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在没想清楚之前,先跟着一位不大会错的“大哥”学,是个思路,说不定跟着跟着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了。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有点像打地基,有“通识七艺”和“通识七观”,“通识七艺”分别有了解自我、了解别人、经营家庭、锻炼思维、提升表达、指导行动、加持信仰七个模块,“通识七观”分别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和文化七个维度展开。
看了这样的课程安排,以读者为中心,向内向外基本都包括了,相信一年后把这个框架搭起来,自己看问题会更加丰满,遇到一个问题,可以迅速的拆解、归类、找到核心症结、对症下药。
在开始读书之旅前先要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什么态度呢?不能端,也不能正,轻松愉悦的心态才能学的更多。所以前三周先讲三本预热课的书,第一周我们读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
1,读书前
我对苏格拉底并不了解,知道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知道他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名言对我而言,只像句普通的道理,听过知道就过去了。
2,德尔斐神谕
好事者苏格拉底的学生海勒丰,到德尔菲神庙求谶(chen),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当苏格拉底知道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发朋友圈求赞竟然在质疑,会不会搞错了,他想要去亲身印证。
然后他去找了各种有智慧的人,政治家、诗人、手工艺人等,与他们对话来验证神谕是否是真的。
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反思自己,如果我听到神谕,很可能不会质疑,更别提去印证了。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信息和声音,有多少会经过思考后储存在大脑,有多少会直接拿来用呢?
还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是觉得羞愧恼怒,设法掩盖呢?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学习改进呢?
3,读书,要注意历史背景和细节
何帆老师在代理我们读书前,常常会用一个看似无关的小故事开场,这次用了黑泽明的《罗生门》,因为罗生门和苏格拉底之死都是奇案,罗生门在最后法庭上审判的时候,强盗、武士的妻子、武士的冤魂、还有目击者樵夫,他们每个人对事实的描述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隐情)
同样想读明白苏格拉底的审判,也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况细节有所了解。
我先说几个疑团,苏格拉底当时已70岁高龄,为什么要判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死刑?慢神和蛊惑青年,欲加之罪,流放不就行了?
苏格拉底本可以免死,为什么他放弃了这些选择。(一)可以未审之前逃亡境外,这是当时常见的事;(二)辩护措辞稍软,说些悔改的话,或追述以往战功,请求将功赎罪,但苏格拉底连妻子儿女都没有叫来;(三)自认充分的罚款,申辩时苏格拉底只愿意支付很少的罚款,一个命那,后来提到三十命那(还是很少,相当于普通奴隶的赎金),而很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其支付;(四)坐监一个月之间设法逃亡。虽然罚款和逃监所需款项很大,非他本人能办,但当时有许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他负担一切。
审判的程序分三段:第一段由原告提出讼词,第二段有被告提出辩护,然后审判官投票表决有罪无罪,第三段先由原告提议他所认为相当的刑罚,并说明理由,然后由被告提议所愿受的较轻刑罚,也说明理由,同时,按照惯例,被告的妻子及其他亲属可以处理哀求审判官从轻定罪。
当时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状有两条,一是慢神,二是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叙述了德尔菲神谕的故事,说他因为要了解谶语的真意,才去考察人家,结果被人家恨,非但如此,还有许多青年看见觉得有趣,便学他的办法,出去考察人家,结果大家一概归咎于自己。还说与大家讨论问题,考究哲学,爱智慧,是神的旨意。声明若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免他,他绝对不干,声称只要一息尚存,就会继续爱智慧,会继续与青年们谈话。也不会向法官求情,求情就是让法官徇私,就是对神的不虔诚。
总之这应该算是非常糟糕的申辩了,成功惹恼了投票者和审判官。
多了这些背景细节的支撑,对当时的情境更立体了,我如果是苏格拉底,我可能做不到那样,我可能会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人民的觉醒有时候就是需要这种重锤猛击。这样他的呼唤就更加
4,苏格拉底式的“反问法”更适合自修
先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点;再假设这一观点不对,试着找出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存在逻辑漏洞;修补原有观点,使之能包含新的例证。
用这种方法可以反复推敲,把一个道理研究清楚,但最好自我否定之否定,不然可能会想苏格拉底一样招惹别人的厌烦。
5,智者的选择
菲斯杰拉德说过,脑袋里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在经过不断的修炼,成为智者,向善,不做恶,将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想避免那些诱惑的干扰,就给自己定下限制,用制度让自己不去那些“可能会死的地方”。
6,最后
我对苏格拉底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有点像打地基,有“通识七艺”和“通识七观”,“通识七艺”分别有了解自我、了解别人、经营家庭、锻炼思维、提升表达、指导行动、加持信仰七个模块,“通识七观”分别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和文化七个维度展开。
看了这样的课程安排,以读者为中心,向内向外基本都包括了,相信一年后把这个框架搭起来,自己看问题会更加丰满,遇到一个问题,可以迅速的拆解、归类、找到核心症结、对症下药。
在开始读书之旅前先要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什么态度呢?不能端,也不能正,轻松愉悦的心态才能学的更多。所以前三周先讲三本预热课的书,第一周我们读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
1,读书前
我对苏格拉底并不了解,知道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知道他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名言对我而言,只像句普通的道理,听过知道就过去了。
2,德尔斐神谕
好事者苏格拉底的学生海勒丰,到德尔菲神庙求谶(chen),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当苏格拉底知道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发朋友圈求赞竟然在质疑,会不会搞错了,他想要去亲身印证。
然后他去找了各种有智慧的人,政治家、诗人、手工艺人等,与他们对话来验证神谕是否是真的。
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反思自己,如果我听到神谕,很可能不会质疑,更别提去印证了。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信息和声音,有多少会经过思考后储存在大脑,有多少会直接拿来用呢?
还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是觉得羞愧恼怒,设法掩盖呢?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学习改进呢?
3,读书,要注意历史背景和细节
何帆老师在代理我们读书前,常常会用一个看似无关的小故事开场,这次用了黑泽明的《罗生门》,因为罗生门和苏格拉底之死都是奇案,罗生门在最后法庭上审判的时候,强盗、武士的妻子、武士的冤魂、还有目击者樵夫,他们每个人对事实的描述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隐情)
同样想读明白苏格拉底的审判,也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况细节有所了解。
我先说几个疑团,苏格拉底当时已70岁高龄,为什么要判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死刑?慢神和蛊惑青年,欲加之罪,流放不就行了?
苏格拉底本可以免死,为什么他放弃了这些选择。(一)可以未审之前逃亡境外,这是当时常见的事;(二)辩护措辞稍软,说些悔改的话,或追述以往战功,请求将功赎罪,但苏格拉底连妻子儿女都没有叫来;(三)自认充分的罚款,申辩时苏格拉底只愿意支付很少的罚款,一个命那,后来提到三十命那(还是很少,相当于普通奴隶的赎金),而很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其支付;(四)坐监一个月之间设法逃亡。虽然罚款和逃监所需款项很大,非他本人能办,但当时有许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他负担一切。
审判的程序分三段:第一段由原告提出讼词,第二段有被告提出辩护,然后审判官投票表决有罪无罪,第三段先由原告提议他所认为相当的刑罚,并说明理由,然后由被告提议所愿受的较轻刑罚,也说明理由,同时,按照惯例,被告的妻子及其他亲属可以处理哀求审判官从轻定罪。
当时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状有两条,一是慢神,二是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叙述了德尔菲神谕的故事,说他因为要了解谶语的真意,才去考察人家,结果被人家恨,非但如此,还有许多青年看见觉得有趣,便学他的办法,出去考察人家,结果大家一概归咎于自己。还说与大家讨论问题,考究哲学,爱智慧,是神的旨意。声明若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免他,他绝对不干,声称只要一息尚存,就会继续爱智慧,会继续与青年们谈话。也不会向法官求情,求情就是让法官徇私,就是对神的不虔诚。
总之这应该算是非常糟糕的申辩了,成功惹恼了投票者和审判官。
多了这些背景细节的支撑,对当时的情境更立体了,我如果是苏格拉底,我可能做不到那样,我可能会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人民的觉醒有时候就是需要这种重锤猛击。这样他的呼唤就更加
4,苏格拉底式的“反问法”更适合自修
先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点;再假设这一观点不对,试着找出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存在逻辑漏洞;修补原有观点,使之能包含新的例证。
用这种方法可以反复推敲,把一个道理研究清楚,但最好自我否定之否定,不然可能会想苏格拉底一样招惹别人的厌烦。
5,智者的选择
菲斯杰拉德说过,脑袋里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在经过不断的修炼,成为智者,向善,不做恶,将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想避免那些诱惑的干扰,就给自己定下限制,用制度让自己不去那些“可能会死的地方”。
6,最后
我对苏格拉底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乐观幽默的苏格拉底读后感
乐观幽默的苏格拉底读后感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请牢记以下五个快乐的小秘诀∶1.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2.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3.简单地生活.4.多分享.5.少欲求.
感受:关于这个故事里所要讲述的道理,其实已经阐述得非常明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故事结尾说快乐的五个小秘决: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简单地生活,多分享,少欲求是非常有实用意义的,值得我们一生去牢记,去实践.
有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学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学者送给孩子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在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这些欣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充分尊重别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因为你爱别人,所以你要爱自己.少年说:“这四句话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学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都说他是一位学者.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不失为爱人和爱己的四种境界.作为学者,他不仅自己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能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快乐.
这个故事也很简单,但其中道理却是深刻的.在生活中许多的事情都包含着这样的感悟,只要我们用心,生活就会给予我们很多.生活是平凡的,也是复杂的,有许多忧愁的事情,许多烦心的困惑,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钢筋水泥把我们的心也阻隔得如此分明,谁都不想主动说出自己的心意,更不愿去让别人来了解自己.在人生的道理上,避免不了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也避免不了遇到什么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许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能够面对现实,及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掌握将来;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能样样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心;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自己纯真的笑脸;我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保持这样的心胸,才会拥有灿烂的人生.
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七彩灯,让我们热爱生活,拥抱生活,享受生活~
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挫折就是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泥沙”.然而,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一块块的垫脚石,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们抖落掉,然后站上去,那么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们也能安然地脱困.本来看似要活埋驴子的举动,由于驴子处理厄境的态度不同,实际上却帮助了它,这也是改变命运的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以肯定、沉着稳重的态度面对困境,助力往往就潜藏在困境中.一切都决定于我们自己,学习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迈向理想.我们应该不断地建立信心、希望和无条件的爱,这些都是帮助我们从生命中的枯井脱困并找到自己的工具.
请牢记以下五个快乐的小秘诀∶1.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2.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3.简单地生活.4.多分享.5.少欲求.
感受:关于这个故事里所要讲述的道理,其实已经阐述得非常明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故事结尾说快乐的五个小秘决:不要存有憎恨的念头,不要让忧虑沾染你的心,简单地生活,多分享,少欲求是非常有实用意义的,值得我们一生去牢记,去实践.
有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学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学者送给孩子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在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这些欣喜也会变得平和一些.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充分尊重别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因为你爱别人,所以你要爱自己.少年说:“这四句话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学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都说他是一位学者.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不失为爱人和爱己的四种境界.作为学者,他不仅自己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能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快乐.
这个故事也很简单,但其中道理却是深刻的.在生活中许多的事情都包含着这样的感悟,只要我们用心,生活就会给予我们很多.生活是平凡的,也是复杂的,有许多忧愁的事情,许多烦心的困惑,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钢筋水泥把我们的心也阻隔得如此分明,谁都不想主动说出自己的心意,更不愿去让别人来了解自己.在人生的道理上,避免不了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也避免不了遇到什么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许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能够面对现实,及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我们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掌握将来;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能样样顺心,但可以事事尽心;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自己纯真的笑脸;我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保持这样的心胸,才会拥有灿烂的人生.
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七彩灯,让我们热爱生活,拥抱生活,享受生活~
对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评价
导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西方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不仅把他视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看成是最可尊敬的老师。其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培养政治家、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教育的魅力在于其思想与人格的近乎完美的统一。对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天的分享,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苏格拉底 Socrates(公元前496-公元前399年)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用什么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呢?
苏格拉底教学法
也称为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或产婆术,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通过探讨问题,互相讨论,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能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大大提高。
苏格拉底法的目的是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兴趣,引导人们自觉探索真理。这个方法遵循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
苏格拉底法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如何一步步排除事物的非本质的东西,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苏格拉底为了追寻真正的善,到处找人谈话,并在谈话的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对话,消除一切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内心,从而发现真理。
具体而言,苏格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环节组成。
讥讽——指教师以无知者的身份出现,依据对方的回答不断追问,迫使对方前后的回答自相矛盾,无言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归纳——从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寻求事物的一般。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出事物的普遍属性。
直至今日,苏格拉底教学法仍然是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种积极意义的方法。
人们常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
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
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法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迪之所在。
苏格拉底教育语录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家们的关注点主要是研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但是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仅仅研究自然是不够的,哲学家们把精力放在研究宇宙是怎样的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上是愚蠢的。作为人,首先要研究的是人本身。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主张。
他把美德归结为知识,认为没有知识的人,只能听任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被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其行为也就不符合道德。
相反,有了知识,明白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会做出符合善的事情。
关于道德的讨论,在苏格拉底的历次谈话中,最多的是关于当时流行的“四德”话题,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
苏格拉底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有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谓正义,就是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我之间的关系;所谓勇敢,就是能用理性来对待任何危险,谨慎而无所畏惧;所谓节制,就是能克制欲望,严于律己。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是所有美德的共性,所有美德都统一于知识之中。
通过教育增进美德
以此为出发点,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的主张,认为人的天赋存在差异,无论天资聪明还是愚钝,胆大还是怯懦,都必须接受教育。越是天资聪明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会变得令人难以驾驭。
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在小的时候加以驯服,长大后就会成为千里马;如果不加以驯服,则可能成为难以驾驭的烈马。
人亦如此,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有可能有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将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道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秉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大很大的坏事来。
我以为正如一个人的身体生来就比另一个人的身体强壮,能够经得住劳苦一样,一个人的灵魂也可能天生比另一个人的灵魂在对付危险方面更为强壮;因为我注意到:在同一种法律和习俗之下成长起来的的人们,在胆量方面是大不相同的。不过我以为,人的一切天生的气质,在胆量方面,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得到提升的。
——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西方具有崇高的地位,人们不仅把他视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看成是最可尊敬的老师。其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培养政治家、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教育的魅力在于其思想与人格的近乎完美的统一。对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天的分享,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苏格拉底 Socrates(公元前496-公元前399年)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用什么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呢?
苏格拉底教学法
也称为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或产婆术,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通过探讨问题,互相讨论,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能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大大提高。
苏格拉底法的目的是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兴趣,引导人们自觉探索真理。这个方法遵循的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
苏格拉底法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如何一步步排除事物的非本质的东西,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
苏格拉底为了追寻真正的善,到处找人谈话,并在谈话的过程中运用这一方法。他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对话,消除一切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内心,从而发现真理。
具体而言,苏格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环节组成。
讥讽——指教师以无知者的身份出现,依据对方的回答不断追问,迫使对方前后的回答自相矛盾,无言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归纳——从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寻求事物的一般。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出事物的普遍属性。
直至今日,苏格拉底教学法仍然是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种积极意义的方法。
人们常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
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
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法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启迪之所在。
苏格拉底教育语录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家们的关注点主要是研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但是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仅仅研究自然是不够的,哲学家们把精力放在研究宇宙是怎样的产生的这样的问题上是愚蠢的。作为人,首先要研究的是人本身。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主张。
他把美德归结为知识,认为没有知识的人,只能听任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被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其行为也就不符合道德。
相反,有了知识,明白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会做出符合善的事情。
关于道德的讨论,在苏格拉底的历次谈话中,最多的是关于当时流行的“四德”话题,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
苏格拉底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有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谓正义,就是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我之间的关系;所谓勇敢,就是能用理性来对待任何危险,谨慎而无所畏惧;所谓节制,就是能克制欲望,严于律己。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是所有美德的共性,所有美德都统一于知识之中。
通过教育增进美德
以此为出发点,苏格拉底提出了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的主张,认为人的天赋存在差异,无论天资聪明还是愚钝,胆大还是怯懦,都必须接受教育。越是天资聪明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会变得令人难以驾驭。
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在小的时候加以驯服,长大后就会成为千里马;如果不加以驯服,则可能成为难以驾驭的烈马。
人亦如此,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有可能有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将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道应该选择做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一些罪恶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秉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大很大的坏事来。
我以为正如一个人的身体生来就比另一个人的身体强壮,能够经得住劳苦一样,一个人的灵魂也可能天生比另一个人的灵魂在对付危险方面更为强壮;因为我注意到:在同一种法律和习俗之下成长起来的的人们,在胆量方面是大不相同的。不过我以为,人的一切天生的气质,在胆量方面,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得到提升的。
——苏格拉底
本文标题: 苏格拉底谈善恶读后感(对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评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44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