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读后感,就在刚刚,我坐在办公室,带着蓝牙耳机,安静的看了一段纪录片,名字叫做《我叫刘小样》,这是21年前的一档节目《半边天》其中的一...
纪录片读后感
一件红色呢子大衣里边套着一件白色高领毛衣,带了一副简单的圆形金色耳环的女人名叫刘小样,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看上去俨然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初二辍学,媒妁之言,见过三次面,嫁给了一个她还算满意的人,她说她还算幸运,因为她的丈夫家门楼上写着四个字“耕读传家”,应该是个读书人,读书人能带给她很多她不知道的东西,她喜欢读书,喜欢体验新事物,想去了解这个世界,不喜欢守在家里,不想做一个只知道洗衣、做饭、干农活、看孩子的“好女人”,但是受家庭的传统影响,这些想做的事情,只能放在脑袋里,即使她对外边的世界有无尽渴望……很多人认为农村妇女不可以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有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仿佛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你要打破这个规矩,就会感到孤独,无助,如果你喜欢读书,谈理想,那会显得格格不入,显得奇怪,所以她的行为只能规矩起来,但是也仅限在行为上,因为她的思想是自由的,就好像她说的那句话“我在洗衣服,我不会想我在洗衣服,我在做饭,我不会想我在做饭”,我可以想别的。她说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楼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西安,她的家门口就是高速公路,9块钱就能到西安那座城市,但即使是这样,西安那座城也成了她30年的一个梦,后来她的丈夫带她去了一次西安,她站在钟楼下失声痛哭,她说“到底是什么把我和这个世界隔开来”她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感到无比孤独,又或许是委屈、是自卑。记者问你今天为什么穿红色衣服,她说,农村人为什么要穿城里人很瞧不起的艳色衣服,我明知道这个颜色很艳,很俗,很土,但我与土地打交道,面朝黄土,如果我再穿土色衣服那就更土了,穿艳色衣服也是自己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她说“我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还感觉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我不满足这些,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读书,我想读电视,我想了解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不能出去。
里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夏有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秋有青纱帐般的玉米地,但我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很难想这是一个21年前的一个农村妇女的思想,仿佛有很多感受想要表达,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我们是幸运的,愿我们都能遵从内心,做自己!
纪录片观后感内容
纪录片观后感内容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纪录片观后感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那么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种意识让人信了,还会奉若神明,且怀崇敬之心,尊崇有加。
自古以来,除了百家争鸣,诸子立说的春秋时期,我们大都被独大的儒家思想所深埋。儒家讲求入世,求功夺权,一时间“在其位谋其政”真正的意味便是在其位才可有所作为。因此几千年的封建帝国莫不以争战权力为王。但朝代更迭,帝王变幻,权力从左手转至右手,没有哪个朝代真正让百姓跟从,让人民信服。当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我们才发现,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信仰,中国式的信仰让整个世界都叹为观止,自愧拂如。
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国人救国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国的十月革命送来的一本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点亮了希望之灯。这本书最杰出的诵读者当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正是这三位共产主义先锋开创了不同的历史伟绩,将黑暗的中国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因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争的意义所在。孙中山讲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客观历史下的三大斗争任务;毛泽东为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又把中国革命真正的意义写得更实。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们追寻的目标再一次推进。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产党宣言》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为普通百姓,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这便是中国共产党被跟随的最大理由,为自己谋幸福,争自由,为中国创未来。
我们的信仰何其单纯又何其伟大。
电视片《信仰》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再现着历史,呈现着现实,启迪着未来。让久已不闻枪炮声,血腥味的我们,又回到那个为信仰敢舍身的年代。
烈士的鲜血让世人警醒。那还未曾远去的身影,可否让今天的我们汗颜?
也曾为一己私利放弃原则,也曾在你好我好大家好中浑浑噩噩。或者丧失了斗志,辗转在夜莺与玫瑰之间,把人民的请陈扔在了一边。或者放松了自检,骄纵了体格,无视方圆规则,愚蠢地自恋。
信仰被踩在脚下。我们可曾为自己是个共产党人而羞赧。可曾为那刘胡兰一句“怕死不是共产党”而震撼;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请赏,而忘记了张思德屡立战功,却仍乐意从一个小兵做起,最终为救同志牺牲在窑洞里,无怨无悔。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
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抛弃。
谁乐意当没有信仰之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被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张学良总结得好:前仆后继。没有对信仰绝对的忠诚,何谈前仆后继?《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绝无仅有”四个字如今看来简简单单,然而回望历史却不忍细述。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
今天让我们重拾信仰的话题,并不是我们缺乏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变成纸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楼阁之危。这且不是危言耸听,烈士的血迹未干,我们切不能忘记了肩头责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可依靠的强大后盾。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终身的信仰。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如果我们丢弃了信仰,那么未来将暗淡一片。如鱼儿离了水,是蛟龙也困在异域。请让我们记住,我们要坚守,要获取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强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让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播在每一个人身上,唤起我们奋进的斗志。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
马·普顿尔说过: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共产党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只要我们付出了,人民和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感谢《信仰》的播出,愿她如一剂良药,把当今中国的微恙早日治愈.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看纪录片《进藏》有感
今天是12月25日,距离我从拉萨回到浙江已经过了98天。我都不记得自己起初是因何动了要去西藏的念头,或者是被越来越多的扬言西行的人潮鼓动,或者只是想去看看城市里没有的大山大水,想用指尖触一触大红的经幡。无论缘从何起,我的梦里总有一片耀眼的高原红。
也算是克服了种种困难走到拉萨。由于出行条件有限,我们没有去到很偏僻的地方,也没有过多感受到古老文明的洗礼。我还记得抵达拉萨的那天,夜里下起缠绵的雨。我突然犯起高原,蜷缩在八廓街一家并不干净的旅馆里,心里空落落的。不仅仅是因为头疼得厉害,心下更是一片茫然,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难远赴而来,突然止住步伐,有一种前程飘渺的无力感。或许是因为拉萨的繁华刺激到我的神经,其实有点失望,当我站在人潮涌动的八角街。完全想不起在路上的期许,我是说从川西到滇南,那段被穷山恶水包围的路途,那时候心里的期许就是至少要走到拉萨。
回来以后打算着手写一篇游记,记录我在路上的心情。先是拖了好久,因为懒也因为不知道从何说起,后来一边整理照片一边写,可能是出于想被更多人看到的心理吧,总之不能免俗地写成了一篇说吃说喝的流水账,现在再看真是不尽人意。起初还抱着兴奋,每次有人回复有人赞美,面上冷静其实心里乐不思蜀,还真觉得自己是不是有那么一点了不起。完全忽视了在孤独的路途,心底冒出来的真切的对于这趟旅程的感受。那些细枝末节的念头是有那么一刻从我心里冒出头来的,只是时间一久被风一吹,就忘了就消散了。后来也就没有追究了。
直到今天看了一部真正震撼我的纪录片《进藏》。昨天任让我去看这部片子,说是很好看。我心想,要把它当做一部神圣的电影来看。于是今天早上,我沏好一杯热茶,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脑屏幕前点了开始键。八十分钟以后结束,我除了震动还有些意犹未尽。虽然内容太多,导致画面很快。但是仍然有好几处直指人心,我甚至有些止不住地发抖,为信仰的力量久久撼动。当记忆中走过的路出现在画面里,有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我也突然懂了为什么观影前会有一种要端正去看它的心态,是因为敬畏。对的,就是敬畏,对高原和湖泊和天空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那时候我脑子里的想法似乎是这样,只是还没有成形,我也没有深究,所以不知道怎么准确地把它表达出来。
我依稀记得在波密到通麦的一段泥泞路,因为通麦桥断的原因,很少有路过的车。我们被下在鲜有人烟的山上,只有国道边的路标无声立着,好像在说无数人曾经路过。那是我第一次质疑旅途的意义,除了忍受高反的折磨和旁人的质疑到底几何。出发前渴望旅程能够带来救赎,完全是过于矫情。真正在路上,一座又一座高山坦白告诉你,要走这一趟就要遭很多罪受很多苦。且只能往前走,想倒退都是扯淡。又终归会回去原来的生活轨迹,现在也不过是短暂逃离。
也接触过磕长头往拉萨走的藏民。说实话,我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当时第一眼看到,只觉得不可思议。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虔诚的民族,怎么人与人的差距想法竟然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我也不懂,原来他们如此诚心,只为求一个美好的来世。中间隔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我虽不能理解,却深深被折服,尊重并且敬佩这群拥有坚韧意志的族人。我回去台州家里,单单只是给家人看了几张高原辽阔的照片,我的一个叔叔嗤之以鼻,说你怎么会愿意去这么穷的地方。
说回我在拉萨街头的见闻。一个晴朗的下午在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排队,准备入宫。有一个穿着羽绒服牛仔裤戴着鸭舌帽的藏族小孩,走到我跟前,说,姐姐,给我一块钱。他竖起一个手指头,笑笑地看着我。我正要拿钱包,任说不许。因为这个小孩走路姿势浮夸,讲话轻佻。碰了壁他也不以为然,又去问旁边的人要钱。我在他们的对话中得知,这个小孩不上学,每天就在大昭寺或者布宫附近晃荡,问游客要钱。他说反正来玩的人都有钱。
又有一回,我在纳木措湖边晒太阳。湖边有很多骑马的游客,一个四十来岁衣着光鲜的涂着口红的游客正意义风发地从马背上下来。一个头发稀疏的小女孩走到她脚边,拉住她的裤管,怯生生地问她要一块钱。她招呼同行的伙伴摆好相机,手里拿着一块钱纸币,问小女孩,你要吗,要就求我。同伴按快门的瞬间,小女孩可怜兮兮地捏着钱币的一角,这位意气风发的游客则做出一付慷慨解囊的模样。
我想这可能就是我有些失落的原因。我原本以为去西藏可以见到大善美,还以为去西藏的人想必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我太片面了,仅仅是肉眼见到的这个世界的偏僻的一个角落,就轻易盖棺定论这是一个不好的世界。
看完纪录片,我承认自己太狭隘了。不得不说一个狭隘的念头就是,这样子拍出来等于说是把藏地最后的文明告诸于世,这样子会不会泯灭珍贵的文化,毕竟逐年来西行的人越来越多,太多人的踏足会不会毁掉这片神圣的土地。不过片刻就想通了,我也不是看了这样一部好的片子才勾起思绪万种么,有利就有弊,万物定律本是如此。就如同世上有善良的人必然就有作恶的人,就如同有信奉佛祖的人必然就有轻视神灵的人,万般皆是苦楚,但求心中安乐。
九月中旬刚从拉萨回到浙江的那段日子,我经常懊恼这趟旅程到底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意义,那时候想来想去觉得真的没有啊。在路上我就深切体会到只有遭罪和短暂地抽离现实,只是世人贪婪,渴望做过的每件事都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今日看来也不是毫无所获,虽说只是走马观花,起码感受过天高地阔,有了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的意识。
朋友也说怎么会没有改变,是有的。旁人看得真切,你待人处事都宽和了很多,只是不自知。或许是贪念吧,我可能一意孤行地觉得得到的还不够多。一念放下,万般皆自在。
释迦摩尼教导世人正视苦难,生老病死皆是苦难。
感恩西藏,感恩神佛。笑对苦难,笑对生活。
;承诺董宏猷读后感
承诺董宏猷读后感熟读深思,丰富感悟
读后感一定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书读得越深越透,感悟就越丰富。这就像盖楼房一样,一定要先把桩打好。“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每读一遍,你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学会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学会质疑文中的观点。感受丰富了,写读后感才能水到渠成。
边读边议,实话实说
写读后感要先学会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不等于复述,一定要简洁明了。很多同学在初写读后感时,都会用大量的篇幅复述原文,再简单地谈感受,这就本末倒置了。
写读后感侧重一个“感”字,一定要对所读的书确有感受再下笔,言由心生,有感而发,文章才能吸引读者。你可以采用边读边议的写法,一边引用书中某些精彩的词句,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写法要注意,所写的感受前后观点要一致,不能矛盾,也不能漫无边际,切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因此,在写之前,要先想想自己的主要观点,再恰当地引用相关文字。另外,感受一定要真实自然,不能说大话、空话。说真话、诉真情,才能让阅读更有意义。
联系实际,立意新颖
除了采用边读边议的写法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小见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写读后感。你可以联系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段情节或一处细节描写,引发自己的观点,再联系生活实际证明自己的观点。可以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也可以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是正面的经验,也可以是反面的教训……无论引用什么事例,只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都会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写读后感还要有独特的视角和立意。同样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些读者看到的是海伦·凯勒的坚强不屈;有些读者看到的是她的乐观豁达;有些读者沐浴在文字传递的美好情境中;还有些读者重新建立了对生活的态度……写读后感提倡“百花齐放”,不要人云亦云,文章才会引人入胜。
其实,写读后感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关键要做到观点鲜明,感想深刻。相信只要你多读书,勤练笔,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读后感!
范文:本期作文教练选发了天妃宫小学六(4)班刘硕晨同学的《读“夏洛的网”有感》。这篇读后感夹叙夹议,叙述简洁明了,议论深刻独到。开头引人入胜,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作品的主旨和价值。
读《夏洛的网》有感
有一本书,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与忠诚的赞歌;有一本书,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小说文学名着”首位;有一本书,曾经风行世界几十年,发行千万册。它就是——《夏洛的网》。
《夏洛的网》说的是小猪威尔伯在听到冬天就会被杀时,非常伤心。好朋友蜘蛛夏洛答应帮助它。此后,夏洛就不停地在网上织字,使威尔伯显得与众不同,在大赛中赢得特别奖,可以安享天命,但是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什么是爱,什么是友情,《夏洛的网》诠释了这一切。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这个社会,有许多骗子,不仅骗陌生人,还骗自己曾经的朋友,利用他们之间的友情犯罪,使友情变了味。真正的友谊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为了对方甘于奉献;是在危难时刻拉对方一把……
夏洛对好朋友威尔伯说过“你不会死,我救你”,还有“我会做你的朋友,等你醒过来,睁开眼睛,就会看见我”。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穿透黑夜,震撼人心,因为夏洛用生命完成了这两句话的承诺。而我们对朋友许下的诺言照做了吗?有时,朋友让我们帮忙做事,我们“噢”了一声之后,就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对朋友负责吗?这样的友情会长久吗?当然不会!如果,你不去尊重、帮助、关爱你的朋友,你也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友谊。而《夏洛的网》恰恰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与友情的大网,这张网既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又唤起了我们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希望我们都坠入这张大网,去品读《夏洛的网》,去感受真正的爱与友情!
如何写纪录片观后感
如何写纪录片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跪求10篇纪录片观后感~!200字左右!~~
谢谢!速度快一点!最迟后天!~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时代最有名的皇帝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为大清付出的最多,康熙付出的最多,只有他重视科学,雍正虽然执政13年,但在这13年中他竟然在奏折上批下100多万字,而在乾隆统治的时候,人口占到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钱财占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钱多的都没地方放。圆明园这个奇迹之所以毁灭就是应为乾隆太自负,有那么多先进的枪不用,觉得自己是最强的。最可恶的就是那群英法联军,你们都说这里美入天堂,为什么还要毁坏,你们可以拿,可以抢,居然还放火烧,哼,真可恶!
今天,我看了电影《开国大典》感触颇深。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镜头:身穿中山服的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们政府成立了!”啊,经过了28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的今天。那一声庄严的宣布,是用那坚定的革命精神组成的;是用那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鲜血换来的。中华大地一片沸腾,这激动人心的消息经无线电的传播震撼了五洲四海 ,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欢跃,为之振奋呢!回想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的沧桑岁月,不由得眼睛潮湿了。不经历风雨,怎么会有这超越时空的声音?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抚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着你的岗位?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我想问你,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题记雷锋——一个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诸位名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传奇人物。雷锋——一个人人皆知,人人向他学习的神话般的人物。雷锋——生命已不再,但精神却永存的伟人。而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自打雷锋一生下来,厄运就缠上了他。
家里没有温暖的炉火,没有香甜的乳汁,更没有大碗大碗的红烧肉。唯有的,只有那寒冷和饥饿。后来,爸爸被日本鬼子打死,妈妈被地主恶霸逼死,哥哥被资本家残害致死,弟弟贫病交加冻饿而死。小小年纪就受这样打击的他不但没有轻生的念头,反而会化悲伤为力量,全心全意为革命为人民服务,他心中沸腾的满腔热血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熄灭的。记的最深的便是那次外出活动,天上突然乌云滚滚,豆大的雨点下有千斤重般,像箭一般射下来,重重地砸在人的身上。负责打队旗的雷锋吧衣服脱下来,将队旗和红领巾包起来,自己光着小脊梁任凭风吹雨打。同学说他傻,将队旗和红领巾洗下不就行了吗?可他却郑重地说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和队旗一样,都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咱应该格外珍惜。”而这一句话,却深深地感动了那位同学,从此他也像雷锋一样,给于红领巾与队旗至高的尊重与崇敬。雷锋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周围的人们;雷锋总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着人民为着世界。看到雷锋这样,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学校门口那壮观的一面——每到中午,人山人海便涌入学校对面的小店买午饭,由于人过多,因此只能站着吃,人与人之间距离远则50公分,近则30公分,那个场面真让我不禁想到“百万雪师逼江而下”。而这样多的人,造成的危害也是及其巨大的。等人一走,那长长的街道上留下的竟是塑料杯、一次性饭盒、塑料袋、木棒、易拉罐……放眼望去,
整个一条街似乎被朦朦胧盖上一层白色的面纱。说真的,要不是我亲眼目睹,我真不会相信这种奇观竟然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且还是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地出现。我们对世界做了些什么呢?污染罢了,糟蹋罢了。和雷锋比起来,我们又是如何呢?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可我们却为了自己一时的图方便,造成土质污染、空气污染,因而加深了温室效应,对地球对人们极大的伤害!我们虽然碰不上战争时代,碰不到民不聊天,不能为国家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我想,只要我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那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吧!只要把这一件件小地不能再小的事情做好,我们也就问心无愧了,我们就是伟人,就是英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