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纪录片观后感,如何写纪录片观后感,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
如何写纪录片观后感
如何写纪录片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纪录片读后感
一件红色呢子大衣里边套着一件白色高领毛衣,带了一副简单的圆形金色耳环的女人名叫刘小样,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看上去俨然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初二辍学,媒妁之言,见过三次面,嫁给了一个她还算满意的人,她说她还算幸运,因为她的丈夫家门楼上写着四个字“耕读传家”,应该是个读书人,读书人能带给她很多她不知道的东西,她喜欢读书,喜欢体验新事物,想去了解这个世界,不喜欢守在家里,不想做一个只知道洗衣、做饭、干农活、看孩子的“好女人”,但是受家庭的传统影响,这些想做的事情,只能放在脑袋里,即使她对外边的世界有无尽渴望……很多人认为农村妇女不可以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有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仿佛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你要打破这个规矩,就会感到孤独,无助,如果你喜欢读书,谈理想,那会显得格格不入,显得奇怪,所以她的行为只能规矩起来,但是也仅限在行为上,因为她的思想是自由的,就好像她说的那句话“我在洗衣服,我不会想我在洗衣服,我在做饭,我不会想我在做饭”,我可以想别的。她说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楼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西安,她的家门口就是高速公路,9块钱就能到西安那座城市,但即使是这样,西安那座城也成了她30年的一个梦,后来她的丈夫带她去了一次西安,她站在钟楼下失声痛哭,她说“到底是什么把我和这个世界隔开来”她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感到无比孤独,又或许是委屈、是自卑。记者问你今天为什么穿红色衣服,她说,农村人为什么要穿城里人很瞧不起的艳色衣服,我明知道这个颜色很艳,很俗,很土,但我与土地打交道,面朝黄土,如果我再穿土色衣服那就更土了,穿艳色衣服也是自己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她说“我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还感觉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我不满足这些,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读书,我想读电视,我想了解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不能出去。
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夏有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秋有青纱帐般的玉米地,但我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很难想这是一个21年前的一个农村妇女的思想,仿佛有很多感受想要表达,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我们是幸运的,愿我们都能遵从内心,做自己!
如何写纪录片赏析
如何写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学习编导必学的课程是对纪录片的分析,以下是如何写纪录片赏析。
一.主题:
1.影片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2.通过对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二、结构
§ 典型的纪录片结构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而在实际运用时则更为复杂。
§ 有时纪录片的结构会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情绪线索而发展。
§ 有时则是两者交叉进行。
三、人物
纪录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 分析表现各个人物所用的时长、镜头数量、景别表现、直接发言的频率、形体动作的表现、光线运用等;
四、场景
外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
五、景别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
远景近景全景
六、空间
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
七、机位
§ 1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运用较多,占主体地位。
§ 局限性:
§ 工作量大,镜头活动量多,容易显得单调,使观众感动视觉疲劳,产生厌倦心理。
§ 对场面把握不全面、角度局限大、对细节捕捉不透充分和及时
§ 2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面对同一场面同时拍摄不同角度和景别的画面。
§ 运用环境:
§ 某些规模宏大的场景、不可重复性的场景、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的情况。
§ 优点:
§ 提高拍摄进度、节约剪辑时间
§ 缺点:
§ 可能使编导变得懒惰而不去构思镜头调度;
§ 为防止相互穿帮,各个摄影机的.走位基本保守;
§ 为拍摄过程中的布光、同期录音等带来一定难度;
§ 胶片消耗量大,拍摄成本增加。
八、光线
§ 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之分。
§ 侧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成30、60、90度的夹角关系,景物与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有十分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暗的关系,立体感十分明显。侧光有正侧光和斜侧光之分。
§ 效果光:效果光的光源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是由于某种特定光源所产生的效果。例如:蜡烛光、火光、手电光等等,效果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不常见,但是,视觉的效果十分明确,有时会产生十分怪异的形象和效果。
九、影调
§ 影调在摄影创作上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 胶片类型的选择;
§ 对于摄影对洗印技术的控制;
§ 摄影用光方式、方法的处理;
§ 对于摄影风格的有目的的选择;
§ 对胶片高亮度部分和低密度部分的有效控制;
§ 镜头画面效果控制的设计与风格等等。
十、对话
1、对话的形式
§ 专注对话:这时的人物没有形体的运动和位移,没有更多的动作来帮助和表现对话的内容,完全依靠对话的内容完成影片的叙事。
§ 随意对话:片中的人物对话是镜头表现的一个部分,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因素也是场景中叙事的重要形式。这时的人物会有静态形式、形体运动形式和位移的形式。
2、 对话的内容
§ 表达情节,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这种影片的对话一般很关键,也很精彩,观众如果不注意,很难掌握影片后面的故事与人物的命运,可以说,这时的对话完全是在说情节和事件。
§ 表达人物的情感。这种对话胜过影片的情节和事件、胜过人物的动作,对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表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表现人物的性格。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达的,对话的语调、语气及和人物动作的配合,可以较多地表达人物的性格。
§ 表达影片的节奏。节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话的节奏表达恐怕主要是对话在单位时间内给我们传达的信息量。
§ 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在影片的叙事中,主要是通过对话的独立叙事作用,扩大影片的故事容量,所以,对话是一个独立的叙事手段和方法。
;地理纪录片读后感200字左右
对于人类来说,大海是一片广袤无垠,艰难极了,但如果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它也是小而脆弱。 “海洋”,以启动一个孩子的眼光,以感觉的海大,然后从一个海鬣蜥独特的视觉外观的影响人类文明的海洋生物,和导致的地球和海洋更广阔无垠的宇宙,在瞬间海忽略不计。在人类发现宇宙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命是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的土地。通过的“海洋”的诗意的镜头和优美的电影配乐,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海洋生命形式,“海洋”有生命的,自然会告诉优美动人的。
“行星地球”
全集“行星地球”是一款经典系列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我们生活的世界 - 我们的地球的一次惊人的探索。的一个根本和彻底的研究,我们的星球 - 地球,关注我们的地球的自然历史形成的关键因素。阳光和水在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所产生的各种规模的季节性迁移。历时三年多的相机捕捉的奥卡万戈三角洲的洪水引发的变化,每年一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航空摄影,使我们可以遵循一些大规模的迁移,经验丰富的肉食动物和狩猎史诗般的旅程... ...
“神奇的木化石”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木化石在山区的北京市延庆县当地农民发现,引起地质学家的关注。因此,专家们开始了三十年的远征敲定,孕育侏罗纪木化石亿年前,它的形成是数以百万计的年复杂的地质运动和外力的结果。这部电影将跟随地质专家,探索神秘的大峡谷之谜的木化石
四川大渡河大峡谷最深的2675米的原因之一,是的,在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深处的峡谷两岸,以及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从下往上排列,岩石中含有丰富的化石,是一个完整的图像的地质和生物教科书厚度为几公里一个完美的地质剖面图的部分,录得超过一亿年的地质演化历史的演变“。
“在池塘
海南丛林科考队员的视线中有两个圆形的池塘,池塘形状规则如下形状为圆形,整齐地排列,看起来像人工挖成附近的名称的村民说,两个水库非常有灵性的两个恍如隔世,地质学家怀疑,村民们说,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该小组已推出了一系列的访问,并终于找到了这两个池塘是火山喷发的结果。
航拍中国 海南篇读后感
航拍中国 海南篇读后感看了《航拍中国》海南篇有什么样的读后感:
《航拍中国》是2021年中央电视台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拍摄难度最大、单集投资最高的纪录片。
1月28日那天是大年初一,央视《航拍中国》节目第一季第一集聚焦大美海南。以空中视角俯瞰美丽海南,立体化的展示了海南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全景式俯瞰一个大家既熟悉又新鲜的美丽海南、生态海南、文明海南。
海南省位于我国版图的最南端,它带着南海众多岛屿贡献了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岛,界定了中国最南的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内陆。旅程从北部开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岛屿,前往一座洋溢着闯荡精神的城市。沿着北部海岸线,又邂逅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
在蔚蓝的天空下我看到了:
琼州海峡:这是一条30公里宽的海峡,它的南岸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海南岛本来是内陆的一部分,6000万年前,地壳运动让部分陆地下陷,海水淹没了这里,形成了古琼州海峡。伴随着塌陷和海峡形成,火山开始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海南岛北部的面积随之扩大。海口市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在海南岛的北部,火山运动的痕迹随处可见。这片面积仅有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40多座火山......
飞行在这片蔚蓝之上,透过电视屏幕我仿佛听到大海平缓的呼吸。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风的来向。我感受到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海洋,愈加成为我国联通世界的桥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