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学写作》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1 22:55: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10

跟着大师学写作上篇文章一出,便有不少家长问我:老师,我孩子这学期有没有进步?,家长这么问我非常理解。,投入时间和金钱,自然期待有回报!,...

《跟着大师学写作》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读后感)

跟着大师学写作

上篇文章一出,便有不少家长问我:老师,我孩子这学期有没有进步?

家长这么问我非常理解。

投入时间和金钱,自然期待有回报!

有没有进步,我却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写作就像是练思维体操,它不会短时出成绩,需要长期的坚持。一个学期十几节课到底会让孩子有什么样的变化,就看我们的期待是否相同。

就像我和孩子们说的那样,JK罗琳同样的《哈利波特》会有12家出版社拒绝她,最终也会有一家出版社接受她,而时间才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只需要大胆去写,至于是否被认可,要日后才知晓。

我的课程目标很简单:

让害怕写作的孩子不怕写;

让不知道怎么写的孩子有话说;

让喜欢写的孩子更爱写。
说实话,这个目标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难,期间我就深深怀疑过自己:到底是我的方法不对,还是家长们的要求太高?毕竟一个班级十几个孩子程度都不一样啊。并且看文章的人对孩子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这几天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三个班的孩子们是否有进步?我的课程设置,我的上课方式和水平有缺点是什么?(我很肯定:我的课程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先说说孩子们的表现吧。为了孩子们的隐私(虽然他们应该不会看到这篇文章),我就不点名了。

有个男孩,二年级时他经常上课到处游走,你一不注意,就发现他不见了,课桌下找一找,他准在。三年级时,他已经每一节课都坐的好好的,不需要再去寻找他了。

有个孩子大半个学期无论我的练笔题目是什么,他的主题只有两个:恐龙和植物大战僵尸。我告诉他妈妈,这很正常,再等等。后半期,他果然写实的能写,虚构的也行,还告诉我:老师,我这部分是真的,这部分是假的。

有个孩子,她一开头就是:今天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我建议她不要这样开头,她生气地摔笔:不这样开头我不会写,你不给我一个开头我就是不会写。

“老师,我想先写……再写……”这个家伙每次写作都要先告诉我他想怎么写,如果我不点头,他就不下笔。一段时间后,他终于不来问我了,看到题目埋头写,也不介意我打几颗星。放假时跑过来说:老师,我下个学期还来报名,烦死你!

猴孩子多数是男孩子,不能老实地坐着,也不能长时间安静地听讲,所以课堂上那些小游戏、小表演他们最喜欢,更猴了。但是理解老师意图,带来欢声笑语的也往往是他们。
是不是觉得来上课的都是写作困难户?当然也不是。还有一些相反的。

老师,我可以写两篇?

老师,我觉得我今天肯定写不完,我写了两页故事才刚开始啊。

老师,这是我这辈子写过最长的故事了,手都要废了。(乖乖,你才二年级,一口气写六百多字,能不累?)

老师,你再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绝对有更多的创意超过你去年的学生。(没错,关于月亮的职业,你们想象出40几种,已经超越了!)

老师,我能不能换个题目,我觉得这个主题写侦探小说会更好。(朕准了!)

还有一个男孩子,他每一篇文章都至少写五六百字,每一次都和另外一个男生较量,看谁写的更长。
有没有孩子都写不好的?肯定有!

二年级的想象,三年级的诗歌,四年级的观后感,我觉得他们都写不好。

二年级的孩子不敢想象,三年级的孩子没写过儿童诗,而四年级的孩子告诉我“说真话也没用,还有如果你不想倒霉的话”。

写真话要付出代价……

写作的本质是分享和沟通。如果在一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不能分享真实感受,不能通过文字去沟通,那写作就只剩下考试一个目的了。

而我希望孩子们明白这个本质,一整个学期都在为此而努力。
最后一节课,我和孩子们分享如何修改作文中的语言。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用描写代替词语”。我说,给你们一个黑许老师的机会(他们一点儿都不缺这样的机会),说说许老师很胖,还如何描写。

整个屋子都沸腾了……

生:许老师的肚子像气球。

师:太普通了。

生:许老师的肚子像地球。

师:很好,有点不同了。

生:许老师的肚子像冬瓜。

师:很好,把我们熟悉的圆形的东西都放到我身上来。

生:许老师的肚子里装了十个西瓜。

师:这个更好,有具体数字,还很夸张。有个著名作家也是这么写的,他说:

除了肚子,哪里还可以显胖?

生:许老师的腿像柱子。

师:太普通,没创意,不要你的第一反应,再想别的。

生:许老师有两个大象腿。

……

我瞪眼、跺脚、撞墙、吐血……

他们骄傲、自恋、开心……
我其实不知道在平时写作时他们会不会用上这些方法。他们和同学吵架时会不会说:你的脑细胞离家出走了?不只是他们,连我的女儿,我都不知道她平时写作会不会这么用。只是前几天考试后才告诉我:“我觉得我的作文写的非常好。”当我笑着看她时,她又犹豫:“好吧,或许没那么好,但是不管它,反正我写的很开心。我还在文章后面问老师,我这篇作文能不能当范文。”听到叽里哇啦一堆,才发现她知道虚构和写实,也会自由切换。(三年级以后,大脑果然教科书般地进步了。)
终于说到范文,赶紧回正题。

大多数孩子不会有很多写作灵感的。要孩子去写日记周记,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一般都会无从下手。他们需要范文。

就像第一次来上我课的孩子都会问:老师有没有范文,没范文我不会写。

绘本就是范文,小说也是范文还有动画、电影都是范文。

孩子们需要以读促写。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作文课前一小时要用来阅读(偶尔观影)、想象、表演、讨论甚至辩论。

看作文选也是看范文,有什么不一样?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看大师的文章,这样模仿的起点就高了。作文选里的范文谁写的?还是孩子写的!这起点能一样?
看过《小绿狼》,你未必知道故事里有个“一波三折”的情节法。等我们一起读了,一起讨论了,你就知道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这么一个框架里写的。我举一,你反三。孩子们一下子就想起来《啪嗒猫》是这样,《彼得兔》是这样,《糟糕,身上长条纹》是这样……

把《不一样的上学日》的文字打印出来,读一读,找一找,你就会发现题目里的“不一样”在文中很多地方用了不同的近义词来描述,处处扣题让人印象深刻。第二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如何构图,如何用图画、颜色来展现主题:想象能给我们平淡的每一天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看看奥斯卡动画短片《失物招领》,学一学作者如何用连续性动作表现画面感。我们要写生气的情绪,我可以不出现“生气”一词,用上连续的动词,像电影慢镜头一样去表现生气时的愤怒。

我们还一起看动画电影短片。《彼得与狼》,我们看了两遍。从彼得和爷爷的关系,彼得和鸭子的关系,再到彼得和同龄孩子的关系,我们去感受彼得的心情,以及他放走那只狼的原因。我们再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安全与自由,宠爱和溺爱,规矩和天性,这些深层次的内容,我想如果没有共读是很难激发出来的。

略微统计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大师共有20几位,除了绘本大师,还有电影大师和著名作家。强烈建议孩子们利用寒假大量阅读,阅读经典作品。只有你读的多了,你才知道大师是怎么写的;只有你读多了,才知道怎么写才能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创意。
写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训练,更是思维的训练。观察和想象,分析与思考,这些能力的训练不是一节课老师你说了,我记下了,也就掌握了的。它需要课后长时间练习才能为我所用,才会看到进步。

所以,家长的问题,我真觉得不好回答。

还有,我认为的进步,也希望家长能看到。比如这个孩子平时上课都不怎么主动发言,但在辩论赛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果断选择人少的辩方,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思路清晰,反驳有力。后来面对摄像机镜头,他没第一次那样震撼的表现,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进步最大的孩子了。

不过也要反思下,这学期我没有每节课后都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家长们担心了。我给自己报了五个线上课程,三个是小学生写作的,一个成人写作,一个快速阅读讲师认证。

在给孩子一杯水的时候,我需要给自己一桶水。不当妈、不当老师的时间里,我都在为自己充电,希望能给孩子们更好的写作引导。

我,和我的学生们,我们都需要跟着大师学习如何表达自己!

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叶圣陶

一、拿起笔来之前
写文章这件事,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
准备功夫:
首先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又是一种准备功夫。
还有一种准备功夫必得说一说,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所谓的语言习惯,就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不走样就是语言跟心思一致。不违背规律就是一切按照约定俗成的办。
语言规律有注意的有两方面,一是语汇,一是语法。
准备功夫全都是属于养成习惯的。习惯总得一点一点地养成。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必然有限。平时想心思没有条理,临到拿笔即使十分审慎,也难能保证写好文章。平时对语汇认不清,拿不定,平时说话又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等到拿笔,即使竭尽平生之力,跟平时说话还是半斤对八两。
总之,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笔的时候才问该不该怎么样,应在拿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
二、写作什么
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
不过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还有正确和错误的不同
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合乎正当的写作态度。
三、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是先有题目后有文章,还是先有文章后有题目?应该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
国文教师出了题目教我们作文,这时候,最先闯进胸中的是题目。这显然是违反了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但若因为这样就不愿作文,又误了自己。所以,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然后选定学生能作的题目给学生。这样就等于唤起学生的作文的动机,也就是代学生标示了意思情感的中心,而意思情感是学生先前固有的。从行迹讲,诚然题目在先,而实际并没违反文章产生的顺序。
单靠教师出题目,未免次数太少。所以,还须课外作文,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就是说,除了教师出的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就教师出的题目,虽教师并没说明须作多少字,而作者自己往往立一个约束,至少要写成多少字。
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将作文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四、怎样写作

作文法一类书对于增强我们看文章的眼力有直接的帮助,对于增强我们写文章的腕力只有间接的帮助。光看这类书未必能把文章写好。临到作文而翻看,更无益处。
语体文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要达到这个境界,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工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因为语言好比物体的本身,文章好比给物体留下一个影像的照片。所以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的办法。
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
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如同说话,不少人为了省事起见,往往凑进一些文言的调子和语汇,成为一种不尴不尬的文体。这种文体是一种过渡期的产物。这样文章也有它的长处,对于长处可以摩仿,对于短处,努力避免。
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就能够下不成文了。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
语言和文章两样的地方。说话可以有肢体语言,说话往往天南地北。文章不可。写文章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那些漫无限制的随意话,如藤蔓的枝枝节节,都要剔除得干干净净。且注意详略。
五、谈叙事
可见可知的事物是已经存在的,或是已经发生的,照理说写来不会有错。可事实并不这样。
事物两字是总称,分开来是两项,一项是经历一段时间的“事”,一块是占据一块空间的“物”。要把“事”与“物”化为语言文字,先得下“化”的工夫。也就是把经历一段时间事,按照它的顺序化为语言文字。
按照“事”的先后顺序,那是常规。为着需要,有时候常规不能适用。需要插叙,倒叙,追叙。
六、以画为喻
实用画画首先要把画的东西看得明白,认得确切。其次,画图先练成熟习的手腕。
有时候画图不为实用。但也要须是真切的见到。而且要整个的心跟事物相对,又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且要有熟习的手腕。不同之处是,这类图以见到的一点东西为根本,前一类的图只须见什么画什么,画得准确就了事了,这一类的图要表现出咱们所见到的一点东西,以此为中心。也就是说“突出什么”。
以上两类图,次序有先后,程度有深浅。
要记载物象,就画前一类图,若要表出感兴,就画后一类图。
以画图比喻文字,前一类图如普通文字,后一类图好比文艺。普通文字和文艺次序有先后,程度有深浅。写不来普通文字的人决写不出文艺。
七、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
画画的终极目标就不在乎像,你要像就去照相馆好了。话是不错。照相有两种一是普通照一是艺术照。普通照相就只是个像,艺术照虽还有旁的东西,可是也离不开像。所以说画画的终极目标不在乎像,而画画的基础条件不能没有像。
美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木炭习作,嚷着要弄色彩,要画整幅。就是把画画基础看得太轻忽了。情形正相同,一个文学青年也得下一番跟木炭习作同类的工夫,那目标也在乎像而又不仅在乎像。
木炭的习作就是短小文字,有种种名称,小品、随笔、杂感、速写、杂文等。
训练的目标在乎像。怎么说呢?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写下来,不走样。就行了。渐渐进步到纯熟,那就无有不像了——也就是说,你要写什么,写下来的一定是什么了。
到来纯熟,跟画画一样,你能放弃那些烦琐的线条,能用简要的几笔画出生动的形象来。逐渐发展开去,就成了艺术跟文学。

八、语体文要写得纯粹
写语体文要纯粹是语体,正如写文言文要纯粹是文言一样。
区别语体和文言固然可以从逐个词句下手,但是扼要的办法还在把握住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上口不上口”。
文言教养受得很浅的,或者简直不曾受过的,那是幸福的人。他们不必费什么气力让自己从旧镣铐里解放出来。让人担心的是有些人竟去捡起那副旧镣铐来套在自己的手脚上——他们在语体文里也来一点文言的词句。
九、写话
写话就是作文。
有人说,话是话,文章是文章,难道一点距离也没有?距离是有的。话不免啰嗦,文章可要干净。话可借助体态语,文章没有这种帮助。
如果说只要你去念,什么语言都上得口,显然是误会了。所谓上口,并不是照文章逐字逐句念,而是说念出来跟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区别,非常顺,叫听得人听起来没有障碍,好像跟平常说话一样。
这得就两项来检查,一项是语言的材料——语汇,一项是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这两项跟现代的活的语言一致,就上口,不然就不上口。
或许有人想,这样未免太机械了,语言是发展的,在现代语言里来个“则”这样的词,只要大家通用,约定俗成,正是语言发展。我想第一,语言发展不是这样的,实际生活里有那样一种需要,课时现代语言里没有那样说法,只好向古代语言讨救兵,这是一种发展形势。“则”这样词语不可相提并论,现在文章里用“则”的人很多,但说话谁也不说,可见这个“则”上不得口,而且又可见非“则“不可的情形是没有的。第二、既然“则”可用,那为什么其他又不可用呢?诸如此类,漫无限制就会倒退。
把写成的文章念一遍是好办法,可检查是不是通篇上口。不要把它当文章念,要把它当话说,看说下去有没有不上口的地方,有没有违反现代语言规律的地方。如果它不是写着纸面上的文章,是你口头说的话,是不是也那样说。
还可以换个立场,站在听话的人的立场,你自己听听,那样一番话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障碍。

十、要写得便于听
写稿子只顾到用眼睛看,没顾到用嘴读用耳听,写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于听。反之,情形就不同了。一遍又一遍,在先写得不怎么妥当的地方就显出来了,该怎么改动也好像就在口头,就在笔端,不用费多大劲就能够抓住似的。
说长句不该用,这肯定武断。但是为了能够读,便于听,似乎可以这么说。尽量少用长句,凡是能够分为几句而不损害意思和情态的长句尽量分。
十一、上口和入耳
“上口”是说的方面,“入耳”是就听的方面。其实是一回事。“上口”的文章必然“入耳”。
文章当然要加工,但是要在平常说话习惯的基础上加工,做到比平常说话更好。
十二、通与不通
我们期望于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是在乎能找到那些适合的“字眼”也就是适合的“词”。怎样叫适合呢?让别人看来不至感到两歧的意义,就叫作适合。同时我们还期望能够组成调顺的“语句”,调顺的“篇章”。怎样叫作调顺呢?内面的意思是浑凝的,犹如球;而语言文字是连续的,犹如线。作文如同说话,是将线表球的工夫,经营到通体妥帖,让别人看了便感知我们内面的意思情感,这就叫作调顺。适合的“词”犹如材料,用这些材料,结构为调顺的“篇章”,这才成功一件东西。

词不适合病因:一是漫不斟酌,二是平时体认事物未能真切和对使用的“词”未能确实了知它们的义蕴。
漫不斟酌是疏忽,疏忽不提。关于体认只有逐渐训练我们的思致和观察力。至于义蕴眼前能多用一些工夫就可避免。

关于“语句”和“篇章”的调顺,当然要依靠文法。文法能告诉我们这一切的所以然。我们还得留意我们每天每时的说话。说话是不留痕迹在纸面的文章。发声成语,声尽语失,如不经训练,没养成正确的习惯,随时会发生错误。
从前教人作文,只教把若干文章读得烂熟,且不问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不能算坏。读熟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现在我们写的是白话文,假若说话不养成正确的习惯,虽讲求文法,也难收十分的效果。一方讲求文法,了知所以然,同时把了知的化为说话的习惯,这于作文大有帮助。

这里的“通”与“不通”,专就文字而言,是假定内面的思想情感没有毛病了的。
十三、好与不好
文而不通,犹如一件没制造完成的东西。“通”了又可分为两路:一是仅仅“通”而已,这像一件平常的东西,虽没毛病,却不出色;既“通”且“好”,这才像一件精美的物品。
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一是“诚实”,一是“精密”。
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解释虽浅显,对于写作者却有一种深切的要求,就是文字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
“人生没有意义”是直抒胸臆的,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有意义的?踌躇疑虑,难以作答。这其间“诚实”降低,未必不通,难免不好。
如果就文论文也未尝不可,但这只是从阅读者角度而言的。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并不能这样而宽恕自己。且“不诚实”的文章难以写得好。
若依上说,强盗妓女的文章须自己动手才写得好了?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从旁叙述的文章少不了观察,观察得周至时,已把外面的一切收纳到我们内面。这是另一意义的“诚实”。
水云天附:如果强盗妓女有同样的写作才能,也应该好些。
总之,自己抒发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为“诚实”,从旁描述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

关于“精密”
同样是“通”的文章,有“精密”和粗疏平常的分别。
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见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这才当得起“精密”二字,同时这又便是“好”的文章。
不独全篇整段,便是用一个字也有“精密”与否的分别。
要求“诚实”地发抒自己,是生活习惯里的事情,不仅限于作文一端。要求“诚实”地观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也不是临作文时“抱佛脚”可以济事的。我们要求整个生活的充实,虽不为着预备作文,但“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导源于充实的生活,那是无疑的。
十四、谈文章的修改
修改文章抓大放小,这个话有道理,但不可一概而论。把小毛病看得无关紧要的人大概写文章已经有力把握,学习写作的人可不能与他们相比。
修改文章不是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因为思想不是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在说话,如果说出来,那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那就是文章。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
因为思想依傍语言,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不能不求其好。
十五、和教师谈写作
想清楚然后写:
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
想清楚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
教学生写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不妥当?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充分又确切了,就是妥当,反之不然。所以说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只不过变更有大小的不同。
总之,修改就是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修改不可草率。

把稿子念几遍:
这和古人谈文气其实相仿。语言的连贯性怎样,放到口头去说,最容易辨别出来。语言流畅妥帖,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

平时的积累:写任何门类的东西,写得好不好,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等一连串的工夫,再往根上想,那一连串工夫之前还有许多工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工夫都是在平时积累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的。
关于平时积累,其一、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而正确的立场观点是从斗争实践中得来的,而是整个生活里的事。其二、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

写东西有所为:
写东西全都有所为。有所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应向好的一面努力,对于不好的一面,引以为戒。
所为的应当是积极的。所为的对头了,跟上去的就是尽可能写好。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的文学家看不惯两类文章,一类是八股文,一类是谀墓之文。现在不写八股文了,可是有“党八股”,有“洋八股”,这并非指八股文的体裁而言,而是指八股文的精神。
总之,假话是要不得的。

准确、鲜明、生动:

写什么:无所不可写,但要挑了解得比较确切的,感受比较深刻的来写。

挑能写的题目写:题目值得写,而且自己又能写,也就是对那个题目了解得比较确切,感受得比较深刻。
十六、论写作教学
国文科写作就教学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
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
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
为恐学生有所积蓄而懒得发表,或打算发表而懒得在技术上用工夫,致与养成两种习惯的目的相违反,于是定期命题作文。所以说定期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做教师的非透切理解。理解了这一层,才能使不自然的近于自然。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而考虑学生。
我们的作文,呕尽心血,结果与他人所作,或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反之,能文之士也不得不搁笔。

不幸的是我国的写作传统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就是不要说自己的话,而要代圣人立言。可是写作的本意不在代他人说话,而在发表自己的积蓄,即使偶尔代他人写信,也得问个明白。

教学生阅读,一部份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
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
以及 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
为对付题目而作文,不为发表积蓄而作文,根据程式而决定形式,不根据内容而决定形式,正是八股的精神。从前做好八股,还可以取得功名,现在受这种训练,有什么用处呢?
“国文教师似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罗庸
十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阅读不良习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写作能力不易提高。
如何较好阅读课,引导学生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可是劳而少功。要求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出了题作一些必要的启发,都是事前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不仅改作文不会太费事,而学生得到的实宜可能多些。
十八、教师下水
不仅是作文如此,在读书方面,也得 要求“教师下水”。

十九、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
若以悠久之岁月而练习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实非今日所应有之事。宜以经济之时间练成其最能切实应用之作文能力。
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故佳,不能亦不为病。
目的既如上述,则选择读物殊为必要。选读古文不宜:
一、陈义过高,所关至大,或学问家之所事,或谋国者之所究,与小学生现时处境不相关。
二、时代不同,思想互异。诵而习之,或且为推究事理之障碍。境遇不同,感想各殊,在彼以为真切,在此未必。
三、古人持论,喜为联想,少事归究。究其结果,眢词累幅。
四、牢愁写恨,避地鸣高,实居抒情之古文之大部分。此与学生孟津之气必生障碍。
五、古文中每有不落边际,不可捉摸者。
总之应改换读物选择之方针。古文不宜选读。
……
综上所论,小学作文只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于读物则力避艰古,求近口说;于命题则随顺其推理能力而渐使改进;于作法则不拘程式,务求达意,只须文字与情意相吻合;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二十、作文论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是没有用的,应该寻到它的源头,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并非一个瓶罐,而是可以无限地扩大。若要待到充实到极度之后再作文,这个时期将永远不会来到。我们既然有了生活,就当求它充实。在求充实的路上,同时也就不妨作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
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训练思想,杜威以为:“思想的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困难,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结果,疑难解决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这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以后应付疑难境地的本领就更增长一些。思想起于运用,终于运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它的进行顺序是:
1、 疑难的境地
2、 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3、 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
4、 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解决这个困难。
5、 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
论培养情感。我们所以要希求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的所以可贵,浅明地说,也就只为我们有情感。
情感的强弱各人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倾致他们的情感,对其它则不然。有些人对什么都淡漠,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的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其原因是,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的,而所以离开,又在于不多观察,少具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而事实是思想情感是互相联涉,分割不开的)。
由此,我们如不要陷入这一路,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

关于组织:
我们平时有一种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欢喜的材料。于是匆匆落笔,谁知成篇后,却觉得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因此爽然若失。这原因一在材料不尽结实,二是在表达上未得其道。
组织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应环拱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裁剪。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得致力于排次。
或以为大作家写作,无须组织,纯任机缘,便成妙文。其实不然,大作家技术纯熟,能做意念中组织,能不自觉地组织,所谓“腹稿”,而决非不须组织。

关于叙述: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要观察所得的恰与事物的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
人类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是这样,所以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要观察复杂的事件,宜从空间时间的关系入手。
我们平时所观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叙述出来,不可不规定一个范围。假若规定以某事物的全部为范围而加以叙述,则可用系统的分类方法。弄清主次,分门别类。

关于议论:
议论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个判断。要判断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叙述是议论的基本,就是议论须先有观察工夫。
依据真切了,还须使他人也信为真切,这就是议论的应用了。
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惊魂。
组织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应环拱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裁剪。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得致力于排次。
或以为大作家写作,无须组织,纯任机缘,便成妙文。其实不然,大作家技术纯熟,能做意念中组织,能不自觉地组织,所谓“腹稿”,而决非不须组织。

关于叙述: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要观察所得的恰与事物的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
人类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是这样,所以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要观察复杂的事件,宜从空间时间的关系入手。
我们平时所观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叙述出来,不可不规定一个范围。假若规定以某事物的全部为范围而加以叙述,则可用系统的分类方法。弄清主次,分门别类。

关于议论:
议论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个判断。要判断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叙述是议论的基本,就是议论须先有观察工夫。
依据真切了,还须使他人也信为真切,这就是议论的应用了。
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惊魂。

叶圣陶读后感

导语:“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去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这句话是敬爱的叶圣陶叶老先生说的。下面我整理了叶圣陶读后感,欢迎参考借鉴!

叶圣陶读后感

寒假中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原以为是本作文选之类的书,结果却是本童话小说。我在做完作业之余好好饱读了其中的几篇。全书23篇短篇童话,每一篇都引人入胜,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本书跟以往的童话书不同,以往的童话书都是以纯真、梦幻、美好的事物结尾的,但是本书叶圣陶爷爷不仅有童话的纯真,还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给予我无限感慨,给我一种心灵的震撼。

当我读完《小学生叶圣陶读本》之《稻草人》后,感触颇深,文中的稻草人是个心地善良的人,非常有爱心的人。稻草人立在田野上,见到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感受到了世界上最揪心的苦难。稻草人梦想着能提醒主人,能赶走蛾子,能帮助渔妇,能阻止一个女子的轻生。让我感触最深的情节就是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地大胆偷吃了,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看见了老妇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但是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稻草人的苦难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难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说不出任何话,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蛾子,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着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在受苦了。

其实稻草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人,一种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平平淡淡的生活、工作,却又不平凡的人!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敬仰的人,同时更是我们要追求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的那种人。

只要是读过叶圣陶童话的人,一定都会有所收获。像妈妈所说叶圣陶爷爷的这本书让人感受到童话世界里如诗如画的美好,它让我们向往,也让我们了解到了现实世界的一些悲哀,不由得要去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妈妈说这本书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全部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相信在我今后对这本书细细的品味中会理解,会懂得更多更多。

叶圣陶读后感

“五一”期间,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粒种子》这篇童话故事。

故事讲了国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他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浇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亲自把盆子从暖房里搬出去,晚上又亲自搬回来。二年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种子扔了。后来富翁、商人、士兵得到了这粒种子,但种子还是没有发芽。最后,这粒种子被农夫得到了,农夫每天照常工作,没过几天种子开花了,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国王,走路怕摔跤,吃饭怕噎着,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而有的同学爸爸妈妈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农夫对待种子那样让自己的儿女去学去做,这样他们就会象那粒种子那样开花结果。我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富翁,让我学这学那,在双休日里兴趣班总是很多,我希望兴趣班少一点,这样就能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玩一会儿。

如果我是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那粒种子,我一定要让农夫种,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那该多好啊!

叶圣陶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专集里一个叫《最有意义的生活》的故事。主要讲了一块小青石和小黑石被水冲到了石滩上,他们的生活平静极了,舒适极了,可是小青石讨厌这样的生活,它希望自己成为水晶,玛瑙,纽扣,但小黑石觉得它这样就很好了,很满足了。过了几天,石滩前来了一群工人,把小青石捡走了,可小青石变成了铺路石。终于,它明白了,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看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不能一心只想着自己,给予是快乐的,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

  不知道你们读过叶圣陶的哪些作品呢?解下来我给你们带来叶圣陶作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一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北京中华函授学校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第一讲的讲话。语言朴素明了,劝告大家学习语文的殷切之情却跳出那字的束缚,渲染得满纸都是。

  看到“学习语文很重要”这样的小标题时,我不仅莞尔,脑海里闪现几个问题:大家不知道学习语文重要吗?为什么要强调?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学习语文不外乎读书写字,好似并不需要花费很多功夫,能认会写就行。当然,这不是说语文不重要,关键是还有比语文更重要的英语、数、理、化等学科存在,相比之下,语文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人们为什么又认为英语、数、理、化等学科更重要呢?笔者认为原因是那些学科考分差距大而影响了短视之人的判断力。君不见,语文上课听与不听,学与不学,最后考试成绩一般也会有六七十,而最好的也不过八九十分,这一二十分的差距与两类学习付出的时间精力比较,简直不足一提。正如人们经常说的,学与不学“一个样”。不只是家长和学生,老师中也会有这样的说法,有的老师天天弄资料,练习题,讲得昏天黑地,有的`老师把课文边上边扔,作业少做,轻松自在。一期下来,平均分不超过三分。辛苦的两眼发直,轻松的张口大笑。于是乎,大家认为“教”与“不教”也就一个样。

  这些一个样,却都是表象。一切自以为然的事情,是因为你被它惯常的表现蒙蔽。只有“褫其华衮”,你才会看到更深的原因,也才有改变的可能。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二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被人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 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 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 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 为了阻止妇女跳河, 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三

  “五一”期间,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粒种子》这篇童话故事。

  故事讲了国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他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浇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亲自把盆子从暖房里搬出去,晚上又亲自搬回来。二年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种子扔了。后来富翁、商人、士兵得到了这粒种子,但种子还是没有发芽。最后,这粒种子被农夫得到了,农夫每天照常工作,没过几天种子开花了,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国王,走路怕摔跤,吃饭怕噎着,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而有的同学爸爸妈妈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农夫对待种子那样让自己的儿女去学去做,这样他们就会象那粒种子那样开花结果。我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富翁,让我学这学那,在双休日里兴趣班总是很多,我希望兴趣班少一点,这样就能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玩一会儿。

  如果我是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那粒种子,我一定要让农夫种,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那该多好啊!

;
本文标题: 《跟着大师学写作》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7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朝花夕拾读后感开头(《朝花夕拾》读后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读后感(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