兵种的父母,一刻也不能离开。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明确的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的同意。倘若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就去使用别人的物品,这样的行为就是偷窃。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完了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要是有什么急需,再次借用的话就不难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对于读书来说这三点都很重要。

  当然,《弟子规》的内容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加入到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中来,让我们把经典传承下去。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7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的经典之一,我现在已经全部会背诵了,也领悟了意思,例如:道人善,即使善,人知之,愈思勉。他的意思是,称赞别人的美德,也是一种美德;别人听到你这样称赞他,就会愈加勉励自己。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他的意思是,张扬别人的恶行,说别人的坏话,也是一种恶行;一味的痛恨别人,就会招来祸端。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他的意思是,好友之间相互规劝,力尽善行,双方的品德都会有所亏损。我以后还要好好学习《弟子规》,让我的得学和品行还有素养得到提高。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8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弟子规》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句话都会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来理解,如:父母呼,应勿缓,它对应的故事就是《陶母退鱼》。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拒收金子的扬震》中的杨震,这个章节中的杨震他多才多艺,被人称为“关西孔子”。他不贪财好色,别人给他金子也不要,他是个品德十分高尚的人。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追根问底的戴震》。戴震幼时最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对问题要问个明白才行,老师被他问烦了,便把《说文解字》和一些字典给他看,他三年后便掌握了这些内容。后来他竟把最难懂的《十三经》也弄懂了。

  戴震的这种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而皆非真,不若知而为真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学习。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它将会让你受益匪浅。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培养。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品德,有品位,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赏识。而>中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常识。

  《弟子规》可以真正培养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可以打造健康和谐社会,提高修养,何乐而不为?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10

  弟子规这本书读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浅,我读这本书时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

  弟子规这本书分为八个部分: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从我身上你就可以体会到了 .

  我姐姐在暑假回来了,我和姐姐半年没见了,一见面就拥抱,可没过几天,我们就和往年一样吵起来了。妈妈自然就不高兴了,一直在批评我。如果我和姐姐不吵架,和睦相处,一家人就其乐融融,妈妈爸爸高兴,对他们的孝道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在“余力学文”中说道:一味的读死书,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但如果一味地做而不读书,也是不对的。正所谓孔子写的《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了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即明白了如何做人,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在家一定要孝顺父母,不能让他们担心,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他们,有什么好的一定要分享给他们。生病的话一定要好好地照顾他们。和兄弟姐妹相处要好。在我们的行为要小心谨慎,穿着整齐清洁。我们说话要守信用……只要理解了,照着去做,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弟子规让我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11

  上二年的时候,妈妈让我和《弟子规》交上朋友。从此,这个《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也有收获。老师和父母不停地教导我们。

  记得有一次,妈妈一下子瘦了许多,我不解的问:“妈妈,您怎么瘦了这么多,我好心痛啊。”妈妈回答:“我这几天,再带你弟弟没有吃饭,所以很瘦。”我想:妈妈一定饿坏了,我立刻骑自行车去买吃的给妈妈吃。妈妈叫住了我,问:“干什么去,这么晚了。”我说:“去买吃的。”当我把吃的送给妈妈时,妈妈什么也没说,就紧紧抱住了我。此时,我仿佛听到《弟子规》对我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你可真棒!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12

  读过《弟子规》后觉得主要是教孩子学会“礼貌”与“孝敬”这两项终生受用的法宝。

  礼貌”简单地说就是“想到他人,替他人着想”;“孝敬”则分为两块——孝父母、敬老师,并可以扩展到孝敬所有的尊长。一个人的“礼貌”与“孝敬”是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的,并且润物无声,能让身边的人真切地感受到,有两句话可以诠释这两大法宝的功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礼尚往来”,一个在工作、生活中礼貌、孝敬的人,就等于拥有了开发自身潜能的两把金钥匙,一生都将会人见人爱,万事皆顺;即便遭遇麻烦,必将有贵人相助,否极泰来;而助力的凝聚,会使人一路越走越轻松。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做每件事都离不开善。现在孩子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任性,不孝顺父母。百善以孝为先,通过学《弟子规》,可以教给孩子们该怎样在生活中孝顺父母。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德行和良心。如果不孝父母,则天理难容。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能「泛爱众」呢?所以,只有孝顺父母,然后才能做到「泛爱众」。

  我们常说“上行下效”,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是如此。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工余饭后、闲暇时间,父母能在做完家务后,各自手执一本至爱的书,时不时地在读到精彩处时相互交流,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的孩子,想不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都难,只怕父母又要有晚上从孩子手上夺书、逼他关灯睡觉之虞了。至于其他诸如“孝、悌、谨、信……”皆情同此理。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年级《弟子规》读后感13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十二个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四句,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在路上遇到长辈时,要马上向长辈打招呼、敬礼。当你要向长辈问问题,但长辈正在跟别人讲话或思考等时候,我们就要在旁边等待。这四句话也让我改变了许多。以前,我要问老师一个问题,当时,老师正在和其他老师讲话,我总会叫道:“老师老师!”直到老师听到为止。但现在我不会这样了,比如:当我要去找王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正在和家长讲话,我就在旁边慢慢的等待着老师。

  《弟子规》好似是一块魔镜,找出了我自生的缺点。

本文标题: 听万事不求人读后感(【高分】10篇300字读后感初一水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63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大全初三(初三作文读后感)五本中外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