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申辩篇》读后感(读《申辩篇》 “罪有应得”的苏格拉底)

发布时间: 2023-08-29 04:12: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手账·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他无所知,而自知其无所知;他们无所知或所知者微,却幻想无所不知——柏拉图跟着何...

柏拉图《申辩篇》读后感(读《申辩篇》 “罪有应得”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 ❷⁰➊❾ℛℯ𝒶𝒹𝒾𝓃ℊ
【手账·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
他无所知,而自知其无所知;他们无所知或所知者微,却幻想无所不知
——柏拉图
跟着何帆老师一起读书,不仅仅在解读书本身的内容,还有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正如本书中,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读书,不仅在死读书,更在于多思考。
从不同角度解读本书内容,得到听书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书,阅读起来比较困难的书,尤其如是!
自己在听书过程中,绘制了属于自己的听书脑图,帮助理解的同时,增大知识面,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苏格拉底的申辩赏析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真理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读《申辩篇》—— “罪有应得”的苏格拉底

《申辩篇》是柏拉图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记录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被雅典人起诉后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过程。

他被起诉的罪状主要有两条。

这一指控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叫Chairephon,有一天他去神庙里问神,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更明智的人?女祭司回答他说,没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更明智。

苏格拉底自己就糊涂了,他觉得自己懂得并不多,也没有在哪个方面比较聪明。但是神和祭祀又是不会说谎话的。所以他就去到处问人,想证明自己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他去问了很多职业的人,包括政治家、诗人和剧作家、还有能工巧匠。但是他发现,那些人以为自己知道些什么,可是他们的知识根本经不起苏格拉底的推敲质问,最后只能承认其实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那些知识。而且那些名声越高,越觉得自己懂得多的人,往往比没什么名声的人更加无知。苏格拉底于是想,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这一方面,自己果然还是比那些人更明智一些的。

但是那些被他质问得哑口无言的人丢了颜面,就对他产生了憎恨。而有些青年看到苏格拉底的行为,也争相效仿,去询问别人来探求真理。那些被他们问得无言以对的人,就觉得是苏格拉底教坏了那些年轻人,于是也来憎恨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辩驳道,难道我不知道坏人会对我自身有害吗?我怎么还会要去把身边的人变坏,使他们可以反过来伤害我呢?所以我教坏别人这件事根本讲不通。

至于其他信仰这一条,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说自己内心有一种叫做daemon的东西,就像是他私人的内心的神谕一样,每次都会阻止他去做一些违反道德或者违反理智的事情。这和当时人们信奉的宙斯等众神不一样,于是人们就以看异教徒的眼光看待他。

自古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苏格拉斯的遭遇是说明了群众的无知,把苏格拉底看成是一个追求美德,追求真理,却折翼于大众愚昧之下的悲情人物。可是其实在某一层面上苏格拉底是“罪有应得”的。

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有部分内容是正确的。古希腊人信奉众神,做什么事情都要遵从神的旨意。 突然冒出来苏格拉底这么个又老又丑的刺头,他怼天怼地怼众人,冷嘲热讽地让别人颜面尽失。他到处问人,利用辩论和反例颠覆了人们原本对事物的认知。另外,他虽然没有直接教授年轻人也去这样做,但是他的行为和言语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不能因为他没有收取学费,就不考虑自己对社会上年轻人们的客观影响。所以在当时古希腊的认知之下,这几条罪状是成立的。我们不能因为那些审判官们没有超出其自身时代的思想,而去谴责他们。

当时法庭以280对220的票数判他有罪之后,根据法规,法庭和他自己可以各自提出一种刑罚,然后再由投票决定实行哪一种。法庭提出的是死刑。那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首先自己没有做错,所以不应该为了自己正确的行为去坐牢。其次就算被判流放的话,他走到哪里,还是会到处跟人对话,去询问真理,去寻找这世界上有没有比他更明智的人。因为不经检验的生活不值得活。那些其他地方的年轻人还是会效法他。

至于罚款,他自己一穷二白只能付得起一个米纳。他的学生朋友们,包括柏拉图和克利同,可以一起凑够30米纳,所以要罚款的话,就只能罚30米纳。他还说自己这样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群众应该反过来提供他食物才对,从此他要在市政大厅免费吃喝。

他这样的态度明显再一次激怒了一众审判官们,最后以360对140的票数,判决苏格拉底死刑。离场前,苏格拉底还说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要么就是一个人不再存在,无法再感知任何东西,那其实就跟睡觉一样,没什么好怕的。要么就是灵魂从这里到达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他会遇见其他已经死去的人。他会接着去和那些死去的伟人对话,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拥有知识。最后还撂下一句,我现在要去死了,你们还要接着活,至于这两者哪个比较好,只有神知道了。

很难说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更惹得众愤,还是他的态度更气人。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态度和言语,藐视了法庭在民众心里的权威性。在古希腊这样一个民主制度之下,当中抹杀民主投票审判的权威,斥责审判官都是轻信谎话,爱听甜言蜜语的人。这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苏格拉底这么看重美德和伦理,那么他怎么可以不考虑社会秩序在伦理方面的重要性?他完全可以出于对伦理的考量,以比较好的态度接受法庭的审判,然后继续他对真理和美德的追求。

民众对于突如其来的异端思想总是不能接受的。哥白尼就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日心说对于当时的教会理论和地心说都是一记重创。要改变大众的认知,过于强劲的猛药不一定是个明智的好办法,或许循序渐进才更具有操作性。苏格拉底的死,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咎于他的冷嘲热讽和杠精行为。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里讲述了什么?

在柏拉图的《申辩篇》里,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他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探寻智慧的故事: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凯勒丰曾到德尔菲神庙去问神,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传神谕的女祭司回答说没有。苏格拉底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认为自己并没有智慧,于是他就遍访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工匠,试图发现他们比自己更有智慧。然而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这些人不仅没有真正的智慧,还自作聪明,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因此明白了神为什么要说他是最有智慧的,因为只有他“自知其无知”。苏格拉底由此进一步推论,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充其量不过是爱智慧而已。“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看来他说的并不真是苏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当作例子,意思大约是说:‘人们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正是受了这条神谕的启发,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探寻智慧,对那些自称有智慧的人(特别是智者)进行揭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当他被推到法庭上时,他依然不改初衷,公开表示:“时至今日,我仍然遵循神的意旨,到处察访我认为有智慧的人,无论他是本城公民还足外地人;每想到有人不聪明,我就试图通过指出他是不聪明的来帮助神的事业,这个事业使我无暇参与政治,也没有时间来管自己的私事。事实上,我对神的侍奉使我一贫如洗。”

与探索自然奥秘的爱奥尼亚哲学家们相反,苏格拉底认为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充满了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对象,是人无法认识的。如果人坚持要去认识自然,这乃是一种狂妄自大的僭越,其结果不仅不能认识自然,而且也不能认识自己。苏格拉底引用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门前的名言来号召人们:“人啊,要认识你自己。”在他看来,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而不要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正因为如此,西塞罗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人们将注意力从自然界转向自身。但是普罗泰戈拉把人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特殊主体,因此“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导致了相对主义;苏格拉底则把人看作是理性的思维主体,“认识你自己”正是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智者派通过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抛弃了本质,苏格拉底则通过强调“认识你自己”而重建起本质,只不过这本质作为普遍的逻各斯(定义),主要是指精神和道德世界中的事物。所以智者派教人说话只是为了卖钱,苏格拉底与人论辩时则有一种道德使命感,认为自己是神派到雅典来的一只大牛虻,为的是刺激雅典这只行动迟缓的笨牛快步前进。

给我1片人文类小说读后感

  最近读了《柏拉图全集》之 第一篇“申辩篇”,感触颇多,在此谈谈在看了本篇之后我的一些见解。
  在正式看“申辩篇”之前,也去翻看了本书的译者所写的序言,也是对柏拉图有了更深的了解,说点题外话,再看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英文中的academy(学院)源自柏拉图创建的Academus学园。
  回到《柏拉图全集》之“申辩篇”,该篇属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对苏格拉底的对话加以重现。在刚看到本篇题目是,就想到该篇应该与苏格拉底有关,果不其然,本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的时候的言语,通篇并未出现柏拉图的见解。
  “申辩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为自己辩护的对话集。在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之前,他说“还是让神的意愿来决定吧,依照法律我现在必须为自己辩护。”由此可见,法律在当时希腊的社会中已然具备相当的权威,不见得那时法律已经深入人心,但连大哲学家都在说按照法律,那么法律在当时希腊的地位可见一斑。
  苏格拉底以七十岁的高龄接受审判,丝毫让人感觉不到老年人因年迈而思维混乱,相反,他在法庭上思维缜密,言辞犀利,通过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出来,让我们不得不被苏格拉底的底蕴深深折服。那种理性的思考,精彩绝伦的言语,大无畏的精神,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代哲学大家。
  回到正题,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是说自己四面树敌,马上就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为什么苏格拉底四面树敌?是品行不端?肯定不是这种原因。看着看着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苏格拉底喜欢盘问被人,不过这里的盘问应该是褒义的,我认为苏格拉底的盘问其实是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苏格拉底找到诗人,政治家,甚至木匠,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在本行业领域内是聪明的,但是在苏格拉底和他们探讨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接露出他们的不聪明之处,试想当一个人引以为傲的本领、技能,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只是个门外汉,并且提供出足够的证明,他肯定会恼羞成怒,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从而怀恨在心。这就是我从人性的角度揣摩苏格拉底之所以四面树敌的原因。
  当然说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我认为这很好解释了,因为苏格拉底教会了青年们去盘问,去探究自己搞不懂的东西,这无疑更让那些自满的人坐立不安,一个苏格拉底让他们丢掉了面子,那么一千个、一万个“苏格拉底”会让他们。。。。。。他们不敢想象。
  但愿以上论述还能够解释清楚苏格拉底之所以四面树敌的原因。我认为苏格拉底去盘问别人,有两个目的,一是追求真理,探究知识,完善自我;一是为了帮助民众能够及时醒悟,不要自满,去思考。然而,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在可以说话的短暂时间内消除你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那简直是个奇迹。”,鉴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所谓的传播神的旨意并不能实现。
  以诗人梅勒托,职业家、政治家阿尼图斯,演说家吕孔为首的原告指控苏格拉底腐蚀青年,不信诸神。现在我们来看苏格拉底对此的辩护。
  首先针对腐蚀青年这一指控,苏格拉底范文梅勒托谁能给青年们好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法官,法庭听众,公民大众成员都能给青年们带来好的影响,唯有苏格拉底给青年们带来的是坏的影响。苏格拉底举了一个马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论断的荒谬性。整个人类都在对马进行改善,只有一个人对马施加坏的影响,当然很显然,只有真正的驯马师才能给马带来好的影响,大众只能伤害马。
  此外,针对第二项指控“不信诸神”,苏格拉底也是层层深入,推断出自己也是相信诸神的。有人的活动但没有人,有马的活动却没有马,有音乐却没有乐师,这些很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最后苏格拉底反问“有人相信有超自然的活动但不相信超自然的人吗?”,接着他又说他自己相信有超自然的活动存在,那么就是说他也相信有超自然的人,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的神。对苏格拉底不信诸神的指控此时不攻自破。
  最后,苏格拉底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我认为有一句话很能体现“你们知道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要我死一百次。”。苏格拉底认为人就应该思考真理,注重灵魂的完善,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不管前方是悬崖峭壁,还是荆棘沼泽,他都会一往无前,不会退缩,他认为因畏惧死亡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去妥协是可耻的。苏格拉底为了自己心中的“神”而不懈的坚持,至死不悔。
  但第一次也是很粗略的看完本篇的时候,说实话自己一点感悟都没有,直到仔细地读了第二遍,才有了些许启发。在这儿我试图站在时代的角度,回复当时的场景,以解释我的疑惑。通过阅读本篇,我认为苏格拉底是个喜欢探究,善于思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完善自我,开导他人,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当时的民众并不能理解他的言行,但是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证明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用本篇中的一句话来作结束语,这句话也是法学和哲学的至理名言,“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么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本文标题: 柏拉图《申辩篇》读后感(读《申辩篇》 “罪有应得”的苏格拉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92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朱永新给教师的信读后感(读朱永新的《致教师》有感)圣母玛利亚的孩子读后感100字左右(格林童话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