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
甲午战争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甲午战争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甲午战争读后感1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我们讲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处,深深感觉到了那时中国政府的无能。不过也有许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邓世昌,他驾驶的镇远舰上有许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军去撞日本的船,金国激烈的斗争后,最后被打败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牺牲,而邓世昌却没死,他的警犬紧拉住他,几次救他,但是邓世昌下顶了决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败中国后看中了中国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艘军舰,有位爱国之仕不想让日本拿去,于是就把军舰炸了,而后自杀身亡。
中国失败后,日本把中国赔偿的钱85%投入军事,而中国的慈嬉还从军队中抽钱为自己准备60大寿。这是多么大的差别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还有心思过60大寿,而且钱还是从军需中抽取的。
中国的古代是辉煌的,近代是耻辱的,让我们牢记国辱,争取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战争读后感2道理类似的还有现在让不少国人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认为这一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固然没错,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是砸锅卖铁地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国境之外的地区战争,还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军”的名义,不敢大方承认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美国却远远没有竭尽全力,在装备和道义上占据明显优势,挟“联合国”之名带上一群凑热闹的小国来救场。最后战争的结果,谁都没占着便宜,而为换取这一结果,我们是以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训练上的不足。
说白了,再多“假如”也没用,甲午战争毕竟是已经一百多年前就已输掉了的战争。如今如何“以史为鉴”,如何“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朝气和理想,变得暮气沉沉、举步维艰。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说真话,再不愿做实事。
也难怪那么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们都是明白人。
在丰岛海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为济远舰正名。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济远舰一直是背负着“避战逃跑”的骂名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发现,在日舰炮火的猛轰下,济远舰坚决还击,舰上官兵临危不惧、表现突出。在广乙舰伤重被迫脱离战场后,济远舰孤立难支,伺机脱离战场。在这过程中,济远舰先是挂起白旗,后又加悬日本海军旗,但并未按照日舰指示停轮。一些水手甚至还用尾炮反击追击的吉野舰,逼其逃离,济远舰最终得以回到威海卫。
对于济远舰“逃离战场”的行为,甚至以“狡诈手段”来“逃离战场”的行为,有人批评其“避战逃跑”,但这个时候济远舰已经是在战斗中损毁严重,舰上人员死伤惨重,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有人觉得这脱离战场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那不妨回过头看看日本的所做作为:先是玩突袭,不宣而战;在战争期间也为了逃避北洋舰队的拦截而悬挂他国旗帜。特别是日舰还击沉中国租用用于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并为泄愤对包括外国船员和清军士兵在内的落水者扫射屠杀,难道他们就“高尚”了“规矩”了?
在战争之中,“成王败寇”从来都是铁律。对于战场之上的敌人和对手,如果你讲道义、讲规则,只能证明你比较傻,被揍惨的可能性也更大。
甲午战争读后感3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试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精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甲午战争读后感4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中日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今年夏天,我的姑姑去威海出差,参观了甲午海战陈列馆,并买了《甲午海战》这本书送给我。在阅读中,我感到北洋水师众多爱国将领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祖国海疆的战斗中,他们置生死于度外,拼死奋战,却遭到清政府的阻拦与刁难,致使清军丧失战争主动权,让日军步步紧逼,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作为一名华夏子孙,当我想到这段历史,心中充满了惋惜与悲愤。历史见证,清政府的`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在黄海大战中,管带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拼死一搏,最后发出命令:“全力以赴,撞沉吉野舰”全船将士全部遇难。在保卫刘公岛战斗中,虽受黄海大战重创的北洋海军临威不俱,抵挡住了日军七次猛烈进攻,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直至2月12日水师弹尽粮绝。这些铮铮铁骨的中华男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115年过去了,“知耻后勇”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有多少圣哲贤士披肝沥胆,奋力开拓,有多少英雄豪杰英勇捐躯。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下去,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品德,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甲午战争读后感5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影还是觉得心痛。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最令人揪心的。既有抗争,又有怯弱;既力求振兴,又进退失措;既在思想上进步神速,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所以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爱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甲午海战观后感,500字
唐刘晖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很高兴为您解答!
祝天天开心,学习进步!如果不明白,请再问;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请在客户端上评价点“满意” , 谢谢!
*******************************************************************
甲午战争观后感作文
甲午战争观后感篇一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 教育 ,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甲午战争观后感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甲午战争观后感篇三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甲午风云”,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讲述了在1894年8月,因为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所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本来中日想和好,可邓世昌知道这样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冲进房子进行了一番讲述,讲完,邓世昌就把外国人气走了。9月16日中午,邓世昌正准备在船上吃饭,突然,西南海一片烟雾,邓世昌一看,原来是外国人,再一看,原来是日本鬼子挂着外国旗,邓世昌一看,立即命令船员准备战斗。他们的目标是“吉野”号,“致远”号以最快的速度向“吉野”号狂奔而来,到了最后,“吉野”号一看情况不妙,立即发了一颗鱼雷,而“致远”号被击中了,邓世昌壮烈牺牲。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到了最后,还是输了。
因为邓世昌非常爱国,与敌人较量,毫不畏惧,宁死不屈,视死如归。还有船员们顽强战斗的精神,所以深深地感动了全部的人,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位舍身报国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甲午战争观后感 作文 ”相关 文章 :
1. 《甲午战争》观后感7篇
2.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400字5篇
3.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6篇
4. 甲午战争观后感精选
5. 电影甲午战争观后感
6. 关于甲午战争感想文章
看《中曰甲午战争》观后感500字
熟悉甲午战争的人并不是很多,最起码我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说起来有点惭愧。这场战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并未遥远到让我们足以淡然以对,遥望海天之交,似乎总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对于这个民族它是一次惨剧,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一道伤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逼着去审视伤痕,即使这样的审视很有必要。
在看《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场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样绚丽,画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会产生多大多深广的影响。有些电影,也许当你出了电影院便会忘记;而有些电影却在某一个片段里触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经,叫你没有办法轻易地忘记。有人说,看电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这么沉重这么虐的电影。
但是,就那个年代而言,背负的只有“沉痛”二字,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心碎的声音。如果想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痛点,就必须选择这样一部能涤荡自我灵魂的电影,它至少让我知道一个叫“甲午战争”的故事,至少让我坐在荧幕前,贴近那个时代,一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时代。也许以我的资格,根本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真实,但是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将爱国的信仰作为它的大脑,将不降的坚守作为它的心脏,将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被写进教课书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实我们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历史。
在叙事方面,大东沟海战之后和电影前半部分相比显得急促了,略感凌乱。但是前期的重重铺垫、邓世昌的壮烈殉国,以及刘公岛海战中刘步蟾、杨用霖的自杀,已将整部电影的情感带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乱,也毫不破坏观感,无损电影的激情。光绪皇帝在风雪中面对颐和园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鸿章在病床上含泪概叹“千古骂名”,算是给这段历史以苍凉的结笔。我们经常会因为它过于沉重而不去面对,可是这段历史远远没有结束,它注定深深的影响着国家的进程,当电影结尾处,解说人在海上回忆往昔,解说一百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为代价,取得抗日的胜利,夺回因甲午之败、马关条约而失去的澎湖列岛和台湾;镜头中,碧蓝的大海深处,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舰艇锈迹斑斑的船体,海面上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尽情欢笑。这是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钓鱼岛-黄岩岛,从黄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遗骸是有着和自己相同的血脉。此时,他国的军舰还在本国海疆巡游之时,作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讥讽一个老人的忧愤?!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看着邓世昌开着致远舰破釜沉舟的冲向敌人的时候,我不住的擦着眼泪,在看着他明明有机会生存下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牺牲的时候,我已经心痛的无法自制。在这场战争面前,连一条狗都选择了忠义,那些朝廷吃着俸禄克扣军饷的负义之人又有何颜面面对北洋水师的牺牲?!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有着中国血脉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这种美,好苍凉,让我心痛。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
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辈们用鲜血浇筑而成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在这背后,依然有坚毅却无奈的部分,在面对黄岩岛、钓鱼岛这种中国主权问题时,铁铮铮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甲午大海战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回放,伤痛的怀念,更应该是激励和奋进,否则,会不会有点商女犹唱后庭花的感觉呢?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甲午风云观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甲午风云观后感(一)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它的发生是日本密谋已久的。观看《甲午风云》,我深深地被邓世昌那伟大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两次请战均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我们要好好的学习邓世昌的精神。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在长大了以后继续发扬这一种精神。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风云观后感(二)今天下午,我们看了一部老电影《甲午风云》。电影主要讲甲午战争时期,(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1败,任凭爱国将领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努力,中国的北洋战队还是与倭寇舰队激战惨败的事情。
当时的大奸臣刘步蟾,正在海上护送官兵出征,突然看到了日军舰队的旗舰吉野号,吓得脚都麻了,而可恶的吉野号竟无缘无故地向我们中国北洋舰队开炮,这时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奋力反击,可是奸臣刘步蟾却赶忙下令撤退,并且亲手升起了让北洋舰队的脸都丢尽了的白旗,我怀疑他身体流的不是中国人的血;而他呢,则赶忙藏到了一张桌子下面,生怕炮弹打住他,我就不明白,这样人怎么能配当军人,甚至是将军、大官,如此窝囊的人都能担当清朝的上等大臣,清朝又怎有不灭的道理呢?
此时,一个炮兵实在是对倭寇的恶行忍无可忍,他顶着被砍头的风险,身负着国人对日寇的仇恨,毅然下令发炮,打中了剑拔弩张的吉野舰,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真是好样的!可是这样一位爱国志士却被那位奸臣刘步蟾给抓住了,说什么为了他好,让他辞职,其实就是想把那位炮兵的功名揽到自己身上,好给自己升官进爵。真是应了那一句话了:这世上有三种人:“一种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一种是良心没被狗吃了的人;还有一种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这位刘步蟾大人可能就是这传说中的第三种人。在祖国危难之时,不想社稷安危,只想个人利益,亏你还口口声声说你是大清人。
在致远号与吉野号斗智斗勇时,吉野号已经被致远号逼得走投无路了,可是致远号船上的炮弹却离奇的没了,吉野号趁火打劫,立刻转舵,要活捉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邓世昌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在想如何充分的利用“残子”(围棋一名称,此比喻已无力战斗)作用,他大义凛然的站到桅杆顶上,对将士们说:“兄弟们,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定能挽回败局,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番话说的人心里汹涌澎湃,全舰官兵高声呼喊:撞沉“吉野”!说罢,致远舰向吉野舰狂追,像一头追捕猎物的狮子。吉野舰赶忙集中炮火轰击致远舰,而这丝毫没有阻挡住致远舰这头愤怒的狮子,反而更加激怒了他,使他进化为一只愤怒的火龙。致远舰乘风破浪,直向吉野舰驶去。吉野舰上的水手们一看这情形,纷纷跳水,惊恐万状。就连舰长河源要一也吓得目瞪口呆,紧急发射鱼雷,可是致远舰却巧妙地躲了过去,直到第三发鱼雷才击中了致远舰,致远舰缓缓地沉入水中。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了,并签署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可是那都是因为清政府的腐1败无能,虽然那时清朝刚刚收复新疆失地、获得了中法战争的胜利,可基层百姓与官员的差别是太大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他给我们所有中国人一个沉重的教训,北洋舰队最后一艘战舰沉没的声音,永远是我们耳边挥之不去的警钟。
甲午风云观后感(三)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将甲午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在我的面前,以简洁形象的方式诉说了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甲午战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浅,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还一味的让步,使得日本越发嚣张,也导致了甲午战败的后果。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里,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部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一个于农业为主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于从唐朝开始就向我们学习的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学习西方,逐步的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中国被挨打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当今的世界局势也可以说是风云莫测的,中国本身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唯有发展好自己,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甲午风云观后感(四)今天,我们看了《甲午风云》这片电影,这片电影主要讲的是:主角邓世昌在一次海军之战中奋勇杀敌,自己的军舰被日本鱼雷炸到了。
大概内容是:别的国家见到中国的地方很大,而且中国的财宝也很多,想要占领中国。说是要和中国一起抗争,实际上是想趁这个时候消灭中国。邓世昌却不管这一套,他的主要责任是海上战争。第一次战争中,一个军舰上的主管方大人贪生怕死,想投靠日本人,还没战斗就举白旗。一个叫王伯承的水手一枪把白旗打了下来,还扔到水里,意思是誓死不罢休,一定要打败日本人。这个方大人看到白旗没了,就躲在船舱的一角,等着别人把他打死。这个王伯承水手不管杀头,开炮把“吉野”号打跑了。
论功请赏的时候,这个方大人一定是跑到最前面邀功。别人问他为什么能打败,他就说:“我这件海上小事还是别说了吧!”邓世昌问他为什么掉头,他就说自己假装逃跑,在后面攻打敌人。邓世昌问他为什么躲到船舱,他说:“胡说,你有什么证明我是躲在船舱里呢?”邓世昌说:“因为你的水手王伯承说的。”方大人就说:“他胡说!”那样子就像想一下杀死王伯承。
第二次海上大战,邓世昌驾驶的“致远”号在海面上打,屡中敌舰,百发百中真是厉害,可是最后也被鱼雷炸沉了。
邓世昌在海军上立了大功,让别人懂得海军的责任,邓世昌是最负责人的。
甲午风云观后感(五)今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各媒体都相继展开了评论,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但终归到一点,那就是甲午海战我们是失败在人,而不是败在武器装备上。
纵观有史以来我国的历次战争,战争的胜与败都是人在取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国家的人们总是在战争初期像一盘散沙似的容忍外族的入侵,等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了,再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如果九.一八国人同仇敌忾,那么小日本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嚣张十四年,艰苦抗战八年。
再如果,假如当年没有中国共产党,有可能就像大清入关一样,中国就成了小日本的殖民地。
有人会说:没有了共产党的掣肘,国民1党能让日本人占领东北吗?蒋介1石会全心全意对付日本人的。这话只是你天真的想法。如果没有了共产党,那蒋介1石真的就成了汪精卫第二了。
有人又说:那不能,美英不会让蒋当成日本代理人的。你又错了,蒋介1石如果唯美英的命是从,那就不会有后来美国人想要了他的命,再找个能听命于美国的人了。
话扯远了。所以,战争的胜败取决于人的关键就是:我们中国在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皇军”,后来又打垮了全部美式装备的“中央军”,再后来,又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甲午风云观后感(六)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那强烈的爱国情意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胆小怕死的人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作战,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迫不得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邓世昌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不像电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贪生怕死,遇到敌人就退缩,一点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气概。而邓世昌他不但坚强不屈,而且视死如归。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
另外我在电脑上知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1败。1894年正是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早在一年前清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庆典处。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战争危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开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光绪皇帝和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最高统治者如此腐1败是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更无法领导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它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努力与为中国开发建设的人。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英雄人物。
甲午风云观后感(七)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上升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中华儿女磨练出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在这段历史中,出了许多爱国爱民的真英雄。这段历史也为将来的欣欣向荣打好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林则徐、邓世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今天,人们为了让自己牢记这些人物,便把他们弄得英雄事迹拍成了电影。而我也看了其中额一部讲邓世昌事迹的《甲午风云》,它讲得是: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极力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极力主战,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工作,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之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敌舰的时候,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可是,却没有人后悔过。这部与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电影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电影中,邓世昌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精神已深深感动了我!那胆小懦弱的卖国贼和恃强凌弱的侵略者真是可耻!这帮可恶的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真是丧心病狂!侵略者的贪婪、自私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悲愤,这要是我们中国人在日本土地上欺凌他们自己的人民,那他们会有什么感受?一定也是非常愤怒,非常伤心。可这也是因为清政府腐1败,要是国家强大,那还会有别的国家欺负我们吗?邓世昌的勇敢无畏、坚强不屈、为人着想的美好品质都是因为他爱国!而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国耻,好好读书,振兴中华,并学习邓世昌的美好品质,将来报答这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
走过世纪的风雨,万里长城像巨龙在云中穿梭;跨过岁月的长河,珠穆朗玛峰像雄鹰傲立在世界最高坡。我们的共和国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我们的人民没有像今天这样斗志昂扬!
甲午风云观后感(八)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感悟很深,但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第一次海战,清朝三艘战舰遭遇了日本三艘战舰的攻击。清朝两艘战舰被击沉,第三艘战舰的舰长方大人准备逃走。日本主战舰的舰长吉野,乘胜追击。清朝战舰船尾炮手瞄准日本战舰准备开火时,被方大人制止了。接着,方大人把战舰加到最高时速。尾炮手看日本战舰开火了,便连发三发炮弹,击退了日本战舰。方大人却因为这件事情把尾炮手赶走了,邓世昌收留了他。在庆功宴上,方大人谎称主战舰和另一艘战舰逃跑时触礁沉默,他佯装逃跑,用尾炮赶走日本战舰。
第二次海战,日本战舰挂起美国国旗向清朝战船冲来,中途,取下美国国旗,换成日本国旗。那些投降派以主战舰的名义命令其他战舰成横一字队形排开,当主战舰的副舰长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日本主战舰一炮打下清朝主战舰帅旗。接着,日本主战舰用快炮进攻,击沉了主战舰。方大人见主战舰被击沉,想转舵逃跑,邓世昌看了,挂起帅旗迎战敌军,吉野命令原本攻打方大人的战舰迎战邓世昌,自己和其他战舰合围林大人。邓世昌看了,命令前炮瞄准吉野,左前炮瞄准另一艘战舰开炮。击沉一艘战船后,发现林大人被包围了,邓世昌让瞭望兵打出林大人向我靠拢的旗号。瞭望兵说晚了,邓世昌一看,林大人的战船被击沉了。邓世昌说,日本主战舰是吉野指挥的。只要我们击沉它,就可以反败为胜。然后,开舰驶向吉野,三门大炮齐射,吉野被迫逃跑。追了一半,邓世昌没炮弹了,吉野转舵追击。一边追一边放炮,当两船间隔只有五百码时,吉野明白了。邓世昌是要和他同归于尽。吉野还想向邓世昌的战舰开炮。炮手说太近了!吉野决定发射鱼雷!哗,邓世昌连续避开了两个鱼雷。再发一次!轰!邓世昌的战舰在即将撞上吉野时,被炸成了两截。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是靠行动证明的,不能只说不做。邓世昌为了祖国可以放弃生命,正因为有许多像邓世昌的人,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甲午风云观后感(九)“甲午风云”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描写了中国人民是怎样抵抗日本人,电影里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很坚强,都很爱国,很机智,做每一件事都很细心,因为,他们知道,有时候,做任何一件错事,都可能对国家不利。
那时日本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如果只用国家财产,是不可能买那么多先进的舰船的,他们都是让国家的人民来捐款的。(而中国呢,光绪皇帝太懦弱,什么事都让慈禧太后做主,慈禧太后太会花钱,本来是要给海军买武器的几十万两银子,却给她来办六十岁大寿,搞得海军船上最后只能用木头做炸弹。
有一次,有一个国家造了一艘很先进的舰船,要高价卖出,光绪皇帝犹豫不决,最后慈禧太后竟然说,买船干什么,日本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岛国能把中国怎么样,我的六十岁大寿招办!日本得知消息后,丝毫没有犹豫的买了下来!
再想一下钓鱼1岛,本来就是中国的,日本凭什么说是他们的!
中国,永远是最强大的,加油!
甲午风云观后感(十)今天,欣赏了一部……额,很怀旧,爱国的片子——《甲午风云》。(忘了名字叫啥了,貌似是这个)它刻画出了邓世昌爱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轰走日本人的精神。同时又反衬出了当时清朝末年政府的腐1败无能。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邓世昌开足马力撞向吉野舰的那个片段:
邓世昌率领全船成员顽强的与日军搏斗,此时我军正处于不利状态,敌军的武器装备十分先进,船的速度也非常快,很难命中目标。但是,邓世昌手下的一群战士勇敢地迎着密集的炮火,像“吉野”舰开炮。虽然“致远”舰身多处中弹,不过敌军的“吉野”舰,也撑不了多久了。在邓世昌与敌人搏斗的同时,其他战舰则在一旁负责在“致远”舰支撑不住的时候“搭把手”。不过船员中不全是视死如归之人,还有贪生怕死之辈。方**,作为一个“船长”,他竟然想转舵逃跑!看他不顺眼的船员跑来制止他的这种“恶行”,企图阻止他临阵脱逃。在进行了一番“殊死搏斗”之后,嘣了一名船员的他终于被那名船员正义滴伙伴们给捅死啦!《甲午风云》中至此少了一位贼眉鼠眼、勾结外国人的大坏蛋。正当邓世昌有条不紊的指挥着船员发炮,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船上储备的炸弹全部打光了!日本人察觉到了这一消息,本来打算撤退的消息一下子打消了。调转船头开始进行猛烈地攻击……眼看敌舰离我军越来越近,邓世昌一想:“嘿!这样等着被日本人打死么?不行,这样的死法不光荣。”“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舰!”邓世昌站在指挥台上怒视前方,对船员们说。底下立即响起了很大呼声:“撞沉吉野舰!撞沉吉野舰!”这一声声怒吼,喊出了人民对日本人的不满,喊出了中国人不服输的骨气!日本军官一看:“不对呀!他们没炮了,怎么还打,怎么不投降呢?唉呀,不妙,他们是想撞沉咱们!”
“吉野”舰意识到后,立马向“致远”舰开炮。尽管“致远”舰的甲板已经起火,但是他们还是直冲向“吉野”舰……眼看胜利就在眼前,日本人发了三颗鱼雷。把致远舰轰烂了……邓世昌落水了,他拒绝随从递来的游泳圈,壮烈牺牲了。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